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通用17篇)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通用17篇)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

少林寺,位於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峯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於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説嵩》中所説:“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於少室山陰,築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於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説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於石。

少林寺原有建築較多,分佈較廣。現在少林寺包羅的範圍除主體建築常住院外,還有離寺西不遠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園,缽盂峯下的二祖庵,寺東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圍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建築,位於少溪河北岸,院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盧閣)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門至最後大殿南北長300餘米,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前後六所院落。

山門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築,創修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額懸“少林寺”黑漆方匾,為清康熙皇帝御書。據《少林寺志》載:此匾原懸於大王殿正門上方,大王殿焚燬後,移於此處,入少林寺山門,是一條寬闊的慢斜坡形雨道,兩旁有許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製詩書碑》,還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禪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關係。郭沫若為此曾題詩説:“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願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寺內還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嶽少林寺碑》、《宋蘇東坡觀音贊》等。另外還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書寫的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即藏經閣),1928年這三座重要建築都毀於軍閥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燒燬的殿堂還有:鐘樓、鼓樓、客堂、庫房、香積廚、東西禪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和龍王殿,還燒了7棵大柏樹和“五品封槐”等。據説,大火蔓延了40余天,這是歷史上少林寺最慘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有關部門已決定對被毀的建築進行修繕和整理,天王殿、緊那羅殿、六祖堂、東西禪房和僧院已重修復原。緊那羅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內恢復了達摩、慧可等禪宗六代祖師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一組泥塑。菩薩身後是一組巨型山水圖景,表現的是達摩只履歸西的故事,寺內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重建工程於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內還新建了擁有14廳的捶譜堂,堂內塑造有坐撣、唸經、練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朝陽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掛師平倭寇等,英姿颯爽,給少林寺大增風彩。

穿過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積約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於十五年(1750年)遊祭中嶽廟,路過少林寺,當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

方丈室後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相傳這裏是禪宗二祖神光為求佛法、恭候達摩、雪沒雙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龐殿式建築。此亭建於明代,現石柱上有題記。亭內神龕中供奉銅質達摩坐像。龕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現為寺僧做佛事的場所,內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銅鐘及其它鼓、缽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盧閣,創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幀三年(1630年)與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後進行重修,現為硬山建築。殿內正中的神龕裏,供奉昆盧銅佛。殿東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漢白玉雕造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尊,西牆下供達摩像一尊。殿內東、西和北牆上,繪有彩色壁畫“五百羅漢朝昆盧”。畫面以山水雲氣作底襯,並將五百羅漢區別為上、中、下三層,畫中羅漢,有的降龍伏虎,有的持缽顯法,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朝覲上尊。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於千佛殿東,清代硬山建築。因殿內繪有少林拳譜壁畫,所以又稱“拳譜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白衣菩薩銅像。南北山牆畫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場面。北牆繪寺僧徒手搏鬥圖共16組。這些畫面生切地再現了古代少林拳的風姿。

地藏殿位於千佛殿西側,原為清式建築,近年重修。神龕內塑有地藏菩薩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築外,少林寺西側還有塔院等。據記載,從隋代起,少林寺內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時又加整修。現在塔院內有古塔兩座,同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少林寺僧廣慶所建。少林寺為千古名剎,中外遊人絡繹不絕。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2

九里溝景區屬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它西與王屋山景區接壤,北同山西省蟒河自然保護區毗鄰,總面積85平方公里;重要景點80餘處。景區以典型奇異的山水風光為主體,並點綴古老的道教文化,山青、水秀、峯奇、廟古,宛如山水大盆景,您將會領略到迴歸自然的妙趣……

遊九里溝,從延壽台、通幽亭開始,沿步遊道可達盧仝茶館、九龍飛瀑、蟾堂古廟、金爐頂、東王母洞、侍郎寨等景點需一天時間。

玉川泉

古時,濟源雅稱:“玉川”,這裏是唐代著名詩人、我國茶仙盧仝的故里,所以盧仝自號“玉川子”,此泉也就叫做玉川泉了。盧仝詩云:“買得一片田,濟源花洞前。千里石壁坼,一條流泌泉。”在花洞前,詩人盧仝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一副與世無爭的詩人清高形象。

延壽台

我國古時有“品茗延壽”之説,此台階108級,爬到88級表示“米壽”,99級表示“白壽”,108級表示“茶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祝君努力攀登,長命百歲。

通幽亭

清乾隆《濟源縣誌》載:九里溝“扶棒而入,溝壑 深空邃,四周高峯障目。”峽谷通幽就從這裏開始,你若誠心迴歸自然,這裏的潺潺流永,鳥語花香,一石一木將使你摒棄鬧市的喧囂、塵世的煩惱,帶給您的將是超凡 脱俗、温馨愉悦的感受。

九里溝山珍野味、土特產品繁多。主要有靈芝、木 耳、獼猴桃、山葡萄、何首烏、冬凌草等,滿山遍野皆是,只要你有興趣,就可在此採摘到難得的收穫。靈芝有木靈芝和石靈芝、紫芝和赤芝之分,藥用價值很高。秦末,四浩先生隱居九里溝,所作《紫芝歌》有“燁燁紫芝,可以療飢”的記載,諸位可別錯失良機喲!

