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精選29篇)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精選29篇)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

29日下午,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民政廳、濟南軍區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舉辦的朱彥夫先進事蹟報告會在濟南舉行。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精選29篇)

報告會前,省委書記姜異康親切會見了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一行。姜異康説,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湧現出許多先進典型,朱彥夫同志就是其中之一。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體現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體現了一名傷殘軍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蹟讓我們很受感動、很受教育,值得全社會學習。特別是在當前正在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這樣的典型、這樣的榜樣,將成為激勵我們踐行黨的羣眾路線、踐行黨的宗旨的強大力量。

姜異康強調,當前,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在蘭考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以先模人物為榜樣,踐行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按照中央領導同志關於宣傳好、學習好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蹟的重要批示要求,精心組織開展好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要把學習朱彥夫同志先進事蹟,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與正在開展的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與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把學習朱彥夫同志煥發出來的工作熱情轉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強大動力。

省及濟南軍區領導高曉兵、孫守剛、孫紹騁、呂民鬆參加會見。

報告會上,沂源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黃雪頌,濟南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大隊長張茂興,朱彥夫同志的女兒朱向欣,淄博市委講師團副團長于濤等5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朱彥夫的感人事蹟。報告感人肺腑、催人奮進,會場一次次響起熱烈掌聲。

孫守剛在主持報告會時指出,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朱彥夫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他那樣,不斷強化精神之“鈣”,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地去拼搏、去奮鬥;要學習朱彥夫同志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像他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與羣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幹,艱苦創業,不辱使命;要學習朱彥夫同志自強不息、勇於拼搏的奮鬥精神,像他那樣胸懷遠大的理想抱負,不畏艱難、勇於擔當,書寫精彩人生。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

缺胳膊缺腿但從不缺“鈣”,殘軀不足30公斤卻意志如鋼。濟南軍區原某師戰士、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謝絕特級護理,在沂蒙山一個異常貧瘠的小山村幹成了一番事業。3月下旬,記者採訪時,人們用3句話概括他的傳奇人生:參加戰鬥上百次,失去四肢和左眼;擔任村支書25載,治山治水拔窮根;宣講千餘場,著述兩部書。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14歲入伍,16歲入黨,先後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戰役戰鬥上百次,3次榮立戰功。1950年12月,在異常慘烈的長津湖戰役中,朱彥夫所在連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全連僅剩下一個彈傷遍體的朱彥夫。歷經47次手術、93天昏迷後,朱彥夫雖然醒了過來,但膝蓋以下、肘部以下和左眼珠全沒了,成了一根名副其實的“肉軲轆”。

重度傷殘,信念依舊。1956年初,剛學會穿戴假肢行走的朱彥夫,毅然回到家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第二年,朱彥夫被推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25年。期間,他帶領羣眾在石山中打出3眼深水井和3個大口井,修建引水渠,徹底解決了祖祖輩輩吃水難問題;帶領鄉親填平3條大溝,平整出近200畝旱澇保收的小平原,年增產糧食數萬公斤;帶領羣眾種樹、種果,綠化荒山800餘畝,經濟效益持續釋放。現任黨支部書記劉文合對記者説:“老支書是個大能人,在他帶領下,俺們村在全縣第一個有了拖拉機、第一個實現平均畝產300公斤、第一個通了電……”

1982年,身患多種疾病的朱彥夫辭去村支書,鄉親們以為他要頤養天年了,不料他又開闢了另一個戰場:傳播我黨我軍光榮傳統。14年間,他到軍營、企業、學校,作傳統報告1000多場,聽眾超過百萬人次。期間,沒有上過一天學的朱彥夫,翻爛4本字典,閲讀大量經典名著,用嘴含筆、用殘臂夾筆,撰寫出版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1996年,他作傳統報告時突發腦梗塞,從此半身癱瘓。出院後,他又口述了24萬字的傳記文學《男兒無悔》。

81歲高齡的朱彥夫曾有多個身份:戰士、支書、作家,而他最看中的是“戰士”這個身份。他説:“戰士就意味着衝鋒,生命不息衝鋒不止。”今年3月,濟南軍區黨委和山東省委分別作出《關於深入開展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3

朱彥夫,男,漢族,1933年7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

他少年從軍保家衞國,血灑疆場、身體殘疾;退伍後,拖着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説,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着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報名參加解放軍。1950年,朱彥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役中身負重傷,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後,於195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朱彥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户查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裏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干就是10多年。

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後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為沃土。為了讓羣眾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讓張家泉村於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山頂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村民們一年接着一年幹,張家泉上千畝荒山全部披上了綠裝。現在,村裏產的蘋果都賣到了國外。從村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後,朱彥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講革命傳統上,他憑着堅強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

朱彥夫榮獲“時代楷模”、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4

身穿開線的毛線背心,披着薄棉軍大衣,“穿”着解放鞋的兩條假肢並立牀前,端坐牀上的朱彥夫,似乎隨時都會披衣下地,抬“腳”出門。

“很想回去看看。”4月1日,朱彥夫説,想去曾經熱鬧一時的張家泉村夜校舊址走走,去流水淙淙、繁花朵朵的大寨田逛逛,去看看鄉親們。只是看看。

鄉親們也惦記着他。從張家泉村嫁出去的蔡淑英一直念着朱彥夫的救命之恩。她説,“最近老是從電視上、報紙上見老書記,特別想親眼見見他。”

朱彥夫不當村支書有32年了,大夥兒為啥還惦記着他?

“為羣眾做事,幹不幹,實不實,帶頭不帶頭,境界不一樣,影響不一樣,結果更不一樣!”沂源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黃雪頌説,朱彥夫幹村支書25年,光假肢就磨壞了7副。他帶領鄉親種植蘋果和花椒,綠化荒山近千畝,在貧瘠的山地上造出一塊塊旱澇保收的“小平原”。至今,當年種下的果樹還在開花結果,造福村民。“朱彥夫心裏裝的都是羣眾,唯獨沒有他自己,這樣的人,過上一百年,大夥兒也能記住他。”

“沒有手,卻把羣眾的事辦得更實;沒有腳,卻為羣眾趟出了一條希望之路。他與羣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幹,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基層幹部衝鋒在前、務實為民的責任擔當。”黃雪頌説,朱彥夫值得沂源縣全體黨員領導幹部學習。

濟南市天橋區桑梓店鎮桑梓店村村支書滕長利瞭解到朱彥夫的事蹟後非常感動。他告訴記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朱彥夫剛回村當支書時,每月拿36元的傷殘補助金,是鄉里唯一吃“皇糧”的,可他竟然也是全村欠債最多的人。

錢都去哪兒了?

1956年,朱彥夫傾盡積蓄湊了172元,在沂源農村辦起了第一個圖書室;大女兒朱向華出嫁時,村裏打井修渠正到關鍵時刻,他把手裏的錢都貼到工程上,沒給一分錢嫁粧;村民蔡淑英10歲時,先天性心臟病發作,他揣上撫卹金及時送醫,蔡淑英得以脱險。

羣眾有苦,他自己難甜;羣眾受窮,他心裏難安;羣眾有難,他慷慨相助。滕長利説,朱彥夫把羣眾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關心羣眾勝過自己,贏得了父老鄉親發自肺腑的擁護和愛戴。“如果我們所有的村支書,能做到像朱彥夫這樣,一心為民、從不為己,學習他真正植根人民、嚴格自律、廉潔奉公的崇高品質,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底線,我們廣大的農村基層,會不會比現在更有凝聚力?”滕長利又彷彿是喃喃自語,“哪怕,只是做到一部分呢?”

