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精選3篇)

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精選3篇)

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1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世界在信息化,農業也要信息化。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裝備現代農業,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農户(基地)與大市場的對接,是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一項緊迫任務,對於推進農業農村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摸清我區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情況,給下一步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經調查彙總分析,現將我區農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報告如下。

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精選3篇)

一、我區農業信息化發展成效

全區現轄6鎮1鄉2個街道,總面積914.6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4.2萬畝,全區人口20.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1萬人,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5.6萬畝,屬典型的城郊農業區。

近年來,全區依託城郊區位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科技為支撐,立足自身優勢,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農產品經營網絡化、農業管理高效化和農業信息服務便捷化建設,推動了蔬菜、井岡蜜柚、生豬養殖、花卉苗木等主導產業規模化快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成效明顯;同時,也為協同推進“四化同步”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1. 農業生產智能化初步應用

目前,我區農業生產智能化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生豬養殖企業嘗試應用在線視頻監測、診斷等現代信息技術。我區省級一級種豬場江西祥欣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為加強豬場和豬欄舍內操作流程的全程有效監控,進一步規範技術流程,防範應急處理情況,投資20餘萬元建立一套視頻監控系統,覆蓋豬場面積達6000多個平方米,平常3-5個人工作,現在只需1個人調度便可輕鬆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也相應降低。二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在農業生產項目上的廣泛應用。GPS功能強大,根據其具有定位、繪圖、實施面積和高程測算等多項功能設置,我局依託項目,先後投入10多萬元購置了10多部不同功用的GPS,在測土配方施肥、標準糧田建設、能源污染調查等農業項目上,充分利用其進行精準定位取土、軌跡繪圖;在機耕-機收、種養等方面進行面積測算,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強了工作精準度,也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各農業項目工作得以快速順利完成。

2. 農產品經營網絡化起步發展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網絡技術的逐步普及,傳統的農產品經銷模式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隨之而起的電子商務營銷越來越備受青睞,如何快速融入推進農產品網絡經營發展將是今後農業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為此,我區採取先試點宣傳推廣應用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條農產品經營網絡化新路。通過先前對我區農業企業加入井岡山電子商務聯盟的摸底調查,我區雖有10餘家企業表示願意加入電子商務聯盟,但僅有光遠生態農場和仁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兩個企業開展了網絡銷售,主營產品有果品、雞蛋、食用菌菇(菌種),年銷售額不到100萬元,佔全部銷售收入的5-30%。同時,在農產品網上展示方面,儘管我區可以依託吉安農業信息網進行網上展示,但成效不明顯。可以説,我區農產品網絡經營還只是在起步探索發展階段。

3. 農業管理高效化信息技術快速推廣應用

全球經濟正在加速向一體化推進發展,各種信息瞬息萬變,擁有和掌握高效信息化技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區農業部門也順應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全力推進農業管理高效化建設。一是協同推進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目前,全區農業部門協同構建了省、市、區、鄉鎮四級網絡辦公系統,設置了公務郵箱,一些常規性文件大都通過網絡平台實現共享。據統計,20xx年,僅區農業局就在吉安農業信息網上發佈各類宣傳信息420餘條;通過與中國知網(cnki)、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等網站合作,為我區全體農技人員創建了農業科技網絡書屋90多個。農業技術資源的共享,在提升辦事效率的同時,也大量節約了紙張,降低了辦公成本,避免了資源浪費,基本建立了機關內部、行業內部辦公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流動與共享、決策與管理的信息系統。二是利用網絡平台提升了農業生產指揮調度能力。我區充分利用江西農業信息網、江西植保植檢網、吉安農業信息網、公共網絡郵箱等網站平台,實現了我區農業項目、病蟲害防治、土壤調查、糧油生產、農機化建設等農情信息與上級業務部門的及時溝通、協調、調度,為我區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三是積極籌建覆蓋省市縣三級農業部門的農業視頻會議系統。20xx年,為推進我區農業視頻會議系統的建設,我區積極籌備建設資金,委託採購了視頻系統全套設備,並於年底完成了視頻會議室的新建裝修工程,預計今年5月前可完成視頻會議系統的安裝調試運行。

