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精選17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精選17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

【活動目標】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精選17篇)

1.認識正方體、長方體,感知它們的特徵。

2.比較正方形和正方體、長方形和長方體之間的異同,初步瞭解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3.在活動中體驗幫助別人、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蒐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盒子及物品。

2.神祕袋一個,內裝有正方體1個、長方形體2個(一個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一個2個面是正方形,4個面是長方形)。

3.幼兒操作用小正方體、長方形體。

【活動過程】

一、通過小故事,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接到一個電話,前幾天森林裏颳大風,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麼辦呢?(小朋友幫助小兔搭房子)。

教師:小兔子有要求,搭建房子必須用指定的形體,我們要想幫助小兔子搭建房子,就先來認識一下用什麼樣的形體。

二、認識正方體、長方體

1.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1)利用神祕袋導入活動。

放入6張一樣大小、不同顏色的正方形,取出一個正方體,認識正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有6個面)。

(2)幼兒取一個小正方體,自己操作探索(如:利用比一比、畫一畫等方法)驗證正方體的6個面一樣大。

小結:正方體不僅有6個面,而且6個面是一樣大的正方形。

2.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1)教師放入神祕袋中6張不同顏色的長方形(分別兩兩相同大小),變出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長方體,引導幼兒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

長方體和正方體看上去都是方方的,都有六個面。不過正方體的6個面一樣大,長方體的6個面不都是一樣大。

(2)幼兒取一個小長方體(6個都是長方形),仔細觀察發現,説出6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而且都是長方形的。

(3)教師從神祕袋中變出4個面是長方形、2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提問幫助幼兒認識這種長方體的特徵。

這個形體有幾個面?這些面都是什麼形狀的?

小結:有6個面,4個面是長方形的,2個面是正方形。

(4)幼兒取一個小長方體(4個面是長方形、2個面是正方形),仔細觀察發現,説出6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小結:這樣有4個面是長方形、2個面是正方形的形體也是長方體。

3.請幼兒分成兩組做遊戲,幫小兔子搭房子,鞏固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師:我們認識了為小兔子搭建房子的正方體和長方體,下面就開始為小兔子搭建房子。

(1)請兩組幼兒分別到老師前面的筐子裏只選擇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品,共同合作搭建一座房子。

(2)相互檢查各組選擇的形體對不對,若有選錯的及時糾正。

4.活動延伸。

請幼兒課後在幼兒園、回家裏找一找,有哪些東西也是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然後告訴小朋友和老師。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2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受和比較物體的粗細,理解粗細是具有相對性。

2、嘗試給5個以內物體按粗細進行正逆排序。

活動準備:

1、筷子、木棒、鉛筆、彩筆、記號筆、蠟筆。

2、粗細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個(裏面裝有粗細不同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引入

1、孫悟空會變的金箍棒引題,孫悟空有一個很厲害的兵器是什麼?(金箍棒)金箍棒可以變粗也可以變細。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物體,並請幼兒説一説

(1)哪個粗?

(2)哪個細?

(3)你怎麼知道它是粗或細的?

2、教師通過變變變的遊戲出示不同粗或細的物體,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3、遊戲變變變教師説變粗時幼兒兩手做出粗的樣子,師説變細時幼兒兩手做出細的樣子,通過遊戲加深對粗、細的理解。

三、活動結束比較周圍環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後比較家裏各種東西的粗細並做記錄。

1、觀察實物,區別粗細。

(1)教師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導幼兒觀察哪根粗,哪根細。

(2)分別出示鉛筆、蠟筆和記號筆,幼兒比較粗細。

(3)出示三支筆讓幼兒比較最粗和最細。

教師小結:判斷哪一種物體是粗還是細,一定要通過兩樣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才能區別它們的粗細。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師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祕的口吻告訴幼兒,在口袋裏有很多粗細不同的物品。

(2)做遊戲"奇妙的口袋"。

遊戲規則:教師出示一支水彩筆,請幼兒從口袋裏摸一樣比水彩筆更粗的物品,每個幼兒一次摸出一樣的物品。

3、幼兒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細的。

教師小結:手臂細,大腿粗;小腿細,大腿粗;手指頭細,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細等。

4、嘗試用5種以內的物體按正逆順序排序。

(1)出示三種粗細不同的吸管,引導幼兒用吸管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出來。(教師巡迴檢查)

(2)教師出示4個粗細不同的紙筒,請個別幼兒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集體檢驗)

(3)發操作材料,讓幼兒把5棵樹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教師巡迴檢查)

(4)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兒排對,教師給予鼓勵。

5、教師小結:在給物體排序時,如果是按從粗到細的順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排。如果是按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就要把最細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排。這樣就能準確的排出物體的粗細。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3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的嗅覺感官經驗較少,他們對氣味的概念停留在好聞與不好聞、香與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潛意識裏積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種物品氣味的機會。通過這次探索活動“氣味瓶”,旨在給幼兒提供一個積累嗅覺經驗的機會,讓幼兒瞭解各種物品的氣味。

【活動目標】

1.學會用鼻子聞物體的氣味,發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聞氣味,要愛護自己的鼻子。

【活動準備】

每組一套深色的瓶子,裏面分別裝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醬油、醋、酒、蜂蜜等,儘可能的提供有各種氣味的物品。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對氣味的感知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鼻子有什麼用嗎?”(呼吸、聞氣味)拿起一隻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裏有什麼東西,應該怎麼辦呢?”(看或聞)

2.引導幼兒感知各種各樣的氣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們知道里面都是些什麼嗎?”

