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30篇)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30篇)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30篇)

然而,浪花翻滾的驚豔裏,總是浸透了迎擊磨難、戰勝挫折的淚腺。

當62歲的盲人推拿師朱麗華因為鉅額捐資助學再次被媒體聚焦時,人們驚奇地發現:

雖然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雙手,在佈滿荊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於市區斜西街313號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內11個平方米的一間房、一張牀、一位盲人靠着一雙手艱難起步的推拿診所,如今已經擴展到467平方米、20個牀位。“朱麗華”三個字則已成為嘉興市盲人推拿界響噹噹的品牌;

她以愛為源,以心引心,帶着殘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學着堅強,帶着理想,不斷強壯自己逆風的力量。她的麗華推拿診所讓100多名殘疾人朋友擁有了謀生的技能,不但實現了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而且還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隊;

她用“行”示範,做光明的舉燈人,哪裏有使命的召喚,哪裏就有她積極的回聲。抗震救災、扶貧幫困、救死扶傷……她總是以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她憑着一雙手的起早貪黑,支撐起480多人次貧困學子的求學夢想。從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一直到現在,累計捐款333萬元。

作為一名追光者,她是無所畏懼的;作為一名造光者,她是積極有為的;作為一名發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這就是盲人朱麗華的光明世界。

當追光者:“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人生給了我一雙看不見的眼睛,我依然用它來尋找光明。”朱麗華説,她一直到很久以後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會黑暗。

18歲,這是朱麗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只剩下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徹底失去光明。從此,五彩繽紛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記憶裏、想象中、夢境裏。無邊無際的黑暗,讓她在此後的7年時間裏,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與掙扎中。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負擔。”儘管時隔40多年,那時的彷徨、那時的無助、那時的絕望,對朱麗華來説還清晰如昨,“我偷偷攢了60多粒安眠藥,藏在枕頭套裏,準備隨時與這個世界告別。後來,護士來打掃房間時發現了,直接把枕頭套拿走。她也沒戳穿我,只是此後再給我安眠藥時,要求我當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緊了對我的照顧。”

深烙於心的苦痛記憶,最後化作奮進力量的轉折點,是在1983年。這一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向張海迪學習,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廣播裏報道張海迪的長篇通訊《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朱麗華喚醒了、感動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癱,沒有進過校園,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等多國語言,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為什麼要等死?”千萬次的追問,朱麗華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話激勵自己,“一個人要奮鬥,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恆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20__年10月12日,朱麗華終於見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這個時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國殘聯主席,而朱麗華因為自強自立、樂於奉獻被推舉為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

從1983年起,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願淪為黑暗的奴隸。”她決定不再待在家裏孤影自憐,而要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勇吃螃蟹的盲人。

儘管爺爺是老中醫,儘管當一名醫生是她從小的嚮往,但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學習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為她看不見,不知輕重,碰疼了患者的身體,讓患者有點愠怒。這個時候的她才知道,要學好推拿,對於她來説是關隘重重!

當一名合格的推拿師,就需要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瞭然於心,在對的地方用對了力量,病人才會感到舒適。這對普通人來説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盲人。為了掌握推拿技術,朱麗華反覆練習,揣摩每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她還經常聽廣播,努力學習中醫知識。手練得拉傷還打了石膏,雙腿也因為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痠痛,但她沒有就此鬆懈。她反覆琢磨穴位的精準度,以及每一個部位受力的強度,細細體會什麼樣的病灶該用什麼樣的方法,病人才會發出滿意的讚歎。她在心裏暗暗發誓:“我朱麗華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1986年,學成歸來的朱麗華,被分配到嘉興市福利院醫務室工作。她的精湛技術不但讓她贏得了眾多回頭客,還伴隨着一傳十、十傳百的口口相傳,迅速在嘉興市區打開局面。

《病殘兒童的福音》《治療腦癱二十二例》《推拿療法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腦癱九十二例臨牀報告》等論文的相繼刊發,讓越來越多的嘉興人忽然發現,朱麗華的推拿實踐,已經昇華為理論,指導並造福更多的人羣。

“我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我終於不再是家人的累贅了!”拿到“中醫師”證書的那一刻,朱麗華把所有的委屈、無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淚下。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這樣的證書。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朱麗華用勇氣與堅決的雙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當造光者:“讓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樣走出黑暗”

經歷過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經歷過絕望,才懂得絕望中那一絲光亮多麼珍貴。

如今的麗華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有人問:“朱醫師,你的診所就業大門為什麼獨獨為盲人而敞開?”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朱麗華喜歡將心比心。她覺得隨着推拿診所的美譽度日增,讓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經不成問題。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唯一。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她想通過診所營造的光亮,讓更多盲人在頹廢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與朱麗華相伴了28年的吳阿姨説,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師,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會是啥模樣?兩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懷着同是天涯淪落人、再難也要相攜着手闖出一片天的心境,從斜西街征戰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師走到哪裏把我帶到哪裏,用心關照着我,比自己親姐妹還親。我比較笨,朱醫師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啥也看不見的我不被拋下,多虧了她帶着我、推着我。”吳阿姨説,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的生活有了穩定的依靠,還擁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1991年,朱麗華開始多了一個身份——師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條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還免收學費。28年來,已經有100餘人在她手把手傳授下走上就業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醫師,你每培養一個徒弟,就樹立一個競爭對手。何苦呢?”

聽到這樣的感歎,朱麗華很淡然:“賬,不能這樣算。安置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影響一大片。人活着,有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再説,我無兒無女,能走到今天,是黨和政府培養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過歲月的風塵,朱麗華面對苦難時所展現的豁達與堅毅,感染並帶動了許多人。47歲的陳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陳永明在麗華推拿診所已經幹了16年。同樣,如果不是朱麗華,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活法。

清瘦的陳永明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強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惡化,他輾轉於各個醫院之間,醫生們都説治癒無望。

朱麗華的診所接收了他。朱麗華一有空就給他推拿。一個月,人能起來了;兩個月,腳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枴杖走路了……“20__年我們診所搬家,我跟永明説,搬家枴杖不要忘記了,他説,我早就不用了。我一驚,什麼時候不用的,我哪裏曉得啊,我又看不見……”朱麗華説這句話的時候,特別開心。陳永明病情好轉後,也學習推拿按摩,現在在麗華推拿診所做着管理工作,每個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裏工資最高的“頂樑柱”。

正是朱麗華的愛,給了吳阿姨、陳永明等經歷磨難的人們一雙“眼睛”、一縷陽光、一種希望。朱麗華用行動告訴他們,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一個人即便身處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於水火之中,拯救靈魂於黑暗之中!

當發光者:“我要當好新時代的光明使者”

命運以痛吻了朱麗華,而朱麗華報之以歌。如今的朱麗華已不滿足自己是一個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當一個發光者,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陰鬱中賜予別人光亮。

朱麗華在嘉興推拿界聲名鵲起,是她的推拿醫療技術給腦癱患兒帶來福音。而她與腦癱患兒結緣,純屬偶然。1988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男孩找到她:“朱醫師,幫幫忙,這孩子四歲了還不能獨自坐立,我們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醫院,都説這病,難醫!你這裏有啥法子?哪怕是緩解一下病痛,也謝天謝地!”

本來就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朱麗華,從這對夫婦的苦苦哀求裏,聽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那種絕望。她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的父母、當年籠罩在全家人頭頂上的哀傷。

“我能不能幫幫他們?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幫他們!即便沒有療效,也可以用我的熱情回饋給他們温暖。”曾經的經歷,讓朱麗華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決定用手中僅有的技術——推拿,盡力幫這對夫婦、這個家庭撥開烏雲。

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麗華根據孩子的病情和經絡走向,不斷創新推拿方法。奇蹟也在她的嘔心瀝血付出中出現了:持續推拿兩個月,孩子會爬了;第五個月,孩子能扶着牆走了;第八個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萬謝中,朱麗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醫道的崇高與偉大。好的醫師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熱情。

她説:“小孩站起來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中國就少了一個殘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負‘醫師’這個稱謂!”

她的確沒有辜負社會對她的期待、患者對她的信賴。31年來,她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以上,部分腦癱患兒甚至能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經過她的治療無一復發……“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熟悉朱麗華的人用這句話來描述她與病人及其家屬相處的常態。面對每一個患者,朱麗華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次穴位的精細把控,為艱難前行的他們努力點亮生命的明燈!

其實,腦癱治療是世界級難題,發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曾有朋友這樣對她説:“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讓每一位前來就診的人稱心如意。何必這麼累呢?”

朱麗華總喜歡用一個故事作答:“大海剛退潮時,沙灘上留下了淺淺的水窪,裏面有一羣小魚在苦苦掙扎。有個孩子一條條把它們撿起來,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過來説:誰還在乎那一兩條小魚,這麼多,你扔得完嗎?小孩沒有停手,邊重複着動作邊答: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都希望自己能迴歸大海。我想,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撿魚的小孩一樣,多救治一個,社會的負擔就少一個,世間的歡快就多一分!”

朱麗華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個體的力量雖然如螢火之渺小,但只要匯聚起螢火蟲之光,定能光芒萬丈,照亮一片美麗的精神天空!也因為抱持着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腳底下的這塊土地需要,凡有召喚,她必率先響應、帶頭踐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顧大局、識大體,彰顯當代共產黨員的新魅力:

1990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當於奉獻出了兩個月的薪資所得;

20__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她二話沒説捐款1萬元;

20__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動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説是無論如何要為抗震救災奉獻綿薄之力;

每年的寒門學子結對,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萬元,結對46名寒門學子;

……

朋友問:“朱醫師,你對自己吝嗇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腳上那雙新布鞋只花了20多塊鈔票還嚷嚷着嫌貴,對國家、對別人卻那麼慷慨。你的錢都是血汗錢,靠平時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積攢的,何苦呢?值得嗎?”

