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鄉鎮街道講話稿 >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通用9篇)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通用9篇)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1

我的家鄉是坐落在魯西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莊,自我記事起,每年農閒時節,村裏都會請人擺上幾場鄉戲。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通用9篇)

幼年時的鄉戲,場地比較簡單,幾家湊出一些木頭和大塊布幅,固定好木架,搭上布幅,便成了舞台。那時農家裏鮮有收音機,電視機更是稀有,鄉戲為農人提供了很多樂趣,頗受人喜愛。鄉戲通常在春節後一週的時間開場,這時村子裏沒什麼活計需要打理,周邊村落的親戚走動起來,逢上鄉戲,便可以住上幾日,村裏人多起來,愈發熱鬧,一派葳蓐生機的模樣。

我至今仍記得觀戲的場景,小孩子早早吃過飯搬着板凳佔位子,家家户户的板凳各異卻擺放有序,戲將開場時,婦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扶着顫巍的老人趕來,待戲開場,後面幾排便城牆似的一層一層往外排開,連周邊的樹上也掛滿了調皮的小人兒。演唱的戲劇有《鳳冠夢》、有《徐龍鍘子》、還有《生死牌》……。我尤喜一個男扮女裝的旦角,他唱“笑來笑盈盈,笑盈盈”時,滿面是情,眉目含笑,腰肢輕搖,着實曼妙。

高中以後,學業繁重起來,即便有鄉戲,我也很少觀看了,後來不知何故,鄉戲漸漸淡下來,及至我考上大學後竟停辦了。

近些年,家家户户有了彩電,網絡也開始普及,想看什麼戲打開電視隨意搜索,有些孝順的後輩給老人買來DVD放映機和戲劇光盤之類,彷彿所有閒暇時光都能填充滿一樣。但我不止一次聽老人唸叨,一個人看戲也沒什麼意思,看戲圖的是個熱鬧,還是以前大家夥兒一塊聽戲舒服。

這話我聽過,很多後輩也都聽過。這些年村裏的後輩基本都外出,或務工,或讀書,或創業,各有一片小天地。家家户户的房子高了大了寬敞了,柏油路連接到村裏的角角落落了,年輕人都開汽車走親串友了,太陽能熱水器都架到房頂了,老人都和在外工作的孩子視頻了……生活好了,更要心情美了。後輩們便思量着讓鄉戲重新演起來,幫老人們圓了這個心願。

想到做到,演戲需要場地需要資金需要舞台需要演員。場地是現成的,當年的場地仍然空着,在村子中央位置,只是長滿了荒草;村幹部去鎮裏請示了幾次,縣上同意安排縣戲劇團的演員,村裏的娃兒們多才多藝的也不少,逢年過節返鄉都可以登台獻藝;舞台建設需要的資金,縣裏幫忙協調了一部分,村裏的祁峯帶頭捐了一萬元,其他的後輩也紛紛表達自己的心意,不足一月就休整完備。戲台算不上氣派,但是功能齊全而實用。戲台建好了,村裏的老少聚在一起商量掛副對聯,最後一致認為在人民大學讀書的黃慶所做對聯最入人心:政策歡心,祥和年月笙歌醉月;春風得意,美麗鄉村好戲連台,橫批:共奔小康。

去年年初七,戲台開演了。劇目除了戲劇,還有歌曲、舞蹈、相聲、小品;演員除了專業演員,還有村裏有才藝的後輩們,已經脱下戲袍多年的徐明國又重新登台演唱,他就是當年我最愛的旦角,雖然現在只適合演老旦,但我仍然從他身上看到了我美好的年少時光;一排排板凳換成了實木大椅,老人在最前面,而後是婦人們,再往後仍然城牆般層疊開來,周邊的樹長的太高了,已少有人能攀爬上去;演到熱鬧處,人羣中爆發出陣陣喝彩聲和鼓掌聲;村裏的老少男女,從五湖四海趕來的孩子們都聚在這裏,享受着家鄉的戲劇和熱鬧,這是無可替代的情愫。

我也按捺不住自己心裏的激動,為了鄉戲的重新開演,我投了贊同票,捐了款,末了,唱一首《國家》獻給我善良的父老鄰里們,願家更好,鄉更好,國更好。鄉戲,是一場團聚,更是一種傳承,傳承情誼,傳承牽掛,傳承文明……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2

