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通用24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通用24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通用24篇)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着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裏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閲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閲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鈎爪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二課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温、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並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説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着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這裏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3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於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着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係。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善於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出相關概念,然後通過活動探究規律,最後用規律解釋現象,同時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釐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祕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遊戲嗎?你們會做什麼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遊戲需要什麼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後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瞭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説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説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於糾正,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後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麼,可以到講台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彙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彙報:通過彙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光物體寫出來,然後在自己能發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彙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光,並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現嗎?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祕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後描述。

教師示範並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都會發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範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誌。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麼不同?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閲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着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裏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瞭解植物對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

教學重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難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我們的許多食物來自植物。

2、新課教學

1、哪些食物來自植物?這些植物長什麼樣?如: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

2、植物還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和保護植物?學生思考作答,教師認真小結歸納。

三、拓展與應用:神奇的植物——黃花蒿。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一些動植物正在滅絕或已經滅絕了。

2、認識一些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進行調查研究活動,瞭解一種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狀況,提出我們保護性的建議。

4、認識到愛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我國一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教學難點:會寫一份關於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教學準備:課前做的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你們知道地球上已經滅絕或正面臨滅絕的動植物嗎?

把你們瞭解到的情況向其他同學介紹。(教師補充介紹:19世紀,朱䴉在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地區廣泛分佈,由於戰爭和環境破壞,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朱䴉已經滅絕了。直到1981年,人們在陝西秦嶺重新發現7只朱䴉,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朱䴉現存248只。)

二、探究過程

1、認識瞭解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1)請學生説出書上圖中珍稀動植物的名稱,説一説這些珍稀動植物的情況。

(2)請學生介紹其他珍稀動植物的情況,也可以介紹當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3)教師要做好相應準備,進行必要的補充介紹。

2、寫一份關於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1)自主選題,可以選珍稀動植物,也可以選本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2)交流調查活動計劃。

(3)調查活動安排課後進行。

3、小結。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裏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隻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隻螞蟻。

1.選擇觀察瓶裏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裏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麼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麼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麼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麼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裏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隻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麼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麼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麼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着解釋螞蟻怎麼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麼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麼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現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後,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鈎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後彙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後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後,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鏽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並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彙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髮現:比較的材料由於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鏽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彙報,教師引導,最後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釐米,用回形針掛上鈎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釐米、10釐米和15釐米後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後彙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製品?

2.出示各種塑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後思考:這些塑料製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麼特性,並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瞭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閲讀教科書,説説你瞭解了些什麼?

2.出示"可回收標誌",認識可回收標誌。

3.討論:我們以後在使用塑料製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讓學生在觀看國產飛機圖片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激情;

3.讓學生學會紙飛機的一些兒常用折法;

教學內容:

1.引題:有人説,理想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師想問一下,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呢?(注:可以讓學生思考1分鐘,然後讓大家舉手發言,亦可點名發言。總之,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們以後多多努力。剛才某某同學説想當一名飛行員,請問誰能描述一下飛機的樣子?你能説出幾種比較的飛機的名字嗎?

2.向同學們展示一些兒的飛機的圖片,並對中國的飛機予以重點介紹。

3.國小一年級科學教案《學習摺紙飛機》:在生活中,我們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見過飛機,但是大家可能沒有親手沒過飛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紙飛機的折法,滿足大家的願望。(由教師示範幾種摺疊紙飛機的方法,讓大家觀摩)

4.讓學生6人一組,運用創造性思維,集思廣益地去學習和創新紙飛機的折法。(可以點名讓每個小組到講台上展示成果,由大家進行評選。然後,讓大家相互贈送紙飛機,並寫上祝福語)

5.可以向學生簡單講述一下紙飛機的飛行原理,但不要求學生掌握。(紙飛機的飛行原理與實際真飛機的飛行原理是一樣的。即飛機在飛行時,機翼上下的空氣運動速度不一樣,機翼上快,機翼下慢,根據伯努利流體力學方程(流體速度越快,其壓力越小),機翼上下就有壓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將飛機上舉而飛行了)

6.結束:時間過得真快,這節課就要和大家説再見了。今天我學習了紙飛機的不同折法,並欣賞了一些兒飛機的圖片。希望大家課後積極思考,創新幾種紙飛機的折法,老師可是會獎勵一朵小紅花的哦!好了,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知道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學探究目標:

能觀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規律的變化。

3.科學態度目標:

增強觀察月相的探究興趣。

勇於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樂於傾聽、分享他人信息。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完成月相記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2.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記錄月相。

【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一張月相記錄卡

2.教師使用: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預設3分鐘)

1.同學們為了我們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請來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她是誰呢?(播放有關月亮的課件)

2.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板書)

3.在過去的一週你發現月亮形狀有什麼不同?

