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 >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精選9篇)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精選9篇)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精選9篇)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1

根據《瀋陽市中國小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思,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我校《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XX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瀋陽市中國小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發揮青少年在環保工作中重要作用,為我市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做貢獻。

二、工作目標

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對環捐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有益於一環境的生活方式。

國中階段瞭解區域和全球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後果;思考環境與人類社一會發展的。相互聯繫;理解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覺採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三、辦法和措施

(一)開設環境教育專題講座

環境教育專題講座內容標準

1、教學內容

(1)瞭解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全球性環境問題,探究其後果。

(2)結合地方實際,理解不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3)瞭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理解它的必要性。

(4)瞭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解決地方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

(5)反思日常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2、教學活動

(1)看錄像、圖片或文字資料,瞭解全球及我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2)調查和比較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的異同。

(3)根據有關資料或能源消耗的統計數據,預測50與卜虧的

資源或能源發展狀況,討論環境承載力問題。

(4)與地方環保部門或環保組織成員座談,請他們講座,介劃各自在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任務和成效。

(5)分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裝,分析這些包裝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6)開展辯論活動。辯論:是不是隻有高消費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7)學校為環境教育投入必要的經費和教學儀器、設備。

(二)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儘可能多地獲得環境保護知識。

1、各學科,根據課本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把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項,

2、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展,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環境意識,達到滲透目的。

3把環境教育作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開展環境教育課外活動

1、組織學生對學校和家庭的周邊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環保計劃,提出環保建議,採取環保措施。

2、經常召開各種形式的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班隊會。

3、充分利用我市的環境科普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

4、在學校廣播站設立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欄目,利用學校宣傳欄和班報宣傳環保知識。

5、利用環保紀念日開展活動進行宣傳。如:‘前樹節”、“愛鳥周”、“世界環境日”期間,開展‘綠化植樹”、‘愛鳥護鳥”活動或走上街頭宣傳環保知識。

6、開展“環保知識竟賽”、舉辦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攝影,絲,畫比賽。

7、組織學生“春遊”、“秋遊”或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夏令營等。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環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引導學生全面看待環境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環境素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具有陶冶身心,培養高尚氣質的功能,學生的可塑性大,愈早給予環境保護的意識觀念,愈能落實推廣環境保護教育。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課程設置計劃要求,環境教育課程在地方或學校校本課程中實施。依據教育部《中國小環境教育實施指南》,每學年安排6—8課時。結合我校實際,環境教育納入學科滲透、綜合活動、主題班會和校本課程中;並與學校學生活動、團隊活動、社區活動等有機結合,使學生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參與環境教育,樹立綠色環保意識。為確保將環境教育內容落到實處,特制定本校環境教育課程計劃和實施方案。

二、各年級環境教育的基本內容

高一年級:

1. 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是普遍聯繫和相互依存的

生態環境的各組成要素之間、全球生態環境與區域生態環境之間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相互依存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個人、家庭、社區以及國家相互之間,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之間,同樣也存在着緊密的相互依存關係。而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此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2. 引導學生珍視生物多樣性,關注不同文化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環境的活力和潛能的重要表徵;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保持生物多樣性與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進程中,尤其應該重視維護不同物種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權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類共同利益和環境的前提下,為適應和保護自身生存環境而採取的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

高二年級

引導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取決於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潛能和地球資源的再生潛能。社會環境的健康發展受到自然、經濟、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類應當瞭解自身行為對環境所產生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減少乃至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正是在反思歷史發展進程的基礎上,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協調發展,要求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上加強交流、理解與合作,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保護好作為人類後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發展基礎的資源與環境。

高三年級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解決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境責任感

引導學生參與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是培養學生環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一方面獲得對環境的敏感性和關於環境的知識,另一方面,認識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培養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活動會對環境造成不同性質和程度的影響,增強憂患意識,對影響環境的行為採取審慎的態度。

三、學校環境教育課程目標

環境教育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於環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愛自然,尊重生命2、關愛和善待他人,能積極、平等、公正地與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觀點與意見,尊重文化的多樣性3、意識到公民在環境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有建設可持續未來的願望4、關注環境,積極參與有關環境的決策和行動,做有責任感的公民。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並分析周圍環境的狀況及其變化2、識別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環境問題,並設計、實施和評價解決方案3、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主動而有效地蒐集與環境有關的信息4、圍繞環境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與他人有效溝通5、批判性地思考區域或全球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並對比各種解決途徑