荀子有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且不説荀子以此如何比喻先王思想的高深,也不説“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話題,單從“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説起,因為記起這一句話,常常讓我想起了黃土塬上的溝;而看到黃土塬上的溝,也使我常常想起了這一句話。不知是這句經典名言給了我很深的烙印,還是黃土塬上的溝給了我很深的烙印。總之,在我的腦海裏就是有那麼一幅圖畫,畫的名字就叫《黃土塬上的溝》。

黃土塬上的溝真是一幅幅奇觀。不知那是多少萬年前地殼劇烈運動形成的一道道奇麗的風景,還是神話傳説中的雷公電母發怒示威把大地劈成的一道道裂痕,抑或是天神因為人間太平凡無奇而有意設計成的高山幽壑的奇觀,還是大自然有意考驗刁難太幸福的人類而造成的一些崎嶇和坎坷;總之,大自然既賜給了人類幸福,也賜給了人類苦難。黃土塬上的溝就能夠説明一切。

黃土塬上的溝形成了天然的障礙,把溝兩邊的人們狠狠分開;然而天然的屏障還是隔不斷溝兩岸人們的聯繫,人們依然你來我往,男婚女嫁,自由來往,就這樣,在莽莽地大溝上踩出一條友誼的大路,在深深迷迷濛濛的大溝傳出了嘹亮清脆的情歌。

自然之神就會這麼捉弄人,恰如天上的銀河不僅沒有斷絕牛郎織女的思念,反而使他們的美好情愫更加純潔,演繹出泣天地動鬼神的愛情絕唱一樣;黃土塬上的溝不僅沒有斷絕兩岸人們的來往,反而使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盛開出了鮮豔的藝術之花,使得這些憨厚的黃土塬上的漢子們個個能吼出純情的情歌來,使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到處飄滿了愛情的歌謠。自然無情人有情,崎嶇和坎坷雖然帶來了苦難,但是擋不住不了人們追求幸福的心靈。人們用愛填補了深深的鴻溝,搭起了一座座幸福的橋樑。

站在黃土塬的溝邊,耳畔彷彿飄來一串串悠長悠長的民歌,那民歌裏彷彿透着黃土塬的歷史,黃土塬的生活,一串串火紅的辣椒掛在那清閣玲玲的窗前,一堆堆金燦燦的玉米從那厚實的肩膀上滾落下來,一塊塊洋芋疙瘩從那佈滿手繭的指縫裏溜出,一羣羣綿羊爬滿了山坡......

歡快的節日,黃土塬上響起了震天的鼓聲,那震耳欲聾的鼓聲響徹了黃土塬的大溝,響徹了奔騰的黃河水,咆哮的黃河水帶着歡騰的鼓聲流向了遙遠的前方,遠方也充滿了歡騰的鼓聲......

黃土塬的溝啊!晴天裏你縱橫萬里,綿延不絕,山川秀美;霧天裏,你迷迷濛濛,莽莽蒼蒼,神祕莫測;你是天地間的一幅巨畫,把人間的奇崛瑰麗演繹個透!你是天地間的一首奇詩,把共和國的歷史鍛造!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3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撫摸着36.7億齡的太平古巖,彳亍於7020xx年的西寨遺址,除了感喟和震撼,我還能説些什麼?!當滄海都變成了桑田,語言固然就顯得蒼白無力。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刻意造化,還是帝王將相們文治武功的偶然施為,迤邐而來的灤河與燕山上綿延的長城,在這裏以一個大“十”字的姿勢會晤。這種會晤,是否暗示了前路上古老與新生的齧合,保守與開放的融熔,傳統思辨與現代文明的交鋒?!

古老的河牀邊,深深的地層下,漁網墜和人面石雕、太陽紋刻石掩藏不了昨天的故事,先民們載歌載舞依然在歷史深處點燃着裊娜的炊煙。帆檣林立的河面上,往來穿梭的是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景。伯夷、叔齊的遺風,給燕山子民的生活注入新的內涵。熙熙融融的日子,每一天都澄澈透明。

青山關早春的梨花開了,喜峯營秋天的板栗熟了,灤河渡口十冬臘月的河面凍結了。塞上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那些戍邊將士們的夢裏,牽掛的一直是故園的田塍。然而,這堵牆的阻隔帶給人們的只是短暫的安寧。在一個叫做“喜峯口”的地方,綻放的本應是相逢的喜悦,然而一旦面對侵略的行徑,則必然爆發憤怒。於是,一首《大刀進行曲》發出了一個民族的吼聲!

