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富民強業——渝北區蠶業生產情況調查報告

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富民強業——渝北區蠶業生產情況調查報告

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富民強業——渝北區蠶業生產情況調查報告

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富民強業——渝北區蠶業生產情況調查報告

我區是重慶蠶業生產發展重點區之一,蠶業生產是我區傳統優勢產業。1994年發種達15萬張,產繭6萬擔,蠶農繭款收入4800萬元,户平收入400元,人平收入80元。有4000緒絲廠一個,解決了800多人就業。為國家創税700萬元,促進了當時農村經濟的發展,活躍了城鄉市場。但近十年來,由於我區行政區劃的調整,農業結構發生了變化,蠶業形勢起伏波動較大,而新興產業又不斷髮展狀大,導致了我區蠶業生產逐年下降,面臨嚴峻的形勢。但隨着絲織品配額的取銷,國家東桑西移政策的調控,市委高度重視,把蠶業生產作為特色產業給予支持。因此,給我區蠶業生產帶來了發展機會。如何搞好我區蠶業發展,帶着問題,調查基層走訪羣眾,現就調查情況彙報於後:

一、目前我區蠶業發展現狀

我區是城效型農業區,以空港經濟和服務城市發展為重點。蠶業生產是我區傳統優勢產業,目前有18個鎮養蠶,主要集中在東部片區的7個鎮,現全區有桑7000餘萬株,良桑化程度佔75%,栽植形式以四邊桑為主,間作小桑園有1.2萬畝,主要是退耕還林栽的,現管桑很差,2004年發種36826.5張,產繭127.85萬公斤,羣眾養蠶收入1451萬元。有石船、麻柳沱3000擔鎮2個,苟溪、石龍2個村發種1000張,收入80萬元以上,發種10張以上的重點户有150户,養蠶收入上1萬元的有2户,在全區210個養蠶村中,有一半無蠶桑中心輔導員,羣眾養蠶設施落後,無小蠶共育室,人蠶混養,口袋蠶房相當嚴重,專業化程度不高,新技術推廣難度大。為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優化和改造提升我區蠶業生產,困難和機遇並存,但總的是有利條件大於不利因素。

二、渝北蠶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條件

1.重點蠶區地位沒有動搖:蠶業是我區的傳統優勢產業,而我區又是重慶市重點蠶區之一,桑樹基礎較好,羣眾有栽桑養蠶的習慣。2004年發種36826.5張,產繭127.85萬公斤,單產34公斤,產值1451.5萬元。名列重慶市第六位,重慶市重點蠶區地位沒有動搖,今年4月,市委二屆七次全委會明確指出,要著力培育蠶桑生產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現市政府又十分重視,給予支持,有利於我區蠶業生產發展。

2.傳統產業優勢明顯:蠶業生產是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區域經濟效益明顯,得益羣眾多,雙鳳橋苟溪村94年發種1500張,繭款收入80多萬元,養蠶收入超5000元上以達25户,有2户收入萬元以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總體較好,從業人員多,特別是入世後,發展勢頭強勁,今年繭價,生絲價格一路走高,目前絲價在21萬元左右,幹繭價50—60元/公斤,產品銷路好,優勢顯得更加明顯,目前無一項產業相比而取代。

3.蠶業基礎條件好:我區養蠶有150多年曆史,氣候適宜,羣眾有種桑養蠶的經驗,全區有桑樹7000餘萬株,“九五”期間,引進人工三倍體桑嘉陵16、20號、桐鄉青、倫109、湖桑、油桑、新一之瀨等優良桑品種推廣。建有1.2萬畝小桑園,桑品種資源豐富。石船、御臨、統景鎮蠶桑專業合作社不斷壯大,有力的推動了我區蠶業結構調整,目前正向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方向發展。

4.技術力量雄厚:悠久的蠶業生產歷史,培養了大批的技術骨幹,現我區有高級蠶桑人才3名,中級人才3名,適用的先進養蠶技術,在不斷推廣和提高,為提高我區養蠶的科技含量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二)不利因素

1.“三色”農業的發展,給蠶業帶來挑戰:由於我區地處重慶近郊,以服務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思路,為滿足城市的生活需要,促使我區蔬菜、小家禽、奶牛、花卉等新新產業不斷髮展壯大,使蠶業發展受到了影響。

