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通用21篇)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通用21篇)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

《國中生成績分化成因及對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榮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關項目。為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和課題成果的質量,特別制定本計劃。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通用21篇)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試圖從複雜性思維方式的視角對教育理論研究進行一番整體反思,包括本體論層面、認識論層面以及方法論層面等。以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為主要切入點,以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為重點,提出有效解決國中階段學生動盪分化的對策,探索操作性較強的有助於預防學習困難生出現的干預模式。同時,努力使研究性學習與國中階段學習困難生研究有效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寬學習困難生研究領域。通過本研究,促使我國的教育理論研究更加關注教育生活世界,將研究基點更加傾向於教育生活世界的複雜性、本土性、實踐性;通過本研究,增強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自主性、開放性等適應複雜性研究的一些特徵;通過本研究,加強教育理論研究者在方法論上的綜合性,改變傳統的'單一方法論的局面。

實踐意義:

1.對邳州市國中分化現狀及成因等進行抽樣調查,為開展國中階段學習困難生問題研究奠定基礎;

2.研究國中階段學業分化的特點和規律,並以此為主要切入點,探索在新的形勢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途徑、新方法。同時,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和造就一些熱心於學習困難生研究的科研教師,使國中生分化現象減少到最低程度,使學習困難生得到及時幫助,獲得健康的發展。

3.通過此項研究為徐州市及其他地區提供實踐操作層面的借鑑與參考。

二、本研究的子課題設計

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實力,我們準備將總課題分解為如下子課題:

1.城市農村國中生分化和輟學成因的調查

2.國中生分化和輟學原因的資料分析研究

3.國小國中教與學的銜接問題研究

4.國中生成績分化和輟學的對策研究

國中成績分化和輟學的對策研究是總課題的重點和核心內容,因此,我們又將將其作如下分解:

(1)國中生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研究

(3)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研究

(4)國中生控流止輟策略研究

(5)國中生學業評價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過程設計

1.前期準備階段(20xx.6—20xx.9)

(1)通過調查研究,初步瞭解國中生學業、學業分化及輟學現狀;通過文獻研究,學習中外關於國中生學業分化的相關理論,確立課題並加以論證,完成總課題研究方案,上報實驗研究方案。

(2)成立總課題、子課題攻關領導小組、指導小組、實驗小組,以指定和公開招標相結合的辦法,建立核心型、緊密型、鬆散型課題研究組織;公開課題主持人和實驗骨幹成員培訓會,提出組織、管理、實驗的具體任務;完成各子課題研究方案。

2.具體實驗研究階段(20xx.9—20xx.2)

第一階段(20xx.9—20xx.11)健全實驗組織、學生摸底分類階段

(1)公開招標子課題,確定子課題的組成人員

(2)各校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和課題小組

(3)語、數、外等科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4)實驗學校對學生的語、數、外等科的月考和期會考試成績進行摸底。

(5)各校對摸底情況進行分析、劃分學生層次羣類(學有餘力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和中等程度的學生各佔百分之幾)

(6)各實驗學校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20xx.9—20xx.2)國中生成績分化現狀調查階段

(1)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表

(2)進行問卷調查,作量的分析

(3)進行個案訪談,作質的分析

(4)對調查內容進行整合並作統計分析

(5)撰寫“國中生成績分化的現狀及成因”的調查報告

第三階段(20xx.9—20xx.2)國中生學業分化的對策研究

(1)(20xx.9—20xx.2)對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課題制定實驗研究計劃

b.各子課題進入初期的實驗研究

c.各子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d.總課題組召集會議,聽取各子課題組反饋研究中遇到的困難,明確下一步的研究任務。

(2)(20xx.2—20xx.8)對策的中期研究

a.子課題在總結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實踐研究

b.蒐集並甄別研究過程中的資料

(3)(20xx.8—20xx.2)對策的後期研究

a.各子課題對在實驗研究中獲取的材料進行分析

b.形成子課題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d.總課題組召集會議,聽取各子課題組反饋研究中遇到的困難,明確下一步的研究任務。

第四階段(20xx.2—20xx.7)實驗研究的總結階段

(1)各學科對實驗對象進行實驗的終端測試評價

(2)各子課題組寫出實驗研究報告

(3)總課題組寫出總體實驗研究報告

(4)總結推廣典型經驗

(5)表彰先進學校和個人

(6)鑑定、結題、準備面上推廣

四、預期研究成果

1.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論文

2.《新課改中國中生成績分化成因及對策研究》專著一本

3.建立城區、農村降低國中生分化的兩所示範學校

4.建立完善的網絡資源,通過網絡的專家系統,為其他學校提供借鑑和指導。

附:20xx-20xx年度第一學期課題研究具體工作安排

1、20xx年9月:

①召開第一次課題組核心成員會議,確定子課研究主持人、課題研究實驗學校,對子課題研究人員進行招標。

②撰制子課題研究方案,設計調查問卷。

③做好課題開題的準備工作。

2、20xx年10月

①寫出總課題及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②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對課題研究要點進行分解,確定本學期每個月的研究要點。

③召開課題開題會,屆時邀請有關專家作課題研究工作指導。

④課題組例會,進行具體分工,明確工作任務,強調研究要點,並要求定期拿出研究成果。

3、20xx年11月

①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建立課題研究專題檔案。

②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全面開始課題研究,具體研究方式可採用案例研究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注意積累原始資料。

③實施問卷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④對實驗校學生基礎狀況調查摸底。

4、20xx年12月

①對全體課題研究人員進行教育理論培訓。

②各子課題小組研究札記、教學案例,圖像及文本資料進行彙總,分類整理、歸檔。

③子課題組撰寫階段研究總結。

5、20xx年1月

①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向主課題組上報有關材料,包括典型案例、教學實錄、音像資料、學生作品、階段研究報告等。

②召開課題人員會議,彙報課題研究進展情況,總結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

③主課題研究人員,根據上報來的資料及相關文獻寫出階段研究報告。

二0XX年十月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2

課題研究目標

1、摸索出藝術特色走廊環境的教育功能。

2、力爭建構彰顯本校藝術特色的學校走廊環境。

課題研究資料:

學生的年齡特點不一樣,結合教學樓的功能,對主題走廊進行藝術性設計和裝飾,可設計不一樣主題資料。

一.研究步驟:

達成目標及研究資料:學習有關理論,分析本校藝術教育和學校走廊文化現狀,進行有關學校走廊文化建設的調查,明確發展目標,制定課題方案。

二.研究措施:

1.自身加強業務學習、提升理論水平、收集有關藝術特色學校走廊文化建設的理論和經驗文章,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認識藝術特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動、自覺地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2.落實走廊環境創設研究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成果展示與交流會。

3、尋找藝術特色走廊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學校走廊環境的創設應讓學生參與,我們應在有限的走廊環境中,充分發揮它的優勢,注重整體的藝術效果。一方面以學校《貝殼苑》校本課程為指引,使各種小貝殼成為藝術想象和審美創造的重要素材,裝點走廊。

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一樣,能夠結合學校的各項研究活動,體現各學科的特點及學科的整合,設計不一樣主題的走廊、過道,如小小書畫家長廊、科技長廊、海防長廊等,使其散發濃濃的藝術氣息;使學生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開闊視野,提高自身審美本事。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3

技術發展、全球化和商品化的發展過程意味着可獲取的信息的急速增長、“可知”世界在空間上的縮小、新型消費型社羣的細分以及我們所共享的文化世界的飛速發展。這個系統可能預示着一個商品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公共服務的傳統價值觀正在被漸漸破壞。我們真實地生活在自身創造的世界裏,不懈追求經濟與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卻越來越迷失於自己精神家園的取向。對社會造成最大損害的並不是那些沒有學識的人,而是那些充滿學識但欠缺道德的人.這就是“有學識的無知”。如今設計作為一種與生活本身息息相關的人類活動,已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應該是,它包含了科技、經濟、文化、社會規範、及各類情感的融合.已經影響到現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在這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閲讀、觀察、學習這些各類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界別的專業中尋求合作和溝通,對設計倫理道德方面更提出了要求。在日益缺乏控制和反省的今天,面對物質慾望的誘惑與干擾,如何挽救設計思辨的危機?建立一種誠實守信、關愛生命的共同精神的價值體現,並予以維持,我們責無旁貸。

設計倫理是一種基於設計工作、專業意識、職業技能等之上的職業道德要求,它通過理性來調節設計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思考和總結,塑造整個社會共同遵從的設計道德觀念,指導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式,建立優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為與精神生命凝合成一個整體,它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是人與人,人的心理現象不能被編碼、量化.良心到底值多少錢?設計者的道德價值何在?關鍵在於修身立品.建立信任品性。論語日:“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篤敬。”信任品性自心中出發,是命令不來。就等於寧靜:我們不該以為逃避吵鬧就能得到寧靜,真正的寧靜是來自內心深處.由心中創造。由此發展起來的設計經濟活動必須滿足:為人們服務、滿足人們需求、改善生活要求、提高人們文化水平。這是一種倫理職能,亦是一種社會責任。

其次是人與物,人要設計一個物件的時候,其最初出發點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刻服“痛苦”,“痛苦”是我們設計的前言,解決“痛苦”的方式就是將自身(包括身體構造、身體屬性、人類感情)以各種方式投射於物件之中,即所講的“設計”,由此建造出一個“合成”的世界,並期望它服從於人們.對人們負起責任。然而,被設計出來的人與物的關係卻是雙向的.我們每天與不同物件接觸的經驗中,物件將你心目中的東西轉化出來.反映了你的內心和感覺,正如丘吉爾曾説:“當你與物件發生感情的時候,物件同時正在改變着你”。從所謂的“不朽的芯片”的發展報告中我們可以體會:科學家們致力於設計的一種電腦芯片.將它植入人的眼睛之後就能記錄下人一生的活動。據這些科學家介紹,這種芯片可以提供一部人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的視頻13記。這一未來色彩濃厚的幻想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它絲毫沒有考慮到倫理道德的問題。這一技術的發展除了“娛樂”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社會”作用?科學家們所持的樂觀態度完全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只有集合知識、勇氣、熱誠、真誠、學習和超越的態度.才能創造出愉快、成功的經驗。

再者是人與自然,人類歷經數千年發展創立了現代文明,依然在不斷尋求突破尋找大自然運行的`法則,試圖建立一個理想、完美的世界,在這個認知的過程裏,我們該怎麼去生活?設計師該建造怎樣的世界?設計師的態度又是怎樣?設計師通過融和各層次的關係.最終實現設計“以人為本”,創造令人愉快、滿意的生活經驗,提升生活素質。我們回顧歷史,反省現今,放眼將來,眺望過去也是對未來的預測,人們在現在與過去的循環中看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有用學習的態度思考並運用生活中看似不能融合的矛盾,化危機為轉機,發展出屬於未來新創造的生機,這正是設計倫理所要建立的價值和態度。

設計倫理進一步完善了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架構及其知識的完整性,使設計師們正確認識到設計倫理對生活的重要意義,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時空對設計、生活進行自我的反省和討論,普遍能夠運用基本知識去分析、判斷社會中存在異議的現象.學會敢於表達個人鮮明的觀點和見解,並從倫理德性的角度,提出較為完整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設圖發掘新的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清晰明白到長成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不僅需要努力尋求“直覺思維”倉I意的啟發,亦需要謹守職業操守和德性的價值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由直覺感性到理性判斷的遞進.最終能夠超越直覺思維到達理性思維的判斷和選擇,將該學的知識理論努力內化為個人修養,其倫理觀、價值觀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對自身、對專業、對業界、對社會、對自然、對世界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思辨.這種態度的轉變將影響彼此的行為成為負責任的行動!

