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精選30篇)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精選30篇)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

身穿開線的毛線背心,披着薄棉軍大衣,“穿”着解放鞋的兩條假肢並立牀前,端坐牀上的朱彥夫,似乎隨時都會披衣下地,抬“腳”出門。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精選30篇)

“很想回去看看。”4月1日,朱彥夫説,想去曾經熱鬧一時的張家泉村夜校舊址走走,去流水淙淙、繁花朵朵的大寨田逛逛,去看看鄉親們。只是看看。

鄉親們也惦記着他。從張家泉村嫁出去的蔡淑英一直念着朱彥夫的救命之恩。她説,“最近老是從電視上、報紙上見老書記,特別想親眼見見他。”

朱彥夫不當村支書有32年了,大夥兒為啥還惦記着他?

“為羣眾做事,幹不幹,實不實,帶頭不帶頭,境界不一樣,影響不一樣,結果更不一樣!”沂源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黃雪頌説,朱彥夫幹村支書25年,光假肢就磨壞了7副。他帶領鄉親種植蘋果和花椒,綠化荒山近千畝,在貧瘠的山地上造出一塊塊旱澇保收的“小平原”。至今,當年種下的果樹還在開花結果,造福村民。“朱彥夫心裏裝的都是羣眾,唯獨沒有他自己,這樣的人,過上一百年,大夥兒也能記住他。”

“沒有手,卻把羣眾的事辦得更實;沒有腳,卻為羣眾趟出了一條希望之路。他與羣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幹,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基層幹部衝鋒在前、務實為民的責任擔當。”黃雪頌説,朱彥夫值得沂源縣全體黨員領導幹部學習。

濟南市天橋區桑梓店鎮桑梓店村村支書滕長利瞭解到朱彥夫的事蹟後非常感動。他告訴記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朱彥夫剛回村當支書時,每月拿36元的傷殘補助金,是鄉里唯一吃“皇糧”的,可他竟然也是全村欠債最多的人。

錢都去哪兒了?

1956年,朱彥夫傾盡積蓄湊了172元,在沂源農村辦起了第一個圖書室;大女兒朱向華出嫁時,村裏打井修渠正到關鍵時刻,他把手裏的錢都貼到工程上,沒給一分錢嫁粧;村民蔡淑英10歲時,先天性心臟病發作,他揣上撫卹金及時送醫,蔡淑英得以脱險。

羣眾有苦,他自己難甜;羣眾受窮,他心裏難安;羣眾有難,他慷慨相助。滕長利説,朱彥夫把羣眾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關心羣眾勝過自己,贏得了父老鄉親發自肺腑的擁護和愛戴。“如果我們所有的村支書,能做到像朱彥夫這樣,一心為民、從不為己,學習他真正植根人民、嚴格自律、廉潔奉公的崇高品質,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底線,我們廣大的農村基層,會不會比現在更有凝聚力?”滕長利又彷彿是喃喃自語,“哪怕,只是做到一部分呢?”

“什麼是幸福?”在舉國上下掀起學習朱彥夫的熱潮之際,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發出這樣的疑問?毫無疑問,朱彥夫用一輩子的實際行動作出了他的回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一心為羣眾着想、為百姓謀福。

“現在有些價值觀認為,幸福就是房大不大,錢多不多,為追求幸福不擇手段,甚至有些黨員領導幹部也如此。這是享樂主義的幸福觀。”王忠武認為,當今中國,亟需補足“精神的短腿”。

“要像朱彥夫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羣眾所想,幫羣眾所需,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艱苦創業,不圖虛名,不辱使命。如果沒有奉獻精神,作為執政黨就沒有感召力,作為民族就沒有凝聚力和前途。要實現中國夢,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樹立朱彥夫奉獻本位的價值觀。”王忠武説。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

29日下午,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民政廳、濟南軍區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舉辦的朱彥夫先進事蹟報告會在濟南舉行。

報告會前,省委書記姜異康親切會見了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一行。姜異康説,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湧現出許多先進典型,朱彥夫同志就是其中之一。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體現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體現了一名傷殘軍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蹟讓我們很受感動、很受教育,值得全社會學習。特別是在當前正在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這樣的典型、這樣的榜樣,將成為激勵我們踐行黨的羣眾路線、踐行黨的宗旨的強大力量。

姜異康強調,當前,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在蘭考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以先模人物為榜樣,踐行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按照中央領導同志關於宣傳好、學習好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蹟的重要批示要求,精心組織開展好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要把學習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蹟,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與正在開展的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與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把學習朱彥夫同志煥發出來的工作熱情轉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強大動力。

省及濟南軍區領導高曉兵、孫守剛、孫紹騁、呂民鬆參加會見。

報告會上,沂源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黃雪頌,濟南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大隊長張茂興,朱彥夫同志的女兒朱向欣,淄博市委講師團副團長于濤等5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朱彥夫的感人事蹟。報告感人肺腑、催人奮進,會場一次次響起熱烈掌聲。

孫守剛在主持報告會時指出,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朱彥夫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他那樣,不斷強化精神之“鈣”,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地去拼搏、去奮鬥;要學習朱彥夫同志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像他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與羣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幹,艱苦創業,不辱使命;要學習朱彥夫同志自強不息、勇於拼搏的奮鬥精神,像他那樣胸懷遠大的理想抱負,不畏艱難、勇於擔當,書寫精彩人生。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3

朱彥夫,男,漢族,1933年7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

他少年從軍保家衞國,血灑疆場、身體殘疾;退伍後,拖着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説,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着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報名參加解放軍。1950年,朱彥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役中身負重傷,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後,於195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朱彥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户查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裏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干就是10多年。

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後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為沃土。為了讓羣眾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讓張家泉村於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山頂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村民們一年接着一年幹,張家泉上千畝荒山全部披上了綠裝。現在,村裏產的蘋果都賣到了國外。從村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後,朱彥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講革命傳統上,他憑着堅強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

朱彥夫榮獲“時代楷模”、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4

缺胳膊缺腿但從不缺“鈣”,殘軀不足30公斤卻意志如鋼。濟南軍區原某師戰士、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謝絕特級護理,在沂蒙山一個異常貧瘠的小山村幹成了一番事業。3月下旬,記者採訪時,人們用3句話概括他的傳奇人生:參加戰鬥上百次,失去四肢和左眼;擔任村支書25載,治山治水拔窮根;宣講千餘場,著述兩部書。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14歲入伍,16歲入黨,先後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戰役戰鬥上百次,3次榮立戰功。1950年12月,在異常慘烈的長津湖戰役中,朱彥夫所在連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全連僅剩下一個彈傷遍體的朱彥夫。歷經47次手術、93天昏迷後,朱彥夫雖然醒了過來,但膝蓋以下、肘部以下和左眼珠全沒了,成了一根名副其實的“肉軲轆”。