韓東征們,手執鐮刀和鐵錘,適時在這片熱土上點燃了革命的火種。,中共遷安縣委成立,要給這方鐵血浸染的熱土一個明朗的天空;然而,直到天安門城樓上偉人那一聲莊嚴宣告,老區人才從此徹底告別昨天。

渴,是一種焦灼的感覺!當遠方的兩座城市把期冀的目光投到這燕山深處,灤河,她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一條河流的意義!當兩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一天天長高,當一間間夢魂牽繫的老屋一點點化為縹緲,家園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概念。然而事物總有自己的辯證法,或許是對無私付出的回報,或許是“人定勝天”的創造,當歷史的時空稍一轉換,曾經讓我們感覺沉重的東西,瞬間便成了亮麗的風景。要塞海,慄香湖,不僅聽着悦耳,其實於我們也很受用!旅遊開發,淡水養殖,山裏人彷彿忽然間變得聰明起來。

《史記·貨殖列傳》説,燕北有“棗慄之饒”。穿越歷史的煙塵,在一個嶄新的世紀,這裏竟生成一個“中國板栗之鄉”,這裏的板栗產量、出口量全國第一。難怪多情的詩人,已經耐不住奔跑的慄香,為了夢中的紫兒姑娘,迎着高過天空的綠和低在山野的雲,到慄林花海去尋找愛情!

司馬公同樣沒有想見,就是這片曾經刀耕火種、靠“棗慄”果腹的土地,居然還有“金鐵之利”。金廠峪採金井下明亮的礦燈,看上去多麼富有詩情;牌樓溝冀東鐵礦開發第一炮的轟鳴,聽起來是多麼令人振奮!“黃金萬兩縣”,“全國重點鋼鐵生產縣”,“全國最大型鋼基地”,一頂頂桂冠,捨我其誰?!

河北省遷西縣,這首先是一座山城,然而山裏山外其實只隔了一道山樑的距離。不需要“芝麻開門”的暗語,打開山門,需要的只是山裏人的勇氣。於是,彷彿一眨眼,一切都變了。一段崎嶇坑窪、大馬車都難走的山裏路,竟然揚眉吐氣要與高速連接;一座灰頭土臉的“破城”,竟然脱胎換骨榮膺“省級園林城”;一家本名不見經傳的小鐵廠,竟然做到海外上市;一個昔日窮得叮噹響的浪蕩小夥,竟然西裝革履成了民營企業老總。生活就是這樣,太多的幸福彷彿讓我們一時間還不能適應。文化廣場,灤水灣公園,慄香植物園;商貿城,百貨超市,農家樂,生態園;板栗節,慄花節,“慄鄉之夜”……新名詞像幸福的花兒次第綻放,不斷豐富着百姓人生的大辭典。如果説,那些“奔馳”、“寶馬”、“路虎”們是一種財富的炫耀,那麼,新農村裏的健身場、圖書室、大秧歌則從不同的角度表達着人們的新追求。遷西,已經告別了“錢稀”的年代!汗水和智慧鑄就的現實醒目地告訴人們,這一切,不是神話!

遷西,遷西!每一朵山花都在傳遞喜悦的信息,每一株小草都在講述幸福的甜蜜!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4

安徽省桐城市有兩張馳名古今中外的名片:一張為早已彪炳中國文學史冊的“桐城派”,另一張則是早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的國家3A級風景區“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環城路,東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巷子全長100米,寬2米(六尺),巷子路面全以鵝卵石精心鋪就。巷子兩邊分別是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宰相府邸與吳氏宅牆院的圍牆,圍牆內樹木參天葳蕤,圍牆外穿巷綠風清幽。

“六尺巷”本身,其實並無什麼錦繡美幻之處,只不過是小縣城中的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而已。即便是現在已經成為國家3A級風景區之後,增添了詩畫照壁、詩山、曲廊、圍牆及“懿德流芳”、“禮讓”兩牌坊等景點,也還是那麼的素樸無華。

然而,“六尺巷”又確實不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而是一條名馳遐邇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來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據《桐城縣誌略》載: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居宅旁有空地,吳氏越用之。張氏家人馳書於都,張英批詩於後寄歸,勸告家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成此巷“六尺巷”,併成為勸人友善、和睦、相敬、禮讓的鮮活教材。從此,“鄰里禮讓、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為了張、吳兩家代代傳承的家風,而且更成為了西后街區一帶的“街風”,乃至於成了整個文都桐城的“城風”。正因為如此,桐城先後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市”、“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等殊榮。

