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精選19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精選19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

妻子希永在世時,曾開玩笑説,朱彥夫身上長了“瘮人毛”,誰見了都怕。

這話一點都不誇張。有一回,鄰近村莊的兩兄弟動了手,誰也勸不住,只好請來朱彥夫。朱彥夫剛一露面,弟兄倆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無論是妻子兒女,還是父老鄉親,對朱彥夫怕在表面,愛在深處。怕他,不是因為他的殘軀,而是因為他為人公道、鐵面無私;愛他,是因為他心裏始終裝着別人,卻唯獨沒有自己。

百善孝為先。朱彥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願待在榮軍醫院,一是不想當“寄生蟲”,二是為了侍奉娘。吃飯時,娘不動筷子,他不碰碗。説話時,娘嗓門高起來,他頭會低下去。

就是這樣一個人人翹大拇指的大孝子,卻幹過兩件“大不孝”的事兒。

從榮軍醫院回村不久,為幫村民掃盲,朱彥夫打算在自家辦個圖書室。房子騰出來了,買書的錢也湊齊了,可書架卻沒着落。朱彥夫想來想去,竟然打起了孃的壽材板主意。那時,農村老人哪怕吃不飽、穿不暖,也要早早備好壽材板。這東西,在老人眼裏金貴着呢。朱彥夫剛一張口,老人眼淚撲簌簌地掉:“什麼都依你,這個不依。”

朱彥夫跟娘鬥起心眼,一連幾天憋在屋裏,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孃叫他不應。最後,還是娘讓了步。圖書室順利開張,他給娘磕了一個響頭。

娘去世時,朱彥夫又幹了件不孝的事兒。1975年秋,75歲的老母親患肝癌晚期。當時,沂源剛開始推行農村殯葬改革。莊稼人祖祖輩輩都是黃土埋身,哪個願意讓一把火給燒了?

老人臨終前,拉着兒子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把她燒了,要讓她入土為安。朱彥夫哭着答應了。

沒想到,老人一閉眼,朱彥夫就讓老大隊長張茂興去辦火化手續。張茂興不肯去,村裏人也説,該讓老英雄的母親土葬。朱彥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話:“咱是公家的人,又是黨員,咱不帶頭誰帶頭!”

張家泉人都記得,送葬那天,朱彥夫用殘臂捧着孃的骨灰盒,聲淚俱下:“娘啊,兒子不孝,對不住您。等兒子到了那邊,再去伺候您!”

對自己的親人,朱彥夫“無情”得近乎殘忍。他不止一次對家人説:“咱家有特等殘廢這一個‘特’字就夠了,絕不容許再有一個‘特’字——特等公民!”

打從跟了朱彥夫,妻子希永就沒享過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個孩子,加上照顧朱彥夫,她天天忙得團團轉。朱彥夫當上支書後,希永的活兒更多了,但生產隊裏她幾乎沒缺過勤,就是懷孕期間也沒落下。

“母親是日照海邊長大的,不會推獨輪車,常常連人帶車翻到一邊。”兒子朱向峯打小就看見,母親沒有閒的時候。“後來才明白,不是父親不心疼母親,而是要給鄉親們一個交代,在鄉親們面前説話有底氣。”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2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着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着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裏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牀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3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羣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經過25年的艱苦奮鬥,使全村羣眾逐步擺脱貧窮落後狀態,過上温飽殷實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裏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裏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卹金,置辦圖書,創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裏的第一所夜校,教羣眾識字。他親任教員,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隻殘臂夾着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鑽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着雙枴,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裏,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後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裏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脱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衝不了地。朱彥夫説:“不幹,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説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钁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説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吃水,村民得跑幾裏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後,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場指揮。數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於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後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4

1971年,朱彥夫開始為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繫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着殘疾的身體,先後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來解決村裏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清廉公正,用撫卹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裏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裏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乾瘦如柴。朱彥夫瞭解到情況後,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幹,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為村子裏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裏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卹金為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羣眾。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羣眾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後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羣眾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於朱彥夫同志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於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親們一片真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5

