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通用10篇)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通用10篇)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1

1.要認識到成功的溝通沒有祕訣。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通用10篇)

溝通沒有通用的模式,與一個孩子溝通的方式並不總是適合於另一個孩子。因此,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比如,一位母親的兒子個性內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難以獲得有效的溝通。於是,這位母親根據兒子喜歡聽音樂、寫作和閲讀的特點,經常與兒子一起到書店去,在那裏聽兒子向她講述故事和書裏的人物,以此瞭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還和兒子一起聽音樂、做兒子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不斷進行鼓勵。她的兒子最終慢慢地活躍開朗了起來。可見,成功的親子溝通沒有什麼祕訣,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式。

2.要學會傾聽。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傾聽意味着避免打斷孩子的話、集中精力於交流的過程。為了便於做到這一點,溝通最好在安靜的地方進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擾。如果你正忙於做晚飯或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要做到認真傾聽是困難的。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能使你瞭解孩子的問題和觀點,有助於澄清事實,避免對孩子的誤解。經常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會發現,儘管你沒有對孩子提出許多要求和建議,你的孩子卻更多地向你提出問題。這是因為,善於傾聽的父母才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創造機會交談。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機會。小朋友不喜歡預約的談話。你想談的時侯,他們可能沒有興趣;只有他們想談的時侯,溝通才有可能順利進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歡在晚飯桌上或睡前時間與孩子談話,有些父母則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遊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不管選擇什麼時間,我們都要知道,最佳的溝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的。切忌不要總是試圖在臨時想起的、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2

尊重是關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很多父母卻認為這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怎樣説他就應該怎樣做,沒有真正的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小就得不到尊重,長大後要麼徹底的失去自信心,要麼不懂得尊重其他人。尊重能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地位,同時,也是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潤滑劑。

理解很重要

很多父母當孩子犯錯後總是已自己的思想來理解孩子的行為,這對孩子為什麼犯錯的真正原因卻不瞭解,這對孩子會造成傷害。孩子受到責罵後,會對自己的行為方式產生質疑,不僅對孩子的思維方式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看法。與孩子交流,首先要理解孩子,只有懂孩子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溝通。

正確的教育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很多父母對孩子非常嚴厲,稍有不足就會責罵。其實,這樣只會阻礙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應該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鐵血手腕強制壓迫。

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陪伴。孩子最親近的人是父母,但是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遠。如今,市面上有能夠與孩子打電話的兒童手錶,各位父母可以試試。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3

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着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説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説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佔7%,音調佔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佔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為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4

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着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説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説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佔7%,音調佔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佔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為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5

1.注重身教,樹立威信。建議父母“十多十少”——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讀書聲,少一些麻將聲;多一些精神上的關愛,少給一點零用錢;多一些激勵、欣賞,少一點打擊、指責;多與老師溝通一些,少與賭友交流一些;多一些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一點社會應酬的消耗;多一些讓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少一些父母包辦替代;多一些帶孩子觀光旅遊,少一些電腦、電視暢遊;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圍的創造,少一點物質環境的建設;多一些心靈美的引導,少一點外表美的誘導。

2.關注孩子的成長。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父母除了行為上的無聲關注以外,還需要言語上的溝通和表達,要讓孩子知道你無聲的行為所包含的關心、關注、愛護和親近。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卻不跟孩子經常溝通;有些父母以忙為由,忽視親子間的交流:……。這些都是引起與孩子關係淡漠的原因,所以做父母的儘可能避免這些,盡最大可能創造行為上的關心、關注、愛護和親近,同時用語言向孩子表達出來。只有孩子清楚明白了這些無聲的關心、關注、愛護和親近,孩子就會對父母還以尊重、愛戴和親近。

3.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當着孩子的面,應該互相支持、相互融洽、相互配合。父母、孩子之間要民主平等、和諧寬容,父母既要與孩子分享成功的愉悦、快樂以及“狂思妄想”、“奇談怪論”(青春期的孩子總會有不少“狂思妄想”,有許多“奇談怪論”,即使你不能分辨是否現實,是否正確,你都該像對待一件禮物一樣與孩子一起分享。專家們認為,青春期是一個克服的過程,是你與孩子重建關係的過程,是你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你和孩子都有可能找到一把開啟彼此心扉、自由表達思想的鑰匙。當你進人了這種角色,你就能體驗到一種新的滿足感。)也要與孩子分擔創傷或挫折時的鬱悶、痛苦;既要當孩子的聽眾,讓孩子把話説完,也要以朋友的身份給予孩子建議,讓孩子自己去覺悟和修正自己。飯桌是分享家庭時光的重要機會,但往往被忽略。父母對孩子所講的內容很感興趣,孩子會覺得有種被尊重的感受。