4. 農業信息服務便捷化卓有成效

近年來,我區加強了農業信息服務便捷化建設工作,先後完善建立了農民熱線118、三電合一、青原區農業信息網、12316短信服務等信息服務平台,便捷化信息服務成效明顯。一是利用“三電合一”項目,初步建立了“三電合一”為民服務平台,錄入區域性農業技術信息上萬條,農民可通過“118熱線”直接諮詢農業專家或電話自動諮詢農業技術,大大改善了為民服務方式。二是開通了12316短信服務平台,在平台內錄入全區種養大户、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用户信息500餘條,基本涵蓋了我區所有種養户(基地),自20xx年開通服務平台以來,已向全區農户(企業)發佈技術服務、災害預警、政策宣傳等各類服務信息20xx0萬餘條次,為我區提前應對災害應急處理、及時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廣泛宣傳優惠政策等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深受農民朋友的好評。三是試點推進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窗口建設,全區9個鄉鎮街道全部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設備,並要求上網辦公;同時,按照服務窗口“五有”建設要求,我區先行在文陂、富田試點進行農業服務信息化建設,門前設立了LED電子顯示屏,站內放置觸摸屏,並設有專門人員服務管理,極大地方便了農民朋友對農業信息的查閲和了解,推動了農業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信息網絡不健全。目前,我區還是依賴吉安農業信息網和青原區政府網發佈農業信息,本區農業信息網有待完善建設,而且與鄉鎮綜合站的聯繫僅是通過公務郵箱,沒有一個相互共享的網(20xx最新民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絡平台,網絡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較弱。

2.信息技術人員缺乏。由於農業信息化工程是一項涉及計算機、農業技術、市場預測、信息分析等領域的系統工程,對綜合業務能力要求較高,在農業信息化起步發展階段,信息技術人員極度缺乏。

3.財政扶持投入不足。農業信息化建設軟件和硬件投入大,設備軟件要求更新快,運行也要有一定成本,但我區信息化建設除當年項目資金外,基本沒有資金投入。

三、今後農業信息化發展對策建議

1.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完善信息網絡服務平台建設。未來社會將是一個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項目資金,儘快完善建設農業網絡信息平台。重點加快完善本區農業信息網、視頻會議系統、“三電合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鄉鎮農技服務觸摸屏等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完善更新12316短信服務平台建設,加快構建完善農情信息與上下級業務部門、農業信息技術與農民朋友快捷溝通的橋樑,保障全區農業信息快速傳達,促進現代農業健康發展。同時,鼓勵引導農業企業加快推進在線監控與診斷、電子耳標、智能識別、智能增氧機與投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信息化建設加快推動全區農業產業升級發展。

2.加強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信息時代要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要建立人才引進、培養的長效機制,着力培養適應農業信息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要充分利用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育等項目載體,加快選拔培養農業信息專幹、農村經紀人、電子商務營銷員等新型農業技術人才,不斷夯實農業信息服務基礎,為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加大宣傳引導發動。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標語等形式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宣傳,加強輿論引導,深化全社會對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努力爭取社會力量投入農業信息化建設,為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注重培養廣大農民關注信息、使用信息的意識與能力,學會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農業產銷難題,使廣大農民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得到實惠。

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2

本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等調研方法,對農業信息化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對該區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該地區農業信息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同時,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一、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 問題尤為重要。黨在xx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在xx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全面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走機械化、產業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世界在信息化,農業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黨的xx大明確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並把大力推進信息化作為本世紀頭20xx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業信息化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農業信息化的量化指標尚未確定,對於農業信息化的涵義的認識還處在一個不斷髮展的時期。但普遍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學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信息網絡把農業生產、管理、農資及農產品市場等領域、環節緊密地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20xx)將農業信息化定義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相關產業的總稱。