設計倫理教育一定會在設計學科建設中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設計思維教育、設計方法教育、設計技能教育一樣,成為設計藝術學科中的一個穩定組成部分。它將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講授,更將成為人們一種全新的、有意義的生活態度。更健康地看待自己、心懷祖國、關愛地球和人類。

論文關鍵詞:設計設計倫理設計教育道德價值

論文摘要:設計倫理是一種基於設計工作、專業意識、職業技能等之上的職業道德要求,它通過理性來調節設計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思考和總結,塑造整個社會共同遵從的設計道德觀念,指導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式,建立優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為與精神生命凝合成一個整體。

參考文獻:

[1]尼克·史帝文森(NickStevenson).媒介的轉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4

一、問題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背景

估算教學是世界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許多國家已經把估算納入數學課程標準。加強估算教學和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也已成為我國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要“加強口算,重視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標準》對估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學段中分別提出:“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估算從原來大綱中作為“選學內容”發展到現在課程標準中重要的必學內容,其意義已經得到重視。雖然老師們也在估算教學中進行着積極探索,但是由於我國的計算教學歷來重視運算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強調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致使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了許多困惑,如估算教學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如何評價估算結果?估算是否要有“統一”的標準?甚至有人提出與新課程完全相反的觀點“估算似乎不大有必要成為課本中的一個內容”。由此可見,估算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我們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案例分析、教師訪談、查閲資料等方式,發現造成“估算教學難”主要因為下四方面的矛盾:

1、教材提供的資源與產生估算需要之間的矛盾

要求學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適宜估算的題目。教材中的情景有關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輕、並且脱離實際,有些確實沒有必要估算:因為學生的口算能力早已達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設置這樣的估算內容,似乎有點牽強。學生感受不到估算的價值和必要性。

2、估算的本質特徵與教師認識之間的矛盾

研究表明,教師對估算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對估算策略缺乏全面瞭解,對估算結果的評價缺乏評判標準。這些都是對估算的本質特徵認識不清引發的:

開放性。估算問題往往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得出的結論多種多樣。

推理性。估算問題不僅要計算,還要用計算的結果做推理和判斷。概率的判斷則要求更高。這比單純的計算題要複雜一層。低年級學生由於缺乏經驗,對這類問題自然會覺得困難。教師往往只注重技能訓練,缺乏思維的提升。

策略性。估算問題與數的加減不同,沒有一定的規則可以遵循,需要自己選

取估算策略。導致教師不知如何教學。

3、精算形成的習慣與估算特點之間的矛盾

學生從一開始學習計算,就在教師的影響下,對計算逐漸養成了“計算要準確、結果應唯一”的觀念。而估算是允許有誤差的,且結果多樣。這樣,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有了一個極大的反差,學生不願意主動選擇估算.

4、估算對學習者的要求與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之間的矛盾.

估算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一定的筆算、口算以及運算定律的掌握和運用基礎上的。在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時,還需要有相對廣博的知識與常識。估算時要涉及到合理猜測、對運算結果範圍的估計以及靈活推斷等思維活動,遠比直接口算和筆算所進行的思維活動複雜。因此,對於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國小生而言,學習的困難就顯得較大。

基於以上四個矛盾,我們提出本課題的研究,以期解決估算教學難問題。

(二)研究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1.估算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產中,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測量和計算的數量所進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計的一種方法。隨着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複雜的計算都可以由計算機或計算器來完成,但是與此同時,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估算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曾經有一個學者做過一個統計,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精確計算的機會和粗略估計的機會進行比較發現,後者多得多。如,人們在使用工具進行計算時,由於操作上的失誤會使計算結果有很大的誤差,這就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並對其合理性作出解釋。另外,估算還可以用於平時的計算,在計算前對結果進行估算,可以使學生合理、靈活地用多種方法去思考問題;在計算後對結果進行估算,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最有價值的檢驗結果的方法。在國小階段的計算教學中,與估算相關的內容也很多,如估計商的近似值、試商、用估算進行驗算,等等。所以估算能力是現代化社會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們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重視、加強估算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潮流。

2、通過估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估算因其屬於非嚴格運算,其數學教育價值長期未被重視(或認為沒有多少教育價值),在原來的教材中在教學估算的過程中,基本思路是採用“四捨五入”法進行估算。如:26+12+35≈30+10+40=80;289×4≈300×4=1200或者290×4=1160。

教師在這樣一種教材的支持下,其教學必然引導學生記憶、模仿用“四捨五入”法,遵循“記憶事實——運用算法——算出答案”的模式。“學會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是估算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如果將目標定位於僅僅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只會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這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及學生主動建構和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是相桲的。因此,注重估算的方法靈活和策略多樣,應是新課程理念下估算教學的新追求。

3、通過估算,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國小生的思維根據其年齡特點帶有靈活性,然而又有侷限性。教師應通過各種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估算就是一個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力理論:估算(computationalestimation)是估計(estimation)的一種,最常見的估計包括:估算、估數和估測,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估算,估算也是國際上研究最多的一種估計。一般認為,估算就是對運算結果的估計,即是得到一個計算題的粗略答案的一種過程,是一種猜出合理的近似值的技能。Reys&Bestgen(1981)認為估算是心算、數概念及各種計算技巧的綜合運用,即是以心算的過程快速的算出答案,而且此結果與正確的計算結果有合理性的接近。我國學者司繼偉(20xx)對估算的界定為:估算就是個體未經過精確計算而只借助原有知識對問題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種估計形式,是心算、數概念和算術計算技巧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Reys等人(1984)認為估算是一種能力,它具有四個特徵:①不借用紙筆,以內在的方式出現;②是快速的心算;③估算所呈現的答案不是精確的,而是一個概數,但其結果往往是重大決定的依據;④估算能對問題的答案做一個較粗略的演算過程。概括地説,估算就是通過心算而得到問題合理的近似答案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點:①以快速的心算為主要計算方式;②以合理的猜測代替精確的計算結果;③心算、數概念及各種計算技巧的綜合運用。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5

一、課題名稱:

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回答問題”的原因及對策

二、課題的目的意義

隨着中學語文新課標的實施,教師的教學觀念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必然要發生相應的改變,必將由原來的應試教學模式、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成創新性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本課題將重點探究國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回答問題”的原因,分析並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真正實現創新性教學。

三、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根據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結合新課標、新大綱,從本校的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整體素質,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從而推動我縣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出中學語文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律;

2、找出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回答問題“的原因;

3、制定出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回答問題“的對策;

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學語文教學理念;

5、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6、促進中學語文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針對當前國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學生“不回答問題”的現象,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學生方面、教師的教學方面等。

2、結合國中語文教學,在分析學生“不回答問題”的原因的基礎上找出相應的對策,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以期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通過問卷調查法、個別訪談法、個案分析法、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通過查閲相關的理論文獻,系統地研究“不回答問題”的原因,根據這方面的教育研究成果,結合自已的國中語文教學經驗,分析本校學生“不回答問題”的原因,採取切實有效的對策,從而找出規律,設計出合理的研究方案。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課題準備(20xx.9---20xx.10)

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課題方案的開題論證。

②通過調查、訪問、問卷等手段瞭解學“不回答問題”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不回答問題”的的對策。

③準備一些前期研究的相關書籍,並且寫好讀書筆記。

2、第二階段:課題研究(20xx.11.20xx.3.)

①確定調查的對象、範圍,探究學生“不回答問題”的原因,制定出學生“不回答問題”對策,杜絕學生課堂“不回答問題”的現象,讓學生會回答問題,並掌握回答問題的技巧。

②在我校推行“課堂積極回答問題”的活動,通過多種形式驗證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寫出教學案例、教學反思。

3、第三階段:課題總結(20xx.4-------20xx.5)

①整理各個階段的材料,撰寫結題報告。

②寫出課題研究報告和結題論文。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課題研究的形式包括報告、論文、專著、軟件、課件等多種形式。本課題形式是論文。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6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是依據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國小語文的教學任務而提出的。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跨世紀的複合型人才,必須“德、識、才、學”兼備。在後兩者“才、學”的培養上,運用“多思教學”能取得明顯的效果。發展思維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各個內容之中,因此,國小習作教學同樣要研究如何發展思維的問題。《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現存國小習作教學中存在着“高耗低效”的弊端,耗時很多,卻收效不大。“國小習作多思教學”的研究就是針對現存的習作教學的弊端進行改革,提高習作課堂實效,促使習作素質全面提高。

二、課題的研究思路:

(一)課題的涵義

國小習作多思教學,是以思考為中心,以多思為手段,以樂思、善思、最終學好習作為目標的教學。“思”即思考,以“思”來貫穿習作教學的全過程;以“思”來促進習作水平的提高;以“思”來發展思維,尤其要開發學生在習作方面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習能力。

(二)課題的研究內容

“國小習作多思教學”,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它以“思”為中心線串聯國小習作教學中的諸多訓練要素,以“思”為習作訓練的突破口,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和習作能力。

1.研究國小習作教學中的思維因素。本實驗研究習作教學中通過何種途徑、何種方法、何種教學手段開展“多思教學”,讓學生學會分析周圍事物、觀察周圍事物,積累寫作素材。在課堂上,如何激活學生的習作思維,以“要思、樂思、善思”來促使學生“要寫、樂寫、善寫”,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包括自改習作的能力)。

2.研究思維領域的理論知識。以習作教學為主要載體,研究通過實施“習作多思教學”培養學生在習作時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思維習慣,使學生既得“魚”,又得“漁”,掌握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受益終身。研究如何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的思維能力來學習習作,提高習作水平。

3.研究多思教學模式。本課題要在研究各種教學因素和變量的基礎上,對重要因素和變量進行優化組合,建立科學的習作多思教學模式。

(三)實驗目標

1.研究目標:通過實驗研究,初步形成國小習作中多思教學的理論和相關的、有效的、有特點的教學方法。

2.教育目標:通過實驗研究,實驗學生的習作整體素質全面提高,尤其在思維領域有良好的發展,具體指標如下:

⑴通過實驗,轉變學生“怕寫作文”的觀念,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⑵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周邊事物的興趣,帶着“思”字觀察事物,拓寬視野,積累寫作素材。(重點)

⑶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説話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⑷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由觀察、積累材料後,以一定的思維能力構思計劃,包括選題、選材,並做到有條理、有層次、有中心地加以表述。

⑸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習作時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並由習作教學遷移至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以及其他學科,乃至學生的生活各方面,使其終身受用。

⑹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習作的自改能力,培養學生習作時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使學生在語文這門工具性學科上各方面的素質更為紮實、穩固。

⑺通過實驗,不斷優化習作教學,注重運用“多思”教學,使學生更善於學習,更具有創新意識,更熱愛習作,樂於寫作。

三、實驗對象:

自然狀態下,在不打亂班級編制和教學秩序的情況下,隨機把三年級一個班級分為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實驗研究。

四.課題研究原則:

1.整體優化原則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我們可以對習作能力進行分解,“國小習作多思教學”研究中的思維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項能力,在實驗中,還需穿插其它各項習作能力的培養,將“多思”納入整個習作教學的體系中,而不是單打一地進行。在此基礎上,着眼於突出“習作多思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突破口,帶動其它各項能力的培養,從而促使學生習作綜合素質的提高。

2.合作性原則

實驗中,建立新型、民主和諧的師生合作關係,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辯證統一關係,以確保實驗順利進行。

3.因材施教原則

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大面積提高,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實行優勢誘導,鼓勵學生冒尖,加強對落後學生的督促,分層次、分步驟提高要求。總之,要兼顧兩頭,抓好全面提高。

4.實踐性原則

能力是知識的內化,知識要轉化為能力,必須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在實驗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動手,運用先進的教學媒體、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參與中提高,在實踐中提高。

