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鄉鎮街道講話稿 >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五篇集合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五篇集合

懷念着小鎮的味道,小鎮到底是什麼味道呢?是春天的槐香嗎?不光是,還有大海的氣息。清爽的風挾裹着海的鹹腥和濕潤撲面而來,熟悉地散在面頰上和眼睛裏,再緩緩浸入人心裏,心裏也就係掛了小鎮的風和月。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鄉鎮街道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五篇集合

【鄉鎮街道範文】一

安徽省桐城市有兩張馳名古今中外的名片:一張為早已彪炳中國文學史冊的“桐城派”,另一張則是早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的國家3A級風景區“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環城路,東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巷子全長100米,寬2米(六尺),巷子路面全以鵝卵石精心鋪就。巷子兩邊分別是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宰相府邸與吳氏宅牆院的圍牆,圍牆內樹木參天葳蕤,圍牆外穿巷綠風清幽。

“六尺巷”本身,其實並無什麼錦繡美幻之處,只不過是小縣城中的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而已。即便是現在已經成為國家3A級風景區之後,增添了詩畫照壁、詩山、曲廊、圍牆及“懿德流芳”、“禮讓”兩牌坊等景點,也還是那麼的素樸無華。

然而,“六尺巷”又確實不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而是一條名馳遐邇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來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據《桐城縣誌略》載: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居宅旁有空地,吳氏越用之。張氏家人馳書於都,張英批詩於後寄歸,勸告家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成此巷“六尺巷”,併成為勸人友善、和睦、相敬、禮讓的鮮活教材。從此,“鄰里禮讓、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為了張、吳兩家代代傳承的家風,而且更成為了西后街區一帶的“街風”,乃至於成了整個文都桐城的“城風”。正因為如此,桐城先後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市”、“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等殊榮。

在六尺巷中徜徉,我幾乎忘記了自己“遊客”的身份,因為這兒幾乎沒有什麼稱得上風景的視野耐人欣賞;然而,我又非常清晰地覺得自己的周遭全被世間最美最美的風景們包圍着簇擁着温暖着,耳畔就反反覆覆地震響着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譜就的家風強音,眼前就穿越出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一生為人寬厚的張英先生,晚年歸隱附近龍眠山時,與鄉民友好相處,路遇挑柴人都主動以禮相讓的動人畫面,就想:

這“六尺巷”怎只有區區六尺?在我們的眼中,它是世界上最寬最寬的、“宰相肚裏能撐船”般的康莊大道——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這“六尺巷”又怎麼只有桐城一處所獨有?在我們的心中,在神州大地的版圖上,處處都應該有一條“六尺巷裏家風深”的“六尺巷”;在每個人的心田裏,都應該有一條“遠親不如近鄰”的“六尺巷”——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的美德,閃耀着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鄉鎮街道範文】二

星期天,我去早市買了蔬菜路過羊肉鋪正朝市場外走去時,突然聽見身後傳來一聲,“羊肉,羊肉,新鮮的木壘純天然羊!”回頭望去,肉鋪老闆正從鋪子裏將一隻整羊掛在肉架上。這時,我的腦海裏飛速閃現出了木壘縣大石頭鄉拜格卓勒村的下鄉駐村幹部——昌吉回族自治州經信委駐村工作組組長王廣峯來。這不正是他的希望麼:讓牧民們多養羊,讓他們的羊兒大量走向城鎮,走向市場。不知道這羊是不是拜格卓勒村的?正要上前探問,又覺得自己的舉動有些冒失。然而,這時,往事卻一幕幕浮現腦海。

去年,我作為電視台“赴基層 轉作風 服務羣眾”的記者,跟隨昌吉回族自治州組織部的同志來到了王廣峯所在的駐村工作組進行採訪。採訪中得知,拜格卓勒是木壘縣大石頭鄉經濟基礎和生產條件最差的行政村。這個村位於木壘縣北部沙漠邊緣,全村101户,459口人,都是哈薩克族。全村擁有2600多畝土地,其中具備種植條件的耕地只有1500畝,由於條件差,發展慢,幹羣關係緊張,成了遠近聞名的“上訪村”。