遠眺金爐頂

這裏是觀景台,向東望即可見金爐頂,那裏的廟宇建築宏偉,分南頂北頂,傳説曾有金香爐而得名。昔日田真人在此山苦練硬功,因與武當山遙遙相對,亦稱北武當。山上風景如何?有石刻楹聯為證:“五雲深處丹崖碧嶺蓬萊景,萬樹叢中白鶴青松閬苑風。”大家可親臨其境自我體驗。

盧仝茶館

盧仝,號玉川子,本市思禮鄉人,唐代詩人,亦稱茶仙,一生潛心鑽研茶道,著有茶譜,現收藏於北京圖書館。濟源地區許多山茶均為盧仝研製,它與南方茶迥然不同:南方茶是解渴提神的飲品,盧仝茶為防病治病的藥茶南方茶用開水衝沏,盧仝茶着文火煮烹;南方茶捧杯品茗,盧仝茶拿碗豪飲等等,如王屋山的凌草,製成冬凌茶能潤喉消炎,還可防癌治癌;九里溝懸崖絕壁上有一種石茶,每年採摘後經過九蒸九餾,消炎利尿有奇效。“待客遠尋巖下藏,烹茶滿酌洞中泉。”相傳盧仝經常在此烹茶賦詩,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演變成茶道,因此盧仝在日本久負盛名。現在建有盧仝展館及茶社。

1234

九龍飛瀑

九里溝瀑布眾多,較為出名的有桃花崖瀑布、北安嶺瀑布、石槽瀑布、九龍瀑布等。其中九龍飛瀑最為典型,豐雨期瀑布寬20多米,最大落差30多米,數股激流從斷崖絕壁傾瀉而下,霧氣升騰,聲振幽谷。更奇的是每當麗日晴空,置身瀑布下舉目而望,彩虹光環奪目,異彩紛呈,令人亦真亦幻,樂而忘返。

石槽瀑布

溪水在數百米長的石谷中連跳七級,年長日久,沖刷成了s型石槽,銀瀑彎曲飛瀉,浪花點點,如流似瀑,十分奇特。“清風疏翠枝,玉泉洗碧石”,盛夏在此小憩,清風洗面,碧泉滌塵,愉悦無窮。

獼猴馴化場

九里溝是天然野生動物樂園,除獼猴外,還有受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野生動物,如金錢豹、梅花鹿、香獐、紅尾錦雞、娃娃魚等。

贍堂

峽谷盡頭,羣峯壁立,石龕內一座小巧玲攏的蟾堂古廟躍入眼簾,蟾堂創建於唐,屢經修葺,是道教因山就勢,自取形勝,天人合一,巧奪天工建築的典範。此石龕進深26米,闊59米,世稱海蟾洞,傳説是道教北五祖劉海蟾修道之所。主要建築有玉皇樓、天王殿、五龍殿、無生殿和蟾爺殿,無生殿的楹聯為:“心存恭敬神如在,意秉虔誠聖有靈。”五龍殿後有龍洞,深不可測,進到洞內涼氣逼人,有如天然冰箱。

天泉

龕頂天泉,亦稱蟾泉,垂直飛瀉,傾灑如注,落地成潭,泉水清涼甘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飲之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四足蛤蟆三足蟾。”據説“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就發生在此。這股天泉水能使癩蛤蟆變成美男子,可見其神奇,因此,自古以來,民間多有來此求神水治病者。

蠟燭峯

蠟燭峯又名獨秀峯,與蟾堂古廟相對。據説昔日九里溝修建廟宇時,信男善女夜以繼日趕着施工,劉海蟾祖師深感其誠,在此設一蠟燭,通夜不熄,照亮羣山,後演化成峯。

原大寨

原大寨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傳元末明初有一姓原的首領在此安營紮寨,聚兵造反。原大寨山上平坦,土地肥沃,在此有“回耬收”的説法。1931年濟源革命先烈黨繼新、薛子忠曾先後兩次在此起義,威振晉豫兩省。

金爐頂

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金爐頂。這裏一山雙峯,呈馬鞍狀,主要建築有玉皇殿、三清聖廟,前列月台、拜殿、山門,左右配殿有五龍祖師寶殿及王母孔聖閣、靈官山神廟。楹聯為:“風生壑口清幽自在羣仙府,霞照山頭淡漠追遙列聖宮”。相傳修此廟時,由於交通不便,磚瓦都是用羊馱上來的。過去大殿中有鐵鑄神像,58年被毀。金爐峯亦稱靈山、小北頂。東面這道山嶺被稱為走馬嶺,是王莽攆劉秀所經過的地方。撅子溝中金蟾峯,昂首望天形象逼真。有詩云:“孤峯螺髻小,縹緲出雲端。”山上觀日出日落別有一番情趣。

東王母洞此處和西邊的天壇山王母洞遙相呼應,因此稱東王母洞。這裏的建築堪稱石材建築之精華,石牆、石瓦、石窗、石門坎,千年石門至今開啟自如。這裏是道教建築的典範,以小構簡飾之功達到化合自然之妙。這裏的楹聯有三幅:“樣光靄靄雲遮仙女龍霄洞,瑞氣騰騰霧罩聖母水晶官”、“白鶴雙舞生前樂,黃粱一夢醒後歸”、“功著唐朝齊天聖,名揚今時稱佛尊”。過棧道可見石龕中有一殿,上刻四皓先生避秦《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將大,富貴之留人,不如貧賤而肆志。”

侍郎寨亦稱孤山寨,獨立成峯,惟西側有一石階可盤旋至頂,經過兩道寨門,地勢非常險要。站在待郎寨,舉目南望,濟邑大地盡收眼底;往北望,金燜頂、王母洞近在咫尺。因深峽相隔,在此架“奔月橋”。據濟源市志記載,寨上建築系清代工部待郎兼太常寺卿段國璋所建,有觀音台、點將台、旗杆眼、山門等,四口石砌水井可供數千人飲用。山下有段姑娘墳,青石拱券,乃段女墓。