(2)請小朋友打開瓶蓋,聞一聞瓶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聞好一個蓋好,再換其它的瓶子聞,等一會兒告訴大家,你聞到了哪些氣味?

(3)幼兒交流自己剛才聞到了什麼氣味。(4)老師請每組一個小朋友找出醋的氣味?(或其它氣味)的瓶子,看誰先聞出來。

3.引導幼兒討論、擴展經驗。1朋友你在家裏或別的地方還聞到過什麼氣味?請你告訴大家。

2最喜歡聞什麼氣味?不喜歡聞什麼氣味?為什麼?幼兒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氣味,鼻子能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氣味,幫助我們辨別不同的東西。

4.總結

討論怎樣保護鼻子啟發幼兒回憶以往碰傷鼻子或感冒的 感覺,進行討論,談談保護鼻子的方法。

教師小結:我們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還可以聞到很多的氣味,所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異物塞入鼻孔,活動時注意不撞擊鼻子,積極參加鍛鍊,增強體質等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4

教學目標:

1、關心樹朋友的變化,學習比較、概括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明顯特徵。

2、活動中能積極交流並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ppt、各種樹葉

教學過程:

一、説説樹朋友的變化

1、最近我們都在觀察瞭解你的樹朋友,那就説説你的樹朋友吧!

(通過已有經驗回憶,引導幼兒進入主題。)

2、詩歌小結(進一步幫助幼兒感受樹朋友的變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議議兩類樹的不同

1、剛才有的孩子説樹朋友落葉了,那你們的樹朋友是不是都落葉呢?

(瞭解幼兒已有經驗。)

2、聽聽落葉樹和常綠樹的話。

3、你能聽出落葉樹和常綠樹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嗎?交替是什麼意思?

(關注孩子們的傾聽理解能力。)

三、找找兩類樹葉的不同特徵

1、這些樹葉你們都認識嗎?這三片落葉樹和三片常綠樹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2、觀察要素:

關注幼兒在觀察比較操作中是否指向-----類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葉樹和常綠樹不同特徵。

4、驗證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結:如果看到樹葉比較薄、暗、脆的樹葉可能是落葉樹;比較厚、亮、韌的樹葉可能就是常綠樹。

(由於孩子們是針對具體的樹葉進行比較,挑戰點是對兩類樹種的主要特徵進行歸類概括。我試圖運用實物觀察比較、同伴共同驗證的方法幫助孩子區分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明顯的普遍性特徵,在認識周圍的世界的同時慢慢習得一些邏輯思維的方法。)

四、延伸教學

你對樹朋友還有什麼想了解的?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提出問題,為以後進一步探索活動做好延伸。)活動點評金曉燕執教的集體活動《落葉樹與常綠樹》則激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深入觀察、細膩體會、專注探索落葉樹和常綠樹樹葉的不同,並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等高科技媒體將靈動的PPT、悠揚的散文詩作為手段激發幼兒大膽表達、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動離不開多年的積累和磨練。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3

活動目標:

1、瞭解常見蔬菜的食用部位,並嘗試進行分類。

2、樂意向同伴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體好。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能夠將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傳遞給身邊的人。

活動準備:

瞭解、認識常見的蔬菜;蔬菜實物若干;《什麼部位可以吃》操作材料包。

活動過程:

一、説菜——交流分享

1、導入:每天無論是家裏還是幼兒園,我們都要吃許多的蔬菜。

2、説説我喜歡的蔬菜

3、重點提問:你喜歡吃蔬菜嗎?喜歡吃什麼蔬菜,為什麼?(幼兒個別交流)

小結: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吃蔬菜,喜歡它裏面的營養。蔬菜的營養很豐富,有很多的維生素、礦物質,所以我們應該樣樣蔬菜都愛吃。

二、選菜——瞭解蔬菜的食用部位

1、看PPT,師:老師這裏有很多蔬菜,我們一起來看看,誰認識的蔬菜多,誰的本領大?

2、剛才我們介紹了各種蔬菜,那你們知道我們吃蔬菜的什麼部位嗎?(請2—3個幼兒介紹)

有隻小熊也愛吃蔬菜,我們一起看看它吃對了嗎?聽故事《熊媽媽收菜》。

重點提問:小熊跟着媽媽去菜園收蔬菜,它們收了哪些蔬菜?(蘿蔔、白菜、西紅柿)。你聽了故事知道蘿蔔、白菜、西紅柿應該吃什麼部位呢?(蘿蔔吃根莖、白菜吃葉莖、西紅柿吃果實)

小結:原來,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莖,有的吃它的葉莖,還有的吃果實。

3、嘗試分類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4個盆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依次介紹根莖、葉莖、花、果實4個盆子)你們動動腦筋,看清你們的盆子上的字,想想應該挑選什麼蔬菜。

4、交流統計

三、吃菜——加深對蔬菜的印象

1、重點提問:你們吃過這些蔬菜嗎?

