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7篇)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7篇)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

遼寧丹東,鳳凰山下。老兵孫景坤一身戎裝,端坐在丹東光榮院特護區的房間中。陽光透過窗户,照在孫景坤胸前的8枚軍功章上,熠熠生輝。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7篇)

72年前,孫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個神聖的軍禮,從此南征北戰。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深藏功名,返鄉務農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説:“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説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説。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颳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徵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週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並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山城村處於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築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裏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里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幹。”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樸實純粹,回饋社會

“我之前以為父親就從來沒替我着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着淚水説,“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説我爸是生產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裏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餘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説,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為何這樣“苛刻”。但隨着年歲漸長,孫美麗終於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樸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説。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着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來。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2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發佈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在遼寧省丹東市拍攝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7月7日攝)。孫景坤,1924年生,遼寧丹東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在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增援駐守161高地的戰友,從中午到深夜,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孫景坤是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農民,現年96歲。他先後經歷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戰爭年代,他衝鋒陷陣、英勇頑強,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負傷回國後又堅持重返戰場,用熱血青春詮釋了革命戰士的赤膽忠心,曾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等榮譽稱號,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日紮根鄉村,用執着堅守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在吉林省通化市拍攝的志願軍老戰士徐振明(10月21日攝)。徐振明,1925年生,江蘇連雲港人。1950年10月,徐振明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後參加了鬆骨峯阻擊戰、“394.8”高地戰等戰鬥,榮立一等功。新華社發(顏麟藴攝)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現年95歲。他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轉戰大江南北,經歷戰鬥無數,留下累累彈傷,從“娃娃八路”成長為“戰鬥英雄”,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保家衞國捨生忘死、英勇戰鬥,曾榮立多次戰功。他退伍不褪色,轉業到楊靖宇烈士陵園工作,父子兩代默默付出,守護英雄陵墓60餘年,身體力行保護革命遺蹟、講述英雄故事,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教育了無數青少年,感動了廣大社會羣眾,20__年被評為“中國好人”。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3

清晨,陽光灑滿房間,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軍裝上閃耀着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輝的獎章、紀念章,陪伴了老人數十年。這裏是遼寧省丹東市光榮院的特護區房間,也是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來,孫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軍功章壓在箱底,60多年紮根鄉村,帶着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後來,孫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漸被人瞭解。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曾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南北征戰

留下20多處傷疤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的孫景坤和戰友們星夜兼程,集結安東(今遼寧丹東)待命。

部隊駐地離家鄉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鐘,已經兩年沒見親人的孫景坤卻從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初期,孫景坤與敵人激戰受傷後被送回國內治療養傷期間,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隨後,孫景坤不顧腿傷尚未康復,再次奔赴前線。

回憶起自己一生中最難忘的戰鬥,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説:“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後只剩下我們4個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孫景坤所在部隊人員傷亡慘重,陣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

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上手榴彈和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前去增援。幾次反撲失敗後,敵人開始逃竄。孫景坤便趴在交通溝的麻袋上,擊斃了21個敵人。整場對戰中,敵人一共組織了6次反撲,都被志願軍戰士們打退下去。

陣地穩固下來了,可參加戰鬥的志願軍戰士傷亡慘重。孫景坤説,這麼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

孫景坤用行動踐行了誓言。戰爭在他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孫景坤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有一次戰役,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後來腿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南北征戰,孫景坤立下赫赫戰功,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並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回鄉務農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孫景坤復員後主動放棄到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務農。他將組織關係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隻字未提。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

回鄉務農後,孫景坤從不主動向別人提及自己的榮譽,更沒有藉着榮譽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就連他的兒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也只知道父親是一名老戰士、上過戰場,對他所獲的榮譽一無所知。“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那段經歷,那是他心裏永遠的痛。”大女兒孫美麗在與父親的交流中,逐漸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從戰鬥英雄到普通農民,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堅守。經歷過戰場的孫景坤,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後來,孫景坤當上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羣眾的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説。那時候,村民們並不知道孫景坤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都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場氣概卻從未褪去。孫景坤帶領鄉親發展農業生產,建設鄉村,並組織村民先後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條河常年發水,孫景坤與鄉親一起攔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孫景坤就帶頭用土籃挑、用肩扛運送土石,每天起早貪黑,一干就是幾個月。”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説,雖説是簡易壩,但在當時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也保住了集體財產。

