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7篇)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7篇)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

6月11日下午三點,我們學校各黨支部委員一起在會議室觀看了“時代楷模”彭士祿先進事蹟報告會。報告會邀請了六位彭士祿同志生前的同事、家人和朋友,講述彭院士奮鬥不息、躬耕不止的一生,使我們瞭解了彭老艱苦奮鬥的一生,學習了彭老不忘初心、為我國核動力事業開拓進取、默默奉獻一生的偉大品質。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7篇)

1962年2月,彭士祿同志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當時我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沒有人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彭老卻説:“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老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聽着彭老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看着屏幕上彭老密密麻麻的筆記本、忘我工作的身影……我的思緒萬千。

彭老一生熱愛核事業,把核事業看作比生命還重要,為我國潛艇核動力和核電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如果教師都能像彭老那樣熱愛教育事業,我們的教育事業肯定能快速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我要向彭老學習,躬耕不止,以身作則,率先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事情或學習的知識,我自己先認真學習,或者與學生一起學習。陶行知説過:“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我發現和學生一起學習,可以瞭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可以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遇到的困難,可以隨時激勵他們認真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集體榮譽感等。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更要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悦。在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勤奮能驅逐學生的懶散;教師的自律使學生明白堅持的意義;教師的積極向上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陽光。用教師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習的熾熱去影響、激勵、薰陶和教育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澆灌與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作為一名老黨員,我也要講述彭老的真實故事,把彭老奮鬥不息、躬耕不止的感人經歷告訴我的學生,激勵他們用心學習,不負韶華,努力奮鬥,長大後成為祖國建設需要的技術人才。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2

作為中國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的重點出版項目,《“時代楷模”學生讀本》叢書由資深出版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海飛擔任主編,作者團隊均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董恆波、常聰、源子夫作為作者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時代楷模”人物體現的是新時代的精神面貌,他們的事蹟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感和代入感。這為該系列讀本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直接與“時代楷模”或其身邊的親友進行深度交流,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與共情,增加文本在敍事和細節上的真實感、親近感。這讓《“時代楷模”學生讀本》在當下的少兒主題出版項目中別具特色。

本次研討會之前,《“時代楷模”學生讀本》作者之一、曾兩獲“五個一工程獎”的董恆波親赴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對“時代楷模”張玉滾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深度探訪。董恆波對此行感受很深,他強調兒童文學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要與“時代楷模”人物進行交流,到他們所處的環境去看一看,否則寫不出感人的作品。

少兒主題出版的難點之一,是如何能從兒童視角去思考和解讀主題思想,避免主題闡釋的程式化和概念化,兼顧主題思想的嚴肅性、抽象性與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3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對一名科技工作者而言,投身祖國科技創新的時代洪流,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是最大的使命擔當,也是最高的榮譽褒獎。

被人們稱為“拼命黃郎”的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曾經説過:“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願足矣!”七年間,他帶領35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不少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斯人已逝,追思猶存。黃大年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身科研,譜寫了一首矢志創新的奮鬥之歌,樹起了一座勇攀高峯的精神豐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撐。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彎道超車”的關鍵,才能大踏步追趕科技潮流、搶佔時代先機。黃大年無時無刻不想着趕超前沿、不想着超越極限,他帶領科技團隊參照國際最高水平、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在地球探測科學領域奮起直追,取得了深部探測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等重要成果。“無限風光在險峯”,只要堅定信心、勇於登攀,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完全有能力作出更多創新創造,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大顯身手、贏得主動。

科技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科技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賽跑,如果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總會有極其強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黃大年正是懷着這樣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緊迫感,恨不能一分鐘掰成八瓣兒用,把自己的生命發揮到極限。“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是他用創新實踐同時間賽跑的真實寫照,更是他追逐夢想的強大動力。有付出才有回報,敢拼搏方能立潮頭。黃大年把對祖國的摯愛、對科研的執着,濃縮在自己的人生書寫之中,激勵着人們繼續求索、接力奮鬥。

科技競爭比的是速度,拼的是智慧。5年大於50年,黃大年靠什麼讓我國深探項目從遠遠落後到比肩一流?探求就裏,這與他的求實作風和科學方法密不可分。他運用系統思維安排科研攻關,既注重激發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又注重考核督察等機制保障,既突出重點項目攻堅,又兼顧配套技術支持,形成了系統整合、協同推進的工作方法;他秉持融合理念佈局,以交叉、融合的思路拓展作業面,在碰撞中尋求突破,在差異中做大增量,取得科研工作的“化學反應”“裂變反應”;他採取開放態度開展學術科研,深度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黃大年在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思路、策略、手段和方法,為怎麼創新、如何突破作出成功示範,積累了寶貴經驗。

馬克思説:“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黃大年志在創新、奮鬥不息,實現了自己“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理想抱負。創新永無止境,精神薪火相傳。黃大年的精神力量必將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探索前行,用創新追求書寫有價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夢想。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4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吳蓉瑾為當地人熟知,始於“情感教育”。20年前,關注到一些孩子出現情感淡漠、自我意識過重等問題,她積極探索,每週利用15分鐘午會課時間,開展情感教育課,提高孩子的溝通交流和情感表達能力。後來,她和同事們一起,把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構建起了包括8個板塊、20個專題的情感教育體系。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吳蓉瑾曾這樣告訴同事賀春秋。賀春秋剛入職時,不小心摔倒受傷,吳蓉瑾指導她以此為素材,上了賀春秋的第一堂情感教育課——《愛護我自己》。賀春秋説,那節課上,她和學生們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受傷經歷,互相提醒,彼此關心,“那些温馨的情景十幾年了還歷歷在目。”

吳蓉瑾的微信朋友圈常常“曬娃”。開學這幾天,曬得最多的是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時專注的目光、吃飯後沾着飯粒的小臉……張張照片都滿溢着她對孩子的喜愛與呵護。

每個學生畢業時,吳蓉瑾都會贈送一張附有自己聯繫方式的卡片。常有已畢業的學生找她交流,甚至其他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也慕名找她,吳蓉瑾也樂意提供幫助。

“每天都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細節”

作為教育專家,吳蓉瑾多次來往於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區之間,為各地教師開展培訓。“吳校長去過很多地方,卻沒有旅遊過。”一名老師説,吳蓉瑾總是把培訓課程安排在下午,當晚返回,為的是第二天一早就能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

