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3篇)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3篇)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

“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在已通體泛黃的“報功書”上,幾句鏗鏘有力的褒揚之詞,開啟了那一段塵封的歷史——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3篇)

1948年,孫景坤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他赴朝作戰,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先後榮立一、三等功,回國後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5年他復員回鄉,深藏功名服務百姓,甘於清貧、堅守初心。

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的老複員軍人孫景坤,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本色。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裏,整潔的書桌上擺放着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孫景坤的故事,得從72年前的1948年説起。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於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於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衞和平,保衞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親切接見。

“為民幹事,一刻也不能等”

硝煙散去,孫景坤將奮鬥的“戰場”轉至亟待脱貧的家鄉。1955年,孫景坤復員,他主動放棄城市工作的機會,將各種功績證明悄悄收藏起來,決定回鄉務農。再次成為農民的孫景坤感慨地説:“當過兵的我與之前不同了,從火線入黨那天起,我更堅定了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衞祖國、建設祖國事業中去。”

懷揣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願景,孫景坤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辛勤勞作,一干就是幾十年。

回鄉後的第3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參加勞動。很快,踏實肯幹的孫景坤當上了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告訴記者,那會兒,村民們並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得硬、靠得住。孫景坤沒有辜負村民們的期待,他帶領鄉親走合作化道路,大力發展糧菜生產和鄉村建設,用幾年的時間栽下大量的松樹和板栗樹,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條河,常年洪水氾濫、侵蝕土地。從戰場上走來的孫景坤沒有一絲退縮,他帶領鄉親一起擋河造田,改造了100多畝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雖説是簡易壩,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保住了集體財產。

後來,村裏有人問他:“老孫,你本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享福,為啥還這麼拼命幹?”孫景坤卻説:“為民幹事,一刻也不能等。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給祖國和人民了。”1971年,他還把19歲的大兒子送去參軍。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多年來,孫景坤始終將功勛榮譽壓在箱底,從未向別人提及,更沒有因此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收入,就連兒女也只知道父親是一位老兵、上過戰場,僅此而已。孫景坤的大女兒孫美麗説:“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冊子,説這書上説的英雄不是老孫頭嗎?我們才逐漸知道父親那些年在戰場上經歷了什麼。”

孫美麗不理解父親為什麼對家裏人很“摳”,“小時候家裏連4塊錢的學費都拿不出,按説我爸是生產隊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學費就可以免了,可他堅決不給開”。後來,當地電信局招一批話務員,選中了孫美麗。孫景坤得知後,硬是把她的名額讓給了別人。“他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次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隨着年歲漸長,孫美麗慢慢讀懂了老人的想法:當年和父親一起參軍的10個夥伴,活着回來的只有3個人。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戰友活着”。

孫景坤的日子過得清貧,可他依舊堅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鄉擔任村幹部期間,他處處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實幹擔當、積極作為。為了讓村民儘快脱貧致富,1984年,他組織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

幾十年來,孫景坤嚴格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向組織提過特殊要求。“我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我的戰友就犧牲在我跟前,和戰友相比,我還活着,已經很幸福了……”孫景坤説。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

他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他赴朝作戰,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先後榮立一、三等功,回國後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5年他復員回鄉,深藏功名服務百姓,甘於清貧。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老複員軍人孫景坤——

8月15日,在丹東光榮院裏,96歲的孫景坤正在與護理員聊天,“好,這裏真好,感謝黨和政府安排這麼好的居住環境和細緻周到的護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狀態不錯。此前,他與大女兒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孫景坤作為特護養員被送到這裏,享受24小時護理服務。

老人居住的特護區房間有20多平方米,空調、電視、衞生間等設施齊全,在他睡覺的電動護理牀的牀尾立着一個輸液架,上面掛着老人的軍裝,一枚枚獎章、紀念章熠熠生輝。這是陪伴老人幾十年的心愛之物。

“老人對這些軍功章很珍視,不管走到哪兒都要帶在身邊。所以我們在老人牀邊的右側釘上了吊鈎,軍裝和獎章就放在他觸手可及的地方。”院醫療康復科科長孫紅霞説,老人晚上的覺少,睡不多久就醒了,護理員幾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着獎章。第二天早上,他們發現吊鈎壞了,便將軍裝掛到了輸液架上,讓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見。

