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鄉鎮街道講話稿 >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通用19篇)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通用19篇)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

那一年,大學畢業,生於北方的我被分配到鄉村一線。如此近距離地融入大山的懷抱、感觸風物人情,我充滿了欣喜與雀躍,一切恍若隔世。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通用19篇)

提到大山,也許浮現在人們腦海裏的往往是貧窮、落後、愚昧、閉塞等字眼。然而大山深處的美卻是淺嘗輒止的遊客們所經常忽略的。你看,那白雲深處、苗嶺腹地層疊錯落地佈置着青瓦木房、鼓樓、風雨橋,翠嶺氤氲的氣息全繞着古老的寨子,裊裊炊煙絲絲縷縷地穿梭其間,寨子在宛若在山間浮動,人們猶如仙人般在空中飄浮,好一幅天上人間的至美畫卷。

信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村民們淳樸善良、勤勞勇敢。飯養身、歌養心、酒養神,洗衣做飯或者田間勞作皆可高歌一曲,傳統節日或貴客臨門亦是舞蹈翩翩,忘我地沉醉於故鄉的蒼茫天地,身心愉悦地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恩賜,與世無爭,不必庸人自擾。

那是一個初夏時節,母校的老師們來到這裏追尋當年插隊時的知青歲月。當年的英姿勃發與而今的步履蹣跚已有四十年光景了,我被這種精神感染了,一起奔向當年生活勞作的地方。那些村寨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風貌,他們一一走過那些草木、田舍、村莊,內心流露出無比的深情和眷戀。就是在這裏,他們承載着夢想和希望一往無前;還是在這裏,他們把自己潛心修煉。那些當年的村民朋友們大多還能記起他們的名字,熱情地攀談追憶,時光在這一刻迴流倒轉。有趣的是,當年他們一起追過的那個女孩也來了,老婆婆精心梳洗了一番,與他們一一合影留念。

返程的時候,看到很多村民們把經年累月積蓄的糧食、飼養的大牲畜和添置一新的家電產品擺放在沒有門鎖的木屋裏,禁不住善意提醒他們小心防盜。村民們一個個呵呵地笑了,村子裏沒有一户被盜過,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了。回到鄉里,那爽朗憨厚的笑聲一直縈繞耳畔、迴響不絕,我想:也許是大山的寬廣胸懷和厚重血脈業已烙印在我心底裏的緣故吧。還有那雲上的日子、人們和一切,是如此的美不勝收,不正是美好夢想和幸福憧憬安放的地方嗎?

雲上的日子,幸福的日子。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2

“絕代容美茶,驚世鶴之峯”,早在三百年前,清朝著名旅遊家、戲劇家、詩人顧彩在遊歷容美之後,就留下了這樣的詩詞佳句。“容美茶”在過去是恩施土家族向中央王朝進貢的馳名特產,加工製作工藝精細,歷史悠久,不僅是恩施土家族地區生活必需品,更是恩施土家族地區相互交際饋贈的絕頂妙品。

顧彩的詩句足以證明鶴峯這個深處武陵山脈腹地的高寒地區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厚重。勤勞、智慧、勇敢的土家人以天地為紙,以鋤頭為筆,以汗水為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祖祖輩輩紮根山區,世世代代譜寫茶曲,人人念茶經,用心血潑灑出一幅幅丹青畫卷,繪就一首首夢迴大唐的壯麗詩篇,堪稱“鶴羽千家茶飄香,土家美名揚四方”。

木耳山,就像一位博覽古今、通曉天地的世紀老人,淡然地坐卧在那裏;木耳山,就像一位藴藏唐宋,揮劍江山的帝王,威立在那裏;木耳山,就像一位秀絕千山、眉目傳情的佳人,恭迎在那裏……“過去容美茶,今日木耳山”,提起鶴峯茶,我們不得不提起走馬,提起走馬,我們就會馬上聯想到木耳山的茶。“木耳山的茶,很好,我喜歡”,這是德國一位茶商在茶博會上品了木耳山的茶之後,一番真實的感受。

我們湘鄂邊作協“美麗走馬”文學筆會採風團一行30多人,沿街而上,深深地被眼前這片集觀光、旅遊、生態、環保等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所觸動。

我按捺不住心靈深處噴發的源泉,信步摘下半空中那朵美麗的雲彩,亮起嗓子:走馬,我來了,木耳山,我來了……

我的話音沒有落,緊接着就是採風團的其他成員紛紛對着茶林,迎着撲面而來的綠濤,唱起了山歌。來鳳的謝開軍脱口唱出土家山歌《對面妹妹打陽傘》,鶴峯作協主席向端生唱起了《表妹送我一個煙荷包》,龍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蘇明剛雙手叉腰,儼然一位指點江山的將軍,領着大家唱老少皆知的《東方紅》,我們每一個人在歌聲中接受了木耳山對我們靈魂的洗禮……

萬畝茶林的株株茶樹就像經過嚴格軍事訓練一樣的革命戰士,統一着裝,統一站姿,統一行注目禮,步調一致,行動一致;又恰似交響樂團演奏出的音符,在一陣一陣微風吹拂下,綠濤洶湧,渾厚的聲音響徹山丘,震撼谷底;恰似伯虎作畫流撒的濃墨重彩,清照望月興歎的清詞麗句,李白酒後飛流直下的三千佳句,杜甫杏花村裏不思歸的憨態。

時下,正是茶葉最佳採摘時期,整個木耳山上瀰漫着茶林散發的濃濃茶香,採茶機發出“嗡嗡嗡”的響聲,就像一隻只忙碌不息的蜜蜂,令人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滿足感、成就感。

淳樸、善良、好客的茶農,看見我們這羣童心大發的“孩子”,熱情地端上她們親自泡好的清茶,心疼地看着我們,口渴了吧,快,快,快點嚐嚐……天氣好熱的。

這是一個聖潔的地方,這是一位孕育生命的偉大母親,這是一片湧動愛的力量的源頭。正因為愛,這片土地才會被人愛着,深深地愛着……

夕陽西下,縷縷金輝披灑在木耳山上,透過車窗,我眼睛一片濕潤。心靈的羽翼遊離茶林叢中,我的思緒紛飛,彷彿自己瞬間化作一片綠韻,帶着土家兒女獨有的情感,遊離於世界各地,深情地向世人講述着木耳山動聽的故事,描繪着美麗的茶林畫卷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3

“鄣公嶺下婺江源,赫赫茗眉碧山川。龍尾紅魚書香縣,陽關快馬再加鞭。”我是在讀到這首出自人民日報一位老領導的《婺源》詩後作此婺源行的,這才理解了攝影家們為什麼要把它稱作“中國最美的鄉村”,同時更發現了這片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的神祕所在,豈止是一個“碧山川”所能概括?

婺源的山川當然碧得可人,這有婺源歷史名人朱熹老夫子的詩句為證,那山是“鬱郁層巒夾岸青”,那川是“問渠哪得清如許”,可謂山青水碧了。然而我卻發現婺源的山川之絕處更在那“遠近高低‘綠’不同”上。你看那山:遠處的大鄣山是黛綠色的雕塑,白雲也凝固成飄帶環繞在它的腰間;近處的山坡是翠綠色的精靈,那灌木叢中、那參差樹枝上、那樹幹上纏繞着的藤蔓上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萌生着新綠;高高的山頂是暗暗的綠,暗得像天幕上的剪影;低低的山巒是青青的綠,青得像那田畈裏的禾苗在風中漾着青波。再看那水,遠處的水是蒼綠色的氤氲,近處的水是墨綠色的明鏡,高處的水是淡綠色的飛瀑,低處的水是深綠色的古潭。於是我們看到了如此壯觀的景象:一千多隻“中國愛情鳥”鴛鴦萬里來尋婺源的鴛鴦湖戲水越冬,從而使得婺源成為全國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於是我們聽到了如此綠色的前景:婺源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藴藏量還有十三萬多千瓦。

婺源的樹綠得令人驚訝——為它的近乎奇蹟的生機,為它的近乎奇蹟的故事。婺源的古樹名木之多已經足以令人驚歎,樹齡在800-1320xx年的就有32棵之多,然而奇就奇在這些千年古樹不但活得挺拔,而且依然青翠,老當益壯還為婺源添綠,每每讓遊客望樹興歎激動不已。不過最為神奇的恐怕要數文公山上的16棵參天巨杉了,它們是朱熹返鄉掃墓時親手植下的24棵杉樹中的遺存,樹齡雖然已逾800多年,樹高都近40米,然而長勢依然旺盛,棵棵鬱鬱葱葱。朱熹畢竟是個大哲人,如同他的學術著作至今還在被專家學者們反覆研究一樣,他當年以24棵杉樹寫就的這篇“綠色文章”直到近些年才被人們讀出奧妙:原來他是按八卦圖陣布點挖穴植下的,唏噓之餘不覺諧趣橫生綠風吹。這股綠風吹到民國年間的時候,婺源虹關村的一位名叫詹佩弦的村人,竟然為村中的一棵號稱“江南第一樟”的老樹專門編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做《古樟吟集》,收入五十餘篇吟誦這棵古樟樹的詩文,堪稱綠色一絕了。

婺源的竹林是油綠色的,最著名的要數賦春鄉的十里竹廊了,假如説“賦春鄉”的詩意盎然的村名讓人觸摸到“書香縣”的幾縷文脈的話,那麼這十里竹廊就是一卷長長的春色賦了:婺源的草地是亮綠色的,馬路邊,小溪畔,公園裏,山坡上,到處可見鮮活的綠色地毯在逗人遐想,難怪岳飛當年戎馬倥傯過婺源時竟寫下“滿地芊芊草色嬌”這樣與其身份反差極大的詩句,而今日之婺源則更是今非昔比了,全縣綠色植被覆蓋率已高達95%以上,這個綠色的數字是讓人亢奮的;婺源的茶是碧綠色的,到過婺源的人終生也難以忘卻“婺綠”名茶留在脣齒間的芳醇。即便是古橋,在婺源這個綠色的世界裏竟然也能是綠色的,這便是潘溪上的樟橋。這是一棵620xx年的古樟樹,粗大的主幹弓腰曲背從此岸卧向彼岸宛如橋身,小枝曲如台階,大枝豎如欄杆,行人由樹身上過河,陣陣滄桑綠風一路撲面入懷,堪稱人間一奇。

或問:婺源何以樹成海?卻原來婺源民間一直有着以珍貴樹木點綴村景、改善環境的優良傳統,人們在遷居、升學、婚配、祝壽、堆墳和掃墓時,均以植樹來紀念。而對於已經長成的大樹尤其是那些老樹,婺源人更是將其視作“樹神”,比作“生命”,再困難的時候也不得砍樹濟困,再好的價錢也不得賣樹賺錢,成為村規民約,成為約定俗成,誰也不能破壞它,婺樹能不成海麼?婺源能不蒼綠麼?