白天,除了聽課,她最常做的是在教學區走走看看,每天都有上萬步。“看孩子們上課時的狀態怎樣、寫字姿勢是否正確,琢磨怎麼教導他們文明規範……”吳蓉瑾説,“每天都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細節。”

3年前,吳蓉瑾被派遣流動到上海市郊的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國小擔任校長。“我們叫她‘鐵人校長’”,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國小教師譚珂告訴記者,吳蓉瑾不僅為學校設計了適合學生學習能力、滿足個性發展需要的幾十門校本課程,建立“每週一研”“三三製備課”等活動機制,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更將愛的暖流傳遞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下午6點多,送走放學的學生,吳蓉瑾還要與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團隊開會,辦公室和會議室的燈光,總要亮到晚上10點。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5

轉眼間,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投產運營已滿三週年,偌大的碼頭和堆場空無一人,只有如同被賦予了生命一般的藍色設備在靜悄悄地自動運行,行雲流水般地裝卸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集裝箱。而在這平靜的背後,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更加忙碌緊張的工作節奏。

從7年前方案開始攻關的那天起,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十點前熄滅過。現在,加班奮戰依然是團隊的工作常態,他們不僅要繼續衝擊世界自動化碼頭效率的極限,更要實現自動化碼頭高度智能化的升級,用自主創新敲開未來港口的大門。

團隊中唯一的“女強人”李永翠已經好幾年沒有背過女式包,每天一台筆記本電腦陪伴着上下班,一有空就打開工作。“自動化碼頭把我的媽媽奪走了。”她的女兒小遠揚一度對自動化碼頭產生牴觸。

團隊的周兆君出差行程總是安排得滿滿當當,去天津設計院、上海振華,基本都是當天去當天回。最令他難忘的一次是確定軌道吊軌道扣件膠泥選型,一天之內馬不停蹄地趕到天津和北京的兩家生產商基地進行實地考察,下車後已是凌晨2點多。

“自動化碼頭的智慧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不斷完善,運行更加合理優化,維護工作量和成本顯著降低,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張連鋼説,“要保持自動化碼頭領域的領先地位,自主可控是核心。”

激光掃描儀是自動化軌道吊的“眼睛”,軌道吊就是通過激光掃描儀來確定集裝箱的位置,從而實現精準裝卸,但這一領域仍為德國公司的進口產品所壟斷。在張連鋼的構想中,圖像識別是替代激光掃描的一種新技術路線,可以實現更高的讀取率和更出色的可靠性。

這樣的國產替代方案在自動化碼頭一期、二期工程中已經比比皆是:自動化碼頭橋吊的俯仰機構採用了國產的籬笆式捲筒,相比於動輒數十萬美金的進口貨,成本不到十分之一;AGV導引車摒棄了國外主流的鉛酸電池,大膽採用自主研發的鈦鋰電池,實現了低成本、小容量、長壽命、輕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一舉節省換電站建設成本過億元……

着眼於港口實際需求,不斷自主創新進行優化升級,正是這個可推廣、可複製、可商業化的“平民碼頭”超越國外前輩的祕密。

在妻子眼裏,張連鋼是個凡事都要做到一百分的典型理工男,最大的享受就是討論和解決問題。

90分往往就能引以為豪,要做到一百分何其困難。但對於自動化碼頭而言,這是由無數個細節的完美串聯而成的大美,每一個環節都要不斷優化以達到更優。

懷着這顆初心,張連鋼和他的團隊還在繼續迎接新挑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讓自動化碼頭更深度進化,朝着“自學習、自完善、自組織”的高度智能化碼頭不斷進發,在世界高科技碼頭之巔牢牢樹立中國港口的地位。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6

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大同鄉,一場宣講活動正在進行。宣講內容是拉齊尼·巴依卡捨己救人的事蹟。訴者悲痛,聞者淚目。巴合提亞爾·其拉克眼眶濕潤地向記者説:“他就是護邊員的模範,是我今後做人的榜樣。”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地處帕米爾高原,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接壤。高原之上,山峯林立。一個個山口,則成為了護邊巡邏的重點區域。這裏,也是拉齊尼·巴依卡生前最牽掛的地方。

作為世世代代在帕米爾高原生活放牧的牧民,拉齊尼·巴依卡的父親、祖父都是守護祖國邊防的護邊員。自然地,拉齊尼·巴依卡從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手中傳承了“接力棒”,在帕米爾高原守邊。邊防線上的界碑、河流、山溝都留下了拉齊尼·巴依卡的足跡。

一家三代,戍衞邊疆近70年,拉齊尼·巴依卡被當地牧民親切稱為“高原雄鷹”。他生前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得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最美擁軍人物等榮譽稱號。而他對一家三代所做的事,卻用再樸實不過的詞句來形容。“是共產黨和政府讓我們這裏的牧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要懂得感恩,我們為國護邊,是做該做的事。”

拉齊尼·巴依卡的腳步停在了1月4日。為營救落入結冰河水的孩童,拉齊尼·巴依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41歲。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邊境派出所副所長阿布都賈米·龍吉克回憶起與拉齊尼·巴依卡共事的時光,感慨説:“他生前就是巡邏路上的‘活地圖’,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今後,我會循着他的足跡,擔起他的責任,繼續為祖國守好邊。”

與拉齊尼從小一起長大的麥富吐力·坎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從小就是這樣勇敢的人。”落水兒童的母親陳曉琴説:“他不顧一切救我的孩子,他的恩情,我們這一輩子都還不清。”

拉齊尼·巴依卡的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告訴記者:“失去兒子我心裏特別難過,但他是為了救孩子犧牲的,我為他感到自豪和驕傲。我會把我兒子的事蹟講給我的孫子聽,讓他們一代代傳揚下去。”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康厚強介紹,拉齊尼·巴依卡逝世後,社會各界的人士紛紛前往他家送去慰問。鄉里的幹部也去他家幫忙接待來訪賓客,對其家人進行心理撫慰。目前,拉齊尼·巴依卡家人的心情已漸平復。

“高原雄鷹”雖已去,感人事蹟永流傳。連日來,塔縣組織事蹟報告團對拉齊尼·巴依卡事蹟做宣傳。不論是與拉齊尼·巴依卡生前熟絡,還是初聞其事,拉齊尼·巴依卡默默奉獻為國守邊、捨己救人所展現出的品德和精神,都感動着每一個人,並將長存於世人心中。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7

