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歷史調研報告(精選4篇)

歷史調研報告(精選4篇)

歷史調研報告(精選4篇)

歷史調研報告 篇1

一、調查背景分析

本次調查採取的是普遍調查,以一個班為調查樣本,調查方式是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我們歷史組制定問卷,之後分別在高一、高二展開調查,覆蓋面廣。由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高中生了解歷史的途徑不再是那麼單一,而如今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的情況,雖然央視提出學國學,舉辦開心辭典,但是人們認為學文科並不能明顯帶來經濟效益,歷史學習自然就處於尷尬的境地。通過問卷調查,瞭解高中生歷史學習情況及歷史學習興趣,針對每個班存在的問題,採取措施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進,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如何學習歷史,提高歷史成績。

本次調查採取無記名的方式進行,發放問卷61份,回收59份。男生完成19份,女生完成40份。

二、調查情況分析

在問到是否喜歡學習歷史時,48個人選擇很喜歡、比較喜歡和有點喜歡,佔81.3%。比例還是比較大。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對歷史學習還是有興趣的,不反感。在教學中,可以多講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增強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當問到他們對歷史專業的認識,21個人選擇歷史專業是考古發掘的,26個人選擇歷史專業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有5個人選擇為從事歷史教學做準備,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對歷史專業還是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在問到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中,男生跟女生的選擇有點差別。男生喜歡的歷史人物主要集中在有名的政治人物上,如項羽、曹操、拿破崙、漢武帝等。而女生喜歡的歷史人物集中在文人,如毛澤東、李白、李煜、周恩來、屈原等。可以説還是比較真實的反映了男女的差別。在談到如果時光可以回溯,最願意生活在中國古代的哪個朝代時,34個人選擇唐朝,其次是漢朝。漢唐可以説都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強大、比較繁榮的朝代,一個原因可能是影視節目的影響,但是由此也不難理解,他們都希望生活在比較強大的國度裏,由此也似乎表達了他們對國家繁榮富強的希望。最想去的歷史名勝古蹟,大家的選擇還是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故宮、埃及金字塔、圓明園、長城等,可以説大部分都是世界上舉世聞名的景點。其中很多都具有濃厚的歷史氣息。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探索歷史奧祕,瞭解歷史事實的精神。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穿插的講一些這樣的歷史,以引起他們的興趣。

按時間段和國別分,有29個人選擇喜歡中國古代史,15個人選擇喜歡世界古代史,10個人選擇喜歡世界近現代史,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喜歡古代史,古代史距離現在久遠,大家對古代史有較多的遐想和憧憬,對古人的生活比較感興趣。在問到按專題分,喜歡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還是文化史時,9個男生選擇軍事史,7個男生選擇文化史,而對女生來説,只有3個人選擇軍事史,24個人選擇喜歡文化史。由此可以看到男女生對歷史的關注點不同,男生主要集中在軍事史,而女生大部分選擇的是文化史。

在問到你瞭解江西的歷史嗎這個問題上,2個人選擇非常瞭解,23個人選擇比較瞭解,29個人選擇不太瞭解,3個人選擇完全不瞭解。可以説對地方史的瞭解不是很多,有待加強。有34個人知道江西省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只有4個人經常去,27個人偶爾去,29個人表示沒去過省博。

在問到對歷史課本是否滿意時,5個人選擇滿意,40個人選擇比較滿意,10個人選擇不是很滿意,3個人選擇很糟糕。絕大部分人對現行課本是滿意的。不過,在談到歷史課本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時,18個人認為應該增加歷史圖片,22個人選擇增加輔助性的文字閲讀資料,13個人認為應該調整教材的內容體系,還有6個學生選擇其他,有人認為應該按時間順序,中外結合的編寫教材,有人認為條理要更加清楚,還有人要求課本是彩色的。可以説他們提出來的要求在新課改中有所改進。

在問到除了課堂學習之外,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什麼的時候時,17個人選擇歷史書籍的閲讀,32個人選擇歷史題材的影視節目,13個人選擇通過網絡,還有4個人選擇通過看小説獲取歷史知識。可以看到,大部分人是通過現代化的影視、網絡獲取歷史知識,而通過閲讀歷史書籍獲取歷史知識這一傳統途徑的人數明顯要少。