淡泊名利

從不計較得失

戰爭年代,孫景坤征戰沙場,經常幾天幾夜吃不上一頓飽飯,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兩片藥頂一頂。幾十年間,孫景坤都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提過其他特殊要求。

孫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兒孫美麗家。他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裏就會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熱,老人歲數大不扛凍,夏天有時還需要穿棉襖,但他常説:“和當年在坑道里相比,現在的苦又算得了什麼。”

“按理説,父親有能力為我們兄弟姐妹安排好一點的工作,可他卻從不向組織開口。我在生產隊幹活,隊裏見我勤快,把我的工分從4分漲到了7分。他知道後,專門開會批評了組長,並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來。”孫美麗説,年輕時她對父親有很多抱怨,可隨着年歲漸長,她漸漸明白: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

多年來,孫景坤主要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的收入養家,除了政府每年發放的優待撫卹金,他一分錢也不向國家多要。

村裏有人説:“老孫,你參加革命帶回一身傷疤,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太吃虧了。”孫景坤回答:“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沒想過什麼叫好處,什麼叫吃虧。”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4

男兒從軍去,百戰衞家邦。

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剛參加完解放戰爭,又踏上保家衞國、出國作戰的征程,用錚錚鐵骨,和將士們一道築起血肉長城;

解甲歸田後,丹心繫鄉梓。

戰場歸來,他收起軍功章,拿起鋤頭,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一干近30年。他躬下身軀,把自己延展成一條路、一座橋,全然奉獻給羣眾……

遠去了金戈鐵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歲月裏回望,我們看到的是96歲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的家國情懷、無悔初心。

20多處傷疤,是刻在身體裏的軍功章

深秋,清晨。丹東市光榮院裏,孫景坤坐在牀前,打量着掛在牆上的一件掛滿軍功章的舊軍裝。陽光照進屋裏,軍功章上泛起金光。

“這是在遼瀋戰役中立的三等功,這是在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中分別立的二等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剛做過一次手術,老人身體有些虛弱,但談到戰場上的過往,卻歷歷如昨。

1924年,孫景坤出生在安東(現丹東市)山城村。1948年1月,結婚後不到一週,他就參軍入伍,成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在一次次浴血奮戰中,孫景坤快速成長起來,併火線入黨。

“最險的一次,子彈貼着我後腦勺過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敵人的生死較量,讓他養成了膽大心細、機智靈活的作戰風格。

1950年,為抗美援朝、保家衞國,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在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戰友們勸他回家看看,他卻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別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戰場上,對敵人的勇猛痛擊,就是對家人、對祖國最大的愛與告慰。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衞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已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已連續駐守161高地12個小時的戰友。彼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眾炮齊發,增援部隊很難登上高地。

“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孫景坤帶領戰士們扛起彈藥箱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着。

副連長支全勝在爆破筒裏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孫景坤等人到來,令他精神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陣地!”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從中午到深夜,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

陣地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着,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後來,他被朝鮮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勛章,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報告團回國。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這些傷疤,成為刻在老人身體裏永遠的軍功章。

解甲歸田,他默默拿起鋤頭

秋意漸濃,羣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

“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説,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裏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

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為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着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裏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裏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着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着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劉玉慧説:“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老兵心語:“我是在替戰友活着”

英雄,在驚濤駭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裏甘守寂寞清貧。

許多年後,孫景坤的赫赫戰功才被村民們瞭解。65歲的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現孫景坤的“祕密”時,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我從廢紙堆裏撿回一本舊書,翻書時,我看到裏面講一位戰鬥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拿着這本書,張德勝跑到孫景坤家。孫景坤不識字,張德勝就把文章讀了一遍,聽到支全勝等戰友的名字,孫景坤點了點頭:“是,寫的是我。”

至此,孫景坤的英雄事蹟才被外界瞭解。

越是豐功偉績,越是低調樸實。一直以來,孫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裏,從不向組織開口、伸手。

為什麼對自己的功勞不提不念?為什麼不向組織要求應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孫景坤的7個兒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兒孫美麗看來,父親對自己嚴苛,對孩子們也幾近“無情”:小時候家裏窮,交不起學費,老師説你爸是生產隊長,開個證明來,學費就可以免了。孫景坤卻火了:“就因為我是隊長,才不能這樣做。”孫美麗被迫輟學。在生產隊幹活時,她幹得好,別人評3分工,生產組長給她評了7分工,孫景坤知道後,把組長批評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給拿下去……