時間回溯到20__年7月,山東港口青島港提出了自己的時代之問:能否打破國外幾十年的壟斷,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為“大國重器”,也被稱為“貴族碼頭”。20__年10月,青島港經過反覆遴選,任命了既有專業技術功底,又有一線實踐經驗的張連鋼,擔當“自動化碼頭籌建小組”組長。

“我23歲大學畢業就進入青島港,37年來一直在碼頭上摸爬滾打。建設全自動化碼頭是我多年的夢想,而這一天終於來了!”接到任命時,因肺癌手術尚在家休養的張連鋼興奮得像個孩子。

20__年10月,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項目組吹響了“集結號”。李永翠、李波、張衞、呂向東、周兆君、潘海清、修方強、王延春等8個核心成員加上其他骨幹共25人,其中黨員21人,成立了攻關團隊,在張連鋼的帶領下,開始了衝擊世界港口科技制高點的艱難跋涉……

立項之初,項目組成員連自動化碼頭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抱着虛心求教的態度,張連鋼帶領大家先後奔赴荷蘭、英國、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取經”,但國外同行“連捂帶蓋”,技術壁壘讓項目組備受煎熬:不準下車,不準拍照,不提供任何數據。

“他們説憑咱們現在的技術,做出這個碼頭至少10年,建議我們直接購買他們的成熟技術!”隨行翻譯板着臉低聲對張連鋼説。

“僅僅一個口岸業務的小小模塊,外國供應商就報了5000工時,摺合人民幣780萬元,如果全部用國外方案總花費更是不可想象。”團隊信息技術組負責人徐永寧回憶。跑了一圈,沒求到“真經”,卻讓項目組清醒地認識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還得靠自己。

自動化碼頭的核心技術是ECS系統,當時全球自動化碼頭設備控制系統的唯一供貨商是荷蘭TBA,不僅技術不開放,還有捆綁銷售等問題。掏錢買人家的東西,只能用不能動,“生病”了都不知道咋治,張連鋼決定:擺脱壟斷掣肘自己幹,與上海振華聯合開發ECS系統。

“最艱難的時候,是我們對ECS研發進行階段評估後,發現功能根本達不到需求,幾十億元的投資可能轉不起來了,開工時間也得拖後好幾年。”團隊IT組負責人李永翠告訴記者,那天的會議室一片死寂,最後,張連鋼打破沉默:“做不好,我們就排隊跳海。我第一個跳!”

從那天起,項目組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10點前熄滅過。10個月後,當GE資深專家Simon看到項目組整體方案時大為震驚:“不可思議!我必須説,你們的模式才是最符合自動化碼頭建設方向的模式!”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8

如今,“連鋼創新團隊”經過幾年發展,已從最初的8人發展到百餘人。奔跑着的AGV、運行着的軌道吊、高高矗立的橋吊……碼頭上,鐫刻着“連鋼創新團隊”踐行新時代“振超精神”的每一個腳印。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

碼頭導引車該跑什麼路線、什麼時候轉彎?軌道吊該把集裝箱放在堆場哪個位置?抓取集裝箱怎樣準確辨明方位?……這些問題,過去都要靠人來規劃,而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這些全交給了自動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

碼頭裝卸曾是一項集髒、苦、累、險於一身的特殊工種。從“汗水經濟”邁向“智慧高地”,背後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輸、不畏艱、不怕難、不滿足”的堅守。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永翠,清楚地記得20__年初,她發現橋吊雙小車的平台訪問邏輯出現問題,作業效率大受影響。大家分析生產數據,怎麼也找不到癥結所在。

到現場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礙,爬上56米高的橋吊大梁,和團隊成員連續觀察了兩個小時,完整看到設備配合的全過程後,解決方案浮出水面。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要多往現場跑,善於在現場發現問題。這也是張連鋼組長常對我們説的話。”李永翠説。

紮根生產一線,“連鋼創新團隊”不斷優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讓這個“大腦”越來越“聰明”。從開港作業至今,幾個主要系統累計升級173次,優化功能20__多項,自動化碼頭也成為世界各大集裝箱船公司爭相靠泊的港口。

“大國工匠”家國情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和業務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為“大國重器”。它的締造者,是“連鋼創新團隊”。

作為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將“不能熬夜、不能勞累”的醫囑統統拋在腦後。黨員幹部就是要衝鋒在前,他帶領整個團隊如同火焰一樣燃燒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動化碼頭,團隊的通力協作尤為重要,每個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記者見到了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操作部閘口冷箱經理管廷敬。20__年3月15日,全自動化碼頭一期工程首船測試成功。就在首船測試前,管廷敬的母親突然去世,他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紅了眼眶。

徐永寧擔負着自動化碼頭數據中心的建設、調試工作。攻關時期,妻子確診癌症。妻子去世後,不擅表達的徐永寧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國內首個基於雲技術的自動化碼頭雙活數據中心和神經網絡系統。項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寧一個人遙望大海,任淚水流淌。

對碼頭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説,“我知道大家心裏苦。工作要顧,家庭也要顧。但團隊裏沒有一個人因為個人的原因,造成整個項目的拖延。每個人都咬着牙挺過去,最終實現整個港口的夢想。”

變“不可能”為“可能”

以許振超為榜樣,“連鋼創新團隊”彷彿生來就帶有創新的基因:“創新讓我快樂”“紀錄是用來打破的”“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採訪時,團隊成員的話裏流淌着膽氣和幹勁兒。

他們向難題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場內,高低差控制在正負2.5毫米之內,解決了“碼頭堆場不均勻沉降和平面度”這一世界難題。

他們與時間賽跑。16002米的軌道樑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樑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鋼體軌道15天鋪設完成。

高4米、寬2米的氫燃料電池模塊要與軌道吊合體,350個接口要在72個小時內完成,團隊成員三天三夜沒回家。

就這樣,“連鋼創新團隊”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連鋼創新團隊’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們幾乎是‘白手起家’,在沒有樣本可供學習、複製的情況下,用精神催化生產力,最終讓山東港口青島港有了顛覆性變革。”“改革先鋒”、金牌工人許振超説。

如今的山東港口青島港,是工業互聯網時代國際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樣。自動化橋吊在港口上空劃過,優美的弧線穿越海霧,一個個集裝箱精準高效,箱起箱落。這座新興的自動化碼頭,逐漸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9

20__年10月,彼時只有24歲的吳蓉瑾在盧灣一中心國小教職工大會上舉起手,決定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展情感教育課試點。

吳蓉瑾説,因為她知道,孩子的情感能力比較弱,若一直積壓在心裏,會有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她覺得,作為教師,她有責任去幫助這些孩子。

