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通用23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通用23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通用23篇)

審視當前學生的閲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籲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麼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於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閲讀質量與閲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針對目前學生的閲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閲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並通過閲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説過,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閲讀對於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意味着成長的伴侶,意味着心靈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園,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願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鋭,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閲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 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閲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閲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鑑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麼”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閲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藉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於通過童書閲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與閲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採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閲讀的方式開展閲讀活動。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閲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閲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鑑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閲讀童書,以閲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童書閲讀的具體方法與經驗

五、實施步驟

研究時間是3年。

1、準備階段(20__.7~20__.10)

(1)分低中高三個年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兒童階梯閲讀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2)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童書的閲讀、選擇與推薦工作。提出若干兒童閲讀的“主題”,並把它們分配到不同的年級中。

(3)總結分析學校近幾年讀書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及存在的問題,討論引進童書,進一步推進讀書活動的具體措施。

2.實施階段:(20__.11~20__.1)按低中高三個年段,以閲讀課為主陣地,結合讀書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童書的推薦、介紹和閲讀指導,並由實驗教師及時做好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工作。

3.總結階段:(20__.2~20__.6)整理課題研究相關資料(活動方案、閲讀隨筆、讀書報告、學生習作、論文案例集等),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2

立項號課題名稱新入園幼兒的適應性研究負責人陝師大錦園幼兒園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適應性"是新入園幼兒整個學前教育的"序曲",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表現相適合的現象。幼兒園是幼兒進入社會的初級階段,是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生活轉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對於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適應性"問題逐漸成為學前教育重要課題,幼兒入園適應的問題,涉及家庭、學校、社區的諸多因素。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是步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否能儘快的適應,將形成集體性其社會化發展的轉折時期。

幼兒從自己的小家庭進入幼兒園這個集體的大家庭,這是幼兒獨立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轉折,這次轉折會給孩子在生活習慣、行為規則、生活環境方面帶來諸多的不適,在行為態度上表現為:哭鬧、如廁困難、不理會老師與其他小朋友,如果幼兒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會影響幼兒的性格發展和交往能力。

幼兒入園前與其他幼兒交往甚少,比較缺乏適應集體交往的技能和經驗。再加之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生活中缺少玩伴,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形成單獨活動的習慣,入園後難以與班裏的其他的幼兒交往,不適應過集體生活,不能夠成為集體的一員,產生了"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這種焦慮直接影響到了家長,爸爸媽媽工作不專心,爺爺奶奶對教師的工作持懷疑態度,因此,如何幫幼兒克服焦慮、儘快的適應是家園共育的首要任務。

我園每年都會有些新入園的幼兒,以託小班最多,適應困難也是在託小班較為突出,他們大都在2-3歲之間,他們的腦中樞神經發育並不完善,對周圍事物的認知,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那麼,如何讓幼兒主動去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減輕和降低新生入園時的焦慮程度,幫助孩子輕鬆、愉快、順利地渡過"入園關"。對於幼兒的身心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將是我們努力的主要方向。

這一適應性問題越來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隨着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0--6歲孩子的早期教育、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和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這一課題的提出,能幫助成人更清楚地認識新入園幼兒適應幼兒園的過程、更理性地看待在適應過程中出現的適應障礙、更有效地進行入園適應性教育。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適應性障礙"

適應性障礙雖是人羣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它的起因是在環境變化、職務變遷、生活學習出現挫折和不愉快的事件,加上個體的不良個性,而引發的一些情緒反應、及生理功能障礙,並導致學習、工作、生活及交際能力的減退。

幼兒入園不適應障礙的主要表現在園表現在:早晨入園哭鬧、食慾不振進餐困難、很難入睡午休、精神緊張造成排泄失禁、拒絕參加各種活動、情緒不穩較容易被感染或波動、過度黏人、不與其他孩子交流、攻擊同伴、精神沮喪很少説話。在家表現為:不願上幼兒園、生活反常不規律、情緒波動、容易發脾氣,不願提及幼兒園及與幼兒園有關的事物。這些觀察記錄新入園幼兒適應期在園和在家的情況。

二、研究範圍

2-3歲新入園幼兒,在進入新環境中的不適應,產生的焦慮情緒。

三、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我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活動環境,採納幼兒可接受和樂於接受的教育手段,變幼兒強制被動接受為愉快主動的適應,緩解幼兒入園的心理焦慮,使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從而增強適應力,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順利完成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過渡。

1、探究幼兒焦慮的原因,針對不同幼兒的行為表現,尋找解決幼兒情緒困擾的方法,儘量擺脱對於父母的依賴情緒,從而建立起對老師、其他小朋友的安全感、信任感,儘快適應集體生活和教育活動,逐步實現家到幼兒園的平穩過渡。

2、通(xtong)過家長會、講座、問卷等形式,使家長理解幼兒在園生活,減輕家長的顧忌和憂慮,幫助家長學習正確育兒的方法,更好的與家長溝通,實現有效的家園共育。

3、通過理論學習、交流經驗研討等活動,使教師開拓思路,克服個人的侷限、及主觀思想,幫助教師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埝和方法。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的對象:

2-3歲新入園幼兒。

二、研究的方法:

採納行動探究發為主,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家訪專題講座為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實踐研究。

三、研究的步驟與舉措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3月-4月)

調查研究新入幼兒園的幼兒情況,通過家訪、問卷調查摸底。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5月-11月)

(1)、前期體驗

首先組織家長帶孩子參觀幼兒園,幫助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進一步熟悉老師,結識新夥伴,瞭解自己所在的班級、活動室、衞生間、户外活動場地。還可以帶孩子選好睡覺的小牀,在孩子放茶杯、毛巾的地方貼上自己的照片,初步感受幼兒園有趣的生活

(2)、問卷調查

主要採取問卷、談話的形式瞭解幼兒的喜好、性格、呢稱、家中的親人,掌握幼兒的資料,有針對性的設計方備。

(3)、熟悉環境

幼兒面對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有陌生感和焦慮的情緒,新學期的開始班級的佈置為迎接新幼兒的到來尢為重要,教師應該根據本班年齡特點,把班級佈置的温馨、漂亮,儘量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4)、召開家長會

召集新生家長開好家長會,對我園新生適應能力培養和訓練的目的、意義、教學內容、園內各項活動及方法進行詳細介紹和説明。組織家長參觀幼兒園的環境、設施,宣傳我園的辦園宗旨、辦園方針及辦園水平,展示教育成果,教育質量,師資水平,並幫助家長分析孩鄒屜園不適的種種原因,希望家長能真確對待,積極支持和配合各項訓練活動的順利開展。

(5)、教師的作用

幼兒入園後開始接觸認識的第一個人應該是老師,老師的態度直接決定於孩子的情緒,所以,早晨接孩鄒屜園,老師一定要熱情,具有親和力,讓孩子感覺老師像"媽媽"。老師的表揚是孩子的精神食糧,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滿信心地去戰勝困難,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的內在動力。因為老師的誇獎和讚揚能使幼兒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幫助孩子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享受戰勝困難後的成功和喜悦。激勵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樹立自信,充滿信心,勇往直前,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和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敢於挑戰新的事物,主動適應新的環境。

(6)、家訪工作

走訪、調查新生家庭,通過談話交流和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幼兒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科學地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入園前的培養和教育,如:請家長有意識地給孩子講講有關幼兒園的故事,利用故事和兒歌使孩子嚮往幼兒園的生活,並幫助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孩子們的樂園,是他們學習本領的地方,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以便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7)、家園共育

開展親子活動,給孩子、家長和教師進一步提供互相熟悉瞭解的機會,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家長的參與性,增進家長之間、幼兒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繫與交流,消除幼兒初入園時的陌生及恐懼心理,促進孩子依戀對象的過渡和轉移,同時也為今後的家長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礎。

3、第三階段:總結提升(20xx年12月上旬)

進行相關資料的彙總,並進行鍼對性分析,總結有效地指導方法,完成初稿。

4、第四階段:結題階段

依據初步的研究結果,進一步修改,使其科學化、專業化,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預期的效果

新幼兒入園的初級階段就在適應性方面出現不同情況、區別在於適應期的長與短,而入園後的一兩週則是幼兒入園適應中一個關鍵時間界限。對於本課題的研究,我們通過調查、觀察記錄、實踐總結、反思及其最終結果來發現和解決新入園幼兒的適應性問題,緩解了新幼兒入園焦慮以及縮短了適應時間,得以幫助新入園幼兒順利度過適應期。

二、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

1、研究成果在典型教學案例集

通過對幼兒園的環境佈置,轉移幼兒的焦慮情緒,通過觀察法,瞭解集體及個別幼兒的情緒及行為,及時做隨筆記錄。

2、研究報告

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廣泛地體現它的社會價值,我們選擇利用網絡博客的形式來將我們的研究課題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享,同時也用這一方式呈現給課題評審員們。

3、完成課題實驗總結報告,撰寫相關論文,形成研究成果

通過對家長的問卷調查、家訪、談話相結合,更具體的顯示了新幼兒入園適應的不同問題,教師針對不同類型採取相應策略,家長與教師應利用自身條件從不同角度做好教育工作,使教師更好的總結經驗,完成論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3

校本課題是立足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由學校自主開發、自主實施和管理的科研課題,校本課題的研發,作為校本教科研的三大內容(校本培訓、校本課題、校本課程)之一,既是促進學校辦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的基本思路,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進一步推進新課改,走質量興校,科研強校的道路,我校特制訂校本課題研究管理和實施方案。

一、校本課題的開發

(一)校本課題的開發將從遵循如下原則和思路:

1、“校本課題”是針對我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存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而提出的、需要我們通過研究加以澄清和解決的問題;

2、主張能夠堅持“理念先進、選題實際、便於實施、示範特色”的原則;

3、課題申報以科組為主,鼓勵合作,鼓勵個人申報,鼓勵跨學科申報;

4、立足於學校現有資源,鼓勵開發多種教學資源;

5、堅持“先培訓後立項,邊實施邊培訓”,在做中學。

(二)校本課題研究的技術路線:

因此,校本課題的'開發可從學校建設管理、教育教學、德育管理等幾方面選題:

1、學校發展策略研究;

2、學校定位研究;

3、學校各職能處室制度建設研究;

4、學校分配製度改革研究;

5、學校人事管理和激勵機制研究;

6、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及其評價研究;

7、教師考核及其評價研究;

8、學校高效管理運行機制研究;

9、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研究;

10、學校文化建設研究;

11、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地位關係研究;

12、提高課堂40分鐘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技巧;

13、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及解決策略;

14、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研究;

15、中學課堂組織和管理研究;

16、學生厭學的原因與對策;

17、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研究;

18、新課程背景下各學科教學質量評價研究;

20、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作業研究;

21、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

22、常見問題學生幫教工作基本制度研究;

23、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對策;

24、優秀學生的教育對策;

25、新課程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26、班集體建設和管理的個案研究;

27、新時期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的探索與研究;

28、家庭、社區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

29、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

30、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干預的研究;

31、一課一練作業研究;

32、班級管理模式與創新探討;

33、教師與學生談話藝術研究;

二、校本課題的實施

(一)實施準備

1、成立校本課題管理領導工作組;

組長:z校長

副組長:z

組員:z以及各學科組負責人

2、制定校本課題管理和實施方案;

3、宣傳發動,面向全體教師,廣泛徵集教學問題和課題意向;

4、信息集中與篩選,意向訪談調查,可行性分析;

(二)實施開展

1、申請報名階段,填寫《興永一中校本課題研究申請表》

2、組織評審課題立項;

3、舉行開題儀式並進行培訓;

4、各課題組開展課題研究,要求每兩週一次課題組活動,課題領導工作組按計劃深入課題組,參與、跟蹤、指導和監督;

5、各課題組上交學期報告;

6、組織課題結題評審;

7、組織召開校本課題研究結題彙報會。

(三)課題推廣

學校根據課題完成的質量情況,進行獎勵;並向上一級教研部門推薦。

三、校本課題的管理

1、組織。學校成立“校本課題”管理領導工作組,教研室負責校級課題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其職責為制定校本課題管理及實施方案;頒佈年度課題指南;組織課題實施培訓;組織課題申報、立項、評審,中期檢查,成果鑑定、推廣等工作。“校本課題”管理領導工作組,由校內外知名專家組成。其職責為評審申請課題,提出資助金額建議,參與、跟蹤、檢查和指導,中期檢查,成果鑑定與推廣工作。各課題組由課題主持人全面負責計劃和實施,年級組和學科組予以配合落實。

2、申報。每學年初“校本課題”管理領導小組根據教育發展的需要制訂《興永一中教育教學研究參考選題》,既要避免重複研究,又要有理論和實踐價值,使課題研究能最大限度地為教育教學服務。本校具有教育研究條件的教研組和個人均可按規定與參考選題提出申請。申報校級課題以課題組或個人為單位填寫《興永一中校本課題研究申報表》,通過教研室和課題指導工作組審核方可立項。

申請的課題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研究方向明確,論證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資料積累和研究基礎,切入點有價值;研究計劃詳備,經費預算合理;課題成果形式要明確;課題承擔者具有按計劃、期限完成課題的素質和科研能力等。要充分貼近當前教育改革前沿的迫切需要與本校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鼓勵切入點小、有現實針對性與操作指導性的課題的深度研究,避免低水平重複、立題不當、切入點不明確等情況,每人同時參與的課題原則上不超過2個。

3、立項。教研室受理課題申報,由課題指導工作組根據本辦法規定的原則和條件對申報課題進行資格審核。通過資格審核的課題可以正式立項。

4、中期評估。課題完成時間一般為1—2年。課題負責人應按時、按質認真實施課題研究計劃,作好中期檢查彙報,在約定期限內提交課題成果。課題因特殊原因無法按時完成,課題負責人應寫明説明報告,申請延期完成,報課題管理領導小組批准。教研室定期檢查科研課題的實施情況,召開課題實施情況彙報會,查找不足及時調整。