古樹高低屋,村外水如環。村外又村千户蔭,樹間生樹四時春。在我自以為把握住了這繽紛的婺源之綠的時候,婺源才子陳愛中先生卻恰到好處地把一本《婺源風物錄》遞到我的手中,那綠色的封面就讓我赫然一驚——那是婺源人用調色板調製出的“另類”的綠,雖難以言盡卻令人神怡,一如我心中的婺源印象…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4

湯湯洛水,自北向南緩緩流過,一路經山逢丘,擋不住美麗身影,昂頭挺胸奔向大河,匯入大海。

我踏上這塊美麗山丘,望着起伏不定綿延千里的山川,不由感慨萬千。是啊,這裏曾經輝煌一時,到處是雲煙繚繞,人聲鼎沸的場面。起因只是這裏的瓷窯一片連一片,順着川道一直延伸到洛水之旁。美麗的洛水灌溉滋養了沿岸的人民,也在悠悠的千載風情中,搖曳着瓷窯鏗鏘的美麗音韻。

瓷窯輝煌於七八十年代,綿延了數百年的歲月,起於明代,穿過清朝,民國的煙雲,一代又一代的瓷窯藝人,把這造福子孫後代的技藝接力棒一樣的傳遞了數十代子孫後人,然而止於二十一世紀之初,這一座座瓷窯在市場經濟的選擇下,終於壽終正寢了。

望着漫天遍野的荒草萋萋的瓷窯,一座座熄滅了火種不再噴吐青煙的瓷窯,一種荒涼的感情爬上了你的心頭,不由你不發思古之幽情,感傷的情懷。因為這裏人煙之阜盛,車輛之往來,城池之高大,廟宇之眾多,街市之繁華,曾經為一時之雄。

如今那些衰敗的街市門面雖然風光不再,但是從它們那鏤刻着精緻花紋的門樓上依然可以看到往昔的倩影。而它們的光輝歷史,如今只保留在那些長了歲月的老人的心中,提起當年的瓷窯,老人們能把那一段繁華的歷史復活。

是歷史選擇了它們,也是歷史淘汰了它們,瓷窯在漫漫歲月中僅僅是安於現狀,裹足不前,在日益競爭的經濟大潮中落伍成為必然。倘若瓷窯能在一代又一代的藝人手中更新創造,又怎麼會面臨如今這樣的命運呢?據老人們講,瓷窯也曾經生產過一些細瓷,然而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中,並沒有很好的發展反而一代不如一代,這真是悲哀!先人沒有蹉跎歲月,從建窯到創制,併發揚光大,那是他們的業績,不容否認;然而子孫後輩僅僅一味的墨守成規,坐吃現成,不思進取,不謀創新,那也只能導致今天關門停業的悲慘後果。

遙望悠久歲月,我無法想象那些瓷器品能在大西北一代稱雄,進入千家萬户。然而今天,我的眼前除了留有一兩個民間藝人守着舊窯生產一些工藝品,以作為前來參觀的人們留作紀念時,我再也感受不到瓷窯曾經的輝煌了。

如今,在數百年間曾經為西北經濟建設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堯頭窯,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當每一個參觀者來到當地博物館時,都可以抬頭看到一行醒目的標示:讓我們在歷史文化的發展中得到發展的啟示和動力。這句話好像在對堯頭窯而言,也像是對每一個子孫後代而言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5

走進“士元書屋”院子,一股濃濃的農家氣息撲面而來,大門正面的中堂是毛主席畫像,畫像顏色有些淡了,但是沒有一絲破損皺褶,看得出是有一些歷史了。

我走近毛主席畫像細細端詳,“士元書屋”的主人老於看我認真的樣子,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來。毛主席畫像八十年代初開始張貼,1988年的時候,老於靠種植十多畝農田和澆鑄五金、維修農機具的手藝,成為小鎮首批萬元户。看到村裏人農閒時,不是打撲克,就是摸小紙牌,生活枯燥無味不説,還因此常常產生一些口角和小矛盾。

於是,老於就和妻子商量着到城裏買一些書和象棋等,辦了一個農家書屋。村民一有空就往這兒跑,村裏的老馬認真學習了養魚知識,承包了村裏的魚塘成了養魚專業户;老吳認真鑽研了養豬技術,成了養豬專業户……更喜人的是,村裏吵架鬥嘴的事也幾乎絕跡了。而毛主席畫像被作為幸福生活的象徵保留了下來。

一個小小的士元書屋,竟然帶來這麼多驚人的變化。我認真翻閲起來,書架上除了有發家致富之類的書之外,不僅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經典名著,而且還有流行雜誌《莫愁》、《幸福》等,更有孩子們喜歡兒童讀物,曹文軒、楊紅纓等寫的系列小説。

我留意了一下,堂屋緊靠西牆的長條凳上坐着七、八個孩子在看書,西廂房裏有三、四老人圍着桌子在下棋,院子裏還有人在打乒乓球,我忍不住讚歎。書屋的主人“呵呵”地笑着説,現在不同以前了,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扶持農家書屋,當然一年更比一年好啊!只是書屋管理的難度變大了,在白天,兩扇木門必須永遠敞開着。年輕人忙於打工掙錢,老人和孩子閒在家裏,我這兒就成了最好的去處。尤其在節假日期間,天一亮,小孩子就愛拉着老人的手就往書屋跑,往往天不黑,門關不起來。

這時,一個下棋的老人接過話茬説,老於大字識不了幾個,可是城裏有名鄉里有榜,報社電台還採訪過很多次呢!老於打開一個緊鎖着的抽屜,翻出一沓報紙,《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十多家報紙都寫着他的報道。那些由新到舊的報紙彷彿是一張張照片,深深地記錄下了老於這一個農村文化户的成長曆程。

老於是一個將近七十歲的老人了,但是精神矍鑠,走路有力。我不禁想,是什麼使他這麼年輕?在牆上的一幅字上我找到了答案,那是1995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來建湖實地考察時贈給老於的題字:“精神高尚,樂於奉獻,文體並茂,帶頭小康”。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6

我走過無數名山,可對家鄉的南門山水,可謂情有獨鍾。把南門山水多次繪聲繪色介紹給文友,把她風韻美貌羅列給大家欣賞;不厭其煩帶大家登南門山,一睹其風采;也曾多次用粗糙的文字,把她編輯成小文,獻給讀者。

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神在秀。“石”、“水”、“秀”,這三個字在南門山似乎都具備了。

“石”是南門山的一大景色,它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只要你從山谷往上爬,你就能看到各種形狀的石頭,千姿百怪,鬼斧神工。經過千萬年山水的衝撞,有些石頭似有了靈魂,如魚似猴,形象逼真,成天然之趣。不少大石頭留下了一個個大小不一形狀優美的冰臼,為何在這個會出現冰臼呢?這就有待專家去考究了。

“水”在南門山又有獨特之處。因山高,落差也大,山澗之山水,湍急而下。因而,形成了一個個深潭。由於水流的速度不同,其聲音也就各異。從懸崖上飛流直下的瀑布,其聲音震天動地,人未到而先聞其聲;有的似一曲優美的琴聲,叮叮咚咚。當你爬上水庫的大壩,站在高高的壩頂上,那又是另一番風景了。腳下是平靜如鏡的水庫,四周翠綠的羣山倒映在水裏,水面碧波盪漾,波光粼粼。此時此刻,説不定你對着大山,會大聲誦讀起毛澤東的詩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水在南門山,可謂得天獨厚之優勢。她沒有環境污染,有人稱兩水庫為“天池”,這美稱似乎不為過也。

站在大壩上遠望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多美的山水畫!遠處的村莊,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之中,那一望無際金燦燦的稻田,如畫家一筆筆厚重的潑墨;那一條條山水,猶如一條條銀色的白練。近處,彎彎曲曲的山道,七八個牧童騎在肥壯的牛背上,緩緩而行,隨風送來了他們那古老的牧歌……

“秀”在南門山是一道亮點,你看不到“險”、“峻”、“驚”的景色,目之所及,都是那樣順眼、和諧。無論春夏秋冬,來南門山,始終層林疊翠,野花盛開。當你在水邊走過,或坐着小船在平靜的水庫經過時,人倒映於水中。白雲在水中飄浮,鳥兒在水中展翅,真有人在畫中游之感,你自然而然,領略到山水的細膩風情!我有時在深思,這一帶的村民,為何那樣淳樸、誠實、厚道?我想,跟這裏的風水是絕對有關係。