2、重點提問:你們是怎麼吃的?(生吃、榨汁、炒菜、煮湯、做蔬菜色拉)

小結:蔬菜的營養真好,是維持我們生命不可缺少的食物。一個人可以長期不吃葷菜,但是不能不吃蔬菜,因為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我們小朋友每天都要和蔬菜做朋友,天天吃蔬菜,把阿姨準備的蔬菜吃光光,做個健康的乖寶寶。

反思:

1、豐富幼兒對蔬菜的經驗,在幼兒操作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一些蔬菜的部位,及它們能吃什麼部位,讓幼兒瞭解之後再進行操作。

2、加強幼兒的合作意識,在平時活動中,多創設幼兒合作的機會,讓幼兒學會商量,合作。

3、在蔬菜營養的方面,知識還不夠全面,應瞭解更多的蔬菜的不同營養,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幼兒進一步理解,從而更好的激發幼兒喜歡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5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自己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祕的好奇心。

3、激發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教學準備:

孕婦、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錄音機、磁帶,幼兒每人一張紙,勾線筆若干,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討論----看圖片----討論

1.教師:昨天老師在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一個寶寶,問他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今天我想問問你們,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嗎?

2.教師:"這位阿姨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小寶寶在出生以前住在什麼地方?--幼兒議論並按自己的意願回答。

二、觀察圖片,瞭解寶寶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

1、教師:在每個媽媽的肚子裏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寶寶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裏。(出示圖片)

2、教師: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麼長大呢?

--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還不會吃東西,可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

3.教師:寶寶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寶寶了,這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幼兒議論--教師小結:這時媽媽就走到醫院,請醫生把寶寶接出來

三、寶寶長大了。

1.教師:寶寶出生以後不會説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寶寶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師: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

四、幼兒繪畫來感謝爸爸媽媽(可以請老師幫忙寫一句感謝的話)

結束:帶着畫畫去送給爸爸媽媽。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6

活動目的:

1.學習比較物體的粗細,能從粗到細給五個物體排序.

2.培養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準備各種粗細不同的毛線,筆,積木,紙棒、可樂瓶等.

活動過程:

1、孫悟空會變的金箍棒引題,讓它變粗或變細。

2、幼兒在活動室中尋找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物體,並説一説你怎麼知道它是粗或細的?啟發幼兒知道是通過比較而知道的。

3、出示'奇妙的口袋'讓幼兒從中摸出粗或細的物體,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4、出示圓柱讓幼兒找出最粗或最細的,並按從粗到細進行排序。

5、分組操作:

(1)、從奇妙的口袋裏摸出粗或細的物體

(2)、按粗和細把物品分成兩類

(3)、讓幼兒從"奇妙的口袋"裏摸出粗或細的物體。

(4)給粗細不同的小棒排順序.

(5)將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細不同的小棒並排序。

延伸:比較周圍環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後比較家裏各種東西的粗細並做記錄。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7

【活動目標】

1.瞭解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以及用途。

2.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3.願意養蠶和關心蠶寶寶,萌發對小動物的愛。

【活動準備】

各個生長階段的蠶寶寶圖;蠶生長過程圖片;班裏飼養的蠶寶寶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最近我們班的自然角來了一些小客人,他們在我們的照顧下慢慢長大了,你們知道是誰嗎?(蠶寶寶)

蠶寶寶是什麼樣子的?蠶寶寶愛吃什麼?

二、通過討論、觀察,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1.提問並出示相應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1)蠶寶寶是由什麼變成的?(蠶卵)蠶卵是什麼樣子的?(幼兒先説一説,再出示圖片)

(2)蠶卵怎麼樣能孵出蠶寶寶來?蠶卵孵出來的幼蠶像什麼?叫什麼?

師小結: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我們可以用棉花把蠶卵包起來曬曬太陽就能孵出蠶寶寶來了。(遷移小蝌蚪的成長)幼蠶很小,像螞蟻一樣,它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蟻蠶。

(3)蠶寶寶吃了很多桑葉,一天天地長大,它又有哪些變化?又變成什麼樣子?(依次出示圖片讓幼兒瞭解蠶寶寶在各個階段的特徵)

2.幼兒分批觀察班裏的蠶寶寶,等待的幼兒和小夥伴説一説蠶寶寶是怎麼樣慢慢變化的。

3.出示蠶寶寶的一生循環圖,幫助幼兒理順蠶寶寶的生長過程。

師小結: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剛孵出來的幼蠶,身體黑色很小,像螞蟻,叫蟻蠶。蟻蠶吃了很多桑葉,慢慢地長大,經過四次蜕皮,身體一次比一次變白、變大。最後,蠶開始吐絲作繭,在繭裏,蠶再蜕一次皮,變成蛹,由蛹變成蛾,然後咬破繭爬出來,蠶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產卵後不久就死去。

三、瞭解桑葉以及蠶的用途

1.蠶寶寶喜歡吃什麼?(桑葉)桑葉是什麼樣子的?(桑葉人手一片觀察)

2.飼養蠶有什麼用?

蠶屎可做枕芯,有藥用價值;蠶繭能抽絲紡織成絲綢,可做面料和服裝

3.師:蠶對我們的用處很大,我們在飼養時,應注意些什麼?

