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0篇)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0篇)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

解放全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那個激情燃燒歲月中革命者的共同理想。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改變貧困地區和家鄉貧困面貌,成為他們面對的共同任務。被譽為中國保爾的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在朝鮮戰場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身殘志不殘,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始終鼓舞着他向命運挑戰。他沒有手,卻寫出了有手之人寫不出的長卷;他沒有腳,卻走出了有腳之人走不出的足跡。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精選20篇)

他的先進事蹟,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崇高追求,體現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身殘志堅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體現了一名傷殘軍人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奮鬥精神。

這次與朱彥夫事蹟的心靈對話,給我切切實實的上了一堂生動、深刻的黨課,再一次激發了我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作為電力系統的一名普通員工,雖然平時也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各項工作,但在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時,還是會心存抱怨。心理不平衡,一切就都難以平衡,影響到我的工作積極性。通過學習朱彥夫同志的事蹟,看着他傷殘的身軀,再反觀四肢健全、生活無憂的我,頓時覺得羞愧萬分。

朱彥夫的事蹟告訴我,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僅僅滿足於物質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愉悦,更需要有一種崇高的精神寄託。要想讓地裏不長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人的心靈不被光明佔領,就要被陰暗侵蝕。所以必須經常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蹟,經常與他們比一比思想,才讓自己的心靈時刻充滿陽光和激情。

當前,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面深入開展,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朱彥夫同志為榜樣,把羣眾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思想行動之中,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本職工作是報效祖國、服務羣眾的重要平台,也是施展才華、發揮特長的最好舞台。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腳踏實地地勤奮工作。要知道,我們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踐行羣眾路線、每一分付出都是在為電力事業做自己的貢獻。雖然不能做到朱彥夫同志的身殘志堅,但也要做到無愧於心。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2

今天上午,我們認真聆聽了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朱彥夫同志就是基層黨員的一面旗幟,學習他的事蹟,很受鼓舞。“20__年前,我通過《極限人生》這本書,瞭解了朱彥夫同志的感人事蹟。那時我參加工作不久,懷着滿腔激情投入到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拿出《極限人生》看一看,每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領悟,這本書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指路明燈。”

朱彥夫同志是基層黨員的一面旗幟,特別是像他這樣的基層黨支部書記,更應該學習朱彥夫與民心貼心,為民辦實事的精神。聽了報告後,自己會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調整工作思路,帶領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園。朱彥夫同志始終滿懷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無怨無悔,無私奉獻,反映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們黨員幹部要自覺轉變作風,凝神聚力,真抓實幹,為建設生態和諧文明的現代化臨淄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自己深深地感覺到,與朱彥夫同志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以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樣學習,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斷調整思路,進行改進。在朱彥夫的現實人生中充滿了艱辛與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裏卻從未有失敗和苟且。他外在的殘缺無妨內在的完整,他內在的完整成為這個時代最為打動人心的抒情。與其説朱彥夫高尚,不如説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對於活着的樂趣。對於我們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們眼中的幸福恐怕與朱彥夫內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筆者想,朱彥夫一定自認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來自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高度,來自他以強大內心啟發他人的參悟,來自以堅韌的創造生命奇蹟的英雄主義,來自他的審美人生激發着更多的人進行一場生命的反觀自照。

朱彥夫作為一名殘疾人,能夠有這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非常讓人敬佩,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事,實踐一個人民公僕的忠誠誓言。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3

學習朱彥夫,我們首先要了解朱彥夫的先進事蹟,他是山東省沂源縣人,14歲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18歲的他失去了手腳以及左眼很快入黨,1950年在朝鮮戰場成為特等傷殘軍人。1956年,朱彥夫離開療養院,回到家鄉,自食其力。在隨後的25年,他被推選為村支書,帶領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辭去村支書後,年近古稀、從沒進過學校的他,又親筆寫下了長篇小説《極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個正常人,想把一個貧窮落後的鄉村變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況一個在戰場上失去手腳和一支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需要多麼頑強的意志和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彥夫自己和村裏的鄉親們知道。正像鄉親們所説的那樣,老朱心裏裝滿着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這一點從朱彥夫的四種“走法”就可見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種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種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滾行,滾行快一點,但是損失很大。可他從未叫一聲苦,説過一聲累。沒日沒夜的為鄉親們奔忙。用他自己的話説“我就用這半塊軀幹,不管是滾,不管是爬,不管是説,不管是寫,我盡上我的職責。、因為共產黨員呢,名實相符的話,你就得這麼幹,不這麼幹,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

朱彥夫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着自己入黨時的莊嚴誓言,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説,朱彥夫的先進事蹟,感動了沂源,感動了山東,感動了中國。省委書記姜異康説,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體現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體現了一名傷殘軍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蹟值得全社會學習。特別是在當前正在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這樣的典型、這樣的榜樣,將成為激勵我們踐行黨的羣眾路線、踐行黨的宗旨的強大力量。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4

魯迅説過: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那麼朱彥夫就是這所大學中災難最為深重的人。他14歲參軍入伍,歷經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上百次戰鬥。他17歲受傷致殘,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失去雙腳、雙手、左眼,右眼視力僅0.3。他拖着重殘之軀,帶領父老鄉親治理荒山,興修水利,把一個窮村改造得煥然一新。他以對“使命”的執着、對命運抗爭的堅韌,以悲壯的形式,超越了人生極限,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羣眾至上的凱歌!

