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鄉鎮街道講話稿 >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五篇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五篇

懷念着小鎮的味道,小鎮到底是什麼味道呢?是春天的槐香嗎?不光是,還有大海的氣息。清爽的風挾裹着海的鹹腥和濕潤撲面而來,熟悉地散在面頰上和眼睛裏,再緩緩浸入人心裏,心裏也就係掛了小鎮的風和月。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鄉鎮街道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幽幽小村美麗家園範文精選五篇

【鄉鎮街道範文】一

在杭州灣南岸,有一塊呈摺扇形鋪開的風水寶地,俗稱“三北”——想當年,這是鎮海、慈溪、餘姚三縣的北部地區。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索性沿着翠屏山,把三縣的北部地區劃成了一個新的慈溪縣——她背靠翠屏山,面朝杭州灣,放眼東海,坦坦蕩蕩,真所謂“濤聲接飛浪,朝霞戲山嵐”,一派生機,盡顯風流! 寧波慈溪位於浙東,歷史悠久,據河姆渡出土文物測定,約在公元前5020xx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活動。其得名源於“治南有溪”及“東漢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因青瓷、移民、圍墾三大文化名重當世。慈溪是一座山城,山連着山,望也望不到邊;慈溪還是一座橋城,橋接着橋,把江南的青石小巷串成戴望舒筆下的唯美意境。橋多的地方水就一定少不了。小小的慈溪,河流縱橫,給小城增添了許多靈氣,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上林湖。如果説達蓬山、五磊寺、杜湖、楊梅,都是慈溪的標籤;那麼上林湖則像慈溪的胎記,由始至終,伴隨着慈溪成長。“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前人形容西湖的,可是在我眼裏,這詩句大可用來形容上林湖的美景。

栲栳峯下是上林湖。上林湖這名字起得好,不由得讓人想起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當時的栲峯林湖一帶,遍佈寺院。栲栳溪旁有東山寺,上林湖中有普濟寺。岑安卿也曾常去,留下了許多好詩,像《東山寺》有句雲:“過湖人騎白雪馬,待客僧立青苔磯。花邊飛杯酒一斗,石上解衣鬆十圍。”真是好意境,讓人心嚮往之。上林湖,地處慈溪市匡堰和橋頭兩鎮之間,是一處環境優雅風景宜人的所在。 記得第一次去上林湖,是在十多年前的秋天,老師帶着我們去上林湖野炊。站在上林湖北邊的堤壩上面,迎面而來的秋風帶着湖水的清涼和濕潤,頓讓人神清氣爽,忘卻塵世間的俗念雜想。只見秋日的上林湖,湖面開闊,安靜恬然如處子,湖水清澈碧透,倒映出蔚藍的天,潔白的雲,黛色的山。湖邊茂盛的秋草在陽光下一片金黃,熠熠生輝。淺水處清晰可見湖底的卵石,成羣結隊的小魚嬉戲在水藻中。風掠過,平靜的湖面頓時波光粼粼,點點金光跳躍着,追逐着,似乎上天一不小心把太陽跌碎在湖裏。

上林湖三面環山,眺望四周,羣峯連綿如屏障,山上草木繁茂,林壑優美,滿眼是不同層次的綠,間或點綴着小片的黃或者紅,那是落葉喬木的葉子已經轉色了的緣故。湖水是藍的,倒映着天上的白雲;水草是綠得發亮了,於是引得老水牛邁着沉穩的腳步,慢慢地浸入湖水。

據宋人説,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而據百科“色”字條解釋,“色”除了“顏色”一解外,尚可解為“配方”,故所謂“祕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祕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專家們恍然大悟:祕色瓷我們並不陌生,它原來就是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只是從前相見而不相識罷了。