南門山是一個邊遠的山區,又是一個著名的老蘇區。而今,趕上了時代的快車道。我相信南門山的明天,會像她的山水一樣美麗!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7

渺無人跡的山林裏,掩映着粉牆紅瓦的度假村。我在這個安靜的地方休養、寫作,早上起來,發現外面下起了春雨。想起前番夜讀的詩句:“水邊山,雲畔水,新出煙林……”禁不住感慨萬千。曾幾何時,這裏還充溢着濃厚的頹腐之氣,經冬的草蟲獨來獨往,穴洞之內偷自安生。僅幾天的日月輪迴,便煥然“喜泥潤,燕歸南浦”,天地之間“花香之氣漫煙縷”了。俏麗的紫雲英垂下紫韻,低矮的蒲公英探出花盤,樸實的薺菜花風中搖曳,就連無名的小米粒花,也毫不顯弱地綻出花蕾,青草,碧樹,新芽,玲瓏剔透,令人目不暇接。

一陣清脆的鳥鳴從空而落,擾亂短暫的思緒,望着山頭籠罩的雨幕,不由欣賞起這早春的雨來。一開始,雨下得很小,像天空灑下的薄靄,然而不久便洋洋灑灑起來。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早春的雨,有一點兒微涼,但並不覺得有半絲寒意,果真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人置其中,別有一種輕涼柔美的感覺。想,天氣和暖,楊柳吐青、杏花盛開的時節,細雨濛濛,挾着杏花的芬芳,衣衫袂袂,漸沾漸濕,伴着輕風細細雨,悠然徜徉春色裏,欣賞這杏花天影,百鳥啼囀,是何等的愜意。這原本的明眸流睇之美,如今罩上了雨霧繚繞的神祕,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莫不是出自春天的手筆。這樣的一種景緻,難免教人動情動心。

蒙山的雨,是花香浸潤過的雨,蒙山的風,是花香浸潤過的風,煙雨隱沒了萬壑的聳峻,空山流轉着脆鳴的鳥語,使山林綠意更濃,空氣更加純淨。我沐着春雨,舉傘信步向山林走去。山路修葺得規整紮實,一橋一柱,一石一階,無不曲折逶迤。沿着台階,行至流碧橋上,依偎欄杆俯瞰橋下的深澗,一塊巨型巖石形成了平展的坡面,傳説八仙喝酒的場所,又説是王禪看戲的地方,名曰“戲台石”。如今,戲台石已被山溪佔領,就像浮於澗中的一片荷葉,四周捲曲,邊緣稜起,“荷葉”裏面水波如鏡。我把這裏稱作“蓮花台”。這裏沒有山花的嫵媚,沒有瀑布的喧聲,唯有山泉清洌,淙淙流瀉於塊石之上,響聲悠遠,婉轉動聽,流水打着弧狀的傘花,形成水簾倒卷的自然美景,一份清泉石上流的境界。

沉浸在蒙山的雨中,我目光遍覽,茫無目的,卻又身心滿足。一排綠影從眼前閃過,我驚訝了,原來是一蓬修竹,於雨中亭亭而立。竹為人類所喜之物,自宋代以來,被譽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它的虛心而剛直,而被看作是高潔、正直的象徵。很難想象,冬季寒冷的蒙山,會有這麼一片挺拔常青的修竹。竹本青翠,雨中的竹,更加葱蘢,更加秀美。我在心中讚歎不止,於竹林裏聽風觀雨,又是一番絕好的佳地。翠竹獨有的氣節,令人肅然起敬,山裏有了翠竹,便有了精神面貌,有了生命的活力。一聲吆喝,劃破了濕涼的空氣,我轉頭,聽見另一面山坡的呼朋引伴。有誰比我更早地進山賞雨呢?隱隱約約的遠山,但見懸崖峭立,樹木更幽,有松樹、杉樹,還有眾多説不出來的樹木,皆被雨霧繞裹,就像披上一層素白飄逸的絹紗。

這茂盛的修竹,這飄逸的森林,不一會便隨着身影的移動,一步步隱入了橋西橋東,隱入了另一個巖石峭陡、古木斑駁的世界。繼而,畫面裏出現了金黃的連翹,長長的枝藤從灌木中伸展出來,一簇簇掛滿了山崖,一坡連着一坡,美麗的花朵,開得金碧輝煌。蓬勃的生命,構成了山野詩般的絢麗。我知道,蒙山的春天不乏山花爛漫。這爛漫的山花,正好讓繃緊的心絃,可以自如地放鬆下來,緩慢徜徉,瀏覽欣賞,獲取修養身心的享受,體會它的深邃精妙之感。孔子説,“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話深有道理。不論山有多高,都是以人為尊。人在山上,山在腳下,方知“小魯、小天下”。物像如此,心境亦然。

蒙山的春雨,來得悄然,走得也無聲無息,就當我欣賞玉蘭花樹之時,一道明媚的霞光躍出雲端,只剩潔白的薄紗環繞低處的山腰,形成了它唯一優美的餘韻。河流變得澄明清澈,渾濁的空氣被沖洗的清香怡人,陽光升騰出千萬縷暖意,像一束束飽滿的野花,撲啦啦開放,將天地映照得絢麗迷人。只是那雨,彷彿從沒有下過,山路光潔,草地青葱,一窪積水不見。再看遠處的景緻,楊柳和風,山桃潤紅,杏花粉白,梨花勝雪,風一吹,花瓣漫天……讓人想起那句: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淡泊,寧靜,致遠,悠然於天地山川草木之中。

這時的蒙山,不再是一個人的蒙山,僻靜的棠梨樹下,懸索橋旁,遊人摩肩接踵,開始了新的攀登。當人們遠離自然,湧向城市之後,寂寞的便不再是山中的風景。綠色的行動在祖國大地縱深拓展,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追求自然生態之美已深入人心。山影之中,我彷彿聽見新的登山杖上,又一輪篤篤行進的跫聲。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8

入夜,地處豫南大別山腹地的鄂豫皖蘇區首府、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河南省新縣千斤鄉文化中心的圖書閲覽室裏,幾個蔬菜種植大户正在網上查閲資料,門前的廣場上數百名羣眾興致勃勃地觀看本鄉“楊擺柳”農民藝術團表演的“地燈戲”,叫好聲、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

每天,像這樣的大眾文化娛樂活動,已遍及老區新縣城區大大小小的休閒廣場和16個鄉鎮(區)的20多個社區文化中心,這是老區新縣大力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帶來的新氣象、新景觀。

作為全國著名、河南唯一的“將軍縣”,革命戰爭年代,不足10萬人的新縣就為中國革命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張池明等43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獻出了包括吳煥先、高敬亭等在內的5.5萬英雄兒女的寶貴生命,其革命歷史遺蹟達360多處。早在20xx年,新縣就作為全國紅色旅遊開發重點縣,被列入“1231”紅色旅遊工程,在全國100個重點建設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中,新縣就有4個;20xx年12月,新縣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首批8個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之一。

近年來,新縣不斷加大文化陣地建設力度,累計投資40多億元,改造提升城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等紅色景觀,配套設置羣眾文化娛樂設施,同時組織專人挖掘文化底藴,逐步完善鄉鎮文化設施。全縣1300多個自然村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建成11個鄉鎮文化站、184個村文化大院、195個農家書屋,建成新集鎮艾窪社區、滸灣鄉遊圍孜、陳店鄉梅花新村等農民健身示範村26個,逐步打造了覆蓋縣、鄉、村的三級大眾文化平台。

新縣還鼓勵縣歌舞團大膽改革,公開招聘演藝人才,組建專業文藝隊伍。在各鄉鎮(區)設立文化服務中心和廣播站,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選配11名科技副鄉(鎮)長充實到鄉(鎮)指導文化工作,將120多名大學生村幹部明確為村級文化管理員。同時,培育各種文化協會組織,發展楊擺柳等民間藝術團體30多個,培育民間藝人600餘名。

每逢節假日,新縣組織開展的舞獅、旱船、民俗踩街、燈謎競猜、慶新春廣場文藝演出等活動,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魅力新縣”廣場文藝演出、“歡樂新農村”文化下鄉、“舞台藝術送農民”、“文藝演出進社區”等好戲輪番上演。紮根農村的10支農村電影放映隊,年放映電影為2300餘場。走向市場後的新縣歌舞團,創作豫南特色節目168個,打造“將軍之聲”大戲,年均演出100多場次,成為河南省遠近聞名的文化品牌。民間藝術團體、民間藝人更是常年活躍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精神生活。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9

芝林村是四明山北麓餘脈峻嶺山嶴中的一個小山村。位於浙江省餘姚市大隱鎮西南7.5公里處,南臨河姆渡河姆村,西北界陸埠洪山的大坪地村,方圓面積9平方公里。

芝林村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連綿,山嶴彎彎,植被豐富,竹木茂盛,溪流縱橫,泉瀑淙淙。境域內以白巖溪為中軸,由西向東再轉北,形成之字形,橫貫全境。白巖溪兩岸奇山怪石林立,山巒彎彎,溪澗曲曲,飛瀑清溪穿梭於幽谷之間,盡顯奇麗景色、山水畫意。

白巖溪在芝林村境內長約十華里,溪流上段山高谷深,落差較大,故溪流迭疊壯觀,形成有瀑布、深潭等景觀;中下部溪灘寬闊,溪底平坦,溪流較緩,溪間灘潭相間,極具特色;溪中卵石無數,大的有數噸乃至數十噸之巨,小的如豌豆細圓,點綴溪間,錯落有致,形態各異,風韻獨具。不少形態各異的溪巖形若不同的物像,繁衍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溪間伴生有一些芝林獨有的水產品,如南風蛤、黑珍珠螄螺、白石蟹等,這些水產品不僅是風味獨特的特色產品,而且還伴有美麗的傳説。白巖溪兩岸青山逶迤,竹豐林茂,溪間流水潺潺,林間鳥語聲聲,故有“浙東九寨溝”之佳稱。進入峽谷長溪,猶如進入人間仙境,不僅能領略到山水自然美景,更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無限情趣,真是美不勝收。