各位遊客,下午我們可乘車直達水洪池。水洪池因山洪形成天池,且常年混濁不清而得名。這裏海拔1470米。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獨特的山頂小氣候,盛夏氣温最高不超過28℃,晚上離不開被子,夏天沒有蚊子,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歡迎各位朋友在這深山密林的“世外桃源”中體味入生。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3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温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温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4

《清明上河圖》是著名畫家張擇端傑作。畫中的主題是北宋時期東京汴河兩岸及城內外的民俗風情。一部《東京夢華錄》和一幅《清明上河圖》可以互相印證,被稱為了解北宋東京(開封)的鑰匙。

1992年,開封市為再現北宋東京的風情,擇取《清明上河圖》中的精髓,於城內西北隅創立清明上河園,佔地33公頃,營建房屋400餘間,整個建築,悉依宋代《營造法式》,是開封繼宋都御街後又一個仿宋建築羣。又因水面遼闊,運用造園手法,將水面析為港汊交錯的河網,河港內有大小船舶50多艘,均按宋代"汴河船"的形制而特製,悠遊水中,動靜結合,更添流光曳彩的宋韻。從而再現《清明上河圖》所展示的宋都東京的繁榮景象,薈萃流傳至今的宋代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歷史文化於世人面前。

清明上河園設綜合服務、休閒購物、驛棧、民俗風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鳥蟲魚、繁華京城等8個功能區,並設有校場、虹橋、民俗、宋都等4個文化廣場,總投資1.1億元人民幣。

《清明上河圖》中的標誌建築為虹橋。因汴河水勢湍急,行駛稍有不慎,船觸橋墩即致舟覆人亡,宋人創無腳(墩)橋於汴河沿岸,因狀如彩虹,故名虹橋。入園不遠,即見虹橋橫架於園中,此種橋式為宋代的優秀創造,也是橋樑建築史上光輝的範例,仰觀此橋,可以體驗宋人的智慧。

城樓是《清明上河圖》中的最高建築,移植於園中,高高的台基,寬敞的城樓,碩大的斗拱托起廡殿式的屋頂。登臨城樓可以俯瞰全園。

綵樓歡門,是東京特色。《東京夢華錄》稱:"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據文獻記載,這種裝飾起於五代,是為歡迎後周的創業皇帝郭威遊幸東京潘樓酒店而設。《清明上河圖》中有幾處綵樓歡門,證實了這種僅用於酒店的專用裝飾建築,確實存在於宋代,是東京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東京的酒店有"正店""腳店"之分,在宋代分工是非常明確的。"正店"是規模較大,有權向政府購買酒劾自行釀製有特色佳酒者。這種"正店"在北宋末年東京城內即有72家之多。"腳店"是自己不能釀酒,只能向"正店"酤酒出售,同時販賣或自制下酒菜的店鋪。清明上河園的"孫羊正店"和"十千腳店"都見於《清明上河圖》中。

園中其它建築,都可一一在《清明上河圖》中覓得,園中不時出現宋代民俗風情的表演及以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為內容的文藝表演,置身園中可以領略宋都東京的風韻。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濮陽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現在我們帶領大家去參觀的景區就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城遺址而建成的,叫戚城文物景區。(進入戚城景區)濮陽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戚城遺址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戚城文物景區總佔地面積760畝,自1991年3月起,歷時5年建成,其中有紀念景點5處,文物及遺址展示3處。

古書記載,淄陽上古名叫帝丘,是傳説中五帝之一“顓頊”和他的部落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稱濮陽為“顓頊遺都”。顓頊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觀天象、制曆法、改革原始宗教。前面的這座高台建築——玄宮,就是紀念人文始祖顓頊的。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在《大宗師》中説:“顓頊得道,以處玄宮”。意思是説,顓頊悟出了天地之道,在玄宮主持了宗教改革,玄宮因此而得名。

這是顓項和夫人女祿的塑像,他們既是功勛卓著的中華人文始祖,也被歷代尊稱為天地人三界的神靈。從東面的壁畫,我們可以看到頭戴羽冠,。手執玉鉞的顓項帝被四周光環籠罩,表示其法力無邊。頻項為黃帝之孫,他所處的時代為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他規定男女有別,確立父系制度;他注重收集各部落先進的生產生活經驗,收集百藥以醫萬民。顓頊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區分神職和人事,設立專門的司天和司地的官職,“通天”成為少數人的特權,此後逐漸演變成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但另一方面,由於設立了專門負責農業生產的官職,農業和科學技術得到了發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壁畫上這是南正重,那是火正黎,“南正”和“火正”都是官職,重和黎就是顓頊的兩個負責“司天”和“司地”的大臣,古書稱之為“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

西面的壁畫描繪的是顓頊帝“觀測天象,制訂曆法”的場面。直到今天,我們仍稱一年分為366天的歷法為“顓頊歷”,這要算是中國最早觀象授時的記載。顓頊帝還禁止近親結婚,説明人類早就認識到其危害。