5、結題。凡立項的課題,結題時都需提交結題申請書,並對課題進展情況和成果進行總結,寫出結題報告(或實驗報告)或按課題研究計劃提交相關課題研究成果。內容包括:立項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實驗)情況、研究(實驗)成果等。學校組織科研處及課題指導工作組進行結題,結題完畢後,課題組長應將完整的結題材料送交教研室存檔。

6、推廣與獎勵。每學年結束,“校本課題”管理領導小組定期舉行教科研彙報會,進行教育教學成果評選,對各課題組的研究報告、課例及論文進行評優,並選送已結題的優秀課題參加教育科研部門組織的評獎活動,對於獲市級以上獎勵課題的負責人和有關人員進行獎勵。

學校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所有成果將作為聘任考核、評優評獎、職稱評審或外派學習培訓的優先條件。

7、經費。學校將設立教師專業發展基金,作為教師業務培訓、參加會議、購買書籍資料、出版印刷、實驗設備設施、成果獎勵等方面的專項經費。經費使用由個人、課題組科研處提出申請,由學校統一審批,嚴格實行報銷制度。

興永一中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4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組織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工作能力。從我校教學情況來看,可以説只重視了課堂體育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體育活動,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身體素質差,健康水平低的現象。然而課外活動作為體育課教學的繼續與補充,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自我組織、管理體育鍛煉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校中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認識不明確,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目的也不強,而且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及每次鍛鍊的持續時間都不夠,中學生可利用的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也不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1、學生在體育課上學習時間短,練習時間少,動作難以成型。如果沒有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去反覆練習鞏固,那麼體育課學習的運動技能掌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則會有利於學生運動技能的深層掌握。

2、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多,沒有練習要求,學生在活動時淺嘗輒止,浮光掠影,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深度。達不到較好的運動效果,僅僅是低水平的簡單重複,一段時間後,學生的練習興趣勢必減弱,造成學生活動量難以控制,練習的效果不高。如果課外體育活動適當與體育課的教學相結合,那麼這種狀況就會有所改變。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社會學依據:學業緊張、考試、升學壓力大,加之,學校、家長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支持力度不夠等因素,嚴重影響着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中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數學生是以自發性組織和分散性組織為主,對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相當不利,很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疲憊症”。

(二)教育學依據:符合寓教於樂,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消費比重佔學生日常消費額偏低,而且,學生獲取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與技能的渠道狹小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通過制定課外活動計劃,探討如何在課外活動管理和活動內容方面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目標

(一)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

(二)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把做家務等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活動,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三)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四、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本次課題的名稱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探究

(二)關鍵詞:課外興趣態度

(三)課題解讀:

1、發揮學生體育活動的主體作用。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同時學校對學生課外活動沒有固定時間的限制,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使得學生們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

2、豐富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課外活動形式多樣沒有限制,學生可以更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有利於學生個體的發展。同時被鼓勵嘗試新的體育活動和參加體育運動隊,可以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把做家務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模式。家長和學生共同記錄,不僅增強了學生自己的責任感也增加了家長對活動的參與,是家長更直接的瞭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在更好的監督了學生課外活動的完成情況同時加強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於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4、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本次課程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五、研究內容

課外活動是體育課教學的延伸,它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項目。因此,對學生本身來説,能夠在長期的鍛鍊中得到樂趣,而娛樂性是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這些都是日後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礎。

(一)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如何讓課外活動內容多樣。

(三)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家長在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參與度。

(四)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六、研究方法:

(一)比較研究法。通過國外與國內、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較低,研究出激發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辦法。

(二)教學實驗法。實驗法是指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法就是利用教學過程,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進行研究和實驗。

(三)個體訪談法。通過選擇個體學生進行深入細緻的訪談,全面瞭解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形式的選擇和愛好。

(四)問卷調查法。有針對性的擬定書面調研問卷,選擇目標調研人羣,進行問卷發放,統計得出目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趨向,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體育教學活動。

七、實施步驟

根據確立的課題,我把研究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申報階段(xx年12月):廣泛研究、結合實際,認真選題,申報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辦法及具體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計劃,分類設計調研問卷,進行個案研究,通過個體深度訪談、調查問卷調研、教學實驗比對、多範圍多角度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提煉研究彙總,着手起草研究成果論文。

(三)評估階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評估總結提升。

(四)總結階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和評估實踐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鑑定。

八、預期成果

本課題研究後,擬取得以下成果:

(一)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三)圍繞課題研究形成的論文

(四)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

(五)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5

一、課題的提出

1、 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新課標倡導課堂教學不但要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學生學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與體驗。因此,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課題的研究倡導一種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堂交流、課後拓展。

2、 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通過上階段試行課堂發展性語言評價的實驗,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動的課堂學習氛圍。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們將進一步拓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會學。

3、 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課程內容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我校學生知識面窄,見識少,因此制定五個“W”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課題研究內容

課程目標決定課題研究內容。我校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辦校水平、師資力量、學生實際能力,確立了學校總課題《新課程理念下鄉村國小五個“W”教學模式研究》,這五個“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學什麼)

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

理解所學的知識

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Know-why

(為什麼要學)

從個人生活實際感受知識的重要性

提出所學知識有關含義與什麼相關的推測

已有知識經驗的推測引起爭議

Know-how

(怎樣學)

從各種信息中篩選有用信息

從知識的意義出發尋求運用知識、經驗與新知的關係

對怎樣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評價與選擇

Know-who

(與誰交流)

信息的交流(信息-篩選-獲取),生生合作、師生交流

Know-where

(何處蒐集,用在何處)

蒐集信息的途徑與方法(實踐調查、電話、網絡),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的交流

整個學習內容具體可以這樣操作:課前師生共同制定目標--師生分別蒐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課堂師生交流--課堂生生討論--課後佈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圍繞學校課題研究目標,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的需要,分別申報和實施子課題(見下表)。學校總課題的研究成果應建立在各學科子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學科 課題 負責人

學校課題 新課程理念下鄉村國小五個“W”教學模式研究 朱世文

數學科 整合農村教學資源,使數學課堂生活化的實踐研究 黎素清

語文科 勤積累 促寫作 譚炳森

英語科 國小英語雙自主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李桂源

科學科 農村國小科學探究活動教學策略的研究 吳小勇

三、課題研究目的

運用此模式,進行課前準備,課中體現,課後拓展。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解決此模式相關的五個“W”,使課堂教學緊密地聯繫生活實際,知識源於生活,當然更要用於生活。因此,該模式的確立就是為了使教師與學生建立愛教樂學、和諧民主、互動發展的師生關係,並且創設一種多參與、多蒐集、多交流、多探討的樂學課堂情境。

四、課題重點解決的問題

1、這個教學模式改變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該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勢的影響,不受傳統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和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將教師的教讓位於學生的學與師生的互教互學,如何學,學到何種程度不以教師意志而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這個教學模式建立,改變部分教師“教教材”的現狀,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完美結合,使學生準備於課外,得法於課內,受益於終身。

3、課題方案中提出的問題就是解決執行新課程中教學目標把握的兩種偏差:

(1) 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過程。

(2) 只重視課堂形式,而忽視對知識的傳授。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與原則

以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實施全程,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理論--實踐理論,並以文獻研究法收集資料,補充完善。

1、全體發展的原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 應該給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把學生看作學習活動的主人,讓他們經歷知識的探求過程,創造自我發展、互相交流、評價的機會,着眼於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能力培養的原則。本課題研究以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在活潑有序的學習活動中自主質疑、樂於評價、勇於創新,實現“讓知識走進生活,讓能力在實踐中提高”的目標。

3、師生互動和諧的原則。教學雙方應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教師要善於進行角色的轉變,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個性張揚的促進者出現在課堂上。

4、個性原則。針對學生認知規律、年齡特點、語感基礎、地區特性、學習環境的現實,適當調整課題的寬度和縱深度,以便更本質地進行課題研究。以實驗班及其人員為典型例子,分階段,有重點地設計和實施課題研究內容,收集具體材料,包括課堂實施方法、步驟,整理分析個案,積極探索不斷改進不足,形成自己理論。

六、研究階段步驟

課題研究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20__年10月至20__年3月),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 20__年10月至20__年2月為宣傳發動階段。在理論學習、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形成共識、明確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課題研究工作小組,確定課題內容,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請專家進行可行性審定,並向上級科研部門申報課題立項 。

2、實施研究階段: 20__年3月至20__年9月為實施階段。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組織校本培訓活動,提高教師課題研究意識和有關理論。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五個“W”教學模式學習體系方案,學習計劃,促進全員參與。開設試點班,選擇實驗教師,以“五個W”教學新模式為主題組織校本教研活動,在校內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質量的提高。每週課題組成員進行交流、彙報,對每一階段的實施情況進行及時的總結,並以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為主要手段,進行過程心得體會及小結。以此構建五個“W”教學模式體系,促進學生敢於交流,樂於自學,善於學習五個“W”教學新模式的形成。

3、總結階段: 20__年9月至20__年3月為總結推廣階段。這階段主要是整理各學科子課題研究成果和各類活動記錄情況,召開結題會議,分層結題,完成總課題研究報告,整理優秀研究成果,並推廣應用。

七、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學校把課題研究作為“科研促教研,科研興校”學校特色辦校的發展目標。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科研工作領導小組,學校的全體行政人員均為課題小組成員,學校的總課題由主抓教育教學工作的副校長負責落實。分管學科教學的行政領導分別擔任學科子課題負責人,做到領導重視、全局規劃、統一指揮、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2、人力資源配置合理。我們選擇的課題小組成員,從年齡上看,青壯年與青年的結合;從教科研業務水平上看,是經驗型與探索、創造型的結合。

3、制定相關的激勵機制。將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個人教研成果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評優晉升職稱等結合起來,從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響力設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經費保障。學校從學校的經費撥出一定的科研經費,專門保障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的開展。

八、預期成果和完成時間

預期成果:撰寫有關課題的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教學案例與反思、優秀教學設計等,各個學科並形成具有本科特點的五個“W”教學模式。

預期完成時間:20__年3月。

九、最終成果及其應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能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能自主地蒐集知識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的教學氛圍;培養一批年青的教學骨幹教師,特別是提高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將試點班教師的優秀課例製成VCD,進行交流,推廣優秀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6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據中國婦聯統計,中國離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為父母婚姻關係破裂而成為離異家庭子女。

離異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關係破裂,從而導致家庭解體後出現的一種與在正常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樣的特殊社會現象。這種現象,隨着離婚率的提高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離異家庭的孩子出現問題的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出抑鬱、孤僻、自閉等心理特徵和不專注學業、打架鬥毆、談情説愛甚至有暴力傾向等行為特點。離異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問題更嚴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在我國,離婚成為一個社會不容忽視的特殊問題,夫妻離婚,不僅會造成彼此心理創傷,而且對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極其嚴重且十會廣泛,不僅會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緒和社會性的良好發展,而且會導致孩子精神異常甚至心理變態。

事實上,學生的心理問題是表面上的,實質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關係問題。研究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是研究父母離異對子女造成的嚴重的心理傷害以及給孩子帶來的諸多心理問題。並運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渠道瞭解學生,把握他們思想上的熱點和盲點。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引導他們注重心理問題的自我矯正。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通過對各個離異再婚家庭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輔導和研究,從而發現問題。運用多種手段解決存在的問題,積累輔導此類學生的經驗。

二、課題的內涵界定

離異家庭學生的界定,所謂“離異家庭”,是指由於喪偶、離異、分居和其他種種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親或母親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離異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與子女共同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父母離異後,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愛的成長關鍵時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孩子處於父母婚姻危機中,沒有人關心孩子的感受,給他們安全感,是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了陰影。

離異再婚家庭學生的界定,離異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離異後又與他人結婚且與子女共同生活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學習的就是離異再婚家庭學生。

離異家庭子女由於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以及他們的自身的生活經歷,都使他們具有不同於普通孩子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孤僻自卑,合作意識差,不樂於也不善於與他人交往;衝動易怒,闖禍打架;行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個性內向,不合羣。

離異再婚家庭子女由於父親或母親再婚,情況更為複雜,子女與後父或後母關係處理不好,問題可能會更多。

、研究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

1、全面瞭解離異家庭的國小生及家庭情況

(1)進行家訪

瞭解離異家庭學生的家庭成員、父母離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父母再婚的情況等等。

(2)和離異家庭學生談心

瞭解離異家庭學生存在的何種心理問題,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經歷過父母離異之前的爭吵、打罵,孩子目堵這些情景一般都會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而對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許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顧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於新的家庭環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夾縫中,這讓很多孩子都無所適從。

多數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養、教育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養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稍不如意就謾罵斥責,甚至拳腳相加。有的由於父母離異或再婚,孩子由祖輩撫養,對孩子缺乏嚴格要求和督促,溺愛放縱,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強等。有的孩子雖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於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多疑,自以為是,如果不及時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會走上邪路。

因此,通過談心,瞭解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動態、掌握學生的思想、看法、觀點,顯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師裏瞭解離異家庭學生的表現

要對離異家庭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們,瞭解他們的個性差異,可以進行正面觀察,也可以從側面瞭解。正面觀察就是老師要經常注意離異家庭學生的表現,“察其言,觀其色。”及時發現問題,還要注意尋找機會和他們談心,從中找到離異學生心理失衡的軌跡。側面瞭解主要是聽取同班同學的反映,老師的.介紹和進行家庭訪問。部分學生不願把心理問題暴露給老師,正面觀察收效不大,側面瞭解卻能掌握真實的情況。

2、離異再婚家庭學生問題原因調查與分析

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離異家庭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識的殘缺,教育子女的失誤,不良的生活習慣,缺少父母的關愛等。造成離異家庭學生慣於欺騙撒謊,過分敏感,情緒變化無常,容易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別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觀厭世的傾向,尤其是這些孩子都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較強的保護與防範意識,對老師的教育批評往往有牴觸對立情緒。

3、針對離異家庭學生存在的問題、制定應對措施並付諸實踐

(1)與離異家庭學生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

第一階段:

目標:建立良好的諮訪關係,利用積極的暗示效應給予學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測驗、會談、

過程:

1)介紹諮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

2)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

諮詢過程中給予學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當學生走進心理諮詢室時,一面傾聽,一面給予同感的反應。鼓勵學生將無助、焦慮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來,以釋放積鬱在內心的不良情緒。同時,適當運用“暗示”效應給予學生心理支持。在諮詢過程中,運用柔和的聲音、關切的眼神,鼓勵性的話語,形成尊重、接納、關懷的良好氛圍,使得學生的身體和情緒放鬆下來,與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諮訪關係,為後來的諮詢打好基礎,當學生問及能否治好時,給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給予學生治療的信心

第二階段:

目標:使用合理情緒療法、繪畫療法和家庭療法等,運用認知重建技術改變學生對社會、他人和戀愛觀的不合理認知,幫助學生建立有利於其正確、合理認知的良好行為方式。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繪畫療法、家庭治療等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

過程: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緒療法是對特定的不合理的認知的矯正,挑戰它們的有效性,通過認知重構技術,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適應性的態度。

繪畫療法: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創作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衝突呈現出來,並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無論是成年和兒童都可在方寸之間呈現完整的表現,又可以在“欣賞自己”的過程中滿足心理需求。任何一個塗鴉、畫幅的大小、用筆的輕重、空間配置、顏色、構圖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義,都在傳遞着他的個體信息。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繪畫應用的是投射技術,繪畫的語言豐富、內涵清晰。

通過繪畫療法,瞭解李某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然後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和發泄。

家庭療法:家庭療法一般是治療者與當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員一起進行談話、示範或討論。家庭是社會羣體的基本單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如何不僅影響着各成員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響着他們所工作、學習或生活的社會環境的安寧。建議離異學生的父母在每週的週六,父母雙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辭掉所有的應酬,陪孩子一起吃飯,一起聊天,加強心靈溝通。

第三階段:

目標:回顧總結,鞏固諮詢效果和結束諮詢。

方法:會談

過程:

(1)綜合所有資料,結合諮詢目標和實施方案,與離異家庭學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總結,制定行為改變計劃;

(2)指出繼續努力方向,建議繼續保持諮詢關係,2個月後聯繫彙報

(2)做好離異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強化班集體的作用,增進人際交往

(4)學會自我調節,喚起對生活的熱愛。,

離異家庭的孩子也需要親情,但教師不能替代父母,所以,當他們面對困境時,教師要“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教師要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的教育,提高他們對理想、前途的認識,並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導,轉變就表揚,達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談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勵,多方面啟迪,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增強自信。在關愛和幫助的同時,所有教師都要做有心人,要善於發現確實存在的學生的心理問題,認真研究誘發原因,有針對性進行輔導、矯正。否則,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再矯正就費時費勁。教育好離異家庭的學生不僅要有愛,而且還要注意恰當的教育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離異家庭學生的狀況以及出現的問題。使這些受過心靈傷害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臉上重新綻開燦爛的笑容,使他們與正常家庭學生一樣擁有一片蔚藍的、晴朗的天空!

三、課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調兵山市第七國小離異家庭學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訪談法。

通過對離異家庭學生家訪,與離異家庭學生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從而總結一些個案特質。

2、探究法。

探索離異家庭學生代表性的個案,從而尋找到一些規律性的個案特點。

3、調查研究法。

瞭解離異家庭學生家庭、社會背景,分析和發現他們存在問題的原因。

4、文獻研究法。

通過對離異家庭學生個案的研究,從而得出離異家庭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的對策。

四、研究實施步驟

1、20xx年4月————20xx年7月: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

(1)進行調查研究;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建立課題組,明確分工職責;

(3)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xx年8月————20xx年7月: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1)召開課題開題會,明確課題實施方案。

(2)對實驗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培訓。

(3)開展系列課題研討活動,組織實驗教師開展課題實驗研究。

(4)階段性課題研究總結,形成中期研究報告。

(5)調整修訂課題實施方案,深化課題研究。

3、20xx年9月————20xx年12月: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形成文字資料,包括課題工作總結、教師研究論文、學生成長個案等。

(2)召開總結交流大會,申請課題結題。

(3)總結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通過多種形式交流。

五、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本課題組研究成員具有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養,對科研工作有熱情,能自覺主動地投入於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員在學生心理問題方面中已有一定嘗試,並取得一定成果。

3、申報的課題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並保證充足的時間研究。

4、學校給予本課題以充足的研究經費。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學生成長個案;

3、優秀研究個案、分析報告、案例等;

4、教師的論文、專著;

5、課題研究報告等。

七、課題組成員(見附表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7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

(一)本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科研部門的各種科研管理活動都是圍繞着課題管理來進行的。因此,課題管理是縣(市)教研室(教科所)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否規範、有效地實施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是縣(市)教科研管理部門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隨着學校、教師科研意識的`不斷覺醒和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我縣羣眾性的課題研究活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課題研究的數量也有很大增長,僅20__、20__年度,我縣就有各級立項課題441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包括省規劃課題和省教研系統立項課題)28項,還有大量的市、縣級立項課題,而且研究內容也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但與此形成很大反差的是,我縣教科研管理的力量卻相對單薄,目前縣教研室僅專職教科員1名,雖然其他學科教研員也承擔起了一部分教科研管理任務,但還是很難有效地承擔起對實施課題的全程管理和針對性的服務指導工作。

眾所周知,課題研究的質量形成於課題研究的過程之中,有什麼樣的研究過程,就會有什麼樣的研究質量。要想使課題研究工作實現預期目標,真正落實於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對教育教學質量和品位的提升、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產生應有的促進作用,就必須提升課題管理和指導的質量,實現過程管理的優化。但在實際中,由於對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監控、指導的不到位,極大地影響了課題研究的質量。目前,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管理中,遇到的主要的問題和困難是:

1、很難對更多的立項課題實施全程的監控。由於無法比較原始、比較直觀、比較全面地瞭解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僅憑終端性的檢查和評估使一部分科研動機不純的教師有虛可乘,甚至產生了重立項、輕過程的形式主義傾向和盜編、拼湊、偽造成果等非道德的功利主義傾向,對課題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很難對更多的課題實施有效的面對面的專業引領和指導。目前僅憑教研部門自身專、兼職教科員的指導力量,一方面由於時、空的限制,不能滿足更多數量的基層教師的指導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專、兼職教科員自身研究領域的侷限,個人的智慧和學識很難滿足各種不同類型課題的指導需求,也不能用有效的機制發揮本地區教師的集體智慧;同時,不能對課題的過程研究給予及時的點撥指導,時效性差,這些因素大大影響了科研指導的質量和水平。

3、很難實現課題研究的信息化管理。由於沒有一個課題研究的信息化平台,各課題間,特別是相關課題間很難建立起一個信息交流的渠道,僅憑我們教研部門組織的幾次有限的課題協作、交流活動,效率很低。因此,嚴重影響了各課題研究的活動動態報道和與外界的溝通研討,不能及時發佈相關研究信息資料和階段性研究成果,無法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協作攻關,也影響了成果的及時推廣。

4、很難有效地建立起清晰、豐富、動態的研究素材庫。課題研究原始資料的積累是課題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我們也設計使用過書面文本化的研究過程記錄冊,但由於書面文本自身特點的限制和設計的侷限,影響了資料積累的豐富性和簡易性,如資料的分類不夠清晰,積累不夠靈活隨機,容易讓一些點點滴滴的靈感流失,多媒體資料不能輕易呈現等,同時同一課題組成員間的研究心得也不能及時交流分享等。

因此,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建立一套科學的課題動態管理機制,來解決上述我們在科研管理中遇到的瓶頸性問題。

在尋找問題解決路徑時,我們首先想到了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因為目前我們教研室依託海鹽教育網(海鹽本站域網或海鹽教育信息化),已經建立起了相當完善的海鹽教研網,在網絡教研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經驗。特別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又創建了海鹽教師博客區和教研互動區,運行幾個月來,人氣很旺,也很受教師歡迎,技術也日益成熟。

因此,如何依託我們的“海鹽教研網”,利用博客技術,創建一個課題研究過程管理的平台,探索新的運行機制,提高課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成了我們特別想研究和嘗試的課題。

(二)本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博客被認為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其作為一種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學和研究領域。教師博客最大的功能是以其“平等、開放、共享”的發佈機制,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反思、交流反思、自我積累、知識共享的氛圍,加速教師反思型特質的形成,而促進反思、交流、共享正是我們課題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那麼能否在我們的教研網上建立一個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讓每個課題都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博客,從而作為我們教科研管理部門實現課題過程高效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呢?我們的理解是:

1、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瞭解該課題研究的最新動態、研究進程、階段性研究成果,真正實現對課題的全過程管理,避免因終端性管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2、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實現跨時、空,即時有效的課題點評與指導,同時可以獲得更多層面、更多教師同行的交流點撥,獲取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指導意見,克服因科研指導力量單薄而帶來的指導低效。

3、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讓課題組每個參與者都能及時快速地分享到其他同伴最新捕獲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容易產生思想激盪,在交流中生成智慧。還可以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尋找新的研究點,避免重複低效研究。

4、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使研究者以文字、多媒體等方式,分門別類、即時即地將研究的感悟、心得、案例、敍事、論文、課件等上傳或發佈(也可隱藏),超越傳統時空侷限,及時將隱性知識顯性化,豐富研究素材。

5、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讓研究者更直觀、更便捷地回顧、追溯自己的研究歷程,回味自己的研究過程,不斷回溯、反思,積極修正,讓反思提升研究的質量。

正是基於上述理解,我們認為通過課題博客系統的建立和運作,是可以更好地實現課題管理的目標,也可以開始實踐和探索一種新的課題管理模式,甚至可以重塑一種全新的教師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依託海鹽教研網,利用博客技術,研究和建立一個科學的、具有較強管理功能的課題動態管理系統。

2、通過對該系統的實踐運行,探索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的操作運行模式,提高課題管理的效能。

3、通過與傳統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研究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新模式對提升課題研究質量、研究者素養、研究效益的積極作用。

4、重構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從事課題研究新的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和成果推廣方式。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初步設想

1、研究如何來建立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解決技術問題

目前信息化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許多地方也嘗試利用網絡技術建立對課題的管理,有的是一個課題做成靜態網頁,有的是多個課題做成動態網站,但更新很慢,效果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網站製作和管理的技術原因,二是缺少論壇的交流反饋和激勵功能,三是無法實現自我管理和團隊協作。

而我們試圖以博客技術來實現課題研究的信息化管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一是博客是零技術,只要會WORD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區,二是博客具有評論和留言功能,在實踐中反思研究,在交流中分享和提升是博客的核心思想,三是避免了網站中眾多課題千篇一律的模式,博客可以定義自己的界面,設置自己的分類,隨時可以發表文章也隨時可以修改自己的文章,可以對外發布也可暫時隱藏等,實現了自我管理功能,可以是一個人管理,也可以是多個人管理,真正體現了團體協作的思想。

在眾多的博客軟件中我們選擇性能較好的OBLOG,基本ASP+SQL平台,功能強大操作方便。而且OBLOG除了方便的操作層面外,還有較好的管理層面。系統的構建大致是:

1、系統級課題立項分類(目前三級,支持多級):

2、系統級課題內容分類(目前四類,支持多類):

3、用户級課題內容分類:

進入教師自己的課題博客區,可以根據各課題實際需要,進行分類。

2、研究如何來建設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資源庫,解決取材問題

課題博客是課題組所有成員基於一個共同主題和共同利益的集體操作。每個課題以課題名稱為名註冊一個博客,為課題組人員所共有,每個人都具有管理權,都可以通過共同的註冊名和密碼進入管理中心,然後可以發表文章、修改文章、回覆文章等,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各類原始材料。根據課題研究的特點,呈現的資源類型設想分研究方案、研究動態、研究案例、研究敍事、研究文獻、研究成果等幾個模塊;呈現的資源形式可以是文本、圖象、課件、實錄、動畫等。

3、研究如何來運行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解決使用問題

這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主要研究的內容是:①如何發揮系統的監控、評價、導向功能。設想採用檔案袋評價的方法,建立對研究資源上傳的有效考核指標和評價辦法,對課題研究的過程給予過程性的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的終端評價,把研究素材的積累並作為課題結題、評獎的重要依據,以此來落實課題的過程管理。並讓博客成為教師課題研究的電子檔案袋;②如何發揮系統的指導功能。設想建立以教研員、學校科研骨幹為成員的專門的課題研究的導師團隊,賦予他們管理員身份和管理權限,劃分指導項目,以“回覆”的形式開展跨越時空限制的、及時、有指向性的網上指導點評活動。③如何發揮系統的多方互動評價功能。設想建立必要的考評機制,發動和鼓勵導師團隊以外的更多教師以“回覆”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研究進行點評,聚集羣眾的智慧,促進交流,為課題研究出謀劃策。④如何發揮系統的成果傳播與共享功能。設想建立相關課題博客羣,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建立網上成果發表的獎勵機制,引導課題組及時傳播推廣最新研究成果。

4、研究如何促進教師課題研究方式的轉變

通過開放的動態管理系統的運行和評價,根據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的研究特點,逐步建立起在課題(主題)引領下,以活動案例、教學課例、學生個案、研究敍事、教育反思、主題研討為主要載體的行動研究模式;通過網上論壇活動,倡導一種良好的、開放的、具有分享心態的學術研究交流氛圍;通過博客資源的建設過程,培養教師善於學習交流、敢於發表展示、勇於反思積累的研究習慣和研究精神。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基本步驟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法、文獻法等,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不斷嘗試、修正行動計劃,預期成果是:課題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課題管理系統軟件、優秀課題研究博客案例、有關使用管理、考核獎勵辦法等。

基本步驟:

準備階段(20__年2月——20__年3月):設計管理系統意圖及其模型,開發系統軟件,建立海鹽縣教研網課題研究博客區。

實施階段(20__年3月——20__年7月):運行和使用課題管理系統,研究資源建設和使用策略,出台有關使用和考核辦法,聽取學校使用意見、建議,組織該課題的研討論證,不斷完善管理系統和管理辦法。

