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15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15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

教學目的: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15篇)

1、通過討論交流考察成果,認識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2、通過分析討論,讓學生們認識到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瞭解羣落和生態系統的含義。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討論中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會分析薔薇花叢中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薔薇花叢與動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

教學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觀察了花叢,並做好記錄。請幾個小組彙報一下。

二、探究過程

1、交流考察記錄。

·請1—2個學生彙報展示考察記錄。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對他們的考察情況進行簡要的評價,總結評價學生的考察活動。

2、討論薔薇花叢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薔薇花的生長需要什麼,它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裏?

·薔薇花的鄰里們生長需要什麼,它們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裏?

·誰能分解動植物的屍體和糞便,使它們成為植物需要的肥料?

·採用提問的方式,全班研討交流。

·誰能用圖畫的方式表示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如:肥料薔薇

薔薇蚜蟲

蚜蟲瓢蟲

能把這些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連在一起嗎?

·學生在記錄本上表示各種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蚜蟲鳥

薔薇

微生物肥料

3、瞭解動植物間複雜的相互依存關係。

·問:除了食物關係,它們之間還有什麼關係?

薔薇花叢是蚜蟲、瓢蟲等動物遮陽避雨的場所;

蝴蝶為薔薇傳粉;

瓢蟲為薔薇花叢除害蟲;

蚜蟲等動物的糞便是薔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薔薇花生長不好,會發生什麼現象?

·如果薔薇花旁邊的小草等植物長得太繁茂,會發生什麼現象?

·瞭解羣落和生態系統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澤、農田、城市和礦區等區域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生態系統。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2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説説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裏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裏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裏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讓學生在觀看國產飛機圖片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激情;

3.讓學生學會紙飛機的一些兒常用折法;

教學內容:

1.引題:有人説,理想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師想問一下,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呢?(注:可以讓學生思考1分鐘,然後讓大家舉手發言,亦可點名發言。總之,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們以後多多努力。剛才某某同學説想當一名飛行員,請問誰能描述一下飛機的樣子?你能説出幾種比較的飛機的名字嗎?

2.向同學們展示一些兒的飛機的圖片,並對中國的飛機予以重點介紹。

3.國小一年級科學教案《學習摺紙飛機》:在生活中,我們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見過飛機,但是大家可能沒有親手沒過飛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紙飛機的折法,滿足大家的願望。(由教師示範幾種摺疊紙飛機的方法,讓大家觀摩)

4.讓學生6人一組,運用創造性思維,集思廣益地去學習和創新紙飛機的折法。(可以點名讓每個小組到講台上展示成果,由大家進行評選。然後,讓大家相互贈送紙飛機,並寫上祝福語)

5.可以向學生簡單講述一下紙飛機的飛行原理,但不要求學生掌握。(紙飛機的飛行原理與實際真飛機的飛行原理是一樣的。即飛機在飛行時,機翼上下的空氣運動速度不一樣,機翼上快,機翼下慢,根據伯努利流體力學方程(流體速度越快,其壓力越小),機翼上下就有壓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將飛機上舉而飛行了)

6.結束:時間過得真快,這節課就要和大家説再見了。今天我學習了紙飛機的不同折法,並欣賞了一些兒飛機的圖片。希望大家課後積極思考,創新幾種紙飛機的折法,老師可是會獎勵一朵小紅花的哦!好了,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4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製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國小科學《地球的內部》教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製作地球構造的模型並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捲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麼?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告訴大家你們瞭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瞭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瞭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瞭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瞭解的還真不少。關於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瞭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為大家蒐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閲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後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瞭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閲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 地幔 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麼?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説説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麼,科學家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瞭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祕密。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捲盒,裏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鑽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彙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才的遊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祕密的。

四、製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製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製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釐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釐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後捏一個直徑約2.2釐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後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迴指導。(播放音樂,製作完成後,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乾淨)

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於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後能多蒐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並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3、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測定時間

