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農村建築物抗震設防情況調研報告大綱

農村建築物抗震設防情況調研報告大綱

雲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從起利用左右的時間在全省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全面加強農村住房建設和管理,尤其是抓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和造福千家萬户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我縣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帶的邊沿,構成了縣境內複雜、破碎的地質結構,是一個地質條件很不穩定的地震多發地區,80%以上人口在農村,山區面積佔90%,大多數民居分佈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山區,地理環境、地質條件複雜,村莊規模小,佈局分散,農民建築主要以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為主。過去,農村民居的建設在規劃選址、設計施工、質量安全等各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建築抗震設防的標準不高,建築質量低、抗震性能差、安全隱患大。要使廣大農村民居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有效抵禦地震災害,減輕因震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有相當一部分農村民居需要加固改造甚至拆除重建。我們要按照“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結實”的要求,引導農民合理選址、科學建房,努力提高農村民居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讓農民羣眾住上具有抗震設防能力的安全房、放心房,力爭到2020年,使農村民居基本具備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也就是8度設防,使廣大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農村建築物抗震設防情況調研報告大綱

一、縣農村民居抗震性能現狀

全縣共有農户13.98萬户,房屋89.82萬間,面積2388.7萬平方米。

在房屋建築年代方面,1979年以前建蓋的4.31萬户(佔30.8%),646.4萬平方米;1979年至1989年建蓋的3.1萬户(佔22.4%),554.4萬平方米;1990年至1999年建蓋的3.29萬户(佔23.5%),583.7萬平方米;至建蓋的3.21萬户(佔23%),574.6萬平方米。

在房屋建築結構方面,磚混結構3153户(佔2.3%),72.4萬平方米;磚木結構3.5萬户(佔25%),600.2萬平方米;土(石)木結構8.55萬户(佔61.2%),1421.7萬平方米;茅草(杈杈)房513户(佔0.4%),8.3萬平方米;牆抬樑1563户(佔1.1%),22萬平方米;其他1.17萬户(佔8.3%),179.3萬平方米。

在房屋抗震性能方面,抗震性能低於6度的房屋8.43萬户(佔60.3%),1392.1萬平方米。需要加固改造的房屋5.41萬户(佔38.7%),952.7萬平方米,其中特別危險急需加固的有9304户(佔6.7%),153.6萬平方米;需要拆除重建的房屋3.02萬户(佔21.6%),439.4萬平方米,其中特別危險急需拆除重建的9348户(佔6.7%),129.6萬平方米。

二、縣傳統農村民居抗震性能的優勢和劣勢

農村民居具有獨特的風格,經過歷史的演變,逐步形成了“一正(主房)兩廂(左右廂房)一照壁(或面樓)”的整體結構,多為二層木架房屋,木架與磚牆(土坯牆)混合,這類房屋佔86.7%,12.5萬户,2022萬平方米。

﹙一﹚縣傳統民居的優勢:

1.千百年的傳承,羣眾普遍接受。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可供建築使用的天然材料豐富多樣,經過長期實踐,木結構民居建築廣大羣眾普遍接受,已形成了我縣農村主要的傳統民居。農村民居通過千百年的演變,無論是在先擇建築材料、房屋結構、施工方法上羣眾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從而增強了木結構房屋的整體安全性能。羣眾形象地説:木結構房屋在地震中能“晃而不散、搖而不倒”,“牆倒柱立屋不塌”,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

2.佈局合理,建築方式獨特。我縣傳統民居主要形式為木結構中的穿鬥式屋架,一般分為單層(平房)或兩層(樓房),開間數3~5間,層高單層多在2.2~2.8米,兩層的底層一般為2.5~2.7米,二層一般為2.4~2.6米,開間一般不超過4米。平面、體形佈置規則,簡單對稱,屋內的配置(如裝圍等)都是對稱設置,以防止剛度與質量中心的偏離,平面佈置中單體房屋以長方形為主,羣體房屋則是與正房中心為軸線對稱均衡佈置,這樣的佈置十分有利於提高房屋的抗震功能。屋面材料都是輕型材料:木質的桁條上用鐵釘固定木椽子,木椽子上面是直接鋪設的筒板瓦或小青瓦,樓面為木樓板,屋面、樓面較輕,有優良的防震性能,外牆(圍牆)多為磚牆或土坯牆,兩層的樓房牆體下節是石腳(出土高約1米左右),其餘部分是磚砌體帶內磚柱(磚柱均對齊緊抵邊柱砌設,又稱內扶壁柱),這些做法提高了整體抗震性能。