“什麼是幸福?”在舉國上下掀起學習朱彥夫的熱潮之際,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發出這樣的疑問?毫無疑問,朱彥夫用一輩子的實際行動作出了他的回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一心為羣眾着想、為百姓謀福。

“現在有些價值觀認為,幸福就是房大不大,錢多不多,為追求幸福不擇手段,甚至有些黨員領導幹部也如此。這是享樂主義的幸福觀。”王忠武認為,當今中國,亟需補足“精神的短腿”。

“要像朱彥夫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羣眾所想,幫羣眾所需,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艱苦創業,不圖虛名,不辱使命。如果沒有奉獻精神,作為執政黨就沒有感召力,作為民族就沒有凝聚力和前途。要實現中國夢,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樹立朱彥夫奉獻本位的價值觀。”王忠武説。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5

他是一位老者帶着一副碩大的墨鏡顯得精神抖擻,但是墨鏡裏卻藏着一隻失明的左眼;

他有一副健壯的身板透露出軍人的豪邁氣魄,但是健壯的身板卻沒有了大部分的四肢;

看!這位沒有左眼和四肢的老者正在用裝着筆的殘肢揮灑筆墨在書寫着他濃墨重彩可歌可泣的人生!當看到電視裏這一組組感人的畫面時我被震撼了。

他是誰?他就是朱彥夫,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一個錚錚鐵骨的山東漢子;一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共產黨人;一個永遠心繫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乾部。

朱彥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區的小山村,家境貧寒。戰爭年代他不幸失去左眼和四肢成了“肉軲轆”但他仍然是戰士!和平年代作為村支書的他身殘志堅帶領羣眾脱貧致富。他殘後不願寄生拼命鍛鍊自理能力,學會裝卸假肢,吃飯,穿衣,解便,還學會了認字,讀書和寫字。僅有0.3的視力的他克服重重困難寫成《極限人生》這部書,他是中國的保爾,他是時代的楷模,他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

朱彥夫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生的價值怎樣堅定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怎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做為一名線路檢修的電力工作者我被他身上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堅強的意志,在工作中我們會經常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在困難面前我們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克服它而不是迴避它。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辦法提高,多向同事請教,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磨練自己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只有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了,我們整個團隊的能力就會提高,才能更好的把線路工程做好,更好的造福人民,更好的服務社會。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為民服務的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我們所從事的職業關乎人民的生存發展,關乎國家的經濟命脈。稍有不慎不但給自己帶來傷害更給人民和國家造成損失。因此在工作當中我們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心繫人民,工作認真負責,保質保量完成,不隱瞞或者遺漏隱患的問題,不偷懶,不走捷徑,操作規範,安全意識強,切實解決好人民羣眾的突出問題,讓我們的線路工程讓領導放心讓人民滿意。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堅持不懈的毅力。作為線路電力工作者除了自身的業務技能外更重要的一點要具備堅持不懈的毅力品質。在自身的安全意識上我們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安全第一,永不鬆懈,不報僥倖心理,要警鐘長鳴。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永遠有安全的保障,才會不斷進步。

在工作中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朱彥夫的人品,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裏一分錢。在工作中我們不能拿不屬於我們的集體的一針一線,不能腐敗不奢侈,要勤儉節約,愛護集體的公共財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更好的業績樹立更好的形象。

朱彥夫先進事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行動起來向朱彥夫同志學習,為人民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6

蘇炳添破十神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及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能力。在國內,蘇炳添面臨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儘管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7

“我非常期待站在機械臂末端,張開雙臂,面向茫茫宇宙。”再度出征的劉伯明信心滿滿。

20__年9月27日,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任務。如今,劉伯明再上太空。

在航天員大隊公寓門口立着8個大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這也是劉伯明的執着信念。

20__年“神七”任務中,當翟志剛將要漫步太空時,出現了兩個小“意外”:一是開啟艙門時遇到了麻煩,翟志剛用力拉了3下,艙門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駛出測控區,艙門必須儘快打開,否則出艙活動就無法進行,“神七”任務的核心目標就無法實現。這時,劉伯明遞過來一把開艙輔助工具,他們清楚,使用輔助工具撬開艙門,有可能給艙門密封造成損傷。但無論如何都得出去,不能讓全國人民失望。在劉伯明的協助下,翟志剛使用輔助工具,終於打開了連接浩瀚太空的艙門。

然而,緊張的心情還未平復。耳機裏突然傳來火災報警聲。劉伯明鎮定地將國旗遞給翟志剛,當翟志剛在艙外展示五星紅旗時,他轉身飄向軌道艙內檢查火災點。他壓低嗓門平靜地跟艙外的翟志剛説:“如果起火了,我們也回不去了。程序繼續吧。”在他們腦海裏,當時想到的只有祖國和人民交給的光榮使命。

20__年12月,劉伯明入選神舟十二號任務飛行乘組。神舟十二號任務的複雜性、艱鉅性,遠超以往歷次載人航天任務。最辛苦的還是模擬失重出艙活動訓練。人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裏,每次“舉手投足”都十分困難。由於戴着頭盔,只能通過腕部反光鏡觀察,腳隔着厚厚的鞋子沒有觸覺,更別説攀爬、擰螺絲等更高難度的操作了。

“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參與載人航天這個偉大的事業。”劉伯明説。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8

(一)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矢志不渝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沒有黨的親切關懷和書記對殘疾人的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夫妻最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過去對比,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把對黨的感恩之情銘記在心,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李國秀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頌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遠跟黨走”等心裏話,一針一線地繡在鮮紅的十字繡上,表達了內心深處對黨、對書記最真實的感激之心和無比感恩之情。

(二)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勤奮勵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張順東6歲時被電擊傷,由於家庭貧窮沒錢醫治,右手、雙腳相繼截肢,妻子李國秀天生缺少雙手,兩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和一雙腳,但是,貧困的現狀並沒有壓倒他們,日益加重的家庭負擔也沒有壓倒他們,教育子女讀書和贍養父母的重擔更沒有壓倒他們,反而是更加堅定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我們雖然殘疾了,但我們精神上不殘,我們還有腦還有手,去想去做。”張順東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到的。李國秀靠雙腳在地裏勞作,靠雙腳繡花寫字,為這個貧困的家庭撐起了半邊天。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熟練駕駛農用三輪車,幫助村民運輸物資,實現了自我價值。20多年來,他們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勤奮勵志,崇德向善,用殘缺的身體,撐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他們贍養孝敬老人,教育培養出了一雙兒女,生活幸福和睦,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養兒育女,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三)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自強自立,艱苦創業追逐幸福夢的拼搏精神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相依為命,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和奮進,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和毅力,超越身體的極限,克服了重重困難,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無腳踏出脱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兒過不去的!”這就是他們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動力,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在追逐幸福夢中堅持逆風飛翔,完美地詮釋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個著名論斷。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9

寒門家孩子的命運總比同齡人來得更為艱苦,20__年,家住雲貴高原的劉秀祥收到一封錄取通知書,他被山東臨沂大學錄取了。

看着這封錄取通知書,劉秀祥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背精神失常的母親一起上大學。他説只要學校答應他和母親一起上大學,什麼條件他都答應。