要想使釉色青翠、勻淨,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祕不示人的。祕色瓷在晚唐時期燒製成功,不久之後,五代吳越國王錢氏就把燒造祕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至於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説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祕”字,着實逗弄得後人傷了一千年的腦筋。而細想想,這個“祕”字又包含了多少實的與虛的內容。這樣極富深意的名稱,恐怕只有浸泡在詩歌海洋裏的聰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鼎盛時期的青瓷,生產日益發達,大批越窯青瓷經浙東古運河,轉明州港外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涉重洋,進入世界文明的交流行列。青瓷如何走出上林湖進入古運河我們不得而知。20xx年夏天,乾旱無雨,上林湖湖水下降,這使得深藏在湖中的許多祕密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人們發現一地碎片的湖底,居然有一條卵石鋪就的精緻小路伸向湖中心,3米左右寬,幾百米長,上面覆蓋着厚厚的碎瓷片。這一發現令人興奮不已:路在瓷下面,可以肯定路在制瓷前就已經鋪就,也許那就是為運送瓷器的專用通道。那它又怎樣與四通八達的運輸線連通呢?據説上林湖深處原來有條連通浙東古運河的河流,也許這條路就是連接古運河與窯場的路。那些貢奉朝廷,銷往海外的越窯青瓷就是從這裏開始它的文明之旅,也許它就是“海上瓷器”之路的起點。

湖的西邊沿山腳有一條小路,蜿蜒曲折。沿山路繞湖前行,耳中不時會傳來林中婉轉的鳥鳴聲,聞之頓覺上林湖之幽靜深遠,如墜世外桃源。半道上還會碰到一兩個樵夫擔着柴從山上下來,狹路相逢,必須側着身子才能讓他們過去。樵夫的前面或者後面跑着一隻黃狗,碰到生人,會吠上兩聲,不過這些狗大抵不會傷人,在樵夫的呵斥下徑自跑遠了。除了鳥鳴聲,狗吠聲,還會聽見叮叮咚咚的聲響,仔細察看,只見一條涓涓細流掩藏在枯草之中順山而下,溪水匯入湖中。因是枯水季節,湖水比平日裏小了許多,真正水落石出,大片的卵石,大片的瓷器碎片裸露着。

之後,我一次次去上林湖,無論春夏秋冬,在上林湖的湖光山色之中流連忘返。某一天,讀到餘秋雨的散文《鄉關何處》,他在文中寫到了上林湖的瓷片,那時候我很震驚,是的,確實是震驚!我為自己的家鄉有着這麼輝煌的文明而震驚,我沒想到我一次次用來打水漂的瓷片,竟然就是舉世聞名的祕色瓷的碎片,我實在是太奢侈了,奢侈到了無知的地步!

上林湖的水很清,山很靜,在上林山水中穿行,煩躁的心會變得安靜,來到這裏的人都能成為樂山的仁者、樂水的智者。在這裏,輪船的馬達聲是唯一的不協調,像音樂流轉時的一個休止符,讓人不由多了一聲歎息。在羣山的環抱中,上林湖慵懶地伸了一下腰,於是玲瓏的曲線盡顯無遺,曲曲折折是它優美的身姿,水波搖曳是它迷人的笑靨。湖的四周山勢陡峭、林豐木茂,清幽的景緻獨得天地的寵愛。湖南面有山,名曰栲栳山,因故老相傳曾有仙人在此居住,又名仙居山。山中小徑蜿蜒,流水琮琤,不時有鳥兒揚翬振彩,宛如人間仙境。每逢雨季,飛瀑如練,氣勢磅礴。湖東面有白湖、杜湖、五磊寺、金仙寺等古蹟,風景美不勝收。緩步前行,還能看到一座石屋,由外入內,借陶淵明的話説:“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出門下山,便見兩塊大石頭與小溪毗鄰而居,一左一右分列道旁。相傳古時候曾有位赤腳大仙挑着擔子路過這裏,見溪水清澈,便放下擔子飲水解渴,誰料擔子落地生根,放下之後再也挑不上身,赤腳大仙只得怏怏而去,故當地人稱之為“鬆槓石”。 當然,上林湖的千古流芳,不只在於它有一副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容顏,還在於它深邃的內涵。上林湖的內涵便是越窯,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唐代詩人陸龜蒙用短短十四個字,點出了越窯青瓷的魅力。

