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通用16篇)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通用16篇)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通用16篇)

1、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處。

2、進一步學習人物的塑造方法,並訓練初步賞析人物的能力。

3、認識戰爭的殘酷性,從而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意義深刻的語句。學習結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是什麼的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婦人的形象。同時也領略燭光的象徵意義,啟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教學中對於二戰中納粹的暴行可以有適當的介紹,當有助於學生的認識。

課前準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者是根據拼音寫漢字:

貝爾格萊( )德、(f )( )曉、瓦(l )( )、地(ji o)( )、(p f )( )、衰( )老、( )( )頭、屏( )障、顫(w i wi)( )、(j )( )躬、贊(y )( )、綢(du n)( )、(f l ng)( )、驚(h i)、( )、晨(x )( )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 )文;散( )步

(2)削:削( )去;剝削( )

(3)間:間( )距;間( )歇

(4)迫:迫( )擊炮;急迫( )

(5)晃:晃( )眼;搖晃( )

(6)堡:堡( )壘;十里堡( )

(7)揣:揣( )在懷裏;揣( )測;

掙揣( )

3、辨析形似字:

(1)瓦礫( );閃爍( );眾口鑠( )金

(2)契( )約;挈( )帶;鍥( )而不捨

(3)地窖( );窯( )洞;窟( )窿

(4)枝柯( );孟軻( );坎坷( );

苛( )刻;百舸爭流( )

(5)揣( )測;踹( )開;喘( )氣;

湍( )急;祥瑞( )

4、詞語積累

(1)燒灼:燒、燙,使受傷(2)珍藏:認為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過;穿過。(4)目睹:親眼看到。(5)拂曉:天快亮的時候。(6)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7)地窖: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10)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11)聳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強烈。(13)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14)肅立:恭敬莊嚴地站着。(15)顫巍巍: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16)肅穆:嚴肅安靜。(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5、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主要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俄羅斯問題》,詩集《友與敵》,長篇小説《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等。1949年訪問中國,並於次年出版了描寫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戰鬥的中國》一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瞭解對比手法

3、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示標

三、新授: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課文中幾次寫到閏土?

3、對於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討論:

①少年閏土的外貌是怎樣的?

②少年閏土的動作語態是怎樣的?

③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是怎樣的?

④少年閏土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⑤少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4、對於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討論:

①閏土的外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②閏土的動作語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③閏土對“我”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④閏土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⑤中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5、什麼原因使閏土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麼描寫的?

討論:

①對於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②對於今天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7、楊二嫂的變化的説明了什麼?

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8、“我”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樣變化的?

9、作品對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這就充分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是使舊中國農村經濟日趨破產,廣大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總根源。這就是魯迅描寫閏土、楊二嫂形象變化所揭示出來的深刻社會意義。

10、作品對閏土、楊二嫂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人物描寫,特別是肖像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給人以深刻印象,並能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

三、作文片斷訓練:肖像描寫

四、板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寫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讚美、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裏辛勤勞作、奮然向前。這篇作品可以説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2.體會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美美地聽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春》,瞭解了它的結構與內容。作者在文中向我們展示了五幅美麗的圖畫,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筆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們留戀忘返啊!今天,我將跟大家與它進行一次最親密的接觸,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絢麗的春光,去仔細地品味文中那優美的語言,去學習作者那高超的寫作手法。

師:首先,請大家閉上眼睛,打開你們的耳朵,敞開你們的心房,用你們的耳朵去聆聽錄音,用你們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筆下春天美的所在。聽完以後就請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輕音樂相伴的朗讀帶。播放完以後,學生們已陸續睜開了眼,但還有幾個沒睜開眼。)

師:相信大家都被這優美的朗讀陶醉了,被這美麗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現在還有幾個同學沉醉其中,不願睜開眼呢!(大部分學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學生四處張望尋找閉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吧!沒關係,我再給你們三分鐘時間整理你們自己的思緒,然後就請同學把這種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收穫。(三分鐘時間靜思。)

生1:簡直太美了。我已經無法用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只感覺自己當時就在春天的花園裏漫步。綠的草,五彩的花,還有嗡嗡的蜜蜂,美麗的蝴蝶在我的身邊飛來飛去的,春風輕撫着我,陽光親吻着我,彷彿來到了仙境。

師:好!有了身臨其境之感。

生2:從來沒有這樣去聽過一篇文章。因為這次我不再僅僅是用耳在聽,而是用心在聽。這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呀!我彷彿聽到春姑娘在呼喚我,她帶着我賞春的美景,聽春的聲響,聞春的氣息。和煦的陽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與温暖,久久不願離開。要不是老師叫我,我真不願睜開眼睛呀!(説完自己笑了一下。)

師:哦,這樣呀!看來春姑娘讓你着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機。草綠了,花開了,樹發芽了,鳥也出巢了,一切都顯示出新氣象。正如文中所説“一年之計在於春”。看,農民們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輕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彷彿還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黃的稻穀。是呀,有了春的播種,就會有秋的收穫。

師:對呀!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充滿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種,才會有秋的收穫呀!其實,人生也一樣,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學習與奮鬥,才會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們的感覺不同。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在這優美的朗讀聲中,在作者描繪的美景中,我被帶到了我的童年。記起了童年在農村度過的春天,我跟夥伴們在河邊放牛的情景。藍藍的天,青青的草,我們不時在草地上打滾,不時又爬到牛背上。河裏的鴨子也在悠閒地浮水,還不時地把頭一咕嚕扎到水中呢。

師:這個同學由作者的描繪聯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錯,聯想力較強。好的,剛才幾位同學都談了自己用心聽後的感想,收穫還真多。記得一位偉人説過“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的。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叫大家談了。不過,大家在下課後可以與同學再交流或把你的這種感受寫到你的日記中。(還想舉手回答的學生聽了後把手陸續放下來了。)

二、美美地讀

師: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語言,相信大家肯定想親自走近他,與它進行面對面的對話,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它的喜愛。請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如大聲朗讀、輕聲朗讀、用心默讀體會、反覆咀嚼等去表達你的感情,去尋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語言的美,去體會文中的感情。老師也為你們尋找到許多春天美景的畫面,大家可邊欣賞畫面,邊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地方,並加以品味與玩味,想想精彩之處在哪?可以從課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畫面、情感、手法、主題……等方面入手。好,現在開始讀。

(多媒體播放配輕音樂的春景圖畫,圖畫是根據文章內容的順序編排。學生邊欣賞圖畫邊用自己的方式讀課文。有的不時在書上圈點勾畫,在本子上寫發現。教師在學生中間巡視、指導。)

三、美美地説

師:時間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讀後的所得與所感。前後左右四人一組。

(學生四人一組相互交流。)

師:好!現在希望同學們踴躍發言,讓更多的同學分享你的成果。開始發言。

生1:我認為寫春雨那段寫得很精彩。你看那細密的雨中,黃暈的光、鄉村的小路、石橋、撐傘的人、工作的農民,整個構建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畫,給人一種安靜而和平之感。

師:春雨圖有種“安靜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一句中“偷偷地”和“鑽”這兩個詞語用得絕,簡直有一種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鑽出來”是怎樣的情景,那種情態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時的嬌顏,還有那個“鑽”字又是何等傳神,那種破土而出的擠勁令人肅然起敬呀!

師:説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徹。是呀,這兩個詞用得多妙啊!

生3:我認為“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醖釀”這句寫得好。風本來是無味的,但他卻寫出了味道,風裏有“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味”。

師:把無色無味的風寫成了有味的風。“壯難寫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認為這篇文章的結構美。作者由盼到繪,再到贊,渾然一體。開頭用兩個“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現了出來,“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中間用五幅圖畫描繪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讓人有身處畫中之感;結尾又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漸次排比,對春天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呀!

師:從整個文章結構入手,找出了美點。很好!

生5:“桃樹、李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句寫得好。他運用了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就這些?(生點頭)運用了修辭手法就是寫得好嗎?(有的學生笑了起來)

生5:不是。(顯得不好意思)

師:那好在哪裏?