感懷楷模精神,要學習他忠誠於黨、獻身使命的堅定信念。忠誠於黨,是要自覺服從黨的絕對領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決聽黨指揮。黨員幹部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立場、明辨是非,在黨性問題上立場鮮明、態度堅決、要求嚴格,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人民羣眾的利益有機統一起來,維護黨的權威、維護組織的尊嚴。獻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齤命軍人神聖職責,愛軍精武,愛崗敬業,不怕犧牲,英勇善戰,堅決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和平時期,黨員幹部不用上前線奉獻犧牲,就更當做到在自己的職位上踏實盡責、勤勉敬業。

感懷楷模精神,要學習他心繫羣眾、服務人民的崇高追求。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重於一切;永葆人民“勤務員”的本色,就要與人民羣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為人民無私奉獻。黨員幹部就要牢固確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思想,切切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急羣眾之所盼,想羣眾之所慮,謀羣眾之所利,解羣眾之所難。而服務人民關鍵是要愛崗敬業、精通業務,具備過硬的素質。如果業務不精、知識貧乏,思想就缺少靈氣、講話就缺少底氣、行動就缺少朝氣、工作就缺少鋭氣,就很難做好服務工作。打個比方,黨員幹部相當於一棟大樓的建設者,如果建設者都不具備過硬的素質和本領,如何能指望大樓建得牢固耐用,又何談紮實美觀?因此,黨員幹部必須藉着實踐活動不斷強化自身服務意識,提高自身服務水平,樹立人民至上的奉獻精神。

感懷楷模精神,要學習他勇於擔當、勤政務實的高尚品格。權與責從來都是相依相隨的,擔當大小體現着一個幹部的胸懷、勇氣和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朱彥夫同志,講國家不講小家、講責任不講權利,他正視問題不迴避、承擔責任不推諉、直面矛盾不上交,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朱彥夫同志,求真務實、不玩虛招,真抓實幹、不務虛功,把工作的着力點放在解決羣眾緊迫問題、服務羣眾根本利益、提高羣眾生活水平的問題上,創造出了無愧於人民、無愧於黨、無愧於時代的業績。如今黨員幹部的擔當意識不強、工作慵懶拖沓,正可藉着學習“時代楷模”精神的契機,梳理解決自身問題,真抓實幹創先爭優,不斷弘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篳路藍縷,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和羣眾檢驗的實績。

“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朱彥夫同志用鋼鐵意志鑄就了人生價值的豐碑。黨員幹部應以朱彥夫同志為學習的楷模,砥礪精神、錘鍊意志、奮勇爭先,不斷密切同羣眾的關係,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奉獻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5

這位81歲的老人,手腳盡失、半身癱瘓。究竟是什麼,讓他放棄療養院的優待,回到家鄉投身建設?是什麼力量讓他為羣眾無私奉獻,帶領村民奔向致富路?又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在退下來後寫出嘔心瀝血之作,警示後人?

縱觀朱彥夫的人生軌跡,就是一部堅定信仰的踐行史。

到各地宣講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是最近一段時間,濟南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的主要任務。朱彥夫當兵時就在一營,汪祥鬆,可以説是朱彥夫的小戰友。他説,雖然每次都在講一樣的故事,但每一次作報告,都能給他以新的啟迪。

“朱老14歲參軍,16歲入黨,歷經上百次戰鬥,經過47次手術才從死神那裏掙脱出來。活着已是奇蹟,本應在療養院頤養天年,卻不忘黨的教育和組織的培養,毅然回到家鄉自食其力。讓人肅然起敬。”汪祥鬆説,朱彥夫經常唸叨,與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自己是幸運的。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奉獻一天。“他一輩子的奮鬥,為信仰的力量作出了生動詮釋。”

如今,在張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彥夫留下的痕跡。他整治的山溝,挖掘的機井,還在繼續造福着這裏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幾代村民津津樂道。

張家泉村現任村支書劉文和説起朱彥夫,心存敬意。“老支書是個有信仰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老天爺對自己眷顧太少,生不逢時,命運多舛。但是看看老支書,他一輩子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曾鼓舞和教育了幾代人,朱彥夫的《極限人生》,同樣揭示了人生的價值和底藴。省委老幹部局調研處處長宋文軍説,朱彥夫奉獻給社會的不僅僅是一部書,他所表現出的不屈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更值得深刻領悟。“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看似無形,卻是頂天立地。”

“國家領導人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時代楷模朱彥夫身上體現的最寶貴品格就是這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包心鑑認為,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四肢殘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為帶領鄉親們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處奔走;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筆艱難寫作,為我們留下催人淚下的作品。

包心鑑説,時代楷模朱彥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蹟生動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寶貴的財富。認真學習朱彥夫,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擔當起人民賦予的責任,應當成為所有共產黨人終身的價值追求。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6

朱彥夫,一位向人類身心極限挑戰的山東漢子,一個淄博人民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用極限人生書寫人生極限的中國當代保爾,一位獲得全國首個“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永遠的戰士,今天,他的事蹟再次深深的感動了我。

最早聽説朱彥夫的事蹟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朱彥夫是作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成為學習榜樣的並傳遍齊魯大地的。那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殘志堅,用超人的毅力,挑戰自己,挑戰人生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淄博齊盛賓館的報告大廳,我通過沂源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黃雪頌,濟南的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沂源縣張家泉村原主任張茂興,朱彥夫的女兒朱向欣,市委講師團副團長于濤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側面的講述,再次瞭解了朱彥夫同志的傳奇經歷、光輝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這位特等傷殘軍人鋼鐵般的意志和奮鬥不止的人生。我懷着無比敬畏的心情,先後觀看了中央電視台時代楷模發佈廳的“時代楷模--朱彥夫”發佈節目以及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山東衞視播出的時代楷模朱彥夫等,心靈再一次受到強烈的震撼。朱彥夫,是在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故鄉湧現出的又一個“焦裕祿”式的先進人物,他和焦裕祿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書寫了作為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堅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詮釋了共產黨員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傷殘軍人朱彥夫離開榮軍院回到故鄉時,他説:“我想回家考證一下,我這塊軀幹還能不能幹點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家鄉後,他被村民推薦為村黨支部書記。“為羣眾做事,就是守陣地”。他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堅韌奉獻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錚錚鐵骨,和鄉親們一起,一次次改寫着張家泉村的歷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退休後的朱彥夫用嘴銜筆、殘肢抱筆,創作完成了自傳體長篇小説《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

“回看走過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裏的一切都不用別人幫,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彥夫如是説。在發佈會現場,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滿含熱淚,動情的説:他用鋼鐵的意志寫下了一撇,用熱切的情懷寫下了那一捺。今天,不管朱彥夫是什麼樣的姿態,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完整的、大寫的“人”。這樣的人,值得我們為他樹碑立傳!