3.結構緊密,整體拉連好。我縣所採用的穿鬥式結構屋架是以柱子為主要承重的構架形式(牆體只起圍護使用),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再傳入地面。正因如此,這類結構需要落地的柱較多,柱距較密,同時因每一棵柱所承受的荷載相應要小,柱徑也不需太大(一般得6寸頭7寸腳)。因為柱子是整個構架的承重部份,若柱子一倒,則全屋皆塌,所以羣眾在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巧妙的方法,以確保屋架的整體性。

⑴進身方向:在柱頭、柱中部位(腰台)設有樑、插、承重等枋料外,還加放三穿、五川,柱腳處還設有一匹連通各柱的鎖腳(又稱地伏),房屋進身方向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加強。

⑵順身方向:在柱頭設有箍頭枋(用於屋架順身方向連接箍鎖柱頭的枋料),一般多用於中柱頭箍,為了提高抗震性能,在我縣南部開始用三箍九連環加木鎖把所有的柱頭箍住,並且把桁條與掛方用木銷銷緊。在腰台(柱中部)使用任眼枋進行連接,柱腳部位則全部使用地腳枋,門檻進行連接,為加強整幢房屋的整體穩定性,羣眾在實踐中,設置高任枋(牽心);在掛枋、任眼柱節處設木扁擔(又稱千斤擔),並用木銷使之與掛枋、任眼枋串通,這些措施的實施,對房屋順身抗震穩定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⑶柱腳的連接:各柱腳連接使用的地腳、鎖腳(地伏),使每棵孤立的柱子連成柱網,穩固地立在地基上。木結構房屋的地腳、鎖腳,被稱為木結構的“抗震箍”。

⑷榫卯獨特。我縣木結構的榫卯普遍使用銀錠榫,這種榫卯對房屋接點具有較強的拉聯作用,對抗震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4.選料認真,質量標準高。縣農民建房選料認真,砍伐木料時間很有講究,普遍説法是七竹八木,能夠防止蟲蛀和糟損。需要建房的農户,一般都選擇在10-12月備料,然後在水塘或泥塘中浸泡1-2年,然後才開始建房。

﹙二﹚縣傳統民居的劣勢:

1.外牆易倒塌,特別是土坯外牆,易造成人員傷亡。

2.木架穿鬥房屋在樓面處(開榫眼處)木柱斷面削弱較大(大於50%),地震時柱在樓面處易折斷造成屋架倒塌。

3.走檐柱柱腳因無地鎖腳拉連,且又大多使用高石磉,地震時高石磉易移位或倒伏,導致上部屋架變形過大撕垮屋架。

4.屋面斜度均超過30度,屋面小板瓦無固定,地震時易梭落導致人員傷亡。

三、對全縣農村民居抗震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我縣實際,結合省建設廳頒發的《雲南省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術導則(試行)》,我縣的傳統民居的抗震設防與抗震加固工作有以下4點建議供參考。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我縣處於複雜、破碎的地質結構地帶,屬於地震多發地區,農村民居地震安全能力又普遍低下,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等自然災害,將造成人民羣眾生命財產損失和嚴重的社會影響。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和諧,沒有農村的安全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安全,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和諧,重視和解決好農村困難羣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是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內容,也是我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廣大農村既是我縣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必須把切實解決好農民居住安全問題上升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來抓,加強領導,居安思危,提高對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認識。

(二)未雨綢繆,實施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我縣80%以上人口在農村,山區面積佔90%,大多數民居分佈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山區,地理環境、地質條件複雜,村莊規模小,佈局分散,農民建築主要以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為主。農村民居的建設在規劃選址、設計施工、質量安全等各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建築抗震設防的標準不高,建築質量低、抗震性能差、安全隱患大。全縣有54100户,952.7萬平方米的房屋需要加固改造,其中特別危險急需加固的有9304户,153.6萬平方米;需拆除重建的房屋有30200户,其中特別危險急需拆除重建的9348户,129.6萬平方米。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保險工程”,是科學防震、主動減災的有效途徑,各鄉鎮要以農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數據為依據,按照“排除危險,保證安全”的要求,以“特別貧困、特別簡陋、特別危險”的農村民居為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重點實施對象,統籌規劃,分期安排,實施好工程項目,讓農民住有所居,住得安全、放心。