捨生忘死 勇立戰功

走進金山鎮山城村,拐過一條狹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窪不平的土路,會看到一個不起眼的平房,這便是孫景坤大女兒孫美麗的家,孫景坤此前就居住在這裏。走進屋內,牆上貼滿了老人的照片和有關資料,無聲地訴説着他清貧樸素的生活和輝煌的過去。

走近細看,有攝影家為他拍攝的胸前戴滿軍功章的照片,有記錄他在上甘嶺戰役的文字資料,也有孫景坤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英模代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一樁樁、一件件,讓人彷彿走進了那個硝煙瀰漫、激情如火的歲月。

孫景坤的故事,要從72年前的1948年説起。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懷着對共產黨的無比熱愛,告別新婚才5天的妻子,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在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戰役分別榮立二等功。戰鬥中,他多次負傷,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像颳風一樣撲向他,他身上的傷疤就是最好的見證。

1949年,孫景坤因為在部隊表現出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來的孫景坤隨部隊集結安東(今丹東)待命。部隊駐地離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鐘,已經兩年沒見親人的孫景坤卻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孫景坤與敵人激戰受傷後被送回國內治療。養傷期間,排長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聲,排長又説,怎麼也得讓媳婦看見你還是個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隨後,孫景坤不顧腿傷沒好利索,再次過江奔赴前線。

當年打了多少仗,孫景坤已經記不清了。不過,有一場戰役,卻永遠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慘烈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在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2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21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

孫景坤的外孫子畢元發對姥爺關於這場戰役的講述至今印象深刻,“戰鬥異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戰經驗,姥爺知道敵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敵人進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發現了一處盲區,敵人的火力打不到那裏,他主動請戰,跟戰友藉着坑道掩護奮力狙擊,最終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畢元發説,事後戰友們在炮彈掀起的泥土石塊和犧牲的戰士身邊,找到了昏迷的姥爺,他的腿部等多處受傷,耳朵也被震得幾天都聽不見聲音。

在抗美援朝中,孫景坤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並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親切接見。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3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發佈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進事蹟被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範,立足本職奮鬥,積極投身偉大實踐,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瑤説:“徐振明同志轉業後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和忠誠。”吉林省教育廳思政處幹部張天一説,作為徐振明同志的家鄉人,要深入開展向徐振明同志學習的活動。

吉林省白山軍分區政治部原副主任畢緒增説:“作為一名退休幹部,要以孫景坤老人為榜樣,不忘初心,發揮餘熱。”“孫景坤同志甘於奉獻、甘於清貧、艱苦奮鬥,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建波表示。

在孫景坤的家鄉,遼寧省丹東市金山鎮山城村召開學習孫景坤英雄事蹟座談會。村民於淑梅説:“孫景坤老人是我們村的榜樣,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蹟講給兒孫聽。”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身上體現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向兩位老英雄學習。”河南省平輿縣人武部政委曹英華説。

日前,地處太行山上黨革命老區的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開展了“學習英雄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專題黨團日”活動,四級軍士長趙冬亮説:“學習兩位前輩的事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們不變的初心和崇高的風範。”學習了兩位同志的事蹟,武警警官學院學員十四大隊新學員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優良作風。

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處處長李春國説,將以學習宣傳孫景坤、徐振明同志事蹟為契機,推動形成關心國防、尊崇軍人的社會風尚。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4

王紅旭同志,男,漢族,1986年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20__年8月參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區育才國小體育教師,入黨積極分子,一級教師。2020__年6月1日下午,在長江大渡口萬發碼頭段,兩名兒童溺水被衝入江水中。正在江邊遊玩的王紅旭同志,放下自己三歲的孩子,與其他市民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第一個跳入水中的王紅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傳遞給江邊的接應市民,再次轉身遊向已被江水衝遠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迴游中,耗盡全力將小孩推向接應人員。最終,兩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幫助下成功上岸,王紅旭同志因體力嚴重透支,被捲入江中漩渦,他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5歲。連日來,王紅旭同志的英雄義舉深深地感動着每一個人,他捨己救人的事蹟被廣大幹部羣眾廣為傳頌,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告別悼念活動中,數千名羣眾自發前往送別、悼念.6月3日,重慶市文明委追授王紅旭同志為“重慶好人”,6月4日,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追授王紅旭同志為“重慶市優秀教師”,號召全社會向他學習.