(3)知識與能力

1、知道人對環境的依賴,反思個人生活對環境的影響2、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影響3、知道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4、分析和理解經濟技術、社會生活、政策法律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5、知道公民參與保護環境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並對比其效果。

四、學習內容

圍繞環境教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這三個方面的目標,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學生需要,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分析和判斷,進而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自然規律,擺正人與自然的關係,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2.以“ 人定勝天” 為題組織一次討論或辯論活動,反思人類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及其帶來的惡果。3.理解關於環境的不同觀點,通過交流和協商,形成保護環境的共識。4.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分析國際合作保護全球環境的意義和策略。5.以“ 保護母親河” 為題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認識團隊合作對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6.珍視文化多樣性,關注瀕危文化遺產的保護。7.分析討論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認識到保護本土文化的緊迫性,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願望。8.列舉地區歧視或文化歧視的現象,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見或誤解的建議。9、.以不同形式,如詩歌、繪畫、廣告設計,表現不同地域文化對不同生存環境的反映。10、意識到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需要關注弱勢羣體,願意採取行動促進社會的公正與公平。11、蒐集古今中外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事例或文學作品,分析其中藴含的哲理及其積極意義。12、蒐集各國和國際社會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和協定,瞭解各國環境保護的重點和發展動向。

在反思個人行為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的基礎上,從本地着手, 關注全球環境,並積極落實在行動上。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3

一、指導思想:

在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要求全面貫徹“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為綱要”,實施環保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的方針,在素質教育中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的民展,使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環保道德行為習慣,確保學校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開創學校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二、意見與設想:

(一)加強組織建設。

1、班子組織健全。

成立以杜學慶校長為組長的環境教育領導小組,定期開會研究部署環境教育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內容落實、考核檢查得力。

2、宣傳有力度。

在師生中廣泛宣傳環境教育目的和意義,做到人人知曉。 做到教師每週學習時必談環保的好處,國旗下的講話有環保宣傳內容,學校的宣傳櫥窗、畫廊、板報上刊登環保知識,學校的紅領巾廣播、定時播放環保文章、影視。

3、環保知識滲透到位。

在教學內容中要求教師做到抓住重點、積極滲透環境保護意識。學校在舉辦公開課、優秀教案評比中有意識將環境教育擺放到一定的位置,並在期末測試的試卷中也能體現出環保方面的知識題。

4、狠抓業務學習和培訓。

一是向優秀單位參觀、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二是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學習、教研、體育備課等研討活動,促相互學習、相互提高,使骨幹起到主心骨的作用。

三、發揮學校特色作用,強化訓練,導之以行。

1、設立環境教育專項經費60000元,加大學校硬件投入力度,各種宣傳標語佈置高雅、大方、醒目,各室器材、器具與學科基本配套。學校的空餘地全部綠化,課桌椅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各室配套,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嚮往的地方。

2、以特色為突破口,強化為訓練,各年級均要通過區域間的學習和管理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要在花木栽培、管理的同時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還要增進學生對大自然美好的嚮往,從中打開環保的智慧之門,點燃環保的創新火花。

3、以守則、校規規範學生,以規育人。

以常規管理28條要求嚴格管理學校,以《中學生素質要求》十條、《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要求》二十條、《中學生守則》十條嚴格規範學生。

4、學校乾淨整潔,無一處衞生死角。室內窗明几淨,室外無亂拋亂扔紙屑、瓜皮果殼現象,無攀折摘校園花草樹木行為;中年級能主動打掃,見到紙屑彎彎腰,能經常給校園裏的花草樹木施肥、除草;高年級學生能自覺清除牆壁污跡,維護學校各種秩序,永保校園清潔優美,做到包乾到班、責任到人,檢查、考核經常不斷,任何時候經得起查,經得住查。

5、對創綠內容進行宣傳、考核,使隊員能做到:從班級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小做一名綠色天使,當一保綠色隊員。

四、抓道德素質教育的培養,着眼明天、將來。

1、“學校無小事,事事能育人。”創綠工作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養成的一項活動。團隊和各班主任要創造性開展好各項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強熱愛環境、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意識,養成良好的文明衞生習慣。學校將舉行綠色手抄報、美術繪畫、攝影製作、藝術表演等競賽活動,進行評比、獎勵做出貢獻的人。

2、全體教師要在這一創建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導、能動作用,積極指導、積極實踐、積極創新,不斷地研究控討,不斷地總結創建經驗,積極向有關單位和報社投稿,促創建質量的提高。