20xx年底,在昌吉州做出幫扶木壘縣及23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確保率先在全疆實現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整體過萬元的決策後,王廣峯作為州下派駐村工作人員來到了這裏。為了能找到一條讓村域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道路,王廣峯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20xx年,他在村裏開展實施了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扶持養殖和刺繡產業、修建村內道路、更新機井等一系列幫扶工作。最讓村民叫好的是在他的發動和協調下,由昌吉州一些企業籌措了200多萬元資金為每户村民發放了一頭西蒙塔爾母牛和六隻羊,而每户村民只需支付3000元。這個舉措,改變了村裏的牲畜結構,變被動幫扶為主動致富。在發放良種牛羊的那天,村民們像過節一樣彈起了冬不拉,跳起了歡樂的民族舞蹈,他們還自發地買來糖果,招待工作組和企業代表,並逢人就誇:工作組佳克斯!佳克斯!

工作組的住處在村口的村委會裏,通往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省道228公路從這裏經過。有一天晚上,聽着過往車輛的轟鳴聲,王廣峯怎麼也睡不着覺,他半夜起來,看着繁忙的交通線,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利用這條公路在村裏建立一個產業園呢?讓村裏那些不具備耕種條件的土地充分得以利用?想到這裏他徹夜難眠,寫下了實施土地流轉的方案。天一亮他就立即和村“兩委”班子深入分析村情,提出了實行土地流轉招商建設大型物流園區,實現全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的設想。後來又經過廣泛調研和論證,獲得了村、鄉、縣各方面的肯定。為了能讓物流園的設想落地生根,本來駐村已到一年時間的王廣峯,20xx年又向組織提出了繼續派他駐村的申請。他説,“物流園的設想是我提出的,要讓設想成為現實,執行起來還有很多困難,如果這時換人,我擔心這個項目就會不了了之了。”去年在採訪時,王廣峯已是第二年駐村。在木壘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駐村工作組積極與有投資意願的企業進行洽談。經過半年多的努力,20xx年10月,項目終於進入實質性階段,招商引資來的企業交付了200萬元的土地使用定金,20xx年春天將正式辦理土地使用和開工建設手續。

為了這個項目落地投產,王廣峯今年又去拜格卓勒駐村了。記得在去年的採訪中,他曾告訴我,人的一生中做不了多少有意義的事,他已經58歲了,離退休還有兩年,能在有限的時間裏讓這裏的少數民族羣眾過上富裕的生活,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王廣峯説,他要等物流園的項目全部理順,等村民們的人均收入過萬元了,他才會離開拜格卓勒。

走在春光明媚的街道上,回憶着那次的採訪經歷,像是處處在提醒我,拜格卓勒的物流園就要開工建設了,王廣峯的住村夢就要實現了。當然,我也不會忘記,我們曾相約拜格卓勒,等到物流園建成的那一天,我還會到那裏採訪去!

【鄉鎮街道範文】三

但凡穿越過湘西矮寨的有心人,在飽覽一番崔巍瑰麗的高山峽谷奇觀之後,都會倏爾萌發一絲奇想——億萬年前,矮寨一定有過一次駭浪排空石破天驚雷霆萬鈞的裂變。

任何裂變都是一次對現有狀態的撕裂和毀滅,任何一次裂變都伴隨着一陣不可名狀而又不得不獨吞的痙攣和灼痛,任何一次裂變都將會在燃燒熔化中獲得新生。矮寨就是在億萬年前那次喜馬拉雅運動中經歷了裂變,贏得了新生。

武山、崇山、呂洞山這三個在造山運動中誕生的嬰兒還沒有來得及褪去一身熱浪逼人的霧水就已聯手托起矮寨這塊谷地。隨之而來,漫天豪雨的侵蝕,驚天動地的崩塌,又在武山、崇山、呂洞山周遭裂隙間恣意切割,發育成兩個險峻幽邃的峽谷羣——德夯峽谷羣和雙龍峽谷羣,兩個谷羣各抱地勢肆無忌憚又毫不留情地擠壓着矮寨對面坡地,佔盡地利後,各自落落大方地伸出一條迂迴的狹道,在矮寨谷地把手言歡,融為一體。