(三)突出抗震設防技術要點。縣農村民居建築和農村公共場所木架結構建築總的思路是“弘揚傳統優勢和特點,完善抗震設防技術和要求”,在以下幾個方面要狠抓落實。

1.構件齊。木屋架的主要材料不能缺失。如三穿、五穿、箍頭、地腳、鎖腳。目前南片鄉鎮存在木架房屋材料缺失現象,特別是地腳、鎖腳,對抗震安全極為不利,必須得到糾正。

2.加剪撐。木屋架豎立後,暫時沒有能力打牆和裝圍的農户,應將房屋架校正後使用斜撐或斜剪,即在順身方向上,沿中柱在兩山開間上設置兩套木質(可用長椽子或平排料)斜撐或斜剪,它是屋架抗歪斜變形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3.放牆纜。針對外牆易倒塌的問題,其加固措施是沿圍牆在靠牆的邊柱上每柱不少於設置三道ф6以上的鋼筋,或對兩山牆連柱架一起用ф12以上的鋼筋進行整體大拉連加固更好,這種牆柱拉連可有效地將圍牆與屋架拉連在一起,地震時不致使牆柱相互衝撞造成牆體倒塌。

4.釘鐵件。木柱中間部位或柱頂同一高度榫眼較多,容易破損和折斷,加固的措施主要是在接點處釘鐵件加固,以加強節點強度,增強房屋的整體穩定性。

5.固石磉。縣的民居前檐柱腳都習慣用高石磉(三棵),設散走廊通道。針對走檐柱的高石磉與柱腳的處理措施有三種。一種是直接使用陰陽榫處理,這種方法主要針對拆除新建和新建户而言;第二種是用鋼筋ф20以上長36公分(上下各18公分),插在中間進行處理;第三種方式是用鐵件焊成鐵箍將石磉箍起再焊接到柱腳的鐵箍上。通過處理能達到預防高石磉在地震時倒伏或位移而使屋架變形。

6.罩筒瓦。縣民居屋面主要使用小青瓦(板瓦),普遍民居對屋面無固定處理,地震發生時,易梭瓦傷人,必須用筒瓦砂漿以“一脊三溝四帶”的方式固成大棋盤或小棋盤來進行處理,從而達到“小震不梭瓦,中震緩梭瓦”,使室內人員有逃生機會。

7.換材料。對糟損、變形、蟲蝕蟻蛀的材料須一律進行更換;對於既有房屋中的牆抬樑房屋一律增設端屋架方式來改變其傳力方式。

四、推廣普及抗震設防技術知識。通過各種形式,廣泛普及農村民居建設抗震設防知識,倡導科學減災理念,提高廣大農民羣眾的防震減災素質。無論是民居建築還是公共場所的建築,都要推廣使用抗震設防技術,普及抗震設防知識,要通過項目示範點、示範户,帶動面上建築抗震設防技術的應用。

五、進行大整合實施大拉動。在實際工作中,我縣始終堅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扶貧整村推進相結合、與水電開發異地搬遷相結合、與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與解決困難户住房困難相結合及與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項目相結合的原則,注重體現工程建設的實效性,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如騰越鎮朝陽村、玉璧村、侍浪壩村,中和鄉大村村,和順鎮大莊辦事處把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推廣新户型,建設新家園,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民的居住環境居住質量明顯改善和提高。多數鄉鎮都把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項目與新農村建設項目有機結合,荷花鄉、猴橋鎮、新華鄉等鄉鎮就整合了異地搬遷項目,災後恢復重建項目。此外,還把殘疾人貧困家庭福彩項目和村容村貌項目結合起來,通過整合項目和資金,各種建設項目相得益彰,取得了明顯的實施效果。據統計,縣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拉動投入5280萬元。其中,項目整合1830萬元,農民自籌5890萬元,貸款380萬元。

----------------------

關於九江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調研報告

——“調研課題一”