5.自主性原則

要把學生推到思維活動的主體地位上,儘可能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出表現自己的機會。

6.長效性原則

本課題的研究,要着眼於長遠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能,而不是浮於表面,或只圖課堂上的一時熱鬧。

五.研究的方法:

綜合運用對比法、觀察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文獻研究法等,在研究過程中,將理論思辯和實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六.研究步驟:

1、申報課題、制定課題方案,學習課題精神和內容。

2、根據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研究,做好實驗前後的檢測工作,資料積累工作,分階段進行實驗分析與總結。

3、對實驗研究的資料、各項數據進行整理和處理,在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課題研究的總報告及論文,進行結題。

參考文獻:

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賀玲:《作文教學中個性化的思考》 國小語文教學

楊 琦:《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探微》河北教育學報

崔 巒:《國小語文教學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月版

汪 潮:《國小語文教學新視野》 杭州大學出版文社 1999年6月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7月版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7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情境”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諧之境.情境教育實際是為受教育者創設一個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環境。對它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他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正在對情境教學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教學,並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學1977年試行的“八字”教學法;我國學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單元教學”。法盧仲衡教授領導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所總結出來的“數學自學輔導教學方法”。胥長辰、劉學浩提出並論證的“學導式”教學方法,還有我們提出的“講練工程”等教學模式。課堂導入作為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作為專門的課題去進行研究還不夠深入,值得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

二、 選題意義

這裏所説的問題導入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手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情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鍊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價值

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顯現出來,幫助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加以考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學生在猜中學,做中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聽中學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自主觀察、思考,學習形式的多樣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

2、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變得主動活躍,親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在自主的、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不斷髮展自身的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

3、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促進教師對於教材的解讀。

四、 研究目標

通過創設問題導入模式,引起學生心理的認知矛盾衝突,並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種矛盾的衝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鍛鍊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教師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聯繫“生活畫面”,設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去感受客觀事物。創設各種情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將思維啟迪與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具體思路如下: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合模式

根據教材內容,或是在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階段,或是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方面,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確定整合模式,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制訂教學設計方案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預先制訂教學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的實踐探索。由課題組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就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論證,最後形成教學設計方案。

(3)教學設計方案實施與反饋

邀請校教研室及校評議組、校課題組、其它教研組老師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並對課題開展情況提出批評與建議。

六、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我們提出了創設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側重:(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和技巧。(2)通過問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七、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由於課題組每個授課老師都是帶兩個平行班,每人分別取一個班做實驗班,一個班做對比班,再綜合分析各個老師從實驗中得出來的具體數據,這樣可提高可信度,實驗準備在本校高二年級進行。

本課題主要運用情境化、實地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在進行具體項目的研究時,則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其特殊性,運用相關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開展研究。

(1)行動研究法:開設研究課,並加以深入分析,通過課後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再開設研究課,繼續探索,逐步完善數學教學導入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研究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判,為下一輪行動提供借鑑。通過與各種類型學生交談,瞭解學生對課題研究課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過了解開課、聽課老師的觀察結果,對課題研究課的教學情況作定性判斷開展案例研究。。

八、技術路線

我們的研究過程將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課題準備階段

①成立課題組,蒐集有關教學導入模式的文獻資料,總結同一研究領域的已有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完成課題設計方案。

②學習與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有關的理論依據,積極開展理論學習與教學研究,認識導入新課時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③邀請專家為教師作講座,提高認識,解放思想。

2、研究課題如何開題

本課題正式立項後,將重點進行信息化平台搭建工作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內容、調整研究方案。查閲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增強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抓住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師生交互設計、自動答疑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做好開題工作。

3.實驗研究階段

按方案和計劃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加強集體備課,同一教師備課過程對本節內容共性的認識,要求共性的東西在課堂上要落實,再有個性的發揮,設計教師具有良好活動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設計的最優方法。並且圍繞課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各項內容開展研究(期間進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與評估),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和音像資料等。在研究過程中

及時總結,積累資料,寫出階段性總結及召開階段總結交流會。

4.總結階段

系統分析整理資料,總結、鑑定實驗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論文和案例、有關影像資料等),籌備結題。

九、實施步驟

1、 前期準備: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課題申報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課題研究方案,組建研究隊伍。丁蘋年負責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學習製作課件的軟件的應用。尹玉枝負責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對“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進行調查,並整理調查報告。周婧負責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課題相關材料的收集。楊景豔負責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進行第一專題《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楊景豔 王彬負責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進行第二專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總結、彙報

20xx年1月-2月 進行第三專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總結、彙報

20xx年5月-6月 進行第四專題《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總結、彙報;撰寫研究報告。

3、 後期綜合、評估:

20xx年9月-10月 綜合四個專題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報告,做結題準備

20xx年11月-12月 申請結題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

1、 階段成果名稱

1.1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由丁蘋年負責;

1.2調查報告《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的調查》,由周婧負責:

1.3《信息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由楊景豔負責;

1.4《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由孫志新負責;

1.5《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由楊貴枚負責;

1.6研究報告《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負責。

2、最終成果名稱

2.1《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丁蘋年、 周婧負責;

2.2《創設問題導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楊貴枚、楊景豔負責;

2.3《創設問題導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孫志新、尹玉枝負責。 十一、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丁蘋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副組長 楊貴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組員 楊景豔: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孫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丁蘋年: 13年教齡,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學科組長,有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

楊貴枚:11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楊景豔: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一數學教師,知識結構全面。

孫志新: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國中數學教師,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周婧:5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數學教師,教學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文科數學教師,計算機水平高。

2課題組分工

丁蘋年:主持課題研究的日常工作,調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進度,負責專題保障課題研究正常運行。

楊貴枚、楊景豔:進行教學實踐,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相關課例、資源庫等的建立與拓展。

王彬、孫志新:收集資料,設計並參與課題相關教學實踐,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工作,參與撰寫實驗報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寫總結、結題報告等文字材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文件,包括問卷調研過程等。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首先,課題主要參與者都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且分佈在不同的的年級,是我校青年教師中的骨幹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經驗。參與者一直在研究教學改革方面的問題,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也都有相應的研究,能夠很好的理解課程的新理念。課題組成員均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擅長將研究發現提煉出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合理,精力充沛,為課題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課題組成員思想要求進步,積極進去,敬業愛生,不斷追求自身的發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迫切希望從事教科研工作。這也為課題研究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觀保障。

完成課題的客觀保障條件:

第一:學校有教師機房,學生機房,班裏有大屏幕,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閲資料也可以隨時應用多媒體與教學想結合進行教學研究。

第二:課題研究方法多樣化,適合不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文獻法有利於瞭解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前沿動態和指導課題的基礎理論;調查法有利於研究者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個案的特色,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煉和總結打下基礎。這些都為課題研究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我校領導非常支持課題研究工作,對於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學校都能給予幫助和滿足。

我想,有這樣好條件的學校,有這些支持教育科研的領導,還有這些基礎理論的指導,更有這些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老師團隊,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8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研究的背景、現狀以及問題。課外閲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閲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閲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閲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國小課外閲讀指導策略”是指教師從學校學情出發,給予學生必要的讀書指導,也就是研究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擴大學生課外閲讀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並保持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愉悦的情態,投入到課外閲讀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現閲讀的個性化。國外對於課外閲讀一直是很重視的。如美國多利斯.布朗研究發現,早期給孩子讀書,能夠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和參與,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及心理的健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經過研究認為:課外閲讀為教學提供“廣闊的智力背景”,並“能發展學生的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都重視中國小的閲讀教學實驗。中國傳統教育歷來重視學生的課外閲讀。進入當代,對課外閲讀的研究理論也有增無減。如萬雲英在其《注意培養兒童的課外閲讀興趣》中指出,國小各年級學生獨立閲讀理解水平的高低,與其平時課外閲讀書籍量的多少有很大關係;舒華的“課外大量閲讀對兒童伴隨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的論述;伍騰提出的為享受樂趣而讀書的理論等。新課改以來,許多兒童文學理論家也對兒童文學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做了大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針對兒童課外閲讀的研究理論的確不少,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收效還不太令人滿意。在國小階段,對國小生進行課外閲讀有效指導的教師還比較少。另外,中國國小語文課外閲讀指導策略在理論上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未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因此,在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討,必將有助於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

2、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國小語文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明確規定國小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課外閲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閲讀的繼續和拓展,是閲讀能力訓練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鑑於這些,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指導是勢在必行。

二是我校當前閲讀現狀的需要。我校學生全部來自農村,自學校開展了“書香校園”活動,學生的課外閲讀較之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認識不足,理解偏差。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大量的閲讀能夠為學生提供廣博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口頭表示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從而使其個性健康發展。自我校開展“書香校園”活動以來,部分家長、學生的課外閲讀觀念有了一定改變,85%以上的家長認為課外閲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也願意投資為孩子購買幾本課外讀物。可是,她們印象中的.“課外讀物”僅僅限於“教輔資料”、“優秀作文選”之類的書籍,她們認為這些讀物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是對孩子有益的。也有的家長認為,為孩子買兩三本課外書就行了,甚至這幾本書至少能夠管到孩子國小畢業。部分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認識,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考試考得好就能夠了,缺乏從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意識。與此同時,由於她們的工作原因,不可能也沒有時間給予自己的孩子較多的指導與引導,許多家庭沒有書櫃,也沒有閲讀的意識與習慣,在家長的直接影響下,許多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閲讀的意識和習慣較差。

(2)書源較少,好書難覓。一方面,孩子的生活環境讓她們沒有條件接觸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沒有條件接受科學、有效的課外閲讀指導,僅僅侷限於手裏一本《優秀作文選》,或是幾本幾年沒有更新的課外書;另一方面,文檔僅供參考由於許多學生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也不可能幫助學生挑選合適的圖書,再加上平時工作較忙,週末也往往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光顧新華書店去挑選合適的圖書。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不可能讀到比較多的優秀圖書;第三,我校圖書室中的圖書資源也不夠豐富,裏面的大部分圖書還是“普九”時期上級為了達標統一配置的,雖然圖書的總量不少,但真正適合學生閲讀的圖書其實也並不多。這樣一來,學生的閲讀量與閲讀面自然不可能有較大範圍的突破,學生的閲讀質量自然也不可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形式,走馬觀花。大部分孩子手裏有一、兩本課外讀物,但這些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買書時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給孩子購買的,書的內容孩子並不一定喜歡,加之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換,孩子的閲讀興趣極不濃厚。因此,閲讀時,只是走馬觀花,對書的內容不求甚解,更談不上能對提高自身素質有所幫助了。甚至,有的孩子只在每週二早讀全校統一的課外閲讀時間,拿本課外書做做樣子。

(4)興趣不濃,自覺性差。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外閲讀興趣不濃,甚至能夠説是很淡,有一小部分同學根本沒有閲讀的興趣,雖然已是國小中年級或者高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課外書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眾所周知,興趣是做好許多事情的老師,只有對這件事情有了興趣,才可能發自內心地去做,去認真探索,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也只要有了興趣,才不需要教師和家長去督促。根據分析,發現許多學生把時間浪費在電腦網絡遊戲上面,有多位家長向我反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利用週末時間進網吧打電腦遊戲,平時每天晚上則沉迷於電視動畫片,缺乏閲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有些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閲讀一些書籍,也是流於形式,效果很差。

(5)、缺乏指導,收效甚微。國小生由於年齡特點,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選擇圖書進行閲讀,在閲讀過程中也不懂得如何去讀精、讀透一本書,雖然語文老師難得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但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指導得特別仔細、到位。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一方面沒有這個意識,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對學生的課外閲讀往往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只要看到學生捧着書,怎麼去讀,是不是讀出效果來則往往不被她們所關心。而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還有可能讀得認真一些,不太感興趣的,或者尚未入門的圖書則一般不容易受到她們的喜歡,她們也沒有自制力會強制自己去認真閲讀。這樣一來,學生不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即使是認真讀過幾本書,也往往是文檔僅供參考囫圇吞棗,收效甚微。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對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進行研究的課題方案。