“不能這麼説!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個盲人,能有今天發光發熱的機會,也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就了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讓我去培訓,幫我安排了工作,後來又藉着改制的東風,盤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診所,帶着一羣盲人朋友過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給予的光亮,還要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説,我們雖不像太陽那樣光芒萬丈,讓光輝温暖萬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個發光體,用真誠、純粹、善良和寬廣,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朱麗華總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她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説:“活着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最是尋常見真情,最是細節顯品格。因為不幸,朱麗華的眼睛從光明走向黑暗;因為自強,她的心靈從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進靈魂,把信念化為行動的力量,帶着夢想追光,帶着情懷造光,帶着使命發光,在最平凡的崗位展現堅毅與自強的力量,傳遞奉獻與擔當!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做光明的舉燈人,哪裏有使命的召喚,哪裏就有她積極的回聲。”連日來,盲人朱麗華的先進事蹟感動嘉興全城。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各級黨組織紛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活動,朱麗華堅守初心、身殘志堅、樂於奉獻、奮發有為等品格和精神在社會各界特別是黨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學習和熱議的高潮。

參加全省首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成為嘉興第一個“勇吃螃蟹”的盲人;《治療腦癱二十二例》《推拿療法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腦癱九十二例臨牀報告》等論文相繼刊發,推拿實踐昇華為理論;拿到全省首次向優秀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的“中醫師”證書……

“朱麗華雖然是盲人,但她不僅在生活中自立自強,還在盲人中醫推拿技術上不斷鑽研、勇於創新,取得了令人感佩的成績,她的事蹟深深感染了我們眼科支部的黨員們。”市中醫醫院眼科黨支部書記、眼科病區主任杜誠説,作為紅船旁的健康衞士,就要不斷髮揚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在專業技術和服務管理上不斷創新實踐,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服務,真正做好光明與希望的“守護者”。

各類白內障手術、玻璃體及視網膜疾病常規及疑難手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手術治療……一項項學科技術不斷創新、成熟;《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應用》《眼眶內海綿狀血管瘤的微創摘除術》《視網膜靜脈阻塞中醫診療規範及診療技術研究》……一項項科研課題頻頻獲獎。近些年,市中醫醫院眼科在省內外享有極高知名度,20__年門診量約18萬人次,住院人數6700餘人,住院總手術量達7400餘台。目前已經成為“浙江省中醫眼底病治療建設基地”“浙江省中醫臨牀眼底病醫療中心”“省市共建重點專科”“嘉興市重點支撐學科”,還是嘉興市唯一的國家級臨牀重點建設專科。

“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為了這個奮鬥目標,朱麗華反覆練習,揣摩每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就算手練得拉傷還打了石膏,雙腿因為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痠痛,也不鬆懈……幾十年來,朱麗華堅持奮鬥,用自己的雙手“推”出一片光明。

昨晚,嘉興市快速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會議室燈火通明,該公司黨支部“每週夜講堂”如期開講,白天在工地上緊鑼密鼓全力奮戰的黨員們,正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專題學習朱麗華的先進事蹟。

“朱麗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頑強拼搏、不懈奮鬥、樂於奉獻的精神讓我們深受感染。作為市區快速路環線工程的黨員建設者,要學習好朱麗華的優秀品質和奮鬥精神,圍繞工程目標,為早日建成市區快速路環線而不懈奮鬥。”該公司總經理劉江軍説。

記者瞭解到,自啟動建設以來,市區快速路環線工程就牽動着全市人民的心。嘉通集團秉承市委、市政府“開局就要奔跑”和“早一天也好”的理念,以紅船精神為引領,發揚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通過組建“快速路項目攻堅戰隊”、全面推行節點計劃管理、開展立功競賽活動、建立遷改過程定期協調機制、狠抓細節管控等措施,一舉摘得一季度“紅旗項目”,並形成高效運作、破難攻堅、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同時,該公司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圍繞“紅船領航·匠心築夢”黨建品牌創建,與一期工程各標段黨支部簽訂“黨建引領、助力攻堅”黨建結對大聯建協議,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並通過開設“每週夜講堂”,與沿線街道、社區共同發起“紅色四方聯盟”,統一思想,提振士氣,全力推動市區快速路環線工程建設。截至10月10日,一期工程橋樑鑽孔灌注樁、地道立柱鑽孔灌注樁及隔斷樁施工完成率均超過60%。

“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的黨員宣言擲地有聲,她心有大愛的奉獻精神令人動容。

“我要為朱麗華點贊!我與她有緣相識在1986年10月,她20__年8月作為第一批加盟者加入了96345,此後常常放棄休息,參加96345志願服務活動,到社區為羣眾推拿。三十多年過去了,她初心未變,心靈永遠這麼美,敬佩她,向她學習。”市96345社區服務求助中心黨支部書記駱葉青表示,在嘉興,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黨員加入了志願服務的隊伍。

20__年9月12日,我市依託“96345社區服務求助中心”成立了“96345黨員志願者總站”,組織黨員志願者亮身份、展風采,搭建了為居民羣眾提供優質便捷服務的新平台。今年,該站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挖掘黨員志願者資源,擴大志願者隊伍,健全志願者網絡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在為民服務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目前,全市已有近萬名黨員本着“奉獻社會”的理念投身到志願服務行列,並組建了衞生醫療、水電安裝、居家養老等18支特色服務分隊,建立了68個具有區域特色和志願者個性特徵的服務功能區域與服務站點。自成立以來,該站已組織黨員志願者開展中大型活動640多次,參與黨員18萬多人次,服務居民46萬多人次,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浙江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十大品牌”等100多項榮譽。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28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感動了大江南北,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當時年僅26歲的嘉興盲人朱麗華,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勵下,自強不息,在黑暗世界裏創造了一份光明的事業。

然而,朱麗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見到張海迪,零距離聆聽她的教誨。昨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在參加了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嘉興賽區的活動後,晚上7時40分,抽空在嘉興國際奧林匹克酒店12樓,與朱麗華坐在了一起。

兩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年齡僅相差2歲的女性,一見面,都顯得十分激動。張海迪坐在輪椅上,精神飽滿地望着身旁的朱麗華,談人生、談學醫、談心得,時而細聲細語,時而開懷大笑。

第一次現場聽到張海迪的聲音,朱麗華腦海裏立即浮現1983年聽廣播的情景。“您的聲音和故事,很快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朱麗華動情地説,由於意外事故,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少女,五彩繽紛的世界從此變成了無法抹去的黑色,是張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勵着她挑戰自己,戰勝困難。

20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朱麗華憑着頑強的毅力,認真學習鑽研按摩技術,自學成才取得大專文憑,成為一名中醫師,並且熱心傳幫帶其他盲人從事推拿工作。經過10多年的努力,她將推拿診所辦得紅紅火火,還解決了10多名盲人的就業問題。從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計治療的患者已達17萬餘人,有百餘患兒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來。

聽了朱麗華的經歷,張海迪十分開心,並回憶起自己15歲時,隨父母學習鍼灸和行醫的經歷,她意味深長地説:“盲人心裏應該有個太陽,永遠樂觀面對生活。”朱麗華也感慨地説:“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説話間,兩人都開心地笑了。

當了解到朱麗華如今不僅是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還是市政協委員,並先後獲得嘉興市殘疾人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等各種榮譽時,張海迪連連稱讚。

談話很快就超過半小時。作別張海迪,走出門外的朱麗華仍顯得十分激動:“這半小時將是我人生的一大財富,我將永遠珍藏,繼續努力,多為殘疾人事業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這幾天,忙着處理支教物資的事情呢!”國慶假期,浙江寧波“支教奶奶”周秀芳從湖南迴到了浙江寧波的家鄉。前些天,在湖南漵浦山區,由她牽線捐建的29所學校全部建成。這幾日,在寧波家中,她仍牽掛着千里之外的山區,安排起當地學校多媒體一體機等教學設備的落地事宜。

全國道德模範周秀芳,原本是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的一名退休教師。退休後的她常常輾轉於貴州、湖南兩地,進行長期支教,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支教奶奶”。

周秀芳的支教路從20xx年開始。“我心裏一直有一個‘支教夢’。”周秀芳説,50歲時,她曾因年齡大而被拒絕過支教申請。直到20xx年,看到貴州省惠水縣招募支教老師,“不甘心”的她又燃起了這個夢想。

支教之路,遠非易事。山路陡峭,蜿蜒曲折,走訪學生時,周秀芳常常手腳並用,抓着身邊的樹枝、茅草,一點點艱難前行。艱苦的物質生活對她的身體造成不小的傷害。“如果不保養膝蓋,晚年或許就要在輪椅上度過。”醫生曾這樣告誡過周秀芳。

然而,這些並沒有阻止她的支教腳步。在貴州、湖南執教後,周秀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着更多的人關注起這些教育資源貧瘠的地區。

電話、微信、微博……在周秀芳的支教事蹟被廣為報道後,她收到越來越多的愛心捐款。如今,周秀芳已不僅僅是一名支教老師,更化身為一名“愛心搬運工”,將來自遙遠的愛意源源不斷地輸送進大山深處。

“因為周奶奶和其他奉獻愛心的叔叔阿姨,我們才能在多媒體教室裏上課。”來自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觀音閣鎮顏家壠村興華希望國小的小美(化名)説。前不久,在周秀芳牽線建成的第29所希望國小的多媒體教室裏,小美第一回聽到了寧波鄞州的老師進行的視頻同步授課。

這一次,周秀芳又在漵浦山區連續待上了數日。為了帶領着愛心人士一起走訪學校和村子,年逾古稀的她經常忙到深夜,才躺下休息。

最終,在周秀芳的奔走和呼籲下,寧波地區愛心羣體先後捐建了36台多媒體一體機,並相繼投入使用。“我們想讓這裏的孩子也接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談及籌劃多媒體教室的初衷,周秀芳坦言。

這個國慶假期,從湖南迴到寧波,周秀芳還是沒有閒下來。接起一個又一個電話,她又詢問起了一千多公里外大山裏的孩子們上學的事情……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滾的驚豔裏,總是浸透了迎擊磨難、戰勝挫折的淚腺。

當62歲的盲人推拿師朱麗華因為鉅額捐資助學再次被媒體聚焦時,人們驚奇地發現:

雖然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雙手,在佈滿荊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於市區斜西街313號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內11個平方米的一間房、一張牀、一位盲人靠着一雙手艱難起步的推拿診所,如今已經擴展到467平方米、20個牀位。“朱麗華”三個字則已成為嘉興市盲人推拿界響噹噹的品牌;

她以愛為源,以心引心,帶着殘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學着堅強,帶着理想,不斷強壯自己逆風的力量。她的麗華推拿診所讓100多名殘疾人朋友擁有了謀生的技能,不但實現了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而且還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隊;

她用“行”示範,做光明的舉燈人,哪裏有使命的召喚,哪裏就有她積極的回聲。抗震救災、扶貧幫困、救死扶傷……她總是以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她憑着一雙手的起早貪黑,支撐起480多人次貧困學子的求學夢想。從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一直到現在,累計捐款333萬元。

作為一名追光者,她是無所畏懼的;作為一名造光者,她是積極有為的;作為一名發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這就是盲人朱麗華的光明世界。

當追光者:“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人生給了我一雙看不見的眼睛,我依然用它來尋找光明。”朱麗華説,她一直到很久以後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會黑暗。

18歲,這是朱麗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只剩下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徹底失去光明。從此,五彩繽紛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記憶裏、想象中、夢境裏。無邊無際的黑暗,讓她在此後的7年時間裏,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與掙扎中。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負擔。”儘管時隔40多年,那時的彷徨、那時的無助、那時的絕望,對朱麗華來説還清晰如昨,“我偷偷攢了60多粒安眠藥,藏在枕頭套裏,準備隨時與這個世界告別。後來,護士來打掃房間時發現了,直接把枕頭套拿走。她也沒戳穿我,只是此後再給我安眠藥時,要求我當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緊了對我的照顧。”

深烙於心的苦痛記憶,最後化作奮進力量的轉折點,是在1983年。這一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向張海迪學習,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廣播裏報道張海迪的長篇通訊《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朱麗華喚醒了、感動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癱,沒有進過校園,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等多國語言,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為什麼要等死?”千萬次的追問,朱麗華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話激勵自己,“一個人要奮鬥,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恆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20xx年10月12日,朱麗華終於見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這個時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國殘聯主席,而朱麗華因為自強自立、樂於奉獻被推舉為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

從1983年起,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願淪為黑暗的奴隸。”她決定不再待在家裏孤影自憐,而要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勇吃螃蟹的盲人。

儘管爺爺是老中醫,儘管當一名醫生是她從小的嚮往,但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學習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為她看不見,不知輕重,碰疼了患者的身體,讓患者有點愠怒。這個時候的她才知道,要學好推拿,對於她來説是關隘重重!