情感教育如何開展?吳蓉瑾與學生們做了一個大膽嘗試:學生們每天把自己想説的話分享在作文裏,長短不限,吳蓉瑾則不給評分,只做批覆。這樣,學生們一天天都在寫,寫自己的快樂、煩惱甚至小祕密,吳蓉瑾則一天天地認真批閲回覆。在這種往來交流中,學生們的作文越來越有真情實感,一篇篇作文成了他們心情的“晴雨表”,情感教育探索的第一步目標達成。

探索過程中,吳蓉瑾體悟到,愛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上一節情感教育課就能解決問題的,它需要在平時的所有細節中呈現出來。

後來,吳蓉瑾養成了一個習慣:經常把班上一些家長出差、家裏老人身體又不太好的學生帶回家,給他們做飯、補習。她用真心真情呵護着孩子、感染着老師,讓愛傳遞愛。

盧灣一中心國小教師賀春秋現場分享了一個吳蓉瑾與已畢業學生的故事:20__年的一天,愛喝咖啡的吳蓉瑾發微信朋友圈表示開始“戒咖啡打卡”。賀春秋一問才知,是有學生生病了,吃不下飯,影響了身體健康,吳蓉瑾陪她聊天、吃飯,並約定“我喜歡喝咖啡,我把它戒了,你儘可能把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咱倆一起堅持400天。”吳蓉瑾兑現這個美好的承諾後,在自己的朋友圈裏寫到,“儘管戒(咖啡)的這段日子很難受,但是為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每天凌晨5時30分,天未亮,她就站在校園中舉着小喇叭高聲呼喚全校同學:“姑娘們,起牀讀書啦。”每天深夜11時,她還在扶着欄杆、緊握着手電筒顫巍巍地上樓下樓,檢查每一間教室和宿舍。

11年前,她經過不懈努力,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女子免費高中——雲南麗江華坪縣女子高中,猶如她的手電筒,照亮了貧困山區1645名女孩邁向大學之路。

她還是136個孤兒的媽媽,19年來在她的呵護下,一個個孤兒健康成長,走進學堂。

她叫張桂梅,是雲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黨總支書記、校長;也是黨的xx大代表,“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她,一個62歲的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她究竟有什麼魔力,改變了那麼多孩子的命運?

136個孤兒的媽媽

“如果沒有張桂梅媽媽,我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吃苦、自強和感恩。”在華坪縣兒童之家(孤兒院)長大的孤兒張惠華近日對記者説。20__年,張惠華7歲,父親因礦難身故,母親離家出走,她和弟弟被送到了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那天,張桂梅一隻手抱起5歲的弟弟,另一隻手緊緊地抱住張惠華,親切地説:“孩子,別怕!以後,我就是你們的媽媽,這裏就是你們的家了。”

高三時張惠華去麗江讀書,張桂梅送她到客運站,反覆叮囑:“去了要好好讀書,爭取考個一本學校。”張惠華不想讓媽媽失望,每天在燈下看書到凌晨一兩點鐘,最終他考上了華中農業大學,現在是華坪縣駐村扶貧隊員。

從20__年3月起,張桂梅一邊在華坪縣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剛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孤兒,從2歲一直到12歲,滿院子哭聲震天,她只能抱着孩子們滿院子走。很多孩子體質較弱經常生病,她常在醫院和學校之間來回奔跑。孩子們入院不久,都自發地喊她“媽媽”“老媽”。她把孤兒們當作自己的孩子,經常揹着幼小的孤兒在兒童之家和學校打掃衞生。兒童之家成為温暖的家,孤兒們都是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

11月20日,記者走進兒童之家,孩子們大都上學去了,只有4歲多的丁小付剛從鄰近的攀枝花市看病回來,他患有出血性紫癜,經常去攀枝花治療。女保育員李光敏説:“老媽最操心的就是丁小付,忙不過來陪他去看病時,就不斷打電話問病情。”李光敏11歲成為孤兒被送進兒童之家,長大後考上雲南藝術學院幼師專業,畢業後放棄在昆明工作的機會,回到華坪兒童之家工作。“兒童之家需要我,老媽有重病,回來也好照顧她。”她説。

19年來,在張桂梅的呵護下,先後有136個孤兒在兒童之家健康成長,其中10多個孤兒考入大學。

1645個貧困女孩的大學夢

20__年,張桂梅萌生了在華坪創辦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精神病?”張桂梅的夢想招來一些人的質疑和辱罵,許多人也感到不解。

張桂梅從兒童之家的孤兒們身上,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看到了貧困山區父母強逼女兒早早嫁人換彩禮的悲劇,看到了許多農村女孩國中畢業後,因為貧困沒錢上高中,不得不去打工謀生。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的惡性循環。要解決山區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為籌集資金辦女子高中,張桂梅四處求助,向社會募捐。有時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昆明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整整奔波5年,只籌到一萬多元。20__年,張桂梅成為黨的xx大代表,她在北京開會期間奔走於各大媒體,講述自己要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引起了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廣泛關注。

在各級黨委政府投資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終於實現了。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在華坪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貧困山區的96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開始實現她們繼續求學的夢想。

“如果沒有張老師,沒有女高,我和姐姐都肯定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現在女子高中工作的周雲麗激動地説。20__年,周雲麗和姐姐一起考上華坪縣普通高中,但在農村貧困的家庭,母親早逝,父親殘疾,姐妹倆面臨一個或兩個輟學的困境。幸運的是恰逢女高建成,她們倆都進入了女高讀書,如今姐妹倆都已工作。

張桂梅招收學生的原則是,只要是麗江各縣農村貧困的國中畢業生,即使沒有達到普通高中分數線,她都收下。女子高中的學生不收學費、住宿費和書本資料費,每人還發3套校服和箱子。唯一支出的伙食費也便宜,四五元即可吃一餐。麗江各縣農村甚至其他州市的貧困女學生紛紛來報名入學,如今女子高中已有9個班、470名在校學生。

張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報。11年來,女子高中畢業1645名學生,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連續8年麗江市大學聯考升學率第一名,20__年1名學生還考上浙江大學。今年該校又創佳績,118名畢業生中,109人上了本科線,9人上了專科線。

女子高中的同學們不僅都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高中3年每人還為貧困的家庭節約5萬多元,大學畢業後她們又帶動了全家脱貧。女子高中改變了1645個農村女孩的命運,也改變了1600多個農村家庭的命運。