二、研究目標。

1、從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入手,點燃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渴望,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2、經過研究,使教師形成正確的閲讀教學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親歷閲讀的過程中實現多重對話,初步構建集字詞句積累、閲讀理解、情感體驗、口頭表示、書面表示等多維一體的語文發展體系。

3、經過校本研究和專家引領等途徑,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研究氛圍,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教師主動成為行動研究者,研究並形成一定的課外閲讀指導策略,從而形成學校教科研特色,使“課外閲讀”成為學校的課改亮點,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選擇閲讀內容。

2、研究如何組織閲讀的交流研討。

3、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閲讀。

4、研究如何拓寬學生閲讀的渠道。

5、研究如何優化閲讀的評價。

四、研究範圍。

閲讀的概念是看(書報)並領會其內容。課外閲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閲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閲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閲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指導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指導農村學生合理分配時間,教給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策略,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課外閲讀。

五、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深入家庭,學校班級,就學生課外閲讀狀況細緻調查,科學客觀地記載、分析,找準問題所在。

2、行動研究法:針對閲讀教學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3、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對象進行研究。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進行細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斷以進一步提出改進建議。在研究開始、過程中、結題時,均以研究對象進行單項或綜合的調查、分析,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分析、總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

5、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運用國內有關課外閲讀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研究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

六、研究步驟

1、課題研究準備:經過動員學習,使課題研究實驗人員明確文檔僅供參考此研究的重大意義,並深入學習,轉變觀念,建立機構,制定措施,保障實施計劃按步驟順利進行。

2、課題研究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問卷調查全校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

2.收集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對課外閲讀的建議。

3.更新、充實學校的圖書室、閲覽室、班級圖書角。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動機制。(1)營造晨讀、午讀氛圍。(2)每週的閲讀課正常上起來。(3)開放閲讀覽室,指導閲讀。(4)班級設立“讀書快樂吧”組織。(5)開展與家長與教師的共讀活動。(6)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讀書徵文活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1)學校“經典誦讀社團”,開展正常的社團活動。(2)每月開展讀書系列活動。(3)組織學生參與“誦讀經典”活動等。(4)舉行讀書報告會、我的閲讀故事評比等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2、撰寫結題報告。

3、推廣研究成果

七、研究人員分工

陶月俠:申報課題,設計研究方案、撰寫研究報告。

羅永華:組織與協調工作,教學理論指導,把握課題的研究方向。

張學軍:負責具體研究工作;撰寫階段小結。

陶斯亮負責開展調查問卷、調查分析、撰寫中期報告。

宋麗梅:整理典型案例、收集各類資料分類歸檔。

鄭愛芳:負責研究過程中聲像、圖片資料的拍攝、記錄等。

八、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

本課題成員由自治區級、吳忠市級骨幹及青銅峽市級骨幹培養對象組成。她們都曾經參與過市級、中心級、校級的課題研究。

陶月俠:紅星中心國小教研組長,國小高級教師,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課堂駕馭能力強,教學質量高。

陶斯亮,紅星中心國小副校長,國小高級教師,吳忠市級骨幹教師,語文綜合能力強,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全面負責課題的研究。

羅永華:紅星中心國小校長,國小高級教師。自治區級骨幹教師,善於從教育教學的理論高度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於撰寫論文,多篇論文獲獎。

張學軍、宋麗梅、鄭愛芳:國小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國小語文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於把電教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具有一定教研能力。

九、保障措施。為了保證課題的紮實推進和有效實施,我們還將狠抓以下“四個落實”:

1、時間落實。一是統一指導的時間要落實,每週開設1節課外閲讀指導課,指定一定量的時間為課外閲讀活動時間;二是學生自由閲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閲讀的時間,將每天下午第六節課(學校成立的《經典閲讀》社團)時間讓學生自由閲讀課外書。

2、活動落實。開展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使課外閲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

3、指導落實。首先應選好讀物,能夠是教師統一指導的讀物,能夠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能夠是由教師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在上好閲讀指導課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搞好每週一詩、讀書記載和自辦報刊,同時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如影視欣賞、電子閲讀、上網瀏覽等)。

4、檢查落實。對課外閲讀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經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閲讀彙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閲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閲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創立和使用閲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十、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課題成果的預期:

通過開展此項課題研究,解決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中對課外閲讀價值認識不足,自覺閲讀興趣不濃,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教師課外閲讀指導不夠的問題。怎樣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閲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閲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外閲讀興趣的激發和閲讀方法的指導

2、呈現方式:

(1)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學生在課外閲讀中存在的問題

(附問卷調查表)

(2)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撰寫《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的相關論文。

(3)撰寫《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4)階段性成果總結。

(5)學生閲讀積累分類彙編成冊。

(6)學生優秀閲讀評比展示。

(7)完成《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9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國小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國小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製作鐘面,當學生製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後,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繫,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通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捨等),活動成效才能趨於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採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鑑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幹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0

(一)課題提出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1.課題提出背景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了應和“返樸歸真”的呼聲,為了避免課堂走上“重分析輕感悟”的老路子,於是,“琅琅書聲”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唱起了主角。於琅琅書聲中,我們看到了一幕幕由師生共同演繹的`激情飛揚。每一次聆聽中,也總期待着心潮與之共同起伏的時刻,然而,又有幾次真能讓自己盡興而歸呢!。基於以上情況,提出國小語文課堂朗讀訓練是當務之急,根據本人所任教年級和區教科室對教師微型課題研究提出的相關建議,特確立此課題。

2.課題概念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與範圍為國小四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在語文課堂中,如何有效地朗讀,如何讓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收穫,如何讓朗讀讀得有意義,這都是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於“琅琅書聲”中我們共同期待着:“讀”佔鰲頭的閲讀教學中,真能“讀”當一面!

(二)研究的目標、內容、措施

1.研究目標:

(1)進一步研究國小四年級此年齡段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

(2)研究設計科學合理的切合學生並利於培養學生提高朗讀能力地相關練習片斷;

(3)通過研究,形成國小四年級朗讀能力訓練的相關方法及系列性集子。

2.研究內容:

(1)國小四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內容及相應的訓練要點;

(2)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普遍現象和特點;

(3)立足課堂,設計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教學方法,並通過反覆實踐,證明其有效性。

3.研究措施

(1)將國小四年級語文教研的內容和訓練要點排出並進行整合;

(2)結合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普遍現象和特點設計朗讀訓練的有效方法;

(3)通過課堂教學,研究朗讀訓練是否有效,並歸納整理。

(三)研究時間與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時間:

2.預期成果:

(1)研究論文或報告;

(2)《立足課堂,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研究》。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1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國小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國小生在畢業前至少應該達到二級的目標要求。在二級目標中,讀的要求有: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並養成按意羣閲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小短文。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語教學要依賴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然而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感到國小階段學生接觸和使用語言的時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閲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閲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閲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閲讀習慣,可培養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閲讀還是鞏固和擴大詞彙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牛津國小英語教材,重視了聽説能力的培養,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讀和寫技能的訓練。因此,有必要對國小生英語閲讀教學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

二、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縱觀國內,培養國小生的英語閲讀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視,廣大教師對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別是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較大成績,其研究表明:

從學習語言的規律看:成功的學好一門語言要進行大量地吸收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通過對語言充分閲讀,用心感悟,不斷積累、運用,才可能真正體味到地道英語的獨特魅力,真正把語言學到手。

從國小生學習心理看:國小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維,富有情節的故事、童話學生更感興趣;貼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短文、對話更能吸引他們。英語教學已改變了以往的傳統的封閉、單調、劃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狀態,注意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閲讀。

三、研究的預期目標與主要內容:

l研究的預期目標:

鞏固和擴大詞彙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閲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於、樂於瞭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説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與內容:

教師在選擇閲讀材料時,要考慮語言的難易程度,內容是否符合兒童的年齡與興趣,是否吸引學生。同時儘量與牛津英語的主題式教學相結合,注意形式與內容的搭配,逐步發展學生的閲讀能力。根據各年紀學生的年齡特點,並結合《牛津國小英語》教材,彙編出四套系統的閲讀教材。

2、研究國小英語閲讀課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閲讀課作為一門技能訓練課,其任務着重在於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會理解句子中的詞義,幫助他們把音、形、義結合起來。因此,使教師採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對培養學生閲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幫助。

3、學生英語閲讀能力的提高與總體英語發展水平的關係。

四、研究的原則和主要方法:

l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法和閲讀材料的`選擇上,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實踐性原則: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擴大語言的輸入量,為學生創設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

3、整體性原則:注意英語牛津教材與閲讀教材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內外的協調,拓寬學習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和技術,發揮教學的整體效益。

l研究的方法

1、觀察法: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外在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從而直接感知和記錄學生對所學閲讀材料的興趣、理解程度、掌握情況等。

2、實驗法:

根據實驗目的,對國小英語閲讀課的教學模式分年級進行不同的設計、探索,並將不同課堂教學現象做記錄、分析,尋求最佳的教學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對比較典型的閲讀教學的材料進行分析,或對課堂案例進行微格研究,直觀地體現研究情況

五、課題研究的操作措施

1、激發學生興趣,讓其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

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內存”,抓住他們的“憤”、“悱”之處展開教學。教師要真誠地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係融洽。不僅允許他們贊同、接受,而且允許他們否定乃至拒絕;學生之間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討論,讓理解、信任、尊重、寬容、民主、合作充滿整個課堂。同時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

2、加大感受語言、運用語言的力度。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讀,讓學生由讀去感知語言、感受生活、豐富情感,同時積累語言。在此基礎上,更要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時間和機會,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閲讀中培養閲讀習慣

讓學生在自主的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閲讀的方法、逐步豐富詞彙、積累語言養成良好的英語閲讀習慣,為今後的主動發展打下根基。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進程

1、基本進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課題的構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寫和論證。

(2)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

A、課題的實施、研究;

B、中期論證;

C、課題的發展、完善。

(3)總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果的總結,經驗的推廣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

組長:

成員: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研究報告,包括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個案研究報告等。

2、教師論文、案例分析等。

3、CAI課件、研究課教案等。

4、學生作品,包括作業、學習體會等。

九、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本課題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課題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2、課題組成員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較強的科研能力,為課題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證。

3、本課題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本教研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會得到有力保障。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2

活動目標:

1、受藏族音樂,舞蹈的風格,喜愛學習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學習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彈簧步。甩袖等)

3、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感受多民族服裝的特點。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日常活動中瞭解藏族舞蹈及服裝的特點,觀看過民族大聯歡的錄像帶,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

(2)、磁帶、錄音機。

(3)、民族的服裝娃娃、圖片若干。

(4)、安門圖片、裝飾畫、藏族服裝、蠟筆。

活動過程:

Ⅰ、組織問好。

(1)、教師彈曲子,幼兒更節奏拍手。

(2)、練聲:《我是小小茶壺》、《山谷迴音真好聽》

(3)律動:《手碗轉動》、《喜洋洋》

Ⅱ、與幼兒談話,引起幼兒興趣,導入課題。

“今天,老師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民族娃娃來,你們想看看她嗎?想和他做好朋友嗎?”(出示藏族娃娃)“看,她漂亮嗎?”(漂亮)“小朋友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嗎?”(56個民族)“那知道有那些少數民族嗎?”(藏族,朝鮮族,汗族,蒙古族,等等……)“那你們知道老師手上這個民族娃娃是哪個民族的嗎?”(知道)“她是哪個民族的呀?”(藏族)“!小朋友真聰明,那你們是從哪裏看出她是藏族來的小朋友?”(她穿的衣服袖子很長。腰上還有五彩腰帶)“哦,原來是從她的衣服上看出來的,藏族小朋友的衣服很漂亮,小朋友想和她做好朋友嗎?”(想)“那我們就先來聽聽藏族小朋友唱的歌,看看藏族的.舞蹈,下面小朋友先聽聽藏族的歌……