一片湖灘,遍地是瓦礫。大大小小的瓷片,如沙石之賤,從湖底直鋪到山腳邊。依山而上,是一帶竹林,空山寂寂,疏影搖曳。進去的小路,三三兩兩地鋪着幾塊石板,雖是枯雨時節,邊沿裏依舊滲出水來。偶有碎碎的陽光射將進來。一條枯溪,填滿了敗枝殘葉。鑽出竹林,翻上一土台,是又一種感覺。在這山林深處,太陽也似乎特別地近,特別地淨。回頭摸一下背,也有陽光散射出來,穿插幾縷清風,傳出幾聲尖尖的蟲鳴。一株老樹,折將了半壁身子,斜倚着,似乎要與你背靠背,又彷彿有小和尚在樹蔭下偷懶睡午覺。遍尋山嶴,似有基石,不知是否就是普濟寺舊址。遙想當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是何等情境。怎奈“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哪有青山長久?——一切都遠去了。

越窯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青瓷窯系,而上林湖是越窯青瓷的發源地和中心產區,上林湖及其周圍的古銀澱湖、杜湖、白洋湖一帶留下了從東漢到南宋的規模宏大的170多處窯址遺蹟,當時越窯燒製的祕色瓷為青瓷中的珍品,“千峯翠色”、“雨過天青”等是前人對越窯青瓷的讚美之詞。當時的上林湖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百姓,還遠銷海外。歷史上上林湖青瓷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鐘愛,是“海上絲綢之路”交通貿易中的大宗商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信使。可是到了北宋末期,由於種種原因,越窯青瓷逐漸消失在上林湖畔……

我看着陳列室裏的件件青瓷器皿,那名目繁多的瓶、罐、盤、壺、爐、碗、盒,造型典雅端莊、製作精美絕倫、釉色晶瑩剔透。最有意思的是一個三足蟾蜍,其體態豐滿,昂首啟口,雙目圓睜,前兩足自然支撐,後獨足曲蹲,伏在一片荷葉之上,看情形是蓄勢待發。蟾蜍背部有一圓孔,腹中可注水。據説這是古代文人用來盛水以備磨墨之用的文房用具水盂,古代金榜題名也稱“蟾宮折桂”,所以用蟾蜍作水盂又可以寄託讀書人登科及第的美好願望……

俗話説:“一部陶瓷史,半部浙江造”。而浙江的七分秀色盡被上林湖奪去。作為我國青瓷發祥地和著名產地之一,上林湖越窯有“唐宋瓷都”之稱,是一座罕見的露天青瓷博物館,位列國務院公佈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001編號。它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完美過渡,燒製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晚期,經過兩晉、唐、五代的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最精美的青瓷產地,迄今已發現的古窯址有193處,其中以上林湖窯場最為集中,質量居全國各大名窯之首。據史書記載,五代吳越國在上林湖曾設置過官監窯,專門從事生產釉色青綠、釉質瑩澈的“祕色瓷”,作為皇家進貢之用。於是“類如冰、質如玉”的“祕色瓷”成為上林湖上乘青瓷的代名詞,也成為歷代文人入詩上畫的題材被爭相吟詠。關於祕色瓷,在當地還盛傳着孝女投爐,以身煉就祕色瓷的感人故事。凡是有幸見到“祕色瓷”的人,無不傾倒於它的絕世風華,以至於當這種神祕的瓷器和燒製的祕方消失時,它在世人心中幾乎成了一個虛無飄渺的美麗傳説……

對於很多人來説,上林湖還承載着自己童年的記憶。正如餘秋雨所言:“我要感謝上林湖,我從小就喜歡在這裏玩耍、游泳,正是這樣的童年時光給了我強健的體魄。”以前,當地人都喜歡去上林湖遊玩、野炊,那裏殘窯廢磚,碎瓷斷片,俯拾皆是。“上林湖裏有很多滑滑的硬片,彎腰撈起來一看,是瓷片和陶片,一腳一腳趟過去,全是。” 那些瓷片和陶片經過湖水多年的洗滌,釉光鋥亮,厚薄勻整,摸在手裏有種温潤的感覺。踩着滿地青瓷,瓷片上的花紋和圖案,給人一種殘缺的美感,甚至連用瓷片“打水漂”這種孩童的遊戲都變得詩意起來。