轟轟烈烈的裂變往往都有刻骨銘心的淚水滂沱,漫天飄舞的豪雨就是灼熱的淚水,豪雨般的淚水在撫慰傷痛的天荒地老中漸漸匯流成峽谷中兩條激盪奔流的溪河,峒河自西,德夯溪從北,徑自沿着峽谷甬道奔湧而出,在羣峯簇擁的矮寨不期而遇,合二為一。

矮寨素來矜持,卻非凡大度,敞開胸襟接納了來自萬古千年的幽谷、溪河、峯林、峭壁、飛瀑、流泉……這些都是飽經滄桑的自然派大師,毫不遮攔袒露着一身豪氣,早已反客為主,才思泉湧,揮灑自如,聯袂譜寫了一部蕩氣迴腸的千古峽谷名曲——矮寨天險。矮寨憨態可掬,笑看大師們縱情,任風彈奏,任歲月高歌。

最先蒞臨矮寨天險的是湘西苗族的先輩們,苗族史詩《古老話》裏清晰地記載了幾支苗民輾轉遷徙至此的情景。多災多難的苗胞自從洞庭湖決定西遷武陵山區時就有了一個約定:面朝大山,按支系和宗族遷徙,每個宗姓各置一面大鼓,敲鼓而行,彼此照應。當一羣羣篳路藍縷的苗胞,牽父攜子,引哥帶弟,溯武溪接踵來到矮寨時,幾乎不約而同的被眼前突兀的天險震住。多年的經驗多年的習慣使然,每逢生死存亡之際,都得合鼓立社,椎牛祭神。我們可以想象當初合鼓祭神的場景,那一定是一場最虔誠最肅穆的盛會:掌控祭祀的巴代面向矮寨天險佇立,手持司刀,搖晃銅鈴,喃喃而語,召請諸神,巴代身後是一片黑壓壓長跪不起唸唸有詞的苗子苗孫。法事禮畢,鑼鼓齊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圍着一根碩大的五花柱輪番刺牛,踏歌而舞,竟然樂此不疲長達九天九夜。

一場鼓樂便是一種坦誠的祈拜,一次鼓會便是一次與神的溝通。苗胞們頓然醒悟,豁然開朗,重結鼓社,除一部分苗民留住矮寨外,其餘大部分成兩股沿河擊鼓開進,一股往峒河上游,經大興直奔崇山峻嶺;一股沿德夯溪而上,趕赴呂洞大山。

恐怕誰也不曾料想,就是留下的這一面大鼓與矮寨天險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鼓樂長鳴,積年累月吸日月之精華,聚山川之靈氣,竟然把僅當作聯絡的鼓聲演繹成旋繞而歌、迭相和唱、體如游龍、袖如青霓的苗家鼓舞,竟然把偏處一隅的矮寨、德夯苗寨渲染成樂鼓鏗鏘高亢激越的“天下鼓鄉”。苗鼓這支奇葩既融進了苗族生命的吟唱,也融入了矮寨奇山異水的大合唱。矮寨奇險為苗鼓注入了剛健和雄渾,苗鼓又為矮寨的天險和峻拔和聲吶喊。

矮寨苗胞千百年來面山而居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歡快的鼓樂也似乎維繫了這習慣了的平衡和寧靜。但“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行路難的苦衷一直在壓迫着困擾着生於斯長於斯的一代代苗民,無時無刻不在撞擊着險峯中雲遮霧繞的平衡和寧靜。

矮寨在緊蹙的環境裏熱切呼喚着畢力平險通達三江的英雄,苗民始終不曾放緩奮鬥打拼的步履,並且越來越渴望一個開天闢地英雄時代的到來。

在矮寨德夯苗鼓越來越鼓舞世界的時候,一個徹底改變矮寨交通險阻狀況的時代已如期而至。這是一個共築中國夢的時代,也是真正的英雄時代。一個真英雄的時代首先必定是一個激發國人挺直脊樑敢於做夢的時代,必定是一個淡化英雄崇拜而處處盡顯英雄本色的時代,也必定是一個英雄無畏大膽挑戰生命極限的時代。

與湘川公路基本保持一個走向的湘渝高速湘西段於20xx年開建,工程的艱難又一次聚焦到矮寨天險,矮寨又一次迎來創造奇蹟的良機。四年之後,一部前無古人震撼中外的橋樑傑作——矮寨大橋,在矮寨峽谷上端凌空而立。