生5:好在……好在……

師:看來要再仔細想想。那你先坐下來。我們説它好肯定要説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讓別人信服吧!有沒有哪個同學跟他找的是同一句?(生6舉手)好,那你來説説理由。

生6:作者運用了修辭手法,把花競相開放的情態與花色豔、花色多都寫了出來。

師:對。我們只有這樣説才有説服力。不能只顧着講好,一定要有理由哦。恭鵬同學(剛才沒説出理由的那位同學),你明白了嗎?(那位同學點頭)好的,那我們再繼續。

生7:我認為迎春圖寫得好。因為前面的四幅圖畫都是寫景,給人的感覺總缺點什麼,就像欣賞一幅沒上色的山水畫,很單調。而迎春圖卻寫了人,就像給這幅畫一個很好的點綴,給它塗上了色彩,把春的活力,把人對春的喜愛表現了出來。

師:嗯。見解獨到。好了,剛才很多同學都談了自讀後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們在文中發現的美。老師認為這篇文章不僅形式完美,而且內容豐富,激人想象;不僅結構清晰,而且語言優美。可説,美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個畫面中,藴含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下面就請大家以我們剛才的發現為基礎,分組討論歸納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看看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四人為一組,開始進行討論,討論好的小組就派代表發言。

(生四人一組討論,師巡視。)

生1:我們這組發現作者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隨處可見。

師: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

生2:我們覺得文章一個的特點就是語言美。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沒有我們以前學的那些文章那麼難懂,特別是像“趕趟兒”、“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些詞語,感覺就像在説話,顯得自然、樸素、通俗易懂。

師:語言美,自然、樸素、通俗易懂。

生3:我們覺得文章的結構嚴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講結構美的那個學生)所講的一樣。這也該算是它的一個特點吧。

師:算!怎麼不算呢?好,結構精美、嚴密。

生4:我們覺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繪了許多春天的景物,但處處都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作者抒情並不是像我們平時寫的“啊!我愛你春天!”這樣,而是顯得含蓄,藴抒情於描繪之中。總之,要不是作者對春天有這麼喜愛,我想是難寫出這麼美的文章來。

師:同學們談得都比較好。根據大家的討論,綜合大家觀點,老師把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點。請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體顯示:1、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和諧地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結構嚴密,層次井然中見跌宕變化;3、語言樸實、雋永,通俗易懂。邊讀邊稍作分析。)

四、美美地寫

師: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筆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裏行間都凸現着美。朗讀它,品味它,不僅會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更會令我們對美產生一種追求。縱觀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來源於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感受,來源於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與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全文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俯拾皆是,把情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現在,我們雖然不處在春天,不能親自領略無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樣有無窮的魅力,也是眾多文人筆下常描寫的季節。我想處於秋天中的同學們,肯定對秋天有獨特的感受吧!現在,就請敞開你們的情懷,用你們自己的筆把對秋天景物獨特的感受寫出來。可以選擇秋風、秋雨、秋陽、落葉等秋景中的一個方面來寫,用一段話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寫出來就可以了。看誰寫得快,寫得好。注意在寫的過程中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寫作方法。

(生自由練習寫作,師巡視、指導。幾分鐘以後挑選幾個同學所寫的當堂朗讀,並給予適當評價。)

師:“美是無處不在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是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説的。今天,我們共同探討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領略到文章語言給我們帶來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與學習中,開啟你們的心智,用你們的眼睛去尋找美,用你們的心去感受美,用你們的手去創造美!下課!

課後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春》是從舊教材中選取的課文,也是國中語文傳統的經典篇目。這次已經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這次最成功。

前兩次上課我都是這樣設計──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逐段講解: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讓學生在課文的誦讀中,體會春天的美景。前兩次每次教完課文,對自己課堂的分析也頗感滿意,從學生書本上滿滿的筆記也感覺學生收穫挺大的。

但這幾年,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斷反思自己教學的同時,我也意識到課堂教學上的不足──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教《春》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從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的思想鬆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改變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的狀況,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後,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放開學生的手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對於此類寫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重視純理性的分析,而輕視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體驗。教師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知品位,從每個句子的結構修辭到每個詞語的妙用,從語言特點到整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一個個昏昏沉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我倡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鑑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閲讀成為一種愉悦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聽説讀寫”,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大多數人的共識,語文能力包括閲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和説話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而在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割裂了這四個方面。習慣上,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只是把一篇文章整體感知後,再把課文內容分析給學生聽,把聽説與讀寫割裂開了,而忽略這四種語文基本能力的內在聯繫。事實上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薰陶。課堂中,我讓學生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説、美美的寫,把聽説讀寫四種能力有機的融合。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學習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4、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用真實體驗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父親的語言、動作、形象的刻畫,指導學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藴含的父子深情,啟發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三、教學難點?

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使學生受到感染,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導語。中國受長期的農耕文化的影響,尤其注重親情。千百年來,抒寫親情成了文學的母題,這種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你能列舉出幾篇嗎?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簡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19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暑假以後到清華大學任國文系教授,當時只有28歲。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朱自清隨清華大學遷往大後方,在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在艱難和貧困的生活中,他在認真努力地進行中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的同時,很關心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繼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並參加爭取民主的運動,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當時,美帝國主義一面用槍炮支持國民黨反動政府打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又把它的剩餘物資美國麪粉運往中國,作為救濟糧來籠絡人心。朱自清為了反對美蔣_罪惡行徑,在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的宣言上籤了名,並且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買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偉大的革命領袖毛澤東贊他“有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3?寫作背景。關於寫作背景,主要指出課文記敍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煙酒公賣局長的作者的父親朱鴻鈞也被解除了職務。朱鴻鈞沒有積蓄,兩手空空,還欠下五百元的外債。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從北京趕到徐州,同父親一道奔喪回家。到了揚州,父親將金銀首飾都拿出來,又當了一件狐皮袍,才還上欠債。又借錢辦了喪事。辦完喪事,作者回北京唸書,朱鴻鈞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車站依依惜別。《背影》所寫的就是這一段史實。為了講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揚州——南京——浦口的簡圖。這樣,課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蹤就都清楚了。

(二)聽錄音朗讀,教師給以朗讀指導。?

(三)學生自行查字典解決疑難字詞。?

(四)整體感知課文。?

問:這篇文章什麼地方令你感動

(鼓勵學生踴躍回答,簡要説明原因)?

(五)仔細研讀重點段落。?

1、研讀第一、二、三段。(學生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然後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包含着什麼意思

(這時候,父親心裏一定比兒子更加悲傷愁苦,可是,當他看見兒子流淚的時候,便強抑悲苦,反過來安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是多麼的體貼、愛護。)?

(2)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説明了什麼?這些內容和“背影”有什麼關係

(作者的父親在徐州當煙酒公賣局長,不僅沒有發財,還要借了錢辦喪事,變賣典當了家財去償還虧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父親的為人。父親失了業,又背了債,悲和愁相交煎。)?

2、研讀第四段。(指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自由回答。)?

(1)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説明父親完全可以不必為“我”送行?父親“躊躇”了又“躊躇”説明了什麼?

(第一,他“事忙”,急於謀事;第二,有熟識的茶房,可以託他陪同上車;第三,“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對茶房“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躊躇了一會”,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的這句話説明了什麼?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儘管“事忙”,但認為這無關緊要。

“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的,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帖。

簡短的一句話,説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3、研讀第五段。(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悔恨的語氣,然後思考下列問題,發表己見。)?

(1)作者為什麼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而且還要歎氣説“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對“聰明”一詞應怎樣理解

(這是作者的自責,責備自己那時年輕無知,不僅沒有體會出父親的一片愛心,反而嫌他“説話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現在想來,內心深感愧疚。)?

(2)進站上車,父親是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呢

(兩個“忙着”説明父親全然不顧自己,只想着為兒子勞神費力。一個“囑我”,一個“囑託”,説明父親像慈母一樣對“我”關心體貼。即使是找一個座位,他也要認真地“揀定”進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細緻入微,用心良苦。)

4、研讀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組討論下列問題,全班進行交流。)?

(1)“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説這句話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於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為兒子他想得多麼周到。)?

(2)第一次寫看見父親的背影,作者是怎麼描寫的

(主要寫了父親的穿戴和一系列動作。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裏。接着具體描寫父親是怎樣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的。“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顯示了父親行動的不便;手攀、腳縮、身子傾,形象地寫出了吃力的樣子,看到父親不辭辛苦為自己買橘子,“我”怎能無動於衷。因此,“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寫第一次被父親的背影感動得流淚。)

(4)寫買橘子回來,父親放好橘子,“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心活動

(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並不輕鬆,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鬆的樣子來安慰兒子。但也表明他為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5)離別的時候,父親説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着兒子旅途的安全。“進去吧,裏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廂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親。)?

(6)最後一句寫第二次看見背影和第二次流淚,説説這時候“我”的心情。?

(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子,使“我”感動不已,現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自己回車廂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湧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兩次寫流淚,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六)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這幾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找出寫背影的地方,分析特點。)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站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2、作者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有哪些好處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是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1)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中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2)可以給讀者以廣闊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

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3)藝術視角的創新。?

(七)課堂練習(教師出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給平時發言較少的同學儘量多提供發言機會。)?

1、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聯繫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實體驗,選用生活瑣事來表述父愛或母愛。?

2、結合第三題,説説油畫《父親》的感人之處。?

3、結合第四題,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來描寫一下養育你的親人。?