當一名合格的推拿師,就需要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瞭然於心,在對的地方用對了力量,病人才會感到舒適。這對普通人來説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盲人。為了掌握推拿技術,朱麗華反覆練習,揣摩每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她還經常聽廣播,努力學習中醫知識。手練得拉傷還打了石膏,雙腿也因為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痠痛,但她沒有就此鬆懈。她反覆琢磨穴位的精準度,以及每一個部位受力的強度,細細體會什麼樣的病灶該用什麼樣的方法,病人才會發出滿意的讚歎。她在心裏暗暗發誓:“我朱麗華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1986年,學成歸來的朱麗華,被分配到嘉興市福利院醫務室工作。她的精湛技術不但讓她贏得了眾多回頭客,還伴隨着一傳十、十傳百的口口相傳,迅速在嘉興市區打開局面。

《病殘兒童的福音》《治療腦癱二十二例》《推拿療法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腦癱九十二例臨牀報告》等論文的相繼刊發,讓越來越多的嘉興人忽然發現,朱麗華的推拿實踐,已經昇華為理論,指導並造福更多的人羣。

“我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我終於不再是家人的累贅了!”拿到“中醫師”證書的那一刻,朱麗華把所有的委屈、無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淚下。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這樣的證書。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朱麗華用勇氣與堅決的雙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當造光者:“讓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樣走出黑暗”

經歷過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經歷過絕望,才懂得絕望中那一絲光亮多麼珍貴。

如今的麗華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有人問:“朱醫師,你的診所就業大門為什麼獨獨為盲人而敞開?”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朱麗華喜歡將心比心。她覺得隨着推拿診所的美譽度日增,讓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經不成問題。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唯一。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她想通過診所營造的光亮,讓更多盲人在頹廢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與朱麗華相伴了20xx年的吳阿姨説,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師,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會是啥模樣?兩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懷着同是天涯淪落人、再難也要相攜着手闖出一片天的心境,從斜西街征戰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師走到哪裏把我帶到哪裏,用心關照着我,比自己親姐妹還親。我比較笨,朱醫師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啥也看不見的我不被拋下,多虧了她帶着我、推着我。”吳阿姨説,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的生活有了穩定的依靠,還擁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1991年,朱麗華開始多了一個身份——師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條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還免收學費。20xx年來,已經有100餘人在她手把手傳授下走上就業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醫師,你每培養一個徒弟,就樹立一個競爭對手。何苦呢?”

聽到這樣的感歎,朱麗華很淡然:“賬,不能這樣算。安置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影響一大片。人活着,有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再説,我無兒無女,能走到今天,是黨和政府培養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過歲月的風塵,朱麗華面對苦難時所展現的豁達與堅毅,感染並帶動了許多人。47歲的陳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陳永明在麗華推拿診所已經幹了20xx年。同樣,如果不是朱麗華,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活法。

清瘦的陳永明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強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惡化,他輾轉於各個醫院之間,醫生們都説治癒無望。

朱麗華的診所接收了他。朱麗華一有空就給他推拿。一個月,人能起來了;兩個月,腳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枴杖走路了……“20xx年我們診所搬家,我跟永明説,搬家枴杖不要忘記了,他説,我早就不用了。我一驚,什麼時候不用的,我哪裏曉得啊,我又看不見……”朱麗華説這句話的時候,特別開心。陳永明病情好轉後,也學習推拿按摩,現在在麗華推拿診所做着管理工作,每個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裏工資最高的“頂樑柱”。

正是朱麗華的愛,給了吳阿姨、陳永明等經歷磨難的人們一雙“眼睛”、一縷陽光、一種希望。朱麗華用行動告訴他們,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一個人即便身處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於水火之中,拯救靈魂於黑暗之中!

當發光者:“我要當好新時代的光明使者”

命運以痛吻了朱麗華,而朱麗華報之以歌。如今的朱麗華已不滿足自己是一個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當一個發光者,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陰鬱中賜予別人光亮。

朱麗華在嘉興推拿界聲名鵲起,是她的推拿醫療技術給腦癱患兒帶來福音。而她與腦癱患兒結緣,純屬偶然。1988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男孩找到她:“朱醫師,幫幫忙,這孩子四歲了還不能獨自坐立,我們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醫院,都説這病,難醫!你這裏有啥法子?哪怕是緩解一下病痛,也謝天謝地!”

本來就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朱麗華,從這對夫婦的苦苦哀求裏,聽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那種絕望。她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的父母、當年籠罩在全家人頭頂上的哀傷。

“我能不能幫幫他們?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幫他們!即便沒有療效,也可以用我的熱情回饋給他們温暖。”曾經的經歷,讓朱麗華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決定用手中僅有的技術——推拿,盡力幫這對夫婦、這個家庭撥開烏雲。

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麗華根據孩子的病情和經絡走向,不斷創新推拿方法。奇蹟也在她的嘔心瀝血付出中出現了:持續推拿兩個月,孩子會爬了;第五個月,孩子能扶着牆走了;第八個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萬謝中,朱麗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醫道的崇高與偉大。好的醫師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熱情。

她説:“小孩站起來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中國就少了一個殘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負‘醫師’這個稱謂!”

她的確沒有辜負社會對她的期待、患者對她的信賴。31年來,她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以上,部分腦癱患兒甚至能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經過她的治療無一復發……“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熟悉朱麗華的人用這句話來描述她與病人及其家屬相處的常態。面對每一個患者,朱麗華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次穴位的精細把控,為艱難前行的他們努力點亮生命的明燈!

其實,腦癱治療是世界級難題,發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曾有朋友這樣對她説:“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讓每一位前來就診的人稱心如意。何必這麼累呢?”

朱麗華總喜歡用一個故事作答:“大海剛退潮時,沙灘上留下了淺淺的水窪,裏面有一羣小魚在苦苦掙扎。有個孩子一條條把它們撿起來,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過來説:誰還在乎那一兩條小魚,這麼多,你扔得完嗎?小孩沒有停手,邊重複着動作邊答: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都希望自己能迴歸大海。我想,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撿魚的小孩一樣,多救治一個,社會的負擔就少一個,世間的歡快就多一分!”

朱麗華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個體的力量雖然如螢火之渺小,但只要匯聚起螢火蟲之光,定能光芒萬丈,照亮一片美麗的精神天空!也因為抱持着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腳底下的這塊土地需要,凡有召喚,她必率先響應、帶頭踐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顧大局、識大體,彰顯當代共產黨員的新魅力:

1990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當於奉獻出了兩個月的薪資所得;

20xx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她二話沒説捐款1萬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動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説是無論如何要為抗震救災奉獻綿薄之力;

每年的寒門學子結對,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萬元,結對46名寒門學子;

朋友問:“朱醫師,你對自己吝嗇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腳上那雙新布鞋只花了20多塊鈔票還嚷嚷着嫌貴,對國家、對別人卻那麼慷慨。你的錢都是血汗錢,靠平時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積攢的,何苦呢?值得嗎?”

“不能這麼説!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個盲人,能有今天發光發熱的機會,也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就了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讓我去培訓,幫我安排了工作,後來又藉着改制的東風,盤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診所,帶着一羣盲人朋友過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給予的光亮,還要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説,我們雖不像太陽那樣光芒萬丈,讓光輝温暖萬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個發光體,用真誠、純粹、善良和寬廣,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朱麗華總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她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説:“活着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最是尋常見真情,最是細節顯品格。因為不幸,朱麗華的眼睛從光明走向黑暗;因為自強,她的心靈從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進靈魂,把信念化為行動的力量,帶着夢想追光,帶着情懷造光,帶着使命發光,在最平凡的崗位展現堅毅與自強的力量,傳遞奉獻與擔當!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農村學校英語教學條件差,葉連平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心頭縈繞。20__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裏開設留守兒童之家,從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們幸福的家。

這些留守兒童來自周邊村莊,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爺爺奶奶在家看護,可他們沒有文化,對功課幫不上一點忙。於是這些孩子一放學總愛往他家跑,喜歡在葉連平家做作業,有些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問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三五十個。不少孩子英語成績很差。因為年輕時曾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做過勤雜工,英語很好,於是葉連平決定每逢雙休日和寒暑假義務為孩子輔導英語。這一輔導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連用電、用水、稿紙、圖書等相關學習資料,都由葉老師自掏腰包購買。

每次上課,孩子們少則三四十人,多則六七十人。他們中,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家離得很遠,為方便孩子學習,葉連平就讓他們免費食宿在自己家裏。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又很拮据,葉連平就主動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兒童之家,不僅免費補課,而且免費提供吃住。在葉連平的精心輔導下,江明月20__年被南京理工大學錄取。此後不久,葉連平又將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為她免費“開小灶”補課並提供食宿。兩年後,江敏考上了和縣重點高中。姐妹倆每每談起這些經歷都很激動:“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葉連平,男,漢族,192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河北滄州人,安徽省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自1978年從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鮐背之年,91歲高齡的葉連平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為鄉村學生燃燒了40多年,被鄉親們譽為餘熱生輝的“鄉村燭光”。他堅持為學生義務輔導,20__年自費開辦家庭課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輔導學生1000餘名,不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裏所有積蓄。20__年設立“葉連平獎學金”,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榮獲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三尺講台,一間教室,一間圖書室,幾十個留守兒童,這就是卜陳留守兒童之家,也是九十一歲退休教師葉連平的家。從教二十一載,退休後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卻是退而不休,不顧年高體邁,淡泊名利,傾盡心力,義務輔導學生二十載,用知識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被人們譽為餘熱生輝的“鄉村燭光”。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你想當兵嗎?”,“想”,“為什麼”,“生命中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不後悔,軍人偉大!當兵有意義!”。“我是中華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從命令……”這些軍人們的宣誓與使命你們還記得嗎?

20xx年3月30日下午,四川涼山發生森林火災,689人第一時間,奔赴到滅火的救援行動中。

20xx年3月31日,撲火隊員在轉場途中,風向突變,山火爆燃,30名消防隊員來不及撤離,全部葬身火海,這30人中,有三名70後,一名80後,24名90後,兩名00後,“難忘的一天,爬山涉水,將近走了15個小時,全身都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就是森林火災消防隊中隊長張浩,留給這世界的最後一句話,今年,他還未滿29歲,剛結婚不久,事發前,他正在用兩週僅一次的輪休,陪伴着家人,習慣着時刻繃緊神經,隨時接受命令的他,本以為這只是一次平常的救援,卻不曾想,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今天,網絡上全是大家對涼山30位犧牲者的哀悼,人們稱他們為英雄,承擔為最可敬的“逆行者”,可我覺得,英雄這個詞,太過悲愴,它是苦難的產物,是不得不藏起的恐懼的孤勇,是無數鮮血造就的詞彙,卻唯獨不是幸福的歸宿。如果可以,多希望這個世界,永遠不需要英雄,多希望人生向前的路上,永遠沒有“逆行者”,多希望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愚人節的一場玩笑,但希望只是希望,逝者已逝,願活着的我們,能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因為這一切,都是那些素未謀面的英雄,用生命換來的,它彌足珍貴,無論如何,英雄都應該被銘記,英雄都應該被敬仰,英雄,都應該永垂不朽。

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英雄,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向本次任務犧牲的消防隊員致敬,願你們一路走好,願天堂再無大火,願世界一片祥和。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這是一所不一樣的、極具吸引力的校園。第一次走進這所國小時,前進鎮玉斯屯克和田村6歲的維吾爾族小男孩穆薩·圖爾貢驚訝地看到一座縣城才有的三米高、紅黃藍相間的彩色旋轉滑梯,被迷住的穆薩請求爸爸,“我要去那兒上學!”

