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國小語文教師資格證説課範文

國小語文教師資格證説課範文

説課,作為一種教學、教研活動的手段,那麼國小老師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有教師資格證説課,歡迎參閲。

國小語文教師資格證説課範文
教師資格證説課範文1

一、説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觀察筆記。他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向我們真實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讚揚了蟋蟀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豐富,語言十分風趣,使學生產生極大的閲讀興趣。從課文的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是通過長期深入的觀察才發現了這一昆蟲世界中不為人知的祕密。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徵、瞭解事物與事物之間聯繫的主要手段。從小培養孩子們觀察的興趣,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好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第二單元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選編的課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為了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本篇課文也不例外。同時,它也為第五單元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方面埋下伏筆。

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本節課應達到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讀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體會作者擬人的習作方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蟋蟀那種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界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讀、議、然後介紹來掌握蟋蟀的建築特點,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瞭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通過重點句段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教具準備:演示圖片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我採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學方法,教師先指導學生以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的方法讀懂課文的第一部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來弄懂課文的後兩部分。在學習了蟋蟀的住宅特點之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同時讓學生代表蟋蟀去參加住宅展覽會,介紹住宅的特點,進一步理解了課文,也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後,以題目——蟋蟀的住宅,激發學生體驗到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體會作者擬人的寫作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温習舊知

我問學生: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自己的所得。當學生回答本課的寫作順序之後,教師隨即板書。(選址 特點 挖掘)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就告訴我們學習要經常温習,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本環節的設計,學生回憶了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温習了舊知,更重要的是教師給學生搭設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寫作順序為本節課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品讀課文,體驗感情

1、學習蟋蟀選址這部分內容

我提問:蟋蟀是怎樣選擇住址的呢?讓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並圈畫出相關的語句。接着,我讓學生讀出畫的語句,學生回答後,我問學生,蟋蟀在選擇住址方面是否講究,怎樣知道的。學生回答後,我板書:慎重、不肯隨遇而安。然後我讓學生説説對"隨遇而安"的理解。教師小結,要理解詞語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裏註釋,還要聯繫課文中的具體語言環境去體會。"蟋蟀和他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讓學生談談讀了這句話想到的。教師適時小結,並點撥讓學生試着有感情地讀一讀。學生採取個別讀、集體讀等多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不教,我們要讓學生會學習,就要先教會學生怎樣學習。這一環節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抓住主要詞句體會段落的意思,教給學生朗讀課文的方法,就是為學生自主學習服務的。我們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這樣他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在讀的過程中,邊讀邊思考,加入自己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藉助工具書來理解詞語的意思,使學生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要多與自己的"啞巴老師"結交朋友,他會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好幫手。教師要重視朗讀訓練。因為朗讀要通過"眼——腦——口——耳——腦"的反覆過程,是一種由表層到深層的強化過程。朗讀可以獲得較之默讀深得多的真切感受。這種真切的感受必然誘發再讀的強烈興趣。反覆朗讀可以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進入對意藴的理解,從而產生深刻的關於作品形式美的認識。正如人們所説的,讀書萬遍,其意自現。因此,朗讀教學極其重要。

2、學習剩下兩部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語文課上感到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湧。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發展學生個性品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他們學語文用語文,體驗到其中的快樂。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把課堂變成學生活動、學習的天地。我們要充分發揮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的導向功能,重視課堂評價。

我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首先學生圍繞着"蟋蟀的住宅有什麼特點,它是怎樣挖掘的"這兩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他們喜歡的問題來研究,教師參與其中,然後集中交流。結合學生的回答,我板書:外部:朝陽內部:光滑、簡樸、衞生 接着我讓學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時,一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學生彙報我板書:扒 搬 踏 推 鋪 從蟋蟀的這一系列活動,我們能體驗到蟋蟀的這座住宅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板書:偉大的工程)接着讓學生談談工程的偉大之處,想對蟋蟀説的話以及從蟋蟀身上學到的東西,教師小結:蟋蟀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建築師。我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這樣有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最後讓學生假想自己就是蟋蟀,去參加動物王國召開的住宅建築展示會,學生準備之後,看着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住宅的特點,聽的同學給予評價,教師也適當給予評價。生生互動,生師互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總結,學習寫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過就是一個小洞,而作者卻説他是一個住宅,作者把蟋蟀當成人來寫,從中表達了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課文中有多處運用了這種寫法,出示: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台上彈琴。讓學生找出類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並讓學生認識到由於作者長時間的觀察才寫出這樣優美的文章。

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激發了學生要認真觀察的興趣。

(四)、交流收穫

最後,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又一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教師做以總結:《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它讓我們體驗到了觀察的樂趣,同學們,為了能繼續擁有這份樂趣,讓我們也學學作者,細心觀察一些事物,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好嗎?教師號召學生觀察事物並把自己的收穫與大家分享。

我的課説完了,謝謝大家!

