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通用20篇)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通用20篇)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通用20篇)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

雞公山是塊風水寶地,它位於大別山西端與桐柏山緊密相連,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別山和桐柏山比喻成兩條巨龍的話,那麼雞公山就是這兩條巨龍口中璀璨的寶珠,“二龍戲珠”自古就是中國民族象徵吉祥的神話,希望雞公山之旅給你帶來吉祥、帶來萬福。雞公山有“青分楚豫、氣壓嵩衡”之美譽,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文字記載,其後眾多名人騷客、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來山遊玩,文人們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上世紀初,平漢鐵路通車以後,洋人蜂擁而至,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供人們旅遊度假的風景區。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成為集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兼有療養、避暑、旅遊、觀光、科研、實習、自然生態保護價值的山嶽型風景名勝。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現成為“中國少兒手拉手活動營地”、“中國老年協會療養基地”和“中國文聯藝術家採風基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景區資源,加快雞公山各項事業的發展,20xx年雞公山管理區成立,使原來景區面積的2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87平方公里,對整個景區及周邊保護地帶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旅遊資源統一利用。雞公山管理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歡迎各界朋友來山投資,共建旅遊大業。今後,雞公山人將以“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為目標,把雞公山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觀光休閒、商務會議、科研考察、培訓學習、避暑療養的勝地。

雞公山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佛光、雲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峯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雞公山海拔並不是很高,只有七、八百米,但地理位置獨特,兩邊峽谷深平,長年風生風息,雞公山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對某些疾病如肺病、腳氣病、心臟病、氣管炎、高血壓都有特殊療效。再者有奇峯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台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優美的自然風景區,雞公山長年又被雲霧所籠罩,被譽為“雲中公園”。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温僅有23℃,同信陽市和“火爐”武漢温差居然達到4—7℃,“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可謂“三伏炎蒸人慾死,清涼到此頓疑仙”。遊客朋友,即使在炎熱夏季你也得準備好春秋裝喲,不僅如此,雞公山的奇峯怪石千姿百態,嶙峋聳峙,造化精靈,房在石上建,樹在石旁生,草在石中長,花在石邊開,泉在石下流,皆具怪、巧、奇、美的特點,與其它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雞公山四季景色,變幻動人,春夏秋冬,時移景異,神奇莫測。雞公山東溝瀑布羣是以水景為主體的風景長廊,全長約二十里,姿色天成,野趣極濃,乘坐空中索道可前往。古往今來,雞公山以其雄偉秀麗的景色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還招來了許多歷史名人,有明太祖朱元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紅花女那富有傳奇的故事……,這些都給雞公山增添了許多美麗的色彩,也給雞公山蒙上神祕面紗。

雞公山不但南北文化交融十分明顯,而且更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內涵。早在上世紀初,雞公山先後有二十三個國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傳教士以及國內的軍閥巨賈,曾來此興建了300幢風韻殊異的度假別墅和園林。這些多民族、多國別的建築羣落,依山就勢,交相輝映,儼然是“萬國建築博覽會”。在全國山嶽型風景區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雞公山是南北方的分界線,還是亞熱帶和暖温帶的過渡地帶,南北植物均可在這裏安家落户,植被覆蓋率高達87%。有各類植物20xx多種,其中僅中草藥就佔600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草藥園”。當年李時珍千里迢迢來雞公山採藥,為《本草綱目》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上世紀初,英美植物學家也曾在雞公山研究培育植物,這裏是生物工作者理想的科研和教學基地,是天然的綠色基因寶庫。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2

太行大峽谷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西側,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境內斷崖高起,羣峯崢嶸,陽剛勁露,台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峯、巒、台、壁、峽、瀑、嶂、泉姿態萬千,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號稱“太行大峽谷”。

這裏羣山拱翠,流泉碧潭,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雄壯的太行山孕育的炎黃子孫,特別淳樸厚道,真誠善良。民宅建築,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牆、石柱、石梯、石樓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古色古香,令人尋味。景區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其植被覆蓋率為90%,森林覆蓋率80%,其中原始植被約佔60%,退耕還林,人工造林約佔30%,森林茂密,自然生態保持良好,植被完美,旅遊資源豐富,有天然氧吧之美譽。

境內有三九嚴寒桃花開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結冰的太極冰山,千古之謎豬叫石三大奇觀。有太行之魂王相巖,潭深谷幽仙霞谷,晉普龍洞小洞天,原始森林太極山,亦真亦幻仙台山,鬼斧神工魯班門,華夏—絕桃花瀑,太行平湖南谷洞(劉秀湖)八大景觀。國家重點風景區評審委員會專家朱暢中先生高度評價太行大峽谷景區是“步隨景移,百里畫廊,人間仙境。”

此外還有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國際滑翔基地魯班村南教場。舊志曰:“青崖如點黛,赤壁若朝霞,樹翳文禽,潭泓綠水,景物奇秀,為世所稱”。陽春,風和日麗,萬木崢嶸,鳥語花香;盛夏,青山綠水,林樹青葱,葉茂蔭深;金秋,紅葉似火,菽谷飄香,山果累累,惹人陶醉;隆冬,羣山披素,白雪皚皚,垂冰百丈。

