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HR管理 >

本土文化是管理成長與發展的土壤

本土文化是管理成長與發展的土壤

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於本土文化之上的。

本土文化是管理成長與發展的土壤

現代管理史上曾產生過兩個著名管理體系,分別成就了當今世界兩大經濟巨頭。一個是20世紀初期泰羅的“科學管理”。泰羅建立在工業大革命基礎上的科學管理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使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後來居上,超越了老牌資本主義帝國——英國。另一個管理理論是20世紀中期日本的“精細管理”,它促使日本一批大企業成功崛起,經濟一路領先,確立了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國地位。泰羅科學管理與日本精細管理之所以能對本國企業和經濟發展起到如此大的推動作用,正是由於他們抓住了特定時代經濟背景下本國所具有的文化本質。

文化與管理的關係猶如土壤與莊稼。當企業整合外部資源,進行併購重組時,如果不熟悉當地文化就會出現水土不服。據統計,國際間經濟合作的失敗,只有30%是由於技術、財務或戰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70%是由於人員之間的跨文化溝通。可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已成為決定企業管理成敗的關鍵。

轉型的中國呼喚商業文化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這是我們管理創新的有利條件。但另一方面,中國幾千年來發展的是農業文化。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把重點轉向經濟建設,推行體制改革,探索企業管理。1993年後,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才初步建立,至今不到20年曆史。我們正在用20年走西方現代管理100年走過的路程。

當前,中國正處於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轉型期,探索中國的所有問題都離不開這個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與前相比,我們的企業管理是有了很大進步。但從大的方面來看,作為市場經濟之根本的文化氛圍與基礎還沒有真正確立,誠信機制和各項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具體到個人而言,職業化的意識、團隊意識依然很薄弱,這些都是當代企業以及企業家在管理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商業文化作為中國現代企業和經濟管理孕育與發展的土壤和環境,它的培育和完善將對中國式管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當然,企業內部管理文化和外部環境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商業文化環境的建設有賴於每一個市場主體企業或個人的努力。要建設基於本土文化的中國式管理,需要我們從各個層面培育適合管理思想誕生的商業文化環境。

全球化下的中國企業管理:契合、融合與整合

我們強調中國式管理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和轉型期的特定社會環境,但並意味着對西方先進管理思想和理念借鑑與吸收的拒絕。事實上,中國以“人”為中心的柔性管理風格與西方以“事”為中心的規範標準化的管理風格正在相互融合。

而且,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需要站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審視、規劃企業的長遠發展。對於中國的企業管理者來講,面對世界範圍內的激烈競爭,必須做到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所謂全球化,就是有全球視野能吸收全世界優秀管理思想、理念,能學習與借鑑世界先進的管理工具;所謂本土化,就是要深刻領會本土文化的精髓,探求我國轉型期經濟的內在特徵,思考本管理所面對的人性特徵。這其中,要做好三個“合”,即契合、融合與整合。

契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須能為客户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的前提是自身的業務定位必須準確。因此,本土企業的市場化意識的增強將集中體現為,企業的發展必須與市場環境契合、與客户的需求契合。

融合:融合主要是指理念、文化層面的中西融合、古今融合,一方面要深入地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商業誠信意識、契約意識、規則意識,同時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意識、“以和為貴”意識、社會責任意識。

整合:由於我國獨特的企業發展之路,造成了本土企業管理理論落後於實踐,為此,需要努力學習、消化西方先進管理理念、工具、方法,同時結合中國本土管理實踐,不斷創新突破,真正做到西方管理理論與本土企業實踐的真正結合,從而優化與提高本土企業內部的運行架構及效率。(祝波善)

來源:中人網

標籤: 土壤 成長 管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hr/dr30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