3、在積極開展好校園創建活動的同時,要引導好學生小手牽大手、校園、家園、社區、社會的環保工作的開展,搞好校園內的垃圾廢品分類處理、家庭中的變廢為寶、社區的環境污染的調查考察、綠色小隊的社區宣傳、重大紀念日的社會活動。通過創建真正使學生心中有環保、心中有地球、心中有人類。

總之,我們將在環保教育中,充分發掘師生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充分挖掘校本環境文化資源,努力創設催人奮進的“綠色”氛圍,將學校辦成“花園式的學校”,使莘莘學子在這裏溢智成才。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環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引導學生全面看待環境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環境素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具有陶冶身心,培養高尚氣質的功能,學生的可塑性大,愈早給予環境保護的意識觀念,愈能落實推廣環境保護教育。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課程設置計劃要求,環境教育課程在地方或學校校本課程中實施。依據教育部《中國小環境教育實施指南》,每學年安排6—8課時。結合我校實際,環境教育納入學科滲透、綜合活動、主題班會和校本課程中;並與學校學生活動、團隊活動、社區活動等有機結合,使學生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參與環境教育,樹立綠色環保意識。為確保將環境教育內容落到實處,特制定本校環境教育課程計劃和實施方案。

二、各年級環境教育的基本內容

高一年級:

1. 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是普遍聯繫和相互依存的

生態環境的各組成要素之間、全球生態環境與區域生態環境之間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相互依存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個人、家庭、社區以及國家相互之間,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之間,同樣也存在着緊密的相互依存關係。而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此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2. 引導學生珍視生物多樣性,關注不同文化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環境的活力和潛能的重要表徵;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保持生物多樣性與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進程中,尤其應該重視維護不同物種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權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類共同利益和環境的前提下,為適應和保護自身生存環境而採取的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

高二年級

引導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取決於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潛能和地球資源的再生潛能。社會環境的健康發展受到自然、經濟、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類應當瞭解自身行為對環境所產生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減少乃至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正是在反思歷史發展進程的基礎上,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協調發展,要求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上加強交流、理解與合作,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保護好作為人類後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發展基礎的資源與環境。

高三年級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解決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境責任感

引導學生參與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是培養學生環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一方面獲得對環境的敏感性和關於環境的知識,另一方面,認識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培養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活動會對環境造成不同性質和程度的影響,增強憂患意識,對影響環境的行為採取審慎的態度。

三、學校環境教育課程目標

環境教育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於環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愛自然,尊重生命2、關愛和善待他人,能積極、平等、公正地與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觀點與意見,尊重文化的多樣性3、意識到公民在環境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有建設可持續未來的願望4、關注環境,積極參與有關環境的決策和行動,做有責任感的公民。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並分析周圍環境的狀況及其變化2、識別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環境問題,並設計、實施和評價解決方案3、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主動而有效地蒐集與環境有關的信息4、圍繞環境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與他人有效溝通5、批判性地思考區域或全球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並對比各種解決途徑

(3)知識與能力

1、知道人對環境的依賴,反思個人生活對環境的影響2、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影響3、知道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4、分析和理解經濟技術、社會生活、政策法律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5、知道公民參與保護環境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並對比其效果。

四、學習內容

圍繞環境教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這三個方面的目標,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學生需要,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分析和判斷,進而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自然規律,擺正人與自然的關係,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2.以“ 人定勝天” 為題組織一次討論或辯論活動,反思人類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及其帶來的惡果。3.理解關於環境的不同觀點,通過交流和協商,形成保護環境的共識。4.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分析國際合作保護全球環境的意義和策略。5.以“ 保護母親河” 為題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認識團隊合作對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6.珍視文化多樣性,關注瀕危文化遺產的保護。7.分析討論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認識到保護本土文化的緊迫性,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願望。8.列舉地區歧視或文化歧視的現象,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見或誤解的建議。9、.以不同形式,如詩歌、繪畫、廣告設計,表現不同地域文化對不同生存環境的反映。10、意識到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需要關注弱勢羣體,願意採取行動促進社會的公正與公平。11、蒐集古今中外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事例或文學作品,分析其中藴含的哲理及其積極意義。12、蒐集各國和國際社會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和協定,瞭解各國環境保護的重點和發展動向。

在反思個人行為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的基礎上,從本地着手, 關注全球環境,並積極落實在行動上。

二、過程與方法

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環境系統,獲得識別、解決和預防環境問題的方法與技能,包括觀察周圍的環境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調查方案、蒐集和整理信息、採取行動、反思和評價、交流和表達等。