王紅旭同志在生死關頭,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讚歌,不愧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代表,是新時代教師工作者的先進典型,是全區廣大黨員幹部羣眾的學習榜樣。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動傳承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優良傳統,詮釋了人民教師‘大愛無疆”的高尚品格,踐行了大渡口人“大義渡口”的博愛情懷,用生命書寫了“上善之地、大德之城”的城市精神。為貫徹落實關於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營造銘記英雄、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濃厚氛圍,進一步發揚王紅旭同志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的英雄精神,我區在全區廣泛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動。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要認真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學習他臨危不懼、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學習他正直無私、助人為樂的優良品質,學習他舍已救人、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學習他樂於奉獻、敢於獻身的高尚情操。今後,在工作中,我要把學習英雄事蹟活動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當前全黨深入開展學習教育結合起來,進一步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培養良好的社會風尚。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5

“孩子,別哭,有什麼困難跟我説。”

11月30日中午,記者剛剛踏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門,便看到一名女學生依偎在校長張桂梅懷裏哭泣。

這位女孩是華坪女高畢業生呂娜的妹妹,目前在當地一所國中讀書。張桂梅在家訪時認識了她,並一直支持幫助她上學讀書。但女孩因為思念去世的父親,好幾天沒有上學。

“想爸爸了就到墳上跟他説説話,要好好讀書,不能讓爸爸失望。”

張桂梅話音還未落,便從兜裏掏出一個信封,塞到女孩母親手裏。信封裏裝着的,是教育部給她看病的1萬元慰問金。

原來,張桂梅知道女孩母親一個人供兩個孩子讀書,經濟十分困難,家裏的杧果林因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錢給她去修個水窖。通過張桂梅做思想工作,這名學生當天就回到了課堂。

像關心呵護這位女孩一樣,張桂梅帶領華坪女高守護着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建校12年來已累計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學,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63歲的張桂梅,被學生親切地稱作“張媽媽”。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6

“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

“這一年來,我絲毫沒有鬆懈,而是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誠懇地向組織提出轉正申請,請黨組織審查。”

20__年12月26日下午,96歲高齡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紅色的圍巾。在黨支部黨員大會上如期轉正,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回國不後悔,幹麻風病防治工作不後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認真向黨組織彙報着預備期的心聲。聲音中飽含歲月打磨過的篤定,頸間的紅圍巾和黨旗相互映襯,鮮豔無比。

預備期這一年裏,李桓英仍奮鬥在一線。2020__年初,她悄悄打包,準備再次出發前往雲南。她心裏牽掛着那些治癒的麻風病人,更惦記着尚未解的麻風病發病機制。“我身體沒問題,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沒有復發,他們的親屬有沒有潛在感染。”

一如她20__年對着黨旗承諾:“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更加堅定跟黨走,為醫學事業繼續奮鬥!”

1921年出生於北京的李桓英,曾於1946年留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後成為世界衞生組織成立後的第一批官員,她在世界衞生組織任職7年,被派往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貧窮落後地區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為世界衞生組織工作7年期滿時,世界衞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期約5年,她婉言謝絕,瞞着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

時年37歲的她,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工作,開展“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麻風抗原檢測”等。

當時實驗室設備簡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製作的麻風菌脂質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試驗,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還留有清晰可見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來到江蘇省的一個麻風村考察,在這裏,她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症”。

當時由於沒有治療麻風病的有效藥物,最人道的處理,是把他們趕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讓其自生自滅。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當初回國就是為了幫助祖國的同胞!”

李桓英決定,攻克麻風病。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解決了麻風病的治療難題,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説:“回國,我就一個目的,把我學到的東西用到生我養我的地方,不愧是個中國人。”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雲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佈着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於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着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麪具,走家串户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於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羣,寨子裏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裏。

李桓英聽聞,十分着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裏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脱下來的髒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髒,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皮膚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雲、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雲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癒,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xx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作了《在雲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報告結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7

20__年,王秀麗看到了張桂梅在全國xx大代表大會上的新聞,她喊着,我有一個夢想。辦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那個聲音從小縣城傳到了全國。在公交車上,王秀麗給她發了一條短信,祝賀她的夢想終於要成真了。

最初,張桂梅提出這個想法時,一片謾罵聲淹了過來。“別人説我得精神病了,或者是榮譽得太多了,得出癮來了,老想怎麼着怎麼着。”那時候王秀麗也勸她,已經得了這麼多項全國榮譽了,可以好好地到老了,躺在榮譽上,過完這一生。還有一次縣委組織的論證會上,所有專家都投了反對票,“什麼年代了還把男女分開?”