雖然目前還不能就農業信息化的概念達成共識,但是筆者通過閲讀大量的文獻發現,農業信息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信息和知識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業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2)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3)農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

近年來,隨着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有關農業信息化的新術語相繼出現,為農業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農業、信息農業、精準農業、電腦農業、數字鴻溝等概念。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業信息化建設必須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緊貼“三農”實際,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強化信息為農服務,必須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紮實有序地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xx市xx鎮是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經濟繁榮的千年古鎮,具有1520xx年的縣級建制史。該鎮農業、工業發展並駕齊驅,農業以水稻、蠶桑、甘蔗、蔬菜、水果為主,工業以水電、製衣、甘蔗化工、秸項目、等為主。已初步形成了蠶桑、豐產林、筍竹、甘蔗等農業產業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歷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先有”之説。

對於這樣一個千年古鎮,我們此次調研就是要對xx市xx鎮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展開調研,具體調研當地網絡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信息大篷車”、“信息直通車”開展情況,村民信息化意識,村民利用網絡信息等情況,並做出我們的反饋和建議,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服務農業信息化。

(1)調研對象:廣東省信息產業廳、xx市科技局、xx鎮政府農藥店,

菜市場,電腦城,一中周邊農村的養殖户、種植户(蠶桑基地,沙糖桔園等)以及散户。

(2)調研方法:本次調研主要採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這兩種調研方法。本次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6%,問卷編制了13道題,其中單選8道,多選5道。數據採用電腦軟件EXCEL處理。訪談人數 7人 ,採用筆記及錄音的方式記錄訪談的內容。

(3)調研內容:本次調研根據農業信息化開展的步驟,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調研:

A.硬件設施:調查當地網絡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有線電視普及情況;B.服務平台:瞭解“信息大篷車”、“信息直通車”、手機短信服務開展情況;C.村民信息化意識:調研村民信息化意識,村民利用網絡信息的情況。

圖1 村莊網絡鋪設情況

在訪談中筆者得知,xx市對xx鎮有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但鑑於當地地區實際情況,出現兩種局面:鎮區硬件設施建設較為完善,農村則將資金應用到解決村民的生活問題上,無法投入資金進行良好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圖1的數據是從被調查者中得出的數據,從中可以看出xx鎮大部分的村莊是沒有鋪設網絡的。而從某村的支書口中得知,他們村的網絡也是剛剛建好的。

圖2 村民電腦配置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目前該鎮只有27%的村民家配置了電腦,而大部分的村民家目前還沒有電腦,由此看出,該鎮的電腦普及率不高。

圖3 村民使用電腦的情況

從圖3得出,在擁有電腦的村民家庭中,電腦的主要使用者是他們的子女,村民本身使用電腦的頻率比較低,其原因是農民不懂相關的電腦操作技術。而雖然有部分農民懂得使用電腦,但是主要用來娛樂或是看新聞,只有10%的農户會用於獲取農業信息,由此可知,農民的農業信息化意識還比較低。筆者從訪談中得知,有些村民家有電視也很少關注農業信息,更何況是沒有電腦呢。

圖4 村民有無聽過“信息大篷車”服務平台

從圖4得出,絕大部分的農民從來沒有了解過信息大篷車,由此説明雖然信息大篷車深入農村開展活動,但是宣傳力度還不夠。也可能是,村民忙於自身的農活,並沒有這種意識去了解這方面的信息,也不知道了解多一點信息對他們的農業生產會有好處。雖然有部分的村民聽過“信息大篷車”,但是也只是聽過而已,在後面問到“信息大篷車”來過幾次時,沒有人答得上來。而對於“信息大篷車”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務,在所被調查者中,甚少人知道。