在兩邊長廊之上,我們所看到的是淄陽曆代名人塑像,共有20尊。淄陽位於黃河下游之濱,地靈人傑,湧現了政治家呂不韋、改革家商鞅、軍事家吳起、俠士荊軻、天文學家僧一行……可謂羣星燦爛,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不僅是淄陽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在石器時代之後是青銅時代。石器時代相當於文獻記載中的傳説時代,和“三皇五帝”相始終,而青銅時代則和夏、商、週三代相始終。夏代,淄陽是其邦國昆吾所在地,昆吾手工業發達,是夏代青銅鑄造業的中心。文獻所記載著名青銅禮器——九鼎,就是由大禹的兒子啟用九州所貢之銅在昆吾鑄造的。我們面前這一座水榭式建築——鑄鼎軒,即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而建,中間這尊彩塑為夏啟。

好,讓我們沿着九曲迴廊,欣賞一下垂柳倒映的玄湖風光,然後到戚城歷史陳列室參觀轟動全國的重大考古發現—— “中華第一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曆史文明的標誌物,源遠流長的中華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那麼,龍文化起源於何時何地呢?1987年8月在淄陽西水坡遺址的考古發現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這是一次遠古時代的宏大葬儀,共由四組蚌圖遺蹟組成,以龍虎蚌殼圖案作為陪葬,顯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其進行碳14科學測定,結果為距今6460±135年,專家們據此推測墓葬與文獻記載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相關,那麼,墓主人是三皇五帝中的哪一位呢?是伏羲、黃帝、還是顓頊?尚無定論。這一發現可以稱之為中國第一“帝陵”,第一“王陵”。因為三皇五帝都和龍有關,只有他們才能享有如此高規格的葬禮。再看出土的仰韶文化特大陶鼎和陶鼓,在我國同時代的考古發現中實為罕見,其風格展現了特有的“王者之氣”。濮陽古稱“帝丘”,又是五帝之一“顓頊”的故都,在此發現中國第一“王陵”、第一“帝陵”是十分自然的。

再看右側的龍圖案,形象不僅生動逼真,藝術性很高,而且從中國龍的藝術發展歷程來看,它的頸、爪、角以及整體構圖,已經具備了發展到後來中國傳統文化龍的大部分要素和創意。蚌龍身上所特有的精、氣、神,正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征服自然、自強不息、團結統一的寫照,專家們譽稱為“中華第一龍”是當之無愧的。濮陽也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龍鄉”。

現在我們在東、西、南三面迴廊中所看到的26幅春秋衞國史壁畫,形象地再現了自公元前ll世紀末,衞康叔受封立國,之後都城三遷一直到定都帝丘(即今天的濮陽),後於公元前239年為秦國所滅這8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著名的成語典故如大義滅親、退避三舍、螳臂擋車、好鶴失國、桑間濮上、鄭衞之音等就出自衞國史,歷史名人孔子居衞十載,留下了許多佳話。衞國和魯國同為“禮儀之邦”,衞國作為一個千乘大國在春秋戰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前面這座巨形雕塑是為紀念五帝之一顓頊的。這座雕塑名為“帝顓頊乘龍至四海”。

戚城會盟是春秋時代重要的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在西邊看到的是雄偉的古城牆遺址。而面前高大的土台建築便是春秋諸侯會盟舉行儀式的會盟台。會盟盛行於春秋時期,當時諸侯或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一種具有制約作用的禮儀活動。會盟各方協議達成後,在會盟台上對天盟誓,然後殺牲取血,飲血坎牲(即喝血後將牲埋起來),對神靈做出信守諾言的保證。主持會盟者叫盟主。那時,盟主多半憑仗自己的實力,打着“以德服人”、“抑強扶弱,輔佐周室”的旗號來發號施令。據《春秋》、《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內,諸侯在衞國會盟十四次,其中在戚城就有七次,內容牽涉結盟、背盟、續盟、援救被侵國家等事宜。面對這座高台,我們仍然可以想見諸侯歷次會盟的壯觀場面。1991年2月5日,___曾親臨戚城遺址,對其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戚城是衞國北部的一個邊邑,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衞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衞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好了,戚城文物景區的講解到此結束。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6

少林寺,位於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峯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於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説嵩》中所説:“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於少室山陰,築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於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説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於石。

少林寺原有建築較多,分佈較廣。現在少林寺包羅的範圍除主體建築常住院外,還有離寺西不遠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園,缽盂峯下的二祖庵,寺東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圍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建築,位於少溪河北岸,院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盧閣)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門至最後大殿南北長300餘米,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前後六所院落。

山門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築,創修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額懸“少林寺”黑漆方匾,為清康熙皇帝御書。據《少林寺志》載:此匾原懸於大王殿正門上方,大王殿焚燬後,移於此處,入少林寺山門,是一條寬闊的慢斜坡形雨道,兩旁有許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製詩書碑》,還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禪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關係。郭沫若為此曾題詩説:“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願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寺內還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嶽少林寺碑》、《宋蘇東坡觀音贊》等。另外還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書寫的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即藏經閣),1920xx年這三座重要建築都毀於軍閥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燒燬的殿堂還有:鐘樓、鼓樓、客堂、庫房、香積廚、東西禪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和龍王殿,還燒了7棵大柏樹和“五品封槐”等。據説,大火蔓延了40余天,這是歷史上少林寺最慘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有關部門已決定對被毀的建築進行修繕和整理,天王殿、緊那羅殿、六祖堂、東西禪房和僧院已重修復原。緊那羅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內恢復了達摩、慧可等禪宗六代祖師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一組泥塑。菩薩身後是一組巨型山水圖景,表現的是達摩只履歸西的故事,寺內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重建工程於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內還新建了擁有14廳的捶譜堂,堂內塑造有坐撣、唸經、練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朝陽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掛師平倭寇等,英姿颯爽,給少林寺大增風彩。