芝林村歷史悠久,相傳,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年左右。據《孫氏家譜》記載, 芝林村的先祖在長安城郊咽喉之地的孫家埭。孫家埭所居住之百姓乃隋末唐初名醫孫思邈的後裔,他們以“耕讀行醫”傳家。後因安祿山起兵謀反,“安史之亂”使孫家埭飽受戰亂之苦,村人紛紛外出避難。其中,有一孫姓郎中流落於古越之地,居住在河姆馮家。後因才草藥進山,來到芝林,她見到芝林山巒連綿,植被豐滿,溪流泉瀑,流水潺潺,氣候温和,土地濕潤,盛產草藥,地域隱蔽安全,風光秀麗旎旖,是極為難得的棲息之地。於是便攜妻子兒女來此結廬築棚,安身定居。成為芝林村的開山始祖,也就是芝林村孫氏家族的始祖。

芝林村村民姓氏以孫氏為主,孫氏居民經過十幾代的繁衍生息,成了現芝林村中最大的一個姓氏居民。這期間,先後有茅氏、毛氏、羅氏、王氏等不同姓氏的居民陸續從外地前來定居,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山區村落。

芝林村文化積澱深厚,自然、人文景觀眾多。境內有遠近聞名的白巖寺,該寺坐落在芝林村西四公里的白巖山麓。據《光緒慈溪縣誌》記載:宋乾德四年(966)置,原作教院,《延裕志》作教寺。《成化府志》作講寺。天聖中賜額,禮部尚書高衡孫請為功德院,嘉慶四年重修,現廢。境內另有一寺,名曰“香積寺”,位於芝林嶺崗間,舊稱“香積庵”,僧心目建。該寺氣勢宏偉,建築樣式獨特。清咸豐年間,芝林人孫美皋曾出資重修。於同治八年又重修。現尚存禪房三間。在芝林,有宋代禮部尚書高衡孫墓,有白巖寺開山方丈古墓。

芝林村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年代,曾為革命做出過血肉的貢獻,是浙東根據地主要活動場所,有名的抗日村。1940年,為應付日偽對寧波地區的經濟、文化用品的封鎖,由開明紳士李衞初先生出資,選擇地形隱蔽、又有羣眾基礎和生產條件的芝林創辦了芝林造紙廠,生產浙東抗日戰爭所需的紙張,一直到1945年部隊奉命北撤為止,為浙東的抗日鬥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芝林村因地處隱蔽的山巒之中,慈南辦事處領導同志經常住在芝林村指導工作。村中也曾儲存過萬斤以上的軍糧,併為爭奪軍糧而展開過激烈的戰鬥,同時還湧現像民兵隊長茅洪雪、運輸隊長孫本良等英勇戰士。

芝林村雖説地處偏僻山區,但改革開放以來,豐富的毛竹、林木、茶葉等山林特產資源以及服裝、五金、勞保用品、儀器儀表、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企業的發展,為勤勞的人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芝林村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小山村。

近年來,隨着鄉村休閒旅遊業的興起,歷史悠久的山區古村落,山清水秀、風景獨特的“浙東九寨溝”,原汁原味山村“農家樂”,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往休閒度假。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0

走入春天的雲南省元謀縣姜驛鄉畫匠村委會月亮田村,猶如進入世外桃源,到處花團錦簇、鳥語花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很難想象這個只有38户154人,有耕地面積209畝,其中水田僅有40畝,旱地達169畝,居住着以傈僳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為主的山區村寨,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所產生的巨大變化。20xx年,全村農業總產值達145.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7165元,均較20xx年翻了一番。並於20xx年被元謀縣精神文明小組辦公室授予“縣級文明村”。

在黨的xx大及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月亮田村一班人在改善村民居住條件的同時,積極搞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種植青豌豆和烤煙等經濟作物,示範小米辣種植,努力促進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以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長楊昌武為首的科技示範帶頭人連年種植烤煙、青豌豆和小米辣等優質經濟作為,帶動村民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經濟增收改善了月亮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全村村民住房煥然一新,村內環境乾淨整潔,五分之四以上農户安裝了電話,户均一輛摩托車,農用機械普及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着經濟條件和辦學條件的改善,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現有大中專學生8名,高中生13名,青壯年非文盲率達百分之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百分之百,“十星級文明户”參評率達百分之百,無計劃外生育和亂砍濫伐、亂墾亂佔現象,村民遵紀守法,照章辦事,民事調解和治安防範有力,社會治安狀況良好,村容村貌乾淨整潔,農民收入逐年增加,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月亮田村只是元謀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在黨的xx大及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全縣上下正團結一心,以滿腔的熱情,昂揚的鬥志向着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1

我是一名普通農民,就農村文化建設一題談談自己的新體驗和新感受。

我們村地處吉林省長嶺縣,是個遠離城市的村子,文化生活一直相對滯後,

從前,每到農閒季節,人們除了看看電視,大部分時間都湊到一起打麻將,如果打麻將也算文化生活的話,也就僅此而已了。

俗話説:賭場無父子。原本都是好鄰居好朋友,一上賭場,漸漸地把那份純潔的友情賭得蕩然無存,更有甚者竟當場翻臉,全然忘記了昔日的和睦。

自打中央xx屆六中全會以後,情況有了一些變化,由村委會主持建立了文化大院,起初,人們對這件事感到新鮮,抱着一種看風景的心態,紛紛到大院一探究竟,結果是乘興而來掃興而去,前來湊熱鬧的人羣伴隨着開張鞭炮的煙霧慢慢散去,寬敞整潔的文化大院日漸門庭冷落。

原來,文化大院所謂的文化活動無非是十幾個老太太在扭秧歌,鑼鼓倒是喧天,秧歌卻沒有動地, 試想,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藝術、對美的需求越來越高,甚至連電視文藝節目都覺得難以滿足欣賞的慾望,看這樣的秧歌怎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呢?

突然有一天,村裏的大喇叭廣播一則消息:村委會舉辦農民歌手大獎賽,比賽規則參照央視“星光大道”的模式,請來縣文化館的老師擔當嘉賓評委打分,現場觀眾舉手表決的方式,評選出周賽、月賽、年度總決賽冠亞季軍,整個過程由村裏自己組織錄音錄像,分別把周賽、月賽、年度總結賽的比賽成績送到縣電視台播放,這一下把人們的激情點燃了,整個村子立刻活躍起來,連外村的人也來報名參賽,人們並不在意物質獎勵,主要是為了展示自己,釋放壓抑已久的藝術靈感。事實證明,農民中可謂藏龍卧虎,只是沒有一個充分展示的機會。如此一來,歌手們攢足了勁,你方唱罷我登場,文化大院擠滿了人,既當觀眾又當評委,就連一貫貪戀麻將桌的人也坐不住了,也想擠上去一試身手。

在此基礎上,村裏又發動幾名鄉土文人,把身邊的事編寫成電視短劇,請縣文化館的老師做導演,羣眾自己選演員,真正是農民做編劇,農民當演員,從來名不見經傳的人,竟然上了電視出了鏡,這是前所未有的事。

如今,村裏人個個都把文化看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認識到文化能改變人的靈魂,改變人的觀念,直至改變物質生活。

通過唱歌、演戲,增進了人們相互間的感情,促進了和諧文明的生活氛圍,村風得到極大改善,原有的低俗陋習被先進文化徹底取代,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覺得原本平凡的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一種嶄新的東西吸引着人心。

就我村的文化建設前後過程,使我深刻感悟到一個道理:凡是有人羣居住的地方,無論物質條件如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永遠是必不可少的,並且物質生活越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就越高,精神生活越充實便越能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這其中,文化是這一鏈條的關鍵環節。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五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我們美麗中國,我們為祖國自豪,為中華文化驕傲。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2

雲南省晉寧六街鎮,我以前曾去過幾次,而在六街的石門坎水庫過火把節,並且和當地羣眾一起“背晌午”還是第一次。

今年的“背晌午”,正好是星期日,節日氣氛就比以往更熱鬧了,層層疊疊的從水庫邊上一直到山頂都有村民在搭鍋做飯、張席吃喝。僅在石門坎水庫附近“背晌午”的羣眾就有數千人。這也是石門坎水庫在一年裏最熱鬧的一天。下午兩三點鐘以後,車子就進不去庫區了,來晚的人只能把車子停在一兩公里以外,然後揹着過節的物品滿頭大汗的步行到達水庫區。

我們今天是以做客和採風來參加節日的,市、縣作協一行10餘人也和六街鎮的羣眾和遊客一起早早就帶着“背晌午”所需要的各種蔬菜,殺雞、剖魚,帶上桌椅板凳、鍋碗瓢盆、太陽傘、炊具等傢什來到水庫邊上,支起鍋灶,烹羊烤肉,煮上一鍋當地特產的野生青頭菌,再炒來幾盤地道的農家菜,一桌桌豐盛的晚餐就算備齊了。要是喝上幾口當地酒坊釀造的老白乾,話匣子也就打開了。為了這一天,不少村民前幾天就開始準備過節的用品和食物。今天,人們也非常熱情,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會主動打招呼,如果從別家生火做飯的地盤走過,主人就會熱情的邀請和他們一起共進晚餐。客人也會迴應説:“多謝了,我們就在旁邊,你走去我們那裏吃嘛。”