4.今天我們一起來觀察月相的變化吧!板書課題《觀察月相》

二、觀察、描述月相(預設10分鐘)

1.月相是月亮在每個農曆月中的形狀變化,接下來請你仔細地觀察月相你有什麼發現?(無序出示上半月相圖課件。)2.你認為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怎樣的?

3.小組觀察。

4.交流發現,月相圖排序。(板書: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

5.推測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圖課件。

(板書: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

【注:在板書相對應位置貼典型月相圖,便於學生觀察掌握月相變化】

三、觀察記錄月相(預設20分鐘)

1.過渡:月相在每個農曆月中變化順序是由缺到圓;由圓到缺。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觀察一個月的月相。(月相課件)

2.你能用什麼方法把觀察的月相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呢?(用鉛筆畫)

3.能不能製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麼辦法能顯示月亮的球形。用什麼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七年級的月亮是什麼樣的?怎麼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紙剪下月相形狀貼在黑色球相應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學生動手製作月相。

7.小組展示。

8.班級評價。

四、研討交流,課外延伸(預設7分鐘)

1.通過觀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嗎?

2.在這節課中,你知道了什麼?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觀察是做科學研究一種基本方法。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很多月亮的知識,實際上月相變化還藴藏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課餘時間對月相進行實際觀察,要注意確定固定的觀察地點和時間,用我們所學的方法進行記錄。看誰發現的多!

板書設計:

觀察月相

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圓  亮面在右邊

下半月  由圓到缺  亮面在左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

關係。

2、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沙塵暴生成的原因。

3、為維護生態平衡,明確應該做些什麼和怎麼做。

教學重點:知道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教學難點:能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活動手冊、有關草原和沙塵暴的圖片、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在生態瓶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其中動植物的生長?”

“生態瓶中的某些條件改變了,就會使整個生態瓶內生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在自然界裏也一樣,一些條件因素髮生了改變,也可能使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維護生態平衡這個話題。”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草原上的鷹、兔、草之間有着怎樣的食物關係?

·設想事物鏈的一個環節發生了變化,會發生什麼現象?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2)如果兔子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連鎖反應。”

推測:如果上述現象發生了草原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

讓學生討論後作出分析。

(對老鷹、兔子的獵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趕;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的放牧;環境的惡化導致草的生長困難。)

2、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資料介紹。

讓學生閲讀P57,介紹寧夏騰格裏沙漠的有關情況。

師介紹:髮菜是一種藻類,因風乾的髮菜形狀,色澤酷似婦女的頭髮而得名。它大多生長在乾旱的草原、荒漠、平灘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國的甘肅、陝西、青海、_疆均有生產,而寧夏最為。

獵隼又叫鶻,是一種兇猛的鳥,上嘴鈎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_馴熟後可幫人打獵。獵隼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近年來,由於獵隼在中東一些國家是王宮貴族的寵物,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境外1只經過馴化、體型高大的獵隼價格很高,因此在我國西北地區獵殺、獵捕和走私獵隼的情況非常嚴重。獵隼的數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態平衡,引發鼠害氾濫,給當地牧民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獵隼現在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主學習資料後,鼓勵學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問題。

三、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的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這些行為的後果是什麼?

最終結果是什麼?

我們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課後拓展:

在維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活動中,我們該做什麼?我們怎樣做?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學習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學習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學習流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麼材料做的。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説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説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彙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製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麼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流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説一説我們應該怎麼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穫。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瞭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並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製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製造的材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蒐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願而停留,在這個世界裏,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説出這棵大樹生長几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彙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並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製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國小科學《地球的內部》教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製作地球構造的模型並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捲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麼?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告訴大家你們瞭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瞭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瞭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瞭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瞭解的還真不少。關於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瞭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為大家蒐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閲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後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瞭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閲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 地幔 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麼?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説説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麼,科學家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瞭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祕密。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捲盒,裏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鑽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彙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才的遊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祕密的。

四、製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製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製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釐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釐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後捏一個直徑約2.2釐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後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迴指導。(播放音樂,製作完成後,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乾淨)

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於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後能多蒐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並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3、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測定時間