“他沒有手,卻把羣眾的事辦得更實;他沒有腳,卻把根紮在了羣眾的心裏;他用殘肢、用雙枴寫下了為民、親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懷”。榮獲“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後的朱彥夫想的還是為人民服務,他説“我是一個最普通的戰士,最普通的傷殘軍人,也是最普通的一個農村支書,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裏幹了一點自己的事情。我將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貢獻於偉大祖國的無限生命中,永遠為人民服務。”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朱彥夫精神是人生的動力之源。朱彥夫曾經説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朱彥夫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對以愛國敬業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詮釋。朱彥夫就是靠對黨的堅定信念和無限忠誠的精神,譜寫了一曲實現人生價值的奉獻之歌!現在,我們正在開展第二批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國家領導人曾經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我們的戰鬥堡壘,要通過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廣大基層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充分發揚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我要利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把焦裕祿、朱彥夫這樣的優秀黨員作為鏡子,虛心聽取廣大幹部羣眾的意見,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問題,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學習“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蹟,結合本職工作,把各項工作做好做細做實,踏踏實實辦事,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名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7

朱彥夫同志是基層黨員的一面旗幟,特別是像他這樣的基層黨支部書記,更應該學習朱彥夫與民心貼心,為民辦實事的精神。聽了報告後,自己會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調整工作思路,帶領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園。朱彥夫同志始終滿懷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無怨無悔,無私奉獻,反映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們黨員幹部要自覺轉變作風,凝神聚力,真抓實幹,為建設生態和諧文明的現代化臨淄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自己深深地感覺到,與朱彥夫同志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以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樣學習,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斷調整思路,進行改進。在朱彥夫的現實人生中充滿了艱辛與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裏卻從未有失敗和苟且。他外在的殘缺無妨內在的完整,他內在的完整成為這個時代最為打動人心的抒情。與其説朱彥夫高尚,不如説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對於活着的樂趣。對於我們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們眼中的幸福恐怕與朱彥夫內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筆者想,朱彥夫一定自認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來自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高度,來自他以強大內心啟發他人的參悟,來自以堅韌的創造生命奇蹟的英雄主義,來自他的審美人生激發着更多的人進行一場生命的反觀自照。

朱彥夫作為一名殘疾人,能夠有這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非常讓人敬佩,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事,實踐一個人民公僕的忠誠誓言。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8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有這樣一位88歲老人,

他從小加入人民軍隊,打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他是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參加過著名的長津湖戰役;

他是特等傷殘軍人,昏迷93天,經歷47次手術,堅強地活了下來;

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5年,帶領羣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改變了山鄉面貌。

他就是朱彥夫,20__年“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父親這些年身體確實不好,無法與人交流,但這些日子他也一直關心着沂源,關心着國家,我們做子女的也會傳承父親的精神,來影響周圍的人。”4月23日,朱彥夫兒子朱向峯告訴津雲新聞記者,雖然老人年事過高,各種不便,但老人一直關心着家鄉的變化。

他是一位活着的“烈士”

和那個年代的很多人一樣,1933年出生的朱彥夫有一個不幸的童年。10歲時父親去世,他跟着母親要飯,嚐盡人間疾苦。

幸運的是,14歲時朱彥夫加入了人民軍隊,先後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並光榮入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朱彥夫勵志永遠為國家奉獻自己。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7歲的朱彥夫隨部隊跨過鴨綠江。12月,在爭奪某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連隊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敵人激戰三天三夜,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守住了陣地,最後全連官兵僅剩下他一人。

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中,朱彥夫頭部、胸部、腹部七處重傷,腸子流出體外,昏死在陣地上。後來,增援部隊把重度昏迷的朱彥夫從雪中扒出來,送到戰地醫院。由於凍傷嚴重,朱彥夫的四肢已經潰爛,必須截肢。這位鋼鐵戰士奇蹟般地醒了過來,卻永遠失去四肢和左眼。

朱向峯迴憶説,父親一直對那段日子念念不忘。當朱彥夫的意識逐漸恢復的時候,感知到傷口的疼痛。他舉起兩隻胳膊,發現手腕以下沒有了雙手。他動動雙腿,發現膝蓋以下沒有了小腿和雙腳。第一次喊出的是“我沒有手了,還怎麼打敵人,扣動扳機?”

朱彥夫在醫院這段時間,看到自己殘缺的四肢,終日鬱鬱寡歡,一度想結束生命解脱自己。

“像你這種情況,有勇氣活下去才是英雄!輕生是自私,自殺是孬種!”醫院主治醫師的話像一把重錘敲擊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輕生的念頭。他在醫院先後經歷47次手術——顱腦取彈、面頰植皮、腹內排異、眼部摘取彈片……朱彥夫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斷地創造着奇蹟:坐起來了;會大聲説話了;手術部位癒合了,痛楚漸漸遠去,大腦日趨清醒。

朱彥夫在朝鮮戰場重傷回國治療,入院初期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他所在部隊確認他所在連隊已經全部陣亡,已經全部被追認為“烈士”。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9

朱彥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區的沂源縣張家泉村,從小家貧如洗,一天學堂沒進過。1947年參軍,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負了十多處傷:淮海戰役傷了腿,朝鮮戰役沒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軲轆”,仍然是戰士!殘後不願寄生,立志以殘軀再為國盡力,於是拼了命的鍛鍊自理能力,學會了裝卸假肢,吃飯,穿衣和解便,還學會了認字,讀書和寫字。鄉親們信任俺,選俺幹村支書,結果一干就是25年,小山莊起色不小。回顧殘後幾十年,總感一肚子話要説,總想寫點什麼,以述殘疾人自強之志,謝黨和人民的養育之情,於是便有了這本書······巳有很久,我沒有讀到過能夠如此讓人為之動情的書了。每翻幾頁,眼淚都會不由自主地摘下來,一邊擦一邊讀,連夜一氣將它讀完。這是山東沂像縣一位在戰爭中失去雙手雙腳、只有一隻0.3視力的眼睛、一天學也沒上過、憑頑強精神拼命自學、用嘴和雙肘叼着抱粉筆的人,歷時七年,蔽着汗、範粉血和情寫成的30多萬字的長篇自傳體小説。透過這部書,我深切感覺到了人類生命的一種無窮力t;感受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生命極限時再創輝煌人生的勇氣;也看到了一位真正共產黨人革命戰士無私無畏、愛國愛民的高貴品質。我為此書叫絕!對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來説,這是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書。正像小説評論家蔡桂林所講的:“它是一曲生命的絕響,是人生極限處向生存挑戰最壯美的風景。其精神反撼力將大大超過《鑰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叫《極限人生》,這個人叫朱彥夫,就是書中的主人公白痴。朱彥夫,1933年出生於沂蒙山下沂源縣強家莊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裏。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為掩護一位八路軍偵察員,被日本鬼子和漢奸槍殺了,朱彥夫在殘疾後,依然堅強不屈,遇到困難從不後退,每一次都是堅強的應對,他一天學都沒上過,卻寫出了這麼長的小説,而且他是靠着兩條斷臂,一隻視力模糊的眼睛。這是一種讓我們多麼敬畏的精神啊!每一次讀這本書,我都用一種敬畏的心情來讀,在後記,朱彥夫的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死去戰友的臨終囑託催促着我去寫;殘疾人自強不息的信念鼓舞我去寫;共產黨的使命召喚我去寫!