重度傷殘,信念依舊。1956年初,剛學會穿戴假肢行走的朱彥夫,毅然回到家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第二年,朱彥夫被推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25年。期間,他帶領羣眾在石山中打出3眼深水井和3個大口井,修建引水渠,徹底解決了祖祖輩輩吃水難問題;帶領鄉親填平3條大溝,平整出近200畝旱澇保收的小平原,年增產糧食數萬公斤;帶領羣眾種樹、種果,綠化荒山800餘畝,經濟效益持續釋放。現任黨支部書記劉文合對記者説:“老支書是個大能人,在他帶領下,俺們村在全縣第一個有了拖拉機、第一個實現平均畝產300公斤、第一個通了電……”

1982年,身患多種疾病的朱彥夫辭去村支書,鄉親們以為他要頤養天年了,不料他又開闢了另一個戰場:傳播我黨我軍光榮傳統。14年間,他到軍營、企業、學校,作傳統報告1000多場,聽眾超過百萬人次。期間,沒有上過一天學的朱彥夫,翻爛4本字典,閲讀大量經典名著,用嘴含筆、用殘臂夾筆,撰寫出版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1996年,他作傳統報告時突發腦梗塞,從此半身癱瘓。出院後,他又口述了24萬字的傳記文學《男兒無悔》。

81歲高齡的朱彥夫曾有多個身份:戰士、支書、作家,而他最看中的是“戰士”這個身份。他説:“戰士就意味着衝鋒,生命不息衝鋒不止。”今年3月,濟南軍區黨委和山東省委分別作出《關於深入開展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5

在盧仁峯家鄉內蒙古,沙漠深處生長着一種樹,名為“胡楊”。與其他的楊樹不同,胡楊能忍受沙漠中乾旱、多變的惡劣氣候,對鹽鹼有着極強的忍耐力,生長在沙漠中枝繁葉茂,被人們讚美為“沙漠的脊樑”。

盧仁峯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楊,即使失去了一隻手,那種堅定的信念始終深植心中,支撐着他正視眼前的困難,越挫越勇,向着一個個難題險關發起衝鋒。

熟悉盧仁峯的人,都知道他是老軍工人的後代。幾十年前,他的父母遠赴大西北支援國家建設,在一線生產崗位一干就是一輩子,這種舍家為國的奉獻精神從小感染着他。重技術、講奉獻,是老一輩軍工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希望把這種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當下,全社會都在宣揚工匠精神。對此,盧仁峯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工匠要有一顆責任心,有一種敬業精神。當工人就當最優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為最有能力的專家。”

“全國十大最美職工”“中華技能大獎”“國家級技能大師”……面對一項項榮譽,盧仁峯表現淡然。相比這些榮譽,盧仁峯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盧仁峯所帶的科研攻關班,被一機集團命名為“盧仁峯班組”。在他的帶領下,班組成員個個都是焊接能手,並擔負起多個重點項目的攻關任務。

多年來,盧仁峯帶出的百餘名工匠,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師、高級技師和技術能手,有的還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

在徒弟們眼裏,生活中的盧仁峯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卻是一位極為嚴苛的老師。盧仁峯説:“嚴師出高徒,我對他們嚴一些就是希望他們早日成才。”

一天5塊鋼板、30根焊條的“定位點焊”,是盧仁峯對徒弟們的硬要求。徒弟們焊接完鋼板,盧仁峯會逐個檢查點焊效果,誤差超標就要重來。他常常對徒弟們説:“把軍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軍工人的職責所在。”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6

12年前一則“兒子不惜千里揹着精神病母親上大學”的消息引發全國的關注,很多人被這個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個這樣聽話懂事的孩子該多好。

這個孩子叫劉秀祥,出生於1988年,是貴州偏遠山區一個普通農家的孩子。家裏兄妹三人,他最小,有個哥哥和姐姐。本來一家人過着清貧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當時的劉秀祥只有四歲,父親在幹活的時候突然發病,被緊急送往醫院後帶着對家人的無限眷戀溘然離世。父親的突然辭世,讓一家人措手不及,母親經受不住打擊精神失常。一個原本貧寒的家庭墜入深淵,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劉秀祥家裏發生變故的時候只有四歲,哥哥和姐姐也才十歲出頭,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三個年幼的孩子身上,他們過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邊學習種地,一邊照顧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媽媽,靠着村裏好心人的幫助艱難地維持着生存。這樣的苦日子過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壓的哥哥姐姐相繼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這麼多年也苦了這兩個孩子了,也不知道現在他們過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後,家裏只剩下十歲出頭的劉秀祥和生病的母親相依為命,這一年劉秀祥正在讀國小三年級,和當初的法子英一樣面臨命運的抉擇。但是劉秀祥挺住了,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孩子挑起了家裏的重擔,承受了連三四十歲的成年人都很難面對的艱辛。

每天早上天還不亮,劉秀祥就去砍柴種菜,然後走兩個小時的路程去上學,放學後回家幹農活做飯照顧母親。生活的重擔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孩子,他憑着頑強的毅力考上重點中學,但是高額的學費卻讓他望而卻步,還又生活無法自理的母親該怎麼辦呢?這時劉秀祥做了一個大膽又明智的決定,放棄重點中學去免費的民辦中學讀書,帶着母親一起去縣城上學。為了解決住宿的問題,劉秀祥在學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個簡陋的窩棚,這個漏風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親的新家。白天,他在學校刻苦讀書,晚上,他去拾破爛換錢,然後去菜市場撿剩菜做飯,常常十天半月碗裏看不見一點油花。國中和高中的這段時間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劉秀祥長得又幹又瘦,體重只有80斤,但是為了自己和母親心中的夢想,他依然咬牙堅持了下來。

20__年的時候,他拿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興奮地圍着山坡跑了好幾圈,為了賺取大學的學費,他又揹着母親前往山東打工。畢業那年,劉秀祥拒絕了多個單位提供的offer,面對一片大好的未來和豐厚的薪資待遇,他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心,回到家鄉做一名鄉村教師,他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大山裏的孩子努力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7