為了吸引孩子,庫爾班和李永紅採購了色彩豔麗的圖畫書和玩具,孩子們蜂擁而至全是為了玩玩具,一旁看護的家長稱呼漢族教師們為“保姆”“阿姨”。

正式分班教學的第一天,庫爾班才發覺自己“想得太天真了”。漢族教師不懂一句維吾爾語,孩子們不懂一句國家通用語言,不到兩分鐘教室亂成一團,一個孩子哭,全班一起哭,本就不放心的家長在外面更加焦急。有的孩子鑽門縫逃跑,李永紅趕緊追出去抱住了6歲的哈木拉提,掙脱不了的小男孩突然往老師的臉上咬了一口,血順着李永紅的臉頰流了下來。

李永紅委屈地哭了,嘴裏卻説“沒事”,教室裏的庫爾班擔心留不住老師和學生,也難過地哭了。不一會,好不容易招來的孩子全被家長領走了。

庫爾班不得不到87個孩子的家裏逐一家訪,並向家長承諾:“學費一分錢都不用掏,兩個星期如果教不好,還要退給你600元!”

孩子們回到了校園,每天都有5位家長在門口輪流值班監督。庫爾班找到了一個打快板的退休老教師,孩子們喜歡玩,就給每個學生髮一副快板,隨着快板有節奏的擊打聲,學唱自創的三字歌,“我來了,我走了,他睡了,我尿了……”

這所國小漸漸摸索出獨特的模仿式教學模式。每個班配兩名漢族教師,上課的時候,一名教師教語言,一名教師做動作。一名教師説“進來”,另一名教師就走進教室。李永紅準備了很多小餅乾和糖果,當孩子們比劃出動作、説出正確的語言後,一邊説“真棒”,一邊往孩子們嘴裏塞一顆糖。有的想喝水的孩子發不出“喝水”的音時,會急得直跺腳。

兩個星期後,終於解決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問題。家長們不僅消除了警惕,不再輪流值班,還紛紛讚歎,“漢族老師太好了!”

在穆薩的眼裏,李永紅就跟媽媽一樣,師生之間的感情日漸深厚。學生的衣服髒了教師洗;學生生病了,教師把學生背去醫院看病;怕學生凍着,教師早早起牀燒爐子……不少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養成了各種好習慣。

穆薩的普通話説得越來越好,鄰居們經常找他幫忙翻譯藥品説明書,當他偶爾坐公交車用普通話和別人交流時,常常有人羨慕地看着他。

國小三年級,全烏什縣統考,穆薩的數學考了滿分,庫爾班欣喜地鼓勵他:“好好學習,你一定能考上清華大學!”

有的孩子連晚上睡覺嘴裏都在蹦普通話,家長們疑惑不解,問庫爾班:“你的國小有什麼魔力?孩子不吃飯也要往學校跑。”

庫爾班則藉機告訴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強調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這所國小的口碑越來越好了。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他是了不起的榜樣

我和老毛是同事,是警隊裏的室友。在我眼中,老毛就像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盡己之力,用了整整12年,修築起一條科學而有温度的涉艾病犯監管、維穩一方的平安路。

老毛擁有的不僅僅是勇氣,也擁有工作的智慧。患有艾滋病的羅某是涉嫌故意殺人的在押人員,從小習武,生性好鬥,20__年入監所時27歲,力壯身強,是個不服管的刺頭,自然對老毛多有牴觸。老毛想到個辦法,先削掉這個刺頭身上的尖刺,決定同他比賽體能。習武出身的羅某1分鐘做了60個俯卧撐,而當時年近50歲的老毛卻做了80個。經過這一回合,刺頭徹底被征服。

多年後,被判處死緩的羅某在獄中給老毛回了一封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是您在我最危難的時候幫助我、教育我、引導我,讓我懂得了懺悔,懂得了反思,懂得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去面對今後的一切……”

老毛還充滿了對在押人員合情合理有分寸的人性關懷。一次,因為輪派任務的安排,我也親歷了老毛的工作。那是一次牢獄任務。犯人孫某身患艾滋病和肺結核重症,肺結核還在開放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4個小時的車程後,到達了監獄,監獄卻因擔心孫某肺結核傳染威脅而拒收。老毛再三協調,輾轉聯繫上杭州一家醫院,才算是解了困局。此時已是晌午,老毛領大家出了監獄,在山路岔口的一家牛肉麪店歇下腳,老闆吆喝:“上五碗麪。”老毛立馬嚴肅地提高嗓門:“不!是六碗!”老闆看了看戴着手銬的孫某和五個民警,恍然道:“對對,六碗!”面端上來了,老毛分一碗給孫某,又給他鬆了鬆手銬,沉聲道:“抓緊吃!”此時的孫某,埋着頭吃麪,眼眶卻是紅的。

當然,工作中的老毛不僅僅只是付出和辛苦,也有他的成就感和開心之事。一次,老毛把手機落在宿舍,突然頻繁響起急促的微信提示音。事後,老毛告訴我,提示音來自一個他組建的微信羣,取名叫“關愛會”,是為出了看守所、迴歸社會的艾滋病人組建的。手機頻繁作響,是一名艾滋病人在長沙找到了工作,欣喜而迫切地想要第一個告知老毛。

我看着老毛,常常會有些恍惚。這是一個平凡的同事,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榜樣。他是千萬監管人的典型代表,是艾滋病犯管教崗位上當之無愧的“拆彈專家”,更是初心永志、牢記使命、忠於職守的時代楷模。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20xx年9月6日,中國女排以3-1的優勢戰勝日本隊,取得女排世界盃冠軍。要知道,她們為了這份榮耀,堅持了20xx年,努力了20xx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功。這就是堅持的力量。

霍金21歲的時候,他被確診患有罕見的、不可治癒的運動神經病,1963年,醫生説他只能活兩年半。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説話,只能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但他還是完成了鉅作《時間簡史》。是什麼讓他完成了這本鉅作?歸根基地就是堅持。

半塔保衞戰中我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創造了在遭敵優勢兵力圍攻下固守待援,打守備戰的經驗。陳毅同志説:“半塔保衞戰是固守待援的範例。”敵兵力共有一萬多人,武器裝備良好。而我守衞半塔的兵力只有五百多人,加上外圍部隊總兵力約三千人,其中還包指兩個學生隊、一個女生和少年隊,大部分沒有槍。敵我兵力懸殊很大。形成了對半塔的包圍。當時我五支隊指揮機關所在地蘇營和半塔之間的通路也被敵人封鎖。,固守半塔,以待援軍,打得敵人大敗。為什麼能勝利?那就是堅持!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然而為什麼對石頭來説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頭滴穿?柔軟的繩子能把硬梆梆的木頭鋸斷?説透了,這還是堅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許多滴的水堅持不斷地衝擊石頭,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終把石頭衝穿。同樣道理,繩子才能把木鋸斷。

勝利之前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只有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努力,勝利就會出現在眼前。這才是真正的勝利。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第5個世界盃冠軍!第10個世界冠軍!北京時間9月28日下午15點57分,中國女排3:0戰勝塞爾維亞女排,提前一輪獲得20__女排世界盃冠軍,成為女排世界盃歷史上唯一一個五冠王。中國女排讓球迷折服,讓中國沸騰。3:0橫掃日本女排,乾淨利落; 3:2逆轉巴西女排,驚心動魄; 3:0完勝美國女排,勢如破竹。中國女排打出了勇氣和自信,燃爆了中國,驚豔了世界。無論是對陣俄羅斯隊之前“在開局就要努力壓制住對手”,還是贏了日本隊後“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又或是對陣巴西隊陷入困境時的“從零開始,去衝”……“女排精神”不僅僅體現在敢於勝利,更是面對艱難險阻時敢於“亮劍”。中國人長久以來對“女排精神”津津樂道,很大程度上已經無關成績,它是逆境下不言敗的那股子精氣神。上世紀80年代,中國物質匱乏,女排五連冠,激發了我們身處艱難卻不甘落後的勇氣和信心。即將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國》,生動展現了這個橋段。歷經90年代成績下滑,再到“兩起兩落”重奪奧運冠軍,中國女排用頑強的意志證明了什麼叫永不言棄,什麼叫團結一心。“女排精神”逐步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勵着一代代人為國家爭光、為人民建功。今天,中國實現了從落後時代到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轉變,步入了更為自信從容的發展階段。“女排精神”依然在國人心中激盪,它是國家直面挑戰、贏得更大勝利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女排姑娘們在賽場上團結拼搏、永不放棄的優異表現,既是民族自信的一部分,又為這種自信不斷輸入新動能,讓更多人看到“中國人行!完全有能力達到甚至超過世界一流水平!”對於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説,發展之路註定不會輕輕鬆鬆。繼續發揚包括“女排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堅定自信、敢於勝利,頑強拼搏、永不言敗,不懼任何風險挑戰,戰勝一切困難,才能以大國心態更加從容走向未來。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不僅是中國女排姑娘們的目標,更是每一箇中國人為之奮鬥的目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這樣的精神激盪,讓我們不能不熱淚盈眶。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對於雷鋒精神,周秀芳有着深刻的理解與生動的實踐:“雷鋒精神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那‘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無論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他都會伸出手去幫助別人,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在當代也非常具有傳承的意義。”

20多年前,周秀芳每月工資只有80多元,她卻把一筆300元獎金捐給了結對的貧困學生。而在漫長的歲月裏,學生、鄰居有什麼事,她都會立刻去幫助他們。

就在25日下午,回家時,忽然下起了雨,周秀芳發現小區裏有好幾户晾曬着被子等衣物,立刻挨家挨户地去按門鈴,提醒他們下雨了。“按下門鈴,説的也就是一兩句話,鄰居們經提醒後,都表示感謝,學雷鋒,就應該從這樣的舉手之勞做起。”周秀芳説。

此次進京領獎,周秀芳表示,她對雷鋒精神又有了更深的體會:“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鋭氣,這是雷鋒精神的真實寫照,我希望今後能繼續和甬城好人、廣大志願者一起,幫助他人的同時,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在赴北京領獎前,周秀芳忙着落實新一批漵浦山區村民到寧波就業以及第三批漵浦教師到鄞州掛職的事情。2月26日下午,她還專門到善園,和一批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分享了她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心得。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今年是我認識朱麗華的第15個年頭。

那年,嘉興召開兩會,嘉興大劇院門口,一位母親攙扶着一位中年女性。出於好奇,我一路跟到會場。第一次,我知道她叫朱麗華,是一位盲人、一位黨員、一名市政協委員,在一家診所推拿。

後來,我來到朱麗華的診所。走進去,她正在裏面幫人推拿,臉上始終掛着笑容。那一天,我深入瞭解了朱麗華。

在黑暗的世界裏,朱麗華用自己的行動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明。正常人會的,她都會,她時常鼓勵我:“不管遇到啥困難,一定去積極面對。”這讓我看到了朱麗華的樂觀、堅強、自強。