作為父母,無論你多忙,都應留意一下孩子在幹什麼,並儘量抽時間與之討論,交談時多聽聽孩子的意見,採取一種平等的談話方式,可以避開所謂的“衝突”。當你覺得不便説就寫下來,父母寫下那些孩子不願聽或拒絕聽的,當你把事情、道理寫下來,當孩子安靜下來,一遍遍地閲讀時,可能對他有所啟發,對解決一些事情可能會更加有效。

4.無條件信任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習慣和品行基本上出自於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多欣賞、讚揚其優點,儘量包容缺點乃至錯誤,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便是孩子犯了錯誤也應該以平和語調、建議和探討的方式轉達給孩子,既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也存在缺點,也要明白幫助孩子自己判斷與覺悟所形成的自律比起他律來,效力會更顯著、更持久,也是孩子自己樂於接受的方式。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6

問小不問大

很多父母愛問一個很大的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説非常大,孩子不會跟大人似的給出一個總體評價,他們有的是具體的感受,比如被老師批評時很難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覺得很開心。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裏,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情。這種宏觀的問題讓孩子很難回答。還有的父母會問今天學了什麼,這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孩子在園裏有好多活動,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內容,孩子該從何説起呢,這無疑給孩子一個難題。所以父母要從小處着手,比如問孩子,“今天有畫畫課嗎”,“畫了什麼”,這就是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習慣於對孩子的行為直接作道理上、規範上的評價和糾正,總覺得這是教育,這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其實,這也會讓孩子不願跟父母説話。楊謹老師説,要先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説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比如孩子回來説今天中午有個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否定孩子説,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説了,父母也失去了瞭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一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那樣呢,你當時在想什麼呢……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説。只有孩子願意説,溝通才能延續下去。

從別人的故事開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可以先問孩子有關小朋友的情況,比如今天甜甜來幼兒園了嗎,你跟她做什麼遊戲了。孩子聽到這樣的問話,會自然地説起別人的故事,甚至還會滔滔不絕。因為孩子在説自己的故事時,會時刻注意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態度,是認可還是反對,這事關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而説人家的故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不會招來任何説教和指責。趁孩子説得起勁,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問問他做了什麼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裏發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於瞭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蹲下來跟孩子説話

“蹲下來跟孩子説話”,是楊謹老師非常強調的溝通方式。她認為蹲下來,對孩子來説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也意味着家長放下權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為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瞭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父母為什麼蹲不下來呢?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有些善於溝通的父母,善於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信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兇巴巴地跟孩子説話,這是為什麼呢?“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內心有一個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願意去碰觸,看着孩子的某些情緒,自己就偽裝一個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為他不知道怎麼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為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啟用父母曾經的做法。”

那麼父母又怎樣才能真正蹲下來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來跟孩子説話,該從何着手呢?楊謹老師建議父母開啟自己個人的心靈成長之旅,梳理自己。現在社會上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不妨嘗試走進心靈成長工作坊,或走進心理諮詢室,讓專業人士幫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這一生是怎麼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時候有什麼遺憾,有什麼未完成的願望,內心深處有什麼渴望,思考怎麼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怎麼更好地面對孩子。

但現在很少父母會在自己的心靈成長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報興趣班,參加各種才藝考試。但其實這裏有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內心是一條幹涸的河流,怎麼可能勻出水來供給別人。給孩子的愛也一樣,自己內心都沒感受到愛,因為工作、家庭時常被煩燥困擾,怎麼能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呢,自然地蹲下來、温柔地對待孩子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7

其一,要學會傾聽。

不要怕孩子嘮嘮叨叨,有些家長和孩子關係不太好,就是不願意聽孩子説話。有時候,單單傾聽就夠了。孩子有的敍述是一種情感的宣泄,當他有機會毫無保留地把負面的東西一吐為快之後,他的理智就會重新迴歸。而你並不需要做什麼,他已經有力量去面對原先可能難以面對的問題。其實我們有時候自己也知道,當我們把心裏的委屈,跟別人説的時候,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放鬆,有時候別人不給我們意見,我們就有了相應的對策。