總結階段(20__年8月——20__年9月):撰寫研究總結和研究報告,邀請有關專家評估使用情況和使用效果。

五、課題研究的經費

預計1萬元(不包括有關技術設備購置)。

六、課題組成員

課題組長:

副組長:

指導顧問: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8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教育改革正在以天翻地覆的態勢席捲全球。

縱觀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無一例外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且所有的變化都體現着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又是當今世界競爭的焦點。

然而,所有的競爭又都源於一個基礎——教育。

因此,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能夠促進教育發展的因素,最快地發展教育,很自然地成為教育工作者思維的集中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素質教育”,提出了課程改革,提出了優化教學過程等新的教育觀念,進行了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方法的革命——一切又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促進綜合國力的提高。

在這一過程中,高科技手段必然地被選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教育舞台,參與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給每個學生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子的同時,也給他們創造了認識世界的新手段、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途徑。

以此為突破口,動力區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着重研究和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教學實踐,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在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的同時,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創建學習性社會做好奠基工程。

關於這一點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拓寬學生思維的領域,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世界。

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世界,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開啟了學生智慧的閘門,學生上網查詢需要的信息,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料,在知識的殿堂中他們可以自由地採擷,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將展示在學生的面前。

通過這種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

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現代教育理念更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

而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會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了機會。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改變學生認知的方法與途徑,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條件。

中國的教育多年來一直堅持“填鴨”的方式,忽略效果,注重“完成任務”。

而現代社會的“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是終身學習型的。

這就在要求學生要永遠處於學習中的同時,還要求學生要不斷地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改變學習方式的單一化、絕對化,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從而培養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領域正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這一要求,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是終身學習的主人創造了條件。

(四)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大限度地促進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

社會的發展瞬息萬變,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提供後續人才,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激烈要求綜合人才的培養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所以,信息化社會中,收集、處理信息的技能是人才考核的基點,從這一基點出發,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會更好地體現出來。

(五)信息技術的應用會使教育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成長,使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的發展,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強與學科的整合,提高教學的育人功能。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社會的發展是以教育的發展為前提的。

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目標定位於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以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結合,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質的飛躍,更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的需要。

(六)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更好地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性,充分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教育園地裏百花齊放,各種人才層出不窮。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也正在“走向生本”。

基礎教育是為人的一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現代教育應該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開拓創造性;使學生不僅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且要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在為每個學生接收終身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的同時,也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七)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進智力資源,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種智力的支持,將為學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將導致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進而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動力區國小教學中的《品德與社會》學科在以上思想認識的指導、驅動下,樹立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以期通過這種目標明確、手段科學的教育實踐活動,達到為學生的成長夯實基礎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效果預測

(一)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教師首先掌握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並以此為平台,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指導學生去收集、處理信息和資料。

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技術,掌握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並在不斷地學習活動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2、教師實踐新課改所提倡的指導式的教學模式,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在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並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給予鼓勵性、發展性的評價。

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的親歷性學習、體驗性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共享獲取新知識的喜悦。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學生收集、處理、交流、彙報信息、資料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給予啟發、指導、點撥、總結和昇華。

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愉快地進行自主和合作學習。

(二)課題研究的效果預測

在“建網就是建學校”思想的指導下,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應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

教學中注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整合,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三、提出課題的依據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與支持

1、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的`偉大力量,加快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學生的學習中”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手段,正在以其高水平、高效率取代傳統的學習方式,這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轉變,而且會帶來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性變革。

這種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將是非常深刻的。

2、就哈爾濱市的教育發展而言,“建網就是建學校”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於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搶先一步就等於搶先一個時代”。

當今的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這就促使我們必須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與方法,選準人才培養的切入點,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二)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支持

1、教育家薩奇曼的研究訓練理論指出:

(1)“使兒童發展起探索材料、處理材料的認知技能”,會使“每個兒童”能夠形成“有效地探索的邏輯與因果性概念”。

(2)“通過具體插圖的分析,形成概念,發現變量間的關係,使兒童展開迄今以來沒有過的新型的學習”。

(3)“利用發現的喜悦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這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2、利用信息技術反映事物的形象性與直觀性,在實現與思品學科有機整合的基礎上,改變學生學習的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全方位地創設濃烈的學習氛圍,以生為本,在教育資源的開放和延伸中,使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都得到激勵。從而。

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這正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追求了教學與教育的統一,小處着手是培養了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大處着眼是“達到了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目的”。

3、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這一探究的目標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即初步感知道德認識——這也是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實現的教育功能。

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交流、討論與教師歸納、昇華小結,使學生對自己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與整理。

使學生懂得了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有關,哪些信息與教學內容關係不大或無關,從而,產生學習的愉悦和自學探究與處理材料時所伴有的智力興奮。

這正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所要研究和探索的,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兩種內發性動機作用。

四、實驗堅持的原則及進行實驗的方法、措施

(一)實驗堅持的原則

1、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從學科特點出發,堅持生活性、實踐性、活動性、有效性原則。

3、在遵循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這一課程核心的前提下,堅持教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原則。

(二)實驗採用的方法、具體措施

1、方法。

(1)行動研究法。

即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課題、確定課題,並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研究,然後再恰當選擇適合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具體內容,課前佈置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學生帶着問題,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2)實踐反饋法。

即通過對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的具體操作中,觀察、評價學生實際能力形成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總結實驗取得的成果。

2、具體措施。

(1)上課時,教師導入新課後,結合問題,學生展開交流。

內容包括學生收集信息、資料的方式方法、困難、體會以及學習問題探討等等。

(2)、圍繞學習問題,結合資料,學生進行彙報,以反饋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彙報過程中,學生互相補充、互相點評,教師適時引導、點評、總結,進而昇華問題的道德認識,使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中獲取新知、培養能力,形成道德行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五、實驗中各變量的確定與處理

將實驗中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確定為自變量,學生、收集的信息及處理信息的技能確定為因變量。

在本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從本學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教育的專門性的角度考慮,其他學科對學生的影響忽略不計,視為無關變量。

六、實驗步驟及實驗對象的確定

(一)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教學實踐活動(研討課、階段性小結、教案記載)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探索、階段小結(研討課、階段性小結)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成果彙報、形成論文,課題結題

(二)成果形式

彙報課、論文、結題報告

(三)實驗對象的確定

動力區工農兵國小三年級學生教師——劉洪波

動力區風華國小三年級學生教師——張春鳳

動力區鍋爐國小三年級學生教師——李慧敏

七、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論證

(一)領導重視

隨着國家“科研興教”理論的提出,“科研興校”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參與實驗的工農兵國小、中山路國小以及鍋爐國小、風華學校的領導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此項課題實驗。

(二)參與實驗的教師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實驗教師張晶老師、袁琳老師等曾多次在市、區做過公開課,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有積極參與的態度,勝任課題的實驗工作。

(三)建立課題研究的保障機制

1、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負責人:

課題組成員:

2、明確分工

(1)課題組組長負責課題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實驗進行過程中負責整體協調與溝通,進行階段性成果的總結、課題計劃的調整,宏觀調控實驗的進程。

(2)各實驗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經驗的積累與總結,在堅持既定原則的基礎上,開拓思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題的研究中,加強信息的交流與溝通。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9

為了更好地推進市級課題《農村國中班級文化建設研究》工作的開展,20xx年12月10日召開了班主任工作專題會議。因時間關係和準備不充分,許多問題在會上未能闡述清楚,特輔以文字説明,希望有所促進。

一、班主任為什麼要重視本次課題研究活動?

(一)課題研究能有效促進班主任工作的專業發展

1、班主任工作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2、課題研究的內容往往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難題

3、課題研究是班主任想到學習、交流、協作的平台

(二)課題研究活動能增強班主任的行為意識。

1、班主任平時工作表現為煩瑣、細緻、重複、枯燥的特點,容易導致被動與盲目

2、課題研究使日常班級管理的無意識行為轉化為有意識行為,帶着問題、需要觀察和思考,要付諸行動,並有可見的“產品”,必須使隱性的問題顯性化。

3、有意識的研究行為能增強研究結論的可重複性和實踐模式的可借鑑性

(三)班主任是本課題最理想的研究者。

1、班級是班級文化的載體,班級是本次課題研究的對象,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離開班級和班主任的工作,該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班主任有管理班級的自主權,班主任老師對班級文化的影響是主導性的

3、班主任能最近距離的觀察學生,所得的資料是真實的、原生態的,也是鮮活的

二、本次課題研究有哪些活動內容與班主任相關?

(一)學習活動

課題研究必須要了解該研究已有的成果,研究者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和做法,才可以用正確的理論來理解和分析現象,並使研究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

本次課題研究中設計的學習內容有兩類:一是課題研究的一般程序方法;二是班級管理與文化建設的有關理論。學習的形式也有兩種:一是專家報告;二是自學。學習的途徑除了向他人學、向文獻學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在實踐中總結提高――即自主學習。

我個人認為,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全面鍛鍊人的學習能力。教師更要“學會學習”,每有所得,即在學習提高。但課題研究需要對研究內容的相關知識作系統學習,並結合工作實踐的改進和提高,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等特徵。

(二)主題活動

中學課題研究不是純學術研究,需要結合實踐進行,更多的歸屬於行動研究。主題活動是圍繞某一主題所開展的單個或系列的活動,對課題研究起着重要的實踐支撐作用,如《實施方案》中安排的在本學期內要完成的三項活動:“班級美化”、“班級制度建設”、“主題班會課系列設計”等,沒有主題活動的研究,多半要結合平時的觀察進行(如日誌式),難度更大,否則就會“紙上談兵”,成為“虛假研究”。

主題活動往往圍繞課題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展開,取得實踐過程中的資料(方案、成果和心得等),作為分析現狀和問題的依據,進而提出策略建議。所以,主題活動要有周密的計劃和提取資料的準備,這就體現研究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特徵,與平常的活動僅以完成任務為目的有所不同。

不同主題活動中的主體可能是班主任老師也可能是學生,還有可能是師生共同參與,因為班級文化建設也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而且老師也不能僅僅是班主任老師,我們儘可能地讓其他授課老師也參與進來,如語文老師可以結合主題活動佈置作文(週記),從中得到學生真實的感受,發揮所有科任老師的作用。

主題活動可以是全校性的大型活動,如總課題方案中設計安排的那些活動,但也可以是某一個或部分班級的活動,甚至是某一類學生羣體的活動,如子課題研究所必須開展的一些活動。

(三)交流活動

有研究,就要有交流。交流的形式:會議討論、文章發表、成果(作品)展示。交流的內容主要有活動計劃、過程資料、活動成果和心得體會。交流的渠道有:開題會議、學習會議、階段性成果展示會、結題會議、小組討論會等會議渠道,同時我們還要在學校網站開闢專欄和建立QQ羣的方式,搭建更為便捷的交流平台。

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活動意義重大:一是在交流中完善方案、得到啟迪;二是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與別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三是把交流作為自己研究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推動自己按計劃完成研究任務;四是鍛鍊研究者的交流表達能力,適應不同的場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本課題的交流活動有如下要求:1、所有的參與人有一個基本的要求:每一次活動之後,都要有一個心得體會,或一篇觀點明確的論文。2、所有的子課題和總課題的內容分項(單項主題活動)的負責人要做好實施方案和總結報告。3、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項徵文、競賽活動,爭取獲獎,增加課題研究的.含金量。

三、作為班主任如何參與到本次課題研究中來?

(一)如何認識中學教師課題研究的質量標準

正如前文所述,中學教師的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其成果主要以實踐模式及分析性的報告的形式呈現,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研究的對象、過程和結果不一樣,研究者的心得也有不同。與學術研究的成果要有發現新的規律性知識不同,與應用研究成果要有發明新技術也不同。我個人認為中學教師課題研究成果的質量標準應該是:通過研究和實踐,取得了第一手資料,豐富了理論認識,貫徹了行動方案,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學生受到了教育,能為他人有所借鑑的價值。所以,我們教師要排除“課題研究高不可攀”的錯誤認識和畏難情緒,大膽地開展課題研究。

(二)如何確定自己在本次研究活動中的角色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很清晰地定位自己在本次課題研究中的角色:

1、學習者――要以謙虛的態度,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向書本學、向他人學、向自己學。做到系統學習和深入學習,學以致用。

2、組織者――不管是不是課題負責人都要有一定的組織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成員分工和實施計劃,“不打無準備之戰”,精心謀劃,才能萬無一失。其次要組織好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班級美化活動,就可以組織學生去設計,並寫好設計的説明書和美化後的感受等。

3、行動者――與班級管理的實踐結合,要求我們班主任將研究活動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去,並充分發揮每一次活動的積極作用和教育意義。不但要完成總課題組安排的一些活動和任務,可能還要完成自己所在的子課題組的活動任務,還有可能要幫助其他子課題收集一些資料。如何安排好這些可能交叉重複的任務,理想的做法就是“揉合”和“共享”。

4、觀察者――資料的獲得,新的觀念的產生,都來自於自己對學生個體或羣體的細心觀察,這種觀察要圍繞自己的研究目標,有準備、有意識地進行,觀察之後就要有及時的記錄。

5、思考者――思考也要勤於動筆及時記錄思想的火花,到結題時,再作系統加工,連綴成篇。特別提醒的是,班主任在配合學校開展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開展的同時,自己要對自己的管理班級的思想、思路、模式進行總結,要有所側重地形成自己班級管理風格與特色。

(三)如何開展自己的研究活動?