9秒99,中國選手第一次殺進了田徑世錦賽百米決賽,翻開了中國田徑歷史性的篇章。從第一個跑進10秒的亞洲本土選手,到第一個晉級百米決賽的中國選手,這個身高只有1米72的廣東小夥子,已經成為了中國速度。

有天賦 泥巴地裏跑出來的飛人。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裏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裏,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着表哥屁股後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國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八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現蘇炳添爆發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彈跳力和爆發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八年級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裏的比賽裏,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麼系統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裏跑都跑得非常快。參加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8

不久後,丈夫離世,她精神上的石頭隨之瓦解。女兒畢業、結婚,她肩上的重擔也隨之減輕。當時她想:“我一輩子辛勤勞苦,到晚年,我的兩個女兒都出嫁了,我想我將來可以樂享餘年。”

1976年,命運給了52歲的葉嘉瑩又一次沉重的打擊。當年那個與她相依為命在患難中成長的大女兒,在外出旅遊時出了車禍,與女婿同時罹難。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寫了10首哭女詩,每一句都是對女兒最透徹的思念。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她歎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年逾半百,痛失愛女,葉嘉瑩悲痛欲絕。但是經此一難,葉嘉瑩突然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聽聞中國恢復大學聯考,她請願回國教書。她要讓自己從“小我”的家中走出來,要把“餘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要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達給下一代”。

她曾在信中寫道,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沒有選擇的餘地”,而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動地爭取。1979年春,國家同意了葉嘉瑩的申請,最終受邀去南開大學任教。於是,葉嘉瑩在南開大學開始了三十餘年的教書報國路。

每次上講台,葉嘉瑩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期間也很少喝水。雖然因為皮膚過敏,葉嘉瑩的手常會因接觸太多粉筆而皮膚開裂,但是仍常常在黑板上大段板書。

因此,她的課程在南開非常受歡迎,不僅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學生都來聽講,場場爆滿,甚至有學生為此偽造聽課證。在此期間,葉嘉瑩應邀到國內的幾十所大學講學,以及輾轉國際多所大學講學,她將傳承古典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

除了教課,葉嘉瑩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師顧隨的名義設立“駝庵”獎學金。她在晚年賣掉京津兩處房產,又將自己的稿費、版税收入悉數捐出,累計捐贈3568萬元,在南開大學設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持研究古典詩詞文化。

將全部財產捐獻,在她看來,不過是實現了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的一點願望。莊子説:“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不懼歲月,優雅老去。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9

中國地大物博,能人輩出。20__年,有一個叫張培萌的青年打破了蘇炳添的記錄,並且還是大幅度打破。張培萌不僅短時間內連續跑出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還在全運會上10秒08的成績打敗了蘇炳添。張培萌在世錦賽上跑出的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是一個非常亮眼的成績。蘇炳添感受到了同時代的天才選手的速度。但是蘇炳添沒有就此消極,反而把良性的競爭當成了一種更好的促進。終於蘇炳添迎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美國尤金站比賽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獲得男子100米第三名。這個成績打破了10秒00的全國紀錄,並且也在正常風速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第一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20__年,蘇炳添再次征戰里約奧運。在里約奧運會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0

江西奉新泥洋國小教師 支月英——芳蘭振惠葉

#感動中國#【支月英 紮根鄉村36年的最美教師】1980年江西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19歲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隻身到離家兩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國小,成一名深山女教師。36年,她從“支姐姐”到“支媽媽”,絢爛了大山裏兩代人的童年。

#感動中國#20xx年度獲獎人物頒獎詞【支月英:芳蘭振蕙葉】你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絢爛了兩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辮。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1

來自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的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榮獲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多年來,他們憑藉“一隻手+兩條腿”相依為命、自強不息,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奮進,書寫“無腳踏出脱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事蹟。

“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裏,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説,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裏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説:“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家中有小是個寶,兒女是全家人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

不論天陰還是下雨,常常是別人還沒有起牀,夫妻倆就上山找豬草,下地種莊稼。

“靠養牲口、種莊稼增加收入,是我們靠自己努力能夠做到的。”張順東説,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腳像手一樣靈活、有力,煮飯、喂牲口、針線活等家務,她樣樣能幹;除草、收花生、種紅薯等農活,她樣樣在行。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面對困難,張順東總鼓勵妻子説:“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夫妻倆就這樣相互扶持着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溝山窪圍水,她在稻田裏用腳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裏除草;秋天,他用一隻手掰包穀,她揹着籃子站在地裏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縫補衣服、教孩子讀書。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説,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為村裏的87户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脱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2

高爾基説:“在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走路的本領時,它就給予他一根枴杖,那就是理想。”而盧仁峯用他一生的坎坷經歷,為這句話作了完美的註解。

記者問盧仁峯,什麼時候最快樂?這個常年與鋼鐵打交道的漢子,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看到親手焊接的坦克和輪式裝甲車駛過天安門的時候,我流淚了。我知道,那是喜悦的淚水。”對他來説,用最高的標準焊接出最堅固的坦克和裝甲車,讓官兵駕駛着它們馳騁疆場,是他的驕傲。

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承擔着我國坦克的生產任務。作為廠裏技術最好的焊接工人,盧仁峯專門負責焊接駕駛艙,這是坦克上最關鍵也是最複雜的部位。

某型主戰坦克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焊接難度極高。盧仁峯的工友們回憶,有近半年時間,他連吃飯都在琢磨怎麼焊出符合要求的產品。

盧仁峯的妻子董煥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長年累月堅守一線,她理解老盧的那種倔強:“為了讓工友們吃得好一點,他把家裏的爐具和柴米油鹽都搬到了車間休息室,他就是這麼個不管多難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時會給他們做做飯,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盧仁峯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沒有合適的工具,他帶領團隊成員製造工具;為了找準合適的焊接角度,他鑽到車下進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燙得他滿身傷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塊,試驗一次不行再換另一種方法,試驗了300多種方法,用了整整5年時間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題。”盧仁峯説。

某型輪式車輛所用的裝甲材料碳當量高、可焊性差,嚴重影響到裝備的質量和進度。在狹小的空間裏,盧仁峯和工友們反覆推敲、試驗,最後總結出一種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裝備的質量和焊接效率。

工友們常説,盧仁峯之所以被稱為焊接“大師”,是因為有一手絕活——一動焊槍,他就知道鋼材的可焊性如何,僅憑一塊鋼板掉在地上的聲音,就能辨別出碳含量有多少,應採用怎樣的工藝。在穿甲彈衝擊和車體涉水等試驗過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車體堅如磐石、密不透水。