好校長帶出的好學校

“女子高中招收的學生基礎差,老師也年輕,學校設施也不算很好,為什麼大學聯考那麼棒?”有人問張桂梅。

“因為我們能吃苦!因為我們有理想信念教育!”張桂梅毫不猶豫地説。

在女子中學校園內,你常常可以聽到學生們擂鼓一樣急促的下樓聲,可看到學生們像一陣風一樣跑過校園。她們凌晨5點半起牀,晚上12點20分休息,中午吃飯10分鐘,晚飯半小時包含打掃校園衞生,其他時間除午休40分鐘和做操外,都在上課學習,每週只有週日休息3小時。

“如果沒有這樣的嚴格要求,我怕她們走不出大山,這種嚴厲對她們一生都有幫助,將來都不會怕苦怕累。”張桂梅解釋説。實際上她比學生更辛苦,她每天凌晨5時15分起牀,是為了及時喊學生起牀,夏天清晨校園裏常有蛇,她早起去趕蛇。每天晚上8點半和10點半,她還打着手電摸索着檢查兩遍校園各個角落。所有學生都睡了她才睡。

女子高中校園裏,處處都有紅色文化的標語,在運動場旁石壁上,繪有鮮紅黨旗和入黨誓詞,還有“共產黨人頂天立地代代相傳”的巨幅大字。11月20日上午,記者目睹了一場每天都進行得非常勵志的理想信念教育。9時40分,下課的全校同學迅速跑到操場上,整齊地跳起舞蹈《南泥灣》,高亢地齊唱《紅梅贊》《我和我的祖國》等愛國歌曲,最後大家有節奏地齊聲喊道:“高三加油!上清華!上北大!”每個同學都熱血沸騰,紅色的校服如熊熊燃燒的火焰。站在一旁的張桂梅舉着小廣播,激動地與同學們一起歌唱,一起呼喊。

“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這是我們的辦學宗旨。”張桂梅説,理想信念教育激勵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鬥志,11年來,全校沒有一名學生輟學。

“張桂梅和女子高中的實踐證明,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華坪縣教育黨工委書記胥國華感慨地説。

張桂梅時刻温暖着別人,對自己的不幸卻深埋在心底,她年輕時隨姐姐從黑龍江到雲南迪慶支邊,丈夫早逝,沒有子女,沒有財產,調到華坪縣工作後又患腫瘤,絕望之時,華坪的許多幹部職工為她捐款治病,黨委政府給她許多關心幫助,對此她一直心懷感激。她至今還身患心臟病、肺氣腫等嚴重疾病,可她説:“華坪對我那麼好,我要報答華坪,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材。”

“張桂梅同志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雲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在關於全省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通知中這樣評價。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一個普通老師

為何呼籲創辦免費女子高中

20__年,在重病纏身的張桂梅奔走呼籲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全國第一個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成立。

為什麼要辦免費女子高中?面對人們的詢問,張桂梅也反覆叩問自己的初心。讓她至今還陣陣心痛的,是22年前國中課堂上,沒來上學的女孩留下的空位。

1998年,張桂梅是華坪縣民族中學八年級班主任,一次上語文課時,張桂梅發現有個座位是空的。“坐這個座位的李莉(化名)哪兒去了呢?”張桂梅問。有學生説,因為家裏窮,李莉去爬樹摘攀枝花準備去賣,不慎從樹上掉下來摔死了。張桂梅聽到後心痛不已。回憶起這件事,她告訴記者:“李莉那黑黑圓圓的臉蛋,我現在都忘不了。”

同樣在民族中學的一次課堂,張桂梅發現九年級班團支部書記林秀(化名)的座位空了,她因為家庭貧困輟學了。張桂梅走了四五個小時的山路,去林秀家找她回學校,去了兩次,腳走腫了,終於説服了林秀和她父母,讓林秀回校繼續上學。當年林秀沒考上高中,張桂梅就鼓勵她復讀,讓她在兒童之家生活學習。第二年林秀終於考上了縣一中,後來考上了大學。

林秀和李莉的事讓張桂梅震動很大,她常想:“我一個一個地去找輟學的孩子,我能找回來幾個?尤其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女孩因難以承受高中經濟負擔而放棄上高中的機會,能不能有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讓貧困山區的女孩們讀高中、考大學,阻斷山區農村的代際貧困?”這就是張桂梅當年呼籲創辦免費女子高中的初衷,也是她建校12年來苦苦堅守的信念。

12年來,在華坪女高畢業的1804位貧困女孩心中,張桂梅就是一支照亮她們前路的蠟燭。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華坪中心鎮拉畢村村口,穿過一片菜地,跨過一條水溝,順着牆邊的小路,走進女高畢業生李小月(化名)的家。3年前李小月會考時,癱瘓多年的父親説:“只要能讀女子高中,就能上大學,我就放心了!”李小月如願上女高時,父親已經去世。“家裏沒有能力供小月讀高中,是女高免收學費、書費、住宿費,張桂梅老師每月還給小月700元生活費,小月才能讀完高中。”李小月今年考上了普洱學院,母親李良翠送她到普洱校門口。瘦削的李良翠連連感歎:“小月今年考上大學,我正為上大學的學費發愁,張老師又送來了1萬元,湊夠了大學學費和生活費。張老師很偉大!沒有她和女高的幫助,孩子讀不了高中,也上不了大學。”

在華坪縣醫院檢驗科,有一位做事風風火火的女檢驗師,她叫高世婷,華坪女子高中第一屆畢業生。在檢驗科值班室裏,高世婷對記者連聲説:“沒有張桂梅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喊她阿媽。”

20__年,家在華坪縣興泉鎮興泉村的高世婷九年級快畢業時,父母先後去世,家裏只有弟弟和年邁的爺爺。她的會考分數超過了縣一中分數線,可沒錢交學費。絕望時刻,華坪女高開始招生,張桂梅接納了她,不僅免學費書費,每月還補助她300元生活費,還把她弟弟接到兒童之家生活。因為心裏還充滿對父母去世的悲痛,第一次見到張桂梅時,她禁不住全身發抖,張桂梅坐在她身旁,拍拍她的腿親切地説:“別害怕,好好學習!”此後張桂梅多次找她談心,讓她逐漸走出了悲痛的陰影,當了班長,3年後考上廣西衞生職業技術學院。她在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由張桂梅負責。大學畢業後高世婷回華坪縣醫院工作,有了幸福的小家,還能贍養爺爺。80多歲的爺爺常在村裏自豪地對別人説:“我孫女在縣醫院上班呢。”