(八)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這篇抒寫父愛的精品,寫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語樸實簡潔,卻感人至深,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為感動,寫出了這樣感動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徵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徵,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九)結束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父母就在我們的身邊,把我們的目光悄悄移向他們,你將是一個善良的人,飽含愛心的人。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內涵,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從小説中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文章的細節描寫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掌握基礎,理清情節

一、導入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這篇文章,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嚴肅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板書:最後一課都德)

二、背景介紹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發生的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阻止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法軍大敗,普軍長驅直入,侵佔巴黎,迫使法國割地賠款,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被割讓,普政府不準這兩個地方繼續學法語這篇小説寫的就是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

三、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短篇小説,小説有三要素:情節、環境和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閲讀小説,往往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然後作細緻的人物分析

過渡:本節課我們力求從情節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結構

四、雜讀——熟悉內容,解決字詞

1.字形:

哽住 懲罰 祈禱 懊悔 詫異 縱身 慘白 糊塗 踱來踱去

2.詞義:

懲罰:嚴厲地處罰

懊惱:做錯了事或説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懊:悔恨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踱來踱去:來回慢步行走

3.學生任選以上詞語中的兩個詞語,自由説話

提示:既要準確地運用所選詞語,又要讓所説的話富有意境,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4.小説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後一堂法語課(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簡明)

五、聽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甲:朗讀1-10段;

學生乙:朗讀11-23段;

學生丙:朗讀24-29段

學生聽前明確任務,聽後完成以下任務: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確:小弗郎士和韓麥爾

知識放射:告訴學生,最能表現主題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在表現主題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愛國主義的交響樂是這兩個人物用相輔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為、語言奏響的

2.複述故事情節(兩名學生)

提示:學生複述時突出記敍的六要素即可

學生分組討論,用簡要的文字表達文章的思路

明確:按照課前、上課、下課時間順序來行文

板書:課前、上課、下課

3.根據討論結果,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發生(1-10):寫上課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見的典型環境和課堂氣氛;

第二部分,發展(11-23):寫最後一課的經過,重點寫了法語課,其次還寫了習字課、歷史課與拼音課;

第三部分,高潮和結局(24-29):寫下課時的情景

六、小結

本節課,我們完成了兩個學習任務:一個任務是課標要求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第二個任務是整體感知全文,從宏觀上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準確地説,我們學習了小説三要素中的兩個要素——情節和環境,為我們下一節課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鋪墊

板書:

最後一課

都德

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

主要情節 課前——上課——下課

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主要人物,聯讀相似作品,感受愛國情感

一、導入

《最後一課》是在普法戰爭時期奏響的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樂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言行舉止是這首交響樂的主旋律,下面我們就着重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從而理解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板書: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

二、品讀-――定格人物,體味感情

1.品讀小弗郎士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①學生邊讀邊用筆勾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重要語句

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變化?(從總體上把握)

明確:有這樣三個變化:

一是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語法;二是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並敬愛老師;三是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③小組討論:按小弗郎士的三個思想感情變化,分成三組,每組用例舉法具體回答一個問題

A組——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語法

學生:從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對學習的態度有變化如:“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麼討厭,帶着又那麼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B組——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並敬愛老師

學生:從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對老師的態度有變化如:“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C組——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學生:從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對祖國的情感有變化如:上課前,在小弗郎士眼裏,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有趣得多”,而當他聽老師説“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後,心裏萬分難過!

④從這些思想感情的變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嗎?

明確:小弗郎士是個頑皮的孩子,學習上要求自己不嚴,怕老師罵就想逃學但在最後一課上,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板書:生性頑皮,要求不嚴,但熱愛祖國

2.品讀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

①學生邊讀,邊從課文中畫出描寫韓麥爾先生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

A 品外貌:“穿……打……,戴着……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後一課時,穿上節日的盛裝,表示了韓麥爾先生什麼感情?

明確:表示他“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之情

B 品神態:為什麼韓麥爾先生聽到鐘聲就臉色慘白?

明確:臉色蒼白是韓麥爾先生內心痛苦的表現,因為教堂的鐘聲宣告最後一堂課的結束,號聲暗示着德語將要代替法語,這兩點是對韓麥爾先生的沉重打擊,所以,他臉色蒼白

C 品語言:“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明確:“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其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擊普魯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 品動作:“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韓麥爾先生寫兩個大字,為什麼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確:因為他把對祖國強烈的愛、對國土淪亡的無比悲憤都融進這兩個字,感情極為強烈,集中體現出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了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念

②縱觀全文,結合剛才的分析,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韓麥爾先生大概四五十歲,平時穿着隨便,上最後一課時,他穿上漂亮的綠色禮服,繫上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繡邊的小黑邊帽這位老師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常常讓學生丟下功課替他澆花,他去釣魚的時候,乾脆就放學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給學生,而且很講究教學方法他帶着深沉的愛國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使這堂課成為學生最難忘的一課(答案可以多樣,有理有據就行)

板書:穿着隨便,自己要求不嚴格,但教學水平較高,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3.學生質疑(老師應答預案)

①文中有許多細節描寫,如:掛在鐵桿上的字帖、飛進來的金甲蟲、鴿子、普魯士兵的操練和軍號聲等,有何作用?

學生提出討論後明確:這篇小説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正如剛才同學們提到的,“掛在鐵桿上的字帖”,烘托了教室裏的愛國氣氛;“飛進來的金甲蟲”沒有影響孩子們畫槓子,刻畫出了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是小弗郎士的聯想,這聯想無情地嘲笑了普魯士侵略者強迫他們學習德語的愚蠢;作品中兩次出現的普魯士兵的操練和軍號聲巧妙點明時代背景……這些細節對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②文章是借最後一課表現法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開頭卻寫了很長一段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匠心何在?

學生提出討論後明確:總的説來,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徵,同時為情節的發展作了巧妙的鋪墊具體表現在:一是讓小弗郎士的表現和下文形成對比,同時描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又展示了他對敵人的恨,為下文埋下伏筆二是通過小弗郎士的內心活動,間接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平時,這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們看布告牌的細節,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③戰爭中表現愛國主義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別是戰場上的浴血奮戰,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小角落?

知識放射:這是一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選材的匠心也正在此,大家可要記住喲!

畫外音:當然,可能還有一些老師事先沒有想到的,這就要求老師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智慧性,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從容應答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

過渡:這篇小説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人民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承受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閲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三、聯讀——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四世同堂》簡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鬥爭歷史的長篇小説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於入侵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2.比較閲讀《最後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節選附在《資料寶藏》中)

知識放射:比較閲讀的方法,關鍵是要尋找出比較點,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這兩篇文章可以從作品作家、寫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題思想、線索人物、描寫方法和寫作手法等角度進行比較

明確:(小黑板)

《最後一課》 &n, bsp;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 普法戰爭 抗日戰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後最後一堂法語課 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第一堂課

中心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方法 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手法 烘托 烘托

四、生活鏈接——有理有據地説話

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過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體驗嗎?當你聽説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轟炸的時候,當你聽到我國申辦20__年奧運成功的時候,當你看到我國“神六”成功返回的時候……你感受如何呢?

提示:學會用規範的句式説話,學會用具體的事例支撐自己的觀點

五、小結

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一課的主旨這篇課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敍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佔以後,師生上最後一課法語課的情景短暫的最後一課,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國人在失去土地時的悲憤、沉痛的心情,《四世同堂》片斷也是這樣這是兩篇充滿活力的文章,最容易走近我們讀者的心靈,最能夠引起我們讀者的共鳴

六、作業

韓麥爾説“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談談你對祖國語言的理解,並把它寫下來

板書:

最後一課

都德

小弗郎士 生性頑皮,要求不嚴,但熱愛祖國

韓麥爾先生 穿着隨便,自己要求不嚴格,但教學水平較高,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6

課文內容分析:《中國石拱橋》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我國石拱橋的傑出代表,運用多種説明方法,詳盡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歷史及特點,説明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以及不朽的藝術價值,讚揚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學情分析:《中國石拱橋》作為八年級學生國中階段系統學習説明文的首篇文章,這體現了它的重要性。從縱向看,學生國小已經接觸過説明文,掌握了關於説明對象、説明方法、説明語言、説明順序等基本的知識,從橫向看,學生學習的課文絕大多數是記敍文,平時寫作都以記敍文為主,對説明文的學習和運用還是比較陌生的,並且覺得説明文比較枯燥,那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會有一定難度。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以學定教,創設情境、靈活採用學習方法激發積極性並鍛鍊思維。

教學目標:

1.學習概括、篩選關鍵信息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學習通過恰當的説明方法、説明順序及結構層次更有條理地來介紹説明對象。

2.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順序,通過仿寫、點評、修改等方式進一步理解,並學會運用説明文相關知識。

3.通過對比閲讀感受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學習概括、篩選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徵進行介紹和説明,理解文章通過恰當的説明方法、説明順序及結構層次更有條理地來介紹説明對象的寫作要點。

教學難點:

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順序,通過仿寫、點評、修改等方式進一步理解,並學會運用説明文相關知識。

教學創意:《中國石拱橋》是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也是國中階段第一篇説明文。本課的設計思路是:1.通過小組探究、模擬導遊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內容的基礎上,以問答互動的形式瞭解學生對説明文知識的理解。2.通過對比閲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懷。3.通過補寫現代石拱橋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學生對説明文知識的運用。由課內到課外,由古代到現代,由知識到人文,由學習到實踐,希望能以文本閲讀為支撐,以口頭表達與寫作訓練為落腳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賞橋,瞭解橋之義

學生活動:(展示各種各樣橋的照片)這些橋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你能結合自己的觀察和理解,用一句話説説“橋”是什麼嗎?(生交流)

明確:架在河上、陸地上、峽谷上的連接兩岸可供人們通行的建築物,就是橋。

二、説橋,領悟橋之理

學生活動:本文約1700多字,請大家用三分鐘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勾畫關鍵語句,再組合文章的關鍵句為大家介紹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在世界橋樑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

②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它們幾乎到處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③為什麼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於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有優良傳統,建成的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再其次,我國富有建築用的各種石料,便於就地取材,這也為修造石橋提供了有利條件。

④兩千年來,我國修建了無數的石拱橋。解放後,全國大規模興建起不少石拱橋。近幾年來,全國造了總長二十餘萬米的這種拱橋,其中的一孔,長達150米。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角度討論:這篇文章為什麼會放在國中階段第一個説明文單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個思考角度:

①從説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過組合關鍵句已瞭解本文的主要內容,那其他內容是不是可以刪除?為什麼?