“困難並不可怕,只要堅持、努力去做,就沒有幹不成的活。” 盧仁峯的執着,像一根焊條把他和這份事業牢牢地“焊”到一起。

盧仁峯愛看書,工作室的書桌、卧室牀頭都有專業書籍,其中《金屬學》《焊接工藝》等常用的工具書已經翻得起了毛邊,裏邊各種顏色的筆塗得密密麻麻。

在他的刻苦鑽研下,越來越多的實踐成果得到理論固化,並逐步推廣應用。“金屬材料與焊接材料的選用匹配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成果榮獲國家專利,熔化極氬弧焊接技術甚至被應用到神舟七號上。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3

9月8日下午,通過劉秀祥牽線搭橋,浙江省餘姚市的一位企業家與陸幫燕結成幫扶。

“資助金額為每年6000元左右,等資助方審核完陸幫燕的資料後,將確定打款時間。”劉秀祥工作室工作人員王代分説。

陸幫燕的父母是望謨縣高級實驗中學學生食堂的員工,收入拮据,而她的弟弟正在望謨縣民族中學上高二,陸幫燕上大學每年27500元的學費成了她家最大的難題。

經歷過苦難,劉秀祥更懂得機會的珍貴,他告訴自己,要通過努力,解除貧困學生求學的後顧之憂。在劉秀祥看來,只有解決了後顧之憂,才能真正實現控輟保學。

入職以來,劉秀祥每個假期都會到學生家中家訪,跑遍瞭望謨縣15個鄉鎮,單是摩托車就騎壞了8輛,先後把近50名學生從工地、車間拉回了校園。

20__年夏天,就讀於望謨縣第三中學的王妹快被母親要求不準參加會考,畢業後就外出打工掙錢。渴望讀書的王妹快偷偷參加了會考,並順利考入望謨縣高級實驗中學,但最終還是被迫輟學。

得知消息後,劉秀祥帶着王妹快的國中老師和所在鎮幹部,共同做其母親的思想工作,多次嘗試後,終於説服對方。後來,他又對接愛心人士資助王妹快,資助金額為每年7000元,直到大學畢業。王妹快得以重返校園。

“劉老師就像陽光一樣,每次堅持不下去時,想到他曾經的經歷,就覺得自己遇到的困難都不是事兒。”王妹快説,讀書可以改變很多,她希望將來能夠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現狀,去幫助更多像自己一樣的人。

同樣被劉秀祥“拉”回校園的,還有望謨縣高級實驗中學高二年級學生廖段寫,由於家中經濟負擔過重,她被迫放棄學業,外出務工。

得知廖段寫輟學後,劉秀祥堅持與廖段寫母親溝通,給她講解國家的幫扶政策,同時積極為廖段寫對接資助。

經過劉秀祥與學校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寫終於在離開近兩年後得以返校讀書。

“那時候,我一有空就會和劉老師溝通,很想回學校上學。沒有文化只能做苦工,只有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我才能改變命運。”回想起打工的日子,廖段寫淚流滿面。

“從20__年到現在,劉老師自己資助或對接資助的學生有1900多人。”王代分説,截至9月10日,劉秀祥已為101名今年考上大學的學生對接了資助,資助金額共計298.4萬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而且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劉秀祥説。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4

劉伯明,男,漢族,籍貫黑龍江依安,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__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備份乘組。20__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航天功勛獎章”。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據央視新聞消息,17日12時43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此後,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

返回艙成功着陸後,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第一時間抵達着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後,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

隨後,湯洪波、聶海勝、劉伯明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員劉伯明55歲的生日。他説:“這個生日,我終生難忘。以後,我們會飛得更遠、更久,會將外太空更美的風景帶給億萬華夏兒女!”

前天,中國空間站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即神舟十二號,在太空中遨遊了92天后,成功降落在東風着陸場。

在太空“出差”的英雄航天員們,終於回家了。

航天員劉伯明今年55歲,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曾經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而對於很多南方人來説,齊齊哈爾這是一座“查無此人”的城市。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這是航天員聶海勝(中)、劉伯明(右)、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發

其實並不是,這是一座很厲害的城市,神舟七號第一位出艙活動的中國人翟志剛,東京奧運會第34金王曼昱,演員沈騰、張翰,歌手吳莫愁等也來自齊齊哈爾。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5

他是一位老者帶着一副碩大的墨鏡顯得精神抖擻,但是墨鏡裏卻藏着一隻失明的左眼;

他有一副健壯的身板透露出軍人的豪邁氣魄,但是健壯的身板卻沒有了大部分的四肢;

看!這位沒有左眼和四肢的老者正在用裝着筆的殘肢揮灑筆墨在書寫着他濃墨重彩可歌可泣的人生!當看到電視裏這一組組感人的畫面時我被震撼了。

他是誰?他就是朱彥夫,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一個錚錚鐵骨的山東漢子;一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共產黨人;一個永遠心繫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乾部。

朱彥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區的小山村,家境貧寒。戰爭年代他不幸失去左眼和四肢成了“肉軲轆”但他仍然是戰士!和平年代作為村支書的他身殘志堅帶領羣眾脱貧致富。他殘後不願寄生拼命鍛鍊自理能力,學會裝卸假肢,吃飯,穿衣,解便,還學會了認字,讀書和寫字。僅有0.3的視力的他克服重重困難寫成《極限人生》這部書,他是中國的保爾,他是時代的楷模,他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

朱彥夫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生的價值怎樣堅定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怎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做為一名線路檢修的電力工作者我被他身上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堅強的意志,在工作中我們會經常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在困難面前我們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克服它而不是迴避它。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辦法提高,多向同事請教,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磨練自己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只有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了,我們整個團隊的能力就會提高,才能更好的把線路工程做好,更好的造福人民,更好的服務社會。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為民服務的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我們所從事的職業關乎人民的生存發展,關乎國家的經濟命脈。稍有不慎不但給自己帶來傷害更給人民和國家造成損失。因此在工作當中我們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心繫人民,工作認真負責,保質保量完成,不隱瞞或者遺漏隱患的問題,不偷懶,不走捷徑,操作規範,安全意識強,切實解決好人民羣眾的突出問題,讓我們的線路工程讓領導放心讓人民滿意。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堅持不懈的毅力。作為線路電力工作者除了自身的業務技能外更重要的一點要具備堅持不懈的毅力品質。在自身的安全意識上我們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安全第一,永不鬆懈,不報僥倖心理,要警鐘長鳴。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永遠有安全的保障,才會不斷進步。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人品,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裏一分錢。在工作中我們不能拿不屬於我們的集體的一針一線,不能腐敗不奢侈,要勤儉節約,愛護集體的公共財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更好的業績樹立更好的形象。