觀察、描述並批判性地思考地區性和全球性的環境現象或環境問題。在實地觀察、繪製地圖、查閲資料的基上,説明一個區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況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私人購買轎車既帶來污染又促進經濟發展這一爭議性問題,提出個人觀點並陳述理由。農用機械、化肥、農藥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環境污染的對策設計。圍繞自己選定的環境問題確定調查範圍、設計調查方法、制訂調查計劃。針對本地區常見的自然災害,設計調查方案。就本地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設計調查方案。明確各種信息來源與各種調查類型的對應關係,對自己蒐集的環境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性進行評價。 圍繞某個地方性的環境問題,從不同途徑蒐集信息,對比判斷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性。蒐集並對比不同媒體對某一環境問題的報道,分析各方立場。根據蒐集的信息,設計幾種解決方案, 對比並確定行動方案。根據本地條件,提出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的地方性對策。對比解決某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們的適用條件, 以及反映的不同觀點。實施環境行動方案,評價並提出改進建議。參與社區環境建設。針對當地突出的環境問題設計解決方案,並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議。

三、知識與能力

人、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創造並推動着人類歷史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生態提供了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社會生活包含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生活方式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經濟與技術決定人們利用自然資源、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方式;決策與參與反映人們合作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意識與途徑。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需要幫助學生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反思並採取行動,從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態和過程。學校現有各個學科均包含與此相關的學習內容。

分析在抵制一次性消費品的生產、銷售、使用過程中,如何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瞭解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的現狀、作用和麪臨的挑戰。

五、實施方案

1. 聯繫張家港環境保護實際,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課題,設計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與張家港市環境保護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建立長期聯繫, 充分利用各種環境教育資源,支持並參與改善社區環境的學校-社區共建活動。鼓勵教師以各種方式開展環境教育、參加環境教育師資培訓等活動。

2. 各教研組在教研活動時,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每學期提交相關教案不少於2例。

3. 充分利用學校自編的選修課校本教材《環境保護》《園林綠化》《旅遊資源》《自然災害及防禦》《池塘養魚》,單獨開設的環境教育選修課程。每學期安排6課時。

4. 各班利用班會課,進行環境保護主題班會,每學期至少一次。

六、學生評價和學分評定

學生評價關注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體驗、探究,及其認識、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發展。通過成長記錄袋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作業或其他學習作品。學生在綜合實踐和研究性活動中記錄各自的參與狀況、感受與收穫,使之成為一項評價依據;依據學生寒暑假的環境研究報告、學校或上級部門組織的作文、繪畫、演講、環境知識競賽及其他與環境有關的比賽參與情況,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依據省普通高中學分管理指導意見,學生3個學年必須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個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區實踐6學分)。選修學分在28分以上,其中在選修Ⅱ中要至少獲得6個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個方可畢業。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學生三年必修學分認定中,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和社區實踐活動內容選擇上,至少有一學期應涉及環境保護內容,分別計3個學分和1個學分。在校本課程選擇上,至少從校本教材《環境保護》《園林綠化》《旅遊資源》《自然災害及防禦》《池塘養魚》中選一門,計2個學分。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5

根據《瀋陽市中國小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思,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我校《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XX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瀋陽市中國小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發揮青少年在環保工作中重要作用,為我市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做貢獻。

二、工作目標

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對環捐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有益於一環境的生活方式。

國中階段瞭解區域和全球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後果;思考環境與人類社一會發展的。相互聯繫;理解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覺採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三、辦法和措施

(一)開設環境教育專題講座

環境教育專題講座內容標準

1、教學內容

(1)瞭解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全球性環境問題,探究其後果。

(2)結合地方實際,理解不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3)瞭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理解它的必要性。

(4)瞭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解決地方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

(5)反思日常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2、教學活動

(1)看錄像、圖片或文字資料,瞭解全球及我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2)調查和比較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的異同。

(3)根據有關資料或能源消耗的統計數據,預測50與卜虧的

資源或能源發展狀況,討論環境承載力問題。

(4)與地方環保部門或環保組織成員座談,請他們講座,介劃各自在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任務和成效。

(5)分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裝,分析這些包裝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6)開展辯論活動。辯論:是不是隻有高消費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7)學校為環境教育投入必要的經費和教學儀器、設備。

(二)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儘可能多地獲得環境保護知識。

1、各學科,根據課本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把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項,

2、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展,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環境意識,達到滲透目的。

3把環境教育作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開展環境教育課外活動

1、組織學生對學校和家庭的周邊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環保計劃,提出環保建議,採取環保措施。