他是功勛卓著的革命功臣,14歲參軍,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在朝鮮戰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頑強不屈的生命鬥士,18歲重殘,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主動放棄榮軍院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參加生產建設;他是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帶頭人,24歲擔任村支書,帶領羣眾治山種樹,打井修渠,架電辦學,一干就是25年,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成了當時全鄉的先進村;他是當代中國的保爾,49歲離職後,以特殘多病之軀,創作出版了長篇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這個人就是朱彥夫,一個身體殘缺,卻又無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蹟報告會上的每一個人都給我們展現了朱彥夫的一個側面:他是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他是永遠的戰士。他是父老鄉親的貼心人。他是兒女心中的明燈。他是精神高地的堅守者。而這些連起來就是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朱彥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以苦為樂,朱彥夫創造了人生一個又一個奇蹟。

當黨支部書記的25年間,他自掏腰包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眾識字,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他興修水利、平坡造田、種植林果,修路架電、發展農業,帶領羣眾走上致富之路;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堅持特殊家庭每個成員不搞特殊,常常傾已所有接濟病困羣眾。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着當幹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是要一心為羣眾着想、為百姓謀福的諾言。無論是在與敵人拼殺的戰場,還是與命運搏鬥的人生戰場,還是與自己較勁親筆寫書,他都是一個永遠在廝殺的戰士。在他身上散發着為國家為人民的利益甘願犧牲的凜然正氣,體現着一個特殘軍人自強不息、挑戰生命極限的精神信念和奮鬥歷程!

感動之餘,我們應該是思考如何向朱彥夫學習,以他為榜樣,開始拔高自己人生的高度。我要像他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羣眾所想,幫羣眾所需,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艱苦創業,不圖虛名,不辱使命。我想,我們要像他那樣,胸懷遠大理想抱負,不畏艱難,勇於拼搏,敢於擔當,書寫精彩人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6

即便到了暮年,朱老倔強的個性一點也沒有減弱。老伴心疼他,把筆和紙藏起來,朱老一着急就從牀上跳下來找;子女心疼他,想替父親記錄讓父親口述,朱老又認為那樣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空間。

朱彥夫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繼續着自己的寫作,花了7年時間,用壞500多支筆,在1996年出版了33萬字的首部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在出版的當天晚上,朱老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在書的扉頁寫滿了戰友的名字,雙眼含淚,以這樣特殊的方式祭奠逝去的戰友。

1996年底,朱彥夫在一次報告會上突發腦中風倒在了講台上,從那之後他身體偏癱,口齒也不再清晰,但他的大腦依然活躍。在病情好轉後,朱老又開始了寫作,又花了兩年時間,他出版了24萬字的第二部自傳體小説《男兒無悔》,在社會上引發巨大反響。

朱老的事蹟也傳到了國外,外界紛紛稱他為中國的“當代保爾”,而俄羅斯《真理報》的記者更認為,朱老的精神比起保爾有過之而無不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7

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朱彥夫在嚴寒中拼殺三天三夜,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中,這位小戰士全身多處重傷倒在了血泊裏,待增援部隊把他送到醫院時,朱彥夫的四肢已經潰爛,只有截肢可以保命。

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朱彥夫奇蹟般醒來了,但卻要面對一個陌生而殘缺的自己——殘腿斷臂,沒了左眼,成了一個重殘軍人。他撕心裂肺的叫聲傳遍了病房。

還不到18歲,卻要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縱然他有剛強的性格也擋不住眼裏的熱淚滾滾。他想過自殺,卻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了。

消沉了一個星期,朱彥夫終於平靜下來,他想到了那些已經死去的戰友,決心重振旗鼓活下去,“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朱彥夫這樣勉勵自己。

1952年,朱彥夫住進了山東省榮軍療養院,享受專人護理,但他內心卻不甘於此。雖然斷了手腳,朱彥夫作為一名軍人的信念並沒有斷。他深信自己還能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但眼下他必須重新開始——學站立、學走路,學會用“手腳”自理生活。

重新學習的過程是艱難苦澀的。朱彥夫用一雙斷臂夾起勺子,為了把第一口飯送到嘴裏,他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練習,不是掉勺子就是打翻碗,曾經簡單不過的動作,如今卻像一座大山橫在他面前,讓這個山東漢子憋屈不已。