穿過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積約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於十五年(1750年)遊祭中嶽廟,路過少林寺,當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

方丈室後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相傳這裏是禪宗二祖神光為求佛法、恭候達摩、雪沒雙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龐殿式建築。此亭建於明代,現石柱上有題記。亭內神龕中供奉銅質達摩坐像。龕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現為寺僧做佛事的場所,內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銅鐘及其它鼓、缽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盧閣,創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幀三年(1630年)與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後進行重修,現為硬山建築。殿內正中的神龕裏,供奉昆盧銅佛。殿東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漢白玉雕造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尊,西牆下供達摩像一尊。殿內東、西和北牆上,繪有彩色壁畫“五百羅漢朝昆盧”。畫面以山水雲氣作底襯,並將五百羅漢區別為上、中、下三層,畫中羅漢,有的降龍伏虎,有的持缽顯法,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朝覲上尊。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於千佛殿東,清代硬山建築。因殿內繪有少林拳譜壁畫,所以又稱“拳譜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白衣菩薩銅像。南北山牆畫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場面。北牆繪寺僧徒手搏鬥圖共16組。這些畫面生切地再現了古代少林拳的風姿。

地藏殿位於千佛殿西側,原為清式建築,近年重修。神龕內塑有地藏菩薩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築外,少林寺西側還有塔院等。據記載,從隋代起,少林寺內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時又加整修。現在塔院內有古塔兩座,同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少林寺僧廣慶所建。少林寺為千古名剎,中外遊人絡繹不絕。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7

《清明上河圖》是著名畫家張擇端傑作。畫中的主題是北宋時期東京汴河兩岸及城內外的民俗風情。一部《東京夢華錄》和一幅《清明上河圖》可以互相印證,被稱為了解北宋東京(開封)的鑰匙。

1992年,開封市為再現北宋東京的風情,擇取《清明上河圖》中的精髓,於城內西北隅創立清明上河園,佔地33公頃,營建房屋400餘間,整個建築,悉依宋代《營造法式》,是開封繼宋都御街後又一個仿宋建築羣。又因水面遼闊,運用造園手法,將水面析為港汊交錯的河網,河港內有大小船舶50多艘,均按宋代"汴河船"的形制而特製,悠遊水中,動靜結合,更添流光曳彩的宋韻。從而再現《清明上河圖》所展示的宋都東京的繁榮景象,薈萃流傳至今的宋代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歷史文化於世人面前。

清明上河園設綜合服務、休閒購物、驛棧、民俗風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鳥蟲魚、繁華京城等8個功能區,並設有校場、虹橋、民俗、宋都等4個文化廣場,總投資1.1億元人民幣。

《清明上河圖》中的標誌建築為虹橋。因汴河水勢湍急,行駛稍有不慎,船觸橋墩即致舟覆人亡,宋人創無腳(墩)橋於汴河沿岸,因狀如彩虹,故名虹橋。入園不遠,即見虹橋橫架於園中,此種橋式為宋代的優秀創造,也是橋樑建築史上光輝的範例,仰觀此橋,可以體驗宋人的智慧。

城樓是《清明上河圖》中的最高建築,移植於園中,高高的台基,寬敞的城樓,碩大的斗拱托起廡殿式的屋頂。登臨城樓可以俯瞰全園。

綵樓歡門,是東京特色。《東京夢華錄》稱:"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據文獻記載,這種裝飾起於五代,是為歡迎後周的創業皇帝郭威遊幸東京潘樓酒店而設。《清明上河圖》中有幾處綵樓歡門,證實了這種僅用於酒店的專用裝飾建築,確實存在於宋代,是東京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東京的酒店有"正店""腳店"之分,在宋代分工是非常明確的。"正店"是規模較大,有權向政府購買酒劾自行釀製有特色佳酒者。這種"正店"在北宋末年東京城內即有72家之多。"腳店"是自己不能釀酒,只能向"正店"酤酒出售,同時販賣或自制下酒菜的店鋪。清明上河園的"孫羊正店"和"十千腳店"都見於《清明上河圖》中。

園中其它建築,都可一一在《清明上河圖》中覓得,園中不時出現宋代民俗風情的表演及以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為內容的文藝表演,置身園中可以領略宋都東京的風韻。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8

踏入麗江壩子,出大研古城,往白沙繼續北行,玉龍雪山就橫峙在前方。終年積雪的山峯由北向南排列成十三個高峯,在蔚藍的天幕襯托下,宛如玉龍凌空飛舞。

當你沿此旅遊線深入其中,雪山會展現給你奇花、異樹、雪海、冰川、草甸、溪流等無限風光,還有那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説,會讓你一路留連忘返。

“郡北無雙嶽,南滇第一峯。四時光皎潔,萬古勢龍從。絕頂星河轉,危巔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這首五言八句詩是明朝麗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公元1494--1553年)土司寫的《題雪山》,詩句豪邁。

麗江玉龍雪山自古就是一座壯美的風景雪山,唐朝南詔國異牟尋時代,南詔國主異牟尋封嶽拜山,曾封贈玉龍雪山為北嶽,至今白沙村北北嶽廟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輝。拜山朝聖者不絕於途。

“主品須立最高品,登山須登最高頂”,到麗江遊覽,玉龍雪山是必選項目。

玉龍雪山,位於麗江壩北邊,距麗江縣城15公里,山北麓直抵金沙江。整座雪山由十三峯組成,由北向南呈縱向排列,延綿近50公里,東西寬約13公里。

十三峯,峯峯終年積雪不化,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主峯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緯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峯。