2、經常召開各種形式的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班隊會。

3、充分利用我市的環境科普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

4、在學校廣播站設立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欄目,利用學校宣傳欄和班報宣傳環保知識。

5、利用環保紀念日開展活動進行宣傳。如:‘前樹節”、“愛鳥周”、“世界環境日”期間,開展‘綠化植樹”、‘愛鳥護鳥”活動或走上街頭宣傳環保知識。

6、開展“環保知識竟賽”、舉辦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攝影,絲,畫比賽。

7、組織學生“春遊”、“秋遊”或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夏令營等。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中國小環境教育大綱》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全民環境教育工作的決定》為指導,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全面落實環境教育課程計劃,通過創建“綠色學校”,廣泛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切實培養學生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促進中國小生素質全面提高。

二、工作原則

1、堅持環境教育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2、堅持環境教育、養成教育、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3、堅持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相結合的原則。

4、堅持環境教育、班團隊活動、科技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三、工作目標

1、全面落實課程計劃。根據《教育部三項專題教育大綱》中對環境教育開課情況的要求,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使用省編的環境教育教材,開展課堂教學,保證每學年4課時。

2、廣泛開展環境教育系列活動。以環境紀念日的宣傳主題為內容,每學期開展1—2次有規模、重實效的環境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3、開展綠色學校創建和評選活動。本着整體提高、分類推進的原則,指導3—5所學校爭取20xx年邁入市級綠色學校行列;指導2—4所學校申報20xx年省級綠色學校;指導1—2所省級“綠色學校”達到國家級標準。

4、全市中國小環境教育普及率20xx達到87%;到20xx年各級綠色學校達到30%。

四、工作措施

(一)提高認識、強化組織領導。環境教育是全面提升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各縣(市)區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中國小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要指定專人負責,按照工作目標,突出重點,精心組織,全面落實。

(二)確立運行機制,組織有效實施。各地要按照環境教育方案中提出的工作目標,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統籌規劃,紮實推進,務求實效。同時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結合地方環境教育資源,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系列活動,努力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典型經驗。

(三)採取多種措施,務求工作實效。一是落實好環境教育課程計劃。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及學生身心特點,靈活選擇多種教學途徑與方法,並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二是通過校本課程,專題講座、學科整合,切實開展好環境教育。同時,採取有效形式(如社會實踐、參觀、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設立環境監督崗、紀念日等)開展系列教育活動;三是制定環境教育活動計劃,對活動過程做到有記錄、有總結,並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一項指標。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現象以及各種層次的環境問題展開調研,思考各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對人與環境關係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四)加大宣傳,營造良好的爭先氛圍。利用廣播、電視宣傳環保知識,設立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欄目,充分發揮校園網和學校廣播站的作用,廣泛宣傳環境活動的開展情況。市教育局將制發《中國小環境教育宣傳簡報》,為各地搭建相互交流學習的平台。各地要注意總結髮現典型經驗,及時上報有關信息,營造一個全社會都來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五)定期檢查、總結評估。各地要將環境教育工作,列入教育行政、教研對學校整體工作評價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檢查督導。市教育局將對各地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同時對在環境教育工作中表現突出的給予表彰。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環境教育方案》,並於5月15日前上報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7

一、指導思想

環境保護對於科學發展,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手段之一。逐步樹立熱愛環境,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文明意識,既是現代國小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的義務和責任。

20xx學年,學校將繼續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校園”的總目標之一和創建“全國綠色學校”的要求,組織開展全校性的環保教育活動,普及環保知識,不斷提高環保知識水平,增強全校師生的環保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以此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

二、環境教育目標:

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家鄉的環保事業,幫助學生進一步增長環保知識,掌握環保基本方法,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參與環保實踐,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習慣。

以創建國家綠色學校為抓手,努力建設生態校園,為最終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三、中心工作

(一)努力爭創國家綠色學校

繼續綠化校園,整體優化校園環境,利用宣傳陣地(櫥窗、黑板報等)宣傳環保知識,教師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創文明辦公室,師生共創“全國綠色學校”。

(二)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師資隊伍

1.為了使學校的環境教育落到實處,要調整和充實環境教育領導小組,要構成我校環境教育的組織機構,全方位、立體式地推進環境教育。

2.強化師資隊伍。要想使孩子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具有較高環境教育素質的老師是關鍵。我們決定採取以下措施:

A.加強對教師的環保培訓,在教學業務培訓的同時結合環保培訓。

B.請進來。請環保局領導來校輔導。

C.創造機會,組織校領導和教師參加環保專題培訓班。

D.訂閲環境報、雜誌和書籍供教師學習。

E.定期交流環保信息。

(三)抓好四個結合,加強環境教育

A.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環境教育具有綜合性、邊緣性的特點,諸多學科都涉及到環境教育內容,所以要求相關科目教師積極滲透環境教育,具體要落實到教學計劃、教案中,將環境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地結合、滲透、拓寬、深化,使環境教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從而增強學生對環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B.與環保紀念日相結合。積極利用環保紀念日及時對學生環保教育。

C.與行為習慣相結合。要求學生愛綠護綠,不亂扔亂拋雜物,不在牆上桌上亂塗亂畫亂刻;學校和教師要經常檢查學生的學習活動環境,如教室、班級環保區、自行車車棚等,以整齊乾淨為標準,評比打分,作為班級常規管理,使每一個學生在愛環境的每個具體行為上檢查自己“做好事”,“不做壞事”。

D.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教育是一種做的哲學,學校環境教育只有與課程相結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學校將以綠色環保作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以凸現學校文化特色。

(四)以“生態校園”建設校園

學校要始終圍繞建設“生態校園”的辦學目標,創造“人化”自然,經濟地制訂"讓每一塊牆壁説話,每一棵樹木寓意,每一個景點啟智"的環保教育總原則,發動師生掛植物銘牌,築人工鳥巢,樹環保警句,建生態校園。在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中,規範道德與自然交往行為。

四、每週工作安排(六月份)

第一週:

1、制定環境教育教育實施方案。

2、各學科制定滲透環境教育知識教學計劃。

3、組建環保(科技)社團。

4、環保類温馨標語上牆。

第二週:

1、建立“綠色銀行”,開展垃圾回收工作。

2、組隊參加“保護家鄉河在行動”社會實踐行動。

第三週:

1、三—六年級以班為單位組織開展綠色環保徵文活動。

2、環保專題講座。

第四周:

1、評比環保小衞士。

2、做好環保教育總結工作。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在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要求全面貫徹“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為綱要”,實施環保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的方針,在素質教育中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的民展,使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環保道德行為習慣,確保學校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開創學校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二、意見與設想:

(一)加強組織建設。

1、班子組織健全。

成立以杜學慶校長為組長的環境教育領導小組,定期開會研究部署環境教育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內容落實、考核檢查得力。

2、宣傳有力度。

在師生中廣泛宣傳環境教育目的和意義,做到人人知曉。 做到教師每週學習時必談環保的好處,國旗下的講話有環保宣傳內容,學校的宣傳櫥窗、畫廊、板報上刊登環保知識,學校的紅領巾廣播、定時播放環保文章、影視。

3、環保知識滲透到位。

在教學內容中要求教師做到抓住重點、積極滲透環境保護意識。學校在舉辦公開課、優秀教案評比中有意識將環境教育擺放到一定的位置,並在期末測試的試卷中也能體現出環保方面的知識題。

4、狠抓業務學習和培訓。

一是向優秀單位參觀、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二是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學習、教研、體育備課等研討活動,促相互學習、相互提高,使骨幹起到主心骨的作用。

三、發揮學校特色作用,強化訓練,導之以行。

1、設立環境教育專項經費60000元,加大學校硬件投入力度,各種宣傳標語佈置高雅、大方、醒目,各室器材、器具與學科基本配套。學校的空餘地全部綠化,課桌椅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各室配套,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嚮往的地方。

2、以特色為突破口,強化為訓練,各年級均要通過區域間的學習和管理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要在花木栽培、管理的同時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還要增進學生對大自然美好的嚮往,從中打開環保的智慧之門,點燃環保的創新火花。

3、以守則、校規規範學生,以規育人。

以常規管理28條要求嚴格管理學校,以《中學生素質要求》十條、《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要求》二十條、《中學生守則》十條嚴格規範學生。

4、學校乾淨整潔,無一處衞生死角。室內窗明几淨,室外無亂拋亂扔紙屑、瓜皮果殼現象,無攀折摘校園花草樹木行為;中年級能主動打掃,見到紙屑彎彎腰,能經常給校園裏的花草樹木施肥、除草;高年級學生能自覺清除牆壁污跡,維護學校各種秩序,永保校園清潔優美,做到包乾到班、責任到人,檢查、考核經常不斷,任何時候經得起查,經得住查。

5、對創綠內容進行宣傳、考核,使隊員能做到:從班級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小做一名綠色天使,當一保綠色隊員。