Ⅲ、欣賞《北京的金山上》

(1)、欣賞《北京的金山上》

(2)、幼兒聽音樂拍節奏,熟悉音樂旋律

(3)、欣賞舞蹈:教師示範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兒興趣。

(4)、小結:“剛才小朋友跟音樂拍的節奏真好,來表揚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聽完這首藏族歌曲後小朋友能告訴老師,歌曲的名字是什麼嗎?”(北京的金山上),“這首很好聽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學習基本工作。

(1)、“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彈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師來學習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腳按拍子點地,雙手一上一下翻動

②雙手捧哈達,從身體前方慢慢托起至頭頂上方,右腳做彈簧步,當手升到頭頂的時候雙手左右搖擺。

③踏點步,雙手一切甩袖。

④雙手從下往上翻,做彈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腳前後點地。

⑥“巴扎嗨”是雙手在身體的右前方做獻哈達壯,彎腰屈膝,右腳跟前側點地,“嗨”時雙手合拳拍擊一次原地上跳。

Ⅴ、學習舞蹈。

(1)、幼兒完整學習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來我們跟着音樂來跳一遍藏族舞蹈,好嗎?”(好)

(2)、幼兒隨着音樂跟老師表演舞蹈。

Ⅵ、小結舞蹈

今天我們班小朋友學了什麼舞蹈呀?舞蹈的名字是什麼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北京的金山上。藏族舞蹈)

Ⅶ、總結:

(1)、除了藏族以外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秋天來了,天氣變冷了,那些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想叫我們大(1)幫的小朋友幫他們畫幾件漂亮的衣服,你們願意嗎?(願意)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用各種顏色來裝飾各民族服裝。

Ⅶ、評價幼兒作品。

來,舉起你們給那些兄弟姐妹畫的衣服來看看,畫得真漂亮呀。我們把你們給民族娃娃畫的衣服,送到天安門去給他們,好嗎?(好)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幼兒基本都會唱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動作手腳還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外,基本能夠跟着音樂來跳這個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體驗了樂曲輕快、悠揚的情緒,初步瞭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更增進了幼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經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在第一課時中應該讓幼兒重點欣賞歌曲,不要求幼兒能夠學唱歌曲,同時應插入基本步彈簧步、進退步、後替補、側點等步伐的學習。這樣幼兒在第二課時中才能較輕鬆地將手部動作與腳步動作協調配合起來。同時在教幼兒舞蹈的分解動作時,應更強調動作的細節,提高幼兒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在本次活動的第二課時中,我運用了圖譜進行教學。但是發現圖譜並沒有對幼兒的學習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兒基本上還是跟着老師的動作學。圖譜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為圖譜畫的有些小,並且沒有將一句歌詞中出現的動作畫在一張紙上。下次如果仍然選擇用圖譜,那應該充分發揮圖譜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3

一、研究背景

有設立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源至20xx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學的省送培到市的學習活動 上。一位講課老師説在現在的教學條件見中都有現代化的音響伴奏條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樂形象更豐富,因此,作為鋼琴伴奏可少採用,或許是與會老師誤聽為可不採用,引起譁然!由此引發本人生出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隨襯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調一致, 其間還可以有多種裝飾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單純的節奏。 伴奏的任務還必須演奏過門等純樂器的部分以聯接唱句。

伴奏對歌唱的意義:伴奏有對樂曲內涵的提示及對歌者情緒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實延展了表演的氛圍。 歌唱教學的伴奏方式:鋼伴 音響伴奏 自己敲擊節奏伴奏 學生合着伴奏尋找韻律 效能:這一詞語有多種解釋,最基本的解釋為達到系統目標的程度,或系統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那麼,在歌唱教學中根本目的是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載體,調動學生歌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學習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樂學習的質量,保證音樂將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馬克思説:勞動生產力的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那麼,歌唱教學的效能就取決於學生對歌曲的喜愛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樂基礎知識、對歌曲類型的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原因。

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師生所能進行的互動可能性;

上課老師只是一個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師所能發揮的能動力及能動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學生所能進行的參與可能性;因為伴奏方式有產生的主動性及被動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實際參與性上有差別。

3. 老師對伴奏方式的可駕馭性;這牽涉到伴奏方式的複雜程度及學生在音樂感知上的實際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對學生課堂積極的調動;因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以及興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參與的積極性上收到影響。

5. 不同伴奏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烘托以及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引領效果。因各種伴奏方式的優點差別而出現不同效能性。

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綜合運用伴奏方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 投入的全面認識所學內容,在對音樂的整體形象得以把握後能夠把外部聽覺和自身機體動作結合運用,從而能夠形成聽、擊節奏、唱三者統一的協調運作,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音樂感知力,這才實現歌唱教學的終極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課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運,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運用與學生歌唱學習所產生的能動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種認識或是一定的觀念,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課中的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並希望能夠得出一個完善的研究內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實現由想法、認識經驗到理論的昇華。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下冊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鄉》《無錫景》《丹頂鶴的故事》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定羣體 -------- 選擇七年級3班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研究法 -------- 實行班內比較,比較不同歌曲類型出現的差別效果。

觀察法 -------- 觀察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以及參與所能實現的效果。

體驗法 --------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實際的感受音樂及再創 作。

問卷調查法 ---------- 設計問題答卷調查學生對各個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與認識。

六、課題研究讀書目:

《中學音樂教學法》 作者:邵祖亮 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作 者:魯美麗主編 陳登頤譯 出 版 社:音樂出版社

《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楊立梅 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樂美學》 主編:王次炤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課題研究讀書目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完成讀書筆記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4月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1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完 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11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音樂美學》 完成讀書筆記

八完成教育教學案例分析的時間:

第一階段:20xx年2月

該階段主要確立課題研究的主題、重點,論證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確定研究使用的教學內容、研究對象;進行人員分工;上報課題材料。

第二階段:

20xx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xx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xx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鄉》

20xx年4月15日,案例分析:《無錫景》

20xx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頂鶴的故事》

該階段主要反覆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研究;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較完善的階段性認識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第三階段:

20xx年6月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4

《國中生成績分化成因及對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榮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關項目。為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和課題成果的質量,特別制定本計劃。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試圖從複雜性思維方式的視角對教育理論研究進行一番整體反思,包括本體論層面、認識論層面以及方法論層面等。以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為主要切入點,以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為重點,提出有效解決國中階段學生動盪分化的對策,探索操作性較強的有助於預防學習困難生出現的干預模式。同時,努力使研究性學習與國中階段學習困難生研究有效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寬學習困難生研究領域。通過本研究,促使我國的教育理論研究更加關注教育生活世界,將研究基點更加傾向於教育生活世界的複雜性、本土性、實踐性;通過本研究,增強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自主性、開放性等適應複雜性研究的一些特徵;通過本研究,加強教育理論研究者在方法論上的綜合性,改變傳統的單一方法論的局面。

實踐意義:

1.對邳州市國中分化現狀及成因等進行抽樣調查,為開展國中階段學習困難生問題研究奠定基礎;

2.研究國中階段學業分化的特點和規律,並以此為主要切入點,探索在新的形勢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途徑、新方法。同時,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和造就一些熱心於學習困難生研究的科研教師,使國中生分化現象減少到最低程度,使學習困難生得到及時幫助,獲得健康的發展。

3.通過此項研究為徐州市及其他地區提供實踐操作層面的借鑑與參考。

二、本研究的子課題設計

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實力,我們準備將總課題分解為如下子課題:

1.城市農村國中生分化和輟學成因的調查

2.國中生分化和輟學原因的資料分析研究

3.國小國中教與學的銜接問題研究

4.國中生成績分化和輟學的對策研究

國中成績分化和輟學的對策研究是總課題的重點和核心內容,因此,我們又將將其作如下分解:

(1)國中生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研究

(3)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研究

(4)國中生控流止輟策略研究

(5)國中生學業評價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過程設計

1.前期準備階段(20xx.6—20xx.9)

(1)通過調查研究,初步瞭解國中生學業、學業分化及輟學現狀;通過文獻研究,學習中外關於國中生學業分化的相關理論,確立課題並加以論證,完成總課題研究方案,上報實驗研究方案。

(2)成立總課題、子課題攻關領導小組、指導小組、實驗小組,以指定和公開招標相結合的辦法,建立核心型、緊密型、鬆散型課題研究組織;公開課題主持人和實驗骨幹成員培訓會,提出組織、管理、實驗的具體任務;完成各子課題研究方案。

2.具體實驗研究階段(20xx.9—20xx.2)

第一階段(20xx.9—20xx.11)健全實驗組織、學生摸底分類階段

(1)公開招標子課題,確定子課題的組成人員

(2)各校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和課題小組

(3)語、數、外等科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4)實驗學校對學生的語、數、外等科的月考和期會考試成績進行摸底。

(5)各校對摸底情況進行分析、劃分學生層次羣類(學有餘力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和中等程度的學生各佔百分之幾)

(6)各實驗學校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20xx.9—20xx.2)國中生成績分化現狀調查階段

(1)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表

(2)進行問卷調查,作量的分析

(3)進行個案訪談,作質的分析

(4)對調查內容進行整合並作統計分析

(5)撰寫“國中生成績分化的現狀及成因”的調查報告

第三階段(20xx.9—20xx.2)國中生學業分化的對策研究

(1)(20xx.9—20xx.2)對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課題制定實驗研究計劃

b.各子課題進入初期的實驗研究

c.各子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d.總課題組召集會議,聽取各子課題組反饋研究中遇到的困難,明確下一步的研究任務。

(2)(20xx.2—20xx.8)對策的中期研究

a.子課題在總結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實踐研究

b.蒐集並甄別研究過程中的資料

(3)(20xx.8—20xx.2)對策的後期研究

a.各子課題對在實驗研究中獲取的材料進行分析

b.形成子課題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d.總課題組召集會議,聽取各子課題組反饋研究中遇到的困難,明確下一步的研究任務。

第四階段(20xx.2—20xx.7)實驗研究的總結階段

(1)各學科對實驗對象進行實驗的終端測試評價

(2)各子課題組寫出實驗研究報告

(3)總課題組寫出總體實驗研究報告

(4)總結推廣典型經驗

(5)表彰先進學校和個人

(6)鑑定、結題、準備面上推廣

四、預期研究成果

1.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論文

2.《新課改中國中生成績分化成因及對策研究》專著一本

3.建立城區、農村降低國中生分化的兩所示範學校

4.建立完善的網絡資源,通過網絡的專家系統,為其他學校提供借鑑和指導。

附:20xx-20xx年度第一學期課題研究具體工作安排

1、20xx年9月:

①召開第一次課題組核心成員會議,確定子課研究主持人、課題研究實驗學校,對子課題研究人員進行招標。

②撰制子課題研究方案,設計調查問卷。

③做好課題開題的準備工作。

2、20xx年10月

①寫出總課題及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②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對課題研究要點進行分解,確定本學期每個月的研究要點。

③召開課題開題會,屆時邀請有關專家作課題研究工作指導。

④課題組例會,進行具體分工,明確工作任務,強調研究要點,並要求定期拿出研究成果。

3、20xx年11月

①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建立課題研究專題檔案。

②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全面開始課題研究,具體研究方式可採用案例研究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注意積累原始資料。