在六尺巷中徜徉,我幾乎忘記了自己“遊客”的身份,因為這兒幾乎沒有什麼稱得上風景的視野耐人欣賞;然而,我又非常清晰地覺得自己的周遭全被世間最美最美的風景們包圍着簇擁着温暖着,耳畔就反反覆覆地震響着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譜就的家風強音,眼前就穿越出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一生為人寬厚的張英先生,晚年歸隱附近龍眠山時,與鄉民友好相處,路遇挑柴人都主動以禮相讓的動人畫面,就想:

這“六尺巷”怎只有區區六尺?在我們的眼中,它是世界上最寬最寬的、“宰相肚裏能撐船”般的康莊大道——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這“六尺巷”又怎麼只有桐城一處所獨有?在我們的心中,在神州大地的版圖上,處處都應該有一條“六尺巷裏家風深”的“六尺巷”;在每個人的心田裏,都應該有一條“遠親不如近鄰”的“六尺巷”——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的美德,閃耀着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5

在老家的村裏原先有一個大土台子。聽老人説,這個土台子上早年間建有一座廟,在“破四舊”的時候被扒掉了。因為土台子的面積比較大,比較平整,自然就成了村裏唱戲演電影的好地方了。因為當時能娛樂的東西太少,看場電影看場戲就成了村民的最大期盼。當聽説有電影進村,晌午飯一過,土台子上就比較熱鬧了,這時的主角是我們這些孩子:拿根樹枝或者磚頭在地上畫上線,就算“佔”下了,有的乾脆把家裏的長條凳搬來佔下位置,剛“佔”下的地方往往位置比較好,離放電影的機子比較近,並且沒有人擋住視線,在換影片的間隙還能看見放映員的一舉一動。那時我們對放映員崇拜的不得了,夢想自己長大以後也要當放映員,非把電影看個夠不可。夜幕降臨,全村人出動,土台子上人山人海,小孩哭,大人叫,男人們點上一支自卷的煙噴雲吐霧,大娘嬸子們還不忘趁着有點燈光納上幾針鞋底,東家長西家短地説着。記的放電影前,村裏的幹部會趁着村民都到場的機會下個通知什麼的。電影一般是兩部,一開始往往是科教片,教人們種地的科學方法或者是預防疾病的宣傳片,我們對這樣的科教片不感興趣,稱之為“假演片”,可大人們卻看得津津有味,他們在尋找種莊稼時遇到問題的答案。我們最感興趣的是戰爭題材的電影,只要幕布上一出現“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標誌和特有的音樂聲,土台子上上就會爆發出一陣歡呼聲,然後説話的聲音就沒有了,正在打鬧的孩子也像聽到了命令一樣,都安靜了下來。放電影期間,如果有人中途要離開,必須把身子彎下去。因為地方小,人多,晚來的人不得不看幕布的反面,可咋看咋彆扭,還得仔細辨認幕布上的字,因為字也是反着的。看反面的大多是外村人,他們來得比較晚。電影會在周圍幾個村子輪着演,我們就跟着電影車輪流到幾個村莊去,那時也不知道危險,只要有電影看就行,大人也不必擔心我們會走失。

鄰村的戲班子也經常來土台子上演出,因為那時的戲無非就是京劇和呂劇,大多是咿咿呀呀地唱,我們聽不懂,所以很少去看。可我們愛湊熱鬧,就在土台子邊上玩,到處跑,有時打擾了大人們看戲,會招來一頓數落,我們就會扮個鬼臉迅速跑開。

平時土台子是我們的樂園,我們在上邊做各種遊戲,什麼“打瓦”啦、“打耳”啦、下棋啦等等。只要放學,我們就會把書包一放,一溜煙地跑到土台子上。有的遊戲至今想想還挺有趣的。

漸漸我們長大了,走出了村子,土台子寂寞了許多。村裏不知從哪裏弄來一副籃球杆,這裏就成了年輕人的天下。一有空閒,年輕人就組織起來,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不理解:幹活那麼累,哪還有那麼多力氣玩?搖搖頭,走開了。

後來,村裏進行了統一規劃,因為土台子是古廟的遺蹟,人們認為蓋房子不吉利,都不願把自家的房子建在那裏。村裏經過協商,爭取村民的意見,就在土台子上建了一座功能齊全的文化大院,裏面有圖書室、閲覽室、活動室和會議室。院子裏還安裝了很多健身器材。這樣,人們有事沒事就好往文化大院裏跑,就圖個熱鬧,聽聽戲迷發燒友的吹拉彈唱,看一下棋牌大戰,健一下身,聊聊天,還真沒個清閒。