朱彥夫先進事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行動起來向朱彥夫同志學習,為人民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6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縣民族中學的學生和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校園媽媽”、“張媽媽”。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她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幸運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張老師的生命價值觀非常清晰。

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學習她,學習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我們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大家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作為一名戰鬥在大理市太邑山區的教師,我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7

神舟十二號今天安全返航了,神十回家了。在這個舉國歡慶,為之自豪的時刻。我們不得不為我們的航天英雄豎起大拇指。這其中就有我心中的英雄,聶海勝。

聶海勝是湖北棗陽人,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他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他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員梯隊。聶海勝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已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__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船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__年10月12日,終圓了“九天攬月”的夢想。20__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神舟十二號飛船20__年6月11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__年6月20日,太空授課中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狀態,指令長聶海勝盤起腿,玩起了“懸空打坐”。

聶海勝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据。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裏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1]子、雜麪餅,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對待學習,聶海勝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樊莊村國小教師徐大田説,海勝讀國小時經常穿着姐姐的舊布衫,打着赤腳,但他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幹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整個楊壋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着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若預備梯隊有機會飛天的話,執行過神舟六號任務、已於20__年晉升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將成為首位以將官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1964年10月13日出生於湖北棗陽的聶海勝,是唯一一位從「神五」到「神九」四次載人任務的梯隊成員。

儘管各國載人航天曆史上,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年齡並無上限,但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成員,將部分退役或轉崗。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20__年6月10日,擔任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宇航員。飛船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名單公佈。湖北籍航天員聶海勝繼執行“神六”任務之後再度“飛天”。

聶海勝,他是祖國的英雄,兩次上九天攬月,他無愧於人民,他為祖國爭的的榮譽,將載入史冊。我心中的英雄,我要向你學習。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8

(一)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矢志不渝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沒有黨的親切關懷和書記對殘疾人的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夫妻最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過去對比,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把對黨的感恩之情銘記在心,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李國秀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頌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遠跟黨走”等心裏話,一針一線地繡在鮮紅的十字繡上,表達了內心深處對黨、對書記最真實的感激之心和無比感恩之情。

(二)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勤奮勵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張順東6歲時被電擊傷,由於家庭貧窮沒錢醫治,右手、雙腳相繼截肢,妻子李國秀天生缺少雙手,兩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和一雙腳,但是,貧困的現狀並沒有壓倒他們,日益加重的家庭負擔也沒有壓倒他們,教育子女讀書和贍養父母的重擔更沒有壓倒他們,反而是更加堅定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我們雖然殘疾了,但我們精神上不殘,我們還有腦還有手,去想去做。”張順東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到的。李國秀靠雙腳在地裏勞作,靠雙腳繡花寫字,為這個貧困的家庭撐起了半邊天。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熟練駕駛農用三輪車,幫助村民運輸物資,實現了自我價值。20多年來,他們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勤奮勵志,崇德向善,用殘缺的身體,撐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他們贍養孝敬老人,教育培養出了一雙兒女,生活幸福和睦,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養兒育女,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三)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自強自立,艱苦創業追逐幸福夢的拼搏精神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相依為命,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和奮進,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和毅力,超越身體的極限,克服了重重困難,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無腳踏出脱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兒過不去的!”這就是他們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動力,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在追逐幸福夢中堅持逆風飛翔,完美地詮釋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個著名論斷。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9

中國飛人蘇炳添1日在東京奧運田徑賽場上以9秒83的成績在男子100米半決賽中打破亞洲紀錄。

這一消息讓許多亞洲人備感振奮,多家日本媒體也不吝稱讚——日本時事通訊社2日報道中寫道,蘇炳添跑出了亞洲短跑新的歷史,有日本網友説,同為亞洲人,“我為他感到驕傲”。當我們為蘇炳添表示祝賀時,卻不知蘇神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風雨才有今天這樣的成績。

如果説袁國強教練是蘇炳添初期的領路人,那麼亨廷頓則是蘇炳添中後期取得巨大突破的功勛教練,沒有亨廷頓的指導,也許蘇炳添pb只停留在9秒99,雖然已創造亞洲本土選手的歷史,但始終與世界一流水準相差甚遠,蘇炳添這匹千里馬遇上了亨廷頓這位好伯樂。

20__年開始,亨廷頓正式成為蘇炳添主管教練。亨廷頓幫助蘇炳添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蘇炳添一度感到不適,但成績進步卻很明顯。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了9秒91的成績,在亨廷頓的指導下蘇炳添迎來了自己的巔峯,整個20__賽季蘇炳添四次打開10秒大關。

職業選手,因為訓練過度難免受傷,蘇炳添也曾經因為腰部受傷,缺席全國田徑錦標賽。那時候,他曾經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達到終點了,甚至開始聯想自己退役後,是否要去當教練。但是不甘心後退的人,必然會重新回到賽場。蘇炳添坦言,那段時間壓力俱增,除了自己一個是80後以外,剩下的全是90後,那個時候,他猛然發現,自己似乎老了。亞洲百米飛人蘇炳添,創造新的歷史,9秒83神話背後的平凡故事是挑戰體能與年齡的限制,也是一件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

作為一個黃色皮膚的亞洲人,他用不懈的努力挑戰了年齡與體能的極限,讓世界為之驚歎,每一個國人都與有榮譽!

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是強者留下的箴言,也是成功的借鑑。專注執着,科學追求,是打開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0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後,我幾乎可以淚流滿面了,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湧現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總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細細心、批改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苟,他對科學的熱愛,他就是----朱光亞。他20__年逝世。他對以前充滿遺憾,對未來充滿嚮往。當我看到朱光亞的一幕情景之後,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個肝膽醫生,不畏手術的風險,執意的來策劃手術計劃。當一個女孩生命垂危時,眾多醫生都不敢為她醫治,而他卻不管如何都要試試,進行了9個小時的手術終於結束了,女孩已經好了起來;他還常常為別人着想,為病人們擺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時找不到鞋……他就是吳孟超,把病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而且他要求的手術費是十分便宜的。

劉偉對未來的嚮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難。他這種嚮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後用腳彈出了一首首優美動人的鋼琴曲。

這三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動人物。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四肢完好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為別人所着想、為他人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吳孟超和朱光亞。而劉偉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堅持不懈闖出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夢想。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1