同樣的問題還有站立。他先是讓人幫他安上假肢,後來嫌麻煩開始自己裝假肢,但當時的假肢一副就重達17斤,憑他殘缺的胳膊並不容易完成,每次他都把自己摔得夠嗆,而每次摔倒,他四肢上剛結痂的創口都會再次磨破出血。

但這是一個有着鋼鐵意志的軍人,他就是想要靠自己站起來,靠自己自理生活,他開始唱軍歌給自己“止痛”,不斷地摔倒,不斷地起來,終於能夠自己安上假肢了,再拄上枴杖,他就可以“全副武裝”地學走路了,儘管每次要耗費半小時以上才能出門,朱彥夫心裏仍十分激動,因為他朝着自己的信念邁進了一大步。

在療養院的日子裏,朱彥夫無時不刻想念着家鄉,倔強的性格不允許他一輩子被別人伺候,年幼參軍離鄉,這個遊子渴望着早日康復回家。“雖然成了‘肉軲轆’,可我依然是個戰士!不能為國效力了,但絕不能再給國家增加負擔。”朱彥夫説道。

朱彥夫每天猶如踩高蹺一樣走出病房鍛鍊,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步履越發穩健,看着周遭驚訝的目光,他堅信自己的終點不在病房,這輩子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朱彥夫在日記中寫道:“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終於下定決心,在1956年放棄榮軍療養院的特護待遇,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8

朱彥夫回鄉之前,很多村民以為他已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了。沒想到在1956年卻把這位“烈士”給等回來了,儘管回來的已經是一個“缺胳膊少腿”的戰士,村民們仍舊激動萬分。但在當時,村裏依舊貧困落後,大家也沒有對歸來的朱彥夫有着太大的期望。

但這恰恰是朱彥夫所想要改變的,他生長在這裏,深知貧困的滋味不好受,上天既然重新給了他希望,他絕不會放棄,他回來就是想帶領村裏的老少爺們都過上好日子。

回鄉後朱彥夫先是“閉關”了一段時間,既是為了繼續磨練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變村裏落後的面貌,張家泉村歷來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祖輩們都沒辦成的事,要摘掉這帽子談何容易。

朱彥夫在療養院期間因為時間充裕,看書彌補了一些文化知識,他苦思冥想很久終於悟出一個道理:要扶貧,先扶智。他想到了讓鄉親們看書、學習。書從哪裏來?他決定用自己的退伍撫卹金採購;看書的地點呢?他與家人商量後,將老母親的房間騰出來用做村裏的圖書室,消息一傳開,鄉親們踴躍前來,一時門庭若市,但鄉親們大多數不識字,朱彥夫只得陪在旁邊幫大家一篇篇文章講解,一天下來常常口乾舌燥。時間長了,朱彥夫想,既然鄉親們學習都要指望他來講解,何不順勢而為,在村裏辦夜校?

村幹部們對於這個大膽的想法很支持,很快在山上為他騰出一間倉庫,用石頭壘了板凳桌子,再裝上黑板,張家泉村的夜校正式開學。而朱彥夫理所當然就是村民們的老師了。但“朱老師”這個新角色可一點也不容易,上課時他用殘臂抱着粉筆格外吃力,講課久了雙腿就麻木了,好幾次下課邁不開腿直接摔倒在講台上;不僅如此,由於夜校離家有2裏地,朱彥夫下課天都黑了,因為看不清山路而摔倒那更是家常便飯……為了幫村民在精神上脱貧,朱彥夫吃盡苦頭,打破牙齒和血吞。在他擔任教師那兩年裏,從未因為個人原因缺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村民們不少都學會了寫信和看書,還培養出了幾個會計,村裏的文化水平真的提高了。