雲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研究生李欣坪萬分感慨地説:“20__年會考結束,我很擔心自己像同齡女孩一樣,去打工或是嫁人生子。慶幸的是華坪女高發來一份錄取通知書,改變了我的一切。正是張桂梅老師和女高其他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成為一個佩戴鮮紅黨徽的研究生。”

12年來,麗江市貧困山區許多國中畢業的女孩,都走進了華坪女高的學堂,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使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其中今年大學聯考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了一本。“多數畢業生成為教師、醫生、公務員和企管人員,還有邊防民警和海關人員。今年有2個畢業於華坪女高的大學生自願參軍到西藏,現在全國各省市區都有我們女高的學生了。”張桂梅很開心。

“張桂梅帶動的不僅是華坪女高,還帶動了全縣所有學校。20__年女高成立以前,全縣會考升學率不到50%,20__年就達到了90%以上,近8年來全縣大學聯考升學率在麗江市保持第一名。”華坪縣教育局黨工委書記胥國華説。

“每年寒假,春節前我去家訪華坪本地學生,大年三十我和福利院的孩子們吃飯,七年級開始我就去華坪縣以外的縣區家訪,每屆高三學生我都要儘量去家訪。”張桂梅説。

“張桂梅5次來李小月家家訪,每次走菜地和水溝之間的小路我們都要攙扶她,她渾身病痛,走路越來越困難了。”華坪女高辦公室主任張曉峯告訴記者。今年2月初,因為疫情,學校開始上網課,但讀高三的李小月沒有手機無法上課,張桂梅花1600元買了智能手機送到李小月家裏。“張老師身體不好,還多次來我家裏關心娃娃,給我們買被子衣服,給過年錢,我對孩子們説要好好讀書,懂得感恩。”李良翠説。

張桂梅的家訪已持續12年,覆蓋麗江各地山區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公里。頭幾年,她常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常自己租車,騎過馬和摩托,肋骨被顛斷了兩次。後來縣裏就派車幫助她家訪。

一次,張桂梅來到深山村寨一位成績下降的傈僳族學生的家中家訪,這個女孩是全村第一個高中生,入學那天全村人送行。學生的爺爺對張桂梅説:“如果孫女能上大學,自己就是死了也安心。”張桂梅回答:“我一定讓您的孫女成為村裏的第一個大學生。”如今這個女孩已大學畢業,在她的影響下,這個村裏已經陸續走出了好幾位大學生。

張桂梅12年來寒暑假的家訪,讓她對每個學生家庭的甘苦都瞭然於胸。“我是班主任,可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我還沒有張桂梅老師瞭解,因為每個學生她都去家訪,學生和家裏有什麼情況她會告訴我。”女高高三化學老師和德強告訴記者。

“張桂梅不僅影響了一所學校,還影響了麗江廣大山區農村。以前農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很多,現在很少了,農村家長送孩子讀高中的意識普遍增強,我們開家長培訓會,有5800多名家長通過網絡直播參加培訓,多數是農村家長。”華坪縣婦聯主席劉安平説。

許多慕名來華坪女中學習的人問:女中的學生文化基礎很差,教師普遍年輕,為什麼能成功?

張桂梅回答很簡單:“靠堅持!靠信仰!我們長期開展紅色信仰教育,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大家都擰成一股繩。”每天9點40分的課間操,全體學生跳舞蹈《南泥灣》,唱紅歌《紅梅贊》,下午下課時學生在教室唱紅歌,每個週末組織學生看一場愛國主義教育電影……

“我們能吃苦,靠苦出來的!”張桂梅説。華坪女高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學生們清晨五點半起牀,晚上12點20分休息,每週只有週日休息3個小時,把學生的學習時間用到極致,學校的空間也用到極致,走廊牆上除紅色教育宣傳畫外,都密密麻麻寫滿了公式、定律。老師們週末固定上課,畢業班老師每晚守到學生休息,而老師們沒有加班工資。

女高的紅色教育真能激勵人嗎?嚴格的管理學生受得了嗎?老師長期加班沒有怨言嗎?有人將信將疑。

“唱紅歌當然能激勵我們,剛入學時有些不適應,後來就感覺到很能振奮精神,和英雄模範相比,這些苦不算什麼。”李欣坪回憶華坪女高的艱苦生活時説。每晚11時半下自習後,畢業班學生回宿舍樓後都必須在走廊上做作業。10月16日深夜零點,高一、高二的許多學生也自發地在宿舍走廊上做作業。正在做作業的高一新生王芳告訴記者:“學姐都還在努力,我要向她們學習。”

“紅色教育為什麼有效果?因為張桂梅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吃的苦最多,捐款最多,付出的心血最多。與她相比,我們義務加點班不算什麼。所以她説的話有號召力,大家都願意聽。”在華坪女高堅守12年的教師張紅瓊説。

張桂梅長期身患心臟病、肺氣腫等23種嚴重疾病,多次送往醫院搶救,如今她的手腳上貼滿了止痛藥膏,時常咳出血絲,在校園裏走路都很艱難,只能乘電動車。12年來,為了確保每個學生的安全,她每天對校園每個角落巡查5遍。10月16日深夜,記者跟隨張桂梅巡查,她握着手電筒照明,顫巍巍地扶着欄杆上下樓梯,查看每個房間時,她都要拔掉插座上的所有插頭;同學們快下晚自習時,她把樓梯間的每一個路燈打開,“孩子們下樓跑得快,忘了開燈不安全。”她説。

張桂梅對學生看似嚴厲,但她身上始終散發着一種温馨的母愛。下午五點半,張桂梅到學生食堂等候剛下課的學生,她用手機和小廣播播放紅色歌曲,然後走到打飯窗口看學生打飯,招呼同學們排好隊。“我在看食堂打菜是不是打少了。”張桂梅笑着説。學生吃完飯回宿舍,她又冒雨到宿舍門口催促學生:“還有5分鐘上課,大家抓緊時間洗腳。”看着學生們匆匆走出宿舍跑向教室,她才滿意地把宿舍大門鎖好。23時30分,她又來到學生宿舍門口迎接下課的學生,查看畢業班學生在宿舍走廊自習情況。深夜1點,她才進宿舍休息。