太行大峽谷東距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72Km,境內旅遊專線水泥公路直達景點,標準化台階登山道繞遍景區,星級賓館遍佈景點,手機電話通訊方便,是休療養生、滑翔攀巖、避暑度假、繪畫寫生、尋古探幽、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太行大峽谷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是全國農村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石板巖供銷社“扁擔精神”的發祥地,是太行山的兒子—谷文昌同志的故鄉,是中國文聯書畫中心的創作培訓基地。國家旅遊局孫鋼副局長在太行大峽谷景區考察是讚歎説,就太行大峽谷雄偉氣勢和可觀賞性而言在世界大峽谷中也是一流的,這裏有條件成為河南乃至全國的旅遊熱點。他囑咐當地領導要搞好重點開發、提高綜合接待能力,注意保護生態及加強安全設施等,努力把這條大峽谷建成全國一流的、適應人們迴歸自然、休閒度假的綠色生態長廊。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3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温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温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雲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雲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週一到週五第二班不一定發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2、先從洛陽到嵩縣,而後從嵩縣坐車到白雲山。洛陽到嵩縣70公里。嵩縣有很多車到白雲山,到山上大概每人30元左右,但是一定要事先講好,到山上白雲山賓館門口不是山門(山門到山上還有很遠很遠!),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闆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後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雲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車。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4

雞公山是塊風水寶地,它位於大別山西端與桐柏山緊密相連,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別山和桐柏山比喻成兩條巨龍的話,那麼雞公山就是這兩條巨龍口中璀璨的寶珠,“二龍戲珠”自古就是中國民族象徵吉祥的神話,希望雞公山之旅給你帶來吉祥、帶來萬福。雞公山有“青分楚豫、氣壓嵩衡”之美譽,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文字記載,其後眾多名人騷客、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來山遊玩,文人們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上世紀初,平漢鐵路通車以後,洋人蜂擁而至,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供人們旅遊度假的風景區。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成為集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兼有療養、避暑、旅遊、觀光、科研、實習、自然生態保護價值的山嶽型風景名勝。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現成為“中國少兒手拉手活動營地”、“中國老年協會療養基地”和“中國文聯藝術家採風基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景區資源,加快雞公山各項事業的發展,20__年雞公山管理區成立,使原來景區面積的2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87平方公里,對整個景區及周邊保護地帶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旅遊資源統一利用。雞公山管理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歡迎各界朋友來山投資,共建旅遊大業。今後,雞公山人將以“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為目標,把雞公山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觀光休閒、商務會議、科研考察、培訓學習、避暑療養的勝地。

雞公山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佛光、雲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峯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雞公山海拔並不是很高,只有七、八百米,但地理位置獨特,兩邊峽谷深平,長年風生風息,雞公山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對某些疾病如肺病、腳氣病、心臟病、氣管炎、高血壓都有特殊療效。再者有奇峯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台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優美的自然風景區,雞公山長年又被雲霧所籠罩,被譽為“雲中公園”。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温僅有23℃,同信陽市和“火爐”武漢温差居然達到4—7℃,“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可謂“三伏炎蒸人慾死,清涼到此頓疑仙”。遊客朋友,即使在炎熱夏季你也得準備好春秋裝喲,不僅如此,雞公山的奇峯怪石千姿百態,嶙峋聳峙,造化精靈,房在石上建,樹在石旁生,草在石中長,花在石邊開,泉在石下流,皆具怪、巧、奇、美的特點,與其它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雞公山四季景色,變幻動人,春夏秋冬,時移景異,神奇莫測。雞公山東溝瀑布羣是以水景為主體的風景長廊,全長約二十里,姿色天成,野趣極濃,乘坐空中索道可前往。古往今來,雞公山以其雄偉秀麗的景色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還招來了許多歷史名人,有明太祖朱元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紅花女那富有傳奇的故事……,這些都給雞公山增添了許多美麗的色彩,也給雞公山蒙上神祕面紗。

雞公山不但南北文化交融十分明顯,而且更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內涵。早在上世紀初,雞公山先後有二十三個國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傳教士以及國內的軍閥巨賈,曾來此興建了300幢風韻殊異的度假別墅和園林。這些多民族、多國別的建築羣落,依山就勢,交相輝映,儼然是“萬國建築博覽會”。在全國山嶽型風景區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雞公山是南北方的分界線,還是亞熱帶和暖温帶的過渡地帶,南北植物均可在這裏安家落户,植被覆蓋率高達87%。有各類植物20__多種,其中僅中草藥就佔600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草藥園”。當年李時珍千里迢迢來雞公山採藥,為《本草綱目》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上世紀初,英美植物學家也曾在雞公山研究培育植物,這裏是生物工作者理想的科研和教學基地,是天然的綠色基因寶庫。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5

太行大峽谷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西側,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境內斷崖高起,羣峯崢嶸,陽剛勁露,台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峯、巒、台、壁、峽、瀑、嶂、泉姿態萬千,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號稱“太行大峽谷”。

這裏羣山拱翠,流泉碧潭,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雄壯的太行山孕育的炎黃子孫,特別淳樸厚道,真誠善良。民宅建築,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牆、石柱、石梯、石樓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古色古香,令人尋味。景區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其植被覆蓋率為90%,森林覆蓋率80%,其中原始植被約佔60%,退耕還林,人工造林約佔30%,森林茂密,自然生態保持良好,植被完美,旅遊資源豐富,有天然氧吧之美譽。