20__年,時任華坪縣教育局副局長的楊文華,陪張桂梅到央視錄製一個節目。去北京的路上,張桂梅説起了自己的這個夢想。楊文華教高中出身,要給學校修個實驗樓,修個學生宿舍,和校長一起跑斷了腿要錢。他看着這個只教過國中的普通老師,沒有任何管理經驗,一個人居然想辦一個學校?還一身病,隨時有可能倒下。而且,師資、錢、校舍在哪?

他故意問她,我們辦一所高中最起碼要有實驗室吧,你覺得這個實驗室大概要花多少錢?

她説,兩萬夠了嗎?

你做夢去吧!楊文華乾脆地説。他覺得自己非常自信,畢竟經驗上遠遠超過她。他發現張桂梅不僅理想主義,還非常幼稚,對建一所學校一無所知。

張桂梅態度也非常強硬,她着急地説,我們等得起,孩子們的成長等不起。早一天把學校辦起來,就減少一批走進惡性循環的女孩了是不是?

誰也沒有説服誰。後來他聽説,張桂梅去昆明“化緣”了。他還聽到了她當時的“化緣文案”:我們全縣十多萬人,一個給我10塊錢,我也是好幾百萬了,全省那麼多人,一個人給我5塊錢……“你説天真不天真?”

在昆明,張桂梅請雲南省總工會的人把她的身份證、勞模證明、報紙報道和種.種獲獎資料複印了一大堆,她上街去募捐,一是為了辦女高,二也是為了兒童之家。最初答應當兒童之家的院長,一個基金會一年提供7萬塊錢資金,她也天真地以為,足夠了。

第一次去要錢,她下不了車,也張不了口,滿大街轉悠。她住在省總工會花錢開的賓館裏,翻來覆去睡不着,要不着錢,幹賠住宿錢和吃飯錢,自己在幹些什麼事啊,“我的生命的意義在哪裏?”天亮了,她繼續坐車,看到一個樓梯上鋪着紅色地毯的房子,想着這樣的地方一定有錢。她進門,對方一看,你是張桂梅老師不是?三個月前聽你的報告。那時她剛被評為十大女傑,學習的標語還沒有撤下,轉頭就變成乞丐了,“有個地洞鑽進去算了”。她説明來歷後,對方批了一個五千的條,説給孤兒院,辦學校不管。

後來她有經驗了,不去單位找難堪了,就在街上要,她拉着人問,你能不能給我點錢,我有個孤兒院,我想辦個學校。人家説,好手好腳不幹活,戴個眼鏡出來騙人。姐姐聽説了,也説她:你的臉皮真厚啊,這是人做的事嗎?是什麼讓你變成了這樣。

那5年裏,除了克服自己的清高和難堪,她還要面對身體的衰弱,她被查出癌細胞轉移到肺,怕身體完全垮掉,她沒有選擇化療,因此引發了一系列併發症,常常感到呼吸困難。在昆明,她老怕自己忽然窒息,把自己憋死。即便如此,“化緣”來的錢遠遠不夠。

轉機在20__年出現。“最最直接的,我不迴避,就是張老師幹到xx大代表了”,這個曾經堅定的反對者楊文華,看着張桂梅在北京“一炮放出去了”。“華坪通天了”,各級的壓力就來了,女高的建設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xx大新聞播出那天,王秀麗收到了張桂梅的回覆,只有一句簡短的“謝謝”。後來見面,王秀麗就説她,你還挺傲嬌的呢。但她知道,張桂梅有很多很多的困難和委屈。女高建校那年,張桂梅有一次打電話給王秀麗,在電話裏一直哭,説,你要是再不來,我就要死掉了。王秀麗趕緊去找她,半個小時後到了,張桂梅還在哭,也不説為什麼。那天,王秀麗沒去上班,就陪在她身邊,靜靜地聽她哭完。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8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説。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__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大學聯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大學聯考打個漂亮仗。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9