20多年來,張桂梅把自己得到的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50多萬元,都用來幫助女高貧困學生和兒童之家的孩子們,用來彌補女高辦學經費的不足。她退休後繼續當校長,只有4000多元工資,可她每月醫藥費就需要上萬元。全國總工會每年給她5萬元治病,可她把這5萬元都用於家訪。她開心地告訴記者:“我評了教書育人楷模,有10萬元獎金,我準備全部作為老師們節假日的加班補貼,不能讓老師們總是盡義務啊。”

辦學經費困難是張桂梅的一大心結。女高每個學生三年學習成本費用大約5.8萬元,政府承擔了很多,還需學校部分自籌。可學校不收費,只能靠社會捐助和政府臨時補助。今年7月,市縣政府支持成立張桂梅助學會以來,社會各界捐款有900多萬元,學校經濟壓力才得以緩解。

張桂梅還為一個心結焦慮,學校缺乏經驗豐富的老師。10月16日上午,她主持了一場面向全國招聘教師的面試,讓她很失望,只有兩人符合條件參加面試,一人面試合格。“我們還要繼續招老師,我們一定要實現考上清華、北大的夢想!”張桂梅堅定地説。她盼望社會各界在師資力量上給予華坪女高更多的幫助。

63歲的張桂梅中年喪夫,沒有子女,沒有財產,但她並不孤獨。從20__年起,張桂梅一直是華坪縣兒童之家院長,先後有172個孤兒在兒童之家成長。在她心中,女高和兒童之家都是她的家,孤兒們和2268個女高學生,都是她的孩子。每天下午6時半,張桂梅都乘電動車來兒童之家看望孩子們,一到門口,孤兒們都跑出來喊:“老媽!老媽!”大家親熱地攙扶她下車,牽着她的雙手,一家人説説笑笑地走進家門,她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正如草原上的火在一點一點地燃燒,一點一點地影響着我們這些年輕人。對於創新來説,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20__年獲得國家減少發明二等獎,獲得雲南省科技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不是憑藉着創新精神,他怎能獲得如此高的成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坐,我想,可以從朱有勇身上得到啟發。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硬骨頭六連”響噹噹的榮譽是一代代官兵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出來的。在今天六連寬敞的連史館內,珍藏着連隊戰鬥英雄劉四虎在肉搏戰中與敵人拼彎的刺刀、副指導員謝關友參戰前留給8個月大的兒子的遺書,這些充滿戰火硝煙氣息的“文物”被稱為連隊的“傳家寶”。

革命戰爭年代,六連以敢打惡仗、硬仗威震敵膽,歷經戰火洗禮,“硬骨頭精神”正在年輕一代六連官兵中傳承發揚。20__年6月,從杭州移防嶺南新營區當天,六連官兵放下背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規範戰備庫室。當晚,熄燈號剛響,六連就傳來緊急集合的哨聲。

雖然身處和平年代,但六連官兵始終緊繃戰備弦。他們堅持每月全裝拉動,每逢大年七年級、連慶日等重要節點,連隊都會以戰備拉動開啟新的一天。

不久前的海訓任務中,天空下着瓢潑大雨,戰備演練如期展開。去年外訓期間,只有5名官兵留守營區,照樣突然拉起緊急集合警報。有兄弟連隊官兵感到不解:“這麼一點人,有必要拉動嗎?”連隊上士黃銀栓説:“留守人員也是戰鬥員,同樣要時刻準備戰鬥!”

在六連,無論任務有多重,連隊的嚴整作風始終不變。有一次,“相約強軍新時代”網絡名人進軍營活動到六連進行網絡直播。連隊決定留5名戰士協調保障,其餘人員像往常一樣組織訓練。營區井井有條的秩序、官兵嗷嗷叫的士氣,讓這些網絡大V們紛紛點贊:“‘硬骨頭六連’果然名不虛傳!”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炎炎的夏日,撫不平內心的激動,從校長引領我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老師、一位偉大的父親和一位偉大的兒子!人民的好教師,教師的楷模!我們學習的榜樣——王紅旭老師!通過上午的學習讓我們深深地感到英雄雖已離去,但是師魂永存在世間!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向王老師那樣永遠心繫孩子的安危,當學生需要我們的時候要第一時間出現,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最前面!平時做個好老師,學生有危險的時候做學生守護神,把危險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王老師用生命詮釋了一名教師的職責,一名人父的責任,是我們教師的榜樣,孩子們的榜樣!讓我們認識到了教師賦予我們精神內涵。總之,今天上午不虛度,再一次體會到教師的神聖,我為自己是一名教師感到光榮,為我有王老師這樣的同仁感到驕傲!

今天的學習讓我們牢記教師要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熱愛自己的學生,獻身教育事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做一名師德高尚的教師!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湖南省炎陵縣,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羅霄山片區、井岡山西麓。20__年6月,黃詩燕擔任炎陵縣委書記。隨後8年多裏,他用始終如一的堅守、敢啃“硬骨頭”的擔當、獻身“紅土地”的真情,和全縣幹部羣眾共同奮鬥,促成這個革命老區成功脱貧。

20__年11月29日,完成又一次脱貧攻堅部署後,回到宿舍的他突發心臟病不幸離世,時年56歲。

驚聞噩耗,當地幹部羣眾悲痛萬分;時光流逝,“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最美扶貧書記”等讚許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好口碑印證了黃詩燕生前念茲在茲的一句話:你對羣眾有多好,羣眾和你就有多親。

一個“實”字譜春秋

黃詩燕擔任縣委書記之初,炎陵縣頂着深度貧困縣、經濟薄弱縣、產業滯後縣等一堆“落後帽子”。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收入2970元,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

炎陵縣委辦副主任劉明華介紹,上任伊始,黃詩燕抱定“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的信念搞“大走訪”——自帶食材進村入户,與羣眾一起生火做飯,同桌吃飯,同幹農活,傾聽羣眾掏心窩子的話;跑無電村,鑽土坯房,進“杉皮屋”,訪貧問苦……黃詩燕調查後痛感,炎陵縣交通閉塞是痛點,資源匱乏是難題,貧困落後是大敵。

“共產黨是為無產階級飯吃衣穿屋住的黨”,這是1929年紅軍在炎陵縣留下的標語。“我們共產黨人幹革命,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我們要弘揚紅軍作風,讓農村一天比一天美,讓農民一天比一天富!”黃詩燕一席話,讓全縣黨員幹部深受觸動。

他提出,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遊三大產業。他給自己立“軍令狀”,梳理羣眾最難最憂最盼的事,解決一項銷一個號。