玉龍雪山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秀麗挺拔,造型玲瓏,皎潔如晶瑩的玉石,燦爛如十三把利劍,在碧藍天幕的映襯下,像一條銀色的玉龍在作永恆的飛舞,故名玉龍山。

玉龍雪山隨着時令和明暗的交替,景觀也變幻無常。時而云蒸霧湧,玉龍乍隱乍現,時而碧天如水,萬里無雲,羣峯像被玉液清洗過一樣,晶瑩的雪光耀目晃眼,具有“白雪無古今,乾坤失曉昏”的光輝;東方初曉,晨曦罩峯頂,多彩的霞光映染雪峯,白雪呈緋紅狀與彩霞掩映閃爍;傍晚,斜輝把雪峯染抹得像披上紅紗,雲朵帶着晚霞,飛歸峯間谷壑;入夜,月光溶溶,雪峯朗朗,顯得温柔,恬靜。

玉龍雪山上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從海拔1800米的金沙江河谷到海拔4500多米的永久積雪地帶之間,有着亞熱帶到寒帶的多種氣候,種類繁多的植物,按不同的氣候帶生長在山體的不同高度上,組成了非常明顯而完整的山地植物分帶譜。成為滇西北橫斷山脈植物區的縮影。

玉龍雪山是最早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其中之一。

玉龍雪山具有重要的風景旅遊價值,具有重要的自然科學考察研究價值,特別是在氣象、地質、動物、植物方面,玉龍雪山是一座植物寶庫,很多植物具有珍貴的藥用價值,玉龍雪山至今還是一座處女峯,還在等待着勇敢的攀登者去征服它。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9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説“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周莊有着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藴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莊。周莊也是元末明初江南鉅富沈萬三的故鄉;周莊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難怪20xx年APEC會議也特別青睞周莊,把她定為上海以外的舉辦地之一。

若要選中國最熱門的水鄉古鎮,周莊想必名列前茅。周莊是水的世界,自然有它獨特的生活形態和風味。那絕不是一兩幢古建築、三四座老石橋,就能反映出來的。那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氣息。你可憑個人的觀察力去發覺它,也可毫不在意便感受到:沿水巷而建的石駁岸和穿竹石欄;鑲嵌在岸邊,變化多端的纜船石;商店出售的草鞋;河畔洗菜、淘米的婦女;圍坐一起繡花聊天的老婦;街角的裁縫店;享受日光浴的馬桶;甚至民居洗滌後的流水聲……。畢竟,它無處不在,而且常常成為攝影師最愛捕捉的鏡頭。很難想象這麼一個小鎮,旺季一天內的最高遊覽人次竟可以達一萬以上。難怪有人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一個周莊)。

周莊舊名貞體裏。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裏該名為周莊。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是個具有九百餘年曆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澱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於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鎮建築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為明清建築;如元末明初鉅富沈萬三後裔所建的沈廳、明國中山王徐達後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範。

周莊四面環水,為澤國,南北市河、後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居民傍河築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古橋,還有那份敦厚純樸的古鎮民風,呈現一派古樸、明靜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難怪周莊一直成為攝影師、作家、藝術家、甚至電視電影的取景最佳地點。

周莊的魅力在於她的文化藴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古橋多,極具特色。著名的有雙橋、富安橋等。

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崇尚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遊。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0

老爺山,又叫元朔山、北武當山,距西寧市30公里,因山峯頂部建有太元宮(即關公廟),廟內雕塑有關公像而得名老爺山。位於西寧市北35公里大通縣橋頭鎮蘇木蓮河畔(北川河),山頂部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是西寧附近山勢雄偉,風景最優美的山峯。

老爺山自古以“蒼松蓊翳,石磴盤梯,川流縈帶,風景佳麗”而聞名遐邇。當你途經時,翹首仰望,只見丹崖翠壁,騰雲走霧;蒼松雜樹,負勢競上;山道盤旋,宛如羊腸。景色四時不同而終年常新:春則山嵐繚繞,夏日佳木葱籠,金秋紅葉似火,寒冬銀裝素裹。老爺山巖體主要有石灰巖構成,長期流水侵蝕、風化等外力作用,多形成奇峯巖洞和峽谷,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峭,危崖聳立,從南坡登山峯頂端確有“華山之險”。

老爺山植被生長茂盛,計有百餘種植物,以雲杉、柳樹、白楊、紅柳及多種灌木為主。每到盛夏季節,漫山遍野鬱鬱葱葱,遮天蔽日,叢林中玫瑰、牡丹、芍藥、金露梅、銀露梅及各種野花竟相開放,芬芳撲鼻。深秋季節的景色可與北京香山景色相媲美。林間草叢中棲息有20多種野生動物,有野貓、赤狐、松鼠、旱獺、猞猁、黃鼠、毛眼、沙雞、野雉、雪雞、藍馬雞、巖鴿等,以鳥類為主。

老爺山之美,在於山青廟秀,林蔭花香。老爺山原建有藥王廟、玉皇宮、百字宮、柴家殿、無量殿、鬥母宮、太元宮等古建築,還有老虎洞、石柱、火燒台等,五十年代末均遭破壞。如今,重新修建了亭台樓閣、廟宇,一部分古建築正在恢復。