站在文化大院門前,越來越覺得,今天老家村民的文化生活如此的豐富,他們未來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6

走進民俗民居村丁李灣,就走近了一段歷史。

丁李灣古村落,位於豫南大別山腹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八里畈鎮,20xx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民俗民居村,20xx年被國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為國家級傳統村落。

據載,丁李灣有可考的歷史在720xx年以上。清朝中期,丁李灣李氏家族興盛時期始建“李氏莊園”。順治年間,光州人丁思聰入贅丁李灣李家為婿,後來這村莊便被叫作丁李灣。丁思聰共有8子,在此置地,富甲一方。清代嘉慶中期丁李灣達到鼎盛,現存的村裏八字型門樓便是明證。八字型門樓即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才可以修建這種門樓。據説,村裏的這户八字門樓的主人叫李維平,在清中期曾任四川廣安知府;民國時期,丁李灣幾個大户擁有年產百萬石稻穀的良田,其田地幾乎遍佈今日新縣、光山的各個鄉村。

丁李灣村莊內圓門斗拱、雕樑畫棟的裝飾風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豫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羣。走在江淮水鄉的青石板路上、穿過幽深狹長的古老弄堂、品嚐江淮人家泡製的大碗茶、聆聽那田野上青年女子的民歌對唱,在村邊小河或池塘邊欣賞粉牆黛瓦、在清代建築羣裏體驗古老民宅一夜水鄉的夢……丁李灣,讓我意外領略到了“吳根越角”原汁原味的神韻。這絕無僅有的煙雨長廊、似曾相識的江淮水鄉、風輕雨柔的拱橋小巷,至今讓我回味無窮,猶似喝了一罈醇香美酒,那香味久久存於心間。

丁李灣,是一座“生活着的數百年古村”。它以弄多、廊多,古老、淳樸、清淨而吸引着諸多省內外遊客和好奇者。她本是一座寂寂無名的江淮水鄉,因為20xx年7月拍攝的首部反映中原新農村題材的30集文化喜劇電視劇《兵法鄉村》前20集在此取景,漸漸聲名遠播。相比宏村的山清水秀、周莊的小橋流水,丁李灣的歷史不過數百年,但這裏擁有斑駁的白牆,綴綠的灰瓦。而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裏的建築風格呈現出南北交融、東西互漸的特色。

豫南大別山地區,依山就勢、背山朝衝的村莊格局比比皆是,丁李灣的古建築也莫不如此;又因雨水豐沛,這裏的房屋大多有天井,以利於排水。這裏民居建築特別講究趨吉避凶的風水理念,注重遵從風水之説,使得“財不露外”,體現出用智慧積聚財富的追求,其建築風格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獷風格,也含有徽派建築的婉麗清雅,呈現出一種多元的文化色彩;這裏的山水更是被融為一體:依山傍林、山環水繞、青山綠水,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得到充分體現。

作為鄂豫皖蘇區首府和河南省十個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之一,新縣具有得天獨厚的紅、綠色資源優勢,境內有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等國家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國家生態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新縣搶抓國家大力扶持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的良好機遇,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着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紅城新縣”、“將軍縣新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丁李灣,我的夢裏水鄉,我的煙雨江淮,這裏有江淮水鄉的韻味、這裏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絕色美景。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7

雖然老家在湖南省雙峯縣井字鎮,毗鄰湘中曾國藩故居富厚堂,但四遊富厚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

第一次遊富厚堂,是在1999年的秋天。那時我還是一個國中生。當時富厚堂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恢復保護工作才剛剛起步,遊覽也不用購買門票。解放後入住富厚堂正宅的居民還沒有全部搬走,花花綠綠的衣物掛滿了走廊、庭院。對外開放的陳列室裏空無一物,到處灰撲撲、冷清清的。只有建在藝芳館外的攸永糧庫的運糧卡車來來往往,給深宅大院平添了些許嘈雜和熱鬧。四周沒有飯館,也沒有商店。這時的富厚堂完全沒有昔日的侯府氣派,更沒有絲毫的現代旅遊氣息。