過程與方法

1、推測陽光下物體影子怎樣變化

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並收集相關的數據。

3、一天中影子長變化的數據作出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柱狀圖

4、根據觀察數據,發現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

5、運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律,解釋人們為什麼能用影子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繫和有規律的

2、能夠按活動要求堅持觀察如實記錄數據

3、能夠根據數據和現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日晷的圖片或課件

分組實驗:簡易的日影觀測儀、指南針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

3)看書上第26頁,根據我們上節課的研究,推測一下大樹的影子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情況,並讓學生説説理由。

2、觀察陽光下影子的變化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2)學生認真閲讀科學書上的説明,明白觀察的目的和觀察記錄的方法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每個人都要記錄小組的觀測結果

3、整理我們的記錄

1)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測數據

2)教師講解如何把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數據整理成柱狀圖:縱軸表示影長,橫軸表示時間

3)每個學生自己將數據整理成柱狀圖

4)分析柱狀圖:一天中陽光下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什麼時候最長?什麼時候最短?我們還有什麼發現?

5)關於祖國西部地區,影子最短時不是12時的説明

4、日影觀測儀

1)古人曾經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能説説其中的道理嗎?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2陽光下的影子

鉛筆影子的變化

觀察時間

太陽位置和方向

影長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6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流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

【學習重點】

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學習難點】

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學習準備】

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學習流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麼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説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裏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麼材料做成的,試着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裏的物品、教室裏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於難以判斷是什麼材料製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後,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製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製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着,為什麼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説説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麼主要特點和用途,並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羣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緻、準確地記錄到的現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裏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裏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裏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裏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麼變化,我們可以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裏會發生什麼變化。

3、同樣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裏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麼?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8

學情分析

食物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最愛吃什麼最討厭什麼,談起來滔滔不絕。然而究竟吃什麼才健康?這是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則採用卡片來記錄,擺卡片來研究,最終得出對人的食物的一般認識。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很多種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通過製作食物名稱記錄卡片,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量的統計和類別的劃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難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天的食物調查記錄表(附後),讓學生在家裏做好記錄。[學生記錄的過程不單是為上課準備資料,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習在家裏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前,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向家長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學生記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開放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二、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食物。關於食物你瞭解多少?[學生的科學學習是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這一問題正是為了瞭解學生對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要引導學生對食品與食物這二個概念加以區別,以防止在書寫卡片時兩者相混淆。]

2、你最愛吃什麼食物?

3、你最討厭什麼食物?

4、提出研究的問題:我們究竟吃什麼才健康?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吧。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最討厭的食物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同一種食物有的同學喜歡,有的同學討厭。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

三、討論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覺得我們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研究?

2、啟發學生在科學研究中應注意選取樣本。我們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為樣本來研究。

[研究方法的確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環節的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選取與研究內容的關係,並初步學習選取研究方法。]

四、記錄與統計

我們的研究其實從昨天已經開始,拿出我們昨天填寫的一天的食物記錄,並且瞭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學交流一下?[這一交流活動是對家庭學習的驗收,也為下一步填寫卡片做好了準備。]

1、下面我們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記錄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語來指導填寫卡片的方法)

2、一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名稱。

重複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別記錄。

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要用多張卡片記錄食物名。

3、學生根據記錄表填寫卡片。

4、初步統計。

6、數一數共用了幾張卡片?這説明了什麼?把重複的食物卡片用釘書器釘在一起。重複最多的是那些食物?這又説明了什麼?

五、整理與研究

1、小組內將重複的卡片釘在一起。

2、把卡片平擺在桌子上。這麼多食物我們怎麼研究呢?啟發給它們分類。

3、如何分類呢?討論確定分類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與熟食的食物;主食與副食;動物類與植物類食物)

[給物體分類學生並不陌生,但由於其生活經驗所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有些食物分類不清的情況。為此,組織全班同學首先將食物分成動物與植物類,分類中出現了諸如水、鹽、食品填加劑等無法歸屬的問題。這時指導用“其他”來涵概。]

4、分組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將食物分類。

5、討論交流分類方法。組織學生間的討論,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對人的食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人一天中應該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過本問題的討論旨在使學生明白,人是雜食性動物,因此,沒有一種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糾正學生的偏食現象。]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實驗器材: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台、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談話:【出示泥塑圖片】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這些作品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嗎?