大兒子孫福貴也遭遇了類似的境況。不少好的工作機會都被父親逼着讓給了別人,他一咬牙,參軍入伍。這一次,孫景坤沒有阻攔,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時用過的茶缸和毛巾送給兒子。

“到部隊後,首長看到我的茶缸上寫着‘贈給最可愛的人’,他舉着茶缸給戰友們説,孫福貴同志是革命戰士的後代,我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在戰友們的掌聲裏,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親了。”孫福貴説到這裏,眼中淚光閃爍。

摩挲着舊軍裝上的軍功章,老人説出心底的想法:“當年村裏10個年輕人一起參軍入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條件再艱苦,能比戰場上苦?我活着,是替戰友們活,我要把他們想幹卻來不及乾的工作幹好,才對得起他們。”

温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5

正如在戰場上一鳴驚人一樣,戰鬥英雄孫景坤這一次的選擇再一次令人震驚——

1955年復員時,戰功卓著的孫景坤放棄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機會,選擇回到自己家鄉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務農。

從農民成為戰士,又從戰士迴歸為農民,在談及這一選擇時,孫景坤説:“誰叫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呢?只要能夠為老百姓做一點事情,在哪個崗位上都一樣。”

1947年,孫景坤入伍,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英勇善戰,捨生忘死。1949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了,就要牢記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孫景坤説,“想想戰場上那些犧牲的戰友,我還有什麼資格挑三揀四?黨叫幹啥就幹啥!”

此後,孫景坤把餘生獻給了亟待脱貧的家鄉熱土。

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很快就擔任生產隊長。他帶領鄉親們大力開展糧菜生產和山城村建設,用幾年的時間在家鄉滾兔嶺上栽下了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並修建水壩改造耕地。幾十年過去,小土壩已經成為守護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堅固河壩。山城村有一條河,洪水氾濫常年吞蝕土地,他帶鄉親們一起擋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畝耕地……

在擔任村幹部期間,孫景坤仍保留忠誠擔當本色。三年自然災害時,全隊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農民自留地全部收歸生產隊。時任紅旗公社古城作業區主任的他考慮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飯,堅持提出不同看法,結果被撤銷作業區主任職務。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復職務。

為了讓村民們儘快脱貧致富,1984年,孫景坤組織村民先後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還把分給自己的40畝地重新分配給5户從黑龍江遷來的貧困户。

在家鄉務農的數十年間,孫景坤深深隱藏自己的戰鬥功績,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從不爭名爭利,受到了羣眾的高度讚揚。

村民們不知道孫景坤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劉玉慧説:“這老爺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們現在過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孫景坤的選擇,體現了一名黨員的風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國共產黨人的赤子初心!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6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説:“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説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説。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颳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徵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週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7

孫景坤:戰時衞家國,一生守初心

戰爭時期,他是屢建奇功的英雄,帶頭衝鋒陷陣,用血肉之軀築起保家衞國的鋼鐵長城;和平時期,他主動回鄉務農,閉口不談功績,鞠躬盡瘁為人民服務……回首一路走來的足跡,他的人生選擇始終與國家需要緊緊相連,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遼寧省丹東鳳城市,鳳凰山腳下的丹東光榮院裏,有一間20多平的特護區房間,設施齊全佈置簡約。上午十點,陽光柔和地灑進屋中。孫景坤老人正躺在牀上休息,陪伴他的,是盡心侍奉的子女,和牆上一件掛滿獎章的舊軍裝。“父親每次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軍裝。”老人的大女兒孫美麗説。

8月12日,孫景坤作為特護養員來到這裏,光榮院為他提供24小時的護理服務。在此之前,他與大女兒一家住在一起。年過耄耋,他的臉上寫滿了風霜,歲月仍在不斷侵蝕他的健康,卻始終無法奪走他眼中的神采。聽聞來人是部隊的記者,老人坐在牀上,敬了一個軍禮。