圖5 村民有無聽過“信息直通車”服務平台

圖5顯示,85.40%的農民並沒有聽過“信息直通車”服務平台,由此可見,“信息直通車”服務平台的宣傳力度不夠,並沒有在農民羣體中形成效應。

圖6 “信息直通車”提供的服務

圖6顯示,信息直通車在提供服務的內容方面主要是有關的農業科技信息,在提供產品銷售途徑等方面略顯不夠。採訪中,筆者瞭解到,xx鎮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不瞭解電腦最基本的操作,例如:開關電腦。這方面也是與xx鎮村民電腦的擁有量有關。

圖7 村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

從圖7可以看出,村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很多。其中有線電視所佔比例最高,有21.70%,鄉親們互相傳達這種途徑佔15%,圖書報刊雜誌佔11.7%,別人示範佔13.3%。村政府宣傳佔8.3%,而選項其他佔了15%,從問卷中瞭解到主要是農科站、技術站。以上這些是比較傳統取得農業信息的渠道,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通信用到了農業信息方面,從圖中得知,這種途徑也佔到了14.7%,從中反映出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此外,圖中顯示沒有獲取信息途徑的村民還有存在,佔0.3%。從採訪中,筆者得知的確有些村民是信息封鎖型的,對外界不聞不問,只管自己的農活,問及他原因,他則説外面的世界太亂了。

而有些村民選擇跟公司合作的,其主要信息來源是公司,他們只負責養,價格技術方面的信息主要靠公司傳達。

圖8 鎮上有無農業信息培訓中心

圖8顯示村民對鎮上的農業信息培訓中心不瞭解,73%的被調查者中不知道有農業信息培訓中心這回事,由此可知,村民對這方面的意識比較淡薄。筆者從訪談某村的一位村支書中得知,政府每年都有技術培訓的,村委或居委向農民宣傳什麼時候有培訓活動,一年都有十次八次。但是參加的人比較少,村民沒什麼興趣去聽,即使是給他們發補助,他們也不願意去聽。支書還説,村民不想參加的原因是村民沒什麼文化,學不進去,現場指導會比較好點。村民對農業信息方面的意識還是很不足的,而這種不足的原因又是根本性的,看來,普及義務教育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是很至關重要的。

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3

農業信息化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為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農業信息化建設情況,切實加快我縣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現代農業信息化水平,結合我市統一開展的以“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轉方式、調結構,奮力推進科學發展、爭先進位、走在全省前面”為主題的調研月活動,農牧局組成調研組深入到全縣,採用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全縣農業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 農業信息化工作的現狀

(一)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紮實推進。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快發展。全縣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電話、通網絡”的目標,實現了農村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互聯網接通到農户。據調查,全縣506個行政村都已接通寬帶,農村現有固定電話100958部。

二是信息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20xx年初,按照省政府要求,我縣投資18萬元組建了XX縣農業生產信息中心,建成我縣獨一家由縣農牧局承辦的XX縣農業信息網站,從而使我縣農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走上了政府主導、統一規劃、科學組織、穩步推進的發展軌道。XX縣農業信息網站是集農業資源、農業諮詢、服務三農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農業信息傳播平台,承擔着全縣惠農政策、農業法律法規、農業動態、農事指導、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村土地流轉、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等等信息的採集、處理、檢索、傳輸和發佈的任務。

三是信息員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縣組建了20名農業信息服務專家團,並從全縣各鎮、種植大户、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選擇180名信息服務人員,建立健全了縣、鎮、村三級專業信息隊伍,並着力推進以一帶十的方式擴大農業信息服務羣體,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營銷的新型農民和種養大户。

(二)農業信息服務平台功能不斷加強。

自20xx年以來,XX縣農牧局共投資161萬元進行農業綜合信息網絡工程項目建設。

一是信息網站建設升級改版。今年XX縣農業信息網進行了全面改版升級,使網站的一級欄目達到40個以上,二級欄目達到100個以上,並新增了專家視頻諮詢系統、項目管理系統、農產品質量管理追溯系統、農產品供求信息發佈系統、政策查詢系統等多個系統平台,提高農業綜合信息技術應用與服務水平。自20xx年運行以來,在省、市、縣三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採集、整理、發佈各類農業信息達1000多條,指導農民銷售各類農產品達200萬元,極大地提高了我縣服務三農的能力。