後來,村裏的老支書請辭,誰來當下一任村支書?村民們紛紛推舉“朱老師”,人心所向的朱彥夫就這樣當上了村裏的書記,這一干就是25年。

接過村支書的擔子,朱彥夫這位重殘軍人一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村民們已經認定他是村裏的領頭人了,他咬咬牙,告訴自己要麼不幹,要麼就要真的到一線跟大家一起勞動。從那之後,朱彥夫每天早早就穿好假肢,戴上墨鏡和一條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間地頭督促生產,不時還會挨家挨户詢問民情,把村裏的現狀全部掌握在腦海裏,晚上回到家了仍不休息,還在為村子的未來出謀劃策。

張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為了考察村裏的每個角落,朱彥夫這位村支書摔的跟頭比之前更多了,工作中不時“洋相百出”,跟村裏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有過親密接觸,但朱彥夫對此格外樂觀,總結出自己的四種走路方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滾着走。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9

朱彥夫,在戰爭過程中,失去了雙手、雙腳,左眼失明。他身殘志堅,帶領羣眾脱貧致富。遲浩田上將專程看望他時,稱他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並稱贊他“雖然失去一隻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徹。”一部長達4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使他成了全國的新聞人物。近日,筆者專程赴山東沂源縣,採訪了朱彥夫。

特殘英雄贏得幸福愛情

1947年,山東省沂源縣金星鄉張家泉村15歲的朱彥夫光榮參軍,並於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役。1950年,_戰爭爆發後,他奔赴朝鮮戰場。在二五0高地狙擊美特種師的激戰中,他失去了雙手、雙腳,左眼失明,身受7處重傷,住進了泰安榮軍醫院。

入院後,他想起自己已成為一個生活難以自理的殘疾人,不由得對生活和前途悲觀失望,多次自殺,因醫護人員及時發現而未遂。“在祖國和事業不需要你獻出生命時,自殺就是背叛祖國、背叛黨啊!”醫院馬政委的一席話一下子讓他清醒過來。從那後,他密切配合醫生的治療,從1950年到1956年的6年中,先後做了47次手術。

1956年,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謝絕了組織送他到療養院生活的決定,坐在一輛破舊的獨輪車上返回家鄉後,他年老多病的母親不禁黯然神傷,説:“兒啊,娘身板不好,實在是拉扯不過來,娘怕養活不了你啊,你還是回療養院去吧!”望着母親瘦弱的身軀,他深知母親的苦衷。

一天夜裏,他在窗下對住在另外一間房子裏的老孃説:“娘,療養院裏來車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門鎖上吧!”老母親蹣跚地走進小房子裏,划着火柴照了照牀上,沒有人。她喃喃自語:“老天爺保佑俺兒活得好好的”然後鎖上了房門。躲在一個破筐裏的朱彥夫聽到母親回房的聲音,才艱難地爬回牀上。從此,10來斤生地瓜幹,半盆水伴着他度過了一個月。最後水沒有了,地瓜乾沒有了,他餓倒在房門邊。也許是老天爺格外垂青這位不幸的年輕人,他命不該絕。幾天後,當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的武憲德前來看望朱彥夫,聽老人一説,立即意識到出事了,撞開小房門後,見朱彥夫已昏死在滲進的雨水裏經過搶救,朱彥夫再次擺脱了死神的糾纏。當武憲德與妻子説起此事時,他的侄女_在旁邊聽得淚水漣漣。幾天後,她執意讓姑父帶她去看望朱彥夫。一進門,就見朱彥夫正用腋窩夾着兩副枴杖艱難地走動,每移動一步,都顯示出他的頑強毅力。跌倒了,爬起來,雙腿和雙臂的斷截面摔得鮮血淋淋。_被這種精神深深震撼了。“俺扶你!”她脱口而出,並快步衝上去扶住欲倒的朱彥夫。

回去的當天夜裏,這位生性倔強的姑娘失眠了。在她的腦海裏,始終是朱彥夫艱難地煅煉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景。“他是人民的功臣,俺有責任照顧他!”這晚,她下定了決心。