在問到你喜歡的歷史老師的講課風格時,6個人選擇喜歡條理清晰,直接服務考試型,53個人選擇幽默風趣,知識拓展型,只有1人選擇循循善誘,交流啟發互動型,沒有人選擇照本宣科,自導自演型。可以説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幽默風趣,知識拓展型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上課既有意思,又能拓展課本之外的知識,無疑能打倒學生。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問的是將來是否有意願報考歷史學專業,有2個人選擇會,28個人選擇可能會,12個人沒有考慮過,17個人選擇不會。可以説有一半的人可能會讀歷史,比例還是比較大的。

三、調查結論及對策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學習歷史,他們對歷史學專業還是有比較清晰地認識。其中,男生跟女生在喜歡的歷史人物及喜歡的專題史時差別明顯。男生喜歡政治人物,在歷史上曾經有大作為的人物,而女生喜歡的歷史人物中,大部分是文人,他們比較浪漫,在歷史上有不平凡的遭遇。最想生活的朝代選擇唐朝的人是最多的,唐朝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全盛的時代。大部分人喜歡的時間段是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專題選擇上也集中在軍事史和文化史上。其中,男生傾向於軍事史,女生傾向於文化史。可以看到,高一(9)的學生大部分人還是對歷史很有興趣的,平時上課時多多引導,激發他們的興趣,我想他們是能把歷史學好的。在選擇最想去的歷史名勝古蹟上,他們大部分人寫的都是一些舉世聞名的景點,其中有一些迄今仍存在謎底,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們探究歷史奧祕的心情。他們有探索歷史奧祕,探究歷史事實的慾望。這也是他們喜歡歷史的一個明顯表現。

對江西的歷史瞭解上,大部分人是不夠的。得加強地方史的宣傳。江西省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34個人知道這個事實,但是31個人去過省博,29個人沒去過,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生活在上高,對本地的一些資源都沒有充分利用到,這可能與他們平時作業多,學習壓力大有關,但是學校對這些是比較清楚的,應該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一起去參觀省博。讓他們對歷史有比較清楚的感性認識,看到古代一些文物,激發他們的想象,增強民族自豪感。

對歷史課本的滿意度上,有45個人滿意現在的歷史課本,大部分人認為應該增加歷史圖片,增加輔助性的文字閲讀資料。他們的要求在新課改中得到了重視。可以説新課改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有同學反映歷史課本要按時間順序,古今中外編排,但是我還是覺得學歷史,首先得把握線索,得通,只有在通史的基礎上,才能對專題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除了課堂學習之外,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歷史題材的影視節目以及網絡,傳統的閲讀歷史書籍的方式顯然不再是唯一的。這跟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有關。現在的科學技術帶來的網絡,為人們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網絡信息資源亂而雜,我們得辨別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雖然影視節目、網絡能帶來很多的信息,但這並不能完全取代歷史書籍的閲讀,所以我們在學習時,要儘可能的掌握多種途徑,以獲取更多的信息。

大部分學生選擇喜歡幽默風趣,知識拓展型的歷史老師,這不僅是他們對歷史感興趣的表現,同時也對我們老師提出了要求。他們並不是完全把學習歷史當做應付考試,其中還夾雜着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他們喜歡老師講課幽默風趣,拓展課本之外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向這個方向邁進,向這個方向努力。幽默風趣不是每個人能做到,我們要做的就是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以便在上課時能夠發揮自如,不至於講得乾巴巴的,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們要避免照本宣科,自導自演。

歷史是無法再現的,也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和模擬。所以,歷史知識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語言的傳遞,通過教師的講述,幫助學生感知歷史表象,理解歷史概念,掌握歷史發展規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是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往往面面俱到,一講到底,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獨角戲,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學生被動接受、興趣索然。現在新課改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在其中起的是引導的作用,在課堂上可以增加師生互動,讓學生多思考,深刻體會歷史人物的心情,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