矮寨大橋為鋼桁加勁樑單跨懸索橋,雄跨矮寨大谷,橋面標高與地面高差達330米,主跨長度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在現代橋樑建設日誌上自負地寫下4項世界第一:大橋主跨1176米,跨峽谷懸索橋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塔、樑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樑,創世界第一;首次採用巖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創世界第一。

彩虹飛躍穹谷,天塹變通途。一眼望去,何其偉哉!兩座銀白色金剛似的索塔雄踞峽谷坡頭,輕巧地對拉着兩道呈弧形由169根索股構成的主纜,從主纜上筆直垂下的72對吊索,把長達1000米的橘紅色鋼桁樑緊緊扣住,每根主纜要承擔3萬噸拉力。這簡直就是一個力量搏擊的組合,就是一堆數字精準的運算,力量和數字為中國創造和中國力量做出了響亮的詮釋。其實大橋承載的又何止是一種物理重量,而是山裏人百年夢想的寄託;其實大橋展示的又何止是一種力量的剽悍,更喻示着新時代新速度的騰飛。矮寨大橋不僅僅直接縮短了矮寨危蹬層累山道盤桓的時空距離,更拉近了武陵山區山裏與山外的距離,拉近了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拉近了湘西與世界的距離。

懸崖梯蹬、盤山公路、懸索大橋已在這裏際會,谷韻、路韻、鼓韻已在今天合拍。從矮寨歷史深處冉冉響起的旋律爽爽朗朗地吸入了現代力量和大山夢想,愈加高昂振奮。

矮寨似乎少了幾分矜持,多了許多沉穩和底氣,愈益像一座魔力無邊的吸盤,強力吸引着一批批獵奇探險者慕名而來,又精心地呵護着一羣羣遠道而來播下奇蹟的創造者。

“中國高空王”阿迪力來了,在矮寨大橋旁一條懸空350米長1432米的鋼絲上,他與徒弟沙特爾、阿衣夏木古麗首次成功創造了3人高空對走鋼絲的世界紀錄,他的“我的生命不重要,我的事業更重要”的藝術誓言在矮寨如山花般的綻放,使新疆古老的“達瓦孜”生命藝術又一次在矮寨大橋高空中閃耀着奇麗的光彩。

17個國家41位極限跳傘隊員來了,他們將站在矮寨大橋中央傘車伸出的350米高跳台上進行低空跳傘。低空跳傘危險性遠大於高空跳傘,從來沒有備傘,生死只有一次機會,開傘時間要求極短,6秒鐘不打開傘包,便生命不保。在充滿諸多變數和懸念的挑戰中,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不出任何差池,優雅地完成了比翼雙飛、空中後翻、湘女下凡、自由翱翔、巧踩氣球、10人齊飛等各種設定的動作,就是曾跳傘1000餘次失去雙腿和左臂功能的加拿大朗尼坐着輪椅也實現了安然着陸。生命在自信中顯得格外楚楚動人,生命在極限中閃爍着無限榮光。

該説這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矮寨鼓舞催人奮翅,矮寨天險依然是激勵創造奇蹟的航標。矮寨越來越屬於世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裏磨鍊人生,在這裏錦上添花,在這裏脱穎而出,在這裏實現夢想。我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甚而或多或少地觸摸到。

百年公路奇觀,千年苗寨奇俗,萬年峽谷奇景,當代大橋奇蹟——矮寨正以“奇”字梳理珍藏着往昔,也將以“奇”字精雕細刻着未來。

【鄉鎮街道範文】四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撫摸着36.7億齡的太平古巖,彳亍於7020xx年的西寨遺址,除了感喟和震撼,我還能説些什麼?!當滄海都變成了桑田,語言固然就顯得蒼白無力。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刻意造化,還是帝王將相們文治武功的偶然施為,迤邐而來的灤河與燕山上綿延的長城,在這裏以一個大“十”字的姿勢會晤。這種會晤,是否暗示了前路上古老與新生的齧合,保守與開放的融熔,傳統思辨與現代文明的交鋒?!