盧麗安,女,49歲,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

盧麗安1968年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從小受家人影響對大陸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盧麗安和丈夫英國完成學業回到中國台灣任博士後研究員。當時的中國台灣“綠化”跡象嚴重,島內形勢愈發複雜,反觀大陸,改革開放初見成果,香港迴歸在即,整個社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面貌。盧麗安夫婦對現狀不滿,有了去大陸發展的想法,並毛遂自薦,向祖國表明希望回大陸服務、進入高校任教的意願。

1997年,盧麗安夫婦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幾年下來,盧麗安就成為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盧麗安當選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為身在上海的台灣同胞們服務。20__年,盧麗安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被選舉為十九大黨代表。

“我以中國台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盧麗安在今年“黨代表”通道上如是説。十九大會議結束後,“盧麗安效應”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為她點贊,因為她説出了廣大台胞們的心聲。還有她的學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師,向老師學習回報社會。盧麗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兒做的是對社會、民族、國家有益的,能夠促進我們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島內同胞在大陸的發展,都會支持。

談到兩岸關係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沒有中國台灣夢的中國夢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時,沒有融入祖國的台灣夢,像打個盹,黃粱一夢。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2

大愛深沉:張紀清

【張紀清事蹟】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xx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祕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0xx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於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後的20xx年間,無論是希望國小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0xx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xx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於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後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户。手裏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後,他又幹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裏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着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説“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祕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並一直支持着他。這份堅持20xx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温暖。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3

湯洪波,男,漢族,1975年10月出生,籍貫湖南湘潭,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__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__年5月,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

20__年6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20__年6月17日,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20__年6月17日9時,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北京時間20__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4

劉伯明,1966年9月,出生在黑龍江省依安縣兆祥公社東昇生產大隊(今紅星鄉東昇村)普通社員家庭。父劉志生(獨生子),母生五子、一女,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因其子女多,勞動力少,家境貧困。伯明自幼穎悟懂事,性格內向、堅毅。從小話語不多,人很文靜、聰明,其他兄弟4人都沒有他頭腦靈活,在兆祥公社讀國小和國中時,學習成績總是班級前三名。伯明愛運動,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凡是娛樂樣樣都會,特別愛好下圍棋,喜歡踢足球,酷愛體育運動。

1982年9月,劉伯明以優異成績考入依安縣第一中學高中。這時家裏同時負擔6個孩子讀書,以種地為生的父親深感乏力。劉伯明知道家裏困難,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住校。父親咬牙花100多元錢給他買了一輛二手的自行車,供他往返。家距學校10餘公里,他每天騎着破舊的自行車往返家和學校之間20餘公里。東北夏季天長冬季天短,每年11月份便是冰天雪地。每天要早起兩個多小時,上下學都需近1小時,晚8時才到家。他帶午飯總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鹹菜。一年四季都沒換過新衣服。為賺學費,暑假到附近磚廠打力工。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從來不説,卻鍛鍊體魄和毅力,為成為航天員奠定了堅實基礎。1985年6月,高中畢業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飛行基地學校來依安一中招飛行員,他聽説考上飛行員讀大學不用花錢,還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報考軍校。父親得知後,他對父親説:"家裏負擔太重,當兵能省一大筆費用,"面對懂事的兒子,父親感到欣慰。經嚴格考試和重重體檢,最後一輪到齊齊哈爾市體檢合格,他成為依安一中唯一被選上的飛行員。1990年9月,劉伯明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並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飛過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但他並不滿足,經幾年刻苦訓練,無論飛行技能還是戰鬥機飛行員的作風養成,都有快速進步。他號稱"小諸葛",除學習和訓練好,凡是動腦筋的事他都願參與,每次智力競賽他都參加。有一次,一名以出刁鑽題著稱的教官連續提問十餘個難題,伯明卻對答如流。他常説:"只要認真做事,就沒有不成的理兒"。從此,教官對他實行"免提"政策。1998年1月,經多年航天員訓練,劉伯明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

20__年,"神舟五號"飛船上天前,作為"神五"飛船首飛梯隊隊員的劉伯明,突然聽到母親病故噩耗,非常悲痛。母親的去世讓劉伯明沉浸在深深的悲慟之中,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劉伯明始終鬱鬱寡歡。後來。劉伯明的妻子、戰友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並帶他做心理治療。大約過了半年時間,他才從母親去世的陰影中擺脱出來。

20__年,劉伯明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正團職,上校軍銜。同年6月,他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20__年9月15日21時10分,劉伯明作為"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成員,同翟志剛、景海鵬一道,承載着全國人民的企盼與厚望飛向太空,並同翟志剛密切配合,協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艙行走的偉大壯舉,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

劉伯明為祖國增光,為家鄉添彩,依安人民為之驕傲和自豪。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5

【頒獎詞】心比金堅

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灑一碗酒,那碗裏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鬆,巋然不動。

【事蹟】陳俊貴,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指戰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築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士奉命帶着最後的乾糧出門求援,在風雪瀰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後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

班長和戰友陸續犧牲了,陳俊貴終於找到了人羣,部隊得救了。接受4年凍傷治療後,他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始終沒有忘記班長的臨終囑託:希望陳俊貴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陳俊貴不知道戰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1985年冬天,陳俊貴作決定,帶着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

20多年裏,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終於,他從一名掃墓的老戰友口中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的地址。20xx年10月,陳俊貴趕赴羅田縣,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説:"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目前,陳俊貴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築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裏的管理員。陳俊貴説:"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為修築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友們了!"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6

白天忙着栽秧、薅穀子,晚上還要去放田水。張順東被電擊傷的雙腳因經常泡在水裏而發炎,加上沒錢醫治,20__年時右腳潰爛得厲害,晚上洗腳就是一盆紅水,不得不截肢。幸運的是,國家給報銷了2萬多元醫藥費。

手術後,張順東籌錢買了一輛三輪車作為代步和生產工具。20__年,政府補助他們家5.1萬元蓋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車一車拉的。工期緊張時,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連續拉了1個多月,僅運輸一項就為家裏節省了1萬多元。

新房蓋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腳嚴重發炎,先後做了兩次手術。

疾病無情人有情。東川區委、區政府確保各項政策逐一落實到位,還安排掛鈎聯繫幹部定期走訪、幫扶,為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和困惑,幫助他們堅定脱貧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烏龍鎮黨委、政府和坪子村黨支部及相關幫扶單位,經常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去年6月,李國秀生病無法勞作時,村裏便組織羣眾幫助他們把5畝紅薯秧全部種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關心幫助下,張順東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兒順利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正在靠勤勞的雙手實現務工增收。張順東還買了一台電腦,積極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希望把更多特色農產品放到網上去銷售,找到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黨的政策好,我們很幸福。”張順東説,妻子用雙腳一針一針繡出了“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頌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遠跟黨走”4幅刺繡,字字句句都是心裏話。本報記者茶志福。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7