境內有三九嚴寒桃花開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結冰的太極冰山,千古之謎豬叫石三大奇觀。有太行之魂王相巖,潭深谷幽仙霞谷,晉普龍洞小洞天,原始森林太極山,亦真亦幻仙台山,鬼斧神工魯班門,華夏—絕桃花瀑,太行平湖南谷洞(劉秀湖)八大景觀。國家重點風景區評審委員會專家朱暢中先生高度評價太行大峽谷景區是“步隨景移,百里畫廊,人間仙境。”

此外還有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國際滑翔基地魯班村南教場。舊志曰:“青崖如點黛,赤壁若朝霞,樹翳文禽,潭泓綠水,景物奇秀,為世所稱”。陽春,風和日麗,萬木崢嶸,鳥語花香;盛夏,青山綠水,林樹青葱,葉茂蔭深;金秋,紅葉似火,菽谷飄香,山果累累,惹人陶醉;隆冬,羣山披素,白雪皚皚,垂冰百丈。

太行大峽谷東距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72Km,境內旅遊專線水泥公路直達景點,標準化台階登山道繞遍景區,星級賓館遍佈景點,手機電話通訊方便,是休療養生、滑翔攀巖、避暑度假、繪畫寫生、尋古探幽、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太行大峽谷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是全國農村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石板巖供銷社“扁擔精神”的發祥地,是太行山的兒子—谷文昌同志的故鄉,是中國文聯書畫中心的創作培訓基地。國家旅遊局孫鋼副局長在太行大峽谷景區考察是讚歎説,就太行大峽谷雄偉氣勢和可觀賞性而言在世界大峽谷中也是一流的,這裏有條件成為河南乃至全國的旅遊熱點。他囑咐當地領導要搞好重點開發、提高綜合接待能力,注意保護生態及加強安全設施等,努力把這條大峽谷建成全國一流的、適應人們迴歸自然、休閒度假的綠色生態長廊。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6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温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温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雲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雲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週一到週五第二班不一定發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2、先從洛陽到嵩縣,而後從嵩縣坐車到白雲山。洛陽到嵩縣70公里。嵩縣有很多車到白雲山,到山上大概每人30元左右,但是一定要事先講好,到山上白雲山賓館門口不是山門(山門到山上還有很遠很遠!),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闆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後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雲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車。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7

四川廣漢南興鎮北,古老的馬牧河蜿蜒淌過,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彎道———月亮灣,河南岸是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與之相望,此即清《嘉慶漢州志》記載的“三星伴月堆”。這裏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聞名中外的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廣闊,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一處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但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卻數十年持續不斷。

1920xx年的一個春天,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由此拉開了對三星堆半個世紀的發掘研究歷程。

以後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續不斷地在三星堆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賾索隱。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聯合對三星堆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遺址並進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揚四海的則是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兩坑上千件國寶重器的轟然顯世,震驚了世界。英國《獨立報》撰文説三星堆的發現“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後不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親臨三星堆遺址考察並將其定性為“古文化、古城、古國遺址”。前-長張愛萍將軍在參觀了三星堆兩坑出土文物後,更是滿懷熱情地揮筆題下了“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頌詞。

1989年,四川考古部門對三星堆進行解剖,證明系由人工夯築而成;1990年,發掘東城牆局部並獲確認,同時發現3000多年前的土坯磚;1992年,試掘西城牆並獲確認;1994年,發現併發掘南城牆。至此,確證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東、西、南被三面城牆包圍,北以鴨子河為天然屏障,其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這樣大的古城在中國同時期文化中也是罕見的。

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20xx年,延續時間近20xx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同時,三星堆文化有着鮮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鳥頭形把勺為基本組合定式,其中還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細頸項,圓平底,很像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用來燙酒的陶瓷酒瓶,與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極為相似。陶在遺址也有較多發現,頗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釐米,下部為三隻袋狀足,中間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認為它是用來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則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釐米,厚1.8釐米,寬22釐米,其加工精美,稜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紋飾,這麼大件精美玉器,在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發掘中,又很少工具類的文物出土,當時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屬,那麼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它的來源和作用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的象徵。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造型各異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看來我們的先人很愛美的。除了這些青銅造像外,還有許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態各異的各種動植物造型,其中被譽為寫實主義傑作的青銅雞、有在全國範圍內首次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們皆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長江上游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從而再次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不僅如此,三星堆文物還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需重新評價,三星堆文物中,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於一身的青銅神樹,其共分三層,有九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被譽為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譽、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祕的紋飾,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並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一隻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祕笑容的人頭像。器身滿飾圖案的玉邊璋以及數十件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俱是前所未見的,作為集羣展現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銅器冶鑄方面,範鑄法和分鑄法的使用,以鉛錫銅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煉,表明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即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力地駁斥了傳統史學關於中原周邊文化滯後的謬誤。

的確,古史關於古蜀歷史的記載如鳳毛麟角,楊雄《蜀王本紀》也只是蒐羅了一些關於古蜀歷史的傳説,難以勾勒出古蜀歷史的大體輪廓。對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參照價值的《山海經》魯迅先生都視之為“蓋古之巫書也”,因而,前人治古蜀歷,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就連年代較為久遠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只能發出“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喟歎。