如今,那些散落的碎瓷片已被保護起來,交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裏,温暖而滑膩,滑膩而綿長。 然而有一段時間,人們似乎把越窯青瓷給遺忘了。直到青瓷甌樂重現人間,並由復活走向繁榮,上林湖越窯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線,深深地把人們的心靈震撼。越窯青瓷“甌樂”,又稱“水盞”之樂,是以“越甌”為主奏樂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與表演技藝,它雅俗共賞,既做得陽春白雪,又做得下里巴人。199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在慈溪市上林湖龍口窯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唐宋時期的多種青瓷器樂,同時研究人員還從古代文獻中發現早在唐宋時期,越窯青瓷甌樂就已深受民間百姓及文人雅士的青睞,還出現過郭道源、步非煙等專攻甌樂的演奏家。20xx年,慈溪青瓷甌樂課題組經過努力,終於燒製出可用於演奏的越甌、編鐘、瓷鼓及吹奏等4個系列近20多個品種的青瓷樂器,瀕臨失傳的甌樂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先後登上浙江省文博會、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舞台。

我曾有幸聽過《越瓷風》、《鳴鶴夢尋》,那韻律裏展現的古樸美感和現代氣息,美極了。而且聲音是那麼幹淨,真如天籟一般,把人心裏的雜念都過濾開了。昔日,上林湖爐火熊熊,而今,越窯青瓷將帶着曾經的輝煌和夢想,繼續綿延傳揚。慈溪,這座江南小城,也因那一湖青瓷,獨得了半部江南的風采。

【鄉鎮街道範文】二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是一個地域的標誌,觀一個地方的文化便可識一個地方的人。

關中秦人向來以粗獷,豪爽著稱,而能夠完全體現關中秦人這一風格特點給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印記自然離不開向來以高喉嚨大嗓子著稱的秦腔藝術和向來喜歡以大碗咥羊肉泡饃,大碗吃如皮帶一樣寬扯麪的飲食習慣。關中地處大西北,民性樸實敦厚,在西北廣袤粗獷的黃土地上,他們默默耕耘,像老黃牛一樣耐苦耐勞,累了吼一聲秦腔,解困解乏。其實,彰顯他們粗獷豪爽性格的文化印記之一還有離不開他們每年在正月十五打得熱火朝天的“社火”。

“關中社火”是關中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關中人們崇尚過年,這年不過十五都不算過完。而每年在到十五之際不打一次社火好似這年還沒有過完,好似年還沒有盡興。於是,在我的印象裏,“打社火”可以説是關中秦人給年做收尾的最後一個工程。這最後一個工程必定是精精彩彩,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壯壯烈烈,慷慨激昂。

表現這些特徵之一的就是關中社火必定是參與人數眾多,陣容龐大,氣勢磅礴。而每一次參與打社火的羣眾演員至少也不下百人,當然這百十來人的隊伍必定是有着統一的指揮,有着明確的分工,來不得半點亂套。指揮鑼鼓隊的是必定是一位有着威望和組織能力的村中能人,他走在隊伍的前面,手持一花杆,在隊伍表演時,他神情莊重,雙手上下翻飛,動作有力,節奏分明的指揮着打得聲勢驚人的鑼鼓隊。你看他,頭裹一毛巾,身纏一紅綢,穿着寬大的漢服,臉眉略一化粧,顯得更加威武。後面隊伍的表演進不進狀態,看看他的表情就可以知道了。

你看他,指揮起來,眼睛緊緊盯着後面的鑼鼓隊,身體隨着手勢,前後一俯一仰,花杆在空中上下抖動。鑼鼓打得輕時,他身隨手形,如雁落平沙,動作輕盈;而當鑼鼓打得激烈時,歡快時,他則連人帶整個身子都舞動起來,跳了起來。而後面的鑼鼓則打得更歡了,那震耳欲聾的聲音,那歡天喜地的聲音,好似這些昔日的莊稼漢們身上藴藏着無窮的力量在這時都要充分的奔瀉出來。那敲大鼓的鼓手們,像喝了一壺辣烈的西鳳酒,滿臉通紅,神情激昂,手下的鼓槌如種莊稼掄起的鋤頭,有力而又有節奏。他們盡情地敲着,忘我的敲着,黃土地上漢子們那一種粗獷豪爽的歡勁兒在這時都淋漓盡致的迸發出來。