寒門家孩子的命運總比同齡人來得更為艱苦,20__年,家住雲貴高原的劉秀祥收到一封錄取通知書,他被山東臨沂大學錄取了。

看着這封錄取通知書,劉秀祥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背精神失常的母親一起上大學。他説只要學校答應他和母親一起上大學,什麼條件他都答應。

後來,劉秀祥的事蹟被媒體報道出來,人們才知道原來在貧困大山深處,還有着這麼一個頑強的少年。

談起劉秀祥的童年,只能用一聲歎息來形容,命運早早就對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4歲喪父,10歲哥哥姐姐也相繼離開,在這樣的打擊下,母親精神失常,迫不得已的他,從10歲就開始肩負起家庭的責任。

為了養活自己和母親,劉秀祥挖過藥材,撿過廢品,打零工,工地抬鋼筋,睡豬圈,那些我們不敢去想的心酸,他都經歷過,在命運對其百般折磨的時候,劉秀祥還是沒有選擇放棄讀書,相反,他深知知識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道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之後,他成功考上大學。

在事情被報道之後,劉秀祥成了名人,無數人願意資助他上學,而學校也同意讓他帶着母親一起上大學。

劉秀祥的性格天生就很難開朗堅強,樂於助人,在上國中的時候,他意外認識了三個和他相似命運的孩子,對於這三個人,劉秀祥主動承擔了哥哥的責任,在上了大學之後,他還資助這三人讀書,遺憾的是最小的妹妹最後還是放棄了學業。

這件事給了劉秀祥很大的觸動,他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但直接給他們錢,資助他們上學,這些都沒用,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

畢業之後,劉秀祥參加了為期三年的特崗教師,成為望謨中學的一名老師,他説自己原本可以選擇更好的城市工作,但喝水不忘挖井人,他還是想回到西部幫助更多孩子。

劉秀祥在教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只是把讀書當成一種消遣方式,抽煙、喝酒、早戀,各種情況出現在孩子身上,這些孩子彷彿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為了激勵這些孩子,劉秀祥一遍又一遍拿着自己的故事當例子,講給孩子聽。

那個自尊心極強,曾經不願提及自己的過去,甚至掏錢把學校內報道自己的報紙全部買下來的男孩,如今把自己的傷疤撕開,只為讓孩子們醒悟。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8

20__年9月15日21時10分,劉伯明作為“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成員,同翟志剛、景海鵬一道,承載着全國人民的企盼與厚望飛向太空,並同翟志剛密切配合,協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艙行走的偉大壯舉,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第一次飛向太空,劉伯明驚歎於地球家園的美麗,驚歎於個人的渺小和人類的偉大,更為祖國航天事業的成就感到自豪。受失重的影響,他們在太空中執行任務困難重重。僅僅打開艙門這一個動作,就讓劉伯明和翟志剛的體力完全透支。

我們在電視轉播鏡頭中看到,劉伯明與兩位戰友沉着冷靜地完成每一個步驟,為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高高飄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們準備出艙工作時,劉伯明的耳機中突然響起了陣陣火災報警聲,危急時刻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呢?

20__年9月27日16時30分許,是翟志剛打開飛船艙門,開始太空行走的計劃時間。一切準備就緒,不料,意外卻發生了:當他開啟艙門時,艙門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若打不開艙門,出艙活動就要延遲。

“決不能讓全國人民失望,決不能辜負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翟志剛和劉伯明、景海鵬迅即啟動預案,用輔助工具連續撬了3次,終於打開了中國人信步蒼穹的大門。就在此時,“意外”接踵而至:軌道艙突然響起火災語音預警,並不斷重複。他們深知,艙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後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明當即報告地面,並認真檢查艙內電路,卻未查出原因。為了完成出艙任務,劉伯明臨時改變了操作步驟,把國旗遞給翟志剛,讓他走出艙門後率先揮舞國旗,自己則返回軌道艙排除火災隱患。那時他只有一個想法:“生死不在我們考慮的範圍之內,完成任務才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不負祖國人民的重託,無愧歷史的選擇。”

“出艙!”危急關頭,顧不上猶豫,翟志剛果斷決定開門出艙。關鍵時刻,根植革命軍人血脈的堅不可摧信仰信念和生來為戰勝的血性秉性,迸發出強大力量。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務作為首要選擇,臨時改變出艙程序。16時43分許,身着“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揮動着鮮豔的五星紅旗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後經查,火警是因煙火敏感器對高真空環境適應性不好所致。在清華大學的一場報告會中,當有學生問起“擔不擔心回不來”時,劉伯明的回答撼動人心:“即便是死,我們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在太空的三天,每當他們飛到北京上空的時候,劉伯明都想趴在舷窗上,抽一點點時間往外看一看。每當遇到困難、累到極限時,他都會想起祖國。劉伯明還向鏡頭展示了一張字條,上面寫着“俯瞰家園,同一個地球村;橫望日月,同一個太空城;三馬飛天,齊祝願;天地連線,一家人。”

一如20多年前那個在家鄉泥濘道路上頂着風雪騎車往返的堅毅少年,今天的劉伯明,用當年的那股韌勁面對航天員艱苦的訓練,並取得驕人成績。從“神五”落選後,劉伯明觸動很大。為彌補差距,他把相關專業書籍都找了出來,進行重新梳理。3個月內,他整理出筆記、資料70多萬字。針對“神七”任務,劉伯明還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比如,他從不死記硬背,而是總結出心理表象記憶法,每天晚上躺在牀上,把白天訓練的操作程序在腦海裏放電影。父親劉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親眼見證兒子訓練的艱苦:坐在高空旋轉椅上,疾轉100多圈後,下來還要辨別方向;有幾天要24小時頭朝下躺在30度角傾斜的牀上。回憶起這些鏡頭,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對兒子的憐惜。如今,劉伯明帶着億萬中國人的夢想,乘坐神舟七號飛向太空。20__年9月27日16時43分,翟志剛穿着我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劉伯明的協助下打開艙門,邁出了中國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劉志生得知這個消息非常激動,他説:“沒有白努力,兒子是好樣的!”