時隔四年之後,20xx年大學聯考前夕,我和幾個同學又一次相約到富厚堂。經過四年斷斷續續的修繕,富厚堂有了很大的變化。門樓前的水塘已恢復到原來的面積和形狀,還遍植了荷花,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荷香。信步走進門樓,便是售票室,記得當時的門票價是20元。故居的修繕、文物徵集和陳列展覽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曾國藩住過的思雲館、求闕齋,曾紀澤住過的歸樸齋以及前進主樓、圍牆等大部分主要建築都得到了搶救性維修。居民和攸永糧庫也早已搬遷,旁邊有了小賣部。於熱鬧之外,富厚堂的文化旅遊熱正悄然興起。

一晃又是一個四年。20xx年春節期間,我再次到富厚堂參觀。雖然在外地念了幾年大學,遊覽了祖國大江南北不少名勝,但富厚堂的鉅變還是讓我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20xx年富厚堂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新瀟湘八景”,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鋪就的高標準水泥馬路延伸到了門口,中國首屆曾國藩文化旅遊節的濃郁氣息還未消散,只見四周彩旗迎風招展,“毅勇侯第”牌匾金光閃閃,大紅燈籠高掛,八本堂、藏書樓、思雲館、藝芳館等主體建築都修葺一新,廣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門樓前車水馬龍,翠荷湖筆架島上人頭攢動,庭院中游人如織,永豐辣醬、雙峯燈籠椒、紅薯粉條等當地土特產琳琅滿目,“農家樂”裏觥籌交錯、熱鬧非凡。好一處侯府勝地,好一派和諧風光!置身其間,彷彿又回到了昔日“中興第一名臣”的“宰相府”。

20xx年末,我陪幾位朋友進行了一趟鄉村自駕遊。伴隨全球經濟寒流的不期而至,想必曾國藩故居持續升温的旅遊熱會因此消退不少吧。然而富厚堂的熱鬧氣氛猶勝往昔,慕名組團前來參觀考察的中國台灣遊客和海內外朋友穿梭其間。富裕起來的鄉親們敲鑼打鼓,耍龍舞獅,既歡迎遠道而來的同胞和客人,也慶祝日益紅火的生活。曾經森嚴的鄉間侯府沉浸於人們歡騰的海洋之中。此地此景,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也讓人更加憧憬美好的未來。

十五年四遊富厚堂,目睹富厚堂從破敗不堪到流光溢彩,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其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人們發展觀唸的更新旅遊熱情的高漲,也是進入新世紀後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和農村日新月異的鉅變,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一個縮影。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8

但凡穿越過湘西矮寨的有心人,在飽覽一番崔巍瑰麗的高山峽谷奇觀之後,都會倏爾萌發一絲奇想——億萬年前,矮寨一定有過一次駭浪排空石破天驚雷霆萬鈞的裂變。

任何裂變都是一次對現有狀態的撕裂和毀滅,任何一次裂變都伴隨着一陣不可名狀而又不得不獨吞的痙攣和灼痛,任何一次裂變都將會在燃燒熔化中獲得新生。矮寨就是在億萬年前那次喜馬拉雅運動中經歷了裂變,贏得了新生。

武山、崇山、呂洞山這三個在造山運動中誕生的嬰兒還沒有來得及褪去一身熱浪逼人的霧水就已聯手托起矮寨這塊谷地。隨之而來,漫天豪雨的侵蝕,驚天動地的崩塌,又在武山、崇山、呂洞山周遭裂隙間恣意切割,發育成兩個險峻幽邃的峽谷羣——德夯峽谷羣和雙龍峽谷羣,兩個谷羣各抱地勢肆無忌憚又毫不留情地擠壓着矮寨對面坡地,佔盡地利後,各自落落大方地伸出一條迂迴的狹道,在矮寨谷地把手言歡,融為一體。

轟轟烈烈的裂變往往都有刻骨銘心的淚水滂沱,漫天飄舞的豪雨就是灼熱的淚水,豪雨般的淚水在撫慰傷痛的天荒地老中漸漸匯流成峽谷中兩條激盪奔流的溪河,峒河自西,德夯溪從北,徑自沿着峽谷甬道奔湧而出,在羣峯簇擁的矮寨不期而遇,合二為一。

矮寨素來矜持,卻非凡大度,敞開胸襟接納了來自萬古千年的幽谷、溪河、峯林、峭壁、飛瀑、流泉……這些都是飽經滄桑的自然派大師,毫不遮攔袒露着一身豪氣,早已反客為主,才思泉湧,揮灑自如,聯袂譜寫了一部蕩氣迴腸的千古峽谷名曲——矮寨天險。矮寨憨態可掬,笑看大師們縱情,任風彈奏,任歲月高歌。