排在在他們後面的鈸兒隊伍,則是清一色的青年壯漢,他們統一服裝,統一的毛巾裹頭,好似古代的勇士們。他們手中的鈸兒,鑔兒揮動起來,竟也是聲勢奪人,喧天動地,其暢快就像人們喝了一壺二鍋頭,那熱烈的氣氛似乎全要集中在他們的身上了,看了令人熱血沸騰。由於他們的有力配合,於是一會兒是驚天動地的鑼鼓,一會兒是歡天喜地的鈸兒鑔兒聲,這一起一伏,一清一濁的千古雄音於是就飄蕩在黃土地的角角落落,山山峁峁,溝溝坎坎,飄蕩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人們的心坎上了。如果説秦腔是通過唱吼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外,那麼,這驚天動地,歡天喜地的鑼鼓聲,鈸兒鑔兒聲則無疑是表達了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粗獷和剛毅,表達了他們能經得住生活的苦難和磨礪的陽剛精神。這精神,綜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身上那一種歷經磨難而毫不屈服的龍騰精神。

好,看,後面還有更精彩的,那一羣緊隨着鑼鼓,鈸兒鑔兒聲舞動起來的關中婆姨們已經在歡天喜地地表達她們對生活的熱愛了。瞧,她們裝扮一新,有隨輕盈的身姿舞動起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綢子表演,也有緊隨靈活身姿敲打起來的活蹦亂跳的腰鼓表演,還有她們那緊隨腳步扭來扭去笑容可掬的神態,無不令人受到歡欣和鼓舞。關中婆姨們活潑歡快的詩意表達無不充分展現了她們對於幸福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就像黃土地上的那餘音繞樑的秦腔,給人永久的回味與遐想。

令人感到震撼的還有那高蹺隊伍,演員們身着舞台戲裝,或武生,或青衣,或丑角,或鳳冠霞帔的皇妃,或威嚴凝重的皇帝老兒等等,他們腳踩高高的蹺木,令人驚怵。但是他們卻一個個怡然自得的神情,好似閒庭信步。這不能不令人驚歎黃土地上這勇毅而又聰慧的秦人了。他們脱下戲裝能把那一片蒼茫的土地耕耘的五彩斑斕,又能把那白花花的麪粉做成各種各樣令人喜愛的美食;穿上戲裝,他們又能把黃土地上演繹千年的秦腔藝術角色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這真是令人遐想令人回味的一片神奇的壯美的土地啊!

最讓人捧腹大笑的是社火尾巴,這是一個幽默詼諧而又十分可愛的丑角,如果説前面的隊伍給予人們的是莊重激昂的感情感染,那麼,後面這個角色給人的就是滑稽與搞笑。這真是寓莊於諧,莊諧具備,聲情並茂的一場大型演出。這樣的演出每年一次,但是卻令人難忘,令人期待,令人回味。從關中社火聲情並茂的演出上,我們再一次看到了秦人那一種不屈服於命運的開拓精神,我們再一次濃濃的感受到了他們身上那流淌着民族精魂的粗獷和剛毅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的民族何以不能騰舞世界呢?

【鄉鎮街道範文】三

山連綿,水蜿蜒,林木葱鬱風嬌柔。如果説春天的風景是一幅工筆寫真,那麼夏天的山林就該是濃墨重彩的西洋畫風情。看着滿山流翠的濃綠,聞着松柏花草的清香,越是靠近萬佛山,心底裏便越發被一份濃厚的驚喜所充盈。是因為期待一份發現後的驚喜,還是因為這滿山未涉人世的雨後新綠?如果不是期待,眼神又怎會在放眼羣山的時候如此專注?如果沒有期待,心又怎會在看到這滿目翠綠時竟像遭遇愛情一樣心跳加速。