次日,她把這一想法向父母親和姑父講了。然而,父母不無擔憂地説:“你嫁給他,今後咋樣活?這可不是小事,你得想清楚。”_動情地説:“朱彥夫是功臣,這麼可憐,俺心裏難過啊!俺身子壯實,到生產隊掙工分,能養活一個家。他為了保家衞國,把雙手雙腳和左眼都搭上了,為了他,俺受再多的苦又算了什麼呢?爹,娘,還有姑父,俺這樣做,只是為了讓他活得好一點啊!”面對此情此景,忠厚老實的爹孃還能説什麼呢?武憲德局長深思良久,説:“孩子,你的心思我懂,可婚姻大事不能一時衝動,要慎重啊!”“姑父,俺是反覆考慮過的,俺一輩子也不後悔。”“好吧,我過幾天跟朱彥夫説説。”

朱彥夫一聽武局長提親的事,目光一亮,但馬上又暗了下來。“武局長,俺是個廢人,不能連累她。”不管武憲德怎麼説,朱彥夫就是不鬆口,武憲德回去後把情況如實告訴了侄女。_説:“姑父,他怕拖累俺,俺明天到他家去親自和他説。”

_還是不由分説地來到朱彥夫的家,一到他家,_一邊攙扶着他練習走路,一邊跟他聊天,兩個人很談得來。通過幾天的接觸,_從他的表情中讀到了他對愛情的渴望和一種深深的自卑。“你是國家的功臣,俺有責任照顧你。你怕俺受苦,可俺從小就苦慣了”“你別再傻了,俺沒手沒腳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後咋辦啊?俺配不上你啊”_懇切地説:“俺的腳就是你的腳,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一年後,在_的幫助照顧下,朱彥夫的生活已基本能自理,同時,她買來字典,幫助他識字。兩人之間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在武憲德局長的撮合下,二人喜結良緣。婚後,他們相繼有了四女一男五個孩子。_用自己博大無私的愛,無微不至地温暖着朱彥夫的心,令他感到了生活的無限美好。“希永,沒有你,就沒有俺朱彥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裏不安。百年之後,俺做牛做馬報答你”1956年9月的一天,朱彥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面對貧窮的村民和時刻關心自己的黨組織,他暗下決心:“我要為羣眾乾點力所能及的事,讓鄉親們過上温飽日子。這個目標我一定要走到底,就是死上幾次,也心甘情願。”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0

4歲時就毅然參了軍,1949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少年從軍保家衞國,血灑疆場、身體殘疾;退伍後,拖着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説,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着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報名參加解放軍。

1950年,朱彥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役中身負重傷,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後,

195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朱彥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户察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裏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干就是10多年。

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後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為沃土。為了讓羣眾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讓張家泉村於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1982年至今,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後,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説《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很多人對朱彥夫的瞭解,始於他33萬字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一位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的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鬥,三次立功,十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戰,向人生挑戰,他就是被譽為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朱彥夫。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1

3人航天員小組中,首次執行“飛天”任務的航天員湯洪波是湘潭縣人,他也成為湖南“飛天”第一人。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的時候發動機發出那種轟鳴聲,也喜歡開着飛機在雲層裏面鑽來鑽去,這種直插雲霄的感覺,感覺很愜意。”湯洪波説。

當年從航校畢業後,湯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

在新疆,經過8年的飛行訓練後,他憑藉出色的成績,成為飛行大隊的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__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湯洪波成為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

進入航天員大隊後,他一直堅持各種訓練,為飛行做準備。

現在湯洪波辦公室裏最醒目的位置,還擺放着他當空軍飛行員時戴的頭盔,它記載着湯洪波曾是一名優秀空軍飛行員的經歷。轉做航天員的這些年,湯洪波雖然沒有飛,卻在時刻準備着。其間,湯洪波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堅持,努力去克服,最終通過了一項項訓練。

他始終堅信,這是他厚積薄發為空間站建設作貢獻,貢獻自己力量的時候。

20__年6月17日,機會終於來了。歷經11年磨礪,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的湯洪波,帶着他的飛天夢想,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奔向蒼穹。

6月18日7點20分,通過視頻畫面可以看到,天和艙內有幾個包裹已經從原來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來,呈飄浮狀態,航天員湯洪波手持一把電動螺絲刀,在擰螺絲;在他旁邊,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互相配合進行工作。