後來,劉秀祥的事蹟被媒體報道出來,人們才知道原來在貧困大山深處,還有着這麼一個頑強的少年。

談起劉秀祥的童年,只能用一聲歎息來形容,命運早早就對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4歲喪父,10歲哥哥姐姐也相繼離開,在這樣的打擊下,母親精神失常,迫不得已的他,從10歲就開始肩負起家庭的責任。

為了養活自己和母親,劉秀祥挖過藥材,撿過廢品,打零工,工地抬鋼筋,睡豬圈,那些我們不敢去想的心酸,他都經歷過,在命運對其百般折磨的時候,劉秀祥還是沒有選擇放棄讀書,相反,他深知知識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道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之後,他成功考上大學。

在事情被報道之後,劉秀祥成了名人,無數人願意資助他上學,而學校也同意讓他帶着母親一起上大學。

劉秀祥的性格天生就很難開朗堅強,樂於助人,在上國中的時候,他意外認識了三個和他相似命運的孩子,對於這三個人,劉秀祥主動承擔了哥哥的責任,在上了大學之後,他還資助這三人讀書,遺憾的是最小的妹妹最後還是放棄了學業。

這件事給了劉秀祥很大的觸動,他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但直接給他們錢,資助他們上學,這些都沒用,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

畢業之後,劉秀祥參加了為期三年的特崗教師,成為望謨中學的一名老師,他説自己原本可以選擇更好的城市工作,但喝水不忘挖井人,他還是想回到西部幫助更多孩子。

劉秀祥在教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只是把讀書當成一種消遣方式,抽煙、喝酒、早戀,各種情況出現在孩子身上,這些孩子彷彿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為了激勵這些孩子,劉秀祥一遍又一遍拿着自己的故事當例子,講給孩子聽。

那個自尊心極強,曾經不願提及自己的過去,甚至掏錢把學校內報道自己的報紙全部買下來的男孩,如今把自己的傷疤撕開,只為讓孩子們醒悟。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0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尋覓生命的支點,挖掘幸福的源泉,新時代、新使命、新徵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下,他們夫妻將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中,再立新功,再創輝煌,再當新標兵,再樹新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説:“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是的,追逐幸福生活永遠在路上。近段時間以來,為幫助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實現在家發展電商產業的心願,昆明市東川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為其定製了電商創業幫扶培訓計劃,從資金幫扶、電商培訓、電商崗位實習等方面為張順東一家做電商運營實操培訓,再從直播帶貨等方面教會張順東一家在電商平台創業。

在東川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安排下,張順東的兒子張光雲開始電商試崗學習。目前,張光雲學會了作為淘寶客服與客户簡單交流並自主接單發貨,同時,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售後問題。此外,在產品拍攝、視頻剪輯方面,張光雲通過學習可以自行製作產品主圖,張光雲説:“我想在學習電商創業相關知識後,帶着父母一起開網店、一起直播,同時,幫助村民在電商平台銷售農產品,宣傳推廣東川土特產。”東川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將繼續幫助他們一家掌握電子商務銷售產品的流程,並能獨立運用電子商務平台開展業務,同時,引導、鼓勵、支持更多的殘疾人、農村青年等人羣通過電商創業就業,帶動羣眾增收。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1

劉秀祥1986年出生,20__年,劉秀祥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學”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並獲得“中國好人”稱號。20__年,大學畢業的劉秀祥放棄高薪就業機會,毅然選擇回鄉教書育人。從教至今,劉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走遍村莊,只為通過教育改變更多大山孩子的命運;他致力公益,牽線“一對一”資助上千名貧困學生,開展公益勵志演講上千場,聽眾達上百萬人,只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家鄉的孩子們奮鬥的力量。20__年,劉秀祥先後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和全國“最美教師”稱號。

劉秀祥畢業後收到了多家企業的入職邀請,而且待遇不錯,月薪上萬,可他最終決定放棄高薪工作,回到貴州老家當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去幫助更多像他一樣深陷貧窮境地的孩子。

現在的劉秀祥,已經是貴州望謨縣實驗高中的副校長,獲得諸多榮譽,兩次入選“中國好人榜”,也成為“中國最美教師”。

工作之餘,劉秀祥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全國巡迴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眾上百萬人,還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

八年過去了,望謨縣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教育走出了大山。劉秀祥堅信:“無論我們的孩子身居何處,怎樣的家庭和怎樣的環境,都應該有更好的未來。通過教育扶貧才能徹底拔掉窮根,越是偏遠的地方越需要優質的教育,因為孩子們的未來就在現在的課堂裏。”

劉秀祥是令人敬佩好老師,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希望他越來越好。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2

神舟十二號今天安全返航了,神十回家了。在這個舉國歡慶,為之自豪的時刻。我們不得不為我們的航天英雄豎起大拇指。這其中就有我心中的英雄,聶海勝。

聶海勝是湖北棗陽人,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他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他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員梯隊。聶海勝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已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__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船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__年10月12日,終圓了“九天攬月”的夢想。20__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神舟十二號飛船20__年6月11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__年6月20日,太空授課中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狀態,指令長聶海勝盤起腿,玩起了“懸空打坐”。

聶海勝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据。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裏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1]子、雜麪餅,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對待學習,聶海勝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樊莊村國小教師徐大田説,海勝讀國小時經常穿着姐姐的舊布衫,打着赤腳,但他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幹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整個楊壋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着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若預備梯隊有機會飛天的話,執行過神舟六號任務、已於20__年晉升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將成為首位以將官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1964年10月13日出生於湖北棗陽的聶海勝,是唯一一位從「神五」到「神九」四次載人任務的梯隊成員。

儘管各國載人航天曆史上,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年齡並無上限,但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成員,將部分退役或轉崗。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20__年6月10日,擔任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宇航員。飛船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名單公佈。湖北籍航天員聶海勝繼執行“神六”任務之後再度“飛天”。

聶海勝,他是祖國的英雄,兩次上九天攬月,他無愧於人民,他為祖國爭的的榮譽,將載入史冊。我心中的英雄,我要向你學習。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3

他身着一身紅色運動服,足蹬一雙白色運動鞋。鳴槍響過,他在第一道出發,起跑穩健,如一道紅色閃電,劃過海沃德田徑場。9秒99,衝過終點,他緊盯着大屏幕,攥緊雙拳仰天長吼。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北京時間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他以9秒99的成績奪得季軍,超過日本名將伊東浩司和中國名將張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亞洲本土運動員最好成績,創黃種人百米新歷史。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年後,弟弟也降生在這個家裏。一家四口,日子安穩,其樂融融。

上國中時,蘇炳添的老師喜歡留下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留堂補課,成績不理想的蘇炳添,幾乎天天被老師留下來“開小灶”,這讓他非常苦惱。為了避開補課,他主動申請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在體育課上向來都是活躍分子,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很強,教練楊永強看到他的這些優勢,同意把他帶入田徑隊。

此時的蘇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歡騎摩托車,那種風馳電掣的快意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條件限制,他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泥巴地裏,跑啊跑啊,像一個追風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歲的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了正規的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賽上奪得第一名,成績用秒錶計時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寧德寶看中。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曾萌發了不當運動員的念頭。20x年,他在田徑隊的成績屬於中等,但有一段時間成績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現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棄。

有一天,他坐在賽道旁,看着在賽道上飛跑的身影,心裏五味雜陳。他多麼喜愛奔跑啊,可是現在,他為此猶豫不決。

兩個剛剛訓練完的隊友説笑着坐到他身邊,沒有注意到他隱藏的痛苦,一個説:“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嗎?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回答。

“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贏家……”