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製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麼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於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製作泥塑。

【教學過程、評價設計】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彙報:哪個同學來説説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裏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裏都有什麼。(板書:土壤裏有什麼?)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裏有什麼?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彙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説説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麼?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裏還有什麼?説説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1:查電腦【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驗證這些猜想,但課堂上老師沒給大家準備,我們怎麼驗證這些猜想?】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採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1.談話:為了便於觀察和實驗,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土壤和實驗材料,看一下,認識它們嗎?【生:認識】誰來介紹一下?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裏有什麼?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空氣: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空氣,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説明裏面有空氣,如果沒有氣泡,就説明沒有空氣。這個實驗方案有沒有道理?生:有道理。師:好!實驗方案通過!】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水: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水。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熱,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説明含有水,如果沒有,説明沒有。師:其實,這個同學的方案沒問題,但是描述的有點問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氣凝結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裏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含水少怎麼辦?】

【驗證腐殖質:我們想知道土壤裏是不是有腐殖質,我們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裏,用酒精燈燒,如果有燒焦的氣味,説明裏面有腐殖質,如果沒有那種氣味,則説明裏面沒有腐殖質。師小結: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裏,加入水攪拌均勻後,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説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料、養份:師:養料、養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後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澱(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澱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澱着,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澱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後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麼?做土壤分層沉澱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麼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彙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裏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裏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於時間的關係,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後,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麼?怎麼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説説你看到了什麼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裏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瞭解了土壤裏有什麼,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瞭解一些關於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裏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於土壤的祕密還有很多,比如説,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麼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麼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蒐集有關資料,也可以採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設計】

土壤裏有什麼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空氣

養料、養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準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準。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範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裏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多,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少,並説明理由。

2、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並説明為什麼這麼想。(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於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3、交流討論,比較不同的方法,選擇操作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實踐操作。

4、生實踐操作後彙報結果。(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較水多多少

1、師:現在我們已知2號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嗎?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説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麼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麼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麼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藉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麼辦?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麼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生實踐:自制的刻度條,並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裏的水,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並討論問題:

測量的結果相同嗎?

你們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三、認識並使用量筒

1、師介紹量筒,並提示“測量要求”,問: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們自制的刻度比較,有哪些區別?

為什麼量筒要平放?

為什麼視線要與液麪保持水平?

2、請學生用量筒測量三瓶水的多少,並彙報測量結果。(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量筒,或上課時間不夠,可採用教師演示方式進行)

3、師:你們知道這樣一瓶礦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嗎?(出示食物或照片)這個數值就表示了一瓶礦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體積了。

4、師: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説説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裏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裏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裏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2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的變化的活

動,感受大自然在春天發生的美妙變化,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的慾望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觀察春天常見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動植物的情感和對動植物的進一步瞭解的觀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熱愛大自然,能體驗與自然接觸的快樂和驚喜。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變化的活動。

教學用具:

春天裏動植物的圖片、影象、剪貼畫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1、播放“春天在那裏”音樂、課件

2、提問: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課件:春天悄悄的來了

2、尋找小動物

師:同學們在尋找春天的時候,除了花草樹木發生了變化,還看到了什麼?

放課件:春天的小動物

三、總結

師:老師也去尋找春天了,你們想看看嗎?(放春天的錄象)

問:此時此刻,你想對春天説什麼?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給了我們這麼多的禮物,嫩綠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風,動聽的鳥鳴。你想用什麼方式讚美春天呢?誰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讚美春天?]

老師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讚美春天,可以嗎?(課件)

這麼沒的春天,我們都看不夠了,你看:(簡筆畫)遠山變綠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樹發芽了,再畫上什麼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描繪一幅春景圖。

這是課前同學們畫的,誰來帖一帖?

老師放音樂,幾個學生上黑板帖圖,其他同學唱歌。我們的春天真美麗,那麼祖國的春天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放課件)

齊讀:祝願我們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2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到很多動物都要產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構造。

2、知道卵在合適的條件下會發育成動物。

3、知道青蛙、雞這樣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孩子經歷一次對動物的卵進行觀察和探究的過程。

2、用查資料和看視頻的方法,經歷觀察青蛙、小雞等孵化的過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過程觀察的水族箱,引導學生課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養探究動物繁殖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動物卵的基本構造,知道卵可以發育成新生命。

【教學難點】卵孵化過程的觀察,瞭解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

1、每小組一份:

a、魚卵、雞蛋、鵪鶉蛋、鴨蛋、毛巾、放大鏡放在盒子裏;(課前放好)

b、磕好的生雞蛋、剖好的熟雞蛋放在盤子裏;(課中領取)

教師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記錄表)。(放在講台旁)

b、課件:各種動物卵的圖片,各種卵的孵化過程等。

【教學過程】

談話:師:你養蠶了嗎?蠶寶寶出生前是什麼啊?談談在養蠶過程中的發現!