此次航天員出艙活動,從開艙門到航天員回到核心艙,一共用時6小時47分鐘,遠長於第一次在20__年實施的出艙活動時間。3名航天員有明確分工。

出艙的兩名航天員,一人要為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包括腳限位器、工具台等,隨後藉助機械臂進行移動。另一名航天員藉助艙壁上安裝的扶手,爬行一段距離到作業點進行輔助工作,其間還要進行一次應急返回驗證。

此次出艙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進行艙外全景攝像機的抬升。

兩名航天員出艙過程中,艙內航天員需要對機械臂進行操作,雖然地面人員也可以對機械臂進行大範圍轉移,但在有航天員站在機械臂上的時候,艙內航天員可以更直觀地對機械臂位置進行觀察,更能與艙外航天員進行直接交流。

通過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出艙能力、應急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驗證,特別是在艙外進行長時間工作,人與裝備的結合為後續航天員對空間站進行維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2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對話發生的時間是1956年。問話者是到蘇聯訪問的時任外交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結束在蘇聯學習化工機械即將畢業回國的彭士祿。

當時,美國和蘇聯原子彈與氫彈已問世,蘇聯也有了核電站,而中國的核技術基礎幾乎為零。周恩來總理欲選擇一批優秀的留學生轉學核專業,為中國今後的核發展儲備人才。彭士祿就是被選中的人員之一。

自此次對話之後,彭士祿沒有選擇回國,而是開啟了在莫斯科動力學院為期兩年的學習。從那時起,彭士祿便與中國核動力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從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到參與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從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電站……儘管擁有“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等諸多響噹噹的頭銜,彭士祿卻説自己從事的工作都是墾荒,且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他更願意稱自己是“一頭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3

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頒獎辭中這樣説道: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顧誦芬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略科學家。他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持續開展航空戰略研究,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顧誦芬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30年,顧誦芬出生於蘇州的一户書香世家,祖上繫有着“江南第一讀書人家”美譽的蘇州名門唯亭顧氏。他的父親顧廷龍是我國著名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5歲那年,父親顧廷龍應邀到燕京大學任職,顧誦芬全家遷居北京。顧誦芬少時便立志航空報國,高中畢業後,他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攻讀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學畢業後,顧誦芬毅然投身新中國剛剛起步的航空事業,此後的30多年間,在基礎全無、經驗空白、人力缺乏、設備掣肘的境況下,顧誦芬先後參與或主導設計研發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機型。

多年來,顧誦芬院士始終關心、關注着家鄉的建設和發展。20__年5月,市科協專程拜訪看望顧誦芬院士,他親筆寄語蘇州:“科技創新,引領蘇州高質量發展。”去年10月,市科協、姑蘇區科協等共同為遠在北京的顧誦芬院士寄去了精心準備的重陽禮物。顧誦芬院士親筆致信表示感謝:“家鄉如需我做什麼,我當盡力為之。”寥寥數語間,盡是心繫桑梓的拳拳深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4

8月1日,是一個讓國人熱血沸騰的日子。

所有的焦點,都聚集在一個黃種人身上——蘇炳添。他是我們亞洲之光,是國人的驕傲,是我們中山人的優秀代表。

在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在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他再一次創造了歷史。

整個過程,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緊盯着那張被黑色、白色皮膚人種包圍着的面孔,緊盯着那雙充滿堅毅和信心的眼睛!雖然最終決賽沒有拿到獎牌,可是,以32歲的運動員之高齡,以9.83秒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兩次進入10秒大關,已讓世界萬般驚歎,國人無比沸騰。

蘇炳添是廣東中山人,出生在古鎮,是一個地道的廣府仔,從他的身上,我們收穫了太多太多。這個沒有得到任何獎牌的運動員,卻沒有讓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樂,反而是讓我們很多人興奮得一夜難眠。

首先,過程勝於結果,雖然喊了那麼多年,但是這一次,卻真切地被大家認同。雖然沒有獲得任何獎牌,但是蘇炳添在賽場上拼盡全力、攥緊拳頭,往前衝刺的鏡頭,他那胸前的紅通通的“CHINA”,他那興奮得大吼大叫的馬步和表情……整個過程,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黃種人身上的堅強與鬥志,感受到了他為實現這個目標所付出的百倍艱辛與汗水,感受到了他圓夢之後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報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致敬中國速度!不是奪得獎牌才值得慶賀,超越自我就能贏得尊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5