最先蒞臨矮寨天險的是湘西苗族的先輩們,苗族史詩《古老話》裏清晰地記載了幾支苗民輾轉遷徙至此的情景。多災多難的苗胞自從洞庭湖決定西遷武陵山區時就有了一個約定:面朝大山,按支系和宗族遷徙,每個宗姓各置一面大鼓,敲鼓而行,彼此照應。當一羣羣篳路藍縷的苗胞,牽父攜子,引哥帶弟,溯武溪接踵來到矮寨時,幾乎不約而同的被眼前突兀的天險震住。多年的經驗多年的習慣使然,每逢生死存亡之際,都得合鼓立社,椎牛祭神。我們可以想象當初合鼓祭神的場景,那一定是一場最虔誠最肅穆的盛會:掌控祭祀的巴代面向矮寨天險佇立,手持司刀,搖晃銅鈴,喃喃而語,召請諸神,巴代身後是一片黑壓壓長跪不起唸唸有詞的苗子苗孫。法事禮畢,鑼鼓齊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圍着一根碩大的五花柱輪番刺牛,踏歌而舞,竟然樂此不疲長達九天九夜。

一場鼓樂便是一種坦誠的祈拜,一次鼓會便是一次與神的溝通。苗胞們頓然醒悟,豁然開朗,重結鼓社,除一部分苗民留住矮寨外,其餘大部分成兩股沿河擊鼓開進,一股往峒河上游,經大興直奔崇山峻嶺;一股沿德夯溪而上,趕赴呂洞大山。

恐怕誰也不曾料想,就是留下的這一面大鼓與矮寨天險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鼓樂長鳴,積年累月吸日月之精華,聚山川之靈氣,竟然把僅當作聯絡的鼓聲演繹成旋繞而歌、迭相和唱、體如游龍、袖如青霓的苗家鼓舞,竟然把偏處一隅的矮寨、德夯苗寨渲染成樂鼓鏗鏘高亢激越的“天下鼓鄉”。苗鼓這支奇葩既融進了苗族生命的吟唱,也融入了矮寨奇山異水的大合唱。矮寨奇險為苗鼓注入了剛健和雄渾,苗鼓又為矮寨的天險和峻拔和聲吶喊。

矮寨苗胞千百年來面山而居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歡快的鼓樂也似乎維繫了這習慣了的平衡和寧靜。但“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行路難的苦衷一直在壓迫着困擾着生於斯長於斯的一代代苗民,無時無刻不在撞擊着險峯中雲遮霧繞的平衡和寧靜。

矮寨在緊蹙的環境裏熱切呼喚着畢力平險通達三江的英雄,苗民始終不曾放緩奮鬥打拼的步履,並且越來越渴望一個開天闢地英雄時代的到來。

在矮寨德夯苗鼓越來越鼓舞世界的時候,一個徹底改變矮寨交通險阻狀況的時代已如期而至。這是一個共築中國夢的時代,也是真正的英雄時代。一個真英雄的時代首先必定是一個激發國人挺直脊樑敢於做夢的時代,必定是一個淡化英雄崇拜而處處盡顯英雄本色的時代,也必定是一個英雄無畏大膽挑戰生命極限的時代。

與湘川公路基本保持一個走向的湘渝高速湘西段於20xx年開建,工程的艱難又一次聚焦到矮寨天險,矮寨又一次迎來創造奇蹟的良機。四年之後,一部前無古人震撼中外的橋樑傑作——矮寨大橋,在矮寨峽谷上端凌空而立。

矮寨大橋為鋼桁加勁樑單跨懸索橋,雄跨矮寨大谷,橋面標高與地面高差達330米,主跨長度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在現代橋樑建設日誌上自負地寫下4項世界第一:大橋主跨1176米,跨峽谷懸索橋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塔、樑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樑,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巖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創世界第一。

彩虹飛躍穹谷,天塹變通途。一眼望去,何其偉哉!兩座銀白色金剛似的索塔雄踞峽谷坡頭,輕巧地對拉着兩道呈弧形由169根索股構成的主纜,從主纜上筆直垂下的72對吊索,把長達1000米的橘紅色鋼桁樑緊緊扣住,每根主纜要承擔3萬噸拉力。這簡直就是一個力量搏擊的組合,就是一堆數字精準的運算,力量和數字為中國創造和中國力量做出了響亮的詮釋。其實大橋承載的又何止是一種物理重量,而是山裏人百年夢想的寄託;其實大橋展示的又何止是一種力量的剽悍,更喻示着新時代新速度的騰飛。矮寨大橋不僅僅直接縮短了矮寨危蹬層累山道盤桓的時空距離,更拉近了武陵山區山裏與山外的距離,拉近了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拉近了湘西與世界的距離。