隊友的話對蘇炳添觸動很大,是啊,只要堅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麼,對自己來説就是勝利的。很快,他調整了心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績一點點好起來,並進入了國家隊。

20x年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上,他以10秒16奪冠,打破了13年前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堪稱當時中國第一“飛人”。在隨後的兩年裏,蘇炳添一直稱霸中國男子百米跑道。

俗話説:沒有常勝將軍。20x年,張培萌連續跑出了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績,打破了蘇炳添創造的全國紀錄。並且在遼寧全運會上以10秒08的成績戰勝了蘇炳添,奪取了全運會冠軍。此外,因為張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平了伊東浩司的紀錄,而且是在國外進行的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的,所以也更為引人矚目。這讓蘇炳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夜晚,望着無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話: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執着地堅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貪念,莫浮躁,莫鬆懈。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奔跑吧!蘇炳添!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4

蘇炳添,一個活在劉翔陰影下的男人,但是他從未放棄,堪稱勵志楷模。對於他屢創佳績,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天條件和家庭原因,蘇炳添從小生長在農村在泥地亂跑加上比他大9歲的表哥是鎮裏的短跑冠軍,成為了他早先的追逐目標,在有沙子的跑道上跑出了11秒的成績,下來就是他的性格和習慣,外國記者採訪在活動區熱身的蘇炳添時,蘇也説了這麼一個詞“腳踏實地”接受國內體壇記者採訪時,蘇炳添曾説到:“我每一年都有在進步,07年到現在每年成績都始終是往上走的,沒有掉下去過,所以我已經很滿意了。”

蘇炳添的短跑之路開始於他的中學時期,還沒有系統地訓練,就一路過關斬將,可謂是天賦異稟,從校田徑隊到廣東省田徑隊,在廣東省田徑隊蘇炳添在原中國田徑100米記錄創造者袁國強的麾下接受訓練,成為了一名專業的運動員,開啟了他走向亞洲,走向世界的里程。他的出現無疑是劉翔退役後中國田徑的又一顆璀璨星。

20__年國際田聯男子100米鑽石聯賽尤金站他9秒99的成績,成為首位在歷史上突破10秒的黃種人,也打破了張培萌10秒的世界記錄,這個驚喜,提升了國人對田徑賽場的關注,他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證明了亞洲人在田徑賽場上具有先天劣勢這不是真的。在今年的世界盃期間,20__年6月23日,傳來了振奮國人的消息,蘇炳添在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100米決賽中,以9秒91奪冠,刷新了3天前謝震業剛在法國巴黎創造的9秒97的全國紀錄,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保持的亞洲紀錄。成為了最快的黃種人。正是由於他的熱愛,追求,魄力與堅持成就了今天的他。蘇炳添説過賽道上的對手只有自己,0.01秒的進步都值得全力以赴在喜人的成績背後,天賦之外,就是執着的努力,他每天訓練兩小時,遵循了那句勵志欲堅不欲鋭在兩個小時的訓練時間,他要求每個動作都要做到最標準,細小到關節。他被稱為中國田徑隊——最嚴苛的運動員之一。

“所以要説堅持,我覺得是為了後人鋪路吧”。他的踏實,勤奮,自律。讓他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達不到最好就誓不罷休。就算受傷了也不放棄,殘酷的訓練才讓他成了今天的自己。第三是他的恩師和隊友,在蘇炳添的運動生涯中,有4個對他成長很有幫助的恩師:在七年級時發現他才能的體育老師楊永強,把他招進中山市體校的田徑教練寧德寶,本身就是中國短跑記錄創造者的國家隊教練袁國強,在美國教他出發時先出左腳新技術的外籍教練。他每一次訓練每一次比賽,都將作為一名運動員的奧林匹克精神從始至終體現,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學習的太多,追求永無止境,期待蘇炳添在世界賽場上繼續給我們帶來驚喜。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5

3、心有清泉:趙久富

【趙久富事蹟】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

20xx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餘嘴村成為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緻作好移民工作,代領61户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20xx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餘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來,大家也都找到比過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餘嘴村,20xx年,他成了村裏移民的第一責任人。這裏有61户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捨,故土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户看户,羣眾看的是幹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持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户村民陸續簽了搬遷協議,20xx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對隊伍就要出發了,家家户户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黨旗掛在了自家外牆上,這是他在餘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餘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後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着枴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耽誤了移民的行程。

20xx年,餘嘴村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帶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6

“共產黨人就是開路先鋒,只要我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天路’精神,就一定會蹚出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路。”12月17日,榮昌區舉行“榜樣面對面·先進典型事蹟”報告會。“時代楷模”毛相林率先登台,聲情並茂地向大家講述了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民絕壁修路改善出行條件、發展柑橘產業助農脱貧致富的感人事蹟,近400名榮昌幹部羣眾現場聆聽。

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模範就是一座豐碑。20__年11月18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時代楷模”稱號,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深入開展向“時代楷模”毛相林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號召全社會向他學習。

“我們邀請毛相林同志來榮昌作報告,旨在進一步激發全區黨員幹部羣眾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榮昌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先平介紹,本次報告會不僅請來了“時代楷模”毛相林,也邀請了“全國勞動模範”郭平、“全國十佳農民”林其鑫、“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楊媚、“全國優秀團幹部”武英雨、“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劉恩麗、“重慶市脱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陳明才、“重慶市傑出英才”秦兆宏、“巴渝工匠”廖偉共8名榮昌先進典型到場宣講,充分發揮“身邊榜樣”的帶動作用。“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我們要把開展先進典型事蹟報告會的過程,變成向先進學習的過程、自我審視的過程、牢記初心和使命的過程,推動榮昌各項事業繁榮發展。”陳先平説。

不忘初心紮根基層,牢記使命一心為民。報告會後,不少與會幹部羣眾表示,聆聽先進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蹟,讓自己受益匪淺。“儘管先進典型人物來自不同單位、崗位,卻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擔當、共同的奉獻精神,在不同領域作出了非凡而又突出的成績,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銅鼓鎮高山村駐村工作隊幹部鄭崇熠説,“我們將繼續抓好各項工作,持續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實幹實績鞏固提升高山村脱貧攻堅成果。”

據瞭解,下一步,榮昌區將利用“小院講堂”基層宣講平台,讓身邊典型講身邊事,讓榜樣人物對黨忠誠、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使命擔當,心繫羣眾、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敢為人先、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走進小區、鎮街和村(社區),凝聚起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的智慧和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7

也許是因為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也許是因為流行了之後發現除了古人,當下的“偶像”極度稀缺,最近,一部講述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成為一時文化現象。讀過葉嘉瑩詩詞的人,並不是人羣中的大多數,但不妨礙這一代年輕人渴望接近她。96歲的葉嘉瑩,突然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電影只有120分鐘,拍攝過程卻累積了幾十位受訪者的百萬餘字素材,同名衍生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的出版,可以算是彌補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

陳傳興想把一個女詩人的個人歷史、一段家國的近現代歷史、中國古詩詞的幾千年歷史,投射到同一個落點上。我相信每一種歷史都是真實的,但相伴發生的未必是完全的因果關係。所以,我更看重不同的人對葉嘉瑩的描述。“盲人摸象”並不一定是貶義詞,每一部分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除了“穿裙子的士”“詩的女兒”這些頭銜,她也是女兒、妻子、母親、學生、老師……如果説葉嘉瑩在古典詩詞上的成就如朗月當空,清輝萬里,那每位受訪者就彷彿江河湖海,分別映照出她的不同側面,她不是神,是一個鮮活靈動的人,波光粼粼,是謂月映千川。