是啊!戰友的囑託,殘疾人的精神,黨的使命,這不正是現在人缺乏的嗎?朱彥夫,一個特等殘疾人,他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學習的嗎?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1956年,朱彥夫決定不再繼續待在醫院療養,而是回到了自己久別的家鄉。回到家後,他開始過起了獨自一人的生活,他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之後,他開始思考如何憑藉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村裏的百姓過上好日子。在這期間,他還遇上了自己一生的伴侶——陳希永。

他思來想去,自己的身體已經限制他做一些體力活,那麼他只能做一些思想上的工作。他開始籌辦圖書室,希望能夠拓展鄉親們的知識。他騰出了自己家裏的一間房子,買了200多本書,成功搭建起了村裏第一個圖書室。

到這裏朱彥夫還是不太滿足,他和妻子張羅着,為村裏辦起了夜校,幫助村民們識字,讀書。一心為村民着想的朱彥夫,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村民們紛紛舉薦他擔任村支書。成為書記之後,他更加堅定了帶領村民謀福利的想法。他率領村民們開墾良田,治理山溝,還挖了9口水井。

有了能夠進行灌溉的水井,接下來需要修建的就是灌溉渠了。朱彥夫自己繪製了圖紙,又結合其他人的意見,帶領着村民們修建了一條長達1500米的水渠。有水有田,朱彥夫想着要讓村民們更富裕,於是鼓勵大家種植果園。村民們通過果園就能得到不錯的收入,這個本來貧窮的村莊,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富裕的小村落,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朱彥夫的努力。

可惜的是,朱彥夫在生了一場大病後,無法再擔任書記的職務了。賦閒在家的他不甘心無所事事的生活,就讓孩子買來紙筆,他決定要把自己在戰場上的經歷寫下來,讓後人看到曾經的戰士們是如何浴血奮鬥的。

寫書聽起來容易,但是對於朱彥夫來説卻是一種莫大的磨難。他只能用嘴咬住筆或者是單臂綁筆的辦法來進行書寫。況且他只有右眼有一點模糊的視力,還沒寫幾個字,眼睛就疼得厲害。

努力整整一天,他只能寫下幾百個字。而且朱彥夫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字只能依靠查字典。沒有手的他只能用嘴來查字典,為了完成這本書,他已經舔爛了4本厚厚的字典了。

1996年7月,這本名為《極限人生》的書出版發行,朱彥夫整整用了7年才完成這本傳記。在閲讀了這本書後,很多人都流下了淚水。錚錚鐵骨,鋼鐵戰士,朱彥夫永遠是人們心中的英雄。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朱彥夫,這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普通傷殘士兵,當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勞本上、頤養於榮軍院中,平安無險地度過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為共產黨員、革命戰士的朱彥夫,卻全然沒有這樣去選擇,因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座標在哪裏,他明瞭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該多大。他決心像蘇聯紅軍戰士保爾·柯察金那樣,做一名中國的鋼鐵戰士,做一名純粹的共產黨人。

我們學習朱彥夫,就是要學習他身上所永恆具有並固守着的中國人的誠信友善信條、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鬥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精神,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所、什麼條件下,都要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置於最高層級,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牢記心間,把落實羣眾路線的要求堅持到底,始終叫響“我是共產黨員”的口號,及時發出“有困難跟我來”的倡導,爭做幹事創業的急先鋒,爭當人民羣眾的好榜樣。

朱彥夫雖然身體傷殘,但是信仰和追求卻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堅定、更光彩奪目。正是如此堅定的理想信念健全了朱彥夫的身心,讓他像一座“珠穆朗瑪峯”,巍然屹立在人類精神史上。真正支撐起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看似無影無形,卻藴含着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強大能量。國家領導人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朱彥夫缺手缺腳,但從不缺“鈣”;他渾身是傷,渾身有病,但就是沒有“軟骨病”朱彥夫的身上充滿了精神之“鈣”,它穿越時空、地域、民族和國界,放射出透徹心扉的光芒。

朱彥夫回到生養自己的小山村之後,開始了艱難的自理訓練。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了避免別人的干擾,他時常把自己反鎖在屋裏,克服了常人難以

想象的困難,最終靠着頑強的意志站了起來,儘管雙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他也絲毫不在乎。為了辦夜校,教羣眾識字,他在崎嶇的山路上摔倒,臉被石頭劃破,殘臂斷截處也受了傷,卻仍矢志不渝。從村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後,朱彥夫又開始向另一個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戰:寫書。他一天正規學校也沒上過,要寫作面臨着寫字、身體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纏身的情況下,朱彥夫用兩隻殘臂和嘴巴駕馭着鋼筆,開始艱難的寫作生涯,憑着堅強的毅力,他練出了“無指翻書”的硬功,靠着視力僅有0.3的右眼,“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歷時7年,七易其稿,寫出了一部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個正常人,想把一個貧窮落後的鄉村變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況一個在戰場上失去手腳和一支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當有人問他為什麼做這些時?朱彥夫只説了這麼幾個字:為民服務的精神不可忘。在朱彥夫的帶領下,全村真正實現了荒山變果園、糧食畝產提高上千斤的夢想。他還自己出資在村裏建圖書館、辦夜校,用自己傷殘的身體一次次改寫着張家泉村歷史。自從擔任村書記以來他從未領過工資,就連自己的撫卹金也都用在了村裏的建設上,戰場捨生忘死,和平年代無私奉獻,他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真正踐行在了實際行動上,“我就用這半塊軀幹,不管是滾,不管是爬,不管是説,不管是寫,我盡上我的職責。因為共產黨員呢,名實相符的話,你就得這麼幹,不這麼幹,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勇於擔當的崇高品格、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