過程與方法

1、推測陽光下物體影子怎樣變化

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並收集相關的數據。

3、一天中影子長變化的數據作出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柱狀圖

4、根據觀察數據,發現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

5、運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律,解釋人們為什麼能用影子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繫和有規律的

2、能夠按活動要求堅持觀察如實記錄數據

3、能夠根據數據和現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日晷的圖片或課件

分組實驗:簡易的日影觀測儀、指南針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

3)看書上第26頁,根據我們上節課的研究,推測一下大樹的影子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情況,並讓學生説説理由。

2、觀察陽光下影子的變化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2)學生認真閲讀科學書上的説明,明白觀察的目的和觀察記錄的方法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每個人都要記錄小組的觀測結果

3、整理我們的記錄

1)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測數據

2)教師講解如何把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數據整理成柱狀圖:縱軸表示影長,橫軸表示時間

3)每個學生自己將數據整理成柱狀圖

4)分析柱狀圖:一天中陽光下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什麼時候最長?什麼時候最短?我們還有什麼發現?

5)關於祖國西部地區,影子最短時不是12時的説明

4、日影觀測儀

1)古人曾經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能説説其中的道理嗎?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2陽光下的影子

鉛筆影子的變化

觀察時間

太陽位置和方向

影長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閲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着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裏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7

第二課校園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裏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麼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總結到什麼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樹冠有大小樹幹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結果實不一樣葉片不一樣……

板書設計: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裏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幹、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的變化的活

動,感受大自然在春天發生的美妙變化,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的慾望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觀察春天常見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動植物的情感和對動植物的進一步瞭解的觀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熱愛大自然,能體驗與自然接觸的快樂和驚喜。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變化的活動。

教學用具:

春天裏動植物的圖片、影象、剪貼畫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1、播放“春天在那裏”音樂、課件

2、提問: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課件:春天悄悄的來了

2、尋找小動物

師:同學們在尋找春天的時候,除了花草樹木發生了變化,還看到了什麼?

放課件:春天的小動物

三、總結

師:老師也去尋找春天了,你們想看看嗎?(放春天的錄象)

問:此時此刻,你想對春天説什麼?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給了我們這麼多的禮物,嫩綠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風,動聽的鳥鳴。你想用什麼方式讚美春天呢?誰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讚美春天?]

老師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讚美春天,可以嗎?(課件)

這麼沒的春天,我們都看不夠了,你看:(簡筆畫)遠山變綠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樹發芽了,再畫上什麼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描繪一幅春景圖。

這是課前同學們畫的,誰來帖一帖?

老師放音樂,幾個學生上黑板帖圖,其他同學唱歌。我們的春天真美麗,那麼祖國的春天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放課件)

齊讀:祝願我們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9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知道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學探究目標:

能觀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規律的變化。

3.科學態度目標:

增強觀察月相的探究興趣。

勇於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樂於傾聽、分享他人信息。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完成月相記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2.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記錄月相。

【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一張月相記錄卡

2.教師使用: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預設3分鐘)

1.同學們為了我們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請來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她是誰呢?(播放有關月亮的課件)

2.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板書)

3.在過去的一週你發現月亮形狀有什麼不同?

4.今天我們一起來觀察月相的變化吧!板書課題《觀察月相》

二、觀察、描述月相(預設10分鐘)

1.月相是月亮在每個農曆月中的形狀變化,接下來請你仔細地觀察月相你有什麼發現?(無序出示上半月相圖課件。)2.你認為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怎樣的?

3.小組觀察。

4.交流發現,月相圖排序。(板書: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

5.推測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圖課件。

(板書: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

【注:在板書相對應位置貼典型月相圖,便於學生觀察掌握月相變化】

三、觀察記錄月相(預設20分鐘)

1.過渡:月相在每個農曆月中變化順序是由缺到圓;由圓到缺。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觀察一個月的月相。(月相課件)

2.你能用什麼方法把觀察的月相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呢?(用鉛筆畫)

3.能不能製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麼辦法能顯示月亮的球形。用什麼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七年級的月亮是什麼樣的?怎麼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紙剪下月相形狀貼在黑色球相應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學生動手製作月相。

7.小組展示。

8.班級評價。

四、研討交流,課外延伸(預設7分鐘)

1.通過觀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嗎?