進山的路曲折盤旋,數不清的竹子和松柏裝飾了萬佛山的景,也點綴了遊人的夢。來不及適應的眩暈一如那瞬間變換的風景令人目不暇接。每一個轉彎驚現的那一片原生態的風景,都會給你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令人情不自禁心神搖曳。喜愛竹子,是因為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最是那一低頭的嬌羞,盡顯大山的温柔,令人意亂情迷;敬畏松柏,不僅僅是它那勁拔挺立的堅韌,更是那份獨有的凝重,讓人打心底裏崇拜這大山的主人。放眼遠山,層巒疊嶂,不斷變換的風景竟像是一本依次翻開的水墨畫集,令你的眼神貪婪到想把這美麗看在眼入在心,只是不知道那作畫的仙人到底會在哪裏?而在山的那邊是不是真的住着神仙?

萬佛山的幽靜,是與山澗林中那潺潺溪水窸窣叮咚相關的,是與那流瀑深潭的清幽沁涼相關的,是與那藏在深山暗香浮動的花兒草兒相關的……走進山林,那些掩身在山林深處的深潭瀑布婉轉裊娜,碎銀一樣的流水在飛身深潭後的清澈,讓你在觸手清涼後才頓悟透明的真正含義。飛龍潭、蓮子瀑,天河瀑、香果樹瀑……流光瀉銀,霧氣氤氲,或飛流直下,或婉轉奔湧,每個深潭各藏心境,每個飛瀑各顯風情,嬌柔華美的一如羞澀的鄉間女子一樣令人心動。山裏的空氣總是在清新中夾雜着濕潤,讓每個走進山林裏的人們的心都會不小心就融化進這片温柔裏。水聲鳥鳴,溪水奔流,柔水剛性,穿山過澗,叮叮咚咚,像一首首歌謠流淌過柔軟的心靈,我知道那是精靈的歌聲,在這樣與世隔絕的叢林間,一定是有精靈的,如果沒有精靈,那山澗峭壁上的銀縷梅怎麼如此像一羣蝴蝶伏身?如果沒有精靈,為何那山澗的溪流會一路上歡聲笑語淺唱低吟?那些能叫出美麗名字的領春木、蘭果樹、香果樹、天目木姜子,還有那些無法叫的出名字的花花草草,勇敢地散落在山石峭壁間,燦若晨星,凝視這樣堅強的生命,總讓人心底裏敬佩這生命的堅韌和遐思生命的重與輕,草木的生命又何來貴賤之分?無論長短,無論輕重,只要能有那瞬間盛開的燦爛,還能説距離陽光距離夢想遙遠嗎?其實,人的生命又何嘗不是在每個年輪間都盛開過燦爛,只是花的燦爛你可以看到,你的燦爛又有誰知曉?

無限風光在險峯,萬佛山的奇險更是註腳在那三十六座山峯,峯峯疊翠,嶺嶺險奇。爬過鯽魚背和關刀峯,該是對生命極限的一種勇敢驗證,刀砍斧削的山石,風起雲湧的煙雲,回望天佛寺的肅穆,仰視老佛頂的莊嚴,如果真的在這一刻立地成佛,又何嘗不會守望成這美輪美奐的風景,從此坐享這雲捲雲舒,雲聚雲散的風情。及至登臨老佛頂,於頂峯處回首,方見天高雲闊亂雲飛渡,所有的山嶺溝壑和艱險磨難都被踏在腳下,如果説生命是一座山,經歷了太多的溝溝坎坎,在每一次回首中皆有這樣的萬千風情,人生又會夫復何求?