1、瞭解研究的基本套路(見子課題立項方案,或網上學習他人經驗);

2、廣泛收集相關的文獻(越多越好);

3、在實踐中有準備地進行嘗試(一定要作最詳細的計劃);

4、細心觀察、深入思考、及時記錄(每項活動之後,都要求自己寫一點文字)。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0

一、課題名稱:培養興趣增強自信

二、課題研究背景:

1、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學習品質,也是學習的動力之源。有興趣才有潛力,有興趣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並逐步養成愛學習,善思考的態度時,才難知難而進,鍥而不捨,從而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態度”、“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三維目標,而“情感與態度”就是要充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增強熱愛學習的情感。

3、新課程標準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過程和評價策略,都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理念。但是,在我們的周圍有一部分學生有厭倦的情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國小生因為年齡特點的緣故,學習興趣易於轉移,穩定性差,所以,如何強化學習興趣並使之轉化為穩定而持久的動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愛學樂學者,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成為當代教育一大問題,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生活,才能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興趣是的老師”、“興趣是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一切説明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因素。興趣來源於需要,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高度的學習積極性。

2、個別學生之所以成為班級裏的“後進生”,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在學習過程中連連失敗、挫折,對學生喪失興趣,甚至於產生厭學的情緒。基於此種現象,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先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3、如今社會對於學生的誘惑太多,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從而對學生也產生了厭倦,逃學、網絡遊戲成癮早已屢見不鮮,給學校教育敲響了警鐘:要想讓學生進的來也留得住,必須要想方設法提高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必須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對學習的自信心。

4、當代“望子成龍“的思想讓父母給孩子太重的心理壓力,各種學習班、補課班、提高班早已讓年幼的孩子喘不過起來,讓孩子對學校、對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達到了”談學色變“的程度,讓孩子對老師、對家長產生了叛逆心理,迫切需要學校注重學生的興趣激發,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內在需要,並努力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1、瞭解興趣和自信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瞭解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的做法;

2、瞭解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原因,瞭解學生對學校、老師、家長的看法和建議,並分析學困生、網遊成癮、厭倦學習、逃學現象的成因;

探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的新辦法,好辦法,吸引學生愛上學校,愛上學習,讓學生安心學習,樂於學習,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讓學校成為學生快樂的集體之家。

利用一切可用資源與辦學條件,積極創設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外部環境,豐富圖書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舉辦各種形式的興趣小組,參加各類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大課間活動,寓教於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集體之中的快樂。

2、讓課堂成為學生愉悦的心靈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鼓勵每一位教師以趣為題,採用巧導入、設情境、造懸念、談歷史、説軼事、多舉例、做實驗、常練習、藉助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設施,理論聯繫實際等各種方式方法讓教學過程達到“課始,趣生;課行,趣濃;課尾,趣存”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愉悦的心靈體驗過程。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方法:

1、學校努力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構建和諧、愉悦的育人環境;組織課題組的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相關的文獻資料,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共同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的新舉措。

2、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調查訪談法、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

七、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校園中一幅樂學愛學的氛圍,學生中厭學、逃學的人寥寥無幾,受到了預期的效果。

2、每一位教師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中寫出自己親身感受,寫出一篇篇經驗總結或教學論文。

3、共同努力下推廣一種好的培養興趣,增強自信心的方法。

八、課題研究組成員分工:

1.課題組負責人:李萍負責課題研究的總體工作,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計劃、申報課題,制定相關課題管理職責、制度,進行課題工作總結。

2.組內其他人員:

劉順平:組織教師學習課題研究文件精神和《教研指南》,並進行督促檢查;

李華榮:負責課內研究,歸納總結經驗,撰寫論文,推廣研究成果;

沙養正:走訪學生家長,調查學生情況,彙報調查結果;

九、課題研究計劃:

課題研究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__年8月25-9月20日):確定好課題以後,組織教師進行相關理論學習,研討、制訂課題研究方案、計劃,申報課題。召開課題研討工作啟動分工會議,頒佈相關的課題管理職責、制度。

2.實施階段(20__年10月--12月):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進行教學過程的改革和實踐,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運用多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總結階段(20__年元月):整理課題相關資料,進行課題工作總結,形成結題報告。撰寫研究論文,推廣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1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學校教研組的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經學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並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以學科組(語文組成員眾多,也可以分為兩個組)為單位,組織構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學科組長原則上就是課題負責人。教師個人也可以單獨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發展。

四、實施流程

1.選題。填寫《福華國小小課題研究方案》(附件一)。學科組(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學科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學校教科室提交《福華國小小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學校教導處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在一週內公佈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同時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導處將對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4.結題(中期小結)。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鑑定彙報會(週期屬於一學年的,要開展中期成果鑑定彙報會),學校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附件四)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學校教科室;(3)學校教科室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5.成果鑑定與推介。結題後,學校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介,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祕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小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福華國小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閲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説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2

為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致力促進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建設學習、科研型學校,立足學校實際,決定在教師中廣泛開展校本小課題研究活動,並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義

1.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

隨着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新問題不斷湧現,教師心中的困惑也不斷增多.校本小課題研究無疑順應了課程改革推進的需要,將課改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以課題化的形式呈現並予以探討實踐。通過針對性強、具體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課題研究實踐,達到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與學的方式,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實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小課題研究的課題來源於教育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或制約各學科教學質量效果提高的難題,來源於教育教學實際,是從教情、學情、校情出發,由教師個人或教研組教師共同確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應用性課題,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科課題的研究有了較強的生命力和研究價值。同時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對提高教師研究能力和專業水平,促進教師成長具有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課題的概念內涵

校本小課題研究是一種紮根於實踐、紮根於學校、紮根於教師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是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緊密相關,具有鮮明的“本校化”特徵。

校本小課題研究就是從自己開始,從自己的課堂和教育教學實踐開始,以敏鋭理性的眼光發現需要解決的制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髮展成長的問題,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三、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步驟

(一)總體思路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成長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階、快節奏、求實效”的原則,有計劃、有秩序的認真紮實開展小課題研究。開展小課題研究活動要納入學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與實施精細化管理結合起來,與新課程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與學科教學改革結合起來。通過小課題研究的提出與實施,不斷推動教育科研為學校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從而形成“本土化行動、低重心運轉、小步子發展、實效性評價”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徑。

1.本土化行動.強調課題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過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資源,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紮紮實實開展研究,全力解決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

2.低重心運轉.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導以教研組、備課組為依託,以教師個人為主體,選擇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實際、最迫切和最突出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

3.小步子發展.每一學年為一個週期,學年初確定研究課題,校內申報立項;通過一個週期的研究實踐,基本能夠完成課題實驗,解決所確立的研究解決的問題,學年末彙總整理並進行結題鑑定.以達到“小步子、快節奏、高效益”的目的。

4.實效性評價。從過程性資料、終結性成果和實質性效果三個方面對各個小課題研究情況進行評定;過程性資料指課題研究過程中積累的第一手資料;終結性成果指發表或獲獎的論文、經驗總結、研究報告以及會議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實質性效果指課題研究對教育教學改進提高和自身專業發展的實際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則

1.小步子.因為是小課題,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們倡導“小題大做”,“小題”就是研究的`問題要“小”:切入點小,範圍小,內容單一、具體,以此來逐一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進行基於真實情境的問題研究,把一些相關、相近的重要問題 “串連”起來,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在研究中講究科學、探索規律、提升經驗。

2.低台階.是指課題的難度要低,通過個人的力量和備課組的協作能夠解決。

3.快節奏.因為課題小,問題具體,我們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堅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決一兩個小課題,通過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進教育行為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4.求實效.問題要實,措施要實,效果要實.在研究中,要緊密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研究管理、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要突出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堅持課題到課堂教學中去選,研究到課堂教學中去做,答案到課堂教學中去找,成果到課堂教學中去用。

(三)基本步驟

1.確定課題.根據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和困惑,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富有意義、帶有較普遍性的問題作為研究題目,以學科備課組或個人為單位,確定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調查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每個備課組或個人要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一式兩份,上交教導處一份),確定研究的課題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和參與成員,明細課題研究所採取的主要措施等。

3.組織實施.依擬定的《小課題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研究實踐.學校將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加強課題研究的引領和指導,通過理論自修、專家引領、主題研討、教學觀摩等形式,積極落實課題研究各項工作。

4.總結反思.在課題研究後期及時收集過程性研究資料進行建檔,整理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全面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並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評定.由學校組織結題。

四、小課題研究的組織與實施

1.統一思想認識。

開展小課題研究符合當前廣為開展的校本研究趨勢要求,符合教師的實際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學的實際,要求全體教師務必要統一對開展小課題研究重要意義的認識,按照本《方案》要求,認真篩選課題,精心組織實施,切實在全校形成一個“全員參與,個個嘗試,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實走一條“學習-研究-實踐-提升-再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發展路子和“自我發現——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決”的小課題研究探索途徑。

2.加強組織領導。

學校成立小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組 長:宋世剛

副組長:

成 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地點教導處), 教導處成員負責日常工作。

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領導、指導、實施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建立有效的運行激勵機制。學校將把小課題研究開展情況列為對教研組評價和教科研先進個人評選的重要內容,確保研究的紮實有效開展。

3.加強對研究骨幹和實驗教師的培訓。分層對教研組組長、備課組長和全體教師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教改經驗和研究成果,講述小課題研究的初步構想,讓各教研組長明確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和作用。發揮教研組長的帶動輻射作用,以增強全體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責任意識,激發教師小課題研究的興趣和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並組織同年級教師認真分析本組、本學科中帶有共性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最終確定研究內容做好準備。小課題確立後,共同擬定整個研究活動計劃 , 形成具體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大致包括 :課題名稱、參加成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具體的實施步驟 ( 研究進度計劃 )和採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課題研究例會制度.小課題研究就是要解決教師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它有別於專家層面上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有着其特有的靈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對其進行動態修改和論證。為了使小課題的選定更科學,研究的目的更明確,方法更易於操作,每月分別組織召開小課題研究討論會。針對課題組成員提出的具體問題、研究方法、具體的實施步驟等方面,進行討論,自由開放地各抒己見,把專業切磋、經驗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來,使一個個問題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從而為下一階段的小課題研究掃清疑惑,保證課題的正常開展。

5.開展小課題研究評比競賽活動.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説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競賽活動。1是開展上展示課活動。要求每學期各備課組要推選一人上體現小課題研究成效的展示課。2是開展説課競賽活動。由執教教師緊扣所選定的小課題向評審小組從教材分析、教學流程、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四個方面闡述自己的設計意圖,接受評審小組評價和質疑.3是開展聽評課活動。要求執教教師緊扣小課題研究內容,對所執教的研究課從教學流程、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小課題實

施策略、目標達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自評、他評,肯定優點,找出不足,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四是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實搞好成果鑑定.為了驗證小課題的研究方法是否得當,研究過程是否科學,研究的問題是否解決和有效,到學期或學年結束時,教師要進行全面的總結,形成書面材料,課題領導小組將對各教研組實驗教師研究情況和進程進行考核,推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並結集編印。

五、研究預期成果

1.提交校本小課題研究工作小結一份。

2.每學年提交一定數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學習借鑑價值的研究論文和案例專輯,總結出具有指導性和推廣價值的經驗。

3.建立小課題研究的長效機制並通過一段時間的小課題研究探索,培養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科研型”教師和“骨幹教師”。

4.收集整理我校小課題研究成果系列材料。

5.促進學生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較大的進步和提高

六、保障措施

在保障常規教研正常開展的基礎上,學校劃撥專門經費,提供專項支持。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3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校教科研工作向縱深發展,增強老師們的科研意識,提升我校教師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努力實現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特制訂__中學校本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據“小步子、低台階、快節奏、求實效”的原則,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小現象,小問題,小策略入手,通過校本課題研究的形式,引領教師人人開展教學行動研究,建立“人人有課題,個個在研究”的校本課題研究機制。

在校本課題的研究中,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組織機構

組長:王鵬喜 常務副組長:馬文福、王煒

副組長:劉興瑞、劉金泉、吳戰平

辦公室主任:高飛 副主任:孫飛 馬鋭 王友均

成員: 全體行政領導及學術委員會、督學委員會成員

三、實施目標

以學校教研督導室--年級部—各部室--中心—學科組--教師個人為依託建立“教師課題研究”體系,充分調動我校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養成科學探究的好習慣、好方法,使每位教師能在研究中不斷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四、總體思路

在教研督導室的指導下,學校各處室、中心、年級部搭建教育教學研究平台,組織聯合教研,各年級以學科組或個人為單位組織研究團隊,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育教學策略,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

通過校本課題研究,真正形成“校本化行動、低重心運轉、小步子發展”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

1、校本化行動。

強調課題研究立足學校、立足教師、立足學生、立足課堂,依據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紮紮實實開展行動研究,全力解決本部室、中心、年級部、學科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讓教師樂研。

2、低重心運轉。

降低教育科研管理重心,倡導以年級、中心、部室、學科組、教師個人為單位,選擇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實際、最迫切和最突出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

3、小步子發展。

每學年 為一個週期,學年初確定研究課題,申報立項;學年中通過半年或者幾個月的探索,解決一個關鍵性的突出問題;學年末整理成果,申請結題鑑定。

五、計劃安排及實施流程

(一)籌備階段

明確開展校本課題研究的目的,研究開展課題研究的策略與方法,制定學校開展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二)發動階段

學校由教研督導室組織全體教師開展校本課題研究的宣傳、發動活動,年級部組織學科組討論學科開展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使所有教師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步驟、任務,調動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課題研究切忌走形式、擺花架、應付材料等作法,注重實效,注重成果積累和推廣。

(三)實施階段

校本課題研究本着立足課堂,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穩步推進的原則,採取全面鋪開,典型示範,協作研究的策略,把課題研究做實、做細、做深。

1.認真選題。

各年級部、各處室、中心根據教師自己感到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本學期的研究題目。

選擇課題,須是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般只針對教學實際或管理中存在的一個問題開展研究;所選課題一般應是所任學科或所教班級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或管理中的一個環節、一個要素、一個問題、一個章節、一個單元或某一個專題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

要求各部室、中心每年研究一個校本課題並結題;各年級部語、數、英學科組每年研究不少於3個課題並結題,其它學科和各部室、各中心每年研究不少於一個課題並結題。

2.課題申報。

一個課題的研究者可以是一位教師、可以是教師團隊,也可以是一個學科組或部門或中心。

(一個課題組成員不超過三人)。

參加校本課題研究的教師,向學校提交課題,經過審批後,填寫《校本課題研究申請·評審書》,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和主要成員,明細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3.課題審核