我縣是我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全縣所有的鄉鎮場區都在六度設防區內。我縣境內有多條活動斷裂帶穿過,近十年來,我縣發生過數次4.0級以上地震,特別是11月26日發生了5.7級的中強破壞性地震,全縣因震災死亡5人,傷247人,受災人口29.3萬人,佔總人口的83.7%,倒房1077户6122間,學校受損131所,需維修加固衞生院3所,需重建衞生院7所,需維修加固“三院”9所,需重建“三院”12所,此外,還有供水、供電、通訊、橋樑、公路、水利、廣電網絡等公用建設工程設施也遭到嚴重破壞。全縣因災直接經濟損失近20億元。

一、抗震設防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途徑

地震預報是世界性科學難題,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對破壞性地震的發震時間、地點、強度的預報現狀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成功的地震預報,可以不同程度的減少人員傷亡,而難以避免建築物的倒塌破壞和經濟損失。

我國是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縣也遭受過5.7級地震的襲擊。11.26地震中,建築物的破壞和倒塌是導致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查明地下結構及活斷層的位置,確定合理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抗震設防,提高建築物抗禦地震的能力,是有效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途徑之一。

震例表明,一次7級左右地震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一般會導致幾十人死亡,在中等發達國家一般會導致幾百人的死亡,而在經濟落後、人口稠密的國家可能會導致近千人甚至幾千人的死亡,造成差異的直接原因是經濟發達國家更加重視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

為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順利進行,針對我國的地震形勢和災害現狀,黨和政府制定了“預防為主”的地震工作指導方針。

《防震減災法》對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明確規定,“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必須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一般建設工程必須按照國家頒佈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並依據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建設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抗震設計,並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等,確立了抗震設防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基本法律制度。

二、政府要高度重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

防震減災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和配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是“xxxx”和“以人為本”的充分體現,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是防震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建設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抗震設計,並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涉及地震、計劃、國土、建設等多個部門和選址、抗震設防要求的確定、抗震設計、施工等多個環節,需要各行業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和協作,共同做好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

建設工程必須進行抗震設防。不符合抗震設防標準的工程,不得進行建設;不符合抗震設防標準的現有建(構)築物及工程設施等,必須進行抗震加固;對具有地震危害性大,次生災害嚴重,而又不值得加固的建(構)築物及工程設施等,應拆除重建;未達到抗震設防標準的工作,不得交付使用或進行產權轉讓。未經抗震設防或雖經抗震設防,但其所依據的設防烈度和設防標準與現行的設防烈度和設防標準不一致的;已經抗震設防,但因進行改造、加層、裝修、安裝更換設備或改變使用性質而可能導致抗震能力下降的;經過破壞性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或所處自然條件發生變化,出現局部倒塌、裂縫或其它可能導致抗震能力嚴重受損的以上所有建設工程都必須進行抗震性能鑑定。通過採取抗震實施和技術,達到抗震設防要求;通過抗震鑑定,確保建設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積極推進農村民居抗震設防

農村地區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發展面臨嚴重的地震災害威脅。由於農村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防災減災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防震知識,國家又未將農村地區的建房納入建設管理,大多數房屋未經正規設計、正規施工,村鎮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不設防的農村民居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11.26地震中農村損失最為嚴重,倒塌房屋也最多。在災後重建中,我縣結合新農村建設啟動了農村抗震設防安居示範工程。這是一個起點,我們在以後要進一步加強地震安全農村居民建設信息技術網和技術培訓與諮詢服務網的建設,要加大對農村建房的抗震設防的管理,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提高農村的綜合防震減災能力。同時也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執法監督管理

據地震部門提供的地震趨勢預測分析,我國未來幾年仍將處在地震活躍期,地震形勢不容樂觀。因此,搞好工程建設、城鄉建設的抗震設防管理工作是各級地震、建設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它直接關係到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關係到社會穩定,責任重大,各級地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各有關部門決不能掉以輕心。

但是我縣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存在很多問題,如防震減災事業沒有納入規劃;管理不規範,抗震設防沒有真正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主要表現在政策界限不清,執法責任不明;建設市場管理混亂,缺乏應有的約束機制;建設單位負責人員安全意識差,震災防禦法制意識淡薄;工作重點不突出,缺乏必要的政府管理職能,使震災預防的重要工程性措施沒有得到真正落實。

為使我縣加強加快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管理,保護九江縣廣大人民羣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必須將抗震設防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規,依法將抗震設防納入政府行政審批。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地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保證我縣防震減災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我縣和諧社會,建設新九江實現新的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vnlj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