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攜手,為了偉大的祖國更加強大,為了可愛的人民更加幸福,永遠信守我們當年在黨旗下舉手握拳的莊嚴承諾,始終做到視人民羣眾為父母,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懸頭上,像時代楷模朱彥夫一樣,立志不言悔,信念不放棄,以共產黨員的誠摯與堅毅,立足本職崗位,服務社會人民,續寫人生豪邁,挑戰極限人生,堅定不移地朝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陽光明媚的明天一路前行吧。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1956年,朱彥夫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山東省張家泉村。回到家鄉後,他還遇到了好女人陳希永,兩人結為了夫妻,相伴一生。結婚後,朱彥夫也沒有讓妻子照顧他,他堅持自己練習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

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在生活上他已經不用別人照料,能夠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他又把眼光看向了村裏鄉親們貧困的生活,他決心要讓村裏的生活變樣,家家户户都能夠過上好日子。

説做就做,“扶貧先扶志”,要過好日子先要有知識,於是他白天自己先去學,到了晚上再回來教給鄉親們。後來還帶領着鄉親們辦起了企業。他一心為了鄉親們好,鄉親們自然也看在眼裏。1957年,村裏一致推薦讓24歲的朱彥夫擔任村支部書記。

起先,朱彥夫也猶豫,當了村支部書記,肩上的擔子就重了,自己一個殘疾能當好嗎?最終他還是接下了這副重擔,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個人只要活着就能發光,就能改變他身邊的環境。”為了儘快改變村裏的樣貌,他每天拄着枴杖,拖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山裏的坑坑溝溝,去勘察地形,走訪了家家户户,去調查民情,掌握着第一手資料。

在張泉村支部書記這個職位上,朱彥夫一做就做了25年,在他的帶領下,很多荒山變成了青山果園,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實現了他自己許下的願望。

退休後朱彥夫,始終也忘不了在朝鮮戰場上那些犧牲了的戰友們,他決心要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50多歲的他重新開始學寫字,不知道練了多少遍,他終於學會了寫字,他把筆牢牢地紮在斷臂上,依靠斷臂的力量寫字。

結語:憑着驚人的毅力,他寫壞了500多根筆,歷時7年終於完成了書稿《極限人生》。完成這部書稿時,他淚流滿面,跪在地上説:“戰友們,你們可以安息了。”20__年,朱彥夫被授予“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後又被授予“人民楷模”的稱號。朱彥夫不愧這兩個稱號,當之無愧為人民的楷模!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朱彥夫老家張家泉村,位於沂源縣城南側,三面環山,曾是遠近聞名的乞討村。當年全村108户人,分散在六座荒山上。在張家泉村村民王恩喜眼裏,村莊的變化全靠着朱老的努力,在老書記身上,值得學習地方有很多。

1957年,朱彥夫被推選為村支部書記,這一干就幹了25年。張家泉村有一條長20__米的溝,最寬處50多米,最窄處只有十多米,因為只有牛羊才能通過,得名趕牛溝。趕牛溝幾乎貫穿村子的可用耕地,於是朱彥夫想到了棚溝造地。他帶領村民採用拱形大橋的原理,在溝上建立石拱涵洞,洞上填土造地,讓零碎的農田連成了片。起初做這個決定,村裏不少幹部反對,生產隊農活繁多,恐怕很難再抽出多餘的勞力造地。朱彥夫聽後急了,他拿着枴杖敲擊着地面喊道,“我一個殘疾人都不怕,你們怕什麼?”在朱彥夫的堅持下,棚溝造地的工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當年,朱彥夫的一舉一動被永遠鐫刻在村民的記憶裏。在崎嶇的山路上,他“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有很多次跌倒滾下山去,摔得鼻青臉腫,他在無數次的跌倒和滾爬中,帶領鄉親棚溝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園。世世代代在山溝裏面刨食的村民,全憑手抬肩扛搬運來2.3萬噸土石方,壘築起1500多米長的暗渠,修整出40多畝土地,窮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張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朱彥夫在數九寒天,帶着大夥找水源,打機井。沂蒙山區十一月的天氣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鄉親們勸阻他別下井,他説:“你們那個腳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我下去!”當人們把他從井下拉上來的時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斷腿硬生生地凍在了一起。村民們心疼他,埋怨他:“你這不是在當書記,你這是在拼命啊!”

當書記的時間內,朱彥夫帶領村民高山架電,使張家泉村成為周圍十里八村第一個通電的村莊;帶領村民發展林果業,蘋果園面積達到60餘畝……,一件件一樁樁事蹟,被村民記在了心裏。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朱彥夫説,生命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腐爛,另一種是燃燒,他寧願選擇後者。這位鋼鐵戰士、傳奇書記,用赤誠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的奉獻之歌,用苦難和血淚匯聚起了中華民族的正能量,震古鑠今,蕩氣迴腸。朱彥夫不愧是現代版的“山東好漢”,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值得廣大黨員幹部學習。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我就用這半塊軀幹,不管是滾,不管是爬,不管是説,不管是寫,我盡上我的職責。”朱彥夫在戰場上英勇頑強,戰功赫赫,在戰火中失去四肢和一隻眼睛後,面對極端困難的生活,他毅然放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在和平年代,用殘臂帶領鄉親們脱貧致富,書寫極限人生。作為黨員幹部要認真學習朱彥夫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拼搏精神,以一個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畏艱難,挑戰極限,無私奉獻,困難面前不退縮,重病纏身不離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公僕。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生命在顫抖,信念卻閃爍着光輝,“仰不愧大,俯不愧人,內不愧心”,朱彥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崇高追求。作為黨員幹部要