神舟七號飛船順利着陸後,劉伯明出艙後發表講話:“我們剛才進行了重力返回再適應,並進行醫監醫保檢測,身體狀況都正常,相信中國航天員是最棒的,請祖國人民放心,感謝祖國人民。”

20__年11月7日上午10點,慶祝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劉伯明“英雄航天員”,並獲頒“航天功勛獎章”。劉伯明與翟志剛、景海鵬三位航天員在太空的身影是20__年的焦點和亮點,他們成就的不僅僅是一次成功的太空飛行、太空漫步,更是中華兒女的自信和夢想,他們實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9

聶海勝是湖北棗陽人,20__年曾成功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10日下午,中新社記者趕到棗陽市楊壋鎮聶海勝家中時,這裏早已聚滿了人。

在聶家客廳,當地幹部正在認真佈置會場:懸掛五星紅旗以及聶海勝飛行照片。棗陽市以及楊壋鎮將於11日下午在此集中觀看神舟十號發射直播。

聶家位於楊壋鎮明星路上,是一座新修不久的兩層小樓。走進客廳,只見正面牆上掛着“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牌匾下,是聶海勝母親的遺像。

弟弟聶新勝出生於1979年。由於父親去世較早,幾個姐姐出嫁,照顧母親的責任一直落在聶新勝身上。他説,由於哥哥太忙,從不敢打擾他,擔心影響他。

“他盡忠,我盡孝,我在家裏照顧好母親,讓哥哥能夠安心工作就是我最應該做的事情。”聶新勝説,“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哥哥也是這樣。”

“我們很少去北京,即使結婚後也沒有去。兒子一歲多時,哥哥回來看過一次。”聶新勝説,哥哥很少回來,即使回來也基本是因為公事。

聶新勝現在棗陽一中後勤部門做水電工。聶新勝表示説:“哥哥和我從不談他的工作,更不會告訴我神舟十號何時發射,我是從網上才知道的。”聶新勝説,希望哥哥再次和戰友一起,圓滿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

作為“航天英雄之家”,聶家牆上掛滿了聶海勝照片。由於受英雄航天員聶海勝影響,聶新勝年僅4歲的兒子取名為“聶天揚”。

聶海勝於1964年出生於楊壋鎮樊莊村聶莊。村主任聶經玖曾是其兒時夥伴。聶經玖説兒時他們經常一起玩耍,印象中聶海勝記憶力好,成績總是班上前幾名。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30

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自20__年10月16日上映以來,排片率最高時也不足1%,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日均票房徘徊在五位數左右,也就是説,這些城市日均觀看這部電影的總人數僅千餘人。截至11月6日,累計票房突破600萬,比起同期熱映首兩日票房就破億的《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這樣的票房成績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一部極其小眾的紀錄電影而言,這又無疑是一個值得矚目的可喜成績。根據貓眼電影的購票評分榜數據顯示,《掬》片以9.4的評分始終佔據評分榜的前列,也正由於這樣的口碑,《掬》片有了儘可能多的排片週期。

這是作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的導演陳傳興,在繼執導詩人鄭愁予紀錄電影《如霧起時》、詩人周夢蝶紀錄電影《化城再來人》後,“詩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電影記敍了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歷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靈建樹。電影從籌備、拍攝到上映歷時三年有餘,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海內外十餘座城市。比起漫長的攝製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終呈現又極其節制和簡樸,多處選擇了無聲勝有聲的留白,不得不説這是電影向詩的一次迴歸和靠攏,也是沒有矯揉造作的一次紀錄。儘管有很多評論聲音將焦點聚集在片中葉先生所闡述的“弱德之美”上,賦予影作以中心思想,但從更寬廣的視境中去忖度電影本身,對觀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生命的淬純——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為“弱者”的人類,需要承受、堅持、完成自我的過程,但又不止於此。

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壯闊,於苦難中成就生命的光輝;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將身外事“輕而化之”,守護心燈。葉先生的做到,在於她把生命的外延銜接到不朽的古詩詞上,所以在片尾,我們看到八十餘歲回到原鄉尋找葉赫水的葉先生竟然並無耄耋老態,只有一個普通尋根人對飄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棲息地的深情寄望。只是一眼望去,再也尋不到族羣的蹤跡。葉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吟誦起《詩經·王風》篇中的“彼黍離離”,最痛是那一句:“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是對生命的追問,也是從詩意到現實人生的比興。

客觀地説,這是一部“難於看懂”的電影。所謂難不是因為晦澀,而是因為“電影詩”的風格,對觀影者的文學積澱有很高的門檻要求。片中多次出現了呢喃般的影音,葉先生如遊吟詩人般對格律的吟誦,唐詩,宋畫……敍事整體看似在時間線上從人物幼時講起,但又總是以詩詞間隔——這當中有古詩,也有新詩,有已亡人的舊篇,也有葉先生的自創。這種材料組織方式讓影片的空間感十足,但也增加了理解領會的難度。前一段還是平易近人的生活瑣碎事,後一段卻是意味深長的言此及彼。沒有解説詞的紀錄片,很像沒有腳註的文章,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且對文中所引有通曉瞭解,看一遍很難完全明瞭。這是對觀者的挑戰,也是其作為文學紀錄電影的魅力之所在。

大門、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這是葉先生記憶中幼時住過的家園——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構成,她的自敍就是從記憶中的房門所打開的。而這也一一對應了她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那個“夢中常憶,青蓋亭亭”的精神家園早已不復,留在身後的是一世磊落功與名。可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這位華髮學者,而是當年那個出生在夏荷花期的“小荷子”,她令人無盡遐想和揣摩。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歷家園淪陷、餓殍遍野,18歲痛失愛母,無愛的婚姻,苛重的家養,無依的海外飄零,中年喪女之殤……除去滿腹才學和矚目成就,這些大概構成了葉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足以證明“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不是妄言。但如果只是驚呼葉先生面對諸種遭遇的剛健不息,恐怕又有些餘味不足。

在雲淡風輕回望坎坷身世的葉先生身上,最可貴和最耀眼的精神,是她求學時的恩師顧隨先生所書就的那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它有如雪萊在《西風頌》中擲地有聲的宣言:“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笑對不可控、不可逆悲劇時共有的人文精神。

這不是一部標榜與讚美為傳揚中國古詩詞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葉先生的傳記片,而是一首電影詩——以葉嘉瑩的人生軌跡為藍本,用聲畫為媒,所作的電影詩。和無數的璀璨詩篇一樣,它永遠無法一時間盡悟,但是每每捧卷,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鍊。這也是一位中國女性,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8gox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