這隻右手,72年前第一次舉起敬禮。對孫景坤老人來説,這是一個動作,更是一份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的莊嚴承諾,完成這個動作,只要一秒鐘,踐行這個承諾,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1948年,解放戰爭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硝煙瀰漫在東北大地。24歲的孫景坤告別了剛剛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參軍,隨40軍119師357團南征北戰,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回北,7年間,總行程上萬裏。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這些榮譽和一身的傷疤,映射出他戰時的英勇與無畏,但對於戰場上的功績,他很少提起。大女兒孫美麗説:“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起那些經歷,那是他心裏永遠的痛。”孫美麗還清晰地記得:父親年輕時從不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他説真正的戰場遠比電影要殘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經無法完整清晰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戰場究竟是什麼樣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證書和戰史,我們得以窺得老英雄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黃昏,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佔領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敗的敵軍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連續打垮敵人多次反撲,自身傷亡很大。中午時分,孫景坤剛剛帶隊從戰場上搶運下來8個傷員,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時,前方卻傳來161高地上人員損失慘重、彈藥告急的消息。“孫景坤帶隊在20分鐘內送8箱手榴彈和2箱轉盤槍子彈到高地上去!”營長下了這樣的命令。

飢餓和疲憊,孫景坤已經顧不上了。一箱子彈藥重達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溝都已被封鎖得毫無空隙,戰士們的腳步都有些踉蹌,這幾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孫景坤拍板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從山崗上衝過去。冒着敵人密集的火力進攻,孫景坤帶隊通過了封鎖區,到達高地上後,他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和戰友們一起,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完成了堅守的任務。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孫景坤榮立一等功。

堅決執行命令,與敵人血戰到底,頑強拼搏直到勝利,這是戰時一名軍人對祖國、對人民的致禮。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並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

這樣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享受優渥的待遇,過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邁,當兵7年只與父母和妻子見過寥寥幾面,1955年復員後,孫景坤選擇回到家鄉山城村務農。

村民們當時並不知道眼前的孫景坤是戰功赫赫的英雄,但他們覺得,他上過戰場,又是黨員,一定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在這樣的期許下,孫景坤當了村裏的生產隊隊長,在這個崗位上,孫景坤要為全村謀劃,據他的大兒子孫福貴回憶,小時候他們很少能夠見到父親,他總是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很少有閒下來的時候。

子女們幼時覺得有些陌生的父親,卻是村民們的“老熟人”,每一户貧困户的冷暖他都牽掛在心。那些年,他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還種下了數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洪水侵蝕農田,他就帶領村民建起簡易大壩,擋水造田。那時,機械化還遠遠沒有普及,這些工作,都是用着極其簡陋的設備,靠着孫景坤和村民們的雙手一點一點幹出來的!如果説,村民們一開始相信他是因為他政治過硬,那麼後來村民們愛他敬他,是因為他真的給大家帶來了紮紮實實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擔任村幹部後,他仍然是村裏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28年的村幹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計回報,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和平時期對人民的致禮。

在村民心中,孫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裏,他卻不是一個被子女理解的父親。因為沒錢交學費,有的孩子早早輟學;大女兒孫美麗在生產隊時,手腳麻利,組長想給她漲工分,孫景坤卻認為組長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因此嚴厲地批評了組長,嚴詞拒絕漲工分;每逢有單位佔地招工,即使選上了他的子女,孫景坤也會毫不猶豫地要求他們把機會讓給別人。

這麼多年,家裏一直過着清貧的日子。親朋好友有時候也會勸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這時,孫景坤總會堅決地表示自己幹革命不是為了回報,他還經常提起死去的戰友,“他們才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着,就已經很幸福了。”

不計付出,不求回報。但每當社會需要他時,他又總是有求必應。上世紀90年代,各地相繼開展關心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孫景坤作為複員軍人欣然受邀,為青少年講戰鬥故事。

20__年5月,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徵集歷史文物資料,孫景坤心中不捨,但還是毅然捐獻了自己的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的老照片……

甘於清貧,無私奉獻,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永恆的致禮。

如今的丹東,鴨綠江風微浪穩,鳳凰山鬱鬱葱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火不斷、滿目瘡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光榮院裏,工作人員給予孫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顧,子女也在牀邊盡心陪護,但老人每次醒來都要尋找的,卻是一位無言的“夥伴”——軍裝。這件掛滿了獎章的軍裝,現在就掛在老人的牀邊,護理員曾數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它、撫摸獎章、撫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崢嶸歲月、撫摸這一生的付出與奉獻……

接受了採訪後,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員幫助老人躺下,半夢半醒間,老人又將右手舉到了耳邊,從姿勢上來説,這一個躺着的軍禮遠遠稱不上標準,可在內涵上來説,這又是一位軍人,用72年的漫漫歲月,敬出的最標準的軍禮。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8