詩人席慕蓉的朋友是葉嘉瑩在中國台灣大學的學生,她與她由此結識。葉嘉瑩第一次見到席慕蓉,第一句話是:“我也是蒙古人(族)。”葉嘉瑩從未在任何作品裏提過自己的族姓葉赫那拉,她的祖上雖然是旗人,居住在葉赫水畔,卻本屬蒙古族土默特部。

無論回到中國,還是回到北京,回鄉——這個千百年中國詩人的關鍵詞,也貫穿了葉嘉瑩大半生的念想。在她快80歲的時候,一個秋天,席慕蓉陪着她去葉赫(現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鎮)尋找祖先的故鄉。

葉赫古城遺址如今只是一片高出來的土堆,陪同的一個熱心人先行跑上去探路,回頭説,葉老師您不用上來了,上面什麼都沒有,就是片玉米地。葉嘉瑩還是繼續往上走,日已西斜,秋天的紅玉米掛在那裏,紫紅的穗子垂下來,風一吹,發出陣陣沙沙的聲響。

葉嘉瑩站着看了一會兒,轉過頭説:“這不就是《詩經·黍離》中描繪的景象嗎?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我現在的心情和詩裏説得一模一樣。”

快80歲的葉嘉瑩,是他們家族第一個回到葉赫水畔的人,她還找到了三千年前特地為她寫的詩。3年後,81歲的她又想去看蒙古高原,席慕蓉陪着她又出發了。在海拉爾,葉嘉瑩口占的第一首絕句是:“餘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飄零敢自傷。已是故家平毀後,卻來萬里覓原鄉。”

葉嘉瑩是他們家裏唯一一個在一百年、甚至三百年裏,回到土默特蒙古高原的族人。她跟席慕蓉説,她在北京的家已經沒有了,可是到了蒙古高原,天穹低處盡吾鄉,突然之間,人就打開了。

有時候我想,如果人生是電影,就能在不順遂的時候黑屏,出一行小字“某年以後”,把悲傷快進到煙消雲散。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又説,詩人有兩種: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閲世,閲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閲世,閲世愈淺,則性情愈真。葉嘉瑩大概屬於後者。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是葉嘉瑩在南開大學時的助手。她記得,有一次葉嘉瑩在國家圖書館講女性詞的時候,談到法國作家法郎士寫過一本《紅百合花》,書裏説一個女子如果出生在一個比較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後的生活也比較甜蜜,到30歲的時候連一場大病都沒有生過,那麼,註定她對人生的認識是膚淺的。

當花間詞的作者用女性口吻表達男性的陰柔一面時,葉嘉瑩在一個被壓抑的環境裏半生飄零,站在高原之上説“餘年老去始能狂”,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蘇東坡、辛棄疾。在訪談中,葉嘉瑩和她的學生,也會反覆提到《人間詞話》裏的那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在這本訪談集中,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這幾十個人的記憶中,葉嘉瑩都是以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她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只存在於她自己的口述中。難得有人提到她先生,還説的是“她的先生很不講理,她自己這麼精彩的一個人,竟然都可以忍下來”。

1971年的夏天,文化史學者鄭培凱在哈佛大學學習,經常去哈佛燕京圖書館找各種各樣的善本,經常碰到葉嘉瑩,“葉老師只要進了圖書館,就一整天不出來”。鄭培凱到香港後,創立香港城市大學的中國文化中心,曾請葉嘉瑩來擔任客座教授。讓他驚訝的是,葉嘉瑩竟然是一個人來的,還帶着個很大的箱子。就這樣,她一個人住了一個學期,那一年,她80多歲了。

離開香港前,鄭培凱去送行,一進門就看見她自己在那兒收拾行李。她把所有行李收拾在一個大箱子裏,外面再用帶子綁起來,綁得非常好。她對鄭培凱説:“我都習慣了,旅行的時候都是這樣,都是自己做。”

葉嘉瑩有一個自創的概念——弱德之美,意思是要把內心的感情收起來,要有一種持守、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不能表達出來的。但“弱德”不是軟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仍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持。

葉嘉瑩説過,有時候集大成的時代,比如西晉太康時期,正是質樸的五言詩在風格上將轉未轉的一個階段,卻沒出現一個可以集大成的天才,那是詩人對不起時代;有時候詩人很有才華,可是遇到的時代不是文學發展集大成的時代,比如江西詩派,那是時代對不起詩人。

從1924年至今的近百年間,是不是一個對得起葉嘉瑩的時代,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一定是對得起時代的。

有一天,葉嘉瑩打電話給學生施淑儀,請她把自己夢中偶得的詩句用書法寫出來。那首詩是“換朱成碧餘芳盡,變海為田夙願休。總把春山掃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青春年華已經遠去,但還是要把眉黛掃成春山,那是無望中的希望。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8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後,我幾乎可以淚流滿面了,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湧現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總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細細心、批改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苟,他對科學的熱愛,他就是----朱光亞。他20__年逝世。他對以前充滿遺憾,對未來充滿嚮往。當我看到朱光亞的一幕情景之後,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個肝膽醫生,不畏手術的風險,執意的來策劃手術計劃。當一個女孩生命垂危時,眾多醫生都不敢為她醫治,而他卻不管如何都要試試,進行了9個小時的手術終於結束了,女孩已經好了起來;他還常常為別人着想,為病人們擺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時找不到鞋……他就是吳孟超,把病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而且他要求的手術費是十分便宜的。

劉偉對未來的嚮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難。他這種嚮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後用腳彈出了一首首優美動人的鋼琴曲。

這三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動人物。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四肢完好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為別人所着想、為他人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吳孟超和朱光亞。而劉偉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堅持不懈闖出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夢想。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19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縣民族中學的學生和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校園媽媽”、“張媽媽”。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她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幸運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張老師的生命價值觀非常清晰。

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學習她,學習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我們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大家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作為一名戰鬥在大理市太邑山區的教師,我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0

1988年劉秀祥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這個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貧困閉塞。直到20__年11月才剛剛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在小秀祥四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了,丟下了三個孩子。母親不堪生活的重壓,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後來,哥哥出外打工,杳無音信;姐姐也離開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親和小秀祥孤兒寡母兩個人。那年小秀祥11歲,獨自撐起了家庭的重擔,一個人照顧母親。

他身單力薄,無力下田幹活,就把家裏的農田租了出去,換些口糧和母親餬口。小秀祥一邊照顧着母親的生活起居,一邊撿垃圾、挖藥材換些生活開支,就這樣和母親相依為命,勉強度日。

背母踏上求學之路

小秀祥從小就具有遠見卓識,他認準了只有文化知識,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學習格外努力,國小畢業時的成績排在全縣第三。可是由於家裏經濟條件的原因,無法去上最好的縣中學,而是去了縣裏的一所民辦中學,以摸底考試第一的成績免費入學。

小秀祥帶着母親離家來到縣城上學,舉目無親,首先要解決的是食宿問題。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學校旁邊的山坡上搭了一間窩棚,在地上挖了鍋灶,作為自己和母親的容身之處,就這樣安頓了下來。小秀祥還利用課餘時間撿廢品、打零工賺點花銷,支撐着把書讀下去。

三年後,國中畢業,小秀祥考入了安龍縣第一中學。

小秀祥又帶着母親來到安龍縣開始了高中的求學生活。在縣裏租不起住房,這裏也沒有條件再搭窩棚,小秀祥就想辦法租下了農户不用的豬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幾元錢。小秀祥將豬圈打掃乾淨,用編織袋遮擋住四周,勉強能夠遮風擋雨,算是解決了兩人的住處問題。

小秀祥還是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刻苦讀書。長期的營養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壓力,小秀祥終於在大學聯考前病倒了,大學聯考落榜了。

人生谷底的生死抉擇

這個多年來一直支撐着他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堅持不住了,他要離開,永遠地告別這個帶給他這麼多痛苦和磨難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東西,做着離開前的最後準備。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記,自己曾經寫下的一句話驀地映入眼簾:“當你抱怨自己沒有鞋子時,卻發現旁邊還有沒有腳的人。”

這句話像一道閃電擊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難道就這樣放棄嗎?就這樣拋下自己的母親離開嗎?我有手有腳,有母親,還有家,比起那些無依無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還可以重新來過!”