2.在這節課中,你知道了什麼?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觀察是做科學研究一種基本方法。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很多月亮的知識,實際上月相變化還藴藏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課餘時間對月相進行實際觀察,要注意確定固定的觀察地點和時間,用我們所學的方法進行記錄。看誰發現的多!

板書設計:

觀察月相

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圓  亮面在右邊

下半月  由圓到缺  亮面在左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並製作簡易降落傘。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傘緩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氣阻力),初步瞭解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3、認識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具有合作與參與的意識,主動進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質。產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反覆嘗試與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傘下降的視頻資料,秒錶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降落傘下降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力的作用。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2.播放降落傘的視頻錄象

3.大家認識錄象中的東西嗎?那你知道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們能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指名一學生上黑板標註,其餘學生自行在書上標註)

引導學生主要標出降落傘受到的重力和空氣的阻力。

(二)製作降落傘並測試降落傘下降速度

1.大家想親手來做個降落傘嗎?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秒錶。

2.每小組選擇相應的材料設計並製作一個降落傘,並注意:

A:在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B:線段從四個角下垂到結的長度應相等。

3.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我們自己設計製作的降落傘

測試方法:

A:一位同學在教學樓二樓往下放降落傘,下面的同學用秒錶記錄從降落傘打開到下落至地面的時間。

B:要保證降落傘下降的距離一致。

C:記錄員及時記錄時間數據

(三)研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組交流本組所製做的降落傘的降落所用時間

2.每小組降落傘下降所用的時間為什麼一樣呢?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係呢?

3.學生各自提出假設

4.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確立一個假設,填好小組活動研究方案:

問題:降落傘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

假設: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5.交流彙報,師生共同指正小組研究方案中有誤或不全的地方。

6.小組開展研究,並填好數據。

結論:

(四)彙報交流:

通過研究,你們有什麼收穫嗎?

(五)佈置作業。“潛水比賽”是一個拓展活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下降情況。如果時間不夠,可以佈置學生課後自行研究。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1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能説出物體的基本特徵。

2、能比較出物體在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學探究

1、能用簡單的詞語描述物體的外部特徵。

2、能觀察、比較物體的不同。

3、能簡要描述探究過程、陳述結論,並與同學們討論與交流。

4、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度

1、能對常見的物體的觀察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如實描述觀察的物體。

3、願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於表達和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學習。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基於對物體外部特徵的初步認識,瞭解物體的不同特徵對人類有不同的用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鉛筆盒、作業本、詞典、橡皮、鉛筆、乒乓球、網球、海綿、木棒等物體。

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出示準備的材料,讓學生説説這些物品是什麼?建立簡單的物體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這些物體有什麼不同呢?”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觀察物體

1、明確任務。觀察前要有明確目的,這樣觀察時就有了針對性,能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今天我們先從外部形態上找找它們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較的方法

與學生交流,你想怎麼觀察,觀察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3、觀察比較。

4、彙報交流

5、得出結論。物體在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評價。

三、應用與拓展

1、説説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較其他物體。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2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蒐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願而停留,在這個世界裏,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説出這棵大樹生長几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彙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並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3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閲讀P5的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黴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遊戲比較,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後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並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裏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彙報交流;

(4)得出結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麼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説一説科學是什麼?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後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後P74頁的表格裏。提出後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三)板書設計:

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4

環境問題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資料的分析活動,第二課時完成調查討論活動。

本課的學習活動與下兩課時的學習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本課的教學應與下面兩課時統籌設計,進行單元備課。

活動目標

1.能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2.能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變化現象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3.願意與其他小組交流本組的分析結論。

活動過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圖展示了人類的四個發展階段:古人類階段、農業文明階段(_明)、工業文明階段(黑色文明)和現代文明階段(電子文明),向學生展示了不同階段中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及環境變化的情況。教學中教師可將人類社會發展的幾個階段繪製成動畫多媒體電腦課件向學生展示。重點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及其在應用中引起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質量的變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