②從説明文語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説明語言準確嚴謹,但是一些不確定表述,如“大約”“可能”“幾乎”等詞多次出現,你如何看?請結合具體語句作簡要分析。

③從説明順序的角度思考: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例子能調換先後順序嗎?為什麼?文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

④從説明結構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題目是《中國石拱橋》,那麼開頭兩段講石拱橋的特點是否多餘?最後一段又有什麼作用?

三、遊橋,欣賞橋之美

學生活動:這麼多例子裏面,作者將趙州橋和盧溝橋重點介紹,那麼趙州橋和盧溝橋是怎樣體現中國石拱橋的特徵的?請大家按照自己的興趣分成兩個導遊小組,組員進行如下分工:

①説明圖繪製:根據課文內容,畫出趙州橋或盧溝橋的示意圖,在相應的位置上標出數據。

②導遊詞整理:根據課文內容,大體按照以下格式有條理地梳理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導遊詞,可在書中相應位置批註。

如:歷史悠久——趙州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

③趙州橋(盧溝橋)介紹:根據課文內容、導遊詞以及自己的合理發揮,有條理、有重點、有詳略、有趣味地為大家介紹一座橋。

(兩個組分別派代表上來在黑板上邊畫圖邊介紹這座橋)

四、佈置作業

①請在積累本上完成本課重要字詞字音詞義的積累。

②根據文章內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題的表格。

③文中還有哪些沒説全的説明方法?請課下批註,並交流。

第二課時

一、比橋,體會橋之情

學生活動:看【積累拓展】五的材料(一),與文中第6—8自然段對比閲讀,看看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

明確:《中國橋樑史料》選段集中介紹盧溝橋本身的情況,分橋拱、橋墩、橋面、橋欄等幾個部位,列舉大量數據與事實,一一介紹。課文則重點介紹盧溝橋的結構特點、橋欄上的石獅子,也介紹盧溝橋的審美價值和歷史意義。因為《中國橋樑史料》是部橋樑學的專業著作,所以主要從學科專業的角度,介紹盧溝橋作為一座重要建築物的技術細節;課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讓普通讀者在有限篇幅內比較全面地瞭解盧溝橋,自然不能過多聚焦技術細節,但又要讓讀者對盧溝橋的建築特點有所瞭解,所以選擇結構特點和最的石獅子作為説明重點。

二、寫橋,領略橋之韻

世界跨徑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貴州省羅甸縣大小井特大橋即將在今年建成,當地人民都非常開心,其中有個同學想把這座橋補寫到説明文《中國石拱橋》裏,以此告慰我國橋樑專家茅以升爺爺的在天之靈。在準備寫作的過程中,這個同學產生了疑問,你們能幫他解決嗎?

學生活動:看鏈接資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橋適合補寫到《中國石拱橋》裏嗎?為什麼?

補充資料:大小井特大橋資料及圖片

【資料一】:大小井特大橋的簡介

大小井特大橋始建於20__年6月29日,工期38個月,全長1.5公里,主橋主跨為450米,20__年6月30日橫跨在貴州省羅甸縣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橋順利合攏,大小井特大橋是平塘至羅甸高速公路關鍵性工程,是世界跨徑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

全橋共58個吊裝節段,節段淨吊重達160噸。橋台所在山坡峯頂與河底相對高差約250米。上百噸重的節段被一節一節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後再精確移動到位拼結起來合龍。

【資料二】:大小井特大橋的施工環境

作為我國典型的高山峽谷大跨度鋼管拱橋和世界同類型橋樑之最,大小井特大橋結構、技術複雜,質量要求高,施工難度大。

大橋拱座施工現場地形陡峭,邊坡開挖高度高,開挖方量大,大體積混凝土温度控制技術難度大,拱腳預埋件安裝精度要求高。纜索吊機安裝施工主塔拼裝高度高,主索安裝跨度大,施工安全風險高。主拱安裝施工拱肋縱向運輸距離長,吊裝重量大,主拱對接精度、線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懸拼施工時間長,斜拉扣掛施工難度高。山區機制砂C60自密實混凝土技術難度高,混凝土頂升高度高。

同時,大橋本身也將成為當地景區的一道風景線。大小井特大橋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風景區。景區河水碧綠清澈,兩岸古榕參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農田阡陌縱橫。還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祕莫測的天坑。已合龍的大小井特大橋,與景區相互襯托,遙相呼應,成為景區又一道風景線。遠處觀望大橋,整個大橋猶如一座"天橋"。橋樑建設者們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橋"。

【資料三】:大小井特大橋的修建意義

該橋是貴州本地企業完全自主建設的第一座大橋。大橋預計20__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實現通車,通車後從平塘縣到羅甸縣只需1個小時,比走省道快2個小時,對打通貴州的"斷頭路",加快黔南地區橫向連接運輸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貴州建設交通強國西部示範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脱貧攻堅有着重要意義。

明確:材料選擇符合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可以補充進去。

學生活動:試着將大小井特大橋補寫進課文裏。之後選一篇代表習作集體修改、點評。

引導學生學會蒐集、取捨鏈接資料,運用所學的説明文知識進行片段寫作,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三、尋橋,領略橋之新

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石拱橋建設的無數奇蹟。以茅以升為代表的現代橋樑專家開創了中國橋樑建設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當代橋樑建設者們,不斷開創新的造橋技術、刷新橋樑建設的世界記錄,大小井特大橋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還有更多創新的橋樑工程等着我們去了解、介紹和讚頌。

四、佈置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觀看紀錄片《超級工程2》第二集《中國橋》,蒐集20__年中國新建大橋的相關資料,試着再給其中的一類或一座橋寫一段説明文字。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敍方法,同時瞭解記敍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課時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本文從三方面記敍_演的奇妙,一是寫_身的聲響,二是寫聽眾的反應,三是交代表演的場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_身的記敍與描寫,是本文的教學的重點。關於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辯析等古漢語知識,這對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説,不易理解與掌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難懂,串講時,可以採取學生先講,教師有重點地加以補充的方法。歸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可以用討論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時教學要點:

解題,介紹作者,範讀課文,講析課文第一、二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舊課,引入新課。先讓學生集體朗讀或背誦《賣油翁》,然後告訴大家,《賣油翁》講的是酌油技術精熟的故事,這篇《_(板書課題)講的是民間藝人技巧高超的故事。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對所從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課題。

_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後邊,俗稱“隔壁戲。”

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_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作者介紹(請同學看註解)。

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清代福建省晉江縣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鐵聲詩》等,現在已經容易看到了。《_就是節選自《鐵聲詩自序》(見清人張潮編輯的一部筆記小説《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刪改。

〔《_這段文章,還見於金聖歎批本《水滸》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環與金聖歎幾乎是同時人,現在還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斷定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誰,課文林嗣環,是依據《虞初新志》。〕

四、教師範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先請同學,然後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頃(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導學習第一段課文(先請同學朗讀並翻譯,然後由教師補充講解):

“京中有善_。”

京城裏有一位擅長表演_藝人。這句總領全文,“善”字,通貫全篇,是概括本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京:這裏指北京。善:善於,擅長。(先請同學回憶《賣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_)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詞意不同),賓客大宴:是“大宴賓客”的倒裝句。這句前邊可以加上“有一家”三個字。