傳承紅色基因,爭當合格接班人

“儘管彭士祿院士逝世了,但他的一生對核動力事業和祖國的熱愛依舊存在,他所秉持的精神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來傳承,需要青年人去發揚,彭士祿院士的偉大精神,青年人永遠不會忘記。”聿懷中學高一(10)班佘諾珣同學告訴記者,閲讀了《汕頭日報》刊發的相關報道後她深受感動,“彭士祿院士是‘磨難的孤兒’,是‘革命的勇士’,是‘核能的先鋒’,是豁出命幹的‘老黃牛’。”佘諾珣説,當看到彭院士在一次現場調試時突然病倒,醫生在現場為他做手術,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住院僅一個月後,他又重新投入超負荷的工作,直到他逝世之前,他都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她的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百年夢想正青春,讓我們重温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感受拓荒者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聿懷中學高一(13)班學生餘俊彥觀看先進事蹟報道後表示,彭士祿院士曾説道“我這一生只做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這是他對自己的評價,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英雄,更是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今年4月,市蓬鷗中學的學生們有幸聆聽了彭士祿女兒彭潔老師的講座。昨晚9時,蓬鷗中學學生謝哲齊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觀看了央視的專題節目。謝哲齊告訴記者,看了節目後,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正是有了先輩們的艱苦奮鬥才有了今日美好的生活。“彭士祿院士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不僅磨鍊了不怕艱難困苦的性格,還站在我國科技的前線,像彭士祿院士這樣的先輩,正應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偶像。”謝哲齊表示,作為當代青少年,要將“愛國”二字銘記於心,外化於行,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結合起來,不負祖國的大好河山,奮發圖強,珍惜青春時光,培養創新能力,爭做祖國的創新人才

“作為新時代接班人,應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在科學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心繫祖國。”蓬鷗中學學生許錦霞認為,追溯到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彭湃烈士,青年一代要傳承發揚這種紅色基因,從現在開始堅定理想與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將個人的未來與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

學習“拓荒牛”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昨天晚上9時,在金霞街道書吧,街道黨工委領導帶領街道幹部職工20多人正在收看央視彭院士的專題節目,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光輝事蹟,學習他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的精神。據瞭解,為落實金霞街道工作人員、轄區居委、金霞物業、黨羣服務中心的幹部職工準時收看該節目,金霞街道提前在微信工作羣發出通知,落實大家準時收看節目,激勵大家從黨的百年奮鬥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現代潮劇《百姓之子》是汕頭市潮劇團根據彭士祿院士的革命事蹟打造而成的紅色題材潮劇精品,昨天晚上,劇中執行導演以及男女主演也早早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央視的報道。談及觀看感受,他們感慨萬千。

“當時在整個排練過程中經常被感動流淚。”《百姓之子》執行導演謝繼順表示,在劇中,幼年彭士祿成了孤兒,是金砂古寨二十多位母親輪流隱藏、盡力撫養。彭院士曾説過“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所以該劇就叫《百姓之子》。“擇一事,終一生,用一生去堅守,去奮鬥。敢為人先,勇於承擔,實幹擔當,永做‘拓荒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看了節目,回憶起當時排練過程中,謝繼順説,大家都為彭士祿院士堅韌的革命精神所感動。

“很榮幸在劇中扮演彭士祿的養父陳阿木這個人物角色,看到彭士祿院士為國家做出偉大貢獻的先進事蹟報道,感到很欣慰很自豪。”在現代潮劇《百姓之子》中擔任男主角的演員李勇強表示,看了先進事蹟報道感到萬分感動和敬仰,彭士祿院士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劇中扮演彭士祿的養母潘舜貞的演員黃玲玲告訴記者,該劇描述在彭士祿童年時期,潘舜貞一家冒死救孤,在丈夫和女兒相繼犧牲的情況下,她以弱臂擔道義,與共產黨特派員成功地從監獄送走彭士祿的故事情節。“很榮幸扮演這個角色,觀看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蹟報道深受鼓舞,很感動,彭士祿院士敢於擔當的精神,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一所沒有“門檻”的學校

對於大山裏的女孩們來説,華坪女高沒有“門檻”。

從建校第一天起,張桂梅便定下規矩:學費、住宿費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費。特別是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即便基礎很差,會考分數沒過線,也全部招進來。首屆學生幾乎全都是“線下”生。

學校生源差,教學條件更是十分簡陋。校園沒有圍牆,沒有食堂,甚至沒有廁所,只有一棟教學樓和一根旗杆,院子裏滿是雜草。學生在一間教室上課,在另一間教室睡覺,吃飯、上廁所都只能去隔壁學校。