然而,自古以來真偽莫辨的古蜀史傳説,因三星堆而成為信史,史載在蜀地先後稱王的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三星堆最為繁盛的時期大抵屬魚鳧王時期,魚鳧,即俗稱的魚老鴰,三星堆遺址出土有大量的鳥及鳥形器,其喙部多有如魚鷹者,很可能就是魚鳧的象徵或其族徽。另外,三星堆除了沒有發現可識讀的文字,已建立了城市、產生了高度發達的青銅器,並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場所,這些都是早期國家產生的標誌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兩坑本為祭祀的產物,三星堆的三個土堆亦很可能是人工夯築的祭壇,三星堆盛行諸神崇拜並以太陽神崇拜為主神崇拜,如此大量的充當商品流通媒介貨幣的海貝,象徵財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已具有較為強大的綜合實力和相對穩定獨立的政治地位。一句話,古蜀國的源頭及其中心,因三星堆而得到確證。

三星堆文物魅力無限,內涵豐厚,極具吸引力和震撼力,1993年5月,三星堆部分文物首次到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其後相繼到法國、英國、丹麥、日本、美國等國展出,所到之處,人頭攢動,觀者如潮。因而,我們毋需懷疑,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屬世界文化遺產範疇。

儘管三星堆尚有許多未解之謎,但伴隨着三星堆文物的影響與日俱增,對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漸成一門顯學,我們相信隨着對三星堆不斷的發掘研究,謎底終有揭開的一天,神祕夢幻的三星堆古蜀國亦終將再現於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將以其無窮的魅力,閃耀出迷人的光華。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8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着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孔廟佔地220xx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着198通元、明、請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築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後院崇聖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築羣體。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9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户”。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佈,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曆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築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佈,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俱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台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築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 平方米。古戲台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裏、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鬱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台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範、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革命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蹟和典故傳説。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0

老爺山,又叫元朔山、北武當山,距西寧市30公里,因山峯頂部建有太元宮(即關公廟),廟內雕塑有關公像而得名老爺山。位於西寧市北35公里大通縣橋頭鎮蘇木蓮河畔(北川河),山頂部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是西寧附近山勢雄偉,風景最優美的山峯。

老爺山自古以“蒼松蓊翳,石磴盤梯,川流縈帶,風景佳麗”而聞名遐邇。當你途經時,翹首仰望,只見丹崖翠壁,騰雲走霧;蒼松雜樹,負勢競上;山道盤旋,宛如羊腸。景色四時不同而終年常新:春則山嵐繚繞,夏日佳木葱籠,金秋紅葉似火,寒冬銀裝素裹。老爺山巖體主要有石灰巖構成,長期流水侵蝕、風化等外力作用,多形成奇峯巖洞和峽谷,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峭,危崖聳立,從南坡登山峯頂端確有“華山之險”。

老爺山植被生長茂盛,計有百餘種植物,以雲杉、柳樹、白楊、紅柳及多種灌木為主。每到盛夏季節,漫山遍野鬱鬱葱葱,遮天蔽日,叢林中玫瑰、牡丹、芍藥、金露梅、銀露梅及各種野花竟相開放,芬芳撲鼻。深秋季節的景色可與北京香山景色相媲美。林間草叢中棲息有20多種野生動物,有野貓、赤狐、松鼠、旱獺、猞猁、黃鼠、毛眼、沙雞、野雉、雪雞、藍馬雞、巖鴿等,以鳥類為主。

老爺山之美,在於山青廟秀,林蔭花香。老爺山原建有藥王廟、玉皇宮、百字宮、柴家殿、無量殿、鬥母宮、太元宮等古建築,還有老虎洞、石柱、火燒台等,五十年代末均遭破壞。如今,重新修建了亭台樓閣、廟宇,一部分古建築正在恢復。

山上藥王廟,入廟憑窗遠眺,石光山色,平林遠峯,寒翠蒼綠,深青淺碧,各具形態。出藥王廟南行十數步,即至玉皇宮,內塑玉皇大帝像,院落甚為寬敝,廟門走廊旁各塑黑虎一隻,張牙舞爪,神氣活現。上坡即為百子宮,中塑子孫娘娘,壁崖間遍置泥人,前燃巨蠟,粗若茶杯。往遊婦女,爭先焚香,或討神籤,或拴泥人,煞是虔誠。出百子宮北行數十步,爬過巉巖,即至菩薩殿。殿址雖小,處地卻高,遊人在此小憩者甚多。再前行穿過叢林,即至柴家大殿,該殿為元塑山西北第一勝地,殿宇巍峨,門內廳壁間繪塑半立體形佛圖,騰雲駕霧,栩栩如生。內庭有身着黑袍的無量塑像,高達丈許。出廟門循徑東北行,即為無量殿,昔日香火甚盛,屋宇寬敞,民國初年焚燬。循道東去,過玉皇宮即見古塔聳立。高達三丈。塔南山灣中有石洞一處,下臨絕底深淵,上塔松木二根,即為太元宮,也稱老爺廟,內塑關公像,左有周倉持刀而立。兩廂牆壁間繪製關公生平偉績,如“出五關”、“單刀赴會”等不一而足。