人們談天説地,海闊天空,不時還來上幾句山歌調子,喝醉了松樹下一趟,就與大地融為一體,憧憬一番未來的好日子,愜意的一天讓誰都羨慕。那些沒有做飯任務的大姑娘、老奶奶也會拿來影碟機放上一首首歡快的舞曲或花燈調子,隨便組合踩着節拍就翩翩起舞,她們跳得那麼認真,那麼陶醉。跳的人忘情,看的人腳也開始癢癢,紛紛加入其中。雖然沒有舞台、沒有化粧,只要草地上一站、洗菜盆一敲響,又有人鼓掌助興,節目就開始了。她們全然不顧烈日的烘烤,陶醉、歡快的舞步分明是對美好生活的讚美,也是對盛大節日的慶祝和對來客的歡迎。

每年農曆6月25這天,是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火把節,也是晉寧六街鎮羣眾“背晌午”的日子。這“背晌午”的習俗在晉寧縣也只有六街鎮獨有,其中又以六街鎮大莊、新寨、王平等村最為興盛。這天一大早,六街鎮石門坎水庫周邊的山坡上就一派繁忙熱鬧景象,附近村子裏的男女老少以及在外地的親戚朋友相約歡聚到這裏。帶着自家的桌椅板凳,炊具傢什,殺雞宰羊,埋鍋造飯,煎炸烹炒,開心的過“背晌午”。近些年來,由於羣眾生活好過了,這個“背晌午”的日子逐漸成為當地羣眾的一個重大節傳統日。“背晌午”這一天,在外地工作、學習的人要趕回來與家人團聚,還要請在外地的親戚朋友一起前來助興。這個節日也是男女青年交友戀愛、互相瞭解交流的好時機。

石門坎水庫是晉寧的主要生產生活水源之一,屬於小一型水庫,儲水量139萬方,是晉寧最大的柴河水庫的上游水庫。由於火把節剛好是雨季,水庫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砌石大壩雄偉壯觀,山清水秀,又無須像旱季那樣嚴防山火山,所以遊客可以放開手腳的野外用火,做好野餐飯菜、放心地在水邊點燃火把以及燃放煙花爆竹。到了傍晚,和風徐徐,酒肉飄香,夕陽斜照,一家一家甚至於整個家族的數十人圍坐在一起享用一天的勞動成果,其樂融融,笑聲不斷,韻味濃烈,野趣十足。

直到夜幕開始降臨,星月升起,人們才意猶未盡的收拾整理吃剩的飯菜和各種用具在火把和汽車燈光的照亮下準備下山。這天,由於下山的車子太多,我們從晚上八點多下山,直到九點四十分才走完兩三公里的路來到六街鎮上。等回到所在的縣城已經是晚上十點半了。

想着六街主人説的,“明年今天還在這裏相聚”。我又想起美麗的石門坎水庫,想起放牛孩子“背晌午”的魅力和樂趣。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3

想着應該有一場雨,在樹上鼓掌,野火一樣蔓延的迎春花,竟然穿過厚厚的大雪,從田埂一直躥到屋檐下。就等桃花嫣然一笑,似乎這個春天,才能被我的鄉村明媒正娶。

春風,應該在凌晨進村,不可能多硬多鐵,它本身也受到雪的欺凌。它首先來到麥田,藉着麥苗酥軟的腰身,它揪了揪,一場小小的遊戲,讓麥苗高興得前仰後合。那些比蟬翼還薄的霧,舞起來就是村子上空的魅,像露珠輕輕呼吸。陽光帶着刀,小片小片地削去孩子臉上堆積的寒,讓溪水加快腳步,一旁的油菜花趁機與蜜蜂捉起迷藏。

立春,是春風的碼頭。從這一天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之為春天,隨時都有小股的風抄近道而來,有時不敲門徑自到院子裏,拾起一地的稻草屑翩躚。有時越過屋頂,強行摟着母親生起的炊煙,同樣是舞,這時只有“裊裊”兩個詞可以成全人們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勾勒出村子裏呼吸着的炊煙那怯懦的樣子。

母親就在一炷炊煙的根部,正往灶窩裏添柴,再幹的柴火,都會製造出炊煙。炊煙究竟到了哪裏,只有春風清楚。炊煙自有遠方,那些離開村子在城裏打工的人的夢裏,炊煙就變成他們心中含淚的雲朵。而火灰就是炊煙的根,適合焐紅薯、粑粑、牛肉與芋頭,摻進火灰的粑粑就叫火灰粑粑,這火灰不是事先在麪粉裏放入,而是在火灰中燒製的時候洇濡到粑粑裏面去的,吃起來有一種火灰的清香味,據説還有健胃健脾功能。鍋裏是牛吃的料,豬等着的食,火的光焰舔着母親臉上的疲憊,母親用火鉗將個頭大的炭粒夾到一邊,等其熄滅後放進竹籃,她要給她城裏回來的孫子營造幾個温度適中的夜晚。

做完這一切,酒飯早就煮熟了,那是山坡上與無數場暴雨無數陣風搏擊之後的收成,曬乾揚淨之後的玉米,像鍍了一層水晶,比陽光還光鮮,煮過之後,就都成為行將分娩的女人,温厚而雍容。伴上酒麴,就會把時間發酵出醉人的水。沒有酒的村子註定是寂寞的,酒走上鄉村的宴席,左鄰右舍都是親人,圍着酒杯,就沒有多餘的話。一年,犁頭翻動泥花碎飛,從育苗到移栽,從薅鋤到施肥,一場豐收得經過多少災難啊?

喝酒就喝酒,不管求雨時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將新墾的農田蹂躪得面目全非,畢竟還有收成實實在在地歸倉。樑上懸掛的玉米,就是無聲的語言,一粒有一粒的血質,一粒有一粒的衝動,但現在不説,現在是春天。吊在橫樑的年豬肉,穿成串子的朝天椒,在鍋裏起暴的糯谷,很快就製作出麥芽谷花糖來。

村子也有總結需要動用文字,用一些乾淨的文字總結一年,就像我在單位裏的發言裏説的,回顧過去一年,展望新的明天一樣,村子也需要表達,對聯就是村子言簡意賅的總結。儘管我也會寫點字,父親説你三叔寫得實在,寫得客觀,就請他寫了。起初我有委曲之情,不就是一副對聯嗎,用得着那樣?三叔研墨時搖頭晃腦,提筆時一氣呵成,父親大三叔許多,只能在三叔面前忙前忙後,按三叔要求裁紙,壓對聯腳,然後拆洗被風吹白的舊對聯,待紙上的墨跡稍幹,虔誠而工整地貼到門楣上去。父親貼上對聯,一定同樣工整極了地看一遍,彷彿對聯是他的作品。父親一仰頭,就看見烏黑的瓦當上比鹽巴還白的霜,無需探親的麻雀吵得瓦花頭暈。

我回到村子裏,實際上已經是正月八年級了。團圓的年夜飯已經結束,姐姐回婆家了,説是要修水泥路進村子,得投工出力。哥也開始忙開了,説今年多簽訂了十畝烤煙種植計劃,原來一間烤房不夠,決定再蓋一間。去年種了七畝,純收五萬多元,哥説,再幹兩年,就可以把家裏全部屋子變成洋樓了。父親的任務是放羊,四十三隻羊新添九隻小羊羔,父親不用做重活,山上春風吹又生的野草就是他的財富,羊吃草,難怪父親餵養的一隻大公羊就為我家創下三千元的記錄呢。

父親陪我繞道寨子裏走走,他指着我童年夥伴三順家的鋼筋混凝土的大樓説,三順還怪有出息呢,靠製茶起家,現在已經是村裏小有名氣的實業家。在一輛停在路邊的大貨車前,父親停下來,對我説,你清不清楚,那個找你讓你幫介紹打工的阿根現在混得不錯,這已是他第三次換車了,車越換越大,錢越賺越多,村子裏新建蓋老年活動中心,就有你捐的一筆款呢。父親站在村頭的老椿樹下,整個寨子三十四户人家好像都是他棋盤上的子,他如數家珍一一講解着每一户人家的現狀,臉上顯得奕奕神采。

老椿樹雖然掉光了葉子,但是這只是暫時的,因為我看見在枝條間擠出擠進的春風。那些鼓起的芽苞作證,我沒有説謊,春風吹到了鄉村。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4

浙東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在這裏有着一個少為世人所知的古村——走馬塘。千年古村走馬塘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茅山鎮,地處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東江。人稱其為“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有江山之勝,水陸之饒”。村中明清古建築眾多,民風淳樸,文物古蹟也很多,歷朝歷代,這裏出過76位進士,被譽為“中國進士第一村”。現共有人口1500餘人,全是陳姓。村落格局完整,水系、橋樑大都保留了古村的風貌。而規模龐大的清代古建築羣更是藴藏着很多令人驚喜的精緻遺存。村裏最大的建築羣叫中新屋,建於乾隆年間,整片建築共432間,檐弄相通,無論從哪一間出發,都能繞到所有的房間。下雨天的時候,在這個超級大院裏穿行,不需要撐傘。

走馬塘獨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條河流環抱,有紫來橋、西沈橋、慶豐橋等,聯通各水系。東鄰漕、邵家漕、蟹肚臍、后王漕、徐家漕錯落其間,還有十餘個大小參差、形態各異的小池掘於村中。走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備的河網防護系統,能使村民最大限度地抵禦旱澇和火魔的侵襲。沿着古村的石板路探尋,檐牙高挑的明代建築隨處可見,而清代老宅更是比比皆是。石池頭池邊豎有一塊“公禁碑”,公禁碑初看並不起眼,簡單的長方形,上書“湯淺穢污,投擲廢棄,堆積餘岸,雍塞通溝”十六個繁體字,古人意在教導後人應注意保護水源和生態環境,想不到幾百年前的先人們就能注意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走馬塘村四周為護村河,成長方形格局,通過平橋與外界聯繫。穿過氣派巍峨矗立於村口公路邊的“中國進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步行不遠就到達了走馬塘村東南側的紫來橋。紫來橋取“紫氣東來”之意,已經頗有些年月了,橋下多塊刻字的條石與石塊在無言敍述着它久遠的過去。