有30個人可能會學歷史,這個比例還是比較大的。可以看到他們班對歷史的喜歡,他們希望在歷史學上能夠進一步深造,瞭解更多的歷史,進一步探究歷史事實。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其實,大部分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甚至打算將來繼續深造,但是平時上課時,他們卻不活躍,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個問題首先得歸結為上課時是將歷史作為考試科目,是在學習歷史,加上做作業,給他們帶來任務,負擔,自然就沒有那麼熱心。但是,如果教師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真正的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我想他們是會被打動的,他們上課時會積極配合,也會按時完成作業。這樣,歷史成績肯定也會明顯得到提高。

結語

此次問卷調查,可以説是比較成功的。通過調查,我們瞭解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也瞭解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可以看到高一(9)班大部分學生對歷史是比較感興趣的,老師在上課時要多引導他們,拓展一些課外知識。當然,高中生歷史學習還存在很大問題,有些老師完全圍繞大學聯考,只講一些與考試有關的,這無疑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拓展他們的見識,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不能一切圍繞大學聯考,除了大學聯考,還要學習一些基本常識,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使他們得到最好的發展。這是教育的目的,是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每個老師都要清楚認識到的。而我們做此次問卷調查,也主要是為了瞭解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瞭解其中存在的問題,採取有效的措施,以更好的促進他們的歷史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歷史調研報告 篇2

在實習的最後一週,我們歷史實習小組為了更深入瞭解新世紀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和相應的教師教學情況,決定在這所中等水平的普通中學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分別是在八年級(2)班(重點班)和八年級(7)班(普通班)和高一(8)班(重點班)和高一(5)班(普通班)這四個代表性班級發的問卷,回收率達85%以上。我們的問卷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兩部分,其中客觀題還有多項選擇題,針對國中學生的智識情況,我們對高中卷的一些選擇題和主觀題的一些問題刪掉了,做成國中卷。本調查報告以客觀題的統計結果為主要分析基點,輔以主觀題的調查結果。下面將具體分析統計結果,以及國中生和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上的不同。

(一) 國中生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有近七成(69.62%)的學生表示喜歡歷史,可能鑑於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大多數學生還是很喜歡歷史,這與實際教學中歷史學科的弱化形成鮮明對比。喜歡的原因主要是歷史知識的趣味性(41.77%)和教師講的生動(37.97%),其次是教師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0.25%),值得注意得是選擇“課本編的好,便於學習”比率是最少的(13.92%­),可見對於學生來説,什麼樣的課本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師能不能生動地講出有趣的歷史,教師的語言藝術和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包括對課本內容的補充和刪減以及改動)是最重要的。而在不喜歡的原因中,“歷史知識單調乏味”比率最高(22.78%)。而歷史知識的單調乏味主要來源於教科書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骨架式羅列和抽象的政治術語的重複套用(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等),這説明如果照本宣科,即使採取讓學生説、小遊戲等等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措施,效果也是不樂觀的。這在主觀題“你心目中理想的歷史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的開放式答案中得到了印證,絕大多數學生回答為這幾個詞語:生動、有趣、幽默、知識淵博。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歷史成績較好(48.10%)和一般(40.50%),認為自己優秀(6.3%)和很差(5.06%)的比例很少。而這些成績的獲得主要得益於考試前背一段時間(39.24%)和教師教學為主自己學習為輔(30.38%)以及平時課堂的積累(24.05%)。通過自己主動學習而獲得成績的比率是很低的(8.86%)。

學生認為一星期一次(45.57%)的作業較好,在現在的情況下,有43.04%的學生偶爾交過作業並進行了批改,有40.51%的學生每次上完課後交作業但是沒有批改。看來歷史學科並不需要佈置很多作業,每週最多一次是比較合適的。

在目前的情況下,有59.49%的學生認為歷史課一般都能理解,有22.78%的學生認為很簡單,這説明現有的歷史教學難度控制的很好,學生對課的理解比例還是很高的,這有力地駁斥“學生連最簡單地問題都理解不了”的矮化學生地説法。