2.資金投入嚴重足:傳統的蠶業生產在我區已不是重點產業發展對象。因此,區政府投入發展較少,近10年都無專項金費投入。引進優良品種需要資金,進行試驗示範需要資金,新技術推廣需要資金,蠶業高科技發展需要資金。所以,無生產經費投入,嚴重製約我區蠶業發展。

3.蠶桑生產後繼乏人:由於傳統的蠶桑生產“苦、髒、累”多數年青人不願意學種桑養蠶技術,外出打工爭現錢。因此,養蠶逐漸呈現老齡化,蠶桑生產後繼乏人。

4.規模小,無龍頭企業帶動:目前我區養蠶規模小。全區2萬户養蠶户平養蠶不足2張,規模小,在農業收入中佔的比例不大,不能引起養蠶户重視,收購企業名存實亡,無龍頭企業帶動,蠶繭價格不穩定,未同羣眾結成共利益同體,嚴重製約我區蠶業生產發展。

5.養蠶設施落後:全區專用蠶房只有御臨鎮和平村一處,養蠶設備相當落後,口袋房,人蠶混養十分突出,嚴重影響單產、質量、效益的提高。

三、優化改造對策

在認真分析我區蠶業生產現狀,根據重慶市百萬擔優質蠶繭工程的具體要求,按照我區農業發展的三片佈局,集中打造標準化蠶桑基地,為加快傳統蠶業改造成高效蠶業規模小區,優化品種、優化品質,進一步提升蠶桑產業層次,提高我區蠶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增收,結合我區實際情況,提出我區實現蠶桑優化改造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具體措施。

(一)指導思想:依靠各級政府的支持,以增加廣大蠶農收入為目標,加快蠶桑特色產業發展,以建標準化蠶業示範為抓手,推動科技進步,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實現我區蠶業上新台階。

(二)目標任務

在“十一五”期間,力爭到2010年全區發種達9萬張,產繭5萬擔,建萬擔基地鎮2個,建小桑園1萬畝,優良簇具推廣達80%,小蠶共育面達50%,全面提升我區蠶業的檔次,增強底抗市場風險能力。

(三)具體措施

1.統一思想,加強領導:蠶桑生產不僅是我區的一項優勢產業,而且還是我區的生態農業,大面積桑園對減少水土流失,淨化空氣,有作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只要繭價適當,蠶桑生產在我區蠶農心中仍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東部片區離城市相對較遠,適宜蠶業發展,應把發展蠶業同三色農業同等對待,牢固樹立蠶業仍是我區的傳統效益農業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領導,出台支持和扶持蠶桑生產的發展政策。

2.籌措配套資金,爭取各方面支持:標準化桑園建設的配套推廣,資金投入較大,因此,我們要充分發動在蠶農投入的基礎上多方支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按特色產業給予支持和發展。建議區府每年從農發發資金中撥款,用於發展蠶桑生產。

3.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升級: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同企業之間聯繫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通過招商引資絲綢企業落户渝北,建立起企業蠶農雙贏的良性循環體系。蠶桑生產規模經營是提高蠶業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要積極培育蠶桑養殖大户,通過土地流轉、代管、代耕等型式,使其養蠶逐步向能手集中。如御臨鎮和平村幹部自籌經費建蠶房,今年已養蠶26張,估計收入2萬元,為該鎮蠶業生產樹起了典範,推動了蠶桑基地的建設,這一經驗值得各鎮學習。

4.切實做好工作,推廣先進技術:一是要結合我區重點蠶區建設,在石船、麻柳、大盛、洛磧、御臨、龍興等鎮,建設桑菜、桑草規模小區建設,重點建設石船、御臨萬擔基地鎮;二是繼續抓好蠶桑標準化示範小區建設,推廣御臨鎮村幹部承包示範園的經驗,即解決了村工作經費不足的補助,又推動了蠶業向前發展;三是大力推廣先進實用養蠶技術的到位率,結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實施,特別要普及省力化養蠶、桑園綜合開發技術的提高應用,以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有力推動渝北蠶業向前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67vq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