四、抓道德素質教育的培養,着眼明天、將來。

1、“學校無小事,事事能育人。”創綠工作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養成的一項活動。團隊和各班主任要創造性開展好各項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強熱愛環境、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意識,養成良好的文明衞生習慣。學校將舉行綠色手抄報、美術繪畫、攝影製作、藝術表演等競賽活動,進行評比、獎勵做出貢獻的人。

2、全體教師要在這一創建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導、能動作用,積極指導、積極實踐、積極創新,不斷地研究控討,不斷地總結創建經驗,積極向有關單位和報社投稿,促創建質量的提高。

3、在積極開展好校園創建活動的同時,要引導好學生小手牽大手、校園、家園、社區、社會的環保工作的開展,搞好校園內的垃圾廢品分類處理、家庭中的變廢為寶、社區的環境污染的調查考察、綠色小隊的社區宣傳、重大紀念日的社會活動。通過創建真正使學生心中有環保、心中有地球、心中有人類。

總之,我們將在環保教育中,充分發掘師生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充分挖掘校本環境文化資源,努力創設催人奮進的“綠色”氛圍,將學校辦成“花園式的學校”,使莘莘學子在這裏溢智成才。

環境教育工作方案 篇9

今年是我市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關鍵年。為全面完成“中國小環境教育普及率要達到100%”的工作目標,並結合實際,特對今年我市中國小環境教育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有益於環境的生活方式。

(二)分目標

國小1-3年級:親近、欣賞和愛護自然;感知周邊環境,以及日常生活與環境的聯繫;掌握簡單的環境保護行為規範。

國小4-6年級:瞭解社區的環境和主要環境問題;感受自然環境變化與人民生活的聯繫;養成對環境友善的行為習慣。

國中:瞭解區域和全球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後果;思考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聯繫;理解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覺採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高中:認識環境問題的複雜性;理解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在經濟技術、政策法規、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養成關心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育形式

(一)開設環境教育專題講座

國小1-3年級環境教育專題講座內容標準

1、教學內容

(1)感知身邊環境的特點及變化。

(2)表達自己對身邊環境的感受。

(3)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間,需要自然資源和能源。

(4)感知日常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5)瞭解並實踐國小生在環保方面的行為規範。

2、教學活動

(1)通過觸摸大樹、傾聽自然的聲音等遊戲, 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講述對自然的感受。

(2)列舉直接或間接來源於自然的生活用品。

(3)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描繪練習本、鉛筆或橡皮的“旅程”(原料採集-生產與包裝—流通與銷售—使用—廢棄與再處理—引起的環境變化,等等)。

(4)調查不同家庭的用水情況,統計和比較用水量差異。

(5)環保知識競賽或廢物再利用比賽。

(6)對照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檢查和評價自己對環境的行為習慣,提出改進設想。

國小4-6年級環境教育專題講座內容標準

1、教學內容

(1)調查和了解社區和地方環境的基本特點。

(2)知道本地區主要環境問題的表現,能初步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3)瞭解社區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與人們生活的聯繫。

(4)知道什麼樣的環境是好的環境,以及建設良好環境的途徑和方法。

(5)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判斷對環境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為。

2、教學活動

(1)觀察學校周邊的環境,繪製社區平面圖。

(2)通過手工製作、廣告設計或編小報等方式,展現本地區的環境和文化特色。

(3)圍繞社區主要環境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其原因、後果、解決辦法。

(4)觀看照片或與當地居民交流,瞭解本地區20xx年來環境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討論二者的聯繫。

(5)分組設計一份學校環境建設規劃或社區環境建設規劃。

(6)收集有關垃圾分類的資料,討論垃圾分類的好處及具體做法。

(7)通過表演、漫畫、製作標語等方式向周圍人宣傳對環境友好的行為方式。

國中環境教育專題講座內容標準

1、教學內容

(1)瞭解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全球性環境問題,探究其後果。

(2)結合地方實際,理解不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3)瞭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理解它的必要性。

(4)瞭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解決地方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

(5)反思日常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2、教學活動

(1)看錄像、圖片或文字資料,瞭解全球及我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2)調查和比較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的異同。

(3)根據有關資料或能源消耗的統計數據,預測50年後的資源或能源發展狀況,討論環境承載力問題。

(4)與地方環保部門或環保組織成員座談,或請他們做講座,介紹各自在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任務和成效。

(5)分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裝,分析這些包裝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6)開展辯論活動。辯論:是不是隻有高消費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高中環境教育內容標準

1、教學內容

(1)運用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分析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