隨着瞭解加深,朱麗華心中有大愛、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懷,讓我看到她“另外一個世界”。

20xx年四川汶川地震後一個月,朱麗華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當她在銀行拿着剛取出來的10萬元現金時,我再次跟她説:“你可以少捐點,你推拿賺錢也辛苦。”她説:“我沒錢可以再賺,但汶川地震許多家庭等着錢活命啊!”那一刻,我落淚了。

從那以後,我與朱麗華的交往更加頻繁了。

10多年來,無論是否有采訪,我都時常往她的診所裏跑,每去一次,對我都是一種勵志、生命、感恩的教育。

在外界眼裏,朱麗華是堅強的,但她也有非常無助的時候。年紀漸長,腰椎間盤突出等老毛病都來了;多年來以診所為家,大年三十,萬家團圓時,她坐在診所20多平方米的房間裏,徹夜未眠;社會上一些非議,讓她有時傷心流淚……但她總是不想讓別人看到她心酸的樣子。

一個人想的總是別人卻唯獨沒有自己,甚至連生命都奉獻,朱麗華用行動樹立了初心榜樣,用無私奉獻立起了一座勤善和美的大愛豐碑!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縱身一躍、奮力一抱,短短5秒,剎那間的本能之舉,映射出最耀眼的光芒。生命從來不是等價交換,沒有‘值不值’的追問,只有‘該不該’的回答——義薄雲天!”這是“感動重慶”組委會授予徐前凱的頒獎詞。

據悉,20xx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頒獎典禮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市網信辦、市文明辦、市委外宣辦指導,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承辦。“感動重慶年度十大人物”評選活動自20xx年舉辦以來,今年已是第12個年頭。隨着越來越多“感動人物”的湧現,這項活動已成為重慶市“禮讚平民英雄、弘揚凡人善舉”的重要平台,評選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年的年度人物評選候選人由90名“感動重慶月度人物”和71名各部門和區縣增補推薦的候選人共計161人組成,經過市民投票、評委會投票評選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20xx年7月6日下午,正在進行調車作業的徐前凱發現前方突然有一位老婆婆橫穿鐵道。眼看列車就要撞上老婆婆,他立即發出停車指令,隨後不顧自身安危從運行中的火車上跳下,奮力將老婆婆向外拉出道心。老婆婆得救了,徐前凱的右腿卻不幸被火車碾壓,造成高位截肢。

徐前凱的英雄事蹟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及重慶市各大媒體報道後,瞬間刷爆網絡,無數網友為之動容。據統計,僅新浪微博有關話題閲讀量就突破2.4億次,討論近3萬次。中國鐵路總公司、重慶市、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授予徐前凱“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等榮譽。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周秀芳老師年逾七旬,為漵浦籌資捐建了29所希望國小榮獲20xx年度“感動湖南人物”

聽聞周秀芳要來,孩子們早早地自發來到學校迎接她。看到熟悉的孩子們,周秀芳一個個問候最近的情況。記者石芳宇攝

“周奶奶您回來啦!”8月9日上午,72歲的周秀芳剛踏進懷化市漵浦縣北斗溪鎮桐林弘盛希望國小,孩子們魚貫而出將她圍住,孩子們甜甜的聲音此起彼伏。周秀芳笑得合不攏嘴,用手輕輕撫摸每個孩子的額頭和臉蛋,與孩子們互相問好、其樂融融。

周秀芳是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教師。20xx年,她走進漵浦山村國小,就再也挪不開腳步。五年裏,她一邊支教,一邊從愛心人士處籌集善款,幫助當地捐建29所國小,成為當地學童敬愛的“周奶奶”。20xx年,她曾在由三湘都市報具體承辦的“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評選”活動中,高票當選“年度感動湖南人物”。■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石芳宇實習生謝文慧雷其榮

從寧波到湖南,她傾盡所有一心支教

20xx年,周秀芳從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後又在私立學校從教。“我當年是面臨輟學得到老師資助才堅持下來的,我也要為別人做點什麼。”20xx年,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去貴州參與支教。20xx年春節,聽好友説湖南漵浦九溪江鄉或許更加需要支援,她便決定去看看。這一看,她就再也沒離開。“你只要到過那兒,就不會忍心甩手離去。”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眼眶濕潤。

從漵浦縣城開往九溪江鄉的路上,汽車在之字形山道上盤旋,她不敢看另一側深不見底的懸崖。因恐高和高血壓,她一路閉着眼睛坐過去,手把前面的座椅背都摳出了印。繞過上百個彎後,終於抵達桐林國小。“當時正下着雪,三十多個孩子擠在教室裏,雖然生了三個爐子,孩子們還是小臉凍得發紅,渾身瑟瑟發抖。”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周秀芳內心最柔軟的那根弦,她決定留下來。

山上的學校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風;山裏的學生住得分散,走訪一個學生都要走半天路……而這一切並沒有擊倒她。“為了孩子們,我不想停下來,根本停不下來。”一年多來,她走遍了原九溪江鄉每一個村,片區11所學校,她都去上過課,並看望過每一個貧困學生。九溪江中心國小校長向延志説,周老師生活十分節儉,經常一碗粥加一個小菜就是一頓。有一次她給學生購買學習用品後,工資卡上僅剩3.6元。

“她為了支教傾盡所有,每個月七八千的退休工資全部用來幫助這裏的孩子。她常常為一個生病的孩子沒有得到及時醫治而自責,而自己一件30元的短袖要穿5年,買一件150元的衣服會心疼幾天。上次去北京參加活動還是翻出了30年前學校發放的舊西裝。”周秀芳的兒媳説。

從個人到社會,愛心接力捐建29所學校

在周老師支教期間,她時不時在朋友圈裏發一些當地教學的真實情況和感受,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傳播,大家紛紛點贊,並用實際行動支持周秀芳。

當時遠在美國洽談業務的學生張剛,看到昔日恩師的愛心召集後,完成業務就直奔漵浦。當他看到破爛的校舍、簡陋的課桌椅和落後的教學條件,看到年邁卻毅然選擇在貧困地區支教的老師時,靈魂被深深地滌盪了。他當即決定捐資30餘萬元重建桐林國小,並配齊學校所有的教學設施。

此後,在周秀芳的牽線搭橋下,不少寧波人也紛紛伸出了援手,愛心在漵浦播撒。象山愛心人士傅萃拿出省吃儉用的20萬元援建來鳳國小;寧波5313名市民愛心接力,為紅花村希望國小眾籌50萬元;就在今年,91歲寧海王春文老人被周秀芳的事蹟所打動,花了3個月時間找到她後,一次性掏出250萬元,捐建5所希望國小……截至目前,周秀芳為全縣籌資捐建了29所希望國小,結對幫扶近400名貧困學生,累計捐款捐物達3500萬元。

寶山天三希望國小今年7月1日落成,這是周秀芳牽線捐建投用的第18所希望國小。當天,周邊的村民都來到現場慶祝。家長劉歡娥興奮地説,以前孩子去讀書要走2個小時的路,現在走十多分鐘就能到這裏上學了。

從輸血到造血,架起精準扶貧愛心橋

20xx年開始,周秀芳以愛心支教為支點,嘗試在勞動力轉移、產業扶貧等領域對漵浦進行幫扶。這些年,每年都有來自漵浦的農民走進寧波的企業,當起了工人。

張清花是最早去寧波的一批,在周秀芳的牽線搭橋下,她進入象山一家制衣廠工作。“企業提供食宿,工資從最初的3000多元一個月提高到7000多元,每年都能存下幾萬元帶回老家,家裏吃穿不用愁了。”截至目前,經周秀芳介紹到寧波企業打工的漵浦山區村民已有近百人。

此外,周秀芳還邀請浙江茶葉集團董事長毛立民到北斗溪鎮。在她的牽線下,茶葉生產幫扶就在寧波和漵浦間開展起來。她發現漵浦和象山的緯度差不多,氣候、土壤等條件也相似,又在象山引進520株“紅美人”柑橘樹苗在漵浦開種,“紅美人”將在漵浦落地生根。

周秀芳的愛心之路一直在漵浦延續着。她常常説:“看到孩子們滿足的笑容,我覺得自己很富有。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上。”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報告會上,葉連平先進事蹟宣講團成員居平樹以“手捧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為主題講述了葉連平退休後開辦關愛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為留守兒童補課,自費組織留守兒童外出參觀學習,成立“葉連平獎學金”等感人事蹟;胡玲玲以“葉老師,您是天上的星星”為主題講述了葉連平幾十年來將自己的一切時間、精力、金錢、愛心都奉獻給教育,奉獻給孩子的故事;王康以一個曾經在葉連平家“白吃白住”三年的學生角度敍述了葉連平對他的無私關愛。

“榮譽是什麼?對我是鞭策,是繼續前進的動力”葉連平老師以這樣一問一答開始了報告。他説要珍惜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給孩子們上課上。他介紹了在留守兒童之家為三、五、六、八年級四個年級學生免費補課,並分類備課、分時上課的情況;他堅信教師能讓學生記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會場上他激動地讀起學生寄來的教師節祝福語。葉連平老師談了參加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表彰大會的心得體會,並介紹了其他全國道德模範的先進事蹟,他謙虛地認為自己與其他全國道德模範還有差距,要努力學習,繼續奮鬥。葉連平老師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並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和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陳為根主持會議,他希望全縣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葉連平同志堅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清廉自守、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要以葉連平同志為標尺,尋找差距,強化意識,規範行為,轉變作風,為和縣教育事業持續和諧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他是我們身邊的英雄

20__年7月,我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調到市看守所工作。記得報到那天,走到九監區,剛好一個監室的門開着。與其他監室不同,這個監室裏還有一道門窗,是用防彈玻璃隔開的,整個監室散發出濃濃的消毒水味道,這就是艾滋病犯專押監室。

防彈玻璃門裏邊,一位民警正手把手地教在押人員寫字……聽到腳步聲,民警轉過身,40多歲,個子不高,卻身板挺拔,上身的警服已被汗水浸透。見了我,“啪”的一下,來了個標準的軍禮。他就是被所里民警親切稱呼為“老毛”的毛卓雲。

説實在,在“談艾色變”的那時,我是第一次和艾滋病犯近距離接觸,也是第一次知道有個民警每天和艾滋病犯打交道,直面病犯的危險,關心他們的生活,鼓勵他們重生。

在分管艾滋病犯監管工作期間,我看到了多起艾滋病犯或因情緒波動、或因身體不適、或因涉案負罪等,產生和引發各種各樣的極端表現。有一次,一名艾滋病犯情緒激動,用頭撞牆,被帶到醫務室縫針,毛卓雲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兩隻手始終緊握病犯的手,安撫他,最終使他平靜。

事後我問老毛,“你不怕麼?”他回答:“怕,我怕如果不能説服他,情緒不穩定,就會給監室帶來隱患。但,也不怕,我學了艾滋病防護知識,知道怎樣保護自己,我瞭解他,他就是缺乏安全感,我要讓他感到温暖,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想想當初,我還有點怕老毛呢。覺得老毛天天與這些病犯在一起,而且都是近距離,會不會也“近墨者黑”呢?直到老毛以他廣泛紮實的知識汲取、膽大心細的工作作風以及完備科學的規範防護,證明了我害怕的多餘。後來一段時間,我一直對老毛心存愧疚,但更多的是感激,是老毛給了我艾滋病犯監管職責的力量和正確的認知。