課後對歷史課的投入方面,每星期看1次的佔39.24%,沒有看過的佔29.11%。這放映了學生很少花大量時間去看歷史的客觀現實。在“如果學校裏成立一個祖國曆史文化的社團,到時你會加入這個社團嗎?”的提問中,40.51%的學生選擇“有意思就參加沒意思就不參加”,有30.38%的學生選擇“其他同學參加就一塊參加”,表示很積極參加(12.66%.)和不會參加(16.46%)的比例都相對較少。而如果參加的話,有73.42%的學生對訪問名勝古蹟最感興趣,其次是學生自由討論(51.9%)再其次是專家學者講座(21.52%)。這説明如果舉辦一個有意思的社團,大部分的同學都願意來一展伸手。

大部分的學生是通過聽課(81.01%)和看書(49.37%)來學習歷史課的,這在主觀題第一題和第五題的調查中也得到證明,比方説很少有人是通過圖書館來了解歷史,主要是通過課堂電影電視和網絡報刊來了解歷史,除課堂外,其他途徑獲取的歷史知識是零碎的不嚴謹的。而在第五題中我們瞭解到很少有人看相關的嚴肅的歷史課外書,大部分是通俗性的作品,甚至有許多人根本就沒看過。這説明在課業負擔越來越重,遊戲漫畫運動越來越吸引學生的背景下,課堂是青少年獲取歷史知識的最主要渠道,課堂上傳授的知識甚至關乎到他們的一生,形成了他們對許多事務的看法。因此在課堂上傳授全面的、嚴謹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歷史知識關乎到社會的道德水準和發展趨向。僵化的、教條的歷史知識使學生感到厭倦和形成偏見,對中國歷史文化缺乏認同,同時也缺乏世界眼光。

(二) 高中生情況

調查表明,高中生的情況跟國中生在許多方面是類似的,比方説喜歡歷史的原因,現存歷史課堂的理解程度,學習歷史的方法,希望老師佈置作業的次數,看課外書的情況,瞭解歷史的途徑,參加社團的情況等等。

但我們發現在許多細節方面,高中生髮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喜歡歷史的比例有所提高(79.73%),在喜歡的原因方面,“歷史知識的趣味性”提高到60.81%,而其他因素比例都下降了,比如教師自己的因素和教科書的因素,更加重視歷史知識本身。

b高中生對自己歷史成績的評估下降了,認為較好的下降至28.38%,認為一般的上升到60.81%

c在學習歷史課的方法方面,看書的比例提高很快達70.27%,做作業的比例有所提高,達25.68%

d在希望佈置歷史作業次數方面,一星期一次的比例提高很快,達81.08%,交作業獲得批改的比例有所提高,達58.1%

e在歷史成績的獲得方面,考試前背一段時間的比例下降,為20.27%,而主要得益於平時課堂積累(39.19%),得益於自己學習的比例亦有所提高。得益於教師教學比例的差不多。

f課後對歷史課的投入高中生要多,“每星期看1次”為48.65%,“每星期看2次”為21.62%,而沒有看過的比例下降了,為18.92%

g高中生認為歷史很簡單的比例下降了,為10.81%,但是認為很難的比例也下降了,為1.35%,認為一般都能理解的比例則大幅提高,達74.32%。

h在參加社團方面,高中生明顯理智多了,盲從性下降了,其它同學參加則參加的比例為13.51%,而表示很積極參加(13.51%)有意思就參加(51.35%)不會參加(21.62%)的比例都有所提高。而在最感興趣的活動方式方面,訪問名勝古蹟(72.97%)的比例差不多,學生自由討論的比例明顯下降為28.38%,而專家學者講座(41.89%)和教師專題講座(20.27%)的比例均有所提高。專家學者講座位列第二,區別於國中生的位列第二的學生自由討論。

i在心目中的歷史教師的提問中,高中生更注重博學以及獨到見解、野史以及故事。

(三) 綜合分析

正與我們的預料相反,無論國中生還是高中生對於歷史課以及歷史持冷漠態度的人人數極少極少,可以忽略不計。許多人對現狀不滿,卻又無可奈何,他們盼望改變。他們也做好了一旦教育制度改變他們也做相應改變的準備。

易中天受到國中生高中生的喜愛,易中天以淵博的學識做底,同時具備將學術語言轉換為大眾語言的素質,同時易中天所講所説均為與人生人性有關的話題,易中天成為學生偶像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省思。