二是信息網絡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信息服務網絡不斷延伸。依託農業信息網絡通道資源,在縣農牧局採用標清視頻終端的標準設計建設集農業專家網絡諮詢視頻系統和網絡視頻會議於一體的農業視頻中心。通過農業視頻中心的建設,實現上與中央、省、市上級農業部門指揮系統和專家諮詢視頻系統,下與各鎮、區域站及廣大農業信息用户羣更好地兑接,發揮農業專家在線診斷、視頻培訓和農業應急指揮等功能,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管理步伐。目前我縣已經配套建設以縣農業信息中心為樞紐,以各鎮(區域站)農業信息服務站為橋樑,村企社場户終端站點為基礎,上聯省、市,下聯鎮、村服務點、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營銷市場、種養大户和廣大農户,手段先進,互聯互通,反應靈敏,運行高效,基本覆蓋全縣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全面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開發利用水平。

(三)信息服務方式多樣化。

目前,以XX縣農業信息網、農技電波、手機信息平台、科技直通車、農業信息簡報、病蟲情報等平台及時的為農民提供農情信息,技術指導、熱點時事新聞、農業要聞,還有政策法規、農業科技、市場動態、供求信息、價格行情、勞務動態、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農家百科等等內容,並專門在農業信息網上設立專家諮詢平台,通過網絡視頻使農民在家裏就能對專家進行疑難問題的諮詢。為充分利用電視網絡指導農業生產、推廣農業科技、傳達農業政策、傳播致富經驗、交流市場信息,自20xx年3月7日開始,我縣在XX縣電視台開闢了農技電波欄目。十餘年來,共製作播出農事指導、致富經、技術推廣等各類農業節目580期,傳遞各類農業技術、信息等達上萬餘條,收視率 90%以上。由於欄目時間固定,便於收視;內容編排適合本地情況;技術關鍵點掌握準確,交待透徹,深受農民羣眾的歡迎和企盼,對普及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被農民稱為“田野上的及時雨”和“炕頭上的科技快餐”。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術具有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滲透力和帶動力強的特點,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效果十分明顯。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看:農業信息化建設暢通了農村信息“雙向”流動渠道,滿足了農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開闢了信息部門服務農村市場的新路子,增強了農業、涉農部門服務社會的能力,提高了為農服務的效率;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橋樑”和“導航”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增長了農民見識、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民通過涉農信息進村入户,既貼近了市場、瞭解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又利用市場信息適時調整種植、養殖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既有效掌握了黨和國家的農業農村政策,強化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又準確掌握了市場需求和產品供銷趨勢,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規避和減少了市場風險、自然風險,促進了增產增收。農民通過農業信息的傳播,從中瞭解到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和發家致富的科學技術,主要表現在農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選優良品種種植,挑優質苗木栽培,從而使減少因農作物病蟲害帶來的損失。

(二)強化了農業技術支撐、促進了現代農業建設。各服務站充分利用信息網絡資源優勢,宣傳黨的農村政策,發佈農業規章,推廣農業技術,提供專家諮詢等,縮短了與農民的距離;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進了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發展。

(三)改善了農民的精神面貌,推動了農村文明建設。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村羣眾增加了瞭解世界的機會,擴大了認識社會的廣度,增多了吸納科學文化知識的機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轉變,提高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了農村文化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村文明建設。

三、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近年來,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實現了農村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互聯網接通到鄉鎮,不少農户安裝了寬帶網。但由於上網費用高,宣傳不到位等問題,農民接收信息渠道狹窄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