出院即為三佛殿,拾級下山東行,至雷祖殿。雷祖殿東南為鬥母宮,出鬥母宮西北行,過羊腸道,巖石洞中,搭成草菴一間,內供文昌帝君,循道西行,則至三官廟,該廟北倚大山,南臨峭壁,地形幽雅,建築亦甚壯麗,為元朔山西南第一勝地。西北山戀之間,便是享有盛名的“老虎洞”,上面是嶙峋的峭壁怪石,下面是層列的茂林崗巖。論山勢要數這裏最險峻,論風景要數這裏最幽雅。相傳此洞昔日有虎雄踞,後因遊僧居此,虎乃逸去。明時俞安期題名為“慈藏”。北有巨石高二丈許,清乾隆間西寧府監司龍膺在石上題名“海藏”後人塑像修建,規模漸大。過去,缺兒少女的人們,每至夏秋,遠道而來求子者絡繹不絕。洞內塑有吊晴白額的老虎一隻,遍體斑駁,其大如牛,卧於洞左,中間為子孫娘娘塑像,左有孔隙一方,為還願者投置錢物之所。洞右有一門,僅容一人出入。凡求子女者,先入內焚香許願,然後進洞摸索,若得鞋襪,則為生兒育女之兆,翌年,另製鞋襪還放洞中,以了其願。若摸遍石洞,不得一物,則為無子之兆。沿老虎洞下山,有一條險若天梯的便道,蒼苔、濕土遍佈,深林險壑,夾雜着不少無底洞天,人不敢行。西北半山腰處有一比較開闊地段,名叫“火燒台”,原有佛寺,清雍正初年因佔亂被焚燬,代遠年湮,遺址乃存,故而得名。

每年農曆六月六期間,傳統六月六花兒會和朝山會同時舉行,並舉辦物資交流大會、歌舞演唱會,本縣及西寧、互助、湟中等地的各族羣眾,扶老攜幼、摩肩接踵而來遊覽觀光。早年還有羣眾性的“朝山會”活動,更是盛況空前。現在,隨着旅遊事業的興起,遊覽老爺山的人也日益增多,每到春暖花開,各族遊人接踵而來。到了“平空虛閣有霞住,六月深鬆無暑來”的夏季,遊人更是絡繹不絕。通往老爺山的公路上自清晨到黃昏,車輛、人羣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山上樹木葱籠,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紅男綠女,猶如簇簇鮮花,千姿百態,歌聲此起彼落在空谷傳響。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1

兩江四湖是桂林市中心區的灕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等環城水系的總稱。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該工程最早形成於北宋年間960至1120xx年間,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縱橫,遊人如織,興盛一時。由於年代久遠,一些湖塘已經填沒。為了再現當年桂林“水城”的繁榮景象,並恢復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遊覽模式,桂林“兩江四湖”工程的構想,經過建設者們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桂林“兩江四湖”於20xx年6月2日上午實現了通航。南宋著名詩詞家劉克莊詠歎桂林“千山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

1998年9月18日,0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設桂林市環城水系的構想,把桂林市中心區的灕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貫通,即“兩江四湖”工程。工程自1999年8月23日正式啟動,20xx年5月2日,通水並試航成功,於20xx年6月2日,兩江四湖一期工程竣工並正式通航。兩江四湖工程,是桂林市的大型的環保工程、大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型的旅遊景區建設工程。兩江四湖一期工程,從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市的生態環境,完善了城市功能,開拓了市中心旅遊的新格局,傳承、弘揚了桂林悠久的歷史文化,提升了城市的檔次與品位。20xx年5月,組建了桂林市環城水系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水上游樂分公司,主要經營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水上游樂項目。公司下設辦公室、財務部、遊船運管部、銷售部、營業部、碼頭管理部6個部門,擁有員工200多人和40餘艘遊船,具有每天6000多人的接待能力。公司目前所經營的兩江四湖環城水系遊、內湖漁鷹捕魚生態遊等旅遊線路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尤其是夜遊兩江四湖已經成為桂林市夜遊市場的新的品牌代表,遊客乘船不僅可遊覽三大各具特色的主景區,即中國古典式園林--榕杉湖景區、天人合一的生態園林--桂湖景區、宋歷史文化園--木龍湖景區,欣賞景區內新建成的名橋博覽園、名花名樹名草博覽園、亭台樓閣博覽園和雕塑博覽園,而且在船上還可觀賞水系周邊的象山、伏波山、疊彩山、堯山、寶積山、老人山等十多座傳統名山;和灕江自然山水遊不同的是,兩江四湖環城水系遊突出了桂林作為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內涵,通過環城水系恢復、溝通,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牆、李濟深故居、葉挺將軍被囚處等被湮沒、遺忘的重要文物古蹟得到修繕、保護和挖掘,桂林深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兩江四湖環城水系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位於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唐宋時期為,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鑑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日月雙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於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樑、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並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築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雙塔是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景區有宋代城西護城河。南北長約1700餘米,平均寬度110米,為歷史上桂林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人高風”“桂嶺晴嵐”為傳統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貴喬木花草,榕樹園、銀杏園、雪松園、水杉園、木蘭園、棕櫚園等園林景觀與西清橋、寶賢橋、觀漪橋、麗澤橋、迎賓橋等新景橋構成了一個集名樹、名花、名草、名園、名橋於一體的博覽園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2

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20xx年)出生於河南鞏縣,代宗大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後世亦稱“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時代,經歷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他的許多詩篇,真實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種種社會現象,被譽為“詩史”。杜甫的詩對中國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後世尊他為“詩聖”。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築起茅屋,在此居住歷時近四年,在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詩文達240篇,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時作出的。

從北宋開始,後人在詩人的故居建園立祠,並多次修葺,現在的建築規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20xx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20xx年)的兩次較大規模的修建中確立的,現存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