“她心裏着急,如果等學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誤了。”楊文華説。

學生入學了,張桂梅卻犯了愁。“有的學生考試只能考幾分,這樣下去可怎麼辦?”張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學校辦出名堂。

在華坪女高,學生雷打不動每天5點30分起牀晨讀,晚上12點20分自習結束才上牀睡覺,連吃飯時間都被限定在15分鐘。

張桂梅有一個小喇叭幾乎從不離手。“傻丫頭,快點!”在校園裏,有學生稍一磨蹭,就會聽到她的吼聲從小喇叭裏傳出來。

十幾年來,她不僅每天陪學生自習到深夜,還一直住在學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離開學校,老師、學生我都得盯着。”她説。

20__年夏天,華坪女高首屆畢業生一炮打響,大學聯考百分之百上線,還有幾名學生考上了一本。“和學生入學成績相比,華坪女高創造了一個奇蹟。”楊文華説。

20__年,華坪女高完成建設工作,各項設施逐步完善,學校有了食堂、宿舍,還有了標準的塑膠運動場。截至目前,學校3個年級共有9個班,在校生達464人。張桂梅常年堅持家訪,累計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華坪和周邊縣的1500多名學生。至今,華坪女高已送走10屆畢業生,1804名學生從這裏考入大學,學校不僅一本上線率高達40%多,大學聯考成績綜合排名還連續多年位居麗江全市第一。

學校語文老師韋堂雲説,學生成績突飛猛進,但張桂梅的身體狀況卻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貼滿了止痛的膏藥,平時連爬樓梯都十分艱難。

今年2月,受疫情影響,學生只能在家上網課。心急火燎的張桂梅直接在教室外搭了一張行軍牀,每天躺在牀上,盯着老師學生上網課。

“我上網課的時候,經常聽到她在牀上疼得忍不住發出聲音,但她從來不説。”韋堂雲説。

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是張桂梅相識多年的閨蜜,也是她為數不多的傾訴對象。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氣腫……以前她經常讓別人猜我倆誰更重,可現在她已經從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王秀麗説。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近日,張桂梅被授予“全國脱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迎來了無數人的點贊和敬仰。_年來,張桂梅同志為1804名學生圓了“夢”,她是大山裏當之無愧的“圓夢者”。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圓夢者”。

要有“圓夢”的赤誠心。她是學生們心裏的“張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正是張桂梅同志把孩子們視為己出,才有了這樣深沉的愛。這背後是一顆黨員的赤誠之心,把對黨的忠誠化作對人民最真實的愛。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是把羣眾當親人和家人。在為民實踐中,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和態度,讓羣眾少跑腿,自己腳下多沾泥,堅實步子;讓羣眾多開口,自己少插話,耐住性子;讓羣眾少為難,自己多辛苦,厚實裏子。要跨前一步,主動為羣眾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關切提早謀劃,及早落實,多一些“暖心包”“温馨袋”,少一些消極應付,把忠誠和熱愛融入到為民的點滴之中,融入到為民的“圓夢”之中。

要有“圓夢”的硬本領。張桂梅同志帶領華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民還要有能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沒有本領是不行的。斗轉星移,“能”要與“時”進,要更強,這樣遇事才不會一籌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習,向羣眾學,向先進學,向優秀學,尤其要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好黨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加緊到為民的事上去練。積極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去,在具體事務的“練”中不斷錘鍊意志,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孰能生巧,幹得越多,經驗就越豐富,短板就能補得越齊,本事就越高強。

要有“圓夢”的無我境。張桂梅同志以學校為家,把培養學生作為一生追求。即使學生們離開了校園,成家立業,她也時刻關注着她們的人生和成長。無我無私,白璧無瑕。在為民“圓夢”的路上,我們要涵養這樣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堅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奮進,全心全意、不留餘地為民做好每樁事,幹好每茬活,答好每張發展卷。為民無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礎、管長遠”的潛績。面對這樣的事業,我們更要踏踏實實、無怨無悔、久久為功地埋頭苦幹,把追求潛績作為內心為民擔當的“基石”。有這樣的“基石”,我們就能去除浮躁之氣,真正行穩致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人民羣眾生活更美好,就是圓了人民羣眾的夢,也是圓了每個黨員幹部的夢。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笑容,是治癒的力量,可以將温暖傳遞給他人;笑容,是生命的陽光,可以消解他人的煩惱;笑容是無聲的語言,可以傳遞給別人快樂的心情。回首_,這一年,你曾被誰的笑容治癒?