小秀祥又振作起來了,他找了個學校復讀,準備再次參加大學聯考。在這一年的時間裏,小秀祥發奮苦讀,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來自臨沂師範學院(現在的臨沂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親喜極而泣。

可是隨之而來的學費、路費問題又擺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決心,“只要能夠答應他帶着母親去求學,解決學費和路費問題,他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並且簽下協議。”

秀祥帶母求學的經歷被媒體報道了出來,牽動了億萬人的心,也感動了校方。校方為他和母親提供了住處,還給他安排了勤工助學的工作,秀祥順利地開始了大學生涯。

秀祥的生活開始慢慢好轉,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回饋社會。秀祥把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寄回家鄉,給他一起拾破爛時結識的三個弟弟妹妹,資助他們上學。

大學畢業在即,秀祥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就業該何去何從的難題,擺在了秀祥面前。此時他一直資助上學的一個妹妹打電話告訴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繼續讀書了。

這個電話讓秀祥感到非常震驚,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放棄留在城市的機會,畢業後返回家鄉,做一名教師。“我要回去,我要告訴他們,夢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鄉,他可以幫助那些和他曾經是一樣的孩子們,通過教育改變他們的命運,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家鄉更需要他。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1

“神舟六號”載入航天飛行成功啦!在這麼多的宣傳報道中,我最感興趣的是航天員在太空居然也可以跟地球上的家人通話。

飛船進入太空的第二天剛好是航天員聶海勝叔叔41歲生日,最近聶海勝叔叔的事情太多了,完全“忙昏了頭”,連自己的生日都忘了。他的家人為了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事先沒有告訴聶海勝叔叔和航天局裏的`人。聶海勝叔叔的女兒在電話裏給爸爸唱了《生日快樂》歌。就是這個平凡的舉動,使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動了,隨着歌聲拍着節奏。這也羨慕死我啦。假如我是聶海勝的女兒,我要把這“神祕工作”做得更好!

首先我會事先了解爸爸在今年的生日裏想要什麼禮物,然後把它買下來,藏在“神舟六號”的某個地方,來給爸爸一個意外的驚喜,當然這要經過允許。

其次我會去定做一個大蛋糕,上面用鮮紅色的果醬寫着“祝‘神舟六號’發射成功!祝爸爸生日快樂!”而且還要嵌着各種水果,並把這個精美的蛋糕放在“神舟六號”的食物儲存艙裏,讓爸爸自己去尋找、發現。要知道在太空吃蛋糕可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哦!

而且我的普通話講得不錯,為了給爸爸一個超值的驚喜,可以錄製一首詩朗誦,讓整個太空都環繞着我們祖國的聲音,讓整個宇宙都感受到中國的悠久歷史。

假如我是聶海勝的女兒,我還有更多的理想。不過,我可的的確確是我老爸的女兒,我也和她一樣幸福!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2

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蹟】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歲,維吾爾族,新疆和田地區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卧底和翻譯。從警20xx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鬥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被當地羣眾譽為大漠“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説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xx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夥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祕密製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祕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佈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於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後,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製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和田是暴力恐怖鬥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鉅繁重和複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鬥智鬥勇,先後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戰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説,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後,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3

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自20__年10月16日上映以來,排片率最高時也不足1%,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日均票房徘徊在五位數左右,也就是説,這些城市日均觀看這部電影的總人數僅千餘人。截至11月6日,累計票房突破600萬,比起同期熱映首兩日票房就破億的《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這樣的票房成績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一部極其小眾的紀錄電影而言,這又無疑是一個值得矚目的可喜成績。根據貓眼電影的購票評分榜數據顯示,《掬》片以9.4的評分始終佔據評分榜的前列,也正由於這樣的口碑,《掬》片有了儘可能多的排片週期。

這是作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的導演陳傳興,在繼執導詩人鄭愁予紀錄電影《如霧起時》、詩人周夢蝶紀錄電影《化城再來人》後,“詩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電影記敍了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歷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靈建樹。電影從籌備、拍攝到上映歷時三年有餘,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海內外十餘座城市。比起漫長的攝製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終呈現又極其節制和簡樸,多處選擇了無聲勝有聲的留白,不得不説這是電影向詩的一次迴歸和靠攏,也是沒有矯揉造作的一次紀錄。儘管有很多評論聲音將焦點聚集在片中葉先生所闡述的“弱德之美”上,賦予影作以中心思想,但從更寬廣的視境中去忖度電影本身,對觀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生命的淬純——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為“弱者”的人類,需要承受、堅持、完成自我的過程,但又不止於此。

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壯闊,於苦難中成就生命的光輝;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將身外事“輕而化之”,守護心燈。葉先生的做到,在於她把生命的外延銜接到不朽的古詩詞上,所以在片尾,我們看到八十餘歲回到原鄉尋找葉赫水的葉先生竟然並無耄耋老態,只有一個普通尋根人對飄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棲息地的深情寄望。只是一眼望去,再也尋不到族羣的蹤跡。葉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吟誦起《詩經·王風》篇中的“彼黍離離”,最痛是那一句:“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是對生命的追問,也是從詩意到現實人生的比興。

客觀地説,這是一部“難於看懂”的電影。所謂難不是因為晦澀,而是因為“電影詩”的風格,對觀影者的文學積澱有很高的門檻要求。片中多次出現了呢喃般的影音,葉先生如遊吟詩人般對格律的吟誦,唐詩,宋畫……敍事整體看似在時間線上從人物幼時講起,但又總是以詩詞間隔——這當中有古詩,也有新詩,有已亡人的舊篇,也有葉先生的自創。這種材料組織方式讓影片的空間感十足,但也增加了理解領會的難度。前一段還是平易近人的生活瑣碎事,後一段卻是意味深長的言此及彼。沒有解説詞的紀錄片,很像沒有腳註的文章,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且對文中所引有通曉瞭解,看一遍很難完全明瞭。這是對觀者的挑戰,也是其作為文學紀錄電影的魅力之所在。

大門、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這是葉先生記憶中幼時住過的家園——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構成,她的自敍就是從記憶中的房門所打開的。而這也一一對應了她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那個“夢中常憶,青蓋亭亭”的精神家園早已不復,留在身後的是一世磊落功與名。可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這位華髮學者,而是當年那個出生在夏荷花期的“小荷子”,她令人無盡遐想和揣摩。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歷家園淪陷、餓殍遍野,18歲痛失愛母,無愛的婚姻,苛重的家養,無依的海外飄零,中年喪女之殤……除去滿腹才學和矚目成就,這些大概構成了葉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足以證明“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不是妄言。但如果只是驚呼葉先生面對諸種遭遇的剛健不息,恐怕又有些餘味不足。