步入草堂的正門,兩株大榕樹聳立在古石橋旁,大樹枝繁葉茂,濃郁遮天。跨越石橋,穿過梅林就來到了“大廨”,大廨後是“詩史堂”,堂中陳列杜甫塑像,壁柱間懸掛着歷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還有名人題寫的對聯。穿堂後過小橋,就來到了“工部祠”。祠內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兩側是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陸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大廨”與“工部祠”的東西兩側,是杜甫紀念館陳列室。“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展出了各種版本的杜詩。右邊的“恰受航軒”是杜甫詩歌選譯展覽室。“詩史堂”左右兩邊的陳列室,展出了與杜詩有關的書畫。

繞過“工部祠”後側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後擴建的園亭。這裏有水池、荷花、玉蘭、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貴木,枝葉繁茂,水波瀲灩,台、亭、水榭點綴其間,景色十分優美,頗有江南園林的風韻。

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 (712~770)

杜甫(公元720xx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別名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自號少陵野老,有“詩聖”之稱。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別》等。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對後世影響甚大。杜甫的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3

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羣。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

在整個北京城裏,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築,也是想象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的上下三層屋頂,均用深蘭色琉璃瓦鋪蓋,象徵天色。

壇面除中心的太極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象徵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徵着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迴音壁。如果説天安門城樓已成為中國的象徵,那麼,天壇祈年殿就是北京這座不朽名城的象徵。的確,這座無與倫比的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通高38米、直徑30米的體積內,容納瞭如此豐富的學問。

同時,她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頂峯,僅憑木榫交結,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傑作。天壇另一美妙絕倫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迴響,這聲音彷彿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牆,你站在一端貼着牆小聲説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牆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並且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迴音壁”。這證明520xx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4

織金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織金縣。

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蹟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樑、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佈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畔。

織金古建築多為倚崖傍洞或瀕水臨泉建造的幹欄式吊腳樓。大部建於“改土歸流”之後,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鬥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廟、馬王廟、黑神廟、炎帝廟、地藏寺等10餘座。其後屢有修建,形成現在的“四庵”、“四閣”、“四祠”、“八大廟”。

華橋位於城關鎮貫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橋”。始建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順治十八年(1661)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三孔石拱橋,長18米許,寬4.7米,主孔淨跨15.7米,矢高約10米。

東山寺位於城關鎮工業路東端。建於康熙八年(1669),光緒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東向西。依山就勢而建,由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觀音閣組成。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xx平方米。現存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前殿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闊2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7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頂。前帶廊,深2.1米,置斜靠背欄杆。正殿又名梵帝宮。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面闊16.7米,進深三間,通進深7.8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正殿前左廂為鐘樓,右廂為鼓樓。

回龍庵位於城關鎮清泉路東段南側。建於康熙八年(1669),光緒十三年(1887)擴建、維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後殿、右禪房、左山門、得月樓組成。佔地面積約36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40平方米。後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4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1米,前後帶廊,抬樑穿鬥混合式懸山青瓦頂。殿內設須彌座神龕。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米,前後帶廊,抬樑穿鬥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得月樓面闊三間,通面闊8.36米,進深五間,通進深6.24米,帶周圍廊,深約1米。穿鬥式木結構重檐歇山頂。

炎帝廟位於城關鎮城南路中段東北側。建於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戲樓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米許,通進深19.5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帶雙步廊,深1.9米。戲樓二層,通面闊9.12米,通進深7.12米,穿鬥式木結構歇山青瓦頂。

太平橋位於城關鎮沿河路中段西側。建於康熙年間。東西向,跨貫城河。二孔石拱橋。長28米許,寬13米許,西側主孔淨跨23米許,東側泄洪孔小,上為引橋,矢高8米許。1976年增設大理石浮雕望柱、欄板。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5

襄樊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樊市襄陽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裏。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

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20xx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現在的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在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樊市區和襄陽、南漳、谷城三縣交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裏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主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豐富。

古隆中 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大而澄清;地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山亙綿,旗山旋峙。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樑父巖、抱膝石。1949年以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誌性建築——騰龍閣,漢文化景區、龍泉居等既可賞景、又能旅居的旅遊風景點,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遊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個融觀瞻、度假修養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羣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台等。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隆中位於襄樊市襄陽城西隆中山東。從火車站做坐512路巴士,車費1元。在隆中車站停車並折返回城。下車後會有很多“電麻木”拉客去隆中景區,也可步行過去。

牌坊亦稱牌樓,為昔時 旌 表所謂忠貞之紀念建築。襄陽“古隆中”牌坊亦屬此列,為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

“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6

萬佛湖風景區為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舒城縣城西南,距省會合肥不足80公里。以龍河口水庫為主體,南有萬佛名山,東有萬佛温泉(西湯池温泉),山水相依,樹擁花簇,被譽為“省城後花園”。

萬佛湖是一個聞名於世的湖泊型觀光旅遊風景區,環湖皆山,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量8.2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地表水二級甲類標準。這裏一碧萬頃,波光瀲灩,綠島浮動,百鳥翔集,舟帆點點。湖中66島,已有燕子、萬佛、釣魚;風情、藏仙、雙龍等11個島嶼開發風情表演、野生動物觀賞、水上飛機等遊樂項目。萬佛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有萬佛石林、摩崖石刻、海市蜃樓、幽谷新月、龍柏山道、左慈釣台、天池、觀音洞、人頭馬、杉木林、翠竹嶺、馬尾松坡、白鷺洲、湖濱沙灘、游泳場等。世界上第一人工土石大壩-龍河口水庫大壩,就屹立於湖東大小梅山之間。亞洲鐵人三項賽和國際龍舟邀請賽曾在這裏舉辦。目前,年接待遊客的人次已躋身於安徽各風景名勝區前列。