一個“拼”字擔日月

今年8月,記者走進炎陵縣深山採訪。盤山公路兩旁,不時出現購銷兩旺的黃桃交易集市;崇山峻嶺間,碩果累累的桃林一望無邊。

“炎陵人都知道‘大黃(書記)抓小黃(桃),抓出金黃黃’。”中村瑤族鄉鑫山村村支書朱景華告訴記者,這個村40多户貧困户靠種植黃桃脱貧,“我們村靠62824棵‘搖錢樹’,幾乎家家蓋新房、買新車。”

炎陵縣黃桃辦主任鄧紀平告訴記者,當地山區種植水稻“三年兩不收”,但約40年前從外地引進的黃桃,卻特別適應這方水土,“炎陵黃桃”果肉細膩緊緻、口感清甜爽滑。

“天無絕人之路。”20__年初,在霞陽鎮果農陳遠高家,黃詩燕見到一棵每年能結果400多斤、收入近7000元的“桃王”。學農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們要把黃桃從小打小鬧的‘珍品’,變成助力脱貧攻堅的商品。”

憑着一股子拼勁,黃詩燕主導制定黃桃發展規劃和獎補政策,推廣先進栽培技術,琢磨出廣告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還參與包裝設計,支持電商銷售,推動獲評“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鼓勵精深加工、組織清除不良品種、限制盲目擴種……

“全縣今年黃桃種植面積有8.9萬畝,總產量5.18萬噸,產業鏈綜合產值20.6億元,這些都是20__年的十幾倍。”炎陵縣黃桃協會祕書長譚忠誠説,“今年3.42萬名桃農人均增收2976元,有3145户貧困户户均種桃增收6200元。”

黃詩燕主政炎陵縣期間力推的各類綠色農業,帶動了全縣約九成貧困人口顯著增收。

一個“情”字踐初心

黃詩燕有兩本泛黃的《馬克思傳》,是炎陵縣95歲老黨員張朝秀臨終前送給他的。黃詩燕將其視為前輩對他的期許,始終將書擺在書櫃最醒目處。

20__年,炎陵縣尚有1.49萬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

“不能安居,怎麼脱貧?”黃詩燕發“狠話”拍板:“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每户還要給一塊菜地,造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

除了多方籌資,他還大力節省開支: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紅磚裸露的辦公樓不改建,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闖過道道難關後,全縣1250户易地扶貧搬遷户住進新房,2543户農村貧困户實現安居,1.1萬户農村危舊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檔立卡户張連軍説:“我20__年從山裏搬來,黃書記來我家19次,給我一家3口推薦了工作。他真的比親人還親!”

在黃詩燕帶領下,炎陵縣幹部羣眾眾志成城抓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累計脱貧7224户24056人,貧困發生率從19.5%下降到0.45%,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在霞陽鎮石子壩村,陳遠高告訴記者,黃詩燕去世前幾個月,“桃王”也枯死了。“老樹雖然不在了,但黃書記支持村裏修的路、改的電網都還在,桃林面積也從百十來畝發展到近20__畝。”陳遠高説,“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會一直念黃書記的好!”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錢海軍幫助過數以萬計的人。他不僅點亮了羣眾家中的電燈,更點亮了許多人心中的燈。

在採訪中,錢海軍告訴記者,他有一個偶像,就是以義務掛箱服務的方式温暖羣眾的全國勞模徐虎。徐虎的故事及那句耳熟能詳的“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讓他萌生了利用一技之長,為身邊有需要的人提供義務服務的想法。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當我們看到一種美好的品德時,會不自覺地向其靠攏,並努力讓自己成為擁有這種品質的人。徐虎的事蹟,讓錢海軍產生了共鳴。而錢海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着身邊人。

如今,很多人成為錢海軍的追隨者、參與者。這樣的薪火相傳,無疑令人振奮。我們相信,這些像錢海軍一樣的志願者,同樣也會影響更多的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終會匯聚成一股磅礴力量,照亮更多前行路。

2022時代楷模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近日, 我認真觀看黃詩燕同志的視頻及《湖南日報》 在 1 月 13日發表的長篇通訊 《待到山花爛漫——追記“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報道。中共株洲市委也追授黃詩燕同志為“株洲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黃詩燕同志的先進事蹟感人至深, 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 我們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堅守初心、熱愛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片赤誠, 不忘初心, 黃詩燕用生命兑現“脱貧功成, 務必在我” 的莊嚴承諾。他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堅定與豪情交出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完美答卷。是當之無愧的“最美扶貧書記” 。 我們在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不能向黃詩燕同志那樣紮根於扶貧攻堅一線, 但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習到很多可貴的精神。一是學習他至善大愛的精神。 這種愛就是把學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裏。二是學習他甘於奉獻高度負責的精神。 學校是教師教書的場所,同時也是育人的場所,教師的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是學習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決心。 我們教師就是培養學生, 撲下身子, 帶着責任, 真情投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健康成長。 在這個物慾橫流, 一切都向"錢"看的時代,教師隊伍中的不少意志薄弱者, 已經漸漸被腐蝕, 迷失了方向。 他們不甘心,也不安心於自己的工作, 工作得過且過,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待工作的倦怠情緒日益顯現。

黃詩燕同志的事蹟, 無疑為我們指明瞭教書育人的方向。 我決心以黃詩燕為榜樣, 對學生盡心、對工作盡職、對社會盡責的態度,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實實的做事,兢兢業業的工作, 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在平凡的崗位上, 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為學、為人、為師, 都要高度集中;平凡、平淡、平常, 都要務實創新。 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 努力為師生做好一切的服務。在這此疫情防禦工作中,作為行政科室我積極響應國家、學校號召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 想方設法為學校採購防疫物資。 由於物資管控、緊缺。我們跑遍了株洲各大藥店、市場終於把開學必備的物資儲備很好的完成。 並在學校安排專人每天消毒, 設置了 57 間單獨的隔離場所,檢查所有廁所是否通風,排水、排污系統是否正常使用,避免師生“糞口” 傳染等。 把工作坐實, 做在前面。

從黃詩燕同志身上, 我重新領悟了“人民教師” 四個字的真正含義。 “人民教師” 就是一種責任, 一種樂於奉獻、勇於承擔的精神,如同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我將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向他學習, 以熱心對待事業, 以愛心對待學生, 以真心對待家長, 以誠心對待同事,以虛心對待榮譽,做讓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社會放心的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pnv8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