這一年,你可曾被鍾南山院士的“久違之笑”治癒?_年3月份,鍾南山院士與專家團隊會診結束後,“偶遇”在樓下等候的“粉絲團”。他們自發組織為鍾院士送上鮮花,並齊聲唱起《感恩的心》,平時一向嚴肅認真的鐘院士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84歲的他一邊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義無反顧地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掛帥出征。廣大幹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擔,把黨的初心、黨的使命銘刻於心,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羣眾的冷暖安危銘刻於心,用實實在在的付出切實提高羣眾的幸福感與滿意度。

這一年,你可曾被袁隆平院士的“燦爛之笑”治癒?_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南縣,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至此袁隆平團隊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聽到這個消息,袁隆平院士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知識是成就事業和夢想的基礎”,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他始終秉承“學無止境”的品格,堅持以雄厚的遺傳學專業知識做基礎。廣大幹部要克服“知識恐慌”和“能力危機”,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幹事創業的質量和水平,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幹,在層層歷練中增長經驗,在攻堅克難中不斷把事業發展推向新境界。

這一年,你可曾被張桂梅校長的“欣慰之笑”治癒?_年2月25日,張桂梅被授予“全國脱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她幫助1800多名女孩兒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她用教育事業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付出了一生。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她説到,“我這輩子的價值,我不管怎麼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畢竟她們後邊比我走得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廣大幹部要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時刻保持“縱飲冰十年,亦難涼我心中之熱血”的心態,多修潛功,多做潛績,心懷“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耐得住浮躁與喧囂,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打通為人民羣眾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無我之愛:“希望她們忘了我和女高”

千難萬難,最難得的是辦女子高中10多年來,張桂梅老師走過11萬公里的路去家訪,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都是何等艱辛的山路啊!都是怎樣困難的家庭啊!包車司機不願去,懸崖峭壁正常人尚且心驚膽戰,爬山常常是幾個小時,張老師家訪中人生第一次騎馬出山,還曾摔斷兩根肋骨……

但小腦萎縮行動失衡的張桂梅來了。她握住家長黝黑皸裂的手,擦去她們臉上的淚水,“命令”隨行者捐錢,脱下外套塞給人家,自己凍成傷寒……她説,女高不是普通的學校,是黨委政府和山區貧困羣眾的橋樑。

各級黨委、政府對女高也是關愛有加,當地還解決了50個教師編制,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全額撥款。張桂梅説:“女高能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作堅強後盾”。

在女高教學樓走廊牆上,掛着大大小小的綠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記錄,堪稱“愛心長廊”。張桂梅説:“學生們每天經過‘愛心長廊’,會記住得到的幫助。”

經常會有一些人聯繫張老師,要給女高捐款,但條件是提供學生家庭地址和貧困照片,女高對此堅決不要!張桂梅要求對學生的信息保密,既維護學生的自尊,又保護她們的隱私。張桂梅説,給女高的孩子貼上“山區貧困女孩”的標籤也不合適。她對畢業生説,走出這裏,就忘了女高和我吧——她不想讓孩子們揹負精神負擔。

現在的張桂梅一無家庭,二無房產財產,三還沒有健康的身體。她甚至給縣領導反映:能否把自己的喪葬費預支出來,用到孩子們身上,自己火化後“骨灰撒到金沙江就行了”。有人問她:那樣我們想你了,去哪裏看你?張桂梅回答:你想我了,我就會來到你身邊。

如今女子高中的畢業生遍佈全國,她們把“艱苦樸素、發奮圖強、堅忍不拔、感恩回報”的女高品質帶出了大山,有的則又回到了山裏。

女高第一屆畢業生周雲麗,出生於貧困的山村家庭,苦日子讓她曾經夢想“賺大錢”。20__年以優異成績大學畢業的她,考上了寧蒗縣一中數學教師崗位。正當她準備上崗時,聽説母校緊缺數學老師,於是放棄“正式編制”,回到女高任代課教師……

陳法羽將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寄給了學校,之後每月拿出500元錢資助在校貧困學妹。她説:“女高改變了山裏女孩的人生,我們該把張老師的精神傳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k333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