③實施問卷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④對實驗校學生基礎狀況調查摸底。

4、20xx年12月

①對全體課題研究人員進行教育理論培訓。

②各子課題小組研究札記、教學案例,圖像及文本資料進行彙總,分類整理、歸檔。

③子課題組撰寫階段研究總結。

5、20xx年1月

①各子課題研究小組向主課題組上報有關材料,包括典型案例、教學實錄、音像資料、學生作品、階段研究報告等。

②召開課題人員會議,彙報課題研究進展情況,總結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

③主課題研究人員,根據上報來的資料及相關文獻寫出階段研究報告。

二0xx年十月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5

一、課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在中國的教育界引發了一場關於語文教育問題的大討論。無論是語文界的教育專家,還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甚至眾多的學生家長,都對目前語文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並表示了極大的憂慮。究其問題的根本,在於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以至於越來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師教得死,考試考得死,學生學得死。

從大量的現實和有關的調查中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儘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閲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穫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當教師為了説明某個觀點、證明某種結論、鞏固某一記憶時,事實才臨時被拉進了課堂,而此時此刻的生活事實,已經不是那種能給人熱情、衝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制作、化粧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我們的課題“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就是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為了教而教,遠離生活遠離學生興趣的現狀提出來的。應該講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我們認為,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要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我們希望通過多渠道的研究,能尋找到一條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的新道路,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的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説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我們要通過課題的研究使師生自然擺脱語文教學的形式主義和繁瑣哲學。在教與學中自覺地意識到:不熟讀背誦課文,經典語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擴大閲讀,就不可能擴大知識面,豐富營養,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直接的和間接的閲讀,閲讀能力就不可能有實質的提高,寫作就會無病呻吟,搞文字遊戲,抒虛情假意。因此,要使師生共同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把語文教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當然,語文教學要改革、要創新,首先應是它的施教者——教師的素質要提高、觀念要更新。我校作為中新合作開發的工業園區內的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是經嚴格考核選拔出來的,他們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着較新的教學理念,願意嘗試,敢於創新。新的學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學思想來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眾多來自各所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學研究所追求的目標來將他們統一到一起,開始譜寫嶄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學校沒有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沒有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的制約,更適合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的基礎,從社會的要求、學科的要求、學校的要求、師生的要求幾方面來看,我校確定的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可行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脱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實在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體驗”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事實、思想。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於心智的存在。所以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要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讓學生從生活體驗積累中上升到生活體驗的實踐。

三、理論基礎:

顧黃初先生早在《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謀求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裏,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求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裏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他同時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這番話,正為我們指明瞭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顧先生還為我們詮釋了“貼近生活”的內涵:“第一,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第二,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眾多場合來開拓語文教學的空間領域;第三,根據現代生活的發展前景來規劃語文教學的未來。”這三點,正告訴了我們“生活化語文教學”具體的做法。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須集中精力從事那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叫學生髮現真理。”這些理論也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並付諸於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四、研究目標: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要讓教師努力研究改進傳統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並要在解放教師教學思想,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與閲讀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造思維。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閲讀範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讓語文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五、主要內容: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主課題包括以下三個子課題:

1、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責任人:洪越)

研究改進課堂教學,壓縮語文課文的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的各項基本知識,基本能力。課堂教學以教給方法為主,將多出的課時用於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不迷信教師,也不迷信課本,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探討,學會與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責任人:吳萍)

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加大課外閲讀量和寫作量,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學會在廣泛的閲讀中吸取他人對生活的體驗,並將生活的“活水”引入語文教學。同時要讓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天地,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吸收養料,培養學生自己吸收文化並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3、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責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過建立課外活動基地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使他們懂得“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的道理。最終走出狹窄的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礎上,學會創造生活。這個創造性一方面要在學生的寫作方面反映出來,所有的習作是內心體驗的反映,言之有物,言為心聲,有思想,有想象,有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學生創造性的開展語文活動中體現,自辦刊物、報紙,自辦電視台、廣播站,成立劇社等。

六、研究對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校為九年一貫制的學校,按現有的規模,先以7-9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初步建立課題框架,爭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終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礎上,再延伸至1-6年級的學生,使得課題起到連貫性、整體性,真正成為我校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準則。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國文教學生活化、課內外結合等文獻的收集和研究,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研究水平的基礎上有提高和突破。

2、調查、檢測法:

在實施課題階段,對被實施此課題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級學生採用問卷、測試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並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相應的做法。

3、行動研究法:

教師課堂教學短時、高效行為的研究,研究這種做法的效果。

4、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實踐能力的方法。

七、成員組成及分工:

課題的主要負責人:洪越

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及分工:

1、卜延中負責課題的創意和指導

2、洪亮負責課題的組織、統籌

3、洪越負責課題的策劃、協調、管理,課題方案的制定,並負責子課題一“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

4、吳萍負責子課題二“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

5、毛文生負責子課題三“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

八、實施步驟:

(一)前期工作:(20xx年4月——20xx年8月)

A、籌建課題組,制定主課題,構建子課題,明確各子課題的負責人。

B、各子課題負責人制定本子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並設計最後的成果展示形式。

C、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

D、制定和健全學習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後,請有關專家提出修改方案,並進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分析,最終完善方案。

(二)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課內:仔細研究國小、國中和高中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國中階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確定三年的分層、遞進的教學重點和目標。做好與國小的銜接,制定每篇課文的教學時數和每課時的教學目標。

課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瞭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充分意識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這一道理。加強古詩文的誦讀和對課外名作的閲讀,學習寫心得、體會。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課內:進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縮短教學課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節課重在實實在在真正有所收穫的完成一個教學目標,減少不必要的宂長的分析,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課時,對課外的閲讀和寫作進行指導。

課外:由學生創造性的開展多種活動,由被動吸收知識轉為主動獲得,並能寫出一定的活動計劃、調查報告、觀察日記等。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和網絡資源,來獲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並學會交流信息。

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課內:由老師教轉為進一步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留給學生,最大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好與高中的銜接。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經驗總結和一定的理論建設。

課外:能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制定自己的閲讀、寫作計劃。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參與一、兩項課外團體活動,並在語文的某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彙報(20xx年10月)

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一總結,請專家論證、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的方案。

(四)成果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A、總結研究執行情況,做好結題工作;

B、撰寫科研報告、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學生寫自己在這種生活化教學下的收穫和體會;

D、制定課題延伸計劃;

E、請市、區專家進行評估驗收。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6

研究課題的題目:國小語言課外閲讀現狀及對策

1、課題的來源和期望目標

素質教育的觀念在我國教育界早已深入人心,那麼,在課外閲讀這個層面上,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況?我對本班4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第一興趣的百分比分別為:文藝娛樂活動28%、體育活動26%、美術活動18%、科技製作10%、閲讀活動10%、數學活動8%。由此看來,學生在閲讀項目興趣上低於其它類活動。有的學生説,閲讀活動不如文藝娛樂活動有吸引力;有的'學生認為,看電視、錄像、玩電腦、聽音樂,直觀、生動活潑,比看書有意思。而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喜歡閲讀哪一類書籍時很多選擇了漫畫書,只有個別學生説自己愛看童話等名著。造成學生不愛讀書、閲讀面窄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缺乏閲讀興趣;2、缺少正面引導。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激發閲讀興趣,培養閲讀習慣

1、選擇適當的內容

根據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他們選擇程度適當的讀物。可以閲讀一些文質兼美的敍事性文章、優秀詩文及趣味性強的少兒讀物。這樣便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讀懂作品,能讀懂就有收穫,有了收穫就會有成功的樂趣,自然會產生強烈的閲讀興趣。

2、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

可開展讀書演講會、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等,把個體的、小組的、班級的閲讀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高閲讀興趣。

3、尊重孩子個體的差異

學生對課外讀物的解讀是有差異的,有時候這種差異會很大。因為課外閲讀是一種純粹的孩子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互動,這種對話受到孩子的個性、閲歷、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允許這種解讀的差異存在,並且要支持和鼓勵這種解讀差異。只有這樣,課外閲讀才是鮮活的,有個性的;只有這樣,課外閲讀才能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二、教給學生多種讀書方式

1、閲讀方法不只是朗讀,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根據閲讀材料選擇確定朗讀、默讀、誦讀以及精讀、瀏覽等不同的閲讀方式;學會使用學用的工具書;對所讀內容及時時行圈、點、批、注,理解所讀的內容,領悟其中的道理,學習體味作者的遣詞造句、佈局謀篇和語言風格;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等閲讀習慣。教給學生運用自己喜愛的方法邊閲讀邊思考,不斷提高閲讀速度,促進他們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2、指導學生撰寫讀書筆記

主要向學生介紹摘抄型、提綱型、感想型、評價型等四種讀書筆記的寫法。摘抄型筆記是從閲讀的內容中分類摘抄好詞佳句,至理名言,以及優美的片斷。提綱型筆記則是對所讀的材料進行提綱挈領的概括,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書中的內容。感想型筆記可以把自己在閲讀中的想法隨時記錄下來,走近作者,和作者的心產生共鳴。評價型筆記是對書刊某些方面進行評價,為他人閲讀提供借鑑。以為無論何種方法都對提高閲讀效果十分有益。閲讀中可以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讀書筆記,在閲讀中積累,在閲讀中提高。

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四(2)班全體學生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要方法,把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在行動中研究,研究中提高。

初步擬定的研究過程

主要研究階段及階段性研究目標

20xx年9月,制定研究方案

20xx年10月-20xx年1月:形成較完善的課外閲讀制度,並在班級實施

20xx年2月-20xx年5月:改進課外閲讀教育實驗,提高課外閲讀教育效益。

20xx年6月:形成課題研究報告,做好結題的相關工作

研究結果的表達方式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研究結果在教育、教學實際中的應用的設想

前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認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僅靠課內閲讀,更多靠課外閲讀。新大納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同時又指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新大綱強調了課外閲讀等語文實踐活動對積累語言材料和提高讀寫能力的促進作用。課外閲讀有利於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有利於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拓展和情感的發展。這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拓展學生智力背景的有效手段。通過這次研究,使課內外閲讀相結合,達到課內教學指導課外閲讀、課外閲讀補充課內教學這種相輔相成的狀態,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科研主管部門的意見。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7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課題的提出

心理學研究表明:六、七歲的國小生正處於智力開發的最佳期,求知慾強,既具有豐富的情感,又善於形象思維,正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時期。因此,把寫話教學提前到低年級是科學和必要的。但是,現實存在的困難是這個時期的學生缺乏必要的寫作知識、技能,大量會講的字詞不會寫、不會用,會寫的字又不能滿足完整表達的需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對於低年級的寫話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説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了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日記是最自由的書面表達形式,繪畫是國小低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的表達的形式。我發現,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來幫助孩子開始寫話,不僅充分尊重了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又能降低寫話書寫表達的難度,更快地促使他們口頭和書面語言發展。

圖文日記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寫話興趣,降低了日記的寫作難度,建立了學生寫話的信心和恆心。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過敍事或抒情、議論等方式在日記中表達出來,逐步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思考,多練筆的好習慣。通過寫日記探索出有效提高國小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的路徑,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國小生日記的界定:國小生日記,即指國小生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下來。

圖文日記:以畫面為主,以文字為輔的初級“寫話”形式,孩子用這種形式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筆記下來。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用圖文日記提高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的方法。

2、研究圖文日記促進國小低年級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的方法。

3、探索適合低年級學生寫話訓練的形式和方法。

(二)、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專題輔導,自學討論,認真學習作文教學的學術論文,夯實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2、檢測法。通過前期檢測,瞭解實驗前國小低年級學生作文能力的實際情況,通過實驗後的檢測,掌握具有説服力的數據,用以證實實驗的效果。