從紫來橋進入村內,首先看到的是浙江大學將這裏列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基地的石碑,旁邊茅草與垃圾環簇,表明這裏確實藴涵着不少的歷史沉澱,但又似乎已經被遺忘。自紫來橋沿南街穿行不遠就到老街了。老街並不長,大約有二三十米的樣子,為沿街木質二層樓,可以看出這裏過去是商業所在。老街東面就是“遺忠堂”,門口坐了很多閒聊的村民,而兩件明代雕造的石鼓也成了休閒的座椅,這裏就是所謂的“擂鼓牆門”。

走出“遺忠堂”繼續向西就到了位於村子西南角臨河面水的新陳氏祠堂。祠堂相對就大一些了,墨牆高聳,“福”字頂懸,門柱上是 “直聲振趙宋,忠節耀朱明”對先人讚譽的楹聯。祠堂前面是一片相對開闊的平地。正南不遠是進士橋,依然覺得這才是古橋,這遠比現在經過改造過的紫來橋顯得有古韻。祠堂西南牆樓相連為一東向兩層老房,為過去村碼頭所在。房子有兩根柱子已經被現在的紅磚所替代。但此處境界頗為和諧靜謐: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垠,幾條廢棄的水泥船側沉岸邊,一塊塊鏤空的拴船石上刻滿了時間的印記,樹蔭下洗衣的村婦一聲聲擊打着石板,幾隻悠閒覓食的草雞在踱來踱去,偶爾若干小鳥飛停於樹枝頭或屋檐坡頂,還有雜草、苔蘚……一切都寫意素描出了一個無為的古村頭的農意韻味。

千年古村走馬塘不僅有江南鄉村的小橋流水和中國傳統的宗祠古宅,而且還有許多令人讚歎的石花窗。現存於走馬塘的60多個石花窗大都用青石、紅石雕作而成,其中有一扇石窗融門窗為一體,能開啟關閉,不像普通石窗固定在牆上,堪稱江南一絕。 走馬塘曲折的小巷裏,兩側的牆壁上不時有精美的石雕和磚雕花窗出現,乾坤窗、八仙過海、古錢形花窗及其他説不出名字的無數花窗。 窗上所飾各式圖案,人物類有“八仙”中的張果老、藍采和、呂洞賓等;文字類有“福”、“乾”等,寓意豐富深刻。古村最精妙的石窗在新祠堂後面的一條小巷中,古建築學文獻中將其命名為“浙南石窗”。石窗雕刻細緻,並且可以開啟自如,和木窗並無兩樣。走馬塘的獨特生存空間和文化氛圍,使陳氏一族以耕讀起家,求學為志,德行文學,斑斑可考。抬頭四顧,雕樑畫棟,屋頂飛檐隨處可見。這裏氣勢最為恢宏的當數五馬牆了。五馬牆分五個飛檐,遞等上升,上面雕有許多精美的圖案。這時,一縷金色的陽光破空而來,正好照射在飛檐之上,一明一暗,彷彿穿過時空隧道,看到走馬塘先人們白衣素衫,手捧尺牘,沐風而誦。

在走馬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文化積澱和隨處可見的明清建築。沿着村中的石板路,兩旁大都是檐牙高挑的白牆黑瓦江南風格的明清建築,在宋祠裏有許多貼在壁中的斑駁報帖,如中進士喜報報帖,顯示了這個千年古村特濃的文化內涵。

前新屋是古村最主要的建築之一,屋前有村中最大的荷花池。 沿路繼續折折前行,就到了最為開闊的村東部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面積千餘平方米,此時正荷葉田田,一涵碧綠,塘中央有兩條石砌的獨板橋,人行其中遠看去就像是走在了荷花中間。前新屋並排建有四套房子,當初分配給兄弟四户人家居住,現在中間兩户的房子已由現代建築代替。穿過前新屋,迎面而來的是客堂,一左一右兩排正屋,是屋主人及其子女們的起居室,正屋再往左裏走是偏房,供下人們居住。據説陳氏以耕讀傳家,門風極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與“剛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為做人的規範,故在家門前挖這二畝水塘,盛植荷花,這就是君子河畔的所謂“君子花”吧。荷塘邊的民居,稱之為“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磚粉牆飛檐翹角的古典建築風格,只是中間有一座現代的小樓多少顯得不和諧。中新屋坐南朝北正對荷花塘,佔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馬堂目前最有古韻、規模最大、人氣也相對旺的地方,數十户分享五個天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走馬塘的很多老宅的門廳以及屋檐下有燕子棲息。這一方面讓人感到了這裏淳樸的民風,但是更給人的是一種對物是人非的社會變遷的感慨:進士世家已成過眼的煙雲,可以説這裏目前最氣派的就是村口新修的“天下第一進士村”的牌坊,也正是這“天下第一進士村”的名聲也才不時吸引人來。

走出村子立於牌坊下,看着“中國進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勛名振朝綱,四靖三清德望聞鄉里”等讚譽的聯句,不禁陷入了對走馬塘的深思。走馬塘是平常的,這裏也許不應當作為“進士第一村”來定位,因為進士只是一個結果;這裏應當説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縮影——一個農家通過讀書不斷改變自己的村子;這裏是陳姓進士萌發希望,奠定人生基礎的地方。因此對於別人稱走馬塘為“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有江山之勝,水陸之饒”的説法是不認同的,覺得這裏説是“千年古村,一脈相承,世代耕讀、田園而樂”似乎更為確切。

20xx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向全球推廣的首屆“發現中國?魅力小城”在評選出的首批18箇中國魅力小城中,鄞州走馬塘村獲稱中國“魅力小城”。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5

車駛裏浙江湖州城區八公里,眸視妙峯山,就進入眉眼盈盈、嫵媚與厚重的浙北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山腳下,就是水土潔淨、空氣新鮮、温情與野趣兼具的茶禪聖地楂樹塢村。相傳一千二百多年前茶聖陸羽,曾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現留有後人為紀念“茶聖”而修建的陸羽墓、慕羽坊、三癸亭、皎然塔、棲賢寺等人文景觀。

一眼望去,楂樹塢村居就像碧波上盪漾的七八朵水浮蓮。農屋散落在已泛着金黃的稻田之中,青翠欲滴的竹林,燦若彩霞的桃園,映入滿眼的翠綠,滿鼻的綠氧,還有白鷺空中展翅,令人疑入世外桃源,簡直像山水畫一樣。村民過着悠閒日子,與世無爭。如果不是陰天,這一帶風光更美得不得了。

走進掛着“湖州連盛西紅花專業合作社”招牌的培育房內,一片淡紫色的花苞、形狀像鬱金香躍入我的眼簾。循着這誘人的花香,在百餘個高低牀六層格的木框裏,一朵朵、一簇簇緊緊地挨在一起的西紅花,正開得嬌豔,長勢喜人,花香襲人。我懷着一種奇妙的心情,看着花裏那如同在燃燒着一般的紅色雌蕊。

“西紅花,又稱藏紅花。是一種被譽為‘紅色金子’的名貴藥材,原產於西藏雪域高原,而在離湖州不遠的上海崇明島就有一個西紅花的種羣繁育基地,繁育出了能在江南一帶種植生長的西紅花品種。西紅花的經濟價值極高,五年前,我引進了西紅花的種植,也帶動了村裏不少農户種起了西紅花,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我是第一次見到西紅花。聽着西紅花的主人,村支書楊連生的介紹,不禁心動。

“其實,它的種植方法很簡單,就跟家裏種蒜差不多。妙西的生態環境優良,土質又十分適合種植西紅花。”從種球繁殖復壯、栽培管理、鮮花采收……楊連生笑着對我們説,他今年種下的十畝多西紅花試驗田已經收種了。

西紅花花期每年只有一次,必須在10月份花朵綻放時採收,整個採摘、焙烤過程也必須人工進行。到11月下旬秋收結束以後開始種植,第二年5月夏種前收種,完全不會耽誤糧食種植,而且在種過西紅花的田裏種糧食用的肥也少。眼下,每公斤烘乾花絲市場價竟已飆到三萬多元,並且是供不應求。花絲和種子都可賣錢,每畝西紅花收入可達二萬元。楊連生已將自己種植的西紅花註冊為“紅花王”商標。目前,合作社裏西紅花的種植面積已有二百多畝,年產乾花絲一百多公斤,三十多户村民憑着小小的西紅花“紅花王”致富了。

“有錢大家賺,同走致富路。”楊連生微笑着説。種植西紅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和晚稻實現輪作。“西紅花的球精在晚稻收割之後,種到稻田中,到了第二年的5月份,在球莖上方會長出新的球莖。”楊連生説,這樣科學種植西紅花,不僅可以與糧食輪作,還可以提高糧食產量30%左右。

談笑間透露着聰明和幹練的楊連生告訴我,西紅花花蕊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可以活血化瘀。最神奇的是,當用開水沖泡後,水的顏色變檸檬黃,而花的鮮紅的顏色卻不會變色。