調查表明初高中學生均在記憶相關歷史知識時遇到困難,説知識很混亂,他們要求老師幫助。歷史教師應該探索出記憶的訣竅和便捷方法提供給學生,這要成為教師工作的一部分。

許多學生表示討厭近現代歷史,而喜歡古代史。原因具體有那些,目前我們尚不得而知。推測可能是要記的東西太多,這段歷史恥辱,術語太多或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同時許多學生抱怨老師沒有講清諸如“出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理論詞彙的含義,我們認為教師應非常細膩地、人性化的關注學生可能遇到的麻煩,站在他們的角度多想一想。所以中學歷史教師有一定的藏書量並且不斷求知是必要的,多讀書和坐得下是歷史教師必備的職業品質。這樣教師的遠見創造性和智慧才會形成。

歷史調研報告 篇3

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組建起來的,是西北地區最早的由黨中央授予正式番號的一支正規紅軍隊伍。1920xx年大革命失敗後,黨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指明瞭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同年10月,在陝西黨的領導下,發動了清澗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1920xx年5月爆發的渭華起義,在方圓2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建立紅色政權,實行武裝割據。起義軍民與“圍剿”之敵進行了三月之久的英勇鬥爭,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成為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後全國最有影響的起義之一。到1931年,西北地區先後爆發過清澗、渭華、旬邑等數十次武裝起義、兵暴。雖然都失敗了,但卻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培養鍛鍊了一大批武裝鬥爭的骨幹,積累了鬥爭的經驗,為後來創建紅軍和陝甘、陝北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劉志丹等人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經過長期艱苦鬥爭,於1931年9月在陝甘邊界的南樑地區建立了南樑游擊隊。10月下旬,晉西遊擊隊渡黃河轉戰至南樑地區,兩支游擊隊勝利會師。1932年初,部隊改稱“西北反帝同盟軍”。2月12日,在正寧縣三嘉塬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12月24日,部隊開到陝西省旬邑縣馬欄鎮轉角村,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2團。

1933年5月,在敵人向紅2團和照金根據地進行“圍剿”之際,左傾機會主義者領導人杜衡強令紅2團南下渭華地區,遭敵重兵圍追堵截,部隊在終南山被打散。歷經磨難,劉志丹、王世泰等倖存下來的紅軍領導人和骨幹,終於在4個月後返回照金。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第一支陝甘紅軍部隊,就這樣被“左”傾機會主義者斷送了。

紅二團南下渭華後,陝甘邊的革命鬥爭又有新的發展。1933年11月3日,陝甘邊特委和紅軍總指揮部召開包家寨會議,決定恢復紅26軍。8日正式宣佈成立紅26軍第42師。下轄紅3團和紅4團(騎兵團),共500餘人。隨即進軍南樑,掃除陝甘交界的反動地主武裝。到1934年,以南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

1934年2月至5月,陝甘寧三省軍閥糾集1萬餘人的兵力對於南樑革命根據地策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劉志丹率領紅26軍主力,在游擊區赤軍和游擊隊的配合下,轉至外線,連戰連捷,殲敵3000餘人,粉碎敵人精心籌劃的“圍剿”。紅26軍也不斷壯大,新組建了紅1團、紅2團和西北抗日義勇軍,主力達到5個團3000餘人。11月,陝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樑召開,宣告陝甘邊蘇維埃工農民主政權正式成立,各縣區都接踵成立了紅色政權。在隴東高原上誕生併成長起來的紅26軍和各路遊擊軍彙集成了一支不成阻遏的紅色鐵流,嚴重動搖了反動派在西北的統治。

1935年春,國民黨集合4萬兵力,對陝甘邊和陝北兩塊蘇區策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面對十餘倍於己之敵,紅26軍、紅27軍(1935年1月在陝北成立,即第84師)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先後在吳家寨子、馬家坪殲敵高桂滋部兩個營又一個連。至6月底,紅軍主力和游擊隊連戰連捷,俘敵20xx餘人,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定、靖邊、安塞、保安等6座縣城,在陝甘20餘縣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游擊區擴大到30餘縣,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聯成一片。敵人的第二次“圍剿”被徹底粉。紅軍主力發展到5000餘人,游擊隊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壯大。

