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職業生涯規劃 >

大學校園“職業焦慮”盛行,職業規劃市場待填補

大學校園“職業焦慮”盛行,職業規劃市場待填補

目前,就業成為當今大學生和他們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隨着高校擴招和經濟危機等諸多因素,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就業焦慮正在一些高校畢業生中蔓延。

大學校園“職業焦慮”盛行,職業規劃市場待填補

“我投了幾千份簡歷,卻石沉大海,可成績能力不如我的同學就能得到很多面試的機會。”河北經貿大學的王川對記者説,大學的課程林林總總,老師也很多,可單單缺一門職業規劃課程。

他告訴記者,對於很多就業競爭力低的學校來説,很多學生大一就開始打聽本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努力方向。如何找一份稱心的工作,成為他們的頭等大事,可在這一領域,高校老師卻愛莫能助。“我們的老師都是直接留校的,從來沒有參加過面試,不知道企業的需求。講的都是概念,讓我們很迷茫。”王川説。

而對於名牌高校的學生來説,在行業、企業間收入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如何進入高薪行業也成為他們最為關心的事情,但往往感到缺乏指點。

在校園職業規劃教育缺失的背景下,記者近日瞭解到,一些“過來人”將校園職業規劃教育念成了生意經,那就是,曾經有過成功經驗的“師哥師姐”幫助在校的學弟學妹們補上就業這一課,並把這一指導課程創造成了一門生意。

三位來自清華、北大計算機和經管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就創建了過來人教育諮詢,他們以前人實戰經驗教育師弟師妹,幫他們指明求職方向,減少挫折。

“應該説學校在這一塊做得並不到位,很多時候是學生自己摸索,可第一份工作是很重要的,缺乏明顯規劃和求職能力,就可能讓命運發生改變。”該機構創始人王邁稱。

學化工的大一就開始琢磨進中石化

每到畢業季,一些同學都會發現,身邊出現了這樣一批人,平時成績能力和自己不相上下,但每次到了求職時卻如魚得水,成為所謂的“麪霸”。這些“麪霸”在學校裏是一種傳奇。

很多人都希望知道這些人是如何求職成功的。“如何考試,如何記筆記,這些我們已被培訓了十幾年,可如何求職,如何進心儀的單位,從來就沒有人教過我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三學生李響告訴記者。

“這種需求十分旺盛,我去過很多國內的大學,遇到的問題都是類似的。比如,學化工專業的,大一就開始琢磨如何進中石化這樣待遇好的企業。”過來人教育創始人之一、畢業於北大計算機研究生的張有明告訴記者:“沒人告訴他怎麼辦,所以他很迷茫。”

曾是新東方教育董事的徐小平表示,在歐美髮達國家,學生自立意識很強,而且國小就開啟了職業規劃教育,從小培養職業意識,這使得學生在求學或職業選擇上都有明確的方向。

“而在中國,絕大部分大學學生在快進入畢業季時,才慌亂海投簡歷,把希望寄託於幸運。中國大學裏設置的就業服務中心是行政崗位,求職諮詢服務的功能很弱。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是導致目前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原因之一。”張有明這樣對記者説。

這些觀點在記者採訪中屢被印證。北京某高校為了讓畢業生準備求職,請了一位老教授進行講座,滿滿的大禮堂一小時後只剩下了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該教授講的全部是概念和理論,學生感到不實用。

學校相關教育無法滿足學生需求,自然就有商業力量投身其中,於是,類似過來人教育這樣的培訓機構便產生了。

打開一個過來人網站的“求職狀態”頁面時,可以看到一個長長的列表:google、gucci、騰訊、德勤、花旗銀行、中國聯通……而點擊每一個頭像,可以看到這個同學的所有背景情況。

提高求職能力總比拼爹強

對於過來人教育諮詢來説,成立這樣的一個機構完全是應時而生。

XX年暑假,從香港某投行實習歸來的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研究生王邁,拿到了某投行年薪百萬的正式錄用通知,成了校園裏的名人,前來求教的人絡繹不絕。

他的成績很好,但他認為,真正能讓他脱穎而出的,是在校期間的規劃和關係網絡。

王邁參加的學生社團,是XX年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內部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這個社團類似耶魯骷髏會組織,設立入會門檻,比如專業成績乃至能力,新會員能得到老會員職場和人生的點撥、提拔,最後形成一個循環和關係網。王邁認為,“在這個社團裏的人,求職能力要高過很多同專業的學生。”

北京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專業能力相仿、成績差不多的學生最後求職的結果差異會很大。因為求職不是簡單的一張考卷,決定錄取的因素很複雜。

對於學校來説,在目前整個教育體系存在缺失的情況下,老師分身乏術不可能這樣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存在求職障礙的同學太多了,而且我們自身對職場也缺乏瞭解。很多時候要靠他們自己,我們只能提供一些宏觀指導意見。”一位大學老師表示。

前程無憂人力資源分析師王淼淼告訴記者:“第一份工作十分重要,工作後很少有人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會問你之前都做了什麼,但很多人由於缺乏規劃,導致工作5年多了才覺得職業不適合自己,因而十分痛苦。”

王邁認為,在學校普遍缺乏這樣的教育體系的情況下,自己的諮詢機構成立就是很自然的事。

“提高求職能力總比拼爹強。”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告訴記者:“這樣能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以及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具備優秀的職業能力的技能。在大學生與職業社會之間,這個巨大的鴻溝需要填補。”

諮詢機構良莠不齊需防虛假宣傳

人社部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張幼雲表示:“人口不斷的增長,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所以如何創造就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巨大的挑戰。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公共就業服務部門協調成本過高,都在各自為政,所以需要民營的諮詢機構,還有企業,形成一個有利的、大的社會環境。”

但也有一些高校就業中心老師指出,校外各種培訓機構良莠不齊,學生們還是要擦亮雙眼,不可被一些虛假宣傳矇蔽。

包括過來人這個機構的創業者也承認,目前北京中關村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多如牛毛。“很多機構就是騙錢的,培訓行業的牌子都讓他們給砸了。”張有名説:“找工作也是基於自身的實力。我們不空口承諾,來這裏尋求幫助的人我們也要進行面試,看看是否能幫助他們,幫他們形成相對健康的價值觀。人的出生無法選擇,但是學習接受有價值的信息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記者瞭解到,一些培訓機構承諾:給我10萬元,還你一份好工作。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完全是騙錢的虛假宣傳。

“求職這種事情要的是結果,我們也要有需求的人進行面試,不是説一個三流大學薄弱專業的人就可以進500強,這我們做不到。”張有明坦言:“其實我倒是希望未來過來人可以不需要存在,那樣大家就都可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了。可惜,就目前國家、社會和校園的教育發展水平來説,現在還不行。”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對職業指導機構的存在持不理解態度:“我攢錢讓孩子上各種班,上名牌大學,花錢讓他考各種證書,大學畢業了卻又告訴我,不知道怎麼找好工作,還需要花錢讓人幫?這真讓人不理解!”

“培訓機構出現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本應該學校裏鍛煉出來的能力,還要家長埋單來購買商業服務,不能不説,我們自身的教育體系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張麗賓表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zhiye/x78v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