(2)知道人們對環境的不同認識和價值取向對其環境態度和行為有所影響。

(3)思考解決環境問題所需要的正確倫理觀和價值觀。

(4)知道環境法律的出現原因和過程;結合實例,思考政策、法律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作用。

(5)知道個人有責任通過一些公眾參與活動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做出貢獻,如向有關部門提出關於地方環境規劃和建設的合理化建議;參加環保公益活動等。

2、教學活動

(1)選擇一種全球環境問題,通過聯想和概念圖的方法分析與之相關的各種自然和社會因素。

(2)角色扮演:社會各界(包括一次性用品的研究者、生產者、消費者、經營者、回收者,環衞工人、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的代表,普通居民等)對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產和使用的討論。

(3)根據報刊或電視中有關環境問題的新聞報道,分析作者的立場,並提出自己的觀點,如誰該為環境惡化承擔責任,如何才能解決環境問題等。

(4)收集各學科中描述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古語和評論,並相互交流。

(5)根據實際發生的由環境問題引起的法律糾紛(如環境保護税、住房的陽光權等),組織“模擬法庭”活動。

(6)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討論和制訂一份環境保護行為規範,向全校師生宣傳,並與其他學校交流。

(二)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儘可能多地獲得環境保護知識。目前,中、國小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環保內容,學校和老師要充分重視,對各門學科,如自然常識、社會、語文、化學、音樂等的課本內容進行分析、歸類,選出有關環境保護的篇目,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展,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環境意識,達到滲透目的。

(三)開展環境教育課外活動

1、組織學生對學校和家庭的周邊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環保計劃,提出環保建議,採取環保措施。

2、經常召開各種形式的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班隊會。

3、充分利用我市的環境科普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

4、在學校廣播站設立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欄目,利用學校宣傳欄和學生報宣傳環保知識。

5、利用環境紀念日開展活動或進行宣傳。如:“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環境日”期間,可開展“綠化植樹”、“愛鳥護鳥”活動或走上街頭宣傳環保知識。

6、開展“環保知識競賽”、舉辦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攝影、繪畫比賽。

7、組織學生“春遊”、“秋遊”或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夏令營等。

8、開展“綠色學校”創建和評選活動。

三、實施辦法

(一)環境教育專題講座按國家教育部有關規定在國小一年級至高中二年級學生中開展,國小和國中各年級每學年按4課時安排講座內容。環境教育作為綜合實踐課教學內容之一,由綜合實踐課授課教師兼任。高中一、二年級可將環境教育列為高中研究性學習內容,每學期安排4課時,由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授課。

(二)環境教育要貼近生活實踐,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學校和教師要依據《方案》規定的教學內容,參照教學活動建議,選用環保部門推薦的教材和教輔資料,引導學生從身邊開始認識環境、關心環境、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建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課時比例為3:1。

(三)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靈活選擇多種教學途徑與方法,並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

(四)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現象以及各種層次的環境問題展開調研,思考各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對人與環境關係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五)從可解決的問題入手,以教室、學校、家庭和當地社區的現實環境問題作為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起點,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實際行動增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願意進一步參與改善環境的行動。

(六)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環境態度、技能和行為以及參與環境教育學習活動的表現進行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成效。

四、有關要求

(一)各縣市區教育局和中國小校要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工作,切實擔負起領導、組織、協調的責任,並主動爭取環保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不斷推進我市中國小環境教育的開展。

(二)市縣環保、教育部門要積極配合,抓好中國小環境教育。

1、為中國小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和教學儀器、設備:

2、在環境教育基地建設上,環保局建立並命名一批中國小環境教育科普基地,由縣市區教育局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學習,接受教育。

3、在師資隊伍培訓上,市和各縣市區教育局組織國小和國中綜合實踐課教師、高中研究性學習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增加環境教育內容;環保部門在寒暑假期間開設環境教育教師培訓班,聘請專家、學者或優秀環境教育工作者講學,對環保教師進行培訓。中國小校可以聘請市、區環保局的領導及環境教育專家作為學校環境教育輔導員,指導全校師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

4、在教材選用和編寫上,由環保部門提供相關環保教育讀本及環保資料。市教育局和環保局要充分發掘地方環境教育資源,共同整理編寫地方環境教育補充教材,形成國家統編教材和地方教材相配套的教材體系。

(三)各縣市區教研機構要將環境教育列入重要日程,切實開展好教師的備課和教研活動。同時,結合本區實際,加強對學校環境教育的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gongzuofanwen/o0l6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