學習朱彥夫堅定理想信念,不失赤子之心,不斷提升道德境界,不懈追求高尚情操,對手中權力心存敬畏,慎獨慎微,勤於自省,與羣眾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這樣才能信念不倒、意志不減,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不斷強化精神之“鈣”。

英雄氣概,攻堅克難。“因為共產黨員呢,名實相符的話,你就得這麼幹,不這麼幹,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朱彥夫篳路藍縷,逆水行舟,爬山頭,到田間,用殘臂帶領鄉親們開山劈嶺,治山改水,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終於,滴水之微匯聚成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曾經戰火蹂躪的土地被裝點得秀美而豐腴,曾經貧苦不堪的家鄉也成了先進村莊。實幹彰顯魅力,作為黨員幹部要學習朱彥夫“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以勇往直前的氣概攻堅克難,以求真務實的精神開拓創新,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羣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贏得羣眾口碑。

當前,第二批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面展開,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以朱彥夫為榜樣,在幹事創業過程中不但要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還要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要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進一步轉變作風,把為民務實

清廉的價值追求根植于思想行動之中,矢志不渝地為黨奉獻、為民造福,像朱彥夫一樣創造輝煌人生。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1950年,朝鮮長津湖戰場上上演了一場慘烈的阻擊戰,負責守衞250高地的志願軍戰士們穿梭在炮火中。敵人好幾次壓了上來,志願軍戰士們就與敵人直接肉搏,打退了敵人好幾次進攻。到最後整個連隊只剩下朱彥夫一個人,他看着戰友們的屍體,擦去眼淚,端起機槍繼續奮戰。朱彥夫大喊道:“來吧,敵人們,我死了也要拉個墊背的!”

敵人被朱彥夫洪亮的聲音嚇破了膽子,只能向高地投擲了手榴彈,正在裝填彈藥的朱彥夫被炸成重傷。不知過了多久,他被兩名志願軍戰士發現,經過醫生搶救,他雖然保住了一條性命,但是他卻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這位長津湖戰場上的鋼鐵戰士,後來怎麼樣了?

1933年,朱彥夫出生在山東沂源縣的一個小村落裏。村裏的人都在這個山溝裏過着清貧的生活,朱彥夫家也是如此。在朱彥夫10歲那年,父親去世,只剩下他和媽媽相依為命。原本就貧苦的家庭一時間陷入困境,缺少了依靠的母子不得不靠乞討來維持生活。然而乞討得來的東西實在是少之又少,朱彥夫的母親總是捨不得吃東西,把食物偷偷地留給兒子。

小小的朱彥夫連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經常穿一些別人丟掉的破爛衣服。有時候乞討不來吃的,還要去地裏挖野菜,以此果腹。這時的他從來沒想到自己還會有吃飽穿暖的一天,也沒有想到接下來的事情會改變自己的一生。

在朱彥夫14歲那年,解放軍隊伍來到了他所在的小山村。他看着對老百姓噓寒問暖的那些戰士,心裏突然萌生了要參軍的想法,他期盼着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光榮的戰士。在跟母親商量後,他毅然決然地加入了這支隊伍。

朱彥夫穿上軍裝,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隊伍的温暖。戰友們看他年齡小,對他十分照顧,有時也會同他開一些玩笑。很快,他就隨着隊伍踏上了征程,他們舉着紅旗衝鋒,跋山涉水,奮勇殺敵。

他先後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大大小小的戰役,奮勇殺敵,負傷多次。他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但是緊接着,又有更急迫的任務等着他,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戰場這塊充斥着鮮血的土地,給朱彥夫帶來了一生的傷痛,也給他帶來了一生的榮耀。

1950年12月,朝鮮長津湖爆發了一場拉鋸戰。負責守衞250高地的正是朱彥夫所在的連隊,戰士們在冰天雪地裏握緊手中的槍,抵禦着美軍的進攻。此時正值嚴冬,氣温已經趨近零下30多度。

戰士們都冷得瑟瑟發抖,朱彥夫也不例外。高地下駐紮的是有着精良裝備的美軍部隊,整整有兩個營的兵力,而他們卻只有一個連的兵力。敵人沒有率先發起進攻,而是用先進的武器來消耗飢寒交迫的志願軍隊伍。他們不斷地向高地上投擲炸彈,在幾百顆炸彈的轟炸下,志願軍戰士們死傷慘重。

眼看着戰友一個接一個死去,朱彥夫卻不能放下手中的槍去安葬隊友,即便只剩他一個人,也要去守衞高地。這場拉鋸戰持續了很長時間,在激烈的陣地爭奪中,全連只剩下了朱彥夫一人。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在電影《長津湖》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與犧牲感動了億萬觀眾。

就是在這場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朱彥夫(上圖。馬斌國攝)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後他憑藉頑強的毅力重新“站”了起來,回到家鄉山東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用25年的時間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他又用殘肢抱筆,創作完成了兩部自傳體長篇小説。20__年,朱彥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先後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1950年12月初,朱彥夫奉命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在長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連隊冒着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敵人血戰三天三夜。

朱彥夫在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裏回憶:“在這個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連覆沒的前沿交通壕裏……居然有一條正在極緩慢地復甦着的生命。”朱彥夫憑藉着驚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隊。

昏迷93天、手術47次後,朱彥夫奇蹟般地醒了過來。然而,慘烈的戰鬥讓他的軀體受到嚴重傷害。

朱彥夫數次陷入絕望,但想到戰友的犧牲,他決定將生命投入到他們未竟的事業中。作為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沒有繼續住在榮軍醫院,而是選擇了回鄉。

學會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個“堡壘”,與疼痛鬥爭,成了朱彥夫的生活常態。

一開始,殘臂剛夾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銜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終於舀上了飯,剛要低頭張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個動作要反覆練上幾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頓飯,他都累得精疲力盡。

一次次練習中,朱彥夫學會了自己吃飯,又學會了捆綁繃帶、裝卸假肢、如廁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裏的一切都不用別人幫,我自己做。”朱彥夫説。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敵人的衝鋒再次襲來,他大吼一聲,迅速地把三挺機槍填滿子彈,不停地更換射擊位置死守高地。偌大的戰場上,只剩下朱彥夫獨自奮戰的身影。敵人的幾顆手榴彈襲來,而此時的他正在給機槍裝填子彈。他敏捷地撿起一顆投了回去,但是剩下的手榴彈卻在他的眼前炸開。