“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_坐屏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屏風,表演_藝人,坐在屏風裏邊。於:表示處所的介詞,在。廳事:指廳堂,大廳。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稱“聽事”。後來也用在稱呼私人家裏的廳堂,客廳。之:結構助詞,的。施:與現代漢語“措施”,“施捨”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寬度。屏障:屏風。屏,本義是“蔽”的意思;障,本義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來都是動詞,合起來成為名詞,指屏風一類陳設。清代表演_都要用圍帳、屏風一類東西來隔斷聽眾視線,所以又稱“隔壁戲”。現代_演,演員不必隱身,改為藉助擴音器發出各種聲響,並且可以藉助於動作、手勢。坐:後面省略了介詞“於”。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其中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罷了。這個句子,前邊省略了主語和謂語“其中有”三字。中間省略了量詞“張、把、把、塊”等,古漢語經常把數詞直接放在名詞前邊。而已:古文中常見的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賓客們團團圍坐在屏風周圍。一會兒,只聽得屏風裏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敢大聲説話的人。眾:許多人。如聽眾,觀眾。團:圓,周,這裏是團坐,即團團圍坐。課本註解也通。但:副詞,只,僅。下:落,拍,動詞。滿坐:代指全廠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譁(huá):喧鬧,聲大而雜亂。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_演的場地,道具,以及表演前聽眾的反應。作者連續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的簡單,以襯托後面藝人技藝的高超。

七、指導學習第二段課文(方法同前)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遠遠地聽見深衚衕裏小巷深處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婦女被驚嚇醒了,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正在説夢話。遙:遠。巷:衚衕,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叫。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摩小孩並餵奶,孩子含着奶頭哭泣,婦人邊拍撫邊輕聲哼着哄着孩子。又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説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乳:前一個“乳”字是動詞,作“餵奶”講。後一個“乳”字是名詞,奶頭。嗚:象聲詞,此處作動詞用,即小聲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連續不斷地談話,如絮叨不休。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在這個時候,婦人手拍小孩的聲音,嘴裏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聲音,小孩嘴裏含着奶頭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一齊發出來,各種絕妙的聲音全都具備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眾妙:指_人模仿的各種奇妙的聲音。妙:是形容詞,這裏指聲音。用“一時”又用“齊”強調藝人的絕技。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人不伸着脖子,偏着頭看,微笑着,默默地讚歎,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以,認為;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從夜深人靜遙聞深巷犬吠寫起,描寫一家夫婦和兩個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種響動。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靜而喧譁。描寫十分逼真,形象。在“當是時”這一表時間的詞語限制下,羅列了各種聲音,最後用“一時齊發,眾妙畢備“這兩句概括性詞語作結,就把同時發出的各種不同聲響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別是聽眾的神態表情,更為生動,引人入勝,反襯出_術的高超。

八、佈置作業 。

(一)默寫並譯課文第一、二段。

(二)結合第二段描寫,口頭回答:作者是怎樣寫出聲音的遠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樣把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寫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詞兒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_。②會賓客大宴( )③但( )聞( )屏障中撫尺一下。④遙( )聞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兒醒。⑥以為( )妙( )絕( )。

(答案見課文前講讀)

第二教時教學要點:

講析課文第三至五段。鞏固詞類活用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 :

(一)默寫並翻譯課文第一、二段。

(二)檢查作業 (二)(三)。

作業 (二)參考答案:

如遙聞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這一句,先用形容詞“遙修飾聞,後用形容詞“深”揭示“巷”距離大街之遠,這就明確地點出了犬吠聲是從遠處傳來的。“婦人驚覺欠伸”的動響和丈夫囈語聲,都是低微聲音,只有很近才能聽見,所以作者省略了“近聞”二字。從“犬吠”到“其夫囈語,”既是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從“遙聞……囈語”到“兒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對於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敍述“婦手拍兒聲,……夫叱大兒聲”之後,用“一時齊發”來點出這五種聲音是同時發出的。

二、講析課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地停止了。輕微地聽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聲音,盆罐歪倒的聲音,婦人在睡夢中的咳嗽聲。賓客的心情略微鬆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聞”一詞,所以聲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靜,一點響動都聽得很清楚,這是以動襯靜的筆法。

以上是第三段,寫一家人漸漸入睡,室內逐漸安靜下來,把聽眾由眾聲齊發引進夜深人闌的境界中去。聲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鬧到靜,這裏是一個起伏。兩個“漸”字,細緻逼真地表現了“拍兒”動作由大而小、從有到無的過程。“作作索索”描繪老鼠活動的聲音,十分傳神。

三、講析課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一個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這幾句聲響由外及內,把卧室裏面與外面火場自然地聯結起來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處也”一會,千百個人大聲呼喊,千百個小孩大哭,千百條狗狂叫。中間還夾雜着譁拉拉房屋倒塌的聲音,火花的爆裂的聲音,還有呼呼的風聲,等等千百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攙雜有千百個人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人們用力發出的許許許的聲音,往外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隻手,一隻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頭髮出的聲音;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不能説清楚其中某一處發出的聲音。百千:是虛數,極言其多。作,起,這裏是響起來的意思。夾:攙雜。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加強了肯定語氣。所,等於現代漢語的“的”字結構的“的”,這裏代聲音。“所應有”是“應當有的”,“所不有”是“沒有的”。雖:連詞,縱然,即使。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於是賓客們沒有不變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哆嗦嗦幾乎想要先溜走的。於是:承接連詞。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裏可以譯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寫_藝。這段着重描寫一家人的鄰近,於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這是本文情節發展的_在。這一段描寫的聲音,也是由內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簡到繁。其中疊用了“百千”,極寫聲音之多,火勢之猛。又用“中間”、“又夾”等詞語,指出許多聲音都用互相攙雜同時發出來的,更加見出他的技藝高明。接着以“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一句總結概括的話,指出聲音的實際效果,遠比作者寫出來的為多。最後又用聽眾的反應,生動地反襯出_人的高超。這裏是第二個起伏。

四、講析課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開屏風看看裏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

絕:斷,停止,動詞。這裏指聲音中斷。之:代指屏風裏邊。

這段文字與第一段呼應,印證_人的高超技藝。以道具的簡單,突出“善_”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這裏值得注意的一個比較細微的地方,就是開頭和結尾前後照應,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但末段“撤屏視之”後面還有“一人”。這“一人”不可遺漏不寫,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_坐屏障中”相照應。

五、佈置作業 (詞類活用練習)。

指出下列加黑的詞,在句中的含義以及詞性:

第三教時教學要點:

用討論的方法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練習省略句式。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 。

二、討論中心思想。

提問:這篇課文記敍了什麼內容?通過_演,摹擬了哪些聲響?你學了這篇課文以後,有什麼體會?(發動同學討論)

要求明確:這篇課文記敍了一場生動的_演。它着重描寫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裏發出的各種聲響,以及一場大火場面中的各種聲響,還寫了聽眾的各種反應。通過_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聰明才智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我們今天應當學習古代藝人這種對技藝精益求精、追求絕妙境界的精神。

三、討論寫作特點。

《_作者林嗣環,在文章結尾時感歎説:“若而人者,可謂善畫聲矣!”《虞初新志》的編者張潮對《_的評價是:“絕世奇技,復得此奇文以傳之。”

請同學討論,本文作者在寫作上有什麼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樣把_人“善畫聲”這一奇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

【要求明確】:

(一)敍事條理清楚,行文波瀾起伏。

全文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從施屏障開始到撤屏障為止。_身順着賓客所聽到的記敍了三個場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動;二是不久,全家逐漸入睡;三是寂靜中突然火起,全家捲入火警。三個層次,井井有條,互相聯繫,自然合理。_擬的聲響也是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由少到多,由靜到鬧,由小到大,使讀者有親聞其聲,親臨其境的感覺。

敍事條理清楚還算奇妙,這篇文章的傳神之處,在於行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後,“賓客意少舒”,波瀾漸低,但“火起”以後形勢大變。全文如音樂的旋律,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最後一步緊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後,波瀾達到高峯,千態萬狀,令人應接不暇。

(二)敍事中注意描寫,首尾間注意照應。

一篇記敍文,如果只有平板敍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描寫,但不會引人入勝。

本文在正面記敍時,勾勒出三幅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畫面。如各種聲音,全憑描寫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感。又如在敍述_演過程中隨時描寫聽眾的反應,描寫他們的神情態度。這種寫法,既能具體地顯出_演的效果,又能間接表現_巧的高超。

除了記敍穿插描寫以外,首尾之間還注意照應。開始與結束兩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確簡單,即使全部發揮作用,也難以發出那“百千齊作”的聲音,這就不能不歎服藝人絕妙技藝。

(三)文字簡練貼切,語言生動形象。

《_所記的事很奇妙,也相當紛雜,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字簡練的特點。此外,本文選詞恰當,寫什麼象什麼。如寫小兒是“含乳啼”,大兒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無不貼切而生動形象。為了説明聲音發生的先後,選用“既而”、“當是時、“未幾”、“俄而”等表示時間的副詞,表現時間的推移,變化多樣。

四、佈置作業 。

(一)背誦全文。

(二)省略句式練習(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課內完成)。

附 教學建議:

1 為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完本課後,可以請幾個同學輪流上台,以講故事的形式,把《_一文講給大家聽。(要求有表情)

2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外指導同學閲讀清代蒲松齡小説《聊齋志異》卷二《_一篇。

3 這是一篇學寫記敍文的範文,教完後,可以讓學生仿寫一篇作文,如寫一場藍球賽、拔河賽,記聽相聲,記一次故事會等。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分析小説的主要情節,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現手法與語言的深刻內涵。

3、領會小説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4、環境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學重點及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師來導學我來學

資料文獻:

我的預習提綱(可不要忘了欣賞我的書上筆記哦)

一:基礎常識積累:

1、 字詞(除課後讀寫機課下注釋外)我還發現

2、 關於作者

二、結構內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複述)

三、思想主題感悟(我最想説的話)

四、寫作特色欣賞評點(可在書上做批註)

1、本文在寫作上最值得我欣賞和借鑑的地方

2、我也懷疑,大膽指出不足

五、預習小結。

我給自己的預習評價( )

2、課文必讀彙報,我讀一遍需( )分鐘

3、對不起,我還有問題。

【課堂研討,合作展示】

第一課時

一、 導語設計(導入方式自由)

二、檢查預習,公佈小組得分 明確本課目標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介紹本課梗概

二)、四邊互動或分組完成

(1) 這篇課文題目為《最後一課》,為什麼説是“最後一課”?