勤換桑葉,讓蠶寶寶吃飽;幫蠶寶寶清理便便,注意衞生;蠶結繭時,不要移動等。

四、聯繫生活,情感遷移

1.出示我們班養的蠶寶寶照片,激發幼兒去關愛蠶寶寶的意識。

2.教師小結:希望我們小朋友能用今天學到的養蠶寶寶的方法去好好照顧我們班的蠶寶寶,每天去看看他們,喂喂他們,觀察蠶寶寶是怎麼長大的。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8

活動目標

1.學會比較物體的粗細,並能正確表述比較結果。

2.能從細到粗給物體排序,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粗細不同的旺仔牛仔罐、吸管、積木、香腸、記號筆、蠟燭等數量若干,課件,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探索發現粗細。

(1)玩一玩,發現粗細。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東西,看看都有些什麼?等會兒請你們去看一看、摸一摸,並和旁邊的小朋友説一説,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幼兒自由選擇材料探索,教師巡迴指導。

(2)討論,引導幼兒交流分享。

師:現在,誰願意來告訴我,你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它們有什麼不一樣?你是怎麼發現的?

(3)小結。

師小結:哦,你們都發現了,這些東西有的粗,有的細。要知道是粗細,除了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動手插一插、疊一疊、比一比。你們都很棒!那到底什麼東西粗什麼東西細呢?我們一起來比比看。

2.比較判斷粗細。

(1)比較物體粗細,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①教師先出示不同粗細的紅色和綠色積木進行比較。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塊紅色的積木,你認為它是粗的還是細的呢?我們請綠色的積木來幫幫忙,和它比一比。

②繼續出示藍色的積木和綠色的積木進行比較,知道粗細的相對性。

師:咦,為什麼剛才和綠色的積木比,是紅色的積木粗,現在和藍色的積木比,紅色的積木就變細了呢?誰知道為什麼?可以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討論討論。

(2)比較三個物體的粗細,找出最粗和最細。

師:現在,我們把這三塊積木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認為哪塊最粗,哪塊最細呢?

(3)小結。

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知道了比較粗細的三個祕密。第一,最少要有兩樣東西才能比較粗和細,單獨一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的;第二,和不同粗細的物體比,結果是不一樣,粗和細是相對的;第三,三種以上的物體比較粗細,能比出最粗的和最細的。

3.粗細差異排序。

教師出示課件。

(1)引導幼兒認識從細到粗排序標記圖。

師:小朋友們,小眼睛看到這裏來,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圖片,請你想一想它代表什麼意思?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按從細到粗的順序排隊。

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指導。

師:請你們每個人拿四種材料按照從細到粗的順序給他們排排隊,也可以兩個人一起合作哦。現在請你們輕輕地走到材料邊上去排一排。

個別提問。

師:你能説一説,你是怎麼排的嗎?你先怎麼做?

(3)師幼共同小結從細到粗排隊的方法。

教師邊説邊操作課件。

小結:第一種方法是先找出4個圓柱體當中最細的放在最左邊,然後找出最粗的放在最右邊,再把剩下的兩個進行比較,按順序排好隊。第二種方法是先找出最細的排第一;再找出最細的排第二;依次只用這種方法。

4.分組操作活動。

師:“我為你們準備了四種材料,一起來看看。”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

材料1:找出每組圖中細的物品,並在底下的方格里打“√”

材料2:找出每組圖中最粗和最細的物體,分別在它們下面的圓圈裏塗上紅色和綠色。

材料3:提供三種粗細不同的吸管,從細到粗排排隊。

材料4:提供橡皮泥讓幼兒搓出三條不同粗細的“麪條”並能從細到粗排序。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師:現在請你們搬起小椅子,輕輕地坐到你喜歡的材料邊上,去比一比,排一排。

教師巡視指導,重點指導幼兒進行粗細排序。

重點指導幼兒進行粗細排序。

5.幼兒自由結束活動。

師:比較完粗細的小朋友可以去喝水,上廁所。小朋友們再見!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9

活動目標

1、知道冰的變化,會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徵。

2、有積極探索冰的興趣。

3、教育幼兒從小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冰的變化,會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徵。

難點: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冰娃娃圖片。2幼兒玩冰的課件。3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過程:

1、幼兒感知了解水會結冰,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今天我帶來了新朋友和你們一起玩!

師:你聽到水寶寶説什麼了?

師:水寶寶在什麼時候變成冰娃娃?

2、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徵。

(1)提問:你們想用什麼方法來玩冰娃娃?

(2)初次探索: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玩冰,並用筆畫着記錄下來。

(3)提問:你麼用了哪些方法玩冰?

(4)再次探索: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看、摸、捏、砸、嘗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注意觀察並表揚那些探索方法特別的孩子,促進幼兒間相互學習。

3、討論、瞭解冰的物理特性。

(1)提問:你覺得冰娃娃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

(2)小結冰的特性。

師:原來冰娃娃有這麼多的祕密!無色、無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4、做實驗,引導幼兒觀察冰塊變化。

師:你們的冰娃娃和剛拿到時後有什麼不一樣?

師:你真棒説出了一個新詞——融化。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寶寶的。

小結:原來冰娃娃在手裏會融化掉!變成水寶寶!

5、幼兒製作彩冰燈。

師:讓我們動起靈巧的小手,一起來製作漂亮的冰燈吧!送給我們可愛的冬爺爺做新年禮物吧!

