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李保國》電影觀後感心得體會2篇

《李保國》電影觀後感心得體會2篇

前不久去看了一部電影《李保國》,。該電影講述了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羣眾脱貧致富的故事,下面小編就來分享兩篇關於《李保國》的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李保國》電影觀後感心得體會2篇

《李保國》觀後感1:

他常説:“一個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堅,力量也有限。我要讓更多學生成長為紮根山區、服務‘三農’的有用之才。”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後承擔了57項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大批學生被他“趕”到田間地頭,把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

在這種手把手、肩並肩的實踐教育中,許多學生在校期間就取得了驕人的科研成績。

學生湯軼偉,在讀研究生階段進行了核桃樹枝條傷流規律研究。以前核桃樹都是冬季修剪,但這樣刀口容易流失養分。在李保國的指導下,湯軼偉經過上千次實驗,顛覆了冬季修剪的傳統做法,將剪枝時間確定在春季發芽前的20天以內,避免了因剪枝時間不當造成營養流失。目前,這一創新成果寫進了教科書。

學生史薪鈺,在平山縣葫蘆峪的山地開發中,從事坡面結構穩定的影響因素研究。在李保國的指導下,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取得了當年治理、當年坡面穩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鈺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廣。

“保國是跟隨河北農大‘太行山道路’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實踐對科研和教學的重要性。”李保國的大學同學、河北農大校長王志剛説。

為了讓李保國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務太行山區,河北農大為他的課題組建設了3個專用實驗室,並配備了全新的科研設備,學院的綜合實驗室也優先保證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產一線,教學才會有的放矢。

李保國及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充實到教學內容中,把生產一線的信息作為信號,更新教材,更新講授內容。他主講的課程生動、形象,指導性強,倍受學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課,我説你實在忙不過來就象徵性地上幾次課,剩下的給年輕老師分分。他堅決不同意,説要從本科階段開始引導,使學生熱愛農林專業。”河北農大林學院黨委書記盧振啟説。

李保國帶的碩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國家獎學金。

在學生眼裏,李老師的“嚴”是出了名的。

李保國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學,就會收到一張學習任務清單:第一學期完成課程學習和開題報告;第二學期開始在實踐基地實習一年,完成實驗並寫出研究報告……每一項都有詳細的要求和明確的時間表。20xx年他的一個碩士生因為前期準備不認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學校寫畢業論文,直到大年三十寫完才回家。

學生趙志磊記得,20xx年那會兒,剛開始使用電腦,一些學生寫論文時在電腦上覆制抄襲。“李老師嚴厲地批評他們説,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聰明。”

學生郝樑丞記得,跟李保國做課題時,很多碩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訓哭過。“寫實驗記錄、計劃的筆,李老師一直要求我們必須用鉛筆。因為相比中性筆,鉛筆字保存時間更長。一旦發現我們沒用鉛筆寫,他會馬上撕掉。”

學生李迎超記得,實習期間,李保國帶他們學習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國問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説嫁接了100棵。李保國搖搖頭説“農民們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國的督促下,後來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樹能達到1000棵。

在學生眼裏,李老師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學生顧玉紅忘不了,20xx年,為了方便她寫畢業論文,李保國專門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借給她用。那時候筆記本電腦還不普及,李保國的兒子李東奇當時還小,自己想玩電腦,對此還挺有意見,覺得爸爸太偏心了。

學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見了李保國最後一面。“吃飯的時候,李老師特意把我拉到身邊坐,悄悄問我找對象了沒有,鼓勵我遇到喜歡的就去追。”

斯人雖逝,李保國卻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價值的教科書,詮釋了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擔當和追求,激勵更多的青年學子學好本領、紮根基層、服務人民。

太行山作證--他甘當“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前幾天我還勸他説,蘋果樹正開花,要不在崗底村住幾天,指導指導果農,捎帶休息休息。他一口回絕‘我哪有時間?’”

面對我們,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淚水漣漣。“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我一定不會這麼由着他、順着他。”

年前的一次採訪中,李保國曾説,他有三個家,一個是永久的,在河北農大家屬院;一個是臨時的,在幾個主要幫扶基地;一個是流動的,在他那輛越野車上。

三個家,三重情,三份愛。

《李保國》觀後感2:

10月25日下午1:00鍾學校組織觀看了《李保國》,我深深的被李保國的事蹟所感動,一個河北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省管專家、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看上去卻像是一個略顯滄桑,上了年紀的農民,"把我變成農民,農民才能變成我"是他説的最多的話。三十年紮根山野,傾情奉獻。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丟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用責任和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變成現實。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實際行動來演繹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國30 年如一日的紮根在太行山上最艱苦的農村,帶領學生們在這裏與村民們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實現綠水青山,經他培育的富崗蘋果賣到百元一個的"天價",綠嶺薄皮核桃享譽全國。李保國把自己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區人民羣眾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帶領全村人民實現了集體致富。然而李保國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他表示:"雖然過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鄉村,但太行山連片特困區還有很多農民沒有脱貧,我想盡快把技術大面積推廣出去,改變河北山區面貌,讓山區真正實現山綠、民富、村美,讓山區人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李保國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他的生命價值依然在發光發亮。他是黨的兒子,是人民的兒子,是太行山的兒子。他是一顆種子,在巍巍太行紮根生長;他是一把火炬,點亮了山區扶貧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幟,引領着人們在人生道路上奮發前行。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羣眾的政治品質;學習他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學習他淡薄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我也是一名黨員,工作中要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幹事衝在最前頭,不怕苦不怕累,傳播中華傳統美德,淡薄物質財富,追求永遠的精神財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lgv0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