隨着一聲巨響,朱彥夫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他不知道250高地最後是否守住,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犧牲了,他記住的只有手榴彈爆炸時的一道白光。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朱彥夫突然被一陣疼痛喚醒,他僵硬地躺在地上。身體早就被凍得不聽使喚,只能憑藉皮膚感受到氣温的寒冷。他躺了很久,整個人都被雪花所覆蓋。他試圖呼喊出聲,但是什麼聲音也發不出,他想要伸手擦掉臉上的雪花,但是手指卻早已經凍壞。

朱彥夫無法伸開手指,就只能用拳頭來抹掉臉上的雪花。他察覺到自己的臉上有個冰涼的東西,但是卻摸不出來到底是什麼。飢寒交迫的他乾脆把那個東西吞了下去,直到後來他才明白,那個被吞下去的異物,就是他被手榴彈炸壞的左眼球。

朱彥夫在冰天雪地裏躺了很久很久,他很想繼續躺下去,起碼跟戰友死在同一個戰場。但是求生的慾望不允許他這麼做,他要活着然後繼續戰鬥。

他艱難地翻了個身,憑藉自己頑強的毅力在雪地中爬行,他堅信自己能夠活下去。無法站起來的他只能挪動前進,時間過得相當漫長,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要犧牲了。他不斷地爬行,又不斷地陷入昏迷,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士在雪地中發現,隨後被緊急送往了救護所。

但是朱彥夫的傷勢實在是太重了,戰地救護所只能勉強保住了他的性命。經過一番輾轉,朱彥夫被送回了國內醫院接受治療。經過4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醫生才把他從死神的手上搶了回來,但由於組織壞死,醫生只能選擇截肢。經過這些手術,朱彥夫整整昏迷了93天。

在他睜開眼之後,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是一個沒有手腳的殘疾人了。他痛不欲生,只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廢人,只想着早點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嘗試了很多種方法自殺,但是老天爺也不想收走這個戰士的性命,他始終沒有自殺成功。

雖然沒有自殺成功,但是朱彥夫的心情卻十分低落。直到他的主治醫生看他這副樣子,語重心長地説:“你的命是醫生們經過千難萬難才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這句話讓朱彥夫重新審視了自己,從此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儘管朱彥夫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此時的他沒了手腳,也沒了左眼,唯一僅剩的右眼,視力還下降到了0.3。

這樣一副殘軀,除了依靠國家的幫助,還能怎樣活下去呢?朱彥夫起初也因為自己殘缺的身體,而缺乏生活的信心,但是時間長了他反而習慣了,甚至覺得自己還是要以軍人的姿態生存下去。一名戰士,不能在困難面前屈服。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8

戰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有人説是槍林彈雨,子彈呼嘯於耳邊。有人説戰爭的樣子應該是心驚膽戰,出入於各個敵人部隊當中。還有人説戰爭應該是表面看起來無風無雨,甚至風平浪靜,其實波濤洶湧,暗流湧動。

但是有人説,戰爭,它其實沒有任何聲音,敵人穿過他們的連隊也沒有發現他們,靜謐無聲的他們不僅嚇到了敵人,還讓敵人給他們莊嚴肅靜的敬了個禮。這讓人不敢相信的一幕其實是一支抗美援朝部隊的經歷,隊伍裏靜謐無聲的戰士已然被凍成了冰雕。

四十度的氣温下,他們依然不改自己的動作。這個場景已經過去了七十年,參與這場戰爭的兵將們大多已經看不到現在繁榮的場景了,而那場長津湖戰役當中能夠活下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就在這殘酷的情況下,我們以為毫無生機可言的情況中,有一位英雄存活下來,儘管極其艱難。

有人不禁發問,能有多艱難?多艱難,那何止能用生死一線這個詞來形容這個英雄。經歷過這場戰役,他以後再也不能行走,不能抓東西,右眼眼神幾近於失明,左眼呢?左眼......沒有了。

這樣一個人就這麼堅強地活着,他就是從貧苦家庭中出來的一位英勇戰士——朱彥夫。朱彥夫的童年是灰暗的,他不曾感受過童年的快樂,那個時候的他只有一個念頭——活下去。活下去很難麼?很難。沒有吃的,卻有敵人。兄弟姐們七個人,活活餓死了四個。父親是家裏的頂樑柱,也被敵人抓去殺害。十歲的朱彥夫看到了,這個孩子心裏仇恨的種子慢慢發芽。

這個貧困的家庭磨鍊着這個年少的孩子,終於在十四歲的時候,朱彥夫離開了家,他去參軍,自此以後,這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不再是貧苦孩子,他成了一位戰士。後來的朱彥夫積極進取,在各個戰爭的淬鍊下,在部隊的關懷下,他立下了赫赫戰功。

終於在四九年的時候,我國成立了,大家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氛圍當中,家家户户張燈結綵,等待新時代的到來,努力地發展。誰曾想第二年的時候,這場殘酷的抗美援朝大戰就此拉開帷幕,將士們以為的和平被打破,為了保護邊境國土,他們不得不遠征。可沒有一個人退縮,沒有一個人膽怯,朱彥夫就在這個遠征的隊伍當中。

這場戰爭的難度可想而知,敵人的精良裝備自不必多言,單單是棉衣棉服吃食的營養,就不是我們的部隊可以媲美的。但是我們的戰士們英勇向前,與敵人共同搶奪二五零高地。瘋狂的敵人拿炮彈當雪球一樣砸在高地上,土地漆黑一片,整個高地都要被炸低了不少。

不斷有戰士應聲倒下,朱彥夫看在眼裏,難受在心裏,卻無可奈何,憑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對抗得了對面潮水一般的敵人。面對這樣的場景,朱彥夫都來不及難過,只能緊握武器,不斷射擊,死守陣地。可結局還是一樣的,倒下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只剩朱彥夫自己。