遼寧丹東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戰場上英勇殺敵、轉業後退守田園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事蹟近來為人們所熟知。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年後的今天,這位96歲老英雄身上的戰鬥精神、使命擔當、坦蕩襟懷,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

英雄並非沒有恐懼,不過為了祖國,他們選擇向死而生。學習孫景坤,要學習他捨生忘死、保家衞國的戰鬥精神。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從祖國南疆到朝鮮半島,他親歷戰鬥無數,腿上至今仍有一顆沒有取出的子彈……正是有了成千上萬像孫景坤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兒女,才使得我們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武裝到牙齒”的所謂“聯合國軍”,捍衞了新生的共和國的安全和尊嚴。

英雄並非不知疲倦,不過為了未來,他們選擇永不停歇。學習孫景坤,要學習他建設祖國、熱情如火的使命擔當。從部隊轉業,他主動放棄進城工作的機會,毅然決然回到家鄉,當起了村裏的大隊長,幾十年如一日,帶領村民改天換地,脱貧致富。他躬下身子,把自己化作一條路、一座橋,引領羣眾走向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把軍人本色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寫在田埂上,種到土地裏,照進老百姓的心中。

英雄並非沒有親情,不過為了人民,他們選擇公而忘私。學習孫景坤,要學習他以身許國、淡泊名利的坦蕩襟懷。戰爭勝利後,英雄收起軍功章,默默回鄉,勤勉工作,從不向人説起往昔的英勇與榮光。他一直勤勤懇懇,從沒向組織上伸過一次手、張過一次嘴,子女們沒跟着這位功勛卓著的父親沾過一分光。這種無私,源於他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的坦蕩;這份淡泊,是久經沙場洗禮後的豁達。

天地能知許國心。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中,湧現出許許多多像孫景坤一樣的英雄。這些英雄楷模書寫着歷史,守護着家國,也激勵着後來人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向前,把祖國保護得更加安全,建設得更加美好。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9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央視新聞推出系列報道《英雄無悔》,講述志願軍老戰士的英雄事蹟、家國情懷。

孫景坤是96歲高齡的志願軍老兵。他曾捨生忘死血戰沙場,作戰英勇榮立一等功。載譽回國後,他卻深藏功名解甲歸田,帶領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

在丹東市光榮院,一件掛滿軍功章和紀念章的軍裝掛在孫景坤老人的牀頭,這是他那段戎馬生涯的見證。

孫景坤的兒子孫福貴:我父親很懷念他犧牲的戰友,他有時候經常看這些獎章,再順手去摸一摸,他的腦海裏可能想的很多。

1948年參軍入伍的孫景坤曾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多次重大戰役,並立下赫赫戰功。1950年,孫景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曾因激戰負傷回國治療,傷剛好又再次奔赴前線。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嶺戰役的一場戰鬥中,身為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當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彈藥上去要衝過十幾條封鎖線。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營長就告訴我,你帶領這九個人,扛多少手榴彈、扛多少子彈。一出發一看,飛機就來了,我們瞅準機會趕緊往上衝。

衝上陣地的孫景坤,和所剩無幾的戰士們投入到激烈的戰鬥中,他們打退了敵人多次反撲,孫景坤一人就擊斃了21人。

從中午一直到半夜,孫景坤和戰友們浴血奮戰最終守住了高地。因為作戰英勇,孫景坤榮立一等功。1953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而在回到家鄉後的幾十年裏,他卻從未提起這些榮耀。

孫景坤的女兒 孫美麗:我問他,你怎麼不講你戰爭年代的事情,他説我不能説,一個個熟悉的臉龐都倒下了,我不願意説那些,心裏難受。

1955年孫景坤復員,他放棄了留在城裏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回鄉務農。在辦理黨組織關係時,他“隱藏”了自己的戰功和榮譽,回鄉第三天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後來作為生產隊長的孫景坤,帶領鄉親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用幾年的時間栽下了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並帶領村民一同修建水壩改造耕地。

遼寧省丹東市山城村村民曲華成:這個河一發水就把地都沖壞了,(孫景坤)領着大家夥兒修這個攔河壩,想辦法叫大家夥兒富裕起來。老百姓心目中非常信任他。

村民有困難,孫景坤想方設法解決,而他自己的孩子卻沾不上一點光。在家務農的大女兒孫美麗今年已經快70歲了,因為小兒麻痺她從小右腿落下殘疾。她告訴我們,16歲那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卻在父親的堅持下讓給了生活更困難的家庭。