課後延伸:組織幼兒玩冰燈。

教學反思

冬天是一個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個奇特的世界。晶瑩剔透的冰,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對冰有着濃厚的興趣,可對冰的認識僅僅只是一些感性的經驗,對於冰的特性並不是很瞭解。在開展“冬爺爺的禮物”主題活動中,我從孩子們的生活中選材設計教學方案,讓孩子自己動手實踐,喚起他們的已有經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就是要通過情景在學生的頭腦中引起認知的興奮,產生認知的衝突,形成思維的爆炸,進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我在設計此節科學課時,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慾望。我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孩子們感知了解水會結冰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其次,從幼兒實際出發,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間,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徵。在教學中,利用孩子們的求知慾,引導他們進行實驗前的猜想,並將猜想記錄在記錄單上。接着通過每人各自進行的小探索,讓孩子發現“冰的物理特性”。調動其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觀察、分析能力。通過經驗分享環節,幫助孩子們彙總探索結果,總結探索結論,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習活動的熱情。最後孩子們在教室中根據自己的喜好製作冰燈,他們每個人都想製作出最美、最漂亮的冰燈,作為禮物送給冬爺爺,這是孩子們一份童真、一份愛心、一份真情。

本節的延伸活動,是讓孩子們到户外玩冰燈,激發他們繼續探究冰的奧祕。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0

活動目標

1.喜歡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2.能想辦法把報紙變成紙球,並探索出固定紙球的方法。

3.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使幼兒具有一定的玩紙的經驗。

教具準備:報紙、小簍子、彩色毛線、彩色橡皮筋、包裝袋、透明膠布、雙面膠、固體膠、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剪刀、小揹簍。

活動過程

1.自由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教師引導:老師今天帶來了很多報紙,我們要和報紙一塊兒做遊戲。請你們每人拿一張報紙玩一玩,看看可以怎麼玩,比一比誰玩報紙的方法多。

幼兒自由玩報紙。(摺疊、拋、投擲、跨跳、頂在頭上玩等)

教師與幼兒共同交流報紙的玩法。(幼兒把報紙放在地上,找張椅子坐下來)

2.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用報紙玩了很多遊戲,有的把報紙折成小動物玩,有的把報紙向上拋着玩,你們想不想把報紙變成球來玩呢?用什麼辦法能把報紙變成球呢?想變成什麼樣的球?(能提供足夠的報紙,接着,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我們帶着自己的球來玩一玩吧。

幼兒自由玩。教師巡迴指導。

3.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玩了這麼長時間,看看你的紙球有什麼變化。

幼兒:散了,不圓了。

教師:玩了一會兒,紙球就有點散了,沒有原來那樣圓了,那怎樣才能讓你的紙球變得緊緊的、圓圓的,更好玩呢?我們用什麼來固定紙球呢?(教師出示材料)我們來試一試誰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兒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4.師幼共同遊戲:投籃。

教師引導:剛才小朋友投籃的那個架子是不動的,很容易投。現在,我來當籃球架(老師把小揹簍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誰有本領把球投進我這個小揹簍中來,好嗎?

活動反思

(一)崇尚簡約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簡約化,是指對科學活動中的情境創設、資源選擇、活動組織、結構安排、媒體使用等各教學要素的精確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學活動變得更為簡潔、清晰、流暢、凝練、深刻。簡化後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意味着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探究操作,有足夠的空間展現自我;教師有足夠的機會促進生成,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幼兒。

1.材料簡單實用。

本活動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是幼兒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報紙,幼兒在折、團、固定紙球等活動中,建構了關於報紙的相關經驗,體驗到了探索、發現、獲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因此,科學探究應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趣味和奧妙,這有利於保持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

2.過程簡潔明瞭。

課堂是幼兒學習、思考的場所,不是表現教師才藝的場所。教學的過程設計要簡單有效。簡單的設計可以給幼兒留下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現和建構出新知。環節的預設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和簡。本活動的教學環節簡單而清晰:自由玩報紙,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紙球的不同方法。這三個環節看似簡單,卻是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並對教材的重、難、疑點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擬定的一個大致框架。

3.內容簡約充實。

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一個常數,一般是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25~30分鐘,要想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對一個物體或現象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幼兒的學習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活動側重於讓幼兒在自由玩報紙積累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報紙變成紙團的方法,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入固定紙球的環節,內容雖然簡約,但幼兒的探索是充實的、快樂的。

(二)迴歸本真

本真課堂中的“本”是指以人為本,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真”是指課堂教學的真實,同時也是指幼兒的童真。本真課堂應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應讓幼兒得到限度的自由,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裏任意馳騁、創造。

1.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活動的三個環節,是從獨自玩報紙、兩兩合作玩報紙、集體玩報紙,到自己探索報紙變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後環節中自己選擇材料固定紙球。幼兒的體驗是充分的、真實的,是幼兒自己對真實的材料進行真實的觀察與操作而獲得的真實體驗。教師在每個環節中,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表達和創造方式,及時肯定他們獨特的體驗與表現。如在自由玩報紙的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幼兒表現出來的獨特玩法及時肯定,並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

2.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獲得創造的源泉,而創造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追求。本活動中,從幼兒興奮的神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探索是自由的、快樂的。一張張報紙在幼兒的手中變成了他們喜歡的籃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灘排球……他們進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籃比賽。當幼兒在比賽中不斷地搓、揉紙球時,教師及時地點撥,激起了他們固定紙球的願望。在這個環節中,他們自由選擇材料,採取獨立或兩兩合作或請教師幫忙的辦法固定紙球,然後用固定好的紙球再去進行投籃、足球射門等比賽,從中體驗到自由創造、獲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鏡子的用途,知道鏡子能照出人或物體。

2、通過照鏡子和參與照鏡子游戲,感知鏡子中的我,瞭解鏡子的基本特徵。

3、樂意照鏡子,積極參與照鏡子游戲活動,對用鏡子觀察周圍的事物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在生活中見過、並用過鏡子。

2、物質準備:鏡子人手一面。

活動過程:

1、出示鏡子,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瞧!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的?