(二)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足。儘管我縣農業信息化工作開展的較早,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領導對此項工作重視依然不夠,過問較少,支持不足。 一是人員投入不足。農業信息化系統網絡管理、網站開發、信息採編、信息化項目的實施需要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目前我縣信息網站工作人員沒有專職人員,主要是兼職工作,網站更新慢,信息不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息工作的時效性;鄉鎮兼職農業信息員調換頻繁,農業信息工作未列入鄉鎮的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影響了農業信息人員的積極性、隊伍的穩定性,制約了農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二是資金投入不足。由於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統硬件技術改造相對落後,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並且工作經費缺乏。

(三)信息資源不足,互動性差。農業信息的採集、處理方法還不夠科學,信息來源量少,而且缺乏有價值的信息分析和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不能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不具有指導性。另外受經濟和文化基礎的限制,農民的信息意識薄弱,沒有條件及時、直接地從網上獲取信息,也沒有能力上網發佈信息。使農民與信息服務站之間沒有真正互動,影響了農民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使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農業信息諮詢服務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需要。

四、農業信息化發展思路及措施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需求主導、講求實效”的原則,全面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力度,大力發展適農、惠農、助農信息產品,大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為農民提供有效的綜合信息服務,讓農民共享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發展的成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政府有關部門及各鄉鎮提高對農業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級農業信息服務機構。根據目前我縣農業信息工作現狀和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縣及各鄉鎮配備專職人員、村級安排兼職人員來負責農業信息化工作,以促進農業信息化工作的有序開展。二是強化農業信息工作責任制。將農業信息工作納入各涉農部門和鄉鎮年終考核內容,並與各單位信息責任人簽訂目標責任書,制定相應制度,實行規範化管理,確保農業信息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增加資金投入。縣鄉兩級應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專項扶持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和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信息化步伐。

(二)優化結構,提高素質。一是加強農業信息化管理和服務隊伍建設。把健全隊伍、完善服務網絡作為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下大力氣抓好信息服務平台建設,開展健全的縣、鄉、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下大力氣抓好農業信息管理隊伍建設,儘快建立一支懂農業、精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的農業信息管理隊伍;下大力氣抓好鄉村及涉農部門信息員隊伍建設,使信息員隊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業、延伸到批發市場、延伸到涉農部門。二是加強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加強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是解決信息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的有效途徑,從龍頭企業、種養大户、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組織以及村幹部中選拔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掌握一定農業技術、樂於為民辦事的同志作為農民信息員,依靠他們把信息傳到千家萬户,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好、業務精的農民信息員隊伍。三是提高農民的信息知識水平。結合“陽光工程”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農民的信息意識和提高他們獲取應用信息的能力,使農民真正 “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農業。

(三)整合資源,健全體系。一是加強對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統籌規劃和指導。加快信息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機制,推進農業信息系統、網站、信息資源的集成和整合,實現涉農公共數據的兼容與共享,使政府、企業和農户獲得充分、有效的農業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進信息資源的綜合、高效利用。對關係農民切身利益的農產品價格、農業病蟲害及災害天氣等重要信息進行超前預測、預警預報,及時把準確、可靠、實用的信息提供給廣大農民,真正發揮信息指導生產,促進銷售的作用,同時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誤導。三是加強信息採集點和信息採集系統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建立鄉鎮信息服務站和村、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科技示範場的信息採集點,充分發揮它們的推廣示範、信息反饋等作用。

(四)創新服務,突出重點。一是積極探索和完善農業網站的服務模式與服務內容,增強對農業信息發佈、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成果轉讓、專家諮詢、網絡營銷等方面的服務支持,提高服務效率與效果。二是改進農技電波的農業欄目,提高信息容量、報道深度及製作水平,使其題材選擇與製作更接近於廣大農民羣眾的需求,把適用的信息及時傳到農民和各類農業生產經營者手中。三是充分利用中國聯通現有公共網絡傳輸技術資源和數據處理技術平台,建設我縣農業綜合信息遠程監控系統,實現對現有的各大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蔬菜標準園、種養規模化基地(場、站)等前端站點進行聯網並實施動態的信息化服務和網絡化監控。四是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優勢,利用農廣校、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和信息員隊伍,做好信息的收集、發佈等服務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87jm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