(2) 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後”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最後”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麼?

(3) 課文中最能渲染這種氣氛的描寫在哪裏?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4、 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2) 閲讀資料鏈接二,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三、 點撥講解:

1、 小説體裁的指導: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其中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四、質疑釋疑

五、學習總結,鞏固練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小弗朗士的內心世界,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往下學習來了解一下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自主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1)請同學們找出韓麥爾先生最能打動我們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句話?為什麼?

(3)找學生讀課文24段——29段,畫出動詞並説明其作用。

(4)課文最後,韓麥爾先生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個手勢有什麼含義?

2、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説,“我——我——”請你按韓麥爾先生當時的思想狀況,把在此句沒説出來的話補寫出來。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説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小弗郎士什麼樣的心理?

4、 “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為什麼他忘不了?他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並説説它們的含義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中飄揚。

6、小弗郎士在小説中起到什麼作用?

7、探究: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9、 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總結:不朽的東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後一課,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正在上演,在這種特定的時刻,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起迸發出來,無不崔人心魄,催人淚下。

五、我的感悟

1、 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測評估、

1、 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可查工具書)

挾( )着 踱( )來踱去 詫( )異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後一課》的作者是_____國人________。體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為歷史背景創作的。

3、精讀語段,回答問題。

語法課上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髮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象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個個人那麼專心,教室裏那麼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專心地畫“槓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者,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語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12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説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説不下去了。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一你們走吧。”

① 選文中畫線句子“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小弗朗士這樣想的本意是什麼?説明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②從選文看,作者對韓麥爾先生主要運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寫。

③小弗朗士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樣“高大”,是因為:( )

A.韓麥爾先生站起來了,所以顯得高大。

B.韓麥爾先生是老師,在學生眼裏自然顯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憐他,出於同情,覺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師愛中主義情緒的影響,對老師無比崇敬,所以覺得老師的形象高大起來。

④“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下面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韓麥爾先生用手勢幫助語言,表達其內心極度的憤怒。

B、韓麥爾先生用手勢表達他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無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憤怒到極點,難以説出話來。

D、韓麥爾先生用手勢表達了強烈的愛祖國、恨敵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深處極度的悲憤

老師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在這篇文章裏,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檢查預習

合作展示

歸納總結

2、 板書:

最後一課

上學的路上──看到教室裏的氣氛──知道是最後一課──鴿子

怕罵、貪玩────驚詫────難過、懊悔────悲憤

(幼稚)────────────(成熟)

1、學習方法指導:運用比喻、多種描寫手法,增強語言表現力。

描寫手法:外貌(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遊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藉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斗折蛇行悽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麼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遊覽的順序,即:遊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並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麼你能説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悦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嚮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鬥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悽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遊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十一、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美情悽

情景交融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

2、對比手法突出中心

3、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主題:

小説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寫作特點: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2、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3、通過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

閏土:政治上受迫害、經濟上受剝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貧苦農民的形象

楊二嫂:既被侮辱、被損害,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

4、語言準確、生動,富有個性化。

三、課堂練習

(一)填空:

1、《故鄉》體裁是 ,選自 《 》,作者是 ,原名 ,是我國偉大的 家、 家、 家。

2、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 和 兩個人物,運用 的手法突出了他們二十多年前後的變化。

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現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齊心,勇於實踐,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鄉》一文中的話來形容就是 。

(二)閲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我也説不出話”

1、選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2、選文分別從 、 、 等三方面對“他”作了描寫。

3、“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在“他”心目中兩人之間 的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生活經驗豐富了 B精神變麻木了

C出於禮節的需要 D社會地位懸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

A外貌的巨大差異。

B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

C久別重逢的陌生感。

D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5、“似乎”一詞能否去掉?為什麼?

6、“我也説不出話”表達出“我”此時此刻的感情是( )

A無可奈何

B難堪、惱怒

C震驚、悲哀

D興奮、歡喜

三、閲讀“我問問他的景況……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1、“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動”和“石像”,描繪了閏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閏土內心的苦悶。

C“刻”字是閏土飽經生活磨難的寫照。

D“刻”字表現出閏土自愧不如的呆滯。

2、閏土的性格特點是( )

A辛苦麻木

B呆滯麻木

C勤勞呆板

D怯懦無情

3、填空:

從選文最後一段中找出與以下語句相呼應的詞語。

①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

②總是吃不夠

③不太平

④什麼地方都要錢

4、以上這些內容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四)、閲讀《故鄉》最後三段:

1、第一段中三個“辛苦”的含義各不相同分別是:① ;② ;③ 。

2、第一段中“我們”是指, “他們”是指 ,“別人”是指 。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

4、第一段中“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中“一氣”的意思是 。

5、文中説“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後一句中的兩個“生活”的詞性分別是 詞、 詞。

7、第二段中“手製的偶像”的含義是( )

A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讓下一代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

C比喻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美好未來。

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8、“朦朧”中再現月下瓜地有什麼作用?

9、“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義是( )

A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就沒有路

B希望的有無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來的,後人要沿着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都要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這段話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 )

A對未來道路迷茫的悵惘。 B對見到光明前途的喜悦。

C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對美好前景的熱切向往。

11、“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一句所用的修辭手法有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銘”這種文體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

2.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章內容,掌握託物言志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達自己的節操和情趣的。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曾經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房三廂的屋子就是我們如今所説的三室三廳;可是當地的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文人是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知縣強迫這位文人在半年的時間內搬了三次家,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後成了一間只能容納一牀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學們是這位文人,你們會怎麼辦呢?

我們的文人用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選擇寫了一篇文章,立於房門前。那今天呢,我們就要來學習這篇立於房門前的文章《陋室銘》,一起了解這位文人是怎麼想的,請大家翻到書本第173頁。

(板書:陋室銘 )

(二)教師活動:作者及文體介紹

同學們知道這位文人是誰了嗎?

是的,就是劉禹錫。

(板書:劉禹錫)

那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他所瞭解的劉禹錫呢?

明確: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在書上註釋一中有解釋,同學們注意勾畫。

(三)教師活動:範讀

現在呢,老師先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注意:①聽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標註。②聽清斷句,停頓的地方也要進行標註。

好了,現在該同學們來展示了。(起讀)

同學們讀的很好,請注意以下幾個字。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西蜀(shǔ)(或:連這幾個比較難的字也讀得很準確,我們再來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師活動:翻譯課文

根據同學們課前的預習,老師在這想先考考大家。誰能為老師解釋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談笑有鴻儒的‘鴻儒’, 往來無白丁的‘白丁’,無案牘之勞形的‘案牘’”。

明確:馨: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鴻儒:博學的人。白丁:平民。案牘:官府的公文。

同學們都解釋的非常準確,看來有很認真的預習。這些字詞,在我們第174頁課文下方,都是有解釋的。學習文言文,就要學會將文言文翻譯成我們今天所用的現代漢語,我們來回憶一下原來老師所説過翻譯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幹什麼呀?(生:字字譯)然後呢?(生:補差漏)最後呢?(生:變雙變序),大家都記得非常清楚,那現在老師就想先請同學們按照這個方法將課文翻譯一遍。

明確: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就能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葱,映入簾裏。(這位同學把長翻譯為長到,入翻譯為映入,非常好)和我談笑的有博學的人,和我往來的沒有平民。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閲讀佛經。(這裏呢,老師要稍微説一下,“亂耳”和“勞形”這裏我們翻譯為使兩耳擾亂,和使身體勞累,那這裏我們就可以翻譯為)沒有奏樂的聲音使我的兩耳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這好比)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這地方老師發現這位同學把“有”字翻譯在最前面,翻譯為:有何陋之。稍微給同學們説一下這裏是賓語前置的句型,“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以後我們只要看到“何……有”我們就要知道這是賓語前置。

同學們都翻譯的很好,在我們對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後呢,老師現在想請同學們再一次的朗讀課文,這次要帶上你們的理解。(起讀)

(五)教師活動:分析課文

這一次讀課文後你們是不是覺得文章朗朗上口呢,這個就是老師剛剛所説銘文的特徵了,是用韻的,現在你們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韻的。

明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同學們都找的非常準確。

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陋室銘。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明確: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寫的是山呢?