孫景坤的女兒孫美麗:當地電話局裏頭招一批工人,要電話員,我非常高興,我這回能當工人了,俺爸知道了,説什麼也不讓我去。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當這個黨員,不能一切為自己着想,要多為羣眾,也為國家。

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孫景坤最終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那時候人們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

抗美援朝志願軍將士後代徐江娜:這個(位)老英雄,他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犧牲,在和平時期他又深藏功名,都是對後代的一種教育,我們就是要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發佈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孫景坤是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農民,現年96歲。他先後經歷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戰爭年代,他衝鋒陷陣、英勇頑強,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負傷回國後又堅持重返戰場,用熱血青春詮釋了革命戰士的赤膽忠心,曾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等榮譽稱號。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日紮根鄉村,用執着堅守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現年95歲。他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轉戰大江南北,經歷戰鬥無數,留下累累彈傷,從“娃娃八路”成長為“戰鬥英雄”,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保家衞國捨生忘死、英勇戰鬥,曾榮立多次戰功。他退伍不褪色,轉業到楊靖宇烈士陵園工作,父子兩代默默付出,守護英雄陵墓60餘年,身體力行保護革命遺蹟、講述英雄故事,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教育了無數青少年,感動了廣大社會羣眾,20__年被評為“中國好人”。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進事蹟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的傑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戰爭年代,他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經歷生與死的考驗,為保家衞國、維護和平立下不朽功勛;和平建設時期,他們不改初心本色,堅守革命理想,保持優良作風,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革命戰士英勇頑強、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忠誠品格,退役軍人永葆本色、接續奮鬥的優良傳統。大家紛紛表示,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範,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孫景坤、徐振明“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孫景坤、徐振明同志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分別為孫景坤親屬代表、徐振明同志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牌和證書。遼寧省、吉林省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退役軍人代表、青年學生代表等,在本地雲發佈現場參加發佈儀式。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8月30日上午,全市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大會召開。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陶方啟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孔曉宏主持,市及市級領導丁紹東、周密、王為明、於靜波、楊業峯、寧偉、朱邊疆、陶庭先、劉家和,市政府祕書長王華,市政協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孫廣東等出席。

陶方啟在講話中指出,李夏同志是抗擊颱風先進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在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將寶貴生命永遠定格在抗災搶險的路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忠誠、責任和擔當。我們要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對標先進、見賢思齊,像李夏同志那樣,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絕對忠誠;牢固樹立勤政務實的事業觀,認真履職盡責、敢於擔當作為;牢固樹立一心為民的羣眾觀,心繫人民羣眾、增進羣眾福祉;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踐行“三嚴三實”、堅持真抓實幹,為推進宣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奮鬥。

陶方啟指出,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把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鮮活教材和重要內容,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尚。要有力有序抓好災後重建工作,堅決打好打贏災後重建這場硬仗,奮力奪取抗災救災、重建家園的全面勝利。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堅持重實幹重實績,關心關愛基層幹部,着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黨員幹部隊伍的戰鬥力。要紮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幹事創業、推動發展、服務人民的精神動力,堅持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不動搖,持之以恆地抓好工業發展、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民生保障等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孔曉宏在主持會議時指出,各地各單位要認真貫徹本次大會精神,把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作為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覺對標找差距,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持續改進作風,認真履職盡責,為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集聚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會前,陶方啟、孔曉宏、丁紹東等市領導親切會見了李夏同志親屬。會上,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王為明宣讀了《中共宣城市委關於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於靜波宣讀了省、市有關表彰決定,績溪縣委介紹了李夏同志生前事蹟,播放了《生如“夏”花——追憶優秀共產黨員李夏》先進事蹟專題片。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錢海軍,男,漢族,1970年2月生,中共黨員,現為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服中心社區經理、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理事長。他從事電力服務工作30年,從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成長為有口皆碑的“萬能電工”。他總結提出“有疑必解釋、有問必解答、有難必解決、為羣眾解困、為政府解憂”的“五解服務法”,為社區提供用電諮詢、業務代辦、糾紛調解等便民服務。

他結對幫助10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幫扶學生27名,服務用户1.3萬餘人次。他註冊成立寧波、慈溪兩級志願服務中心,積極推動困難殘疾人住房照明線路改造項目,帶領1200多名志願者足跡遍佈浙、藏、吉、黔、川五省(區),使“千户萬燈”的光明照亮雪域高原、偏遠山區、扶貧結對和東西部協作地區,受到廣泛讚譽。