懸崖梯蹬、盤山公路、懸索大橋已在這裏際會,谷韻、路韻、鼓韻已在今天合拍。從矮寨歷史深處冉冉響起的旋律爽爽朗朗地吸入了現代力量和大山夢想,愈加高昂振奮。

矮寨似乎少了幾分矜持,多了許多沉穩和底氣,愈益像一座魔力無邊的吸盤,強力吸引着一批批獵奇探險者慕名而來,又精心地呵護着一羣羣遠道而來播下奇蹟的創造者。

“中國高空王”阿迪力來了,在矮寨大橋旁一條懸空350米長1432米的鋼絲上,他與徒弟沙特爾、阿衣夏木古麗首次成功創造了3人高空對走鋼絲的世界紀錄,他的“我的生命不重要,我的事業更重要”的藝術誓言在矮寨如山花般的綻放,使新疆古老的“達瓦孜”生命藝術又一次在矮寨大橋高空中閃耀着奇麗的光彩。

17個國家41位極限跳傘隊員來了,他們將站在矮寨大橋中央傘車伸出的350米高跳台上進行低空跳傘。低空跳傘危險性遠大於高空跳傘,從來沒有備傘,生死只有一次機會,開傘時間要求極短,6秒鐘不打開傘包,便生命不保。在充滿諸多變數和懸念的挑戰中,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不出任何差池,優雅地完成了比翼雙飛、空中後翻、湘女下凡、自由翱翔、巧踩氣球、10人齊飛等各種設定的動作,就是曾跳傘1000餘次失去雙腿和左臂功能的加拿大朗尼坐着輪椅也實現了安然着陸。生命在自信中顯得格外楚楚動人,生命在極限中閃爍着無限榮光。

該説這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矮寨鼓舞催人奮翅,矮寨天險依然是激勵創造奇蹟的航標。矮寨越來越屬於世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裏磨鍊人生,在這裏錦上添花,在這裏脱穎而出,在這裏實現夢想。我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甚而或多或少地觸摸到。

百年公路奇觀,千年苗寨奇俗,萬年峽谷奇景,當代大橋奇蹟——矮寨正以“奇”字梳理珍藏着往昔,也將以“奇”字精雕細刻着未來。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集合 篇9

竹泉村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北部,是一個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元明時期叫做泉上莊,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竹泉村。在這裏,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繞泉而居,砌石為房,農耕為業。“竹林隱茅舍,家家臨清流,田園瓜果香,居者樂而壽”,是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環境,也是中國傳統的風水寶地。竹泉村旅遊度假區以竹泉古村為依託,佔地面積800畝。是一處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餐飲娛樂、會務拓展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該村以沂蒙古村生態和古村民俗為資源優勢,以“竹”、“泉”、“村”為突出特色,形成了沂蒙特色、泉鄉個性、竹鄉景觀、農家風情、民俗文化,融觀光、度假、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沂蒙山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竹泉村利用在幾百年內逐漸形成的建築、街道、古樹名木等物質文化和一些有明顯地域特點的歷史傳説、民俗風情、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逐漸形成了竹泉村獨特的文化資源。在結構佈局上有“一條文脈主軸,六大空間,三街六巷十二大空間節點”組成的景觀格局。文脈主軸空間以石龍泉為中心點,通過景觀廊道將丹鳳潭、竹泉村社、駙馬府、竹林寺連接起來,成為貫穿竹泉村歷史、文化的景區主脈,構成以竹·泉·村為特色的觀光軸線。該村由南側入口為綜合服務區,竹泉度假區較為安靜,位於龍山西側;龍山東側以此是竹泉商住區、山間特色度假區、農業休閒娛樂區;龍山北部開敞,有商務會議區。六大分區形成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的完美佈局。

目前,竹泉村將竹泉景觀、沂蒙民俗與自然生態有機的融合起來,開創了旅遊休閒的一種全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品牌效應, 20xx年10月,通過國家旅遊局驗收,正式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xx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稱號,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被住建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目前該村的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新農村建設,保護了生態環境,傳承了文化遺產,形成了地域品牌,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xiangzhen/g6lk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