一直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住着神仙,那裏有鮮花怒放,有鳥語花香,有精靈在快樂的唱歌。那閒居半山的隱者豈不就是神仙嗎?一排木房,一棚菜畦,面朝羣山,坐看雲起,劈柴放牧,雞犬相聞,不是神仙賽似神仙。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其實仁者也好,智者也罷,走進這樣的山水間,任誰也經受不住這滿眼的綠動情的水攝魂的幽靜所誘惑,即使把自己迷失在這一片濃濃淡淡的風景裏又有何妨?在回首的剎那,咚咚嶺的戰鼓聲彷彿依稀酣暢,李公麟、黃庭堅吟詩頌賦依舊悠揚,金喬覺的修煉、朱元璋的枕傘成“天”字依然那麼真實。萬佛山,仿如一位洗盡鉛華的姑娘在這皖西的羣山中,顧盼相思她心愛的人兒。這一刻,心底裏忽然就洞明起來,心中有佛,萬物皆佛。這滿山的綠樹清風流雲飛瀑,這潺潺的溪水映襯的藍天白雲,豈不都是佛緣無邊,而那些能真正親近和讀懂的人們,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幸福。

【鄉鎮街道範文】四

今年春上,有幸到枝江的關廟山看油菜花。説關廟山是山,頓生疑惑:山在哪裏?隨行的文史專家黃道華先生解釋説,這一帶是一馬平川,稍高的有利於人類聚居的地方就稱作山。我理解,那是低處對高處的渴望,是無對有的遐想吧。

我真正佩服的是整個村莊將自然與人造景觀融為一體,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講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城裏花大價錢搞大樹進城,種草綠化,在關廟山這裏,農民用莊稼搞綠化,油菜種到了大門口,金色的微笑搬到了窗台旁。有人説,關廟山村“房在景中建,人在畫中游”,那是金色海洋托起的精美浮雕。用莊稼作為環境設計的主色調,明麗大方,既美化環境,又收穫果實,還有什麼比這兒更經濟更實惠更隨意的綠化?

我到田野裏去轉了幾圈,順便拍了不少照片。起初是好玩兒,沒想到拍到了幾張精彩的瞬間。一張是幾隻八哥正為滿是污垢的水牛啄蟲子。先是一羣八哥在啄,我靠近之後,大部分都飛走了,剩下三隻膽大的還在當“牛醫”,那個認真勁兒在圖片上清晰可見。古時就有八哥牧牛圖,我小時候也見過這樣動人的場面,但已經久違了。

拍攝時,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祈禱八哥不要飛走,給我一個機會,我會將你們展示給世界,讓所有人都愛護你們,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另一張圖片,我題為“守巢”,那是一棵古楓楊上,有一個巨大的鳥巢,一對喜鵲築完愛巢,正在做延續後代的大事呢,其中,一隻喜鵲在巢內孵卵(拍不到,但能聽到聲音),另一隻喜鵲在巢外守候,不斷有這對鳥夫妻對話的聲音從空中傳下來,動情悦耳。這對夫妻鳥正在親熱,根本沒顧及我的存在,因此,我拍了很多照片,它們也沒有驚飛。祝願這對夫妻鳥長居高枝,永遠恩愛,千萬千萬不能飛入人類的羅網。

還有一幅,我題為“跟着媽媽學洗衣”,是在一個湖蕩邊抓拍的,網友説有畫外之音。媽媽在一招一式教女兒洗衣服,母女對答,神情活現。我以詩配畫的形式寫了一首打油詩:“早春的菜花兒黃,早春的蜂蝶兒忙,早春的巧巧喚聲娘,要學媽媽清衣裳。娘帶女兒下了河,衣裳擺在石板上,教兒拋出如撒網,教兒收攏如收韁。巧巧伸出小小手兒,一招一式學娘樣。娘誇女兒手兒巧,長大定是巧姑娘。”?世代傳承的生存技藝正在離我們遠去,這個場景只能在關廟山這樣殘存的農耕社會才能看到。

有位哲人説,今人富有卻沒有古人快樂。在關廟山的地下,埋有六千年前原始社會的村落遺存,我在地上每走一步,就感覺古人在地下有知。假如我們努力保護他們留下的燦爛文明,他們一定會保佑我們持續發展。但願關廟山順着今天保護利用的思路走下去,走進自己的天地人和。

【鄉鎮街道範文】五

在貴州省安順市東北方向20公里處,有一個神祕而又美麗的村莊——鮑屯村。鮑屯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為當時“調北征南”大軍的一支先鋒部隊所建,迄今已有600餘年。