他曾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最美志願者、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團隊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獲評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等稱號。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作為地下采煤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那時的肖文儒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職業的危險性。

在救援現場,肖文儒曾經歷過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懸一線。

“那真是生與死的考驗,水與火的洗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讓他記憶深刻。

因為通風不良,一個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生自燃。到達現場後,肖文儒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水一衝起煤層,火光就跟着出來了,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我意識到會發生爆炸,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果不其然,從水槍裏噴射而出的水柱,攪起更多的煤粉,導致井下發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並未驚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槍繼續滅火。“我知道氧氣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光榮’了。”肖文儒説。

時至今日,肖文儒還經常夢到火光滔天的場景,他獨自行走在火海邊緣。肖文儒也曾猶豫過,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20__年10月,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遇險地點瓦斯濃度高達4%以上,但凡有一點火花即刻就能引發爆炸。肖文儒力排眾議,冒着二次透水、冒頂和瓦斯窒息的危險,兩次爬過迴風巷,下井查看現場,提出救援措施。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同樣的拼死營救,還發生在遼寧本溪。20__年6月,遼寧本溪思山嶺鐵礦措施井井口發生炸藥爆炸事故,根據應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對散落在廢墟中的炸藥、雷管渾然不覺。直到天亮後救援人員清理現場,他才發現自己被“炸藥包”包圍。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是向險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險象環生,越需要我們深入其中。這是黨和人民賦予‘守夜人’的職責。”肖文儒説,“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欣慰和喜悦,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體會不到的。”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肖文儒參加工作38年來,先後參與、指揮和指導礦山、隧道、山體垮塌等事故災難救援700多起,成功解救被困羣眾1000餘名,在多起重特大複雜礦山事故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用大愛譜寫生命讚歌。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原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工作。

肖文儒:幾乎每一天都有事故,每一天我們都不斷出動,處理事故。

肖文儒説,這份“水深火熱”的救援工作不僅與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隨時可能面對極端情況和生死考驗,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讓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肖文儒:如果我們能拯救一個人的生命,背後就有幾個家庭和許多人能減少痛苦,所以這就更加堅定了我繼續從事應急救援工作。

從基層礦山救護隊到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多年來雖然工作崗位在變化,但肖文儒有一個習慣從未改變,只要參與救援就會實地下井勘察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

肖文儒:分析準、判斷清,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救援方案,這樣才能達到高效安全的救援。

今年1月10日,山東煙台棲霞市笏山金礦發生井下爆炸事故,擁有豐富礦山救援經驗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14個日夜,肖文儒帶領專家團隊和救援隊伍,反覆研究救援方案,多種技術路線同時推進並創新應用世界領先的鑽機救援技術,為救援爭取了寶貴時間,成功救出11名被困礦工。

肖文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我們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應急救援是九死一生的工作,但肖文儒逆向而行,一干就是38年。在瞬息萬變的事故現場,他運籌帷幄,以專業敬業、勤業樂業,書寫了一個個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奇蹟,譜寫了一曲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讚歌,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大愛、對事業的熱愛。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黃詩燕同志一直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最高追求,矢志不渝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他入黨35 年來, 始終忠誠於黨、信念堅定,時刻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在每個工作崗位都傾心盡力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 帶病堅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對黨絕對忠誠、甘於奉獻的優秀品格。

今年 1 月 以來, 我國深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許許多多的工作者們不顧自己的安危、放棄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放棄自己的休假時間, 捨身忘已地投入到了抗疫鬥爭的一線當中,為疫情的防控、病人的救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每天關注着抗疫一線的報道,看到一線的工作人員因抗擊疫情而累倒、病倒、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我的眼淚就會止不住的往下流; 看到每天發佈的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我的心就會緊緊的揪在一起; 看到逐漸增多的治癒患者平安出院,我會為他們開心祝福……衷心的希望這場災難能夠早點結束, 希望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們能平安、健康的歸來,希望我們的祖國隨着疫情的結束早日恢復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景象。

2 月 3 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明確指出: 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疫情防控工作正有力開展,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把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 同時,對疫情防控形勢和做好疫情防控重點工作、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等工作進行了強調,讓我們看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疫情防控戰鬥中的決心和魄力,我們堅信在中國人民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中, 我們一定會很快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狙擊戰。