2、自由擺弄鏡子,探索、感知鏡子的特徵。

讓幼兒自主玩一玩,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説一説,自己對鏡子的認識。

3、“照鏡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師:鏡子裏有什麼?動一動鏡子,你還看見了什麼?

教師:瞧一瞧,鏡子裏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讓幼兒照鏡子做各種表情和動作。啟發幼兒説説:照鏡子時,你發現什麼?

3、瞭解鏡子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師;你在哪裏見過鏡子?還有誰用過鏡子?

4、引導幼兒開展“照鏡子”的遊戲活動。

5、想幼兒介紹“照鏡子”遊戲的玩法,啟發幼兒想一想:老師做照鏡子的人,小朋友做鏡子裏的人,老師做什麼,小朋友應該什麼?

鼓勵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跟着老師的動作而變化,感知鏡子裏的人和照鏡子人的動作的一致性,體驗照鏡子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2

活動目標:

1、產生對顏色的興趣。

2、通過顏色的變化,能仔細地觀察實驗。

3、通過探索懂得顏色的混合可以變成另外一種顏色。

4、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桔子、茄子、白菜頭飾各8個。

2、紅、黃、藍顏料,透明口杯,紅、黃、藍、橙、紫、綠色卡片若干。

3、棉籤若干,調色盤,分別裝有桔子、茄子、白菜圖片籃子3個。

4、兒童音樂一首。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教師介紹今天來參加活動的成員,引出桔子寶寶,白菜寶寶,茄子寶寶,並讓幼兒説出它們的顏色。

2、以小熊敲門送禮物引出紅、黃、藍、三種顏料,並讓幼兒説出顏色。

二、教師邊操作實驗邊講解,讓幼兒觀察顏色變化。

今天,老師要當個魔術師,變個魔術給你們看看,請你們仔細觀察好嗎?

1、將紅色顏料和黃色顏料倒入一個空口杯中,輕輕搖一搖,變成了什麼顏色?(桔黃)

2、用同樣的辦法變出綠色、紫色。

並記錄如下:黃+藍=綠色紅+藍=紫色

三、交代實驗要求,請個別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剛才老師變了魔術,現在請小朋友們來當魔術師,自己來變魔術好不好?

1、分別請一個桔子寶寶,白菜寶寶、茄子寶寶來變魔術,逐個變出桔黃色、綠色和紫色。

2、讓每組幼兒顏色卡片在桌上操作實驗結果。

3、教師小結,簡評。

延伸活動:

剛才老師和小朋友都當了魔術師,小熊也想當魔術師,我們來看看小熊要變什麼呢?

1、小熊逐個變出一籃子桔子、白菜和茄子,其中一部分沒塗顏色,需要小朋友來幫忙。

2、讓小朋友們用自己變出的顏色,邊聽音樂邊用棉籤給沒上顏色的桔子、白菜和茄子,塗上漂亮的顏色。

活動反思:

1、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實驗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很安靜很認真地看着實驗過程。

2、給幼兒提供感性經驗,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

3、鼓勵幼兒多配色,並用自己配出的顏色進行繪畫,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3

活動目標:

在實驗中感知溶解的現象,並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於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於水。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奶粉、國珍、味精、鹽、糖、沙子、黃豆、洗衣服、奶糖等。

2.純淨水、勺子,透明容器。

3.每生一個小茶杯。

4.幼兒用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品嚐白糖水和淡鹽水。

師:為什麼糖水是甜的?鹽水是鹹的?

幼兒:因為糖是甜的,鹽是鹹的.

師:你們在水裏能看到糖或者鹽嗎?

幼兒:看不到。

師:為什麼?(因為化在水裏了。)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2.小實驗:糖和鹽不見了。

教師請每組幼兒分別在兩個裝有水的透明容器裏各放一勺鹽和一勺糖。

師:糖和鹽在哪呢?(在容器底部)

師:為什麼沒有不見呢?怎麼做才會不見呢?

引導幼兒用勺攪動。

教師:有什麼發現?(糖和鹽不見了)糖和鹽到哪裏去了?

小結:糖和鹽放進水裏慢慢地不見了,這是因為它們溶解在水裏了。

3.討論:什麼能在水裏溶解,什麼不能?

師:哪些東西是不能溶解於水的?

師: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這些東西中,你們認為哪些是能溶解於水的,哪些不能。

幼兒做試驗,邊記錄。

可以溶解的物質,幼兒用水杯嘗一嘗味道。

教師參與到實驗中,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並隨機指導。

4.幼兒集體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實驗方法。

活動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説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説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4

【活動目標】

1、幼兒觀察實驗,感知施加相同的力,受力面越小產生的作用越大。

2、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能力。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小桌子(在泡沫板的四角釘上四顆釘子做成);

2、沙箱、沙子、玻璃杯、削好的鉛筆、充氣的氣球、桌子。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

1、幼兒模仿小雞、小天鵝聽音樂在沙池中做遊戲。觀察遊戲後留下的腳印。

2、提問:學小雞、小天鵝走,留下的腳印有什麼不同?