古老的河牀邊,深深的地層下,漁網墜和人面石雕、太陽紋刻石掩藏不了昨天的故事,先民們載歌載舞依然在歷史深處點燃着裊娜的炊煙。帆檣林立的河面上,往來穿梭的是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景。伯夷、叔齊的遺風,給燕山子民的生活注入新的內涵。熙熙融融的日子,每一天都澄澈透明。

青山關早春的梨花開了,喜峯營秋天的板栗熟了,灤河渡口十冬臘月的河面凍結了。塞上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那些戍邊將士們的夢裏,牽掛的一直是故園的田塍。然而,這堵牆的阻隔帶給人們的只是短暫的安寧。在一個叫做“喜峯口”的地方,綻放的本應是相逢的喜悦,然而一旦面對侵略的行徑,則必然爆發憤怒。於是,一首《大刀進行曲》發出了一個民族的吼聲!

韓東征們,手執鐮刀和鐵錘,適時在這片熱土上點燃了革命的火種。1920xx年,中共遷安縣委成立,要給這方鐵血浸染的熱土一個明朗的天空;然而,直到天安門城樓上偉人那一聲莊嚴宣告,老區人才從此徹底告別昨天。

渴,是一種焦灼的感覺!當遠方的兩座城市把期冀的目光投到這燕山深處,灤河,她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一條河流的意義!當兩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一天天長高,當一間間夢魂牽繫的老屋一點點化為縹緲,家園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概念。然而事物總有自己的辯證法,或許是對無私付出的回報,或許是“人定勝天”的創造,當歷史的時空稍一轉換,曾經讓我們感覺沉重的東西,瞬間便成了亮麗的風景。要塞海,慄香湖,不僅聽着悦耳,其實於我們也很受用!旅遊開發,淡水養殖,山裏人彷彿忽然間變得聰明起來。

《史記·貨殖列傳》説,燕北有“棗慄之饒”。穿越歷史的煙塵,在一個嶄新的世紀,這裏竟生成一個“中國板栗之鄉”,這裏的板栗產量、出口量全國第一。難怪多情的詩人,已經耐不住奔跑的慄香,為了夢中的紫兒姑娘,迎着高過天空的綠和低在山野的雲,到慄林花海去尋找愛情!

司馬公同樣沒有想見,就是這片曾經刀耕火種、靠“棗慄”果腹的土地,居然還有“金鐵之利”。金廠峪採金井下明亮的礦燈,看上去多麼富有詩情;牌樓溝冀東鐵礦開發第一炮的轟鳴,聽起來是多麼令人振奮!“黃金萬兩縣”,“全國重點鋼鐵生產縣”,“全國最大型鋼基地”,一頂頂桂冠,捨我其誰?!

河北省遷西縣,這首先是一座山城,然而山裏山外其實只隔了一道山樑的距離。不需要“芝麻開門”的暗語,打開山門,需要的只是山裏人的勇氣。於是,彷彿一眨眼,一切都變了。一段崎嶇坑窪、大馬車都難走的山裏路,竟然揚眉吐氣要與高速連接;一座灰頭土臉的“破城”,竟然脱胎換骨榮膺“省級園林城”;一家本名不見經傳的小鐵廠,竟然做到海外上市;一個昔日窮得叮噹響的浪蕩小夥,竟然西裝革履成了民營企業老總。生活就是這樣,太多的幸福彷彿讓我們一時間還不能適應。文化廣場,灤水灣公園,慄香植物園;商貿城,百貨超市,農家樂,生態園;板栗節,慄花節,“慄鄉之夜”……新名詞像幸福的花兒次第綻放,不斷豐富着百姓人生的大辭典。如果説,那些“奔馳”、“寶馬”、“路虎”們是一種財富的炫耀,那麼,新農村裏的健身場、圖書室、大秧歌則從不同的角度表達着人們的新追求。遷西,已經告別了“錢稀”的年代!汗水和智慧鑄就的現實醒目地告訴人們,這一切,不是神話!

遷西,遷西!每一朵山花都在傳遞喜悦的信息,每一株小草都在講述幸福的甜蜜!