20__年10月,經過幾個單位的交流,我又調回市看守所工作,又和老毛成了同事和戰友,似乎一切如往。但我發現,老毛其實還是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分管的監室變多了,從一間到現在三間;他的工作筆記本變多了,記錄的文字達到了十幾萬字;他把艾滋病犯從特殊監室搬到了普通監室,把談話室從工作區搬進了監區,使他們之間再無隔閡;他獨創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悉心幫教艾滋病犯認罪悔過、重拾信心、重歸正途。

令人感慨的是,已到退休倒計時年齡的老毛,那健旺的精神頭沒變,身份和崗位沒變,不計個人安危、名利得失的幹勁沒變,一身正氣又待人寬和的個性沒變,他是我們警隊的榜樣,他是我們身邊的英雄。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葉連平,男,漢族,9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河北滄州人,安徽省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自1978年從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鮐背之年,91歲高齡的葉連平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為鄉村學生燃燒了40多年,被鄉親們譽為餘熱生輝的“鄉村燭光”。他堅持為學生義務輔導,20xx年自費開辦家庭課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輔導學生1000餘名,不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裏所有積蓄。20xx年設立“葉連平獎學金”,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榮獲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農村學校英語教學條件差,葉連平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心頭縈繞。20xx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裏開設留守兒童之家,從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們幸福的家。

這些留守兒童來自周邊村莊,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爺爺奶奶在家看護,可他們沒有文化,對功課幫不上一點忙。於是這些孩子一放學總愛往他家跑,喜歡在葉連平家做作業,有些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問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三五十個。不少孩子英語成績很差。因為年輕時曾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做過勤雜工,英語很好,於是葉連平決定每逢雙休日和寒暑假義務為孩子輔導英語。這一輔導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連用電、用水、稿紙、圖書等相關學習資料,都由葉老師自掏腰包購買。

每次上課,孩子們少則三四十人,多則六七十人。他們中,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家離得很遠,為方便孩子學習,葉連平就讓他們免費食宿在自己家裏。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又很拮据,葉連平就主動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兒童之家,不僅免費補課,而且免費提供吃住。在葉連平的精心輔導下,江明月20xx年被南京理工大學錄取。此後不久,葉連平又將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為她免費“開小灶”補課並提供食宿。兩年後,江敏考上了和縣重點高中。姐妹倆每每談起這些經歷都很激動:“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該花的錢絕不小氣”

6年前,鎮政府出錢把葉連平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圖書室,這裏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為了讓“小樹”茁壯成長,葉連平不光教書,還要育人。他經常帶孩子們外出參觀,開闊視野。周邊的省科技館、名人館、博物院、南京日軍大屠殺紀念館等處都留下了葉連平和孩子們的足跡。為了把節省的錢用到孩子身上,葉老師異常節儉。他的家還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沒有裝潢、沒有衞生間、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他至今仍穿着破舊的襯衣和帶有補丁的褲子。老伴不理解,抱怨説家裏的煤爐漏氣封不緊,買個新的20塊錢不到都不給買。他説,該花的錢絕不小氣,不該花的,一分錢都不能花。

留守兒童每次外出,參觀經費全由葉連平來出。多年來,他義務辦學購買桌椅文具,孩子們在他家吃、用、住,組織學生外出參觀,省吃儉用資助困難學生,零零碎碎花了近30萬元。

為了孩子們學習,他把從牙縫裏擠出的錢,20xx年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到目前為止,他已捐款7萬元,不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裏所有積蓄。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5年前,葉連平在一次家訪中被電瓶車撞倒,他的身體越來越差,還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因擔心手術失敗再也不能站上講台,就一直將就着。一天半夜,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查竟是腦出血加腦膜炎。本來住院需幾個月,但住院第四天他就急着出院。“孩子們需要我,我必須回家。”醫生拗不過他,讓他在一張自願提前出院的證明上籤了字,才肯放人。出院時,葉連平的頭上還纏着紗布,傷口縫合線還沒拆,根本不能走路。孩子們看到佝僂着背,滿頭銀髮的老師頭上扎着繃帶,眼角上留着手術後的傷疤,忍不住放聲大哭。老人卻笑着説,不要哭,老師不是回來了嗎!

“我再不幹恐怕沒時間了”

他把一週的輔導時間排得滿滿當當:週末兩天上課,週一、週二改作業,週三印講義、上書法課,週四、週五備課、家訪,一天忙到晚,像個陀螺團團轉。

有人勸他不能再這麼勞累,身體吃不消。他説:“我再不幹恐怕沒時間了。”他感歎自己“在和時間賽跑”。

也有人問他:為什麼退休不好好享清福?他笑言:“我已享清福,而且非常幸福。這樣的工作比休息強多了!”

葉連平沒有孩子,但他幫助過的學生都是他的孩子。學生滿堂,桃李遍天下,是他最大的心願。

“不管生命還有多長,我都會沿着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當地人提到葉連平,無不敬佩,贊他為“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對此,葉連平笑着説:“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讓穆薩不能理解的是:假期返校,老師怎麼走了?國小6年,穆薩一共經歷了7位數學老師和4位語文老師,他一度十分自責,“是不是我們做得不好?”

庫爾班深知教師隊伍的穩定對學生的重要,但作為民辦學校,這所國小的漢族教師沒有編制,而很多人都渴望一個穩定的鐵飯碗,加上國小地處鄉村,交通、生活不便,教學壓力大,教師的流失率很高。

每年的特崗教師考試都是庫爾班內心最矛盾的時刻,他一邊言不由衷地對教師們説,“好好準備,希望你們能考走!”一邊期望“自己的寬容能讓他們改變態度”。20xx年,連最堅定的李永紅也動搖了,在家人的説服下參加了考試。

被錄取決定離開的那晚,所有人都睡着了,李永紅一個人坐在教室裏哭,這個瘦弱精幹的女子將她所有的教案和學生作業鋪在講台上,心裏默默地對庫爾班説了一聲“對不起”。

在四團附近的公立國小工作,李永紅終於能夠每天回家照顧孩子,可她心裏卻留有遺憾。20xx年,她辭職重返庫爾班的國小,再也沒有離開。

20xx年6月28日,對庫爾班·尼亞孜來説是極為煎熬的一天,第一屆國小畢業生報考“疆內國中班”的成績即將揭曉,全校師生在電腦前守了一天。庫爾班甚至想,“如果失敗了無顏面對家鄉父老,乾脆到內地隱姓埋名再不回來了!”

大家從艾孜買提的分數查起,滿分300分的卷子竟然考了227分,李永紅驚喜地從凳子上跳起來,38個孩子竟然有32個考入了“疆內國中班”,錄取人數佔了烏什縣錄取總人數的一半。

從此以後,這所國小再也沒有愁過招生。學校容納不了太多學生,有的家長就在學校門口不走,甚至説,“只要能進這所國小,缺牀我就搬牀,缺課桌我就買課桌!”直到庫爾班收下孩子才放心離開。一名曾經阻礙他辦學的人為了自己的孫子上學,向庫爾班校長承認了錯誤,“以前我不該那樣對你,請你原諒我的無知吧!”

穆薩和同學們在昌吉州四中的“疆內國中班”就讀時,庫爾班專程探望,得知上八年級的穆薩學習成績全年級第一,庫爾班又重複了一遍“你一定能考上清華大學”。

到了高三,幾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穆薩覺得自己離清華大學太遙遠,庫爾班想找人為他補習,並勸説他,“別放棄目標!”

20xx年大學聯考成績公佈的那天,連穆薩自己都沒想到,他竟然超常發揮考了701分,順利被清華大學醫學實驗專業錄取,穆薩能感覺到,那天庫校長和自己一樣激動。那年,不少曾經就讀於這所國小的維吾爾族學生陸續被各地的高校錄取。

建校以來,這所國小一直是以民辦公助的形式辦學,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庫爾班·尼亞孜細數各級黨委政府的扶持與幫助:烏什縣委、縣政府無償劃撥1.5萬平方米土地,縣教育局每年選派4名公辦教師支教;自治區教育廳撥付項目資金1647.12萬元建設新校區,阿克蘇地區配套資金建新校區,購置牀鋪、被褥、灶具、餐具等;學校被納入國家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範疇,在校生和公立國小生一樣同享“兩免一補”、營養餐補助資金等……

最令庫爾班驕傲的是,20xx年來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貫穿於這所國小的教學管理中,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注入孩子心中。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背誦三字經、論語,學習秧歌、京劇、二胡、古箏、國畫……中華傳統文化早已融入這所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自20xx年開始,學生們每天都要朗誦一段誓詞:“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作為炎黃子孫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愛偉大的祖國,我愛首都北京,我願做民族團結的小主人,弘揚優秀國學文化,傳播民族團結正能量,願祖國早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看着畢業的孩子們走出封閉的鄉村,走出烏什縣、走出新疆,到更廣闊的世界學習生活,我的夢想實現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職責和義務是讓更多的孩子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庫爾班·尼亞孜説。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仲夏夜,中國女排黃金一代時隔20xx年在雅典奪冠:女排姑娘們梨花帶雨的淚水、陳忠和激動躍起振臂一揮的吶喊、加莫娃難掩失落的淚水、咆哮帝卡爾波利無奈的笑容。。。這些經典畫面彷彿就在昨天,又將我們帶回到了雅典賽場。驚天大逆轉讓無數國人徹夜未眠,歡笑伴着淚水與女排共鳴。

轉眼之間,十二年已經過去。在郎平的帶領下,中國女排再次站在世界之巔,三十多年前的鐵榔頭,真正實現了人生的大滿貫。這一次,她率領一羣20多歲的姑娘站在了最高領獎台上,這一次沒有眼淚,只有笑容。

燃燒的中國女排,從戰勝巴西開始。里約之行,這支隊伍經歷了太多的磨難、痛苦、心酸甚至是不信任。小組賽負於荷蘭、塞爾維亞、美國外界都在揣測,這支創造世錦賽和世界盃奇蹟的隊伍能否再創神奇,中國女排是否能夠絕地逢生?