顧誦芬帶領的團隊誕生出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冊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説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顧誦芬淳樸的話語中不無謙虛。對於年輕人,他充滿了期待。“我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説,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當鮐背之年的顧誦芬再次回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時候,執意要到中國航空事業開拓者黃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顫顫巍巍的他看向黃志千塑像時眼睛裏閃爍着光芒。

在顧誦芬的心裏有國家、有航空、有飛機、有研究所、有團隊、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沒有他自己。他講起來都是設計製造飛機的時候如何的艱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話飛機就飛不起來,可是他自己的功績總是一筆帶過、不願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應該受到照顧,誰的日子過得很苦,他都説的清清楚楚,但是問到他自己受的苦時,卻總是雲淡風輕。

顧誦芬説:“這沒什麼,都是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這樣的,這是主席的教導。”這些話不是喊口號,不是説空話,這是他內心最真的話。他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他用過去投身航空幾十年的時光告訴我們,航空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6

他的人生很“壯美”

朱彥夫有一句名言:“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渴望求生自強,寧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恆的護理!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是英雄,在尋求生活自理這個新戰場上,同樣不能夠當孬種!

失肢者的潛能,只有從嘴巴上開發!他如果想要走向社會,首先要渡過“寫字關”。他沒有手,沒有腳,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練習過很多次,終於可以用嘴寫字了。只是神經失控,補皮彈性差,張合吃力,需要逐步適應。他用假腿倚住桌稜,躬腰低頭,張大嘴巴咬住筆桿,筆尖在舌口的搓託下,在紙上徐徐蠕動。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兩片嘴脣和舌頭一翹一收、一伸一縮、一探一動指揮的結果。

寫着寫着,口涎順筆而下,流到筆尖,洇在紙上,同落紙未乾的墨跡融合,成了一灘灘淡灰色污漬。銜筆久了,口勁小了,寫着寫着,“呱嘰”——筆掉了!那就歇一歇,再銜再寫。短短十幾分鍾內,鋼筆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浹背,也就能夠寫成幾個字。寫出來的字大得怪異,既不像漢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認得出、看得懂。

他説:“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念,就沒有啥做不到的。”他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牛虻》。為了教育、激勵後人,他用嘴銜筆,用殘肢抱筆,歷時7年,創作完成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説《極限人生》、《男兒無悔》,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7

聶海勝擔任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指令長,這是他第三次飛天。

1964年,聶海勝出生在湖北襄陽一個普通農家,在家排行老六。1987年,他從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江西,從此紮根江西11年。

1998年1月,聶海勝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__年10月12日,我國第一艘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5天后,聶海勝、費俊龍凱旋。

8年後,已是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再次出征,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共同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圓滿成功。

“8”似乎與聶海勝格外有緣,在度過了又一個8年後,20__年,57歲的聶海勝搭乘神舟十二號第三次飛天,將同另外兩名航天員一起,在空間站駐留3個月。

航天員們進入太空生活後,健身鍛鍊成了“每日必備”。他們需要每天進行至少兩小時的運動鍛鍊。飯後,聶海勝開始了健身“三連”——後空翻、倒立、後空翻。這些在地面上飯後禁止的動作,在太空環境中,不會對他造成不良影響。

太空出艙是一項極為複雜、危險的工作,航天員在出艙前也要進行多項準備工作。據視頻畫面顯示,聶海勝在湯洪波的幫助下,接受了運動肺功能檢查。

據悉,這項檢查是為測試航天員心肺功能,同時通過大運動量刺激和呼吸機對肺部的強化,確保航天員出艙時良好的身體狀態,有體力在純氧環境下穿着130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完成複雜的艙外工作。