學校組織力量對教師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在規定的時間集中申報立項,由教研督導室組織人員對教師申報的課題進行審核,下發立項通知書,特別有價值的,將被立項為縣、市級重點科研課題。

4.課題管理

教研督導室要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組織校本課題承擔教師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教研督導室定期組織校內研究相同問題的研究團隊進行校內研討,為年級間、學科組間、課題組間搭建交流的平台,分享經驗,交流困惑,互相啟發,促進各自的研究深入;學校教研督導室每學期組織一次課題開展情況調度,指導課題承擔老師整理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5.結題鑑定

每學年結束前,教研督導室組織人員對各學校教師開展的校本課題研究進行成果鑑定、評獎,教研督導室將向縣教研室、縣教科所選送優秀教師課題研究成果。

獲得一等獎的研究成果將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推廣。

(四)總結階段

對一年來的做法、成果、存在的問題進行階段性總結,開展評比活動,召開表彰會,總結經驗,逐步推進小課題研究深入發展,積小課題為大課題。

開展課題研究彙報展示課活動。

六、校本課題研究量化與考核

學校將量化考核辦法,對各部室、中心、年級、學科組、教師個人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工作情況進行量化考核。

對年級的考核結果計入對年級的教科研督導評估中,對學科組、教師個人的考核結果由年級計入備課組、教師個人的量化考核中。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4

蘇州南環第一幼兒園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巴赫金認為,人類只有依託語言或話語才能生存、思考與交流。人類情感的表達、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種形式的存在都必須以語言或話語的不斷溝通為基礎。由此可見語言的重要性。而幼兒期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給予孩子正確、科學的語言教育,就會給他們以後的語言發展、智能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要發展語言,“對話交際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

進入20世紀90年代末,在中國文化界和文學理論界,颳起一陣不大不小的“巴赫金旋風”。一位20世紀的俄國思想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得到中國學界的青睞。該書的出版和對話理論的研究向世界宣告,“文學理論:走向交往對話的時代”的到來。

如今對話教學理論成為中國小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在中國小課改實踐中,“對話”一詞使用頻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但在幼兒教育領域還少有運用。新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教育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教育不再是簡單的訓練、教師的獨白,而應該尊重幼兒的需要和能力,加強交流和溝通,突出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語言活動不僅是讓孩子學會一些美麗的詞彙和句子,而更應突出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正符合了現在教育發展的需要,值得我們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實踐、研究。怎樣的對話是真正的對話,怎樣的對話才能真正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對話的有效性。在掌握幼兒語言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對話的效用,激發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在自然的氛圍內提高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則充分理解幼兒語言活動中自己的特殊地位,妥善處理好教與學的平衡點。

二.概念的界定

對話:按照它的原始意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談話方式。我們認為:對話是指説話者與對話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以語言等符號為文本而進行的精神上的雙向交流、溝通與理解。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對話的形式有多重: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幼兒與幼兒的對話,幼兒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多重對話中的教師、學生、文本應該是語言活動中的三個主體,但是角色有輕重之分,教師在多重對話中應當是一個特殊的角色。

幼兒語言活動:在幼兒園裏主要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的規律,創設適宜的語言環境,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活動。它不僅包括幼兒園的教學活動,還包括遊戲,幼兒的語言活動貫穿於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為2-6週歲。他們的語言能力主要是聽、説能力。

三.理論的借鑑:

1、對話理論:巴赫金認為,人類只有依託語言或話語才能生存、思考與交流。人類情感的表達、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種形式的存在都必須以語言或話語的不斷溝通為基礎。“對話交際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一切莫不歸結於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麼也歸結不了,什麼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對話理論本身藴涵着平等觀念的價值預設。在對話者的視野中,自我與世界處於平等的關係之中,即承認對話雙方的主體意義和價值並保持平等狀態。

2、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既依賴於生物性的成熟因素,又依賴於主體主動經驗,主體通過作用於外部世界以及由此獲得的反饋信息來建構日益有用的與現實有關的知識。每一個兒童應被看作是通過與支持他的成人或同伴共同分享主動性活動來建構他自己的知識的主體。主動學習是兒童發展過程的核心,教師是兒童發展的支持者。

3、.“最近發展區“理論:這是維果茨基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意指教師或有較高認知能力的人,可以在學習者遇到困難的時候,發揮“施工架”之功用,提供必要的建議或引導式的輔導,促使個體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認知活動,從而產生認知上的有意義的建構,促進兒童最終能獨立完成其認知的發展。“最近發展區”概念的`引人,強調教學在發展中的主導性、決定性地位,揭示了教學的本質特徵不是在於訓練和強化已經形成的內部心理機能,而在於激發、形成正處於成熟過程中而又完全成熟的心理機能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在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運用對話理論,針對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創設適宜的“對話”情境,讓幼兒在與同伴、老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中,在心靈的交流碰撞中,主動積極地探索問題,並從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在平等、寬鬆的活動氛圍中不知不覺地使傾聽、表達、交流等方面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鍛鍊和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2-6週歲幼兒傾聽、表達、交流的分層目標研究。

我們要清楚2-6週歲幼兒的各個年齡階段的特點,他們應該具備怎樣的語言能力,要達到什麼樣的語言目標。幼兒園的孩子主要是以聽、説能力為主,可以通過研究來明確大、中、小班的傾聽、表達、交流等語言能力的分層目標。

(二)對話材料選擇的研究

如何選擇合適的對話材料。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能力、生活等方面的原則進行選材方面的研究。

如何選擇對話材料,體現了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關係。幼兒園的孩子沒有文字認讀的能力,教師對文本的分析研究就更加重要了,它直接影響對話教學的效果。要正確研究、分析教材,提取最有價值的部分,體現對話教學的有效性。

(三)對話環境創設的研究

①對話心理環境和氛圍的創設:創設什麼樣的心理環境才有利於“對話”的展開呢?需要教師針對各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研究怎樣去尊重孩子,怎樣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怎樣鼓勵激發幼兒的對話願望,怎樣營造寬鬆的對話氛圍等,良好的教育氛圍有助於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②對話物質環境的創設:包括各種教學具的選擇和準備,情景的創設以及周圍環境的佈置等方面的研究。幼兒階段的孩子處於形象思維階段,生動的圖片、玩具、課件等教學具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掌握語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但必須注意適宜性,把握好幼兒的需求。

(四)組織教學策略的研究

如何有效地運用教學策略激發對話,促進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文本的有效對話,這是最關鍵的部分。如何正確把握教師在對話中的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自身非言語交流方式的運用,如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等,以及語音、語調、語速的靈活運用。因為幼兒期的孩子在學習中需要多感官的認知,年齡越小的孩子語速要求越慢,多感官的要求更強。

教師作為引導者,提問的方式值得仔細研究,它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策略,影響對話教學的效果。

(五)幼兒對話的評價研究

如何評價幼兒的對話,直接體現出對話的有效性。適宜的評價能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如何正確做出評價,需要實踐研究,做出判斷。

(六)家園合作的研究

對幼兒的教育,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我們要做好家長工作,使幼兒園與家庭在語言教育的思想、認識、原則、方式等方面能統一,形成教育的合力。我們將通過實踐研究找到合適的方式和方法,向家長宣傳語言教育的先進理念與方法,做好溝通工作,以取得家長的配合,更好地開展工作,並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個性化教育。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文獻研究法:

①從報刊、網絡上查閲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資料,瞭解並掌握他人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比較進一步明確自己當前研究的起點。

②在查閲“對話理論”的文獻基礎上,從理論上界定“對話”的特性,明確多重對話網絡中每一對話形式的特點和地位,明確其中教師角色的作用。

2.行動研究法:精選教材,針對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和遊戲設計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案,從“對話”在語言活動中的融合途徑、語言教學中的具體步驟等方面初步構想對話的活動模式,然後加以實踐,分析對話理論應用的實效性。

3.個案研究法:選取某些有代表性的幼兒,進行全程地跟蹤分析評價,瞭解幼兒和教師在對話理論實踐過程中的表現與反映,以點代面,瞭解研究的進展和效果,便於把握課題研究的方向。為對話理論的應用研究提供實踐依據。

4.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觀察對象及其行為進行考察、記錄、分析,瞭解幼兒和教師在語言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5、經驗總結法:分析評價對話理論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應用的實效性,並不斷總結經驗,提升成為理論,寫出經驗總結性論文或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的進程

1.第一: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主要工作:採用文獻研究法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積累一定的理論依據,進行“對話”理論的文獻研究,撰寫課題方案,申請立項。

2.第二: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進行“對話”理論在語言活動中應用的教學設計和活動實踐,組織課題組內成員互相觀摩活動,並對其有效性做出分析評價。進行個案觀察和案例分析,不斷調整研究方法和策略。在研究“對話”理論實踐運用有效性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經驗性理論總結,使“對話”語言教育模式日趨成熟。

3.第三: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將對話語言教學活動整理成冊,形成園本教材;綜合每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寫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八.課題研究的成員及分工

角色

姓名

職務

分工

組長

顧彩虹

園長

統籌,協調,把握方向

副組長

談玉紅

副園長

策劃,組織,資料管理

成員

胡偉芳

大班教師

具體實施、操作

嵇勝紅

大班教師

張婷

中班教師

金燕

中班教師

趙丹婷

小班教師

朱蔚峯

小班教師

全體教師

協作研究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5

一、課題的提出

審視當前學生的閲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籲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麼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於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閲讀質量與閲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針對目前學生的閲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閲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並通過閲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説過,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閲讀對於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意味着成長的伴侶,意味着心靈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園,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願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鋭,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閲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閲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閲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鑑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麼”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閲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藉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於通過童書閲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與閲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採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閲讀的方式開展閲讀活動。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閲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閲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鑑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閲讀童書,以閲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童書閲讀的具體方法與經驗。

五、實施步驟

研究時間是3年。

1、準備階段:

分低中高三個年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兒童階梯閲讀研究的內容與目標。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童書的閲讀、選擇與推薦工作。提出若干兒童閲讀的“主題”,並把它們分配到不同的年級中。總結分析學校近幾年讀書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及存在的問題,討論引進童書,進一步推進讀書活動的具體措施。

2、實施階段:

按低中高三個年段,以閲讀課為主陣地,結合讀書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童書的推薦、介紹和閲讀指導,並由實驗教師及時做好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工作。

3、總結階段:

整理課題研究相關資料(活動方案、閲讀隨筆、讀書報告、學生習作、論文案例集等),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六、課題組組成

略。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6

《高中生多元文化價值觀培養的方法研究》於20xx年10月向自治區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申報,並在20xx年3月獲得正式立項的自治區科研課題。該課題自申報以來,課題組已經開始了初步的研究和準備工作。現向自治區教育科學規劃辦上報我們的實施方案,並請主管部門給予我們必要的指導建議。

一、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伴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凸顯,,促進多種文化的相互理解與相互受益,能消彌相互的猜疑與誤解,從而有利於國際和平。

國外針對中學生的多元文化教育由來已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移民國家在中學開設多元文化課程對學生進行了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培養,日本、韓國、新加坡也進行了相應的課程改革

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有極少數學校開展了相關研究,如《高中學生文化判斷力培養的研究》。本課題就目前所知尚屬國內空白,我們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為我國高中生培養多元文化價值觀提供一種實踐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世界三大宗教介紹的校本課開發。

2、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以色列介紹的校本課開發。

3、內蒙古三少民族——鄂倫春、鄂温克、達斡爾介紹的校本課開發。

4、網絡優質教學信息資源的發掘與探索。

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網絡備課,製作課件並進行實際教學。

假設校本課的授課和高中生多元文化價值觀培養正相關,通過製作量表(調查問卷)的形式檢驗並分析結果。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思路

目標:通過對高中生多元文化價值觀培養的方法研究,尋找一種有效的辦法,為高中學校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探索出一條新路。

思路:

1、在備課方面,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蒐集各種相關資料,製作課件,撰寫教案。

2、在授課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注重圖文並茂、聲像結合。

3、注重隨時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課題研究採取實驗研究法。在學校選取三個班級作為實驗班,按照課題的設計開設校本課,同時另選兩個班級作為對比班。調查研究法作為輔助方法,在實驗結束後,製作調查問卷分別對實驗班和對比班進行調查,然後分析高中生的價值觀取向變化,得出實驗結論。

在這完成以上過程後,逐步整理研究報告,並最終形成課題結論。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初步的蒐集資料,對多元文化價值觀的認識。

2、準備教案,製作課件。

3、展開有針對性的、為期一年左右的教學實踐。

4、製作調查問卷,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5、校本課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校內)。

6、課題論文(調查報告)的撰寫和課題驗收的申請和準備工作。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表述形式

課題論文和校本課教材

七、經費預算

硬件購置5000元指在學校現有硬件配置以外的專項硬件升級

參觀學習3000元包括往返交通費,會議費等

論文出版500元指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的版面費

資料費500元包括科研資料的建檔、存檔,專業書籍的購置

微機耗材500元包括計算機存儲、打印、刻錄等方面的耗材

八、研究保障機制與相關制度

學校專門設置教科研室,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學校有課題管理制度和課題獎勵制度。學校是自治區科研基地,並被評為“十五”期間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7

為了加強我校教師的教研意識及能力,真正做到教研興校、教研促教,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豐富教育教學理念。以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為形式的教研活動。現結合我校的教研現狀,將定為研究課題,為使研究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制定本實驗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背景:校本教研以研究解決學校、教師所面臨的教育教學問題為出發點,以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每各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是自下而上的日常教研活動,其核心是立足本校力量、針對本校問題、提升本校教師、服務本校教學。而當前我校校本教研製度的制定比較綱性,操作性不強,導致開展比較隨意,不便以檢查落實;教研活動大都圍繞上一級的教研活動和日常的教研而開展,缺乏實際的制度約束和實事求是的開展。因而在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一輪的時期,我們應該直面實際問題、認真思考對策,以尋求最佳的解決途徑。