山上藥王廟,入廟憑窗遠眺,石光山色,平林遠峯,寒翠蒼綠,深青淺碧,各具形態。出藥王廟南行十數步,即至玉皇宮,內塑玉皇大帝像,院落甚為寬敝,廟門走廊旁各塑黑虎一隻,張牙舞爪,神氣活現。上坡即為百子宮,中塑子孫娘娘,壁崖間遍置泥人,前燃巨蠟,粗若茶杯。往遊婦女,爭先焚香,或討神籤,或拴泥人,煞是虔誠。出百子宮北行數十步,爬過巉巖,即至菩薩殿。殿址雖小,處地卻高,遊人在此小憩者甚多。再前行穿過叢林,即至柴家大殿,該殿為元塑山西北第一勝地,殿宇巍峨,門內廳壁間繪塑半立體形佛圖,騰雲駕霧,栩栩如生。內庭有身着黑袍的無量塑像,高達丈許。出廟門循徑東北行,即為無量殿,昔日香火甚盛,屋宇寬敞,民國初年焚燬。循道東去,過玉皇宮即見古塔聳立。高達三丈。塔南山灣中有石洞一處,下臨絕底深淵,上塔松木二根,即為太元宮,也稱老爺廟,內塑關公像,左有周倉持刀而立。兩廂牆壁間繪製關公生平偉績,如“出五關”、“單刀赴會”等不一而足。

出院即為三佛殿,拾級下山東行,至雷祖殿。雷祖殿東南為鬥母宮,出鬥母宮西北行,過羊腸道,巖石洞中,搭成草菴一間,內供文昌帝君,循道西行,則至三官廟,該廟北倚大山,南臨峭壁,地形幽雅,建築亦甚壯麗,為元朔山西南第一勝地。西北山戀之間,便是享有盛名的“老虎洞”,上面是嶙峋的峭壁怪石,下面是層列的茂林崗巖。論山勢要數這裏最險峻,論風景要數這裏最幽雅。相傳此洞昔日有虎雄踞,後因遊僧居此,虎乃逸去。明時俞安期題名為“慈藏”。北有巨石高二丈許,清乾隆間西寧府監司龍膺在石上題名“海藏”後人塑像修建,規模漸大。過去,缺兒少女的人們,每至夏秋,遠道而來求子者絡繹不絕。洞內塑有吊晴白額的老虎一隻,遍體斑駁,其大如牛,卧於洞左,中間為子孫娘娘塑像,左有孔隙一方,為還願者投置錢物之所。洞右有一門,僅容一人出入。凡求子女者,先入內焚香許願,然後進洞摸索,若得鞋襪,則為生兒育女之兆,翌年,另製鞋襪還放洞中,以了其願。若摸遍石洞,不得一物,則為無子之兆。沿老虎洞下山,有一條險若天梯的便道,蒼苔、濕土遍佈,深林險壑,夾雜着不少無底洞天,人不敢行。西北半山腰處有一比較開闊地段,名叫“火燒台”,原有佛寺,清雍正初年因佔亂被焚燬,代遠年湮,遺址乃存,故而得名。

每年農曆六月六期間,傳統六月六花兒會和朝山會同時舉行,並舉辦物資交流大會、歌舞演唱會,本縣及西寧、互助、湟中等地的各族羣眾,扶老攜幼、摩肩接踵而來遊覽觀光。早年還有羣眾性的“朝山會”活動,更是盛況空前。現在,隨着旅遊事業的興起,遊覽老爺山的人也日益增多,每到春暖花開,各族遊人接踵而來。到了“平空虛閣有霞住,六月深鬆無暑來”的夏季,遊人更是絡繹不絕。通往老爺山的公路上自清晨到黃昏,車輛、人羣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山上樹木葱籠,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紅男綠女,猶如簇簇鮮花,千姿百態,歌聲此起彼落在空谷傳響。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1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為8500餘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台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餘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黃帝陵園面積10餘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台”,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餘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羣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李鵬的題文碑刻分佈於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xx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迴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迴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為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2

開陽南江大峽谷,距貴陽市六十餘公里,以氣勢宏大的喀斯特峽谷風光和類型多樣、姿態萬千的瀑布羣落為特色,是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都很高的風景區。

峽谷全長四十多公里,最深處達三百九十八米,經科學考察結果顯示:南江峽谷地層古老,河谷深切,為典型的低中山峽谷地貌景觀,十分壯麗優美。峽谷內有自然景觀八十餘處,各種姿態瀑布四十多條,最高落差達二百五十餘米。

景區現已開發十八點四公里,旅遊者可順江在碧玉般的江水中進行驚險刺激的漂流,也可漫步於峭壁棧道,還可穿越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峭壁上有藏酋猴、獼猴,河中鴛鴦、野鴨暢遊,魚兒成羣可見,江上魚鷹白鷺小鳥飛翔,野趣盎然。

南江大峽谷已具備了建立生態旅遊示範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每晚的民族歌舞讓你流連忘返,天然泉水游泳池、惟妙惟肖的釋伽牟尼佛彌勒佛以及忽隱忽現眾多佛像構成的萬佛山,户外燒烤,跨江溜索更讓您心曠神怡,開心盡興.