轉折從打巴西開始,每個姑娘都記得戰勝東道主時的興奮,越過這座大山,一切變得簡單而純粹。正如郎平淡定的一句:“無論輸球還是贏球,女排精神都在。”

球場上,進攻、防守、攔網,每個環節都在“燃燒”。“絕處爆發”,成了中國女排此行的寫照。越過最強對手巴西之後,中國女排進入燃燒節奏,燃燒起來的起來的不僅有技術,還有情緒。

奪冠一刻,教練攥緊了拳,嘶聲指揮;隊員們抱成了團,士氣大振。三十多年的時間,郎平從隊員變成教練員,世界改變了,變大了也變寬了。談起奪冠的場面,郎平説:“這個場面我經歷過,也不覺得陌生,帶領不同球隊進入過決賽,到了後面比較麻木。”

改變的不僅是世界,還有世界裏的人。即便是郎平,她是女排精神最執着的踐行者。時間流轉,中國人的心中的圖騰不只有女排,有職業聯賽,有會賣萌逗比的90後,似乎再也沒有什麼萬人空巷的魅力,但女排依然是唯一一支能夠奪得冠軍的三大球國字號隊伍。

所以郎平被稱作女神,正如魏紀中所説,女排精神與奧運掛鈎。女排精神也應該與所有的競技體育掛鈎。“女排精神是團隊精神,是困難之時永不放棄,”郎平説。

值得記住的,不僅僅有一枚時隔十二年的獎牌,不止是重返巔峯的新黃金一代,女排不是過時的懷舊情懷,而是嶄新純粹的精神力量。無論昨天還是今天,郎平代表了真正的體育精神,中國女排代表了最積極、向上的團結力量,這就足夠。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五秒鐘只是思考的一瞬,但當這一瞬面臨生死攸關時,該如何選擇?"來不及多想,救人!就這麼簡單"這是徐前凱的選擇。一個來不及多想發自本能的"簡單"選擇,向世人彰顯了共產黨人永恆不變的本色。

危急時捨生、取義,無怨無悔。當有人處於危難之時,他挺身而出,在短短几秒間,毫不猶豫地選擇奉獻一條生命去挽救另一條生命。即使失去了一條腿,困境面前,樂觀應對的他,也未曾流一滴淚。徐前凱用自己的感人實踐,為廣大黨員同志爭做合格黨員率先垂範,也為"兩學一做"上了生動的一課。

工作中踏實、肯幹,為人熱情。在安排工作時,總會為同事選擇最省力省時的方案;在遇到同事值完夜班時,他總是會貼心地給他們買早餐;在女同事無暇顧及孩子時,未婚的他,竟然主動提出幫同事帶孩子。甚至在病牀上,他仍然一絲不苟地與同事交接工作,怕給同事添麻煩。無論在任何崗位,他總是兢兢業業,埋頭苦幹,工作成績突出,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當之無愧。

生活中孝順、善良,敢於擔當。退伍後,放棄在外地已經熟悉了的工作環境,選擇回到家鄉火車站工作,只為多陪陪父母,盡一份孝心。他看不慣別人受苦,總是熱心幫助他人,他的微信朋友圈總是轉發一些尋人啟事,愛心籌款等內容,儘自己綿薄之力幫助別人,用實際行動默默地做着一名黨員理應做的事,為社會傳播正能量。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以徐前凱同志為榜樣,牢固樹立不計得失、勇於奉獻的人生信念,永遠視羣眾的利益高於一切,把羣眾擺在第一位,在黨、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用最"簡單"的選擇,彰顯共產黨人本色。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10月17日上午,嘉興市民政局召開朱麗華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全市民政系統110餘位黨員幹部齊聚一堂,認真傾聽、用心感悟;審視初心,錘鍊黨性。

“福利院是我從學校畢業後的第一個工作單位,從那時起就知道麗華阿姨自強不息的故事和樂於奉獻的情懷,一直非常敬佩她。”聽了朱麗華的事蹟,市地名辦主任朱瀛深有感觸,“學習了麗華阿姨的先進事蹟,她樸實的語言、崇高的思想,讓我再一次深受感動,也深受教育。”

民政工作與老百姓息息相關,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民政人工作努力的方向,民政事業任重道遠,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須具有敢於吃苦、勤於工作、迎難而上的精氣神。身為一名民政幹部,朱瀛對自己接下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進一步以過硬的黨性和紮實的作風,勇於難題,立足本職崗位,爭創工作業績;養成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好品質,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人民的‘服務員’這個身份,自覺擺正位置,一切以為民、利民、便民為宗旨,急羣眾之所急,想羣眾之所想,辦羣眾之所需,把羣眾的事情辦好、辦細,真正將羣眾放在心上、職責扛在肩上、責任落到實處。”

朱瀛堅定地説:“我將把這份感動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今後的工作中,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埋頭苦幹,進一步樹立勤奮敬業、踏實肯幹的好作風,對標身邊的先進,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為民政事業添磚加瓦!”

有相似經歷的人,聆聽朱麗華事蹟的時候不只是感動,更有一份對她的敬佩。

10月25日,聽着朱麗華講述自己已經簽下了器官捐獻書的時候,嘉興市婦幼保健院的黨員陳美芳流下淚來。曾經是一線護士,陳美芳最瞭解醫護人員的艱辛,當她聆聽朱麗華的講話時,心靈依然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學醫的過程痛苦又枯燥,一般人都很難堅持下去,何況是一位盲人。”陳美芳感歎道,朱麗華一定是內心非常熱愛這個職業,並且有超乎想象的毅力才能成為嘉興唯一的盲人中醫師。在工作上,朱麗華刻苦鑽研,治療了300多例腦癱患兒;在生活中,朱麗華又奉獻自己回報社會,這是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榜樣。

“行醫過程中,醫生都會遇到一些誤解和困難,朱麗華不但克服了困難,還自主創業。”相似的職業經歷,也讓陳美芳特別有感觸,“她決定捐獻器官,也是燃燒自己最後一絲能量,為醫學作貢獻,真的非常偉大。”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1986年,庫爾班·尼亞孜從新疆大學漢語言專業畢業後,成為阿克蘇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名國家通用語言教師。“我是大學才開始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我教學生國家通用語言,發音並不標準,自我評價只能得30分,而即使這樣的水平,我依然被評為學校最優秀的老師,我覺得在耽誤學生的未來,並一直內疚慚愧。”庫爾班·尼亞孜説,當了20xx年教師後,他決定去外面闖一闖。

雖然對自己上課不滿意,但跑調的普通話並不影響他與義烏、温州的商人交流。他從內地購進物美價廉的商品,回家鄉開批發城、超市和藥店,兩三年就賺了120萬元。此時他卻苦惱起來,“誰都能做生意,可我是個大學生啊!總覺得有一種負罪感,高興不起來。”

一天,他和3個背書包的國小生擠上了一輛車,閒聊着問:“幹啥去?”孩子們答:“去學校。”“鄉里不是有學校嗎?”“我們要去烏什縣上國家通用語言國小!”

孩子們的話好像驚醒了庫爾班·尼亞孜,下了車,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

幾年沿海發達地區的闖蕩經歷讓他感受到,那裏的人們觀念開放、重視教育,在他從小長大的前進鎮,很多維吾爾族鄉親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烏什縣。

庫爾班·尼亞孜説,語言不通是一些少數民族羣眾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障礙之一,讓孩子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就等於為他們搭建一座橋樑。

20xx年,庫爾班辦國小的想法得到了前進鎮黨委的大力支持,場地確定後,庫爾班拿出60萬元積蓄建設校舍。同一年,新疆開始實施雙語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從國小習國家通用語言。

庫爾班有着長遠的考量:“為了讓農村孩子從小接受正宗的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彌補我當老師時發音不準的尷尬問題,國小的教師必須由漢族老師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適合的教師就在託什幹河對岸。

“前進鎮旁邊有一條託什幹河,河的另一邊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四團。”庫爾班回憶道,自己小時候,“用砍土曼耕種的爸爸看到河對岸的漢族人用拖拉機種地,科學又高產,就帶着我們舉家搬遷到了緊鄰四團的英阿瓦提鄉三村居住。”

兩種不同的文化衝擊着少年庫爾班,從小想當木匠的夢想漸漸被改變。

“我的夢想變成了考大學!”後來,庫爾班果然成為前進鎮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

託朋友介紹,庫爾班找到了適合當教師的“兵團二代”李永紅。眼前這個維吾爾青年有理想、有熱情,剛當媽媽的李永紅被他的夢想激勵得濕了眼眶,不顧家人反對,和另外4名漢族教師加入了庫爾班的教學團隊。

回到前進鎮,庫爾班租了一輛麪包車,扯出一條橫幅,在巴扎最熱鬧的地方支張桌子,開始宣傳他的國小:“為什麼要學國家通用語言?農民種地養羊購買肥料,説明書看不懂怎麼辦?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沒出過烏什縣,我們的國家很大,你們不好奇嗎?”

兩三個星期裏,庫爾班轉遍了全鄉,招了87名孩子,他和漢族教師們開始在學校等孩子入學。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 沒有庫爾班校長,就沒有依麻木鎮國語國小,就不會有這麼多像我一樣的農牧民孩子走出農村,是庫爾班校長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我十分感激他,庫爾班校長是我們的榜樣,更是家鄉的驕傲。”當日,畢業於依麻木鎮國語國小的清華大學學生穆薩·圖爾貢激動地説。

烏什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邊境國家級貧困縣,該縣依麻木鎮99.5%的人口是維吾爾族,絕大多數人不會説漢語。

20xx年5月,庫爾班·尼亞孜辦國語國小初期,質疑聲從未停止,沒有人願意將孩子送到國語國小,也很少有人願意到這所沒有編制的民辦學校當老師……面對重重困難,庫爾班·尼亞孜咬牙堅持了下來。

“讓維吾爾族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薰陶,從小就要在孩子心裏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引導他們增強國家認同,用傳統文化和國語教學幫助他們走向包容多元的未來。”庫爾班·尼牙孜堅信:“只有語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語言通,就能心靈通!”

“我為庫爾班校長取得這一榮譽而感到高興,我的孩子在國語國小上學以後變化很大,感謝庫爾班校長為孩子們提供學習國語的環境。”依麻木鎮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艾熱提·薩吾提説,他的女兒艾克代爾·艾熱提今年從國語國小畢業,順利考入內初班,他們一家人對庫爾班校長充滿感激。

烏什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熊遇紅説:“庫爾班·尼亞孜入選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這一消息公佈後,在全縣範圍內掀起了學習先進典型的高潮,進一步引領更多的幹部羣眾樹立愛黨、愛國、團結感恩、爭當模範的意識。”

據瞭解,今年5月以來,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烏什縣在層層推薦道德模範過程中開展向身邊道德模範學習宣傳活動,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深入人心。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庫爾班·尼亞孜。”當這樣的評語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響起時,庫爾班·尼亞孜熱淚盈眶、百感交集。他説:“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更沒有祖國邊疆地區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

庫爾班·尼亞孜是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國小校長。他20xx年如一日,在祖國邊疆地區推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用教育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座通向現代文明的橋樑。

父親為他取名“庫爾班”,是希望他做一個像庫爾班·吐魯木一樣的人。

“毛主席曾接見過庫爾班·吐魯木大叔,因為他愛黨愛國、甘於奉獻,我也要向他學習,成為新時代的‘庫爾班’。”庫爾班·尼亞孜説。

庫爾班·尼亞孜是依麻木鎮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因為沒有語言障礙,大學畢業後,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可當他回到家鄉,看到的卻是鄉親們貧窮的面貌和落後的思想。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帶着患病的孫女去藥店買藥。他告訴老奶奶,孩子需要進一步治療,卻遭到了老奶奶的斥責:別人是妒忌我的孩子漂亮,遭到了詛咒才變成這樣。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他。

“語言不通是制約邊疆地區發展的最大障礙,決不能讓它再困擾下一代,必須要讓孩子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庫爾班·尼亞孜説。

20xx年,他拿出全部積蓄60萬元,在依麻木鎮創辦了幼兒園和國小。

學校自行編寫中華文化教材、開設國學課堂、設立孔子像、教孩子們讀唐詩、唱京劇、練書法……庫爾班·尼亞孜要讓孩子們從小在心裏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加深他們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20xx年來,他創辦的依麻木鎮國小為近100個家庭困難的學生免除學費,累計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

庫爾班·尼亞孜説:“我們的教育事業,就是要讓孩子們走出封閉的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用知識改變命運。”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7