教學過程可分成四層進行:(1)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進程的資料;(2)討論分析變化的原因,瞭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進步;(3)分析認識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4)調查尋找身邊的環境問題。

2.教師要注意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引起環境問題的資料,在事實充分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種變化的原因,以及各種變化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才能確定科學進步是其他變化的根本。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產生了環境問題。這一基本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基本認知過程,也是學生的基本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地抓住每二教學過程的目標任務,啟發學生獨立環境與保護活動,讓他們充分利用已有的有關變化和事物間相互作用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其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分析過程中學生思維活動的組織。在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進程的資料的教學時,可採用教師介紹資料、個人思考整理記錄表、小組彙總的方法進行。在個人活動開展前,教師可利用課件或教材插圖向學生紹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大階段。主要包括:

(1)科學發展的進程。火的使用——鐵的發現——蒸汽機的發明——電的發明和電腦的問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適當補充過多,只要學生能明確幾大階段即可。

(2)科學技術的進步。包括:些內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產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的使用——電器和電腦的使用。生產方式的改變:集體狩獵——個體化農業生產——工業化工廠生產——電氣化生產。

(3)人們生活質量的變化:風餐露宿、食不果腹——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工業產品的出現方便了人的生活——電子產品的出現使人的生活現代化。

(4)環境污染的現象:基本沒有污染——開荒種地破壞植被(_代)——工業煙塵污染空氣(黑色時代)——各種污染現象同時出現。

教師在介紹以上資料時,儘可能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圖片,用學生可接受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對以上現象有所瞭解即可,教學中不要求學生記、背生疏的術語。

個人思考和記錄整理:

教學中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把以上內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體系,以便整理在記錄表內。記錄表內的用語,不要強求規範統一,只要學生能用理解後自

己的語言表達清楚就應給予肯定。

小組交流:小組交流的目的是讓每個人的記錄進行補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佔很長時間組織重複內容的發言。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將內容整理得清楚、準確的記錄展示給全班,

以供分析討論時使用。討論分析變化的原因。瞭解科學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此教

環境與保護學環節中,建議教師設計如下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的分析思維活動得以完整、連貫:①人類發展的進程中,人的生產活動是怎樣變化的?與生產工具有什麼關係?與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麼關係?②人的生活質量是怎樣變化的?與人的生產活動有什麼關係?

③以上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討論後可板書:科學進步——技術進步——社會進步——人的生活品質大提高。分析認識生產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本環節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討論: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給人類造成了哪些環境問題?本內容教師應盡力啟發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中希望學生能提出:空氣的污染:生產中的煙塵、交通工具的尾氣。水體的污染:生產、生活中的廢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農藥、化肥的施用。環境的破壞: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臭氧層的破壞、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學內容教師應儘量啟發學生將以前所接觸的環境問題,歸納為幾大方面的問題,不再列舉具體事實。以上所列的內容學生在前幾冊的學習中都應有所接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回憶所學過的教材內容。

總結:學生經前幾個教學環節的學習,墓本有了正確的認識,在此

教師町將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昇華總結,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系統。

學生應形成的概念系統為:科學的發展科技術的進步——社會的進步

——帶來廠環境問題。調查尋找身邊的環境問題。此教學環節町分為課上調查和課後凋查

兩步進行。課上調查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教室環境、校園環境及校園周邊環境進行考察和查。為後面專題研究做一定的準備。調查後要及時組織學生整理記錄,並分析校園及周邊環境中最主要的環境問題。課上調查的內容、過程、方法的確定和設計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從而為學生課後調查做一個示範,因此,教學的設計應儘可能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示範以指導學生的課後調查活動。

課後的調查應提示學生:

(1)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如考察、調查

(2)做好調查記錄或資料卡片的製作。查閲資料等。

(3)外出調查時一定要由家長陪伴,並注意安全。

(4)調查後整理調查記錄或資料,準備下一課學習前的彙報。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5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二課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温、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並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説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着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這裏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3pky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