明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那哪一句是描寫的水呢?

明確: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説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作者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先寫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來比喻陋室,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比興。

(板書:比興 山和水)

我們瞭解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我們的陋室,陋與不陋在於什麼呢,哪位同學用文中的話回答一下老師。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説明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這裏“馨”字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它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説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樣的陋呢,我們就一起繼續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青苔,可見房子是怎麼樣的。

明確:常年失修,極為簡陋。

房子已經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都長滿青草,這居住的環境也是荒涼冷落。這一句呢,我們可以看出是在描寫陋室的環境。

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明確:對偶。

(板書:對偶 描環境)

對偶是指用數字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苔痕”相對? “草色”。“階綠”相對?“ 簾青”。“上”相對?“入”。

陋室的環境是古樸,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 哪位同學能用文中的話告訴老師一下呢?

明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們可以知道來他這做客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學問平平的人。俗話説,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説,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這兩句用了襯托,襯托我們屋主是怎樣的人?

明確:德才兼備

是呀,襯托出屋主是一個德才兼備,具有高雅脱俗情懷的文人。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

(板書:襯托 誇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們再一起看看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們在陋室裏很隨性,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宂的公文勞累身心。我們可以看出這句在話生活。這裏呢,老師發現作者又用了一種寫作手法,同學們告訴老師是什麼手法啊?

明確:對比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趣呢?

明確: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板書:對比 話生活)

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作者所寫的這一切呼應開頭表明了我們的文章主旨,我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啊?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們可以看出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經過作者反覆描寫陪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主旨已經很突出了,感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呢?

明確: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作者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作者也要像諸葛亮和揚子云一樣被後人所敬仰。似乎到這我們感覺文章要結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話。“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問了,為什麼又要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呢?其實呢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説:“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説:“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劉禹錫只引用的最後一句呢?

明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寫的那麼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和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這呢,就是用了類比的手法來立志向了。

(板書:類比 立志向)

到這我們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的陋室一點也不陋。

(板書:陋室不陋)

同學們,讓我們帶着剛才所看到的景色,體會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讀一遍課文,也嘗試這將這篇文章背誦下來。

同學們真是讓老師感受到詩人飽滿的情感啊。現在我們回想老師在課前説的那個故事,我們的這位文人劉禹錫,經歷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沒有和我們一樣氣憤找知縣理論,而是寫了《陋室銘》立於自己房門前,這表達了劉禹錫的什麼情操呢?

明確: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

他用他的陋室這一“物”來表達他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志向”。

(板書:物→志)

這個就是“託物言志”。託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

(板書:託物言志)

(六)教師活動:總結

同學們,身居陋室,心憂天下,自古以來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風亮節。劉禹錫憑藉《陋室銘》這篇傳世之作,發表了他響亮的人生宣言。在這篇只有81個字的短文裏,我們可以清晰地解讀出這樣達觀而充滿哲理的人生態度: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只要擁有高尚的情操和寬廣的胸襟,就擁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廣場。清貧的物質世界頓時會向我們展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聖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後,讓我們懷着對劉禹錫的深深敬仰齊讀課文,再次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七)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預習《愛蓮説》

(八)板書

陋室銘

劉禹錫

比興 山和水

對偶 描環境 陋 物 託

襯托 誇朋友 室 物

對比 話生活 不 言

類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2

【課文品讀】

《孫權勸學》是一篇極其簡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文言短文故事主體只有兩個部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文章主要通過對話的方式,表現人物,推進故事對話言簡義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人物寥寥數語,就表現出各自説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和性格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別具風格呂蒙學習的起因是“孫權勸學”,學習的過程略去,學習的結果是魯肅與呂蒙“結友而別”通過“論議”“結友”來表現孫權善勸、呂蒙勤學和學有所成直接描寫、側面襯托、留白再塑、繁簡結合等手法的巧妙運用,讓這一篇小短文既充滿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設計意圖】

文章簡短,教材註釋比較豐富,學生理解起來不會有文意上的困難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學價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學魅力,則需要教師在深入解讀後,通過生動的教學形式帶領學生一道走進文本,品析欣賞筆者通過反覆解讀和剖析,挖掘出短文裏藏有的多個“三”,這些“三”包含了文章結構、人物形象、藝術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項內容,於是,以“找尋三”趣學文言故事作為此設計的總構思

教學創意:趣學文言故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謂、博士、但、涉獵、吳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重點:

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品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

要求:讀通讀順讀懂

方法:自由放聲朗讀,自己譯讀,同座譯讀,質疑解難

二、積累

要求:圈出並掌握引發關注並需要積累的詞

方法:自己圈出,落實意義和用法,教師點撥強調

(以自行整理或統一練習的方式積累)

以下詞需要強調:

實詞:謂當塗涉獵見就過

虛詞:以豈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稱:卿孤孰

古今異義:博士往事

語氣詞:邪耳乎

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尋文中獨特的“三”組合並作分析,感受文章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師示例,學生獨立尋找,教師巡視點撥,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組合有以下一些內容:

1.三個段落示結構

根據情節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這就是事件的三個階段,即: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這三個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

2.三個人物證蒙學

穿插人物介紹:孫權、呂蒙、魯肅

簡析三個人物(孫權、魯肅、蒙母)對呂蒙學習併成功的證明作用

孫權: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勸他讀書,對呂蒙滿是關心與厚望正因為有孫權的善於勸説,才有了呂蒙的“就學”及學有所成

魯肅:魯肅“與蒙論議”,一句“非復吳下阿蒙!”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魯肅地位高於呂蒙,且學識豐富,由他説出此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非同一般

蒙母:從情節的角度講,文章的最後一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似乎多餘,然而,細細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長了

魯肅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通過他“拜蒙母”,看得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側面襯托出呂蒙富有學識;更重要的是,這一情節傳達出古代對讀書的另一個角度的理解:一個人因為讀書而有豐厚的學問,會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及威望這一情節深化了選文的中心在表現孫權勸學的效果和呂蒙學習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補筆

3.三句話語見形象

要求:體會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感受説話人的心理

方法:以讀促析,能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簡析: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表現出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深切關心,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大有所益”

這一句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悦神情和責備的意味,但又説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尤其是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説法,神情激動,讀來讓人感動

孫權是善勸的他對呂蒙既嚴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欲出魯肅是個忠厚長兄,這句話流露出他重視學問、善於欣賞他人、對年輕將領的親切讚美之情

4.三次態度現性格:

(1)蒙辭以軍中多務

用軍務繁重來推脱,這裏折射出呂蒙之前不讀書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長經歷

(2)蒙乃始就學

在孫權的教育和指點之後,呂蒙無可推辭並知錯能改,這是他實現自我轉變的重要一環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這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可以看出呂蒙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充滿自信我們彷彿能聽到他那坦誠豪爽的笑聲

小結:

呂蒙的三次態度的作用:

(1)讓文氣有起伏;(2)豐滿了人物形象;(3)三次態度就是事件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他成長的三個階段(拒學就學成學);(4)比襯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個留白顯詳略

要求:根據文字展開適當的聯想,揣摩作者這樣安排情節和詳略的意圖

方法:説讀結合、討論交流

簡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會以怎樣的説來“辭”?扣緊文意想象、表達

(2)蒙乃始就學……

為什麼不寫他如何勤學?

(3)肅遂拜蒙母……

為什麼要交代這個環節?刪去了會怎樣?魯肅會對蒙母説些什麼呢?

前兩個留白是略寫,而最後一個則是擴充出來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嗎?

