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並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山城村處於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築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裏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里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幹。”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

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孫景坤,現如今已到了96歲的高齡。

70多年前的1948年,年僅20多歲,正在家鄉丹東擔任農會副會長的孫景坤,懷着滿腔熱血,毅然決定參軍入伍,而那個時候,他才新婚不到一週。

加入軍隊的孫景坤在隨後的幾年間經歷了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這一路走來,他跟隨自己的部隊從北打到南,從未停歇。

跟着這些戰役的還有孫景坤立下的赫赫戰功。

1950年孫景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途因負傷回國治療,但傷剛好,他立刻又重新回到戰鬥前線,同自己的戰友並肩作戰。

經過多次戰役的孫景坤對1952年10月發生的一場戰役記憶尤為深刻,在當時,身為副排長正配合上甘嶺戰役的孫景坤接到了營長的增援命令——增援已處於敵人火力控制之下的161高地。

孫景坤老人回憶道:“營長告訴我,你帶領這9個人,扛多少手榴彈,扛多少子彈。”

而當他們一出發,敵人的飛機就來了,連同孫景坤在內的十名戰士一不小心就會暴露在敵人的視線範圍內,他們便等待時機,一瞅到機會,便奮不顧身地往上衝。

在敵人的強大炮擊下,衝上陣地後,原先10人的“小部隊”已所剩無幾,但孫景坤無暇傷心難過,更強大的責任感讓已身處轟隆炮聲、戰火紛飛的孫景坤立馬進入到了戰鬥狀態。

當時的161高地有三面正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但憑藉着孫景坤同戰友們的頑強拼搏,總共6次打退敵人的反撲進攻。戰鬥一直從中午持續到半夜,256發手榴彈全數用盡,僅孫景坤一人便擊斃了21名敵人。

經過敵對雙方的激烈交戰,他們最終不負眾望守住了高地,而身旁的戰友們早已傷的傷、殘的殘。

因為這場戰鬥,作戰英勇的孫景坤榮立一等功,並在1953年,作為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的成員,他受到了偉人的親切接見。

1955年復員後,回到家鄉的孫景坤主動放棄在城市的工作機會,就如他參軍入伍時的果斷決心一樣,他決定把自己的後半生奉獻給家鄉。

而那段時間的孫景坤對於他曾經的顯赫戰功隻字未提,就連那幾年的事都鮮少和家人提起。

每次家人問起他當年持槍戰鬥的往事,孫景坤總是説:“我不能説,一個個熟悉的臉龐都倒下了,我不願意説那些,心裏難受。”

戰鬥的殘酷更多的是對於人的殘忍,這些倖存下來的民族英雄接受着我們的愛戴,但他們心裏籠罩着的卻是同伴們英勇犧牲時的畫面,這種心理陰影將會伴隨着他們一生,在他們的腦海中永遠的紮根留存。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3

還記得20__年的閲兵儀式上,鏡頭總是多次給到那些身穿軍裝、頭髮稀疏、胸前掛滿軍章的老人嗎?

那時的他們雖然早已年過半百,但是精神狀態依然高於同齡人不少的他們卻在幾十年前為祖國生生的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樣的老人現在還有不少,每次的閲兵儀式上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向我們微笑着揮手致意。

而每次看到他們,那段歷史就像他們胸前佩戴的軍章一樣,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提醒着人們記住那段艱難困苦、包裹着血與淚的歷史,告訴人們如今祖國的安寧和平多麼的來之不易!

而這一切的美好便是這些老人們用他們的大好青春,一生時光帶給我們的。

今天這位即將到達期頤之年的老人,他也如上面那些老人們一樣,默默無名,深藏功名大半年,記得“朝鮮戰場,卻差點忘了女兒。

他們不僅是戎馬一生的軍人,更是民族的戰鬥英雄。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4

“我之前以為父親就從來沒替我着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着淚水説,“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説我爸是生產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裏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餘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説,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為何這樣“苛刻”。但隨着年歲漸長,孫美麗終於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樸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説。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着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來。

孫景坤先進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5

連日來,兵團職工魏德友52年的戍邊故事在兵團上下迅速傳播開來。向魏德友致敬、向老兵致敬成為熱議話題,大家紛紛表示,魏德友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精神品質可歌可泣,堅定的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欽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崗位,為兵團事業發展不懈奮鬥。

近日,七師一三一團印發《關於在全團範圍內迅速掀起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熱潮、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通知》,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

“為掀起學習熱潮,團場34個黨支部迅速擬定學習計劃,充分利用《兵團日報》和各級門户網站等平台,組織1300餘名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要求參加學習的每名黨員幹部都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寫一篇心得體會。掛鈎科室領導赴掛鈎單位,組織召開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會,通過討論加深對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理解,形成立足崗位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一三一團黨委書記、政委徐燦湘説。

十三師淖毛湖農場是兵團邊境團場。淖毛湖農場黨委書記、政委崔永峯説:“76歲的魏德友老人,50多年紮根艱苦偏遠地區,他‘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和‘一生只為守邊防’的執着,體現了兵團人忠於職守的崇高境界,淖毛湖農場將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組織全場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羣眾,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甘於吃苦奉獻、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

“魏德友身上的精神品質令人敬佩,這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六師北塔山牧場黨委書記、政委楊科生表示,要把開展向魏德友同志學習活動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將以魏德友為榜樣,踐行兵團精神,傳承老兵精神,用實際行動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一諾無悔,不改初心,老黨員魏德友52年來,義務在國境線巡邏,他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我。”北塔山牧場職工、兵團優秀共產黨員努爾哈里·努合塔爾汗説,“作為一名邊境團場的黨員,要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繼續努力,不懈奮鬥,更好地擔當戍邊衞士職責,讓兵團更好發揮穩定器大熔爐示範區作用,更好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兵團日報社編輯楚甲周參與了魏德友事蹟的宣傳報道。楚甲周説:“每看一遍魏德友事蹟的報道,就為之感動一次。一個軍墾人用一生踐行誓言,可謂高山仰止,我甚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內心的感動,這就是兵團的軍墾戰士,最忠誠的祖國衞士,民族的脊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8p0xj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