回到村部會議室,楊連生着手為我們衝上一杯。只見他拈三五絲西紅花,放入杯中,衝入開水,西紅花便曼舞起來,水中,西紅花漸漸暈出金黃,如薄雲中透出的萬丈霞光。放上十來分鐘,水中的金黃越發耀眼,湯色清亮。品上一口,有西紅花淡淡的清香,回味。不知又添了幾次水,水中仍是耀眼的金黃,而西紅花卻始終保持不變的本色,依然是濃重而美麗的鮮紅。

不禁對西紅花欽佩。其實這個過程,一如人生。經歷過風雨,有人將風雨視為洗禮,將人性中的美好洗禮後顯得更加的晶瑩剔透,而有些人則隨波逐流,忘記了自己曾經的夢想和曾經本色的自己,忘記了自己本來的顏色。在這個世上,無論經歷過怎樣的風雨都不褪色,始終保持生命本色的人,能有幾個呢?楊連生不正是一朵“紅花王”麼,從五年前一個門外漢,到如今成為當地西紅花種植的高手,村裏致富的領頭人。

西紅花,這些小小的植物背後肩負着自己的使命,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的生命創造着奇蹟。我不由想起謝宗玉在《遍地藥香》一書中的讚歎:“草木掌握着人類生命的祕密,傾聽草木的聲音,尋找遍佈山村的草木的靈魂,把它當成生命的一部分,很多的草木生長在我們身邊,一直在暗中保護着我們,培植着我們的心性。”

正值温馨的深秋,整個楂樹塢村開着幸福光鮮的花朵,瀰漫着西紅花成熟的味道,帶着豐收的氣息,花農們在那一堆一堆花朵簇擁的美夢中暢想着希望、計劃着未來。我真希望以後能有機會,也相信會有,與楂樹塢村“紅花王”再一次近距離的親密接觸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6

去山東沂水的泉莊,我總覺得是去尋找往日的舊夢,山泉,羣崮等等,彷彿與我有個前世的約定,只不過是選擇了今日的相逢。在綠色的山巒中穿行,看到的山是綠色的,水是綠色的,風也彷彿是綠色的了。當我聽説泉莊的泉與泰山的泉一脈相承之時,更是為之驚歎不已,只想恰走進一個又一個目標,把泉莊的景色收入眼眸那紛至沓來的腳步。那曲折蜿蜒的河流,那茫茫羣山的疊影,都幻化成一支支清冽泉眼,在腦海裏汩汩而流。

泰山的泉水,名播天下,據説泉莊的泉,就來自泰山源頭,它像一支汩汩而流的暗河,就此分作兩支,一支流向濟南,一支流向秀美的泉莊,讓她擁有了豐沛的水脈。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加上良好的生態環境,使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生活具有良好的保障。當地人就以泉為美,以泉為榮,由此起名為泉莊。"泉莊"兩字,就像江西的婺源一樣,有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藴,浸透了古今文人和勞動者的智慧,被稱為江北文化名鎮。

泉莊的泉,有響泉、康家泉、碗泉、鞭杆泉、南峪泉、飲馬泉、馬蹄泉等等,能夠常年不涸的泉有千眼之多,泉是這片土地繁衍生息的命脈。據説許多許多年前,泉莊遭逢百年不遇的大旱,人們為了找水不惜踏遍溝溝坎坎。一天,有個牧人在一條幹涸的山溝裏發現了幾隻螃蟹,他深知螃蟹必不可缺水,在這乾旱的土地上生存,就必須依賴水澤。以螃蟹的天性,肯定會識得水路,有它引路,或許就能找到寶貴的水源,於是牧人就跟隨螃蟹而去。

看來,螃蟹也確實在尋找水源,只見它走走停停,尋尋覓覓,橫行在焦渴的亂石雜土之上。終於在一個長滿青苔的地方,螃蟹止步不前,並且上前舉螯挖土,像鑽取蟹窩一樣,不一會將地面挖出一片濕土,繼而泥漿,不久,一股細流滲透出來,漸湧成一汪清亮的泉水。等牧人回村奔走相告,大家爭相進山察看之時,泉水已從一個個蟹窩裏流淌出來,形成了清澈的小溪。人們發現了救命的泉眼,生命得以薪火相傳。有了這些泉水,再幹旱的天氣,農作物依然豐收,這也就是流傳至今的"螃造泉"的故事。

泉莊的康家泉,是因此地居住着康姓人家而命名,這個泉水的流量很大,泉水清澈,泉頭高突,一年四季奔湧不息,與濟南的豹突泉很有些相似。與康家泉不同的是響水泉,它位於泉莊鎮西郭莊村西,是一個十分罕見的季節泉。響水泉平時沒有泉水溢出,泉眼也好經極易被人忽略,於是它的周邊便成了菜園、莊稼、荒草的的領地。只有每逢下過雨之後,才順着泉洞或沿某個裂縫,噴湧出水。

這一現象,曾經令人陷入疑惑,傳説紛紜。人們猜測,響泉水不是深層地下水,它與地表水滲入地下水量有着密切關聯。雨水匯聚充足,形成了地下泉水,在地表的壓力之下,從而賦予了新的水流的能量。響水泉出水之前,常常伴發出呼嘯般的響聲,有時還會隆隆轟響,響聲過後,才像萬馬奔騰,泉水聲勢浩大地噴出地面,灌溉着周圍的樹木、土地,為大地進行又一次的濯洗。

碗泉是當地人最喜聞樂道的泉,大小有如一隻白瓷碗而得名。因為它的小,培加令人格外珍惜。碗泉雖小,卻能夠流淌四季,無論天氣怎樣乾旱,都能保持細小的水流。村裏人放牧來到此地,若口渴了,俯身就可以喝上幾口,就像大自然為人類捧出的天然美酒,雖然不多,卻能夠撣飢解渴。曾經有人對碗泉進行開發,挖取周圍的砂石,比之前略大了許多,然泉水細流,彷彿是它必有的規則,雖然清澈旺盛,但不會加大泉流。不放縱,守約束,這也許就是碗泉常年不竭的原因。

泉莊的美,是環境的美,這裏無工廠,無污染,無喧囂,自然村落在山腳下隱現。由於這裏泉多,逐漸形成瀑布成串,細流成河,最終匯入馬蓮河內,近年來,兩岸進行了生態護岸,在馬蓮河沿岸種植水生植物,形成了水水相接,壩壩相連,流水潺潺的亮麗風景,有北方小江南之稱。這裏有千年銀杏樹,千年古槐,千年石抱樹,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

泉莊的歷史悠久,歷史名人居多,宋真宗時宮中總管都堂郭槐就是泉莊人士。傳説宋真宗時,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調換李宸妃所生嬰兒。趙恆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後被清代石玉昆著進《三俠五義》《狸貓換太子》這一段落。這裏有千年銀杏樹,千年古槐,千年石抱樹,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人文景觀。

有人説,泉莊的景緻,首先是在其泉,其次是著名的山崮,其實不然。"崮"古時也稱作方山,辭海解釋是四周陡削、山頂較平的山,其態勢奇特宛如古時城堡。它形成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經過漫長的年代多重地質作用才得以形成。20xx年"岱崮地貌"命名之前,它還在沂蒙大地沉睡,人們常在石壩上,壘房子的石塊上,發現三葉蟲化石,就連進山的路上,都可以輕易地撿拾幾枚。如今,隨着"岱崮地貌"的命名,現已開發成各個旅遊景點,比如著名的紀王崮。站在崮上,能清晰望見周圍的羣崮,崮與崮之間錯落有致,又相互銜接,各具形態,景色十分壯美。

泉莊的崮,有紀王崮、東漢崮、馬頭崮、錐子崮、剪子崮、姜家崮等50餘座,這些崮造型奇異,雄偉險峻,顯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崮名都以其逼真的形狀命名。我曾陪同廣東省旅遊文化協會會長、被譽為"中國當代徐霞客"的著名學者李存修老師一起登過姜家崮,面對四面垂直高聳的崮頂,我們圍着轉了幾圈也沒有找到能夠攀登的路線,哪怕是一個可以攀升的缺口,不得不退回山下去,重新確立下一個登崮方案。

據當地老人回憶,1947年7月,我魯中二軍分區十一團14名指戰員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堅守此崮10余天,成攻突圍。在這十幾天裏,敵人想盡辦法從進行強攻,結果一次次失敗,最近推着大炮另一個山頭轟炸姜家崮,在這所有的炮彈中,只有一枚炸彈落在姜家崮的懸崖邊上,60多年風雨過去,至今石壁上仍能看到炮擊的痕跡。那天,我們沒有登上山去,自然也不能看到崖壁上的彈痕,感受戰爭年代的艱苦卓絕。回望擎天的崮峯,湛藍的天空下,是幾片悠然的白雲,崮,巍然不動,彷彿踞守在沂蒙大地上的萬里長城。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7

沿着馬莊鎮東界村村口的水泥路一直往裏走,一排排整齊的文化牆格外引人注目,街道兩旁鋪設路肩花磚和各式花壇,花壇兩旁的綠化樹在春風的吹拂下顯出勃勃生機。近年來,馬莊鎮緊緊圍繞“建設現代文化鄉村、統籌發展城鄉經濟”這一工作目標,堅持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和新興產業並舉,加快發展城鄉文化建設步伐,全力以赴打造城鄉發展新亮點。

五年前的東界村,因地理位置偏僻,落後的農村基礎設施嚴重製約着村裏經濟發展,影響到羣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泥濘,一到下雨天,外面的車進不來,村裏的人也出不去,每年到收穫蘋果的季節,眼看蘋果成熟,卻因村裏道路不暢而沒有果商前來收購。小孩上學放學都很不方便,經常要大人揹着出村,給行人、運輸帶來極大的不便,許多羣眾想唱歌、跳舞、打球,總是苦於沒有場地,正常的羣眾文化生活無法開展。沒辦法,大家要麼就是“貓”在家裏看電視、諞家長裏短,要麼就是打麻將、玩撲克,文化生活枯燥貧乏。