南江大峽谷,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不僅造就了石上森林、樹抱石等景觀,也使景區落目皆綠、空氣清新,兩岸瀑布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為大峽谷錦上添花。陡峭的大峽谷更讓南江陡添一份豪氣。峽谷深處的千米棧道可謂全國之最,人行其中可謂觀潤眼景,飲山泉水、吸清新氣、沐森林浴、登健身山、聽蟲鳥鳴,心曠神怡,疑是仙人。難怪著名的地理環保專家香港大學吳祖南教授遊後稱之為“貴州的香格里拉”。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3

説到大別山,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壤,是革命根據地。無數革命先輩們在這裏留下了戰鬥的足跡。其實,大別山還是一個旅遊、避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已經被開發為“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奇峯、險嶺、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讓你盡情領略天堂秀水的風韻。

大別山共有天堂寨大別雄風自然風光遊覽區、青台關古關名剎遊覽區、薄刀峯避暑休閒遊覽區、九資河大別山田園風光遊覽區、天堂湖水上樂團等五個景區,公園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公園常年降雨量1350mm,平均氣温16.4c。現有野生植物1487種,動物634種。一九九六年五月林業部組織專家組對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資源進行了綜合考察和評審,一致認為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並正式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今天我們主要遊覽天堂寨景區。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4

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羣。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

在整個北京城裏,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築,也是想象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的上下三層屋頂,均用深蘭色琉璃瓦鋪蓋,象徵天色。

壇面除中心的太極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象徵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徵着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迴音壁。如果説天安門城樓已成為中國的象徵,那麼,天壇祈年殿就是北京這座不朽名城的象徵。的確,這座無與倫比的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通高38米、直徑30米的體積內,容納瞭如此豐富的學問。

同時,她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頂峯,僅憑木榫交結,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傑作。天壇另一美妙絕倫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迴響,這聲音彷彿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牆,你站在一端貼着牆小聲説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牆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並且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迴音壁”。這證明520xx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5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簡稱,在北京西北約44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積約40平方公里。從德勝門驅車直下,向北經沙河、昌平就可到達十三陵了。

十三座墓陵的建築佈局、規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積大小、建築繁簡等方面略有差異。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長陵,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長陵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20xx年),陵內有主要建築稜恩殿、明樓和寶頂。稜恩殿為我國現存形體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寢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髮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宮殿就在這裏。定陵修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規模宏大,僅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三萬餘人。地下宮殿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明代歷史的寶貴資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聰的陵寢,其規模雖不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緻,其主要建築明樓,為十三陵建築之冠。

十三陵除以上景點供遊人觀覽外,還有著名的石牌樓(為我國最大的古石坊)及造型細膩、栩栩如生的石象生。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庫,更給十三陵增添了新的光彩,成為夏季旅遊的好去處。十三陵第九號皇陵——昭陵,也從1985年開始修復,1989年11月1日修復完畢,對外開放。十三陵為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6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羣峯,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裏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餘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説;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户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説。唐《元和郡縣圖志》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而唐《圖經》則有“昔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因以名樓典故。與此相類似的還流傳着仙人子安乘鶴、呂洞賓“跨鶴登仙”等故事。昔之論者曾為二説聚訟不決。餘以為,就得名時序言之,實證性的“因山”名樓説似在前頭,三國東吳於黃鵠磯初建戍樓之際,“鵠”、“鶴”音轉,成“黃鶴樓”之名;而“因仙”説大約興起於道教仙話盛行的南朝時期,至唐代則因文人題詠而播揚廣遠。“因山”説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説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説各具功能,以往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後也必將彼此映照,共存於永遠。

關於河南古蹟導遊詞 篇17

潿洲島位於北海市東南面的0大海中,距北海市36海里,由南至北長65公里,由東至西寬6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島的最高海拔79米,島上住有20xx多户人家,16000多人口,85%以上都是客家人,島上不但氣候宜人,資源豐富,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氣候温暖濕潤,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清新宜人,具備世界旅遊界向注的“三S(海水sea、陽光sun、沙灘sand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島嶼;故素有“大蓬萊”仙島之稱。

潿洲島與北海銀灘隔海相望,為人山噴發堆凝而成,是中國最大的、最年青的火山島,潿洲島海蝕、海積及溶巖景觀奇特,其沿海海水碧藍見底,海底活珊瑚、名貴海產瑰麗神奇,種類繁多;南部海蝕火山港灣奇特優美,沙灘迷人,邊漫步邊拾海螺、撿貝殼。其龜豕拱碧、滴水丹屏為北海景中二景。島上濃廕庇日,四季飄香。三婆廟、聖母廟和天主等建築各具特色。島民熱情好客,勤勞淳樸,古風可擷。1994年被闢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斜陽島位於潿洲島東南海面上,亦由火山噴發堆積形成,距潿洲島9海里,距北海市區44海里,面積1.89平方公里。因從潿洲島可觀太陽斜照此島全景,又因該島橫亙在潿洲島東南面,南面為陽,故稱斜陽島。狀似一朵盛開的蓮花,中部凹陷,四周凸出。沿岸陵巖壁立下臨深淵,飛鯊怪魚,貝類珊瑚清晰可見。島上冬暖夏涼,野花繁多,森林原始,山徑迷離,海蝕、海積及溶巖景觀奇特,是尋幽探險的樂園。

斜陽島上住着20xx多客家人,島民熱情好客,民風民俗淳樸。島上目前沒設菜市場,沒有小偷,各家各户捕撈回來的魚,吃不完,就放在岸邊海水裏,隨用隨取。到斜陽島來旅遊,可欣賞到形似原始生活的情調。

漫步島上,那濃郁的宗教氣氛,原始古樸的海島風情令人流連忘返。比較著名的景點有青蟹抱甌、龜豕拱碧、天主教堂、海底綵帶、島上觀日出、滴水丹屏及三婆廟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目前,潿洲島上有為旅遊者提供的配套服務設施,北海至潿洲島每天有往返輪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mjx3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