毛卓雲,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浙江省寧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隊民警。1997年從武警寧波支隊教導隊副營職轉業後參加公安工作,20__年調入寧波市看守所。

20__年起,毛卓雲一直從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員專職管教工作。12年來,面對巨大的監管壓力、高傳染性的監管風險和空白的監管經驗,他勇挑重擔,無私無畏,累計管理教育500餘名艾滋病在押人員,用法律、温情和關懷與他們牽起彼此信任的“紅絲帶”,幫助他們認罪悔過、重拾信心、重歸正途,把風險留給了自己,把安寧留給了社會。先後獲得浙江省政法工作先進個人、浙江省公安機關愛民模範、浙江省優秀人民警察、寧波市優秀人民警察、寧波市監管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三次。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公安部黨委委員、副部長孟慶豐,公安部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劉釗,浙江省副省長、公安廳長王雙全,公安部監管局局長朱守科等領導相繼作出批示,對毛卓雲先進事蹟給予充分肯定。法制日報、人民法治網、人民公安報、浙江日報、浙江電視台、浙江之聲、平安時報、浙江法制報、寧波日報、寧波電視台等20餘家國家、省、市級媒體對毛卓雲先進事蹟進行了報道。

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公安系統,毛卓雲始終對黨忠誠、服從安排、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特別是在艾滋病在押人員監管這個崗位上,毛卓雲從未抱怨、從不計較、默默堅守,沒有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訴求。為了不讓家人擔驚受怕,前兩年毛卓雲隻字不提自己工作崗位,直到妻子偶然翻看報紙時,才知道丈夫在艾滋病在押人員監管崗位工作了整整兩年。如今年近57歲的毛卓雲,不因安全風險巨大而畏懼,不因從未提拔重用而消極,不因臨近退休而懈怠,在平凡的監管崗位上二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護着高牆內的一份平靜,守望着社會的一片安寧。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8

經全力搜救,四川涼山木裏縣森林火災30名失聯撲火人員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幹部羣眾犧牲。遺體運回,成千上萬死命自發走上街頭,手持菊花哀悼,迎接英雄,這一夜,涼山註定無眠。

這是多麼悲壯的場面,人們沒有等來自己的親人、朋友、戰士的凱旋而歸,卻等來如此的噩耗。

他們也曾是一羣與我們一般年紀的少年,最初成為消防戰士,或許只是因為覺得軍裝很帥,一旦穿上軍裝,哪怕明知前方生死未卜,也會毫不猶豫的前進。

他們穿梭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崇山峻嶺,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會出現他們,他們克服每一次大霧,沙塵或狂風暴雨,卻不知道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麼,是滔天大火,還是待救的貓貓狗狗,警情就是命令,服從命令聽指揮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為人民服務”是職業賦予的責任和使命,不求感激回報,也不為英雄之名。他們揹負萬家燈火,卻常常辜負最親的人,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們把孝順給了國家,給了人民,他是外婆最親的人,可是在他心裏,萬家燈火才是他最親的人。每次在路上看到這羣最可愛的人都忍不住駐足,每次聽到消防車出警的聲音,都忍不住的為他們捏一把汗。

不曾有英雄的姓名,卻擁有英雄的生命,穿過匆忙人羣,你逆火而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

和平時代最危險的工作之一,然而總有人矢志堅守,總有人逆火而行,總有人用生命守護人間安寧。

你們受過的傷終得成為你們勛章,你們為人們付出的犧牲,終將成為永恆的大愛,永存人間!

致敬逆火英雄,一路走好!

感動中國四川森林消防員先進事蹟觀後感【4】

“你想當兵嗎?”,“想”,“為什麼”,“生命中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不後悔,軍人偉大!當兵有意義!”。“我是中華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從命令……”這些軍人們的宣誓與使命你們還記得嗎?

20__年3月30日下午,四川涼山發生森林火災,689人第一時間,奔赴到滅火的救援行動中。

20__年3月31日,撲火隊員在轉場途中,風向突變,山火爆燃,30名消防隊員來不及撤離,全部葬身火海,這30人中,有三名70後,一名80後,24名90後,兩名00後,“難忘的一天,爬山涉水,將近走了15個小時,全身都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就是森林火災消防隊中隊長張浩,留給這世界的最後一句話,今年,他還未滿29歲,剛結婚不久,事發前,他正在用兩週僅一次的輪休,陪伴着家人,習慣着時刻繃緊神經,隨時接受命令的他,本以為這只是一次平常的救援,卻不曾想,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今天,網絡上全是大家對涼山30位犧牲者的哀悼,人們稱他們為英雄,承擔為最可敬的“逆行者”,可我覺得,英雄這個詞,太過悲愴,它是苦難的產物,是不得不藏起的恐懼的孤勇,是無數鮮血造就的詞彙,卻唯獨不是幸福的歸宿。如果可以,多希望這個世界,永遠不需要英雄,多希望人生向前的路上,永遠沒有“逆行者”,多希望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愚人節的一場玩笑,但希望只是希望,逝者已逝,願活着的我們,能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因為這一切,都是那些素未謀面的英雄,用生命換來的,它彌足珍貴,無論如何,英雄都應該被銘記,英雄都應該被敬仰,英雄,都應該永垂不朽。

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英雄,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向本次任務犧牲的消防隊員致敬,願你們一路走好,願天堂再無大火,願世界一片祥和。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9

20xx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張海迪的故事感動了大江南北,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當時年僅26歲的嘉興盲人朱麗華,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勵下,自強不息,在黑暗世界裏創造了一份光明的事業。

然而,朱麗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見到張海迪,零距離聆聽她的教誨。昨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在參加了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嘉興賽區的活動後,晚上7時40分,抽空在嘉興國際奧林匹克酒店12樓,與朱麗華坐在了一起。

兩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年齡僅相差2歲的女性,一見面,都顯得十分激動。張海迪坐在輪椅上,精神飽滿地望着身旁的朱麗華,談人生、談學醫、談心得,時而細聲細語,時而開懷大笑。

第一次現場聽到張海迪的聲音,朱麗華腦海裏立即浮現1983年聽廣播的情景。“您的聲音和故事,很快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朱麗華動情地説,由於意外事故,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少女,五彩繽紛的世界從此變成了無法抹去的黑色,是張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勵着她挑戰自己,戰勝困難。

20多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朱麗華憑着頑強的毅力,認真學習鑽研按摩技術,自學成才取得大專文憑,成為一名中醫師,並且熱心傳幫帶其他盲人從事推拿工作。經過10多年的努力,她將推拿診所辦得紅紅火火,還解決了10多名盲人的就業問題。從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計治療的患者已達17萬餘人,有百餘患兒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來。

聽了朱麗華的經歷,張海迪十分開心,並回憶起自己15歲時,隨父母學習鍼灸和行醫的經歷,她意味深長地説:“盲人心裏應該有個太陽,永遠樂觀面對生活。”朱麗華也感慨地説:“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説話間,兩人都開心地笑了。

當了解到朱麗華如今不僅是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還是市政協委員,並先後獲得嘉興市殘疾人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鋒”等各種榮譽時,張海迪連連稱讚。

談話很快就超過半小時。作別張海迪,走出門外的朱麗華仍顯得十分激動:“這半小時將是我人生的一大財富,我將永遠珍藏,繼續努力,多為殘疾人事業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朱麗華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0

20__年熱播的電影《長津湖》讓71年前的那場戰役再次展現在人們眼前。長津湖戰役是志願軍進入朝鮮後的第二次戰役,這場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戰爭態勢,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區域,為後面的勝利談判奠定了基礎。

可是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隊,我軍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要打贏這場戰爭,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餓死、凍死的士兵不計其數。有的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氣下,為了伏擊敵人,因長期卧伏在雪地裏,最終整個連都被凍成了冰雕。被人們稱為“冰雕連”

透過這部電影,長津湖戰役和“冰雕連”再次被人們知曉。可是卻鮮然有人知道,在這場戰役中還倖存下來一位“冰雕戰士”,他在這次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個眼球,在昏迷了93天,歷經47次手術後頑強的活了下來,而且還活得精彩,這個人就是朱彥夫。

朱彥夫出生在1933年,那個時代,窮苦人家居多,因為窮得沒有糧食,朱彥夫原本兄妹7人,最終活下來的只有3個孩子。在父母的終日勞作下,一家人勉強度日。10歲那年,朱彥夫親眼目睹了父親慘死在日本人手中,從此恨透了日本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在自己的國家還要受外國人的欺負。

也許從那個時候開始,努力讓國家強大起來的種子已經悄悄生了根。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意識到。1947年,碰到了前來招募士兵的解放軍,才14歲的朱彥夫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軍。在軍隊裏,朱彥夫感受到了温暖和團結,他肯吃苦,不怕犧牲,成了一名優秀的戰士。

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前後經歷過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戰役,可謂戰功赫赫!而最驚心動魄的戰役正是在朝鮮戰場上的那次長津湖戰役。這次戰役改變了他的一生。1950年11月底,朱彥夫所在的第9兵團被派往長津湖地區與美軍爭奪“250高地”。

長津湖地區有着非常惡劣的地理環境,當時正是50年一遇的嚴寒天氣,雪花飛舞,到處都被厚厚的雪覆蓋着,氣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他們毫不退縮,與敵軍激戰了三天三夜,最後整個連拼得只剩下朱彥夫一個人了。他看着同志們一個個死去,心裏無比痛苦,戰場上的情況卻容不得他悲傷。

他把周圍唯有的三挺機槍蒐羅到自己身邊,不顧一切地輪換着瘋狂掃射,此時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誓死也不能丟失陣地。這時忽然飛來幾個手榴彈,朱彥夫習慣性地抓起手榴彈就往前扔,當他想繼續扔第二個手榴彈時,只聽“轟”的一聲,朱彥夫就失去了直覺。

不知道過了多久,朱彥夫竟醒了過來,這時候,戰鬥早已結束。迷迷糊糊中感覺臉上有一個黏黏糊糊,冰冷的東西滑到了嘴邊,餓極了的朱彥夫來不及多想,就把嘴邊的東西吞了下去。事後才知道,那是他自己被炸出來的眼球。

他嘗試着想爬起來,卻發現手腳都沒了知覺。又飢又冷的朱彥夫又昏了過去。後來,增援部隊過來,發現了他,把他送到了後方的醫院。醫生看到他的時候,倒抽了一口冷氣,他的頭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傷,血肉模糊,腹部腸子已經流到了外面。

送到醫院後,迅速做了手術。由於傷勢太重,朱彥夫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卻始終有着呼吸,連醫生都驚歎他頑強的生存意志力。在昏迷了93天,經過了47次手術後,朱彥夫終於醒了過來。

醒過來的朱彥夫痛苦地發現,他的雙手雙腳因為凍傷太嚴重已經腐爛,都被截掉了。他現在成了一個沒有四肢的肉軲轆,還少了一隻眼睛,剩下的那隻眼睛也只有0.3的視力。只有18歲的自己,就要成為廢人了嗎?想到這裏,他一度感到絕望,幾次想自殺,卻沒有成功。

後來,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他:“你的生命是我們經過了90多個日日夜夜在死神那裏搶過來的,也是你自己頑強的意志力挺過來的,怎麼現在就説不想活了?”經過這麼一點,朱彥夫冷靜下來,是啊,就是為了死去的戰友們,自己也要好好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vv3m3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