1935年7月,蔣介石調兵10萬之眾,親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向陝甘邊、陝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8月初,劉志丹率紅26軍、紅27軍北上吳堡,於幕家塬圍點打援,首戰告捷,殲敵600餘人。隨即隱蔽南下,到達綏德新店一帶,再度圍點打援,以游擊隊、赤衞軍圍困定仙墕守敵晉軍一個營,紅26軍主力及紅27軍84師埋伏於敵必經之路。8月21日,一舉全殲西渡黃河來援的晉軍第3旅第6團1200餘人,取得定仙墕大捷,首次一戰殲滅敵人1個整團,狠煞了敵人的氣焰,充分體現了劉志丹的指揮藝術和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1935年9月,鄂豫皖紅25長征到達陝北,與紅26軍和紅27軍勝利會師。9月18日,在永坪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紅15軍團。紅26軍改編為紅15軍團78師。抗戰暴發後,相繼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第689團,八路軍第2縱隊344旅、第4縱隊4旅,新四軍第3師10旅,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5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16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116師。其建制一直完整地延續至今天。

紅26軍從誕生到編入紅15軍團,獨立奮鬥兩年零九個月,大小戰鬥500餘次,斃傷俘敵10000餘人,繳長短槍6000餘支,輕重機槍150餘挺,迫擊炮18門,擊落敵機1架,以小的代價換取了大的勝利。經過艱苦戰鬥,開闢了以南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繼而會同紅27軍,粉碎敵人的“圍剿”,將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後,全國各蘇區幾乎全部喪失,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危難之際,保存了全國僅剩的一塊紅色根據地,使之成為黨中央和各路紅軍的長征落腳點和抗日出發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業績。

編入紅15軍團後,78師參加勞山、榆林橋戰役,以戰鬥的勝利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陝北。此後,在黨中央、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下,參加直羅鎮戰役,東征山西,西征寧夏、甘肅,實現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抗日戰爭時期,出師華北,首戰平型關,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馳騁中原,血戰長樂村,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南下華中,淮上反頑,東進蘇北,鞏固與發展淮海根據地,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拔據點,反“掃蕩”,壯大人民武裝,攻克蘇北重鎮淮陰。解放戰爭時期,挺進東北,參加四平保衞戰。三下江南作戰期間,二打靠山屯,師長鍾偉打了一場違抗命令的勝仗,威名遠揚。連續參加夏、秋、冬季攻勢,聚殲大黑林子,激戰昌圖縣,攻克彰武城,會戰温家台,活捉國民黨新5軍軍長陳林達,首開活捉東北敵軍長先例。遼瀋戰役首戰義縣,創造新鮮戰場經驗;主攻錦州,率先突破,湧現出捨身炸地堡的英雄樑士英;會戰遼西,解放瀋陽。部隊連續作戰,不怕犧牲,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的表揚。參加平津戰役,解放天津,率先打到金湯橋。進軍華中南,參加衡寶和廣西戰役,解放南寧,從松花江一直打到中越邊境。1949年東北軍區將116師評為“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衝、猛追,三猛稱著;善於運動野戰,攻堅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1950年10月,116師首批入朝,連續參加志願軍一至五次戰役和340天陣地防禦。創造抗美援朝戰場的“六個之最”:最先與美軍交鋒,最先擊毀美軍坦克和繳獲美軍飛機,最先迫使美軍成建制投降,最先攻入平壤,最先攻入漢城,打到抗美援朝戰場最南端。首戰雲山,打得美軍王牌騎兵第1師潰不成軍,取得了自1920xx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以來中美兩國軍隊首次交鋒的勝利。戰場上迫使美軍一個黑人連成建制投降,引起美軍高層震動,從而改變黑人單獨編制為黑白混編。突破臨津江,7000餘兵力、火器在敵人陣地前偽裝隱蔽,一舉突破江河天險,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戰爭年代,由紅26軍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6師及其前身,縱橫馳騁,南征北戰,足跡遍及18個省、市、自治區和朝鮮半島,征程10萬餘里,作戰3600餘次,殲敵16.4餘萬。