在雲淡風輕回望坎坷身世的葉先生身上,最可貴和最耀眼的精神,是她求學時的恩師顧隨先生所書就的那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它有如雪萊在《西風頌》中擲地有聲的宣言:“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笑對不可控、不可逆悲劇時共有的人文精神。

這不是一部標榜與讚美為傳揚中國古詩詞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葉先生的傳記片,而是一首電影詩——以葉嘉瑩的人生軌跡為藍本,用聲畫為媒,所作的電影詩。和無數的璀璨詩篇一樣,它永遠無法一時間盡悟,但是每每捧卷,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鍊。這也是一位中國女性,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4

20__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到來,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舉辦的“閃亮的名字20__尋找最美教師”發佈儀式在北京舉行,公佈了10位最美教師、1個最美教師團隊的先進事蹟。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教師劉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教師”。

今年32歲的劉秀祥,是曾經千里背母上大學感動了無數人的中國孝子。他在大學畢業後毅然回鄉任教,如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從20__年從教至今,劉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學生,他牽線“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開展公益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眾達上百萬人。

劉秀祥老師 鄧小藝攝9月7日,記者一行赴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採訪劉秀祥老師的事蹟。採訪結束,我們和劉秀祥在校門口告別時,一名女孩挽着父親,拿着錄取通知書來找劉秀祥報喜。女孩叫姚恩全,前一天剛收到大連財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父母都在望謨縣實驗高中食堂工作。劉秀祥拿着錄取通知書看了又看,高興地説:“恭喜呀!你們在學校為學生們服務,自己的孩子又取得這麼好的成績,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從劉秀祥爽朗的笑聲中,我感受到了採訪中人們的説法:“劉老師,他是光……”

“他是光……”王代分深情地説起劉秀祥老師。

王代分和妹妹王代美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的父親身有殘疾,精神也需要長期靠藥物穩定,只靠母親一人支撐一家5口人的生活。20__年,在望謨縣民中高一的一次歷史課上,劉秀祥注意到了這對眼神中充滿對知識的渴望卻有些怯怯的雙胞胎姐妹。在瞭解到了姐妹倆的家庭情況後,劉秀祥像哥哥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上都盡力幫助她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她們。

“劉老師的經歷和我們有些相似,我們會覺得很有共鳴。當時劉老師特意為我們倆姐妹寫了一篇文章《同樣的命運,同樣的堅強》,鼓勵我們。他是我們奮發讀書,改變命運的精神動力!”説到這裏,王代分有些激動。

現在,王代分和王代美已經分別從貴州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姐妹倆都選擇回到望謨建設家鄉。妹妹王代美在望謨縣政府工作,王代分則成為了劉秀祥工作室的一員,看到工作室籌備的消息時,她立刻聯繫劉秀祥表示自己希望加入。“劉老師改變了我們,我們也想回來改變更多的人。”王代分説。

劉秀祥工作室是在寧波市教育局、黔西南州教育局和望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建設起來的。工作室致力於培養更多優秀的鄉村教師,幫助更多孩子,將劉秀祥的光和熱輻射到更廣的範圍。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5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在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這口井”從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懸崖絕壁,僅東面略微緩一些,祖祖輩輩沿着巖縫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隱藏其中。

1997年,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天路”。

為何要修這條路?因為窮。毛相林還記得,“我們那個時候人均收入不到300塊錢,就有那麼窮。我們的收入靠什麼?就是靠賣點苞谷,賣點臘肉,就是這種收入,沒有其他收入。”

修路有多難、多險、多苦?

毛相林和村民們一起,腰繫長繩,站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打炮眼;沒有挖機,就在懸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個立足之地,然後再用鋼釺和大錘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蕩、壁上爬,用兩腳蹬,在半山腰炸開一處處缺口,步步為營向前推進。

修了7年,路修通的那一天,下莊村全村的人都出動了,“我們把村民喊到對面的那個樑上,看到車從高處慢慢地往下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拍巴掌,高興得不得了,我自己也感覺有些驕傲。”毛相林回憶到。

路通了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特別是我們的基礎設施,路通了,這些電壓桿啊,拿起設施就給我們安起來了,整個都煥然一新了,屋裏都感覺亮堂堂的了。現在家家户户都有電視,都安起空調、冰箱、冰櫃,現在你走到哪一家門户都有。”

想過好日子,村裏就要發展產業。毛相林請來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海拔、土壤、氣候、水分、陽光等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後確定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脱貧產業,養殖業方面,重點發展生豬。

“我們全村柑橘產的有650畝,今年預算銷售額達到九十萬,西瓜能達到十來萬, 100多畝桃園也可以達到一、二十萬。”毛相林稱。

20__年,下莊村整村脱貧;到20__年底,全村累計64户269人穩定脱貧,貧困發生率降為0.29%,人均收入達1.2萬元。

明年下莊村計劃重點打造第三產業——旅遊。毛相林預算了一下,每年下莊村的遊客能達到兩千人次,他正發動村民申報農家樂,反響熱烈:“老百姓很高興,踴躍地報名。”但光報名不行,毛相林要對申報條件嚴格把關:首先房屋要漂亮整潔,衞生條件好;其次房間夠多,能住上十來個客人;最後還要有服務意識,炒菜水平也得過關。他計劃先發展一批條件成熟民居的建造農家樂,其他的村民來學習,學好了、學到位了,也可以開辦。

現在的下莊村常住人口有280多人,毛相林稱:“明年我們要房屋整改,統一成一個色、一個樣。”按照他的預期,明年下莊村的人均收入將超過兩萬:“我們這裏的機遇是得了縣委、市委,國家各級各部門的關注和支持,下莊會有個更好的明天。”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6

中國飛人蘇炳添1日在東京奧運田徑賽場上以9秒83的成績在男子100米半決賽中打破亞洲紀錄。

這一消息讓許多亞洲人備感振奮,多家日本媒體也不吝稱讚——日本時事通訊社2日報道中寫道,蘇炳添跑出了亞洲短跑新的歷史,有日本網友説,同為亞洲人,“我為他感到驕傲”。當我們為蘇炳添表示祝賀時,卻不知蘇神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風雨才有今天這樣的成績。

如果説袁國強教練是蘇炳添初期的領路人,那麼亨廷頓則是蘇炳添中後期取得巨大突破的功勛教練,沒有亨廷頓的指導,也許蘇炳添pb只停留在9秒99,雖然已創造亞洲本土選手的歷史,但始終與世界一流水準相差甚遠,蘇炳添這匹千里馬遇上了亨廷頓這位好伯樂。

20__年開始,亨廷頓正式成為蘇炳添主管教練。亨廷頓幫助蘇炳添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蘇炳添一度感到不適,但成績進步卻很明顯。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了9秒91的成績,在亨廷頓的指導下蘇炳添迎來了自己的巔峯,整個20__賽季蘇炳添四次打開10秒大關。

職業選手,因為訓練過度難免受傷,蘇炳添也曾經因為腰部受傷,缺席全國田徑錦標賽。那時候,他曾經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達到終點了,甚至開始聯想自己退役後,是否要去當教練。但是不甘心後退的人,必然會重新回到賽場。蘇炳添坦言,那段時間壓力俱增,除了自己一個是80後以外,剩下的全是90後,那個時候,他猛然發現,自己似乎老了。亞洲百米飛人蘇炳添,創造新的歷史,9秒83神話背後的平凡故事是挑戰體能與年齡的限制,也是一件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