在這次的抗疫戰爭中, 有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和黃詩燕同志一樣, 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使命,做到了關鍵時刻豁得出、頂得上、靠得住、戰得勝,讓鮮豔的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 我不是“白衣天使” , 無法去一線救治病人; 我不是科研人員,無法研製抗擊疫情的藥物; 我不是新聞工作者,無法深入現場進行報道; 我不是人民子弟兵, 無法到抗疫一線去戰鬥, 但是作為一名黨員,我深深的認識到,不論處於什麼崗位, 只有堅定一心一意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才對的起自己當時入黨的誓言, 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下, 心裏裝的是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才不愧為共產黨員。

今後, 我將以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為榜樣, 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蹟,汲取他們所產生的精神力量, 轉化成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以更務實的工作作風, 以更有為的擔當精神, 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 當攻堅克難的奮鬥者, 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波説:“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線。在傳統的人工碼頭上,青島港的‘振超團隊’創造了聞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設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時,我們同樣滿懷信心,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

“在自動化碼頭創造世界紀錄的路上,我們經歷了三次亮劍。”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劍:

開港時橋吊單機效率突破每小時25自然箱

自動化碼頭從1993年在荷蘭起源,到“連鋼創新團隊”項目組成立時的20__年,已發展了20年。但開港的橋吊單機效率始終沒有突破每小時20自然箱。

“那個時候,我在項目組負責業務流程設計和集成測試工作,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開始由於沒有經驗,第一個堆場的集成測試用了整整15天,”李波説,“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

為了趕進度,整個“連鋼創新團隊”都拼了,連續十幾天吃住在單位,白天在現場測試、記錄問題。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統代碼,逐項討論測試案例和測試方法,全速推進測試工作。第二個堆場53個流程、1200個測試案例他們只用了7天,第三個堆場僅僅用了3天。接下來,就開始多線作戰,多個堆場同時開展迭代測試。

20__年5月11日,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運營,在船長366米、載箱量13000箱的“中遠法國輪”作業中,所有操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橋吊單機效率達到了每小時26.1自然箱,一舉打破了自動化碼頭開港作業效率不過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劍:

自動化碼頭作業效率勇創世界紀錄

“自動化碼頭開港後,我們不斷完善系統功能,不斷優化作業流程,讓這個碼頭更加聰明和健壯。”李波介紹,比如,為了壓縮橋吊作業循環時間,將最普通的抓箱、放箱兩個操作,又細分出十幾個環節,然後來到現場,拿着秒錶,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邊零下10幾度的環境中,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測算,一秒鐘一秒鐘地細摳,一點一點地優化,不斷提升作業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輪作業中,“連鋼創新團隊”一舉創出單機平均效率每小時39.6自然箱的新紀錄。

第三次亮劍:

將“中國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成為世界單機作業效率紀錄的“粉碎機”。

20__年12月17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連鋼創新團隊”再創佳績: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輪作業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到47.6自然箱/小時,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創造的44.6自然箱/小時的驕人成績,第六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世界紀錄,將“中國速度”又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不是在服務,就是在去服務的路上。23年來,錢海軍拎着他的工具箱從未間斷這樣的行程。

從社區義工起步,他用一技之長為社區居民免費提供電力維修。“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是百姓的定心丸,而“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亦是他對羣眾最温暖的承諾。

向內延伸,錢海軍自學了電風扇、電飯鍋、洗衣機等基礎家電維修,他把孤寡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去關愛。上百名老人,他定期去檢查電器、線路,再陪老人説説家常,順帶調解一下鄰里糾紛。逢年過節,他買上禮物去看望,甚至大年三十都與老人一起度過。他服務的老年人,年紀最小的67歲、最大的108歲。

向外拓展,錢海軍跟隨着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在浙江、西藏、吉林、貴州、四川等地用光明温暖了萬千羣眾心坎。

星星點燈,錢海軍建立起正規化的公益團隊,帶動身邊人和他一起奉獻社會。他們抗洪搶險,扶貧助弱;他們熱心公益,小善大愛;他們還領着7位孤寡老人開啟了北京之旅,在天安門廣場莊嚴的升旗儀式裏圓了那些耄耋老人的夢。

所有的足跡都在踐行一個初心:“為人民服務從點滴做起,貴在堅持。”

“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造就偉大。”錢海軍是一盞“寧波燈”,用一個人的微光點亮了千萬家的燈火。同時,那些燈火的光芒映射出了一個高尚而純淨的心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vokv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