(1)小天鵝走時全腳掌着地,腳印是平平的。

(2)小雞走時腳尖着地,留下的腳印是深深的。

二、幼兒探究活動一。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2、試一試。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説一説我的發現。

(1)桌面朝下時,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點。

(2)把桌子正放時,可看見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三、幼兒探究活動二。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裏,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説一説我的發現。

(1)杯口朝下時,杯子陷入沙子很深。

(2)杯口朝上時,杯子幾乎不往沙子裏陷。

四、幼兒探究活動三。

1、探究的問題:用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削尖),在兩個手指上留下的痕跡有何不同?

2、試一試。

幼兒用左右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説一説我的發現。

(1)尖的頭紮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兒。

(2)另一個手指幾乎不出現痕跡。

五、幼兒探究活動四。

探究的問題: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氣球變化一樣嗎?

六、試一試。

1、幼兒用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説一説我的發現。

(1)用手指壓的地方深深地凹進去。

(2)用手掌壓的地方沒有變化。

七、遊戲:幫小雞過河。

小雞要過河,可是它的腳太尖,剛下河就把冰踩碎了,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小雞過河?

1、給冰上鋪上薄板,讓小雞踩着板過河。

2、給小雞做一雙大鞋,讓它穿着大底鞋過河。

八、拓展思路。

在平整的水泥地上鋪一張白紙,上面放一張複寫紙,再鋪一張白紙,脱掉襪子,用單腳踩在紙上,然後抬起腳拿起紙,在上下兩張紙上都看不到腳印。請幼兒用圓珠筆在白紙上輕輕寫字,上下兩張紙都能留下深深的字跡。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5

活動目標:

1、瞭解陽光有不同的顏色組成,知道陽光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等七種顏色。

2、探索觀察七種顏色的方法,並通過塗色表現自己的發現。

3、產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鏡子人手一面,多稜鏡每組一面。

2、小孔的紙板和裝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個。

3、畫有太陽的表格以及彩色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去室外看陽光,引起探索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陽光是什麼顏色的嗎?説説你們看到的陽光的顏色。

2、瞭解探索陽光的材料。

教師:我們這裏有很多的材料,都有什麼材料呢?用這些材料可以幹什麼呢?讓幼兒説説材料的名稱及用法。

3、利用材料探索陽光的顏色。

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多種材料親自動手探索發現五彩的陽光。

(1)探索一:將許多水盆放在室外,給每個小朋友一面小鏡子,讓幼兒將小鏡子斜放在水裏,玩一玩,看一看,能發現什麼?

(2)探索二:提供許多紙板,請小朋友對着紙板看玻璃瓶,看一看還能發現什麼?回班後讓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探索三:引導幼兒利用多稜鏡觀察陽光,看一看有什麼新發現?

4、引導幼兒用彩筆塗色記錄陽光的顏色。

教師:每個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張畫有太陽的表格,請小朋友將看到的太陽光的顏色塗在表格裏好嗎?

幼兒進行塗色活動,活動完成後,讓幼兒交流表格的顏色。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6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每次到户外遊戲,孩子們對吊繩總是百玩不倦,想方設法用吊繩去擊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總是打不到,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經過都想嘗試一下。於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繩子,引導孩子探究繩擺的活動。

我先請孩子隨意擺動繫有瓶子的繩子,來感受繩子擺動的現象,並收集孩子的問題和已有經驗。在孩子們瞭解什麼是擺動後,我們進行了物體擺動條件的探究——物體重量對繩擺的影響。在過程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i種繩擺(沒有水、半瓶水、裝滿水的瓶子),引導孩子通過用繩擺擊打前方固定距離的“怪獸”,發現了i種水瓶擺動結果不同,孩子們能發現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樣,繩子長短不同會怎麼樣呢?”便成為我們此次活動探究的出發點。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觀察繩子擺動的現象,探究長短不同的繩子擺動的距離不同。

2、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對活動中的發現進行描述。

3、對“繩擺”科學現象產生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天花板上垂下的長短不同的彩色繩子、相同的瓶子、被擊打物若干個(相同距離)、記錄紙若干、幼兒姓名卡。

2、經驗準備:有對物體擺動的經驗。

重點、難點:

瞭解繩子長短不同是影響擺動遠近的重要因素。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繩擺和以往的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繩擺,和昨天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孩子們很快就回答了,這些繩子刷上了漂亮的顏色,繩子有長有短,繩擺下面掛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l:紅色的繩子長,綠色的繩子短。

幼兒2:瓶子是一樣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3:昨天我們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滿瓶水,有的很輕,沒有水。今天都是滿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長短繩子的擺動情況。

(1)引導幼兒操作繩擺。

教師:我們上次是怎麼讓瓶子動起來的?

幼兒:把瓶子拉起來,再鬆手就動起來了。

妞妞上前演示,將瓶子稍稍拉起,再鬆手,瓶子小範圍來回擺動。

周皓辰馬上説:往後推,瓶子就擺動得更遠了。

一帆:繩子拉得越遠,瓶子蕩得越高。

教師:那繩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兒:蕩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樣子)

安全提示:幼兒在繩子擺動的過程中注意擺動方向,幼兒站在一邊進行實驗,另外一邊不要站人,不要從中間穿行。

(2)請幼兒猜想:這些長短不同的繩擺都能打到前面的“怪獸”嗎?