3、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實驗班前後的比較,從中歸納出實驗所取得的優勢。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探索圖文日記的具體操作方法。

三、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一)、所讀書目

《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美)坎貝爾等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圖解語文》江偉英着新世紀出版社

(二)、閲讀設想

從即日起至20xx年6月,工作日利用午休時間讀1小時書,暑假期間利用每天下午時間讀書。

(三)、具體時間安排

20xx年6月——20xx年7月完成《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的閲讀。

20xx年8月——20xx年9月完成《圖解語文》的閲讀。

20xx年10月——20xx年1月完成相關篇目的閲讀。(根據課題研究的所需選擇更多書籍)。

四、完成讀書筆記與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一)、完成讀書筆記的具體時間安排

1.網上收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知識20xx年6月

2.《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20xx年6月——20xx年7月

3.《圖解語文》20xx年8月——20xx年9月

4.每天讀書1小時,每月寫兩篇讀書筆記。

(二)、完成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20xx年7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現狀調查及分析)

2、20xx年9月完成教學案例分析

3、20xx年5月完成教學案例

五、申請結題

**年6月完成課題研究,申請結題。

研究結果以論文或報告的方式表現。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8

一、 課題的提出

1、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人類邁入了新的世紀。新的世紀是一個人文價值逐步走向趨同的世紀,是一個對人確立尊嚴,尊重生命、尊重個性、個性自由、個體自律的世紀。新的世紀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獨立性、自主性、發展性”的要求。 2、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呼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體驗”為核心,對教學提出了“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同學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議同學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滿足不同同學的學習需要”等要求。《義務教育全日制課程規範(實驗稿)》也對教學反覆提出了“體驗”的要求。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喚轉變全體同學的學習方式,呼喚在教育教學中實行體驗性學習。3、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目前,國小語文教學正努力改變同學的學習方式,改變目前課堂教學“重結論、輕過程,重傳授、輕領悟,重知識、輕智慧”的現狀,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的目標,促進同學積極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同學語文學習的特點。小同學活潑好動,語文學習的資料形象生動。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引導他們親臨實踐,在親歷中生成“真切體驗”,發生個性化見解,使課堂洋溢人文氣息,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的界定

(1)體驗是親身經歷、聯繫自身的體味。它具有親歷性、內發性和獨特性,是通過同學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它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2)體驗性學習是重視學習主體的直接經驗,強調讓同學親歷語文實踐活動,與文本“親密接觸”,發生“內在意義的交流”(即“對話”),從而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皮亞傑的"認知學習"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發明的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所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發明、發明和發現。" 2、蘇霍姆林斯基的`"勝利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勝利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讓每一個同學都體驗到勝利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溢興趣。 3、馬斯洛和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沛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它是以同學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誘發同學自主探究、主動求知。 4、布魯克斯的“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同學必需主動“投入學習”。死記硬背的知識是“無用知識”。同學必需在情境脈絡下與問題互動才幹真正理解。同學必需積極建構意義,通過內在對話與考慮過程,與他人互動,來理解脈絡與解決問題。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目標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逐步改變目前國小語文教學中同學體驗不夠、感悟不深、個性解讀文天性力不強的現狀。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為同學設立各種全過程親身實踐、親身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程序,引領同學通過聽、説、讀、寫、思、查、演等語文實踐活動,在“體驗感知、體驗感悟、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實踐、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勝利”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情商,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樹立較強的學習、實踐、創新的自信心,引領同學“積極的發現、建構、發明意義”,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為“一種被引導的發明”。 (二)主要框架子課題一: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施彩萍

2、主要合作者:蘇詠梅 龔秋燕

3、研究內容:尋找識字教學與體驗性學習的最佳結合點;引領同學通過多種渠道體會漢字的構成方法,體驗學習漢字的樂趣,提高識字能力。子課題二: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俞雲芳 楊聞豔 3、研究內容: 在閲讀教學中,引領同學進入文本情境,通過多種語言實踐活動,使同學深入體驗感悟,讀出個性化的理解,使課堂洋溢濃郁的“人文”氣息。子課題三: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毛華芬

2、主要合作者:高葉芳 瞿燕

3、研究內容:

在作文教學中,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同學聯繫生活,深入體驗,把自身真實的見聞感受通過口頭、文字表達,積極構建“作文——生活”的橋樑,使同學樂於寫作、善於寫作。子課題四: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實踐研究 1、 負責人:王曉君 2、主要合作者:仲怡新 金虹霞針對小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結合蘇教版小語教材,我們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引領同學從課內走向課外,積極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豐富體驗、增加知識、提高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課題的研究對象太倉市朱棣文國小一(5)班、一(6)班、一(7)班、二(3)班、三(1)~(5)班、四(1)班、五(1)班、六(3)班。(二)研究方法: 1、比較實驗法: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選擇8個班為實驗班。本校同年級其他班級為對照班,在進行常規教學的同時隨機接受教育輻射。 2、調查法:通過觀察、問卷、測試等手段對同學參與體驗積極性,體驗感悟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

3、理論探索法;通過查閲各種理論著作和研究資料,進一步明確體驗性學習的內涵和其能力培養方法。

3、經驗總結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時總結研究效果,進行階段性小結、調整、完善研究方案。 [中國-]

六、課題研究的時間和步驟

1、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20xx年1月到20xx年11月 2、具體步驟:前期工作:選擇討論,申報立項第一階段: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 (1)完成

文獻資料的收集、學習。

(2)制訂課題方案,確立課題組人員和實驗班,做好組織發動工作。

(3)擬定若干研究子課題。

(4)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會。 第二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 (1)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探索語文教學中同學體驗性學習的戰略。

(2)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有心人,善於捕獲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和時記錄、存檔。

(3)通過座談、測試、觀察等方式,定期瞭解同學體驗性學習的進展情況。

(4)20xx年上半年舉行中期彙報,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彙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並通過課堂教學觀摩和子課題優秀論文等形式展示效果。

(5)邀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根據課題進展情況相應調整課題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2月通過中期彙報,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 第四階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 (1)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彙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評審鑑定。

(3)寫出課題優秀論文,彙編優秀論文集。

(4)觀摩活動。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效果

(1) 課題優秀論文集

(2) 課題優秀課堂實錄

(3) 同學體驗性學習效果展示

(4)課題彙報資料

八、課題的組織管理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19

為了推進“低重心,大面積,專題式”的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羣眾性草根式教育教學研究,使教育科研有效地發揮改進教育教學、解決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作用,同時幫助教師積累專業生活經驗、豐富和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使教育科研真正能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經研究決定,我校開展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師小課題研究。

一、基本涵義及定位

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研究範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不僅僅是立足校本、貼近教師、植根課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實現教育科研大眾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小課題研究的核心價值在於改進教育教學和參與研究。

二、選題要求

選題本着“小、活、實、短、平、快”的原則進行,一線教師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選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小,即研究的範圍、問題規模小,內容具體,但問題必須具有普遍意義,能由點及面,實現推而廣之,可以圍繞問題持續深入滾動研究;活,即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簡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實,即問題是本學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改進和有效上,凸顯實效性;短,即週期短;平,即符合教師的實際研究水平,快,即見效快。選題範圍主要是研究班級教育管理和學科教育教學,學科教育教學主要是研究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

三、研究週期

視研究內容而定,可長可短,時間短則兩至三週,長則三至五個月,一般不超過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擬採取行動研究、敍事研究、教育觀察(課堂觀察)、調查研究、課例研究、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組成

一般為1—3人,不超過3人,可以是個人課題,也可以是小組課題。

六、操作流程

小課題研究一般可以採取“深入問題場景(課堂)———發現問題和困惑(提出小課題)——分析、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法(研討對策)——合作實施或個體實踐——總結提升”的操作程序。

1.學校沙龍會於每學期期初由教科室組織教師開展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為主題的科研沙龍活動,指導教師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小課題,用敍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填寫《小課題研究方案》,選題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實效性和推廣性等標準。

2.教師收集有關這個問題的相關材料及他人的實踐經驗進行學習,思考和規劃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該問題的措施和行動,籌策並制定出行動的計劃。

3.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實踐,及時記錄和收集研究過程的`原始真實材料(包括視頻材料),寫教育教學筆記。一個階段後,教師進行行動反思,調整行動計劃。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淡化形式,注重實效。儘可能把小課題研究中的教育行為作為一個過程表述,即不是靜止描述教育行為,而要説清楚事情的演變過程,總結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説明教師及學生行為變化的曲折過程,並儘可能用較為全面的事實表述實際效果。

4.教師進一步開展研究實踐(“二度研究”),並收集整理研究過程的材料,準備參加學校或區級的鑑定和評審活動,沙龍會要定期督促、檢查研究工作,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定期召開小課題研討會,開展小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活動,促進各課題組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

5.學校沙龍會要及時幫助教師及時總結小課題研究的經驗教訓,開展校內、校際或區級的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鑑定和評審、成果推廣活動,校內、校際活動由學校沙龍會安排。研究工作結束後,課題負責人要及時向學校或區教科室申請結題。結題時主持人須提交研究報告(結題報告或敍事報告)、《研究工作報告表》、《研究成果申報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結題研究課教案或主題教育方案)。

6.學校採取豐富多樣的成果推廣形式,搭建展示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平台,如開展課堂研討、科研沙龍、小課題成果交流會、小課題論文評比等活動;彙編《小課題研究課題通訊》、《小課題結題報告集》、《教師小課題感言集》、《教師小課題論文集》、《教師反思、評課集》等文本資料。

七、成果表達方式

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研究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多樣有效的成果表達方式,一般可以採用行為(教學)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報告外,可以採用教育教學的敍事、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調查報告、個案報告等方式,經典或優秀的活動方案、教案、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課程資源、學生作品等也可作為成果表達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學校層面的小課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組織實施,區級小課題的申報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對上報課題進行指導,並擇優(小、實、新)上報區教科室。

2.區級小課題申報時間和區級科研課題申報時間一致,研究方案字數在1000字左右,研究報告字數在20xx左右,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工作報告(進度)表、課題研究成果登記表、課題研究報告表樣式見附件。

3.建立小課題管理制度。

小課題研究工作的管理與實施,學校教科室須依據制度來規範執行,讓制度在具體推進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保證小課題研究活動的實效性。探索制定《小課題管理辦法》、《小課題結題鑑定評審制度》等制度,從把握到實施,從面上展開到點上突破,有效地實現科學、規範的管理,把小課題研究與對學校的考核、督評及對教師的考評掛起鈎來,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此保證小課題研究健康、有序、有效開展。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20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意義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遊戲中,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能得到充分發揮。而民間遊戲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改進、創新的結晶,流傳着許多具有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遊戲,它給許多人帶來了童年的歡樂。並且遊戲的種類豐富,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玩法不一,鄉土氣息濃厚,來源於生活,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好的創造機會和創造空間。

民間遊戲源遠流長,一般難確定其某一個遊戲形成的確切年代,也無從考證其作者。由於遊戲是孩子的天性,無論什麼年代,兒童總是在遊戲中成長。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我們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手段。

在臨安市教研室趙素傑《幼兒園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的實踐研究》主課題下,昌化鎮中心幼兒園與玲瓏街道中心幼兒園進行合作研究,成立由園長掛帥業務主任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民間遊戲進行收集、整理、改編及創新,使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元素滲透於幼兒園的教學之中。雖然有不少幼兒園對民間藝術活動的基本理論有過實踐和研究,但對民間體育遊戲的挖掘、蒐集與開發還處在較低水平,幼兒園也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民間體育遊戲可供參考使用。因此我們結合幼兒園實際情況,提出對適合幼兒發展的民間體育遊戲的開發與創新的課題研究。