武器沒有被扔掉,他沒有被嚇到,射擊射擊射擊,他不斷射擊,拼盡所有,他要多多擊打敵人。直到幾個手榴彈被扔到他面前,長期的訓練讓他下意識地撿起扔回去,可巨大的一聲爆炸聲過後,他沒有了意識。

後來他醒了,沒有像電影裏面一樣直接躺在醫院裏,他躺在雪地裏,白茫茫一片,什麼也看不清,寒冷讓他分不清哪裏受傷,哪裏完好。只覺得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冰涼的,一切都是沒有希望的。

他爬呀爬呀,不知道爬了多久,不知道抱住多少去世的戰友取暖,不知道吃了多少口雪,終於遇到了支援部隊,他得救了,吊着一口氣的他,被送往醫院去救治,醫生都忍不住驚呼歎息,這樣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值得敬佩!被救治的時間是漫長的,他先後經歷手術有四十七次,昏迷了一個多月,他醒了。

所有人都忍不住歡呼流淚,可他傷得太重了,他接受不了自己的樣子,萌生了輕生的念頭,醫生都忍不住大聲斥責他,問他為什麼要放棄,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憑什麼朱彥夫自己不珍惜。

朱彥夫清醒了,明白了活下去的意義,他回到了老家,開始新的磨鍊,他的自理能力成長很快,終於可以正常生活下去。在這和平的時期裏,他對自己的磨鍊依舊在,他開始努力學習知識,教授家鄉人讀書寫字,創建圖書館,挑戰自己的極限,寫下了《極限人生》這本書,這才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結語:朱彥夫已然是一位高齡老人,他卻依舊堅強剛毅着,依舊執着着,這份意志,這份堅強,讓我們忍不住為之讚美,為之高歌,且以他為榜樣,繼續前行!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19

1958年,朱彥夫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

張家泉兩山夾一河,耕地零星分佈在山坡上,乾旱貧瘠,產量很低。遇上自然災害,就連年歉收。

脱貧需要改地。張家泉村有一條荒廢多年的溝,南北長千餘米,溝頂溝底落差上百米。朱彥夫決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將農田連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

朱彥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兩隻殘臂夾着鐵鍬,一點一點培土。張家泉人在他的帶領下,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這條長期荒着的溝,成了平展展的耕地。當年,張家泉就增產糧食5萬多斤。幾年下來,朱彥夫又帶着張家泉人將其他幾處荒地變成沃土。

在朱彥夫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20多年裏,張家泉村填平了3條深溝,新增糧田200多畝;先後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

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電……張家泉村在周圍村莊中創下多個第一。

“人活着,就得奮鬥;奮鬥着,就是幸福;奮鬥不止,幸福就不斷。”朱彥夫説。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彥夫從村支書崗位退下來。卸任後的朱彥夫有了新的目標,他要把戰友們的英勇奮戰寫成書。銜筆寫字、翻閲字典,這並不比學吃飯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

要想寫書,先得練習寫字。他摸索出用嘴銜筆和臂上綁筆兩種寫字方法,從寫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麥粒般小的字,朱彥夫花了兩年。

寫作期間,朱彥夫前後翻爛了4本字典。開始時,一天最多隻能寫幾十個字,有的字還要重描多次才能讓人認清。但他堅持着,經常一天寫十幾個小時。這位老戰士,硬是用舌頭查字典,寫出了33萬多字的長篇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此後又寫下《男兒無悔》。

直到今天,每當朱彥夫回到張家泉村,老百姓依然會聚集到他的身邊。年長者要與他敍敍舊,中年人要和他講講村裏新變化,青年人要看看這位傳奇人物的模樣。

20__年,村中建起了“朱彥夫事蹟展覽館”,目前已接待各地學習訪問團數百個、學員數萬人,成為當地重要的教育基地。

從拿槍桿子,握鋤把子到用筆桿子,歷經百般磨難,朱彥夫從未向命運低頭。回看過去的人生,朱彥夫説:“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感動中國朱彥夫事蹟學習心得 篇20

中央宣傳部授予朱彥夫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中央宣傳部會同中央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民政部和總政治部在中央電視台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朱彥夫的先進事蹟。

魯迅説過: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而朱彥夫,又是這所大學中災難最為深重的人。就是他,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他始終保有對黨的堅定信念,靠着對黨無限的忠誠精神,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自強不息,用生命譜寫了一曲美的人生價值的奉獻之歌。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是我們每個共產黨人學習的“精神糧倉”。

首先,要學習他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因為他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年代,他毅然選擇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在喪失四肢和左眼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自食其力、奮發進取;在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他能夠在平凡的崗位幹出輝煌的業績,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發展教育,大搞農業開發,把一個窮山區村,變成全鄉的.先進村。朱彥夫,一個四肢不全的人,卻能夠經受住來自社會變革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和風險考驗,也正是因為他始終保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我們才能在任何時候把握人生的正確方向,在任何時候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其次,學習他始終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的一場戰爭中,他奮勇抗敵,最後陣地只留下他一個人。當昏迷幾十天的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沒有了四肢,沒有了左眼,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選擇了做人生的強者,挑戰人生的極限。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為了不讓別人照顧,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憑着對生命的熱愛,他學會了生活自理;憑着對家鄉有熱愛,他奮發圖強,帶領羣眾脱貧致富;憑着對知識的渴望,他自學知識並寫出了《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代表作。他的生活歷程,就是一部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歷程。

再次,學習他始終堅守老百姓這塊陣地的執着。他回到家鄉後,那一天,全村8名黨員齊刷刷地舉起手,選舉他為張家泉村党支書。很多人眼裏他是一個傳奇,但他説:“我這個條件只能是一個字:拼!為百姓,就是守住陣地!”為了改變家鄉的貧困落後面貌,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從那時起,他肩負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寫地的絕世文章!他拄着雙枴,爬山頭,到田間,訪貧問苦到家院;他用殘臂、用假肢支撐着大幹苦幹,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打機井;他躺在地裏,跪在溝裏,育苗、拔草、澆水;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在他的帶領下,一個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他堅守老百姓這塊陣地,也就堅守了一個共產黨的精神高地,永遠值得我們共產黨人學習。

“時代楷模朱彥夫”是廣大黨員幹部踐行羣眾路線活動的“精神食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中的強大“精神武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wp476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