(繩擺前面放有紙盒做的“怪獸”教具)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説“可以”,有的説“不行”。

(3)請幼兒驗證:擺動長短不同的繩擺,來擊打前方距離相等的“怪獸”。提示幼兒站在起始線後,手臂伸直,自然鬆手,讓繩擺自然擺動。

小朋友開始依次用兩種長短的繩擺,擊打前面的“怪獸”。

芳芳用短繩嘗試了三次都沒成功,繩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終夠不到“怪獸”。於是,她又嘗試用旁邊的長繩子,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繩子處,試了兩次,還是夠不到(怪獸)。這時教師問:“芳芳,你剛才用兩根繩擺試了幾次,有什麼發現嗎?”

芳芳:“我用這個繩擺(指着短的繩擺)瓶子怎麼也打不到怪獸。用那根(較長的繩擺)就成功了。”

教師:“為什麼會這樣呢?”

旁邊的幾個小朋友説:“因為這根繩子太短了,那根比較長。”

佳依:“長繩子打得遠,所以就夠得到。”

教師:“請把你們的結果記錄下來吧。”

(4)及時記錄:請幼兒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集體用的大表中,在可以擊中目標的繩擺標記中貼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經驗總結。

(1)幼兒根據記錄的結果進行統計、分享。

給幼兒充分的發言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實驗過程。

教師:“剛才辰辰第一個_陘獸’,我們先請他來説説。”

辰辰手指長繩:“我是用這個瓶子_。”

教師:“為什麼這個瓶子能打_怪獸’?”

辰辰:“因為這個水裝滿了,它很重。”

教師指短繩子:“那這個瓶子也是裝滿水的,為什麼它沒有_怪獸’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為這根繩子長,所以能_怪獸)。那根繩子太短了,所以就夠不着(怪獸)。”

(2)通過記錄表幫助幼兒小結“今天的新發現——繩子長短影響擺動”。

教師:“繩子的長短不一樣,你們發現擺動有什麼不一樣呢?”

言言:“長繩子擺動得遠,短繩子近。”

辰辰:“短繩子擺得太近了,夠不到‘怪獸’。”

教師:“哦,小朋友發現繩子的長短不同,所以擺動的遠近也不一樣,長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説:“長。”

教師:“短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説:“短。”

4、延伸活動。

提供長短和重量相同的繩擺,請孩子自由探究,看看會有什麼新發現?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最初的“隨意擺弄繩擺”再到了解什麼是“擺動”到後來的瞭解“影響物體擺動的條件”。孩子們積累了許多的知識和經驗。在孩子猜想和驗證、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經驗是解決新問題的基礎。

活動充分調動了每位幼兒的積極性,甚至連平時不愛説話的幼兒也積極參與了活動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活動中的不足:

在結束部分,我感覺應把發言的機會交給幼兒,幫助幼兒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有助於幼兒梳理自己的經驗。

主要內容:

1、活動設計新穎、有創意,在活動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材料準備很細緻,老師將每一條繩子都刷上了顏色,這樣很清楚、直觀發現規律。非常方便幼兒記錄與表達。

2、和繩子顏色相對應的記錄紙、幼兒通過粘貼自己的名字進行記錄,這些都適合中班幼兒,方便他們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記錄以及在後面的分享活動中清楚、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3、老師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間,大膽地在吊頂上垂下繩擺,創設的學習環境適宜進行小組探究。如果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議最後環節把總結的機會讓給幼兒,可以讓他們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和結論。

幼兒園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參考 篇17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學習看整點與半點,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自制表、連線練習圖,幼兒經驗準備:認識數字1——12

活動過程:

一、傾聽表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

師: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二、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直觀的教具,引導幼兒觀察】

1、瞭解表與鐘的不同。

師:你們在家裏的什麼地方見過表?

小結:大的厚的叫鍾,(掛鐘,座鐘)小的,薄的叫表(懷錶,手錶)

2、認識時鐘,分清時針與分針。

(1)播放課件,認識時鐘。

師;鍾與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數字1-12,都有錶針,都有錶盤,它能告訴人們時間。

(2)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觀察、比較及語音的提示,分清時針與分針】

師:這兩個錶針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小結: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3)幼兒操作,理解順時針轉。【難點的突破】

師:時針要與小朋友做遊戲,它現在在數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訴我它在哪裏嗎?

師:時針想旅遊去,它的路線是從1依次到12,你能撥出它走過的路線嗎?分針同上。

小結:時針與分針都是從1-12的順序旋轉的,我們叫順時針轉。【通過操作遊戲理解順時針的方向】

三、認識整點與半點

1、認識整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課件,請幼兒找出三幅圖的相同點。

師:第一幅圖的分針指着數字幾?時針指着數字幾?(依次類推第二幅第三幅)。

師:它們的時間不一樣,但分針指着同一個數字,那是幾?

小結: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點。

(2)幼兒操作練習。【幼兒動手實踐】

2、認識半點,同上。

四、幼兒操作,結合幼兒一日生活,鞏固對整點與半點的掌握。【動手實踐、驗證、表達的機會】

師:幾點吃早飯?幾點第一節活動?幾點做操?幾點吃中午飯?幾點入睡?幾點下午的户外活動,幾點媽媽來接?

小結:小朋友都知道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了,也都會看錶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mjq6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