研究意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驗,努力幫助我校制定一套規範、科學、操作性強又有實效性的校本教研製度及一整套的操作實施方案,使教師個人、教師羣體在行動研究中得到專業成長,使校本教研製度成為學校制度的一種制度文化。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根據一級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吳剛平、劉良華主編,——劉良華主編,,相關教育教學管理叢書,國家、省、市教育相關文件。

三、研究目標

建立健全學校校本教研製度,探索科學有序的運行機制,使校本教研製度成為學校制度的一種制度文化。

四、研究內容

我校根據市的規定製度結合我校實際建立相應的五種校本教研製度:即建立問題記錄制度、建立對話交流制度、建立學習培訓制度、建立校本小課題研究實驗制度、建立評價考核制度。根據制定的制度實事求是的組織、開展,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從而形成一套規範、科學有序的校本教研製度。

五、校本教研組織管理機構

成立“象山國小校本教研工作小組”,其成員名單如下:

組長:姚綵鳳

職責:主持課題的全面工作

副組長:黃雪峯林小亞

職責:撰寫課題實驗方案、課題計劃、總結。督促課題組保質保量按計劃組織實施。負責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強對學校教師教科研的指導和管理,及時檢查各項教科研工作的落實、進展情況和教科研工作交流。

成員: 童曉芬 林桂花 吳菲芳 李婉婷 黃紅紅孫曉雲 朱雅晶 吳琳

許婷婷 許萍萍 柯幼沫 傅梅蘭

職責:實驗教師,自覺遵守學校制定的校本教研製度,按質按量完成本職工作,認真完成教學常規規定的“八項”環節。

六、研究方法

文獻法、類比法、資料法、實驗法

七、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1月至3月,課題開題。

第二階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建立健全配套的學校制度,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運行機制。

第三階段:20xx年12月,課題結題。

八、研究預期難點及創新點

難點:

1、傳統日常教研活動形式、作用對教師的影響與校本教研形式的碰撞。

2、學校管理、評價制度對校本教研製度的不適應性及改革的困難程度。

3、理論指導的缺乏。

創新點:

1、建立健全五個制度。一是建立問題記錄制度。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制度。三是建立學習培訓制度。四是建立校本小課題研究實驗制度。五是建立評價考核制度。

2、與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相匹配的運行機制,在校努力建立“教師主動、上下互動、左右聯動、典型帶動”的工作格局。

九、具體措施

建立健全配套的五種校本教研製度,具體要求如下:

建立問題記錄制度

1.教師本人教學問題:倡導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把教學常規中的教學反思的存在問題記錄成問題記錄單,要求每位教師每兩週至少提出一個問題。

2.同伴教學問題:為了讓教師養成即時交流、即時記錄的習慣。要求每位教師每個月至少交流兩個問題,並形成交流記錄單。以上兩項記錄單納入月工作量檢查。

建立對話交流制度

1.即時交流:為了讓教師養成即時交流、即時記錄的習慣。要求每位教師每個月至少交流兩個問題,並形成交流記錄單,從而提升為有價值的話題。

2.對話交流:

①每週有固定的教研組問題交流會,把教師每個月的問題彙總並進行篩選,形成有價值的話題,各教研組每月至少把問題提升為1個有價值的話題,然後確定為專題,再結合實際提升為校本小課題,達成共識後立即確定人選進行實驗。實驗人員可以是教師自己本人,也可由教研組長、骨幹教師或曾經有擔任過課題的老師牽頭組成小課題小組進行行動研究。

②結合“週四聽課日”和“每聽必評制”兩項制度,提倡同伴進行信息交換、經驗共享、深度會談、專題研討,要求做到公開誠然,深入剖析的交流,互不遮掩、互不忌諱的交流,注意作好相應記錄。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8

構建“以生為本高效整合”國小語文教學體系的實驗研究課題提出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和實踐,堅持以單元為整體單位,進行省時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經初見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學生閲讀的現狀令人擔憂:

1、師生不重視閲讀。閲讀教學的重要性並未得到比較恰當的體現。部分教師,對閲讀並未引起足夠重視;部分家長反對學生讀課外書;閲讀能力培養意識較為淡薄;

2、缺乏閲讀興趣。農村學生,回家只想看電視者居多,上街瘋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對閲讀課外書籍興趣就不濃。原因:一是教師對閲讀的要求偏移、對學生的能力拔高、忽視學生的體驗。二是現在教學質量抓得很緊,各科老師佔用嚴重,學生閲讀時間所剩無幾了。

3、閲讀的課內外有機結合少。教師沒有注意課內閲讀教學與課外閲讀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加之教師的閲讀教學策略與閲讀能力培養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是造成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於閲讀現狀,要想改變閲讀的這種現狀,提高閲讀教學效率,達成新課程標準關於閲讀教學的目標,首先要從施教者的教學策略改變入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主體閲讀學習模式,重視對學生閲讀興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變機械的吸收為理性的和感情式閲讀,強化個體在閲讀中對內容的重新構建,豐富學生的閲讀生活。基於此,我校決定從今年開始,着力探究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有機整合的方法與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研究內容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閲讀資源,實現課內外閲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閲讀興趣的激發和閲讀能力的培養。

1、掌握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閲讀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閲讀課。

2、探討課內外整合在拓寬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開發“學困生”智力、以讀促思、以讀助寫、以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諸方面的功能和實際效益。

3、探索國小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課內閲讀向課外閲讀輻射的策略與路徑,訓練基本能力、訓練能力品質、培養健康情趣;探尋課外閲讀指導課的類型,如讀物推薦課、讀書方法指導課、讀後敍述課、交流評論課、讀書筆記輔導課等等。

4、重視積累與運用,在閲讀中強化技能和應用,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鼓勵語文教師及學生全員參與閲讀活動,在閲讀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國小語文整合閲讀學習模式;

3.探索國小語文整合閲讀學習模式實踐性的`認知特徵,重在培養學生閲讀興趣,提高閲讀能力;

5、提高國小生閲讀能力,提高各學科學習能力;

6、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閲讀總量。

1-2年級: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3-4年級: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5-6年級: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總計課外閲讀145萬字。

要讓學生;在閲讀中變得富有和強大;在閲讀中創造生命的質量;在閲讀中修身養性,姿態優雅。為學生現在和將來幸福地閲讀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帶頭示範,注重指導。

教師每天和學生一起讀20分鐘書的讀書活動。教師要成為課內外閲讀持久的示範者,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合格的指導者,並要成為學生忠實的讀者和聽眾。

引導學習方法。課內閲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閲讀方法,變革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教法,讓學生會真正成為閲讀課堂的主人,力求簡簡單單教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二)讓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有效結合

(1)以課內帶課外。有意識地把課內閲讀教學帶動課外閲讀,拓展閲讀面,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從而達到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的目的。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後就讓學生再去閲讀《張家界》等其他描寫祖國風光的文章。再如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後,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一書。學習了《詹天佑》等這組“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的課文後,推薦學生去閲讀“愛國題材”的課外書籍或文章。

(2)以課外促課內。

補充課外信息,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適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或相關知識,看似離逸了課文的主線,實際上更好的突出了課文的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但對國小生而言,感悟畢竟不是易事,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課外信息,將會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補充課外信息,降低理解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閲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在理解課文難點時,適當地補充課外信息,可以讓難點迎刃而解。

(三)讓“圖書超市”中的圖書大放光彩

1、發揮學校的圖書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學校的圖書,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熱愛讀書、自覺讀書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提高圖書的使用效果,營造良好的閲讀氛圍。

2、指導好學生讀書

開展早讀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早讀與午讀的習慣。早讀要求每週五次,早讀時間20分鐘。放學回家閒暇時間為同學們的讀書時間,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閲讀方法指導和好書推薦。

(四)積極開展讀書講壇活動

在學生廣讀書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讀書講壇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和收穫,當眾講出來,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19

一、問題的提出

1、問題提出的背景

教學過程本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説錯話、做錯事是正常的。可是當前的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師由於教育觀念陳舊,教學中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課堂教學追求"對答如流"、"天衣無縫",特別是一些公開課的教學,對那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稍難問題,教者總是想方設法使學生不出一點差錯,這樣學生很少有機會開動腦筋,質疑提問,就壓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面對課堂中現成的學生錯誤資源,為了更好的加以利用、變“廢”為“寶”,我確立了《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利用研究》這一課題。

2、問題研究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而學習錯誤是一種來源於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本着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正確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評價,從錯誤中領略成功,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通過教學過程中的"發現問題-應用錯誤-解決問題",這一個思路形成一定的課堂錯誤資源捕捉、利用的理論和實踐;

(2)針對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出現的不同錯誤,研究各種錯誤作為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使我們的學生在錯誤中成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高教師捕捉並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能力。

二、課題的界定和依據

1、課題界定

教學中的'錯誤資源是指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違反教學結論或數學方法的現象。認知心理學派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表達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教師應善於課前預設錯誤資源,課中捕捉錯誤資源,課後反思錯誤資源,將學生的學習錯誤當作一種教育資源,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

2、理論依據

(1)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説:"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而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

(2)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一文中提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力、合作能力、發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錯誤具有不可預見性,而這樣的錯誤又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藴含着寶貴的"亮點",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探求其產生錯誤的內在因素,則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建構。

(3)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蘇格拉底在教學中並不直接向學生傳授各種具體知識,而是通過問答、交談或爭辯的方法來宣傳自己的觀點。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回答錯了,也不直接指出錯在什麼地方和為什麼錯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補充問題,使對方不得不承認答案的荒謬和處於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後,從蘇格拉底的引導和暗示中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是正確的答案。[-]

三、研究的內容

(1)分析錯誤的原因、確定錯誤的類型。

(2)研究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

(3)研究錯誤資源的利用對策。

四、研究過程和方法

1.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xx年7、8月)準備階段:申請課題,學習理論。

第二階段(20xx年9月)初步實施階段:收集資料,制定具體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實施階段:教學中記錄、歸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型、學生對待錯誤的態度;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索運用錯誤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撰寫階段性論文。

第四階段(20xx年6月)總結階段:總結研究的過程和實效,撰寫結題報告。

2.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的知識類型和某個知識點錯誤的概率,並且記錄下來。

(2)反思法:記錄課堂上的觀察發現,反思錯誤資源的利用情況。

(3)文獻法:收集對研究"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錯誤資源的利用"有幫助的知識,加深對本課題的理論認識。

(4)個案法: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學習錯誤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運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五、研究者的條件及研究預期成果

1.研究者的條件:

(1)研究者是省級骨幹教師、省級國小優秀數學教師。在學校一直擔任教研組長,多次參加省.州級課題研究,曾主持過縣級課題研究工作,是教科研骨幹。多年來一直堅持教學反思,每學期均有文章發表或獲獎。有能力進行本課題研究。

(2)研究者是一個積極進取,要求嚴格的一線教師。一直從事國小數學教學工作,有着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調查、觀察、反思、調整等研究工作.

2.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報告一份;

相關論文兩篇,力爭獲獎或發表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20

求教師開發各種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樹立全新觀點,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膽改革,優化課堂,形成開放性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從本校實際情況看,我校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題方面的研究基礎紮實,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研究成果豐富,成效顯著,全校師生共同研究的熱情高漲。我校各學科教師學歷達標率高,科研意識強。我校的教學設備充足。這一切表明,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校在選擇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時,把培養學生問題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確定“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為研究課題,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設成為適應21世紀要求的現代化學校。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經常會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意識促使人們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從而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人的大腦處於“問題”狀態時,他的思維也處於靈動、緊張、流動的狀態之中,促使其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有敏鋭的洞察力,能夠通過某一現象的啟發,引起頓悟、產生靈感。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的重要途徑。

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有主動獲取知識的要求,有強烈的探究的慾望和能力基礎。而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也無過於培養其問題探究的意識。無論從傳統教學方法的繼承,還是從現實的教學實踐考察,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依照學生自身認知發展的規律,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進其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學實踐表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一切創新、一切創造反正無不源於問題,又終於問題。

本課題借鑑中外關於問題意識培養的寶貴經驗,着眼於從鄉鎮國小實際出發,依照教育規律,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我們借鑑以下理論:

1、根據皮亞特的學生髮展認識論、理論教學理論。7-12歲期間為兒童思維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程度選擇得當,完全可以對國小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

2、根據認知遷移理論。問題意識的培養將會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正遷移。

3、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教學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各科目教學作為子系統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會促進學生認識和心理品質的發展。從而使學校的整體教育和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體系

本課題研究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即學生目標層次、學校目標層次和社會目標層次。

1、學生目標層次。本課題的實施主體是我校全體教師和學生,其根本目標是通過對問題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具體分解為:

(1)挖掘學生的問題意識潛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鋭性;

(3)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會做事的能力與品質。

2、學校目標層次。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由學校領導和教師共同實施的,因此,課題的實施也必然會因此學校自身的`變化。通過課實驗,學校內部要達到的目標是:

(1)學校的領導全面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科研興校;

(2)學校的教師要掌握課題的研究方法,自覺地進行科研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教師能寫出可供發佈的專題課改論文,學校完成並出版一部以上有關教改的專著;

(4)學校的硬件建設達到較高的水平。

3、社會目標層次。

(1)學校爭取在問題意識培養方面達到同等國小先進水平;

(2)學校學生在整體素質方面在市內進入先進水平,在區名列前茅;

(3)使學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課題實施的方法原則

1、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中是無可爭議的主體。問題意識的培養,應該成為這個教學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2、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21

一、課題的提出

(一)現行數學教學中的眾多問題要求我們必面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

1、教師備課更多考慮的是自己怎麼去教,很少思考學生應該如何去學。教師課上講的過多、過細,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機械地記。

2、不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感覺數學枯燥乏味,失去學習信心,逐步走進學困生行列。

3、違背學生認知規律,課內損失課外補,題海戰術氾濫,使很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不堪重負,苦不堪言。

4、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做到以學定教,“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這一思想意識淡薄。

5、以考定教,平時的教都為期末的考而服務,不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6、少數優秀學生獨佔課堂,後30%的學生經常被忽視和遺忘。

7、情境創設有生活味卻沒有數學味,有活動卻沒體驗。多媒體包辦一切,甚至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干擾源。