畫面中,在湯洪波的提示下,聶海勝鬆開兩隻手在空中揮舞,好像在開心地手舞足蹈,毫無壓力,顯然是信心十足。

周家平曾與聶海勝在空軍駐贛某部學習,兩人同住一間寢室。

據周家平回憶,有一次,聶海勝在執行訓練任務時,飛機發生故障,從5000米的高空墜落,塔台指揮聶海勝保持飛機狀態,實施“空中開車”。聶海勝按照程序操作,但沒有成功。當時飛機飛行高度已降到20__米,塔台指揮員讓聶海勝準備跳傘,但不甘心的聶海勝又試了一次,無奈再次失敗。在飛機飛行高度只有500米時,他被迫選擇離機跳傘。幾秒鐘後,飛機墜毀,而聶海勝的傘降點距飛機墜毀點僅100米,巨大的氣浪把聶海勝推倒在地,所幸他毫髮未傷。

“這種突發狀況,全憑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周家平感慨道,聶海勝在專業領域是大家的榜樣。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8

羅甸縣麻懷村4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羣山環抱的一片窪地,建房蓋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馬馱來的,如果用拖拉機,要繞道20多公里走後山便道,不僅危險而且負擔沉重。

鄧迎香原是麻懷村的一位普通黨員。為了打通出山的道路,從1999年初起,她積極參與籌款並組織當地村民用人工鑿洞的土辦法,在廣山坡山腰裏挖掘隧道。直至20__年夏天,鄧迎香和當地村民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堅韌與執着,在大山中挖出一條216米長、5至6米高、3、5至5米寬的隧道,將過去幾個小時的出山路變為只需十幾分鐘的通途,解決了麻懷村和鄰近幾個村寨的行路難問題。

隧道通車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農用車、麪包車、轎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達村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2022 篇19

3月30日18時許,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由於地形複雜、坡陡谷深,交通、通訊不便,給消防救援工作帶來很大不便。經過一天的撲救,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名地方撲火人員失聯。

4月1日上午11時55分,第77集團軍某陸航旅接上級命令,出動兩架直升機,緊急飛赴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雅礱江鎮立爾村執行山火救援任務。不過,不幸的消息還是迅速傳來——搜尋到30具遺體,其餘失聯人員目前仍在緊張搜救中。

消防救援工作快速啟動,迅疾展開,在近期爆發的重大事故中,總少不了撲火人員的身影。他們可能是消防指戰員,也可能是山林防護員,或者是消防安全員。無論他們的身份為何,都在事故現場貢獻出了自己的熱血甚至是生命。逝去的生命總是讓人悲痛。每一次事故背後,我們都需要反思,是否還可以做得更好?

20__年10月9日上午10時,武警公安消防部隊移交應急管理部交接儀式舉行。這意味着我國自1964年以來歷時54年的消防兵為現役軍人的體制,得到了根本性改革。公安消防部隊轉到地方後,現役編制全部轉為行政編制,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

在近些年的一些火災救火實例中,人們在感慨消防戰士捨生忘死的同時,也感到消防確實是一個特別專業的崗位。“我國因公犧牲的消防兵中,入伍不足5年的佔了較大比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消防實行現役制度,消防兵更迭太快,個人滅火經驗難以有效積累。”軍事觀察員王若愚如此説,“如20__年1月2日,黑龍江哈爾濱市一倉庫發生火災,先後兩次發生坍塌,造成5名消防戰士不幸犧牲。年僅18歲、入伍4個月後首次實戰出勤的趙子龍,成為這5名遇難的消防員中年紀最小的一位。”

消防兵由現役向行政編制的轉變,消防員成了職業性工作,不再有退役一説,這説明中國消防正在不斷與世界接軌,也説明消防隊伍建設越來越科學化、專業化,讓消防員在滅火救援的工作中的專業經驗不斷積累,可直接降低消防員的傷亡率,這是對消防人員生命的尊重。

應急管理部消防局副局長魏捍東對外披露,除了更加專業化、職業化,消防員在承擔原有的救災救助工作以外,還要針對各種特殊災害,打造出若干個特勤隊、攻堅組、專業隊,成為現代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綜合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來滿足各種複雜的特殊災害救援的需要。

此次涼山州火災的救援就充分體現出這種特性。只是我們的建制才剛剛開始,還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期待今後的救援能夠更加及時,更加專業,更加安全,以減少消防員、撲火員的傷亡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l0jpz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