而今,得益於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在各項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村裏建起了村民購物中心和綜合文藝舞台,產業項目猶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起來,涉及農資貿易、牲畜養殖、民俗文化、休閒農家樂和雜果生產等五大產業。自從村裏建起了文化廣場,勞作一天的村民每到傍晚便三三兩兩結伴來到村裏的文化活動廣場,有跳舞健身的有下棋打球的,有唱秦腔調嗓門的,熱鬧的人羣、激情的歌聲和動感的舞姿,勾勒出一幅動感十足的新型農村優美畫卷,讓辛勤勞作一天的村民們着實放鬆了一把,也讓這個小村莊瞬間沸騰起來,娛樂活動每天晚上一直持續到深夜,羣眾才慢慢散去。

如今,像這樣的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在全鎮不斷建設完善,併成為村民們文化生活的大舞台,使他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自從村裏建起了文化活動廣場,大家一有時間都聚到這裏鍛鍊身體,放鬆放鬆,找自己的樂子。有了文化活動陣地,農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扭秧歌、跳跳舞對我們來説很平常。鎮上和村上還專門找老師給大家教跳舞啥的,只要一有空,大家就約好一塊到廣場上來了。”剛剛跳完健身操的婦女們樂滋滋地説:“以前晚上不是早早睡覺,就是在家看電視。現在不同了,幹了一天的農活,吃完晚飯、洗刷後第一件事就是走出家門,跳上一兩個小時的健身舞,頓時感覺人輕鬆了許多,晚上睡覺也特別安穩。”

近年來,馬莊鎮從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着手,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完善村級文化陣地和辦公場所建設,建設農家書屋,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各村積極響應,充分利用文化廣場,豐富羣眾文化生活。鑼鼓隊、自樂班、健身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有組織的引導,不斷髮展壯大,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娛樂活動在各村興起後,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業餘文化的發展,不僅使村裏的羣眾有了夜間娛樂的好去處,更大大改善了村風和民風,打牌搓麻將賭博的人少了,唱歌、跳舞、健身的人多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提高了,鄉村文化建設使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滋潤。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8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鉏。”當驀然想起蘇轍《詠茶花》的這幾句詩時,我就乘坐在去安溪尚卿鄉的車上。

冬日的陽光像慢慢地展開來的摺扇一樣照射到寬闊的公路,照在車窗上,只見温暖的光芒,隨着急馳的大巴車在身後上下飛揚。泉州市作協組織的安溪尚卿採風採訪活動,在和煦的陽光朗照下,前往這個被稱作“中國滕鐵工藝第一鄉”的古鎮,車子沿着蜿蜒的公路行走,進入尚卿,只見山上林木葱翠,山中霧海流光溢彩;層層梯田,簇簇茶樹圍繞山間,彷彿一幅懸掛在天邊的水墨丹青。在城裏呆久了,這樣的景色,一旦闖進人們的視線,讓人有一種如詩如畫的感覺。

福建安溪尚卿格美茶花文化公園位於風景秀麗的翰卿村格美山麓,方圓千畝,園中栽植的名貴樹種達一萬餘棵,遠遠望去,似一團團緋雲,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恍如仙境。走在茶園小徑,山坡上漫山的茶樹迎風傲立,那滿樹怒放的茶花,爭奇鬥豔,絢爛多姿;走近細看,有的花朵向上盛開,如同燦爛的笑容;有的花朵低垂,似少女含羞的臉頰。我走近一棵盛開的茶樹,掐了一瓣花朵,聞一聞,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心醉。陪同我們參觀的中國台灣園藝師説:“這種茶花叫香水茶花。”就在凝眸間,讓我感覺它是一朵奇妙無比的花,它的花香襲人。不知誰叫我擺好姿勢,於是,在茶樹旁留下美好的瞬間。

陪同我們參觀的鄉黨委書記汪禮才指點滿山茶樹,胸有成竹。他説,“格美茶花文化公園是以宗教和茶花文化為主題,規劃佔地面積500畝,由鄉賢廖清江先生為主捐建。現已完成觀音寺、觀音文化廣場、登山道,山上種植名貴茶花500畝1萬多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茶花樹3000餘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要將這裏建成羣眾休閒旅遊樂園。”眺望半山腰,一尊十幾米高的觀世音菩薩雕像巍然屹立,備顯尊嚴,喻為佛光普照,福佑宏澤。我想,不久的將來,這裏將變成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景點。

尚卿山鄉的峯巒疊嶂被冬日的陽光照耀着,茶花文化公園、茶葉莊園沉浸於蒼茫翠綠之中。登臨此地,目睹此景,好一派大地的恩典呵!

在五閬山麓,我們看到譽豐國心茶葉莊園,徐徐展開的一幅青綠茶山美麗畫卷,遠山的茶樹,近處的茶廠,整座山洋溢着大興土木的建設之中,蜂蝶的飛舞,採茶的忙碌,早已淹沒在採摘茶葉收成時節的丰姿中。泡一杯國心茶,品一品茶的馨香,“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據譽豐國心茶葉有限公司張總監介紹,國心茶產於五閬山,處於東徑117度,北緯25度,方圓百里無任何污染源,氣候温潤,四季分明,日照短,且早晚雲霧籠罩,能提高茶葉中所含的茶胺酸及可溶氮等人體有益成分。他還告訴我們,國心茶從茶樹培植、茶園生產管理、到精製生產,真正做到“看得見的健康”,是一種健康生態的時尚茶飲品。走在茶園小徑,滿目蒼山翠綠,雄偉的五閬山迎迓着鮮麗的朝日,輕爽地微笑起來。此時,漫天的霞光,像潑墨一樣點染整個山峯,然後慢慢地從山上抹到山下,山腰間的樓房,通往茶廠的小道,也漸次在晨光中被清晰地描畫出來。

在製茶車間,一座偌大的廠房,我們看到一些先進的製茶設備,儘管我們來的不是採茶季節,但可以想象那火熱的製茶勞動場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將經過曬青和晾青後的茶青倒入“搖青機”進行搖青,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轟鳴的搖青機在工人的操作下,像在演奏勞動進行曲一樣令人陶醉。經過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進行揉捻,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裏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裏,當然每一道工序都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製茶的這種情境,讓我想起餘姚詩人黃宗羲的《制新茶》:

檐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採茶天。

相邀直上孤峯頂,出市都爭穀雨前。

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

炒青已到更闌後,猶試新分瀑布泉。

勞動之餘,製茶人用瀑布泉泡上一杯瀑布新茶,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該是何等的愜意與滿足呵!

血紅的夕陽,在雲朵霞片中徐徐下沉,四周黛綠的羣山,變得一片棕紅。當我們依依不捨地離別尚卿鄉的時候,望着車窗外,一張張微笑的臉龐,一幅嶄新的山村剪影,眼前的情景,讓我無法形容激動的心情,於是,在心裏默誦着一句話;祝福你,吉祥尚卿,美麗鄉村。

美麗的鄉村小鎮精選範文 篇19

廣場舞、戲曲、經典誦讀、花樣跳繩、才藝表演……近日,洛陽市伊濱區首屆鄉村文化藝術節節目巡演活動走進佃莊鎮,14個節目的表演者均為各村村民。

近年,洛陽市伊濱區該鎮加強鎮域建設管理,大力推進文化創建活動,加大文化基礎投入力度,19個行政村村村有文化廣場,村村有文藝演出隊,村村有農家書屋。鄉村裏的“大舞台”,使過去村民農閒靠打牌、看電視打發時間的現象成為過去。

老地方,新舞台

夜幕降臨,佃莊鎮黃莊村文化廣場上燈光閃爍。

村民王紅利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換上健身鞋,穿上舞蹈服,迫不及待地出門了。初冬的夜晚有些寒意,但廣場上的熱度讓人心頭湧起陣陣暖意。

這支廣場舞隊的領隊是40歲出頭的村民韓繼紅。一曲終了,韓繼紅用手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開心地説:“廣場舞在我們村已搞了5年了,開始時只有我們兩三個人跳,現在有200多人。我們不僅在村裏跳,還到洛陽市區跳,前不久還參加了‘舞動中原’廣場舞大賽。

這支隊伍中年紀最大的是70歲的老人高勤娥,年齡最小的有二年級國小生,他們臉上洋溢着笑容。在西馬莊、東石橋村等地,記者也目睹了廣場舞帶給村民的激情與活力。

“不能讓農家書屋成擺設”

每天早飯後,朱圪壋村村委會委員張燦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農家書屋的門。他説:“這裏有3000多本書,有農業技術類、生活常識類、法律知識類,還有少兒讀物。書這麼好,咱不能讓它們躺着睡大覺,讓農家書屋成擺設。”

筆者翻閲了借閲記錄,看到幾乎每天都有村民來借閲。張燦峯説,村民們農活忙,颳風下雨天來的最多。

71歲的朱中祥老人是原洛陽軸承廠職工。他説,別小看這小書屋,它對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普及法律知識和帶動村民致富意義可不小。

主題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這幾天,在佃莊鎮文化藝術節上,各種主題文化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着。

佃莊鎮副鎮長張玉紅介紹説,文化藝術節先後開展文化活動148場,吸引周圍的羣眾積極參與。

佃莊鎮鎮長郭海濤説,現在全鎮已成立戲劇、書法、排鼓、舞蹈、河洛大鼓等6個文體協會;19個行政村都建成了1到2個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廣場,均有2支以上較成熟的文體表演隊伍,湧現出了300多名文體骨幹。在他們的帶領下,村民們也紛紛走出家門,組成了一支支演出小分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xiangzhen/rpong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