和平年代,部隊保持發揚紅軍傳統,革命化正規化建設始終走在全軍的前列。60年代開展羣眾性軍事技術大比武活動,湧現出被國防部命名的“神槍手四連”。1969年率先組織冬季千里野營拉練,毛主席親筆批示:“這樣訓練好”。1998年率先開展羣眾性科技練兵活動,成為全軍科技練兵的發源地。危難之處顯身手,先後參加了海城、唐山地區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戒嚴平暴等各種急難險重任務。80年來,廣大官兵繼承我軍光榮傳統,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忠實履行使命,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衞士。

歷史調研報告 篇4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做為一支擔負治安保衞任務的人民武裝力量,它有着自己光榮的歷史。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了保衞革命根據地、適應對敵鬥爭和鞏固人民革命政權的需要,在各個蘇區、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我們黨和人民政府就曾先後建立了不同名稱的擔負治安保衞任務的人民武裝力量,如警衞營、警備團、保安團、保安大隊、保衞大隊、保衞隊、警衞隊、政治保衞隊、除奸團等,擔負着保衞首長、警衞機關、肅清特務漢奸,看押罪犯和維護社會治安等任務。在這漫長的民主革命動歲月裏,這支部隊都是人民軍隊的一個組成部分,隨着人民軍隊一起成長壯大,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做出了積極貢獻。

隨着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和各級人民政權的相繼建立,擔負治安保衞任務的人民武裝力量也相應有了發展。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一日,發佈命令,成立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隸屬公安部建制領導,擔負黨中央、中央政府和北京的治安保衞任務。同時,存較大的城市中,已有由人民解放軍為骨幹組建而成的公安總隊、公安大隊、糾察總隊,在省、地區和縣組建了警衞營、警衞連、公安大隊、保衞隊、執法隊等,在鐵路沿線組建了鐵路公安武裝。此外,在解放較晚的邊沿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也在建立公安武裝,當時,這些部隊大部分屬於各級政府公安機關建制領導,一部分屬於軍隊系統建制領導,主要執行警衞首長、機關,警備城市、剿匪肅特、看押罪犯、維護社會治安和守護鐵路等任務。

第一、建立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49年10月--1950年9月)。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衞國家經濟建設的恢復和發展,保障民主改革的進行,維護社會治安,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統一的軍隊,即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的規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全國公安會議制定了《整頓各級人民公安武裝的方案》,於一零年一至五月,將各地公安武裝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隸屬於各級公安機關。經過整編,除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兩個師和一個團)外,另新建和改建了三個公安師。十二個公安總隊、一個糾察總隊、一個警衞團、三個省公安團和若干個公安大隊、公安中隊和公安隊。 同一時期,國家公安機關在邊境上開始建立了邊境管理機構和部隊,開展了邊防工作。

第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0乍9月--1955年7月)。

隨着形勢的發展,從一零年起,公安部隊進行了全國性的整編,逐漸將編制、番號、供給、裝備等各不相同的公安武裝,整編為統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遵照一零年九月二十二日的電令,為了統一領導全國公安部隊,於同年十一月八日成立了全國公安部隊司、政、後、幹領導機構,並相繼成立了中南、華東、東北、西北、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和鐵道公安部隊的領導機構和華北地區公安部隊(由軍委公安司令部直接領導)。至一一年十月,按軍委批准的總定額,接管和組建了二十個公安師另三個團。 省、市以下地方公安部隊,遵照軍委、政務院一零年十二月十九日的聯合命令,仍屬各級政府公安機關建制供給,其軍事訓練、行政管理、政治工作,由各級公安部隊司令部代管。 根據一一年七月十五日《中央批轉公安部第一次全國邊防保衞工作會議的決議》,公安部對各地的邊防機構和部隊也進行了整編。除中蘇、中蒙邊境外,各大區和邊疆省、市先後成立了邊防局(處或科)、邊防分局、邊防團、海防大隊、派出所和檢查站,隸屬於公安機關。雲南、西藏:邊境以及深圳、珠海一線的邊防任務,由迸駐該地區的解放軍野戰部隊擔任。 一一年九月,決定,將全國的內衞、邊防和地方公安部隊,於一二年上半年,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隸屬於軍事系統,擔負內衞和邊防任務。