作為一個黃色皮膚的亞洲人,他用不懈的努力挑戰了年齡與體能的極限,讓世界為之驚歎,每一個國人都與有榮譽!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7

組織部組織全體黨員一起觀看學習了戰鬥英雄張富清的先進事蹟。張富清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深藏功與名,連他家人都不知道,他曾榮獲西北野戰區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並被授予軍戰鬥英雄稱號和師戰鬥英雄稱號,這些使我對張富清萬分敬仰和欽佩。

張富清身上的品質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後輩去學習和繼承的:

學習張富清事蹟,就要繼承榜樣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多少年來,張富清從來沒向組織要求過什麼。他説與已經犧牲的戰友相比,他的功勞不算什麼,他更沒有資本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現在活着,還享受着那麼好的待遇,已經很知足了。張富清謙虛説自己的功勞不算什麼,因為當時他周圍的優秀共產黨員的英勇事蹟深深影響着他,也是因為他始終懷有一顆奉獻、愛國的初心。我們要向英雄模範學習,做到居功不傲,不忘初心。

學習張富清事蹟,就要銘記國家一體。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哪裏來家庭的幸福健康。張富清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為重,使我更加刻理解了“先集體、後個人”的精神內涵。幹字當頭,只要是黨的需要、國家的需要,我們就要以國家大局為先,無畏艱辛、一往直前。

三是我們要把張富清精神學習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黨員幹部要始終挺身在前,自覺在學習上對標對錶,在行動上真抓實幹,務實進取;要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工作生活中要有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張富清精神落實到正己修身、不改本色,爭做時代楷模。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張富清謙遜,務實,是時代最可愛的人。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向老英雄張富清學習,立足當下,堅守初心,充滿鬥爭精神,永懷愛國情懷。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8

傷病對於每名運動員都是頭號“公敵”,蘇炳添也沒能倖免。在蘇炳添14年的職業生涯中,20__和20__年兩次遭受腰傷的困擾,並且10年他還受過一次傷。20__年他飽受腰部肌肉傷病困擾,競技成績嚴重下滑。全年17強,只在室內賽拿到3個冠軍。他最看重的室外百米僅在瑞士賽奪冠,成績為10秒34。當時蘇炳添傷病嚴重程度,教練組都很悲觀了。更可怕的是,蘇炳添自己也萌生了退役的想法。跟小時候自己總想着做逃兵不同,這次是因為自己的身體跑不動了。想着壯志未酬,蘇炳添那段時間無比痛苦。但是經過無比漫長的困獸之鬥,最後蘇炳添還是選擇了繼續戰鬥。在500多天沒有參加任何比賽的背景下,蘇炳添在20__年4月24日廣東肇慶的田徑分區邀請賽跑出9秒98。賽後蘇炳添熱淚盈眶,上次破10秒還是在3年前。雖然離的時間不久,但是對於蘇炳添來説卻恍如隔世。觀眾們看到蘇炳添的神勇表現也無比激動:他們的“蘇神”回來了!

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 篇29

20__年9月15日21時10分,劉伯明作為“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成員,同翟志剛、景海鵬一道,承載着全國人民的企盼與厚望飛向太空,並同翟志剛密切配合,協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艙行走的偉大壯舉,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第一次飛向太空,劉伯明驚歎於地球家園的美麗,驚歎於個人的渺小和人類的偉大,更為祖國航天事業的成就感到自豪。受失重的影響,他們在太空中執行任務困難重重。僅僅打開艙門這一個動作,就讓劉伯明和翟志剛的體力完全透支。

我們在電視轉播鏡頭中看到,劉伯明與兩位戰友沉着冷靜地完成每一個步驟,為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高高飄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們準備出艙工作時,劉伯明的耳機中突然響起了陣陣火災報警聲,危急時刻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呢?

20__年9月27日16時30分許,是翟志剛打開飛船艙門,開始太空行走的計劃時間。一切準備就緒,不料,意外卻發生了:當他開啟艙門時,艙門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若打不開艙門,出艙活動就要延遲。

“決不能讓全國人民失望,決不能辜負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翟志剛和劉伯明、景海鵬迅即啟動預案,用輔助工具連續撬了3次,終於打開了中國人信步蒼穹的大門。就在此時,“意外”接踵而至:軌道艙突然響起火災語音預警,並不斷重複。他們深知,艙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後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明當即報告地面,並認真檢查艙內電路,卻未查出原因。為了完成出艙任務,劉伯明臨時改變了操作步驟,把國旗遞給翟志剛,讓他走出艙門後率先揮舞國旗,自己則返回軌道艙排除火災隱患。那時他只有一個想法:“生死不在我們考慮的範圍之內,完成任務才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不負祖國人民的重託,無愧歷史的選擇。”

“出艙!”危急關頭,顧不上猶豫,翟志剛果斷決定開門出艙。關鍵時刻,根植革命軍人血脈的堅不可摧信仰信念和生來為戰勝的血性秉性,迸發出強大力量。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務作為首要選擇,臨時改變出艙程序。16時43分許,身着“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揮動着鮮豔的五星紅旗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後經查,火警是因煙火敏感器對高真空環境適應性不好所致。在清華大學的一場報告會中,當有學生問起“擔不擔心回不來”時,劉伯明的回答撼動人心:“即便是死,我們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在太空的三天,每當他們飛到北京上空的時候,劉伯明都想趴在舷窗上,抽一點點時間往外看一看。每當遇到困難、累到極限時,他都會想起祖國。劉伯明還向鏡頭展示了一張字條,上面寫着“俯瞰家園,同一個地球村;橫望日月,同一個太空城;三馬飛天,齊祝願;天地連線,一家人。”

一如20多年前那個在家鄉泥濘道路上頂着風雪騎車往返的堅毅少年,今天的劉伯明,用當年的那股韌勁面對航天員艱苦的訓練,並取得驕人成績。從“神五”落選後,劉伯明觸動很大。為彌補差距,他把相關專業書籍都找了出來,進行重新梳理。3個月內,他整理出筆記、資料70多萬字。針對“神七”任務,劉伯明還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比如,他從不死記硬背,而是總結出心理表象記憶法,每天晚上躺在牀上,把白天訓練的操作程序在腦海裏放電影。父親劉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親眼見證兒子訓練的艱苦:坐在高空旋轉椅上,疾轉100多圈後,下來還要辨別方向;有幾天要24小時頭朝下躺在30度角傾斜的牀上。回憶起這些鏡頭,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對兒子的憐惜。如今,劉伯明帶着億萬中國人的夢想,乘坐神舟七號飛向太空。20__年9月27日16時43分,翟志剛穿着我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劉伯明的協助下打開艙門,邁出了中國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劉志生得知這個消息非常激動,他説:“沒有白努力,兒子是好樣的!”

神舟七號飛船順利着陸後,劉伯明出艙後發表講話:“我們剛才進行了重力返回再適應,並進行醫監醫保檢測,身體狀況都正常,相信中國航天員是最棒的,請祖國人民放心,感謝祖國人民。”

20__年11月7日上午10點,慶祝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劉伯明“英雄航天員”,並獲頒“航天功勛獎章”。劉伯明與翟志剛、景海鵬三位航天員在太空的身影是20__年的焦點和亮點,他們成就的不僅僅是一次成功的太空飛行、太空漫步,更是中華兒女的自信和夢想,他們實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jz3o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