其二,要學會理解。

孩子是昨天的我們,當他意見情況的時候,要想我在當年會怎樣做,設身處地的為孩子着想,然後再給孩子提出相應的策略。

其三,要説。不僅要聽,要理解,還要傳遞出自己的語言。

有位家長説:“大事的取捨方面,我發表我的意見,供孩子參考。”就是説,你要直率地表達你的觀點,但是你只是參謀,孩子的人生最終要由他自己去面去承擔。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關愛每一個孩子,就是善待我們的未來,我們不能懈怠。只要我們從關心孩子的角度,注重孩子的細節,即使孩子考不上什麼名校,也可以是一個響噹噹的人。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8

家長配合老師

1、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那麼你就要重點培養子女的學習作風,培養學習的認真程度。毛主席説過的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一個學習中等,但是學習穩健的學生,往往在最後關頭,能夠衝出去,成為一匹黑馬。這樣的學生,最忌諱家長一直讓他趕超別人。同時這樣的學生,往往還有些特長,也要積極鼓勵。一個有突出優勢,其他方面都能達到中等的人,是最有競爭力,最有前途的人才。

2、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一般,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那你要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但卻不是當前教育體制的寵兒。在這個環境下面,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一味地逼迫,會讓他越來越差。和子女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會把自己弄成了子女的對立面。對於這樣的學生,家長要找出他適應的那些方面,加以鼓勵,冷處理那些不 適應的地方。不能用批評的方法。處在鼓勵下的學生,往往會逐漸往上走。

3、如果你的子女是下游,或者成績名次象過山車一般不穩定。這樣的學生肯定不是學習努力的學生了。這樣的學生千萬不要給他樹立標杆,跟他説,誰誰誰怎麼樣, 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麼人的。要求他追,反而會加大他的挫折感。 要把重點放在培養他平和的心態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觀點,儘量找出他的特長,爭取在一個地方取得超過其他同學的突破。不要牢騷,不要埋怨,學習部分重點掌握基礎知識,穩定住成績。如果請家教,也不要做難題,能夠把基礎知識和作業題做好,就可以大加鼓勵。

4、如果你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已經名列前茅,那麼你一定不要在子女的學習上過多的下功夫。子女已經是坐上了順風船。再用力,結果往往會欲速則不達,你需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的能力。很多學習相當優秀的學生,經不起一場考試的失敗。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學習再怎麼好,也不見得場場必贏。我有一個大學的同學,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一到考試的時候,右胳膊就不能動彈。神經出現問題。究其原因,是一次考試考不好的後遺症。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鼓勵和學習中等的同學交流。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學習比自己好的同學來往,其實這是個誤區,那些學習中等的同學,往往在其他方面有長處。我們國家已經處在一個轉型期了。單純靠學習成績在社會上無法立足。也不能保證她或他將來的人生幸福。重點培養穩定隨和的心態,避免高分低能,是最重要的。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9

1、想辦法、解決問題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要去責怪,更不要去收拾這個殘局,可以讓孩子想辦法,想想應該怎麼去解決問題,需不需要幫助,這樣鼓勵孩子去想辦法,開動腦筋既可以幫助解決問題,養成思考的習慣,又對未來孩子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2、制定規則

有的家長為了約束孩子的行為,會制定一些規則,如果觸犯了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但是很多時候家長都是從自身出發並沒有徵求孩子的意見,這樣的規則估計孩子也不會心甘情願的執行,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這樣他會感覺自己有責任去執行、遵守。

3、孩子需要的方法

家長有時候很苦惱孩子到底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其實不妨和孩子討論一下,他喜歡什麼的教育方法。家長的教育行為和態度直接影響教育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家長要給孩子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

4、多聽少説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總讓孩子聽自己説,特別是針對孩子想反駁的問題,家長會堵住孩子説話的機會。這樣不利於孩子語言表達的鍛鍊,更會增加親子交流的障礙,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多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讓孩子明白遇到煩惱了,可以回家得到父母的體諒和支持。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篇10

年輕父母要學會巧妙地問

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説一説,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説説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説説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閲讀(只是概略式閲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閲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説説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説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裏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裏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説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標籤: 家長 通用 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zjrjg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