鮑屯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藴、奇妙的規劃佈局、古樸的建築風貌,民居風格獨特、村落園林自然,水利工程設施保存良好,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服飾、戲劇、武術、音樂、舞蹈、飲食、宗教、民風、民俗等)極為豐富,是屯堡文化地區極為典型的村落,具有“屯堡第一村”的美稱。

水利:黔中都江堰

踏進鮑屯,眼前就映入一副“小橋流水人家”的恬淡江南水鄉景色,這正是鮑屯水利工程帶來的福祉。鮑屯的明代古水利工程從西往東流入邢江河,鮑屯先祖在這裏築起了一道既能攔水灌溉,又能溢流泄洪的攔河壩,同時採用“魚嘴分水”的方式,向下遊“小壩灣”方向開了一條新河,將上游河道一分為二,形成“兩河繞田壩”態勢,此水利工程與都江堰的功能相似,被譽為“黔中都江堰”。順河而下,又修建多座引水壩和多條引水渠以及高低分水龍口,使村落周邊不同高度的20xx餘畝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對農民免受乾旱影響、保證糧食收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由於“水倉”所在的河底不斷有泉水補給,因而,即使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上游河水斷流,鮑屯依然“春夏一片葱綠,秋來十里稻香”。

軍屯:“八卦陣”佈局

鮑屯的村落建築十分獨特、奇妙,整座村落的建築體現了明代中軸、對稱的城鎮建設理念,從鮑屯南面的大門進村,就可以依次看到汪公殿、大佛殿、關聖殿、練武場、古戲台及鮑氏宗祠等古建築物,它們成“一”字型排列組成中軸線,中軸線的兩側,由數百座石頭房屋組成8條彎彎曲曲的街道,縱橫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八卦陣”,八條街道分別叫做青龍陣、白虎陣、長蛇陣、雄獅陣、金魚陣、火牛陣、玄武陣、鹿角陣。在這樣的佈局下,一户民居便是一座石頭堡壘,一個村寨便是一座石頭之城,這一座座石頭構建的複雜防禦工事,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保持了明代屯軍的軍事建制特點,給後人留下了戰爭建築文化歷史遺蹟。

服飾:明代“活化石”

走進鮑屯村,所見婦女服飾都是一身地道的明朝江南漢族裝扮:身着青、藍、粉色的大襟大袖長袍,系“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長髮挽髻套上馬尾編織的髮網,插上銀質和玉石髮簪,腕戴銀手鐲,耳吊銀質玉石耳墜,腳穿尖頭平底繡花布鞋,客扎白布帶(老年人多為黑色)。這樣的服飾被稱作“鳳陽漢裝”,是明代傳承下來的漢族傳統服飾,是目前屯堡地區的一個典型風貌特徵,堪稱明代“活化石”。從那一件件“鳳陽漢裝”中,顯露出江南刺繡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和線條跳躍、構圖緊湊的藝術個性,流淌着江南的餘韻、飄逸着明代的遺風。

地戲:軍事藝術化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屯堡地戲,在鮑屯日益發揚光大,吸引了中外遊客的目光。演出時,演員額頂臉譜(即面具)、面罩青紗、身着長衫、背插靠旗、腰繫戰裙、手持刀槍斧鉞。在鑼鼓伴奏下,唱着古老的弋陽老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邊唱邊舞,以人物更換寓時空轉化,借步伐跳躍擬征程跋涉,就竹鞭揮舞為金戈鐵馬,依桌椅擺設像高山要寨,在抑、揚、開、合的殺、擋、架、翻、竄的格鬥中,產生擊鼓進兵、鳴金收兵的古代戰爭景象,虛實結合、形神兼備。鮑屯地戲使用十八般兵器打殺拼剌,唱腔激越粗獷,套路多富有生活情趣,動作勇猛逼真,主要演出《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等三台軍儺戲,充分反映了古代戰爭的特點。

近年來,鮑屯村結合“四在農家•美在鄉村”創建活動,在保護中開發,依靠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鄉村文化旅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神祕的屯堡古村落正在散發新的活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xiangzhen/kp4v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