【鄉鎮街道範文】五

蒲州之聞名遐邇,是源於《西廂記》故事的發生之地普救寺而引人矚目,還是因了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名詩《登鸛雀樓》而引人步往。其實翻開蒲州歷史,古蒲州向有“中都”之稱,是唐都長安的畿輔重鎮。因而,不難想象,這裏曾經是街市繁華,人煙阜盛,商賈往來,才子佳人,達官貴人的聚匯之地。昔日的輝煌淹沒在歷史的風沙裏,使得人們淡忘了這裏曾經的繁華和雄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於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這裏似乎僅僅留下了《西廂記》裏的普救寺和《登鸛雀樓》裏的鸛雀樓。蒲州故都曾經的輝煌與湮沒無聞再一次説明了在與文字的較量中敗北的不可辯駁的事實。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人鼓吹“文學無用論”,侃侃而論自己的腰包有多麼厚實,殊不知這是多麼的膚淺。

當這些流傳在人們書案,活躍在影視舞台,傳承在一代又一代學子口頭的文學經典詩文佳句植注入人們的心靈,日積月累,就會漸漸形成人們內心深處精神的故鄉,普救寺在哪裏?鸛雀樓在哪裏?帶着這個疑問,人們會踏山勘水一路尋來,於是,蒲州這個重量級詞語會深深地烙在人們的腦海。來到這裏,人們才會發現,這裏其實有更多的文化遺址,有更多的文化積澱。站立在黃河大鐵牛的面前,你是難以想象這裏曾經是一條連接秦晉交通的水上大動脈。昔日宏偉的蒲津鐵索橋就是用它們作為栓樁穩定而成。而如今的黃河早已改道,歷經兵燹,昔日的蒲津鐵索橋早已毀滅,然而沉睡在黃河泥沙裏的一千多年前的黃河大鐵牛還會向你講述一千多年前的輝煌歷史。想象着當年的人們如何踏上這座固若磐石的鐵橋在波濤洶湧的黃河水面之上迎來送往,交流貿易,婚嫁迎娶;也想象着當年莊嚴的皇室隊伍如何威風八面,儀仗嚴整,旗幟烈烈,到這裏來巡幸。是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洶湧澎湃的黃河改道已驟然使曾經的鐵索大橋蕩然無存,也使這些曾經威風顯赫的大鐵牛沉入河底,然而,歲月終究掩蓋不住這裏曾經的輝煌,眼前的黃河大鐵牛就是歷史的明證。

是的,在這座渡口城市的不遠處,應該還有一座讓千年以來人們惦念的名樓——鸛雀樓。想象一下,當年的王之渙就是站在這座宏偉的樓閣上眺望滔滔不息的黃河水,仰望一輪漸漸西去的白日。於是,他驟然慨歎,吟出一首千古絕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他沛然流淌的詩句裏我們可以想象到當年的鸛雀樓是多麼的宏偉壯觀,高聳雲霄。而鸛雀樓也自王之渙一吟詠,於是驟然就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一樣並馳天下。於是,緊隨其後,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名篇,書法珍寶。於是,櫛風沐雨的雄偉蒲州城便愈加厚重,像一本古老的經卷,它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如今,在人們的殷殷期待下,慕名已久的鸛雀樓於是重新矗立在了黃河岸邊,矗立在了古老深厚的蒲州大地上。是的,在它的旁邊,應該是巍峨壯觀的固若金湯的蒲州城池,可惜,它的存在只能保存在可貴的經卷裏面。

當我踏上這塊慕名已久的土地,我有十分的欣喜,又有十分的悽然。因為,昔日鸛雀樓旁邊的浩蕩黃河水已經遠去,在今日黃鶴樓的旁邊,是一大片又一大片青青的稻田。是的,對於古老的文化情結我們可以矗立這麼一座紀念碑式的複製品,卻永遠也無法還原那裏古老的輝煌和繁華。但是,從這裏我們依然可以體驗到古老蒲州大地的唐風宋雨,元明清古韻,而那些存留的蒲州古蹟也依然不甘心地在向我們訴説着這裏的悠悠歷史,文化傳承。

耳邊忽然飄來一陣蒲州梆子的唱腔,那是河東河西兩岸人民曾經迷醉的精神樂園。蒲州,你有無窮的美,你有我筆端傾灑不盡的故土情懷……我想象着,在不遠的將來,你將會呈現出你自身更多更美的文化價值,姑且再讓我寫下對你的讚美:大美——蒲州,我的精神故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xiangzhen/6wrm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