(一)、時代發展的需要

首先,民間遊戲的開發弘揚了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民間遊戲是勞動人民自發創編、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流傳和發展民間遊戲已成為我國優秀民間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着中華民族共有的行為、思維、感情和交流模式。它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麗奇葩,散發着永恆的味道。農村幼兒園民間遊戲的開發,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

其次,民間遊戲的開發符合《綱要》的精神。隨着新《綱要》的頒佈,對我們幼兒園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間遊戲在不斷挖掘、整理、實施的過程中使廣大教師改變對民間遊戲原有的看法和態度,有利於教師教育觀、兒童觀、遊戲觀的更新,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通過教師與家長、孩子的共同參與、改編、創新和發展,以嶄新的面貌走入幼兒的生活,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元素滲透於幼兒園的教學之中。

(二)、農村幼兒園開發民間遊戲的條件與優勢

民間遊戲發源於農村,農村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受長輩們的影響孩子們往往都會幾個民間小遊戲如《打大麥》、《跳格子》、《老鷹捉小雞》等。就拿我們幼兒園來説,我園地處農村,園內活動場地較大、環境優美、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適合開展各類活動和遊戲。

(三)、開發農村幼兒園民間遊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民間遊戲藴涵着豐富的現代教育價值和發展潛力,對促進幼兒各方面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

1、農村幼兒園民間遊戲的開發,有助於幼兒身體的發展。幼兒民間遊戲可以較好的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為提高幼兒運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村幼兒園民間遊戲的開發,有助於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大多數民間遊戲配有童謠和兒歌,這些童謠和兒歌中包含許多關於自然和社會的知識,還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擴大了幼兒的知識面。幼兒民間遊戲中,一般都要與若干名幼兒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遊戲《金鎖銀鎖》、《炒黃豆》、《荷花荷花幾月開》等。通過與同伴的相互模仿、相互協調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3、民間遊戲簡單易學,趣味性強且種類繁多,對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為民間遊戲自身所具有的豐富內容和特有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隨意性和娛樂性,它可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能隨時隨地拈來就玩。不僅符合孩子們好動、好學、好模仿、好遊戲的心理特點,而且易學、易會、易傳,還能促進孩子體、智、德、美諸方面的發展。

4、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遊戲,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1)利於激發幼兒的創造靈感。民間遊戲具有取材方便、簡單易行,遊戲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對材料進行任意加工和改造,激發幼兒的創造。

(2)、民間遊戲內容和玩法的多變性為幼兒提供了創造的空間。

民間遊戲內容豐富,靈活多變,有時一種遊戲就有多種玩法,幼兒在學會了一些遊戲的方法之後,還會與小夥伴一起改變遊戲玩法,重新制定遊戲規則、重新設計場地佈置等,表現出了極大的創造性。

許多民間遊戲還配有朗朗上口的兒歌和口令,幼兒在遊戲中邊吟邊玩,始終處於歡樂之中。幼兒對有些兒歌內容已熟記,他們就嘗試改編兒歌的內容,教師就則引導他們把時代的信息編到兒歌裏去,根據兒歌內容的改動,遊戲玩法也隨之改變,賦予老遊戲新玩法,使遊戲更加符合現代幼兒的需求,使幼兒在遊戲中瞭解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增加了民間遊戲的魅力,激發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積極創造,盡情享受遊戲的樂趣。

(四)、農村幼兒園民間遊戲的開發,有利於幼兒園的管理

1、農村幼兒園民間遊戲的開發,有利於“勤儉辦園”。目前,對於農村幼兒園來説,“勤儉辦園”仍然是十分需要的,由於民間遊戲靈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簡便,如幾顆木珠或廢舊的鈕釦串起來就可以玩跳格格遊戲。開發和開展民間遊戲可以為全園節約一大批經費。

2、農村幼兒園民間遊戲的開發,有利於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活動。《綱要》中指出:“要科學、合理的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幼兒園一日活動包括許多環節,在安排一日活動中有兩個問題需要很好的解決:一是活動內容需要動靜交替。二是環節過度要自然,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幼兒民間遊戲的種類豐富,有運動量較大的《貓捉老鼠》、也有比較安靜的《拍大麥》等,可供教師選擇。使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過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亂,使幼兒得到充分的自由和發展。

3、幼兒園民間遊戲的開發,有利於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聯繫。民間遊戲來源於生活,許多家長都會玩,幼兒園在開發民間遊戲的過程中,可以向家長請教、徵集民間遊戲,使家長和幼兒園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幼兒園新《綱要》的精神。

幼兒園新《綱要》中提出的幼兒園教育內容之一是:讓幼兒瞭解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以及他們的風俗和文化。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有着各自的風俗和優秀文化,而這些正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首要資源。因此,本課程正是依據《綱要》精神,旨在讓幼兒瞭解本民族的風俗和優秀文化的同時,培養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依據“格式塔”心理學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知覺並不是先感知到整體現象,而後才會注意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而部分相加的總和又不等於整體本身,因為整體本身具有特定的質,即“格式塔”,一幅畫總是一個格式塔,一支曲子,一首歌也是一個格式塔,每一個心理現象都是一個格式塔,這就使心理活動具有整體性,使知覺的表象具有了創造性,心與物之間產生了“異質同構”,每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這種“異質同構”的能力。

本課題,正是依據上述理論,創設民間文化藝術的氛圍,並促使幼兒在這氛圍中自覺運用異質同構的能力接受民間文化的薰陶,同時,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課題研究的關鍵問題與特色創新之處

本課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如何開發和實施民間遊戲。

創新之處:本課題是以民間遊戲為主線,在繼承當地民間文化的基礎上,開發、創新民間遊戲,形成我園的園本課程內容。從而使幼兒在民間遊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提高表達與表現的能力,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四、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在繼承和發揚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開發課程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教科研的高度出發,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園實際的民間遊戲教學大綱、教材、課程設置等具體內容。

2、經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幼兒瞭解民間遊戲的特點,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在不斷豐富、發展民間遊戲,完善遊戲的規則、玩法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創新民間遊戲的新玩法,從而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

3、經過研究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能力與水平,建立生活即課程的大課程教學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不同種類的民間遊戲與幼兒發展的關係,包括民間遊戲與幼兒動作發展的關係、與幼兒身體素質發展的關係、與幼兒動手動腦能力發展的關係、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係、與不同性別幼兒的關係等。

2、在不斷豐富、開發民間遊戲,完善遊戲的規則、玩法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幼兒創新民間遊戲的新玩法,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

3、一日活動和主題活動中怎樣科學、合理地選用組織開展民間遊戲。

4、在不同的年齡班如何組織開展民間遊戲,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又如何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5、研究如何評價各年齡段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及標準。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方法

1、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3月)

(1)全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學習。

(2)收集各類民間遊戲

(3)收集準備開展各類民間遊戲的材料。

(4)對遊戲進行分類選擇。

(5)確定好遊戲實施研究的主要方法。

(6)對幼兒進行實驗前的觀察記錄和調查。

2、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設計家長問卷調查表,並彙總家長對幼兒園開展民間遊戲的有關意見和建議。

(2)研究不同種類、特點的民間遊戲與幼兒動作發展、身體素質發展、動手動腦能力發展、社會性發展的關係等。

(3)在一日活動中安排各類民間遊戲。

(4)將各類遊戲在不同的年齡班組織實施。

(5)課題期中彙報。

2、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5月——6月)

(1)召開課題組會議,彙總研究情況。

(2)整理資料,撰寫論文。

研究方法:

1、調查法:用問卷調查法調查本園幼兒遊戲活動的現狀以及收集適在各年齡閤中班幼兒開展的民間遊戲資料。

2、訪問法:走村串户,向村裏年長者收集他們幼時玩過的遊戲,並認真做好記錄。

3、文獻資料研究法:由課題組成員收集查找相關文獻,瞭解國內外幼兒園民間遊戲的研究動態,為課題提供理論依據。

4、實驗研究法:開展適合各年齡段的民間遊戲,研究遊戲在幼兒發展中起到的作用。

5、觀察法:主要是隨時記錄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以便教師更好地知道幼兒或對遊戲進行改進。

6、實踐反思法:在組織幼兒開展遊戲時,不斷反饋,及時調節遊戲的方法,內容,途徑,使開展的遊戲活動符合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使實驗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課題組的人員分工

昌化鎮中心幼兒園和玲瓏街道中心幼兒園園長帶領下業務主任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

呂豔芬(園長,國小高級教師,本科學歷,臨安市學科帶頭人、教科研先進個人,教壇新秀,在教科研方面成績突出)

徐羣(園長,國小高級教師,)——主要負責課題的組織與全面實施。

八、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活動實施的組織保障

園長室(含教科研室):適度調空,支持指導。

教研組:協調互動,反饋溝通。

班級:設計執行。

(2)師資隊伍的保障

①我們地處農村有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課題組成員多是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有開發、利用農村自然資源製作教玩具的實踐經驗和時間機會。

②我們科研氛圍濃厚,整體研究能力強,幼兒園近三年在杭州市和臨安市的教育教學論文評審中獲獎論文有50餘篇,臨安市級立項課題有十多個。幼兒園研究課題組長為我們園長,具有幼教高級職稱,曾多次主持市級課題研究,成果多次獲獎一等獎,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易於對我們人力、物力進行合理調配。

③有一支年輕、肯鑽研、實幹的中層教科研隊伍。課題組成員具有很高科研熱情,且具有相當研究能力。

(3)本地區民間遊戲眾多。

九、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參考文獻

l、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活動案例形式發表。

2、課題實施的整體推進和成果以課題研究報告形式呈示。

3、將課題研究的論文及收集的民間遊戲彙編成冊。

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臨安市第18屆學科論文評審中,《淺談民間體育遊戲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嘗試和應用》被評為二等獎。

課題研究方案集合 篇21

研究目的

通過對本課題的實驗研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通過學生的參與,使版畫文化得到傳承和交流,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相信課題研究的開展將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並能從中體驗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內涵。

研究計劃

1、選題(20xx年2月3月)

版畫作為繪畫的一個種類,最早源於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版畫線條清晰,肌理性強,色調明快,黑白對比強烈。尤其是兒童畫教育教學比較強的日本,把其作為國小美術的必修課。而吹塑紙版畫,因其紙質綿軟,形象要求概括、簡潔,但卻不能製作精細的內容,但這一缺憾

也便於兒童掌握,是當前美術教學、創作活動開展的有利形勢。

2、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20xx年4月5月)

徐州睢寧魚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唯一的`“兒童畫之鄉”,睢寧兒童畫迅速推向世界70多個國家、地區,以成為徐州睢寧的一項特色產業文化,而它的主要特色是“墨彩”的形式,如果將吹塑紙版畫運用到兒童畫創作,加之合理的研究方法(美術課堂教學,課外興趣教學,案例分析,調查研究,論文總結等),融入徐州的漢文化,漢畫像石,進行臨摹、寫生,再創作等,一定能夠更深層的創作出別具風味的藝術佳品。

3、課題設計實驗研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3月)

A、準備階段(20xx年6月9月)讀書學習計劃

收集資料並學習做隨筆《蒙台梭利的教育》《徐州鄉土美術教學研究》《兒童繪畫心理與教育》《兒童版畫》

B、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如何解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

①教育教學實踐:課堂教學,課外興趣小組。

②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等寫生活動。

③徐州兩漢文化的研究、資料的搜選、確定。

④研究活動小結。

在自己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積累成果資料。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階段性的總結,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靈活多樣,讓學生感興趣,讓孩子到生活中汲取靈感並運用到吹塑紙版畫的創作中。

C、總結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①整理資料。

②撰寫評價案例。

③展示優秀論文、活動資料、作品展板、研究成果等。

④完成結題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jzw9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