與萬佛湖相依的萬佛山,主峯老佛頂海拔1539米。嶠巔鳥瞰,羣峯峭矗,形似一尊尊彌佛,拱衞於“佛祖”——老佛頂腳下,得“萬佛山”之名。萬佛山植被豐富,僅木本植物就有20xx餘種,其中香果樹、銀縷梅、鵝掌楸、珍珠黃楊等30多種為國家級珍稀樹種。這裏還是動物的樂園,有鳥類近百種,獸類50多種,兩棲類及爬行類40餘種,其中屬國家級一、二類保護的有金貓、金錢豹、靈貓、斑狗、錦雞、娃娃魚和虎紋蛙等。萬佛山有大小36峯,北登主峯,可遊覽險峯奇景,如流砂崖、試心石、鯉魚背、關刀口和滑石坡等。

與萬佛湖相伴的萬佛温泉,原名“西湯池”,與廬江縣“東湯池”遙相呼應。清著名文學家戴名世曾沐浴於此,盛讚不已,作有《温泉記》,使之名揚天下。温泉面積達1.5萬平方米,與廬江東湯池温泉、巢湖半湯温泉同屬一個泉系,而萬佛温泉地處上游,水質特好,是典型高熱氡泉,富含16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常年水温68度左右,常來洗浴,健膚強身。開發利用萬佛温泉,已成萬佛湖總體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7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該區內呈裏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餘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20xx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髮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明萬曆年間,萬家池改名範家池,並在井池東側建範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蹟。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餘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羣、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8

老爺山,又叫元朔山、北武當山,距西寧市30公里,因山峯頂部建有太元宮(即關公廟),廟內雕塑有關公像而得名老爺山。位於西寧市北35公里大通縣橋頭鎮蘇木蓮河畔(北川河),山頂部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是西寧附近山勢雄偉,風景最優美的山峯。

老爺山自古以“蒼松蓊翳,石磴盤梯,川流縈帶,風景佳麗”而聞名遐邇。當你途經時,翹首仰望,只見丹崖翠壁,騰雲走霧;蒼松雜樹,負勢競上;山道盤旋,宛如羊腸。景色四時不同而終年常新:春則山嵐繚繞,夏日佳木葱籠,金秋紅葉似火,寒冬銀裝素裹。老爺山巖體主要有石灰巖構成,長期流水侵蝕、風化等外力作用,多形成奇峯巖洞和峽谷,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峭,危崖聳立,從南坡登山峯頂端確有“華山之險”。

老爺山植被生長茂盛,計有百餘種植物,以雲杉、柳樹、白楊、紅柳及多種灌木為主。每到盛夏季節,漫山遍野鬱鬱葱葱,遮天蔽日,叢林中玫瑰、牡丹、芍藥、金露梅、銀露梅及各種野花竟相開放,芬芳撲鼻。深秋季節的景色可與北京香山景色相媲美。林間草叢中棲息有20多種野生動物,有野貓、赤狐、松鼠、旱獺、猞猁、黃鼠、毛眼、沙雞、野雉、雪雞、藍馬雞、巖鴿等,以鳥類為主。

老爺山之美,在於山青廟秀,林蔭花香。老爺山原建有藥王廟、玉皇宮、百字宮、柴家殿、無量殿、鬥母宮、太元宮等古建築,還有老虎洞、石柱、火燒台等,五十年代末均遭破壞。如今,重新修建了亭台樓閣、廟宇,一部分古建築正在恢復。

山上藥王廟,入廟憑窗遠眺,石光山色,平林遠峯,寒翠蒼綠,深青淺碧,各具形態。出藥王廟南行十數步,即至玉皇宮,內塑玉皇大帝像,院落甚為寬敝,廟門走廊旁各塑黑虎一隻,張牙舞爪,神氣活現。上坡即為百子宮,中塑子孫娘娘,壁崖間遍置泥人,前燃巨蠟,粗若茶杯。往遊婦女,爭先焚香,或討神籤,或拴泥人,煞是虔誠。出百子宮北行數十步,爬過巉巖,即至菩薩殿。殿址雖小,處地卻高,遊人在此小憩者甚多。再前行穿過叢林,即至柴家大殿,該殿為元塑山西北第一勝地,殿宇巍峨,門內廳壁間繪塑半立體形佛圖,騰雲駕霧,栩栩如生。內庭有身着黑袍的無量塑像,高達丈許。出廟門循徑東北行,即為無量殿,昔日香火甚盛,屋宇寬敞,民國初年焚燬。循道東去,過玉皇宮即見古塔聳立。高達三丈。塔南山灣中有石洞一處,下臨絕底深淵,上塔松木二根,即為太元宮,也稱老爺廟,內塑關公像,左有周倉持刀而立。兩廂牆壁間繪製關公生平偉績,如“出五關”、“單刀赴會”等不一而足。