除了以上的“三”,還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視如:

三個稱呼表親密:

“卿”,是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第一次出現是孫權稱呼呂蒙,表現出孫權對呂蒙真切的關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鄭重,又親切第二次出現是魯肅“與蒙論議”後很吃驚地喊出的,表現出魯肅對呂蒙的認可、讚揚

“大兄”,面對魯肅的吃驚和讚歎,呂蒙巧妙接應“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對話中有同僚間的調侃趣味,更顯兩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誼

三種語氣傳態度

人物語言,尤其是語言中流露出的語氣語調能夠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悦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語氣,“罷了”説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傳達出孫權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歎,可譯為“啊”此句一出,呂蒙自得、自豪、“書中多閲歷,胸中有溝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誦讀

要求:讀熟、讀美

能夠生動地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通過朗讀表現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讀成誦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讀;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讀;全班背誦

五、總結

1.文言文章學習的角度:積累詞彙

2.文學作品學習的角度:品析寫人記事的妙法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聯繫現實,關心時事。

4.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反語的運用。

教學重點

1.理思路、找線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1.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及反語的運用。

2.對真正“愛國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關係中當前面臨的問題。

教學設想

1.本文篇幅較長,是用早期白話寫成的,又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預習,要多讀課文。課上時間不可能通讀,只能是有重點地朗讀。

2.為了增加閲讀量,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要求學生多讀魯迅的作品,其中魯迅簡歷、《〈吶喊〉自序》、關於藤野先生的資料、魯迅留學時的國內國際背景等為必讀內容。這也是符合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向課外延伸的要求的。當然,教師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關的資料,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示,師生共同補充資料,互相討論,體現了師生雙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語文學習的延伸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們今天學習《藤野先生》和十年前應該有很大的不同。十年來中日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把“愛國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對比時,在分析那些人的“愛國”性及其思想根源時,很自然地會涉及到日本的國民性問題,很自然地會聯繫到當前日本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右傾化問題,通過學習本文應該引起學生對當前中日困難關係的關注和思考。我們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如何正確地對待其他民族。要學會和其他國家民族和平友好相處,提高對日本嚴重右傾化的警惕。

4.本課的廣度體現在對課文內容的大量補充及對當前中日關係的關注上;深度體現在對“愛國青年”的“愛國”性的分析上及對“真正的愛國主義”的討論上。

5.我認為尊師不是本文主題的第一義項。故在本課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識點眾多,學習時不求面面俱到,但重點是必須完成的,難點是必須要突破的,通過研討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收穫、語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結構、線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時的主要事例,並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理解其中體現的藤野先生的品質和作者的愛國精神。

3.分析部分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難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師是誰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來解開這個疑問。

二、根據預習,提示生字

挾着 芋梗湯 詰責 寒顫顫 畸形 緋紅

(注:以上生字都是課下注釋中所沒有的)

三、學習讀第一自然段

提醒學生注意:為什麼稱為“清國留學生”?寫清國留學生時,着重抓住了他們外貌的哪個特徵來寫?

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也是封建專制的象徵。為什麼這麼説?請大家討論。

(中國人原來是不留辮子的,滿清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之後中國人的腦後才拖上了一根辮子,所以説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另外留辮子也是表示對滿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者如孫中山及後來的毛澤東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辮子以示和專制政權的決裂)

可是這些清國留學生對辮子的態度如何呢?(他們十分珍視這根辮子……)這裏作者用了一個詞“標緻”,“標緻”的本意是什麼?(漂亮),魯迅真的認為這樣很漂亮嗎?(討論)那他實際的意思是什麼?(醜陋)──通過這裏的討論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反語”:(就是説反話,字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實上,反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同學們很可能會舉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問:第一段寫清國留學生在幹什麼?(賞櫻花)指讀第二段:他們又在幹什麼?(學跳舞)他們做這些事應不應該呢?為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給補充一些歷史資料:魯迅去日本留學是什麼年代?當時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況?(魯迅於1902年去日本留學,1904年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當時正是中國積貧積弱受列強欺侮的時候……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列強鑑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補充資料和討論,使同學們認識到魯迅對這些只知遊樂置國家民族命運於不顧者的鄙視,所以魯迅離開東京到了仙台。

從魯迅和那些“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中我們能感受到魯迅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正是本文敍事的一條暗線。請大家在下文的學習中注意這一點。

板書: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暗線)

四、課文的主體故事就發生在仙台,現在請大家根據地點的變換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

師生總結板書:

五、速讀課文,練習一下概括能力,説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幾件事

討論之後在第二部分後板書: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3.關心解剖實習;4.想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從這幾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麼特點?結合討論幻燈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時的課堂筆記(內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筆跡)。

板書: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

六、魯迅為什麼要到仙台去學醫呢?課前已經讓大家讀了魯迅的《〈吶喊〉自序》,誰能給解釋一下?(請同學們給補充資料)

(從魯迅小時候他父親的病説起……説到魯迅講的關於中醫的過分的話:中醫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説到他學醫的兩個目的: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從這裏我們能再次感受到魯迅憂國憂民的情懷。

(如時間允許的話,教師也可在這裏給補充資料:日本的維新確是從醫學的引進開始的:一個叫前野良澤的人根據一本來自荷蘭的《解體新書》的指導去解剖屍體,結果讓他感到震驚的是,書中的插圖竟與人體構造分毫不差。從此日本人逐步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開闢出一條通向近代學術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為一個強國)

那麼魯迅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了呢?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疑問。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理解文中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靈活運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閲讀方式閲讀課文。

3、 學習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教學重點:

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閲讀方式閲讀課文。

教學難點:

1、 第一部分寫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比較的好處。

教具準備:

《祖國》錄音帶、小黑板(寫六種方式、《祖國》歌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學們給老師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屆藝術節中,我班榮獲了第一名……這節課,希望同學們有好的表現。

2、 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其中有這樣一條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税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2) 1860年,英法聯軍大肆搶劫並燒燬了稱作“萬園之園”的圓明園。

(3) 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4) 20__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學生髮言:中國,有着屈辱的歷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祖國能在國際上有着顯赫的地位,是離不開一些為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國防事業上為祖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鄧稼先。

二、 初步理解課文。

1、 簡要介紹鄧稼先及作者。

華僑、華裔的含義。

2、 朗讀課文,簡要説説各個小標題部分分別講述了有關鄧稼先的什麼內容。

三、 速讀課文,深入內容。

你想提出一個什麼有價值的問題。

集中討論:

舉例:

1、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概述中國一百年屈辱的歷史:

既交待了鄧稼先的成長背景,又突出他對民族復興的貢獻。

2、 為什麼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照起來寫?

突出了鄧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語段的意思是什麼?

4、引用的目的是什麼?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5

教學設想:

本文節選自《資治通鑑》,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説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能“閲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論,將本課設計為:應引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多角度評價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語言和人物形象為主,教師積極參與,適時點撥為輔的教學形式。另外,可將呂蒙與方仲永作比較,進行延伸遷移,貫徹“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

教學目的1、瞭解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瞭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3、在課堂上通過聽讀,小組討論歸納出全文的情節,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的線索。

4、與《傷仲永》的比較閲讀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重點難點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1、朗讀法。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覆朗讀。

2、表演法。將本課設計為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教師適時點撥教學形式,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説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基本內容補充內容

一、導入

1、説到三國這段歷史正如歌中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確實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劉備、孫權,真可謂三國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説過這樣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佩服,對於孫權,我們瞭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瞭解他的其他方面。板書《孫權勸學》

2、簡介《資治通鑑》及作者司馬光(課件顯示,由學生看註釋一起填入關鍵詞語)

資治通鑑,由司馬光支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範讀,整體感知全文。

2、對照註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板書)

孫權勸學

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大驚——結友

概括情節: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3、課件顯示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1)當途:當道,當權

辭:推辭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

涉獵:瀏覽羣書,不作深入研究

見往事:瞭解歷史。

(2)a、蒙辭以軍中多務。

b、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三、品味語言

1、學生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進行對話,討論孫權説這些話,該以什麼神態、語氣説。

2、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説説應該運用什麼語調,語速,讀出什麼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勸目的,談完試讀。(課件顯示三句話)

3、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看誰的語氣語調揣摩得更準。)

4、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5、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藴含其中

四、説話訓練

1、比較方仲永和呂蒙的變化,你有什麼樣的啟示?

呂蒙:當塗掌事,乃始就學。年長乃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五歲能詩,賢於材人遠矣。少年不學,一事無成。

2.當堂交流評點。

五、總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

六、佈置作業

根據下面情境寫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學,學習很好,成績也很優異,但她不愛勞動,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勸她。聯繫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一、課前三分鐘(學生講三國中的小故事)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三、正課

檢查預習

1、文學常識。

2、朗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後,學生朗讀)

一小組朗讀,其他小組訂正,朗讀後合作討論理清課文情節,歸納出本課應掌握的字詞

3.課文註釋補充。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組間互相挑戰文中的翻譯,從而歸納出各段落的重點詞語。

4.再次朗讀課文,、熟讀、讀出味道。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讀出人物的心情,語氣。

(1)"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容推辭,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又可見關心、厚望。)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悦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鼓勵呂蒙求學。)

5.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並歸納: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歎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6、解釋"吳下阿蒙"並造句。解釋"刮目相待"並造句。

計不可不學(必要性)

孫權:勸學涉獵、見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讀書(現身説法)

呂蒙:辭學——就學

論議輕鬆調侃

魯肅:大驚——結友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優秀實用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敍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並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註解,理解生字生詞。

3.複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於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於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閲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註解,會認會讀;然後就要朗讀,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才便於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於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後來彙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説集。作者通過談狐説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佈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註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髮問。

除註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複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複述故事情節。

6.複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複述,每一次複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着課文複述,實際上是對着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着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揹着課文複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複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複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註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鬆,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佈置作業:

1.按照記敍的順序,看看本文敍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後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z64e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