師:蠶卵其實就是一個小生命,它能夠孵出蠶寶寶來。

一、激趣引入

1、老師這裏有一袋東西,裏面是什麼呢?誰來摸一摸?

(猜到獎勵)

2、這些我們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動物的卵》。板書課題。

二、探究展開

(一)、動物的卵

各種動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動物的卵?(生説)大家瞭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師課件出示各種動物的卵。

2、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動物的卵。有雞卵、鴨卵、鵪鶉卵、魚卵。讓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請材料員把盒子拿出來。

3、學生觀察,師巡視。

4、反饋交流。你比較出了什麼?

5、小結:各種動物的卵從外形看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他們都醖釀着一個小生命。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以熟悉的雞蛋為例,一起來好好的觀察觀察。

雞蛋的觀察。

1、蛋殼的觀察。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雞蛋的外殼,看看有什麼發現?(小孔)這些小孔我們稱它為氣孔,那你覺得蛋殼上為什麼要有這些氣孔嗎?(卵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所以必須通過氣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大家都知道,這個雞蛋一不小心就會磕破,雞蛋殼是很脆的!你們看,師扳雞蛋殼。可我如果把它整個握在手中,卻怎麼也握不破。不信,你們看!(師握雞蛋)誰想來試試?這麼脆的雞蛋殼為什麼現在這麼結實了呢?(生説)

師小結:這與雞蛋殼的橢圓形形狀有關,雞蛋蛋殼這樣的形狀結構,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從而更好的保護了裏面的小生命。這樣的形狀結構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的也是很廣泛的!比如説:悉尼的歌劇院等。

2、雞蛋內部的觀察。

過渡:蛋殼很好的保護了裏面的小生命,但現在也影響了我們對它的深入觀察。

蛋殼裏面有些什麼呢?想不想現在就來看一看。

老師給大家磕好了一個生雞蛋,切好了一個熟雞蛋。讓我們一起把雞蛋內部的結構看個清楚!請材料員依次上來領取。

學生觀察,師巡視。

彙報: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雞蛋的內部結構”?(一個小組彙報後,問:還有補充嗎?)

小結: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我們的發現。(結合課件)明確:蛋殼、氣室、蛋白、蛋黃、胚胎、繫帶、膜等。

雞蛋各部分對胚胎髮育的作用。

討論:你覺得雞蛋各個部分對胚胎髮育會有什麼作用呢?(可安排小組討論)

課件播放小雞孵化的圖片資料。師配文字:雞蛋在媽媽温暖的懷抱裏開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細胞開始分裂、生長,並不斷的從蛋黃蛋白中吸收營養和水分,小雞的模樣開始形成了,蛋黃、蛋白慢慢萎縮,大約經過三個星期,小雞長成了,它會自己破殼而出。

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文字資料,請大家閲讀文字資料(一)。

生閲讀資料。

小結:雞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是供給養料和水分的;蛋黃是提供營養的;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雞蛋能夠孵出小雞,那隨便就一定能孵出來嗎?需要哪些條件呢?請大家繼續閲讀資料。

生閲讀資料。

小結:小雞孵化所需要的條件——種蛋選擇、温度、濕度、通風等。

三、拓展、欣賞、小結

剛才看了小雞孵化。老師這裏還有一些其他的動物孵化過程,想不想看?

1、觀看蜜蜂、青蛙、魚卵的孵化過程錄象。還想看嗎?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大家的資料紙上也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繼續去學習。

2、小結:像剛才這些動物,它們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板書“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這些動物我們把他們叫做卵生動物。(板書“卵生動物”)

3、指導課後進行孵化青蛙卵的活動。

剛才我們欣賞了好幾種動物從卵裏面孵化出來的過程,要是我們能夠親自試着去孵化一種動物,那就更好了。你孵化過小動物嗎?

老師昨天找來了一些青蛙卵,想不想親自來孵一孵?青蛙卵能在10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幾星期內長成一隻小青蛙。這個飼養水箱就放在大家的教室裏,讓我們一起觀察並記錄好青蛙卵的孵化過程,好嗎?

提醒:等所有的小蝌蚪全孵化出來後,請把它們送回大自然。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科學教案 篇24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緻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慾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衝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乾、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流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彙報的內容。

4、關注:彙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彙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説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後繼續飼養蝸牛、並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q9qx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