出院即為三佛殿,拾級下山東行,至雷祖殿。雷祖殿東南為鬥母宮,出鬥母宮西北行,過羊腸道,巖石洞中,搭成草菴一間,內供文昌帝君,循道西行,則至三官廟,該廟北倚大山,南臨峭壁,地形幽雅,建築亦甚壯麗,為元朔山西南第一勝地。西北山戀之間,便是享有盛名的“老虎洞”,上面是嶙峋的峭壁怪石,下面是層列的茂林崗巖。論山勢要數這裏最險峻,論風景要數這裏最幽雅。相傳此洞昔日有虎雄踞,後因遊僧居此,虎乃逸去。明時俞安期題名為“慈藏”。北有巨石高二丈許,清乾隆間西寧府監司龍膺在石上題名“海藏”後人塑像修建,規模漸大。過去,缺兒少女的人們,每至夏秋,遠道而來求子者絡繹不絕。洞內塑有吊晴白額的老虎一隻,遍體斑駁,其大如牛,卧於洞左,中間為子孫娘娘塑像,左有孔隙一方,為還願者投置錢物之所。洞右有一門,僅容一人出入。凡求子女者,先入內焚香許願,然後進洞摸索,若得鞋襪,則為生兒育女之兆,翌年,另製鞋襪還放洞中,以了其願。若摸遍石洞,不得一物,則為無子之兆。沿老虎洞下山,有一條險若天梯的便道,蒼苔、濕土遍佈,深林險壑,夾雜着不少無底洞天,人不敢行。西北半山腰處有一比較開闊地段,名叫“火燒台”,原有佛寺,清雍正初年因佔亂被焚燬,代遠年湮,遺址乃存,故而得名。

每年農曆六月六期間,傳統六月六花兒會和朝山會同時舉行,並舉辦物資交流大會、歌舞演唱會,本縣及西寧、互助、湟中等地的各族羣眾,扶老攜幼、摩肩接踵而來遊覽觀光。早年還有羣眾性的“朝山會”活動,更是盛況空前。現在,隨着旅遊事業的興起,遊覽老爺山的人也日益增多,每到春暖花開,各族遊人接踵而來。到了“平空虛閣有霞住,六月深鬆無暑來”的夏季,遊人更是絡繹不絕。通往老爺山的公路上自清晨到黃昏,車輛、人羣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山上樹木葱籠,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紅男綠女,猶如簇簇鮮花,千姿百態,歌聲此起彼落在空谷傳響。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9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彙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50~70公里,北部狹窄僅5~15公里。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鬆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鬆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鬆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峯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峯對沿岸的威脅。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魚類100餘種,以鯉魚為主,其次為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貝、螺產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該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為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0。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

鄱湖水清、龍蝦飄香,20xx年7月,“鄱陽湖印象”採風活動在江西瑞昌舉行,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持續升温。本屆龍蝦節以“節慶創品牌、產業謀發展”為主題,旨在將自然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品牌打響,推向全國。一直以來,鄱陽湖就是我國小龍蝦高產地,鄱陽湖以其清新的水質、豐美的水草締造出肚白、殼紅、原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贏得“一湖清水出好蝦”的美名。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並保存了一定數目,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最為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大約為3,000只。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鸛、黑鸛、白鶴、大鴇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鳶、黑翅鳶、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鷂、草原鷂、白頭鷂、遊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鷸、小鴉鵑、藍翅八色鶇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河南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20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廣安門外30裏的永定河上。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説:“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説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着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説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永定河原名“盧溝”,又名桑乾河,為古漯水的一支。源出山西省寧武縣的管涔山,至北京西郊東北角,流經蘆師山之西。盧溝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濁,又稱作小黃河。其河水經常氾濫,河道遷徒不定,故又稱無定河。清康熙20xx年疏浚後改名永定河,盧溝之名遂廢。

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大定20xx年(1189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連拱石橋。初名廣利橋,後因永定河在清康熙37年(1698年)以前叫盧溝河,故改稱盧溝橋。此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20xx年(1189年),落成於金章宗明昌33年(1192年)。800多年來,後世雖數度廢興,然其雄風浩氣一仍其舊。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此遊覽後,驚奇萬分,盛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國外稱其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是一座英雄橋。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因橫跨盧溝而名。盧溝橋一帶,是燕地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重要的古渡口。盧溝橋自古就是戰略要地、交通咽喉,守橋與奪橋之戰不絕於史。在歷史上,這座宏偉堅固的聯拱石橋還擔負着溝通長城內外、聯繫祖國各地的交通任務。明代趙寬《題盧溝曉月圖》詩曰:“銀河半落長庚明,城高萬户皆雞聲。長橋卧波鰲背聳,上有車馬蕭蕭行。蒼煙淡接平蕪迥,沙際朦朧見人影。舉頭一望天宇高,殘月蒼蒼在西嶺。”詩中描繪了當年人們在雞聲殘月中,車馬蕭蕭、行人匆匆通過盧溝橋趕往京城的繁忙景象。由此可見,盧溝橋是京南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橋東不遠即為舊宛平城。宛平縣始建於明崇幀20xx年(1638年),曾名拱北城、拱極城,是明清兩代守衞京都的重要門户。進入20世紀,在盧溝橋以北不遠處又架起一座鐵路橋,1920xx年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平漢鐵路經此全線通車。另外,盧溝橋地區還有兩條鐵路支線,一達北平、通縣;一經豐台與北寧線相接。這樣,盧溝橋地區就成為平漢、平綏、平津3條鐵路線的匯合點,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了。

盧溝橋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橋。它是建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抗日勝利的無字碑。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於此,橋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依稀可見。1937年7月7日,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當地駐軍29軍吉星文團的將士,忍無可忍,奮起抗戰,守一橋而捍天下,點燃了全國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因此,“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覺醒和復興的開始,它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盧溝橋從此被載入史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drd3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