教師資格證説課範文2

一、説教材及教學目標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課本第七冊第29課《釣魚的啟示》。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這篇精讀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説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朗讀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確定為:讀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學難點為:理解"父親"告誡"我"的一段話。

二、説教法及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就不是教師一相情願地在説教在傳授,而是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基於以上認識,我採用以下方法來展開課堂教學。

1、導入

採用為同學介紹文中的小主人公為開場白,既讓學生明確課文的寫作背景,又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做鋪墊。

2、檢查預習情況

首先出示本課帶生字的詞,讓學生認讀,領讀,同桌互相讀;接着請學生説説難記的字及容易寫錯的字,教師並加以總結強調;最後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按先寫什麼?在寫什麼?最後寫什麼?的順序説)

3、新授——研讀課文

①默讀課文,以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的目的。

②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我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感受夜晚的美景,體驗"我"和"父親"的心情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釣魚"部分採用抓重點句,創設情景,讓學生角色置換,把自己當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和訓練口頭表達的雙重目的。

4、懸念式結尾

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兩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爸爸的堅持下,放回了湖裏,這一過程並沒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啟發?會怎樣影響我的成長?我為什麼對父親滿懷感激之情?這些問題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5、作業

作業佈置一為與自己的父親討論,交流自己對本文的閲讀感受,既複習鞏固了課文,也是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反饋;二為推薦閲讀篇目《中彩那天》(文旨類同),以擴大學生的閲讀量,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學語文用語文,養成課外閲讀的良好習慣。

教師資格證説課範文3

一、教材分析

我説的是五年制國小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第二課《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具體介紹了三味書屋內部的陳設和魯迅童年時期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好學的事蹟。全文共3段。第1段指明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是魯迅小時候上學的地方。第2段按方位順序介紹了三味書屋內部的陳設。第3段從魯迅書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這篇課文文字精煉、條理清楚,是本冊教材中培養學生言之有序、連句成段能力的重要課文,目的是繼續運用讀課文、劃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閲讀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話,逐步形成閲讀能力。在閲讀過程中,學生學到作者觀察事物,連句成段的方法,為本單元習作打下紮實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三年級教學要求、課文特點和課後思考練習,我確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理解課後題3兩個句於的含義。

2.學會閲讀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話。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4.瞭解魯迅小時候勤奮好學的事蹟,初步培養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習慣。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進一步落實單元訓練項目,閲讀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話。教學難點有兩個:

1.課後題3兩個句子含義較深,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

2.課文第2段除了"正中牆上"、"畫前面正中"、"周圍"、"東北角上"四個大方位外,還具體寫了"畫上"、"桌上"兩個小方位,與上一課介紹方法不同,學生不易區分。

四、教學過程

1.課時安排:本課我打算上三課時。

第一課時導入新課,初讀課文。學習第1段。

第二課時學習第2段。

第三課時學習第3段,總結全文。

2,課前準備:課前老師準備好錄像帶,小黑板,《少年魯迅的故事》一書,話筒一隻,三角旗一面,旅遊帽一頂。每位學生準備一份拼貼三味書屋平面圖的材料。

3.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解題,激興趣。

板書課題後,老師出示《少年魯迅的故事》一書,把有關"三味"的典故告訴學生。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我認為語文教學不能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要儘量增加信息密度,豐富與課文有關的信息量,用教師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課外查閲資料也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

第二環節:初讀,提問題。

傳統教學往往是教師嚼爛了餵給學生吃,學生不會主動求知,但當今社會知識激增,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終生受用的知識,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自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讀通課文,因為讀通課文能為識字教學創設語言環境,為感情朗讀打基礎,為理解語言作鋪墊。我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巡迴指導,看看差生是否能將生字字音讀正確,把長句讀流暢。檢查朗讀時,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你喜歡讀哪一節就站起來讀哪一節,使枯燥的讀書變得紮實有效,生動活潑。然後,請學生運用本冊第一、第三單元學過的聯繫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詞語,並且彙報交流。但是,一篇新課文,學生通過自學不可能什麼都懂,緊接着,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這有助於教師有針對性地教,而且學習由疑問開始,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啟發學生質疑,對於學生的積極探究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第三環節:細讀,解疑難。