第三、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1955年7月--1957年8月)。

隨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根據國防部一五年五月十二日批准的公安部隊整編定型、定額方案,全國公安部隊又進行了一次整編。國防部七月十八日公佈公安軍番號,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這次整編,將專區和縣公安部隊移交給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中央公安部成立武裝民警局,各省公安廳成立了武裝民警處。基本上又恢復了一二年以前的形式,同時,將擔負島嶼、要塞守備任務的邊防公安部隊撥歸將軍區建制序列.中央大區和省直屬公安部隊改為公安軍,軍委、各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改為公安軍司令部,撤銷了省公安總隊部機構,由省軍區兼公安司令部。

第四、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7年9月--1958年12月)。

一七年一月,擴大會議為貫徹黨的“八大”精神,決定裁減軍隊數量,提高部隊質量,撤銷公安軍番號及其領導機構。八月,公安軍番號撤銷,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原公安軍司令部縮編為總參警備部,負責研究和指導全國內衞、邊防業務,指揮領導直屬公安部隊。七個軍區公安軍司令部和三個軍區公安部隊、處亦於三月至八月先後撤銷,瀋陽、北京、濟南、蘭州軍區司令部設警備處或衞戍勤務處,其他軍區由作戰、情報等有關部門負責內衞、邊防業務工作。

第五、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1959年1月--1963年1月)。

一八年八月四日,黨中央批准軍委《關於公安部隊整編問題的報告》,決定於一八年年底,將公安部隊擔負看押勞改,守護鐵道和一般廠礦企業的內衞部隊,中蘇、中蒙、中越邊境、沿海內灣和對外開放口岸的邊防部隊,以及機關、學校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擔負中央、各行(市)警衞、剿匪治安、守護重要鐵道橋樑和軍工廠礦任務的內衞部隊,沿海邊防部隊,仍屬軍隊序列。總參警備部與公安部十六局合編為公安部四局,各省公安廳以民警處為基礎,成立了人民武裝警察總隊部,實行了以塊塊為主的領導關係。 為了進一步加強部隊的領導和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增強組織紀律性,提高戰鬥力,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黨組《大於改進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領導體制的報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建制仍屬公安機關,領導體制改為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實行雙重領導,在部隊各項建設上,受軍委和各總部領導;在執行公安任務和公安業務方面,受公安部領導。

第六、改稱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63年2月--1966年6月)。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日,周恩來傳達中央的指示,決定恢復“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的番號。一月十六日,軍委、公安部的電令指出:關於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名稱,業經中央批准,改稱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自一九六三年二月一日起即啟用新名稱。其建制和領導關係仍按現有規定不變,即繼續實行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雙重領導。

第七、整編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7月--1982年6月)。

“文化大革命”前夕,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黨中央、決定自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起撤銷公安部隊這個兵種,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公安部隊領導機關改編為第二炮兵指揮領導機構,將全國公安部隊分別整編為獨立師,團、營、連和縣、市中隊,歸各省軍區或衞戍區(警備區)領導。

第八、重新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82年6月--)。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保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黨中央批轉了公安部黨組《關於人民武裝警察管理體制問題的請示報告》,決定將人民解放軍擔負的地方內衞任務及其執勤部隊移交給公安部門,同公安部門原來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武裝、邊防、消防三個警種統一組建成“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公安部成立人民武裝警察總部,省、市、自治區公安廳(局)成立人民武裝警察總隊,地區(市、州、盟)公安處(局)成立人民武裝警察支隊,縣(市、旗)公安局成立人民武裝警察大隊或中隊。新組建的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公安部門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公安部門的領導下進行工作,並接受上級武裝警察部隊的領導。在編制序列、服裝式樣、供給標準、紀律要求、教材訓練、邊沿地區的協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實行統一規劃和管理。經常性的工作,實行由公安部門分級管理、分級指揮。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及其各級機關,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給合的制度,執行解放軍的條令、條例和供給標準,享受解放軍的同等待遇。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幾十年來,雖然這支部隊的名稱、番號和領導體制幾經變化,但實踐證明,它是黨和國家不可缺少的一支武俟力量。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這支部隊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羣眾的大力支持和全體指戰員的積極努力,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創造了光輝業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xomk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