8、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師不能及時介入學生的學習,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場面很少見。

9、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探究式學習流於形式。

10、總以分數論英雄,很少關注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只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卻忽略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上述不足並不是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上都存在,而是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或多或少的會出現類似問題。鑑於此,我們就必須要認真研究自己的教學,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提高,學校的發展呼喚符合我校實際的教改新舉措。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使得我們的教學方法簡單陳舊,教學費時多而收效少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製約着我校數學教學工作的前進步伐,多年來,我們曾借鑑洋思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三段式”教學法(課前預習、課上展示、課後總結)但效果並不明顯。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實現學校數學教學工作的長足發展,我們就必須轉變觀念,改革教學。當前,“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就擺在大家面前,所以,我們要全力借鑑,用心思考,早日探尋出一條符合我校實際的數學教學新路。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課題研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為中心,追求數學課堂的高效率。

研究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又要實事求是,統籌兼顧。遵循數學教學規律,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結合我校實際全面探索旨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經驗和做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研究,掌握優秀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效率,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二)具體目標

1、熟練掌握“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基本模式和大體框架併合理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

2、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三步讀書法”。

3、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4、培養學生閲讀課本習慣,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外閲讀。

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預習和自學的良好習慣。

四、實驗措施和方法

(一)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沒有充分的備課就不會有精彩的上課。

1、教案。教師可以繼續使用共案,但同組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體現“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結合自己班學生特點做好共案的使用修改記錄。

2、學案。鼓勵教師設計學案,設計學案要以“確定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設計探究重點,準備教具學具,設計教學過程,撰寫教學後記”這幾方面入手。(具體設計框架請老師們參照《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182頁)

3、集體備課。一定要利用好每週一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時以研究學生、分析教材、設計教法、優化學法為主,力求用“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去備課。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我們進行教學改革和課題研究應該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課堂教學。

1、轉變觀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

教師的教應該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以學定教”。課堂上並不是看教師講的什麼樣,而是要看教師導的什麼樣,最終歸結到學生學的什麼樣。有這樣一段話——學生思維靈活,潛能巨大,只要教師啟得有道,引得有法,學生便能自會,便能獨創,如果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創造,那麼數學就沒有生氣,教學思路就會枯竭。

2、認真領悟和運用“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結構模式。

今後我們的數學課堂要以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模式為主要授課方式,希望教師能把這一結構模式靈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

學生活動: 自主嘗試 自主交流 自主歸納 自主練習

(主體) 自讀自悟 質疑釋疑 回顧整理 嘗試評價

教師活動: 創設情景 靈活組織 誘導反思 查漏補缺

(主導) 分層指導 歸納總結 當堂矯正

3、大力推行“三步讀書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步讀書法”既初讀(以整體着眼,通讀教材),細讀(逐字、逐句細讀教材)精讀(回到整體,帶着問題閲讀)。

(1)實驗初期我們要致力於在學生中培養滲透“三步讀書法”加強學法指導。

(2)儘快讓學生掌握如何有效的閲讀數學課本。

(3)培養學生閲讀數學課本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4)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

(5)努力實踐“三步讀書法 二步讀書法 快捷讀書 自由讀書”的上升發展過程。

4、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極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尤其對於我們60---70人的大班額來講意義更加重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善加利用。

(1)在給學生分組時要按學生綜合能力的好、中、差分成若干異質小組。

(2)合作小組以四人(前後桌四名同學)為宜,便於組內成員間交流。

(3)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監控和指導。

(4)減少對個別學生的評價,儘可能多的對該組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5)鼓勵學有餘力的優秀學生幫助本組的學困生學習,組內最後的學生能夠學會是評價該組是否達標的底線。

5、培養學生在參與中進行質疑和釋疑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些話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是增強學習信心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最佳方法。也是調動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質疑和釋疑能力,多為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創造質疑和釋疑的機會。

6、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

(1)把“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作為自己工作的基點。

(2)努力為學生創造“興致勃勃地學習,聚精會神地思考”的學習氛圍。

(3)千方百計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4)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5)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7、注重課上小結和課尾總結,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習慣。

(1)課上小結必不可少,它可以把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概括,便於學生理解。

(2)課尾總結意義重大,它可以理清學生思路,強化知識鞏固。

(3)總結更多的是由教師組織引導,但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總結疏理、歸納概括的學習能力。

(三)作業

教師每天除了備課、上課之外,可能用時最多的就是批改作業,教師費時費力辛辛苦苦,學生消極怠慢無動於衷。所以,如何進行作業的留、批、改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具挑戰性課題。根據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堅決不留機械重複性作業。

2、作業(包括課外作業)留量一定要適中。

3、作業必須在當堂課上完成。

4、作業中的錯誤之處一定要學生自已改,及時改。讓學生明白錯在哪,為什麼錯,養成自己改的能力,終身受用。學生改後教師再批,仍可讓該生得優或滿分,保護學生作業積極性。

5、改革作業本中只打√或×的單一做法,選用“——”、“ ”、“?”等多種批改形式。例如,學生因抄錯了數而造成整題錯誤的,可在錯數旁畫“?”。算式正確只是得數錯誤的可把得數用“ ”圈起等等。

6、評語不單單就是“優”“好”等字樣或打一個分數,而是激勵學生上進或指出錯誤原因的話語,評語也不一定都在作業結尾處,也可在作業中的關鍵位置出現。

7、面向全體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所以本學期開始我們大力提倡按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給他們分層佈置作業。

8、作業書寫格式要統一。倡導學生寫數學日記,辦數學小報,記數學課外閲讀筆記。

9、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學生自批互改作業,把批改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師的單邊活動變為師生的雙邊活動。切記學生自批互改決不是找幾個優秀生代替教師批作業,而是把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在教師指導、學生批改、師生講評的過程中達到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效果。(具體做法,詳見《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第六章)

(四)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對教師而言,能否以“教學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誌。做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反思意識、反思能力,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1、繼續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篇數不統一要求,字數也不進行限制。

2、教學反思不等同於教學後記,反思可能會發生在上課前、上課中、上課後,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隨時都可記錄。

3、教學反思學期末要進行評比,記入綜合考評成績,學校將選錄優秀反思編輯《教師隨筆集》。

(五)數學課外閲讀

數學課外閲讀是數學教學的組成部分,它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擴展,又是培養學生教學語言水平、數學交流能力和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指導學生數學課外閲讀方面我們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師要在實驗初期對學生數學課外閲讀進行引導和指導。

2、教師要精心為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以數學家成長故事、趣味數學、數學奧祕等方面的書為益)

3、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習慣。

4、與書香班級建設相結合,適時組織數學讀書交流,好書推薦活動。

5、提倡讀寫結合,在閲讀時可適當做讀書筆記(摘抄或心得),也可通過數學日記或小報形式來反饋課外閲讀情況。

(六)評價

數學評價不是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它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裏重點説一下對學生的評價措施:

1、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不要等學生做錯了再去批評,而是要在做題的過程中就給予指導和矯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是否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

2、很好的利用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是一種主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記錄為主,通過對學生行為表現,作品等內容的記錄再現學生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要注重對它的正確使用。

3、個別談話與作業分析。對個別學生要經常性談話,指出他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作業進行分析,做出正確判斷找出問題根源,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4、引導學生課上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真誠的評價他人。

5、分數不代表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部,希望能夠正確對待考試。

6、通過研究,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五、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7——20xx.8)準備階段

1、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暑假期間)

2、學校制定實施方案,教師制定實驗計劃。

3、召開開題會。(學習方案,佈置此項工作,全體數學教師交流座談)

第二階段(20xx.9——20xx.6)實驗階段

實驗年級(三、四、五、六年級)對此項實驗進行實施。定期研討與小結,收集整理過程材料。

第三階段(20xx.7)總結階段

(1)學校撰寫實際報告,教師寫出實驗總結。

(2)教師要結合此項實驗的開展情況撰寫經驗論文,期末進行交流。

(3)總結各項研究成果及做法,疏理經驗,為下一年的實驗工作做準備。

六、保障措施

1、為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學校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定期組織交流研討,解決重大問題及督導檢查實驗開展的各項工作。

2、為了保證這項實驗的順利開展,所有數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閲讀《數學課程標準》和《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把它們作為自己工作的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儘量為實驗教師多爭取外出學習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理論培訓。

3、確保實驗班級和實驗教師的穩定杜絕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4、加強研究氛圍,充分利用好週三業務學習時間和每月至少一次的教研組活動,確保實驗順利開展。

5、在教師課堂教學考核中,把落實“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做為評優的重要依據。

6、為鼓勵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在學期末對課題成果顯著的教師在綜合考評中加分,並獲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及獎金。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22

一、課題名稱

國小語文“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在學生與教師形成的學習共同體中,建立起自主建構、自我探索、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督的學習策略,通過“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學習形式,實現共同發展的高效、快樂的課堂。

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學校將以語文學科的研究為帶動,以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落實新課程提出的目標,促進學生自主健康的發展,調整教學關係,構建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學校已經取得了許多成績,為了進一步深化這一課題的研究,推廣研究的結果,延伸課題的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確定實驗年級和人員

4—6年級全部參與研究,1—3年級逐步滲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礎、責任心強、有創造力等原則,在各年級、各學科重點確定以下研究人員。

語文:李文真、趙玲芳、趙瀅、吳敏瓊、鄭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標

1、研究個體教學特色,形成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

2、建構有效教學策略,形成教學建議和常規。

3、建立課堂評價標準,引導和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4、構建先進課堂文化,促進師生和諧健康發展。

本項研究在我們學校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氛圍。多數教師能夠正確把握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理論基礎。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下面的近期目標:

1、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活動的最大熱情。

2、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奠定合作學習的基礎,形成學生互助學習的習慣和氛圍。

3、部分教師形成自己個性的自主互助教學模式,並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語文學科課型推廣與研究

1、推廣單元授課教學模式。“單元授課模式”的研究分為三個層次:

(1)“課型研究”,以一個單元為教學單位,自主確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型,一般用3—4課時完成一個單元的授課任務。

(2)“學案研究”,課堂學習形式的研究,就是確定學生採用什麼方法,如何掌握知識,並落實教學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對於一節課的反思,由過去對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作重點反思,改為對學生參與程度、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體式閲讀教學模式的研究。多數教師能夠接受在課堂上拓展學生的閲讀量,做到“以讀促教”。以前因為缺少讀書資料,“主題學習叢書”“語文拓展閲讀”等材料已經解決了研究的困難。

本學期,我們規定語文教師根據年級的不同,每篇課文至少拓展1—3篇閲讀材料,具體研究的內容可以借鑑“單元授課模式”的三個層次。

3、當堂矯正反饋。學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內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師的糾正和反饋,教師應該通過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將正確的信息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糾正學習行為。

4、小組劃分。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組,在編排小組的時候,一般本着優生、學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則,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也可採取兩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師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組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形成比較和諧的合作習慣,以便於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自主、互助學習。

六、研究的步驟

1、20__年9月份—12月份為探索實施階段。

每位教師在學習、討論、探究的基礎上,明確研究的內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教學的特點,並逐步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學校實驗領導小組推門聽課檢查實驗落實情況。

2、從20__年1月份—6月份開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學科特色使用階段。

每位教師都能自如地根據本學科的特色進行授課,並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3、20__年9月—12月份,加強集體備課活動,集思廣益。

在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加大,本階段就針對在課堂操作中生髮的影響教學效率的問題進行進行集體研究,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本階段中,學校將組織研究課、公開課、示範課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並且將從中選出部分優秀教師通過研討會、交流會等形式交流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及時釋疑答惑,推進課堂教學學科特色模式的順利行。

4、20__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階段。

學期結束前,教師們根據自己的實踐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個性教案,形成自己個性的教學模式。可以組織側重學案設計的評選活動。

5、20__年6月,研究推廣階段。

在總結本學期的研究結果後,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下學期的大範圍推廣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本學期領導聽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綜合素養上,充分了解教師是否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是否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是否給學生一個懸念,讓他自己去質疑;

是否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是否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是否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發展。

通過聽課調查瞭解教師的具體研究情況。

通過對學生的諮詢瞭解調查教師的實際研究情況。

2、問卷法。教導處將進行學生問卷調查,瞭解教師實際的研究情況,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

3、交流法。通過教研組以及學校組織的集體研究交流,考察教師研究的具體程度。

4、測評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動,採用一些簡便、易於操作的現場測評方式,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實際的考評。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國小語文“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實施方案,最終要通過真實的課堂,展示研究的結果。

我們將保存學校組織的各種圍繞課堂開展的具體活動材料,如:教學案例;課堂實錄等。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集錦 篇23

時間安排:20xx年6月12日

資料:打電話

活動形式:聽課、評課a

指導思想:根據新課程標準的需求,結合教學實際情景,經過“打電話”這個綜合運用就是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讓學生體會優化思想,並會把優化思想運用在生活中,讓學生嘗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具體措施:

一、探討最優方案

1、聯繫生活實際提出問題:15人的合唱隊接到緊急演出,經過打電話通知每個隊員,如果每分鐘通知1人,怎樣儘快通知到每個隊員

2、讓生圍繞這個題目,設計自我的最快解決問題的方案,時間要最短。

3、交流學生獨立方案→同桌互相交流→團體交流→彙報→小結

二、總結髮現的規律

每增加一分鐘新接到通知的隊員數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隊員和教師的.總數,也就是N分鐘新接到通知的隊員數等於前(N-1)分鐘內接到通知的隊員和教師的總數。探研得到N分鐘所有接到通知的隊員的總人數就是2n-1人。

三、應用規律

發現這個規律後,能夠讓學生直接利用這個規律來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了,隨着時間的增加,所有接到通知的隊員數分別為1,3,7,15,31----所以要通知完15個隊員,只需要4分鐘。也能夠讓學生通知一個50人的合唱隊,最少花多少時間就能通知到每個人。

總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認真的分析,觀察,理解題目的意思,怎樣才能最好的縮短時間,找出最優方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來源於我們的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xzrj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