1.學習第1段。

教師簡單介紹魯迅後,讓學生用"浙江"、"紹興"、"三味書屋"、"魯迅"説一句話。這種變換詞序的訓練能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2.學習第2段。

這段是按方位順序寫的,是本課教學重點。因為學生已學過《我們的教室》一課,初步掌握了用讀課文、劃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閲讀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話,所以教學時我採用導學式教學法,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讀寫知識進行自學自悟,教師適當點撥講解,在重點、難點上下一番功夫。

具體分5步進行教學:

第1步,複習學法,為遷移提供條件。

第2步,運用學法,四人一組自學,教師巡迴指導,從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轉變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讓他們在集體中取長補短、相互啟發。

第3步,檢查自學,請學生拿出學具,按觀察的先後順序把這些東西貼到圖中相應的位置。再叫一名學生上來貼,貼好後,大家對照課文有關句子討論評價,引導學生再次深入理解課文,接着放三味書屋錄像,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直觀地再現課文內容,使學生如臨其境,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種檢查形式符合反饋原理,因為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習者吸收並輸出信息,通過反饋和評價知道正確與否的過程。

第4步,瞭解寫法。以第1句為例,把原句與"三味書屋正中的牆上有一幅畫"進行比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正中的牆上"寫具體的,"正中的牆上"和"畫上"是什麼關係,然後請學生找出第二段中同樣方法介紹的句子讀一讀,這段沒有具體介紹魯迅的書桌,最後讓學生仿照第1句寫法填空:是迅的書桌,書桌上( )。這—步既有知識的理解積累,又有遷移運用,由扶到放,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第5步,遊戲激趣,結合平面圖做一個導遊三味書屋的遊戲,一個學生做導遊,拿着三角旗和話筒,導遊介紹要具體,其他同學做遊客,可以嚮導遊提問,通過遊戲引導學生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培養他們的言語交際表達能力。

總之,這5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把閲讀理解,動手操作,口頭表達有機結合,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卓有成效的訓練。

3.學習第3段。

本段是落實思想情感目標的重點段,教學時以讀代講,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揣摩語言、體會含義、陶冶情操。具體分3步:

第1步,默讀、引讀,初步瞭解"早"字的來歷和作用。

第2步,抓住 重點詞句研讀。本段最能體現魯迅精神的有3句話。第1句"魯迅幾乎天天奔走於當鋪和藥鋪之間。"課後題3第1句話中沒有"幾乎"兩個字,我認為應該加上去,因為"幾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幾乎天天"並不等於"天天",如果省去了這兩個字,句意就有變化。這句話中的"奔走" 的"走"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選擇意思:1,步行、走路。2.跑。"於。"、"之間"用找近義詞方法理解。"當鋪"離今天的生活較遠,由教師講解。這些詞的意思弄懂了,整句話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第2句"他把這個‘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裏".這句話中的"刻"字看似平常,其實用得很傳神,我引導學生把"刻"與 "記"進行比較,通過反覆推敲,使學生不僅領悟課文的思想內容,而且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這兩句就是課後習題3要求理解的兩句話。教師力避結論性的講解,引導學生參與理解句子的過程,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針對一些學生受批評時拼命強調理由的現象,教學時我還抓住"勤奮好學的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這句話做文章。先説説什麼叫默默地?再説説魯迅當時可能在想什麼?通過填補情節空白,去感受魯迅的內心世界,從而對他產生由衷的敬意。

第3步,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話。

第四環節:復讀,談感想。

教師概括課文內容後,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後巧用已營造的課堂氛圍來個趁熱打鐵,讓學生説説:自己學習上存在什麼問題,應該把哪個字深深地刻在心裏。把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4.作業設計。

本課作業除了分課時完成語文課堂作業本外,第2課時讓學生仿照第2段寫寫少先隊隊室,引導學生把閲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讀寫結合。第3課時作、業是課外閲讀《出入當鋪和藥鋪之間的孩子》一文(見《少年魯迅的故事》第1—3頁)。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相結合,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體現大語文的教學觀。

5.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圖文結合,直觀形象,突出了重難點,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g9qq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