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電影《誤殺》觀後感

電影《誤殺》觀後感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精選20篇)

電影《誤殺》觀後感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

由肖央、譚卓、陳沖、姜皓文等主演的劇情犯罪片《誤殺》,目前正在點映中,12月13日正式上映。看這部電影前,我沒有做任何功課,只知道主演裏面有肖央、譚卓和陳沖,算是衝着演員和題材類型去看的。直到電影結束後,我才從電影片尾的字幕中知道,原來《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當下有一點點小失望,因為如果這是原創劇本的話,我對它的評價將會更高。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歡和觀看體驗。所以,如果你沒有看過原版本的話,我推薦你走進電影院看一下《誤殺》。

01 惹不起也躲不起

面對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你會怎麼做呢?躲得遠遠的,大概是很多人會選擇的辦法。所以,在《誤殺》裏面,店主頌恩會勸告李維傑不要因為打抱不平招惹到那個欺行霸市的小警察。可是,誰又能保證,如果我們不去招惹別人,別人就一定不會來欺負自己嗎?

李維傑想不到,這樣的事偏偏讓自己還在讀書的大女兒平平遇上了,她被女警長拉韞的兒子素察強暴了。平平惹不起素察,自己的家境和對方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所以,即便被傷害了,平平也沒有立刻告訴父母,也許她真的有想過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痛苦,等待時間去消解一切。

於是,她想到了躲。然而,素察卻讓她無處可躲,善良的平平沒有想到對方根本沒打算放過自己,甚至留下了視頻來作為要挾。

坦白講,素察的結局挺慘,但我真的同情不起來,因為是他的惡行把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拖入了一場無妄之災。電影中,平平的母親阿玉説過這樣一句話:“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我把它作為了這篇文章的標題,不僅是因為這句話直接點明瞭整個故事的起因,更是因為這句話在現實中得到了諸多印證,禽獸和惡魔從來不分年齡大小。

02窮人沒得選

既然躲不起,那就只好面對了。這是平平和母親兩個人共同的選擇,辦法有兩個,一個是選擇報警,一個是把視頻搶過來。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平平的家境和素察的家境不在一個量級,對方的父親是議員,母親是警長。更何況,素察已有惡行在先,戳瞎了一個男孩子的眼睛,最後也不過是賠錢了事。所以,在報警上面,李維傑一家沒有勝算,反而有可能讓女兒的遭遇公之於眾 ,或者被對方反咬一口。

於是,在丈夫出差在外,沒有人可以求助的情況下,阿玉選擇了和女兒一起見素察。其實,即便從素察手裏搶過來了視頻也是沒用的,對方早就有了備份。

平平想要遠離素察,最後卻沒得選;阿玉想要捍衞女兒的尊嚴,結果也沒得選;等到李維傑知道一切的時候,他已經更沒得選了。

03 被溺愛的人生

這部電影留給觀眾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是孩子,而有的孩子卻成了禽獸、成了惡魔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偷和他的母親》。大意是説有個小孩和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天,小孩慌慌張張地從學校跑回了家,告訴媽媽自己偷了同學的鉛筆,媽媽心疼孩子沒有責備。後來又有一天,小孩又從別人的晾衣架上偷了一件衣服,媽媽還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最後,孩子長大後成了江洋大盜,判了重刑。兒子要求母親上前説幾句悄悄話,沒想到一口咬掉了母親的耳朵,母親開始罵兒子不孝。兒子卻説:“如果當初我偷鉛筆的時候,你能夠及時糾正我的錯誤,我也不會落到今天的地步。”

這個故事想必應該有很多人聽過,其實講得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反觀《誤殺》裏面的素察,他固然可惡,但如果父母能夠在他第一次欺負別人的時候給予嚴厲的教育,也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作為母親,陳沖飾演的拉韞在教育方面有兩個致命缺陷。第一,對孩子百依百順。16歲的素察想要開車,母親立馬贈送豪車。第二,當面袒護。在父親斥責素察到處闖禍的時候,母親不僅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反而袒護孩子“錢都已經給對方了”。母親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沒有批評我,這樣做沒什麼錯”,“既然沒有錯,那我下次還這樣做”,“錯了也沒事,媽媽會幫我解決”。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素察就是在母親的溺愛中長大的。所以,當他對平平步步緊逼的時候,他不知道後果會多嚴重,在他有限的認知裏,即使後果再嚴重,“媽媽可以用錢幫我解決一切”。

此外,父親對素察粗暴式的教育同樣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溺愛的母親,一個粗暴的父親,孩子只會在依賴中不斷反抗,路就這樣越走越偏,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最後,對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如果你不好好教育他,社會會教育他。只是,我們都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2

翻拍是很需要勇氣的,畢竟珠玉在前,整不好就變成了炒冷飯、無創作、拾人牙慧;被翻拍的基本都是經典,好像沒人願意去翻拍一部眾所周知的大爛片,如果有,那更需要勇氣,傻——也是一種勇氣。一般情況下同一個國家翻拍作品超過原作的還是很少的,大多數情況下結果都不理想,華語片耳熟能詳的《龍門客棧》《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都被翻拍過,但誰還記得翻拍的版本。不同語種、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創作者翻拍改編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拿這部中國版《誤殺》來説,在保留了大體故事情節設定之下,加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中國背景、中國式親情、中國式關係處理,這樣做的效果就是更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紅白喜事要隨份子、比如拿考試成績來要求買禮物、見客户談生意要啤酒等這樣的小細節處理作為中國人更能理解和貼地氣。

片中對男主也做了大量的交代和鋪陳:因為學歷不高身份不尊被大女兒嫌棄,溝通上也有了隔膜障礙;在白天拒絕了大女兒的自費夏令營申請晚上就把裝滿錢的信封偷偷放進大女兒的房間,這樣的情節不正是中國眾多小人物和父親的形象嗎?就在你我身邊,轉頭看看絕對很多。

片中還有兩處對男主人物性格的刻畫,源於兩次挺身而出:一處是在告知受害的老者帶兒子去做傷情鑑定、另一處是在新結識的客户被警察尚坤毆打的時候上去踹了警察一腳,這兩處的情節分為明線和暗線:明線為了交代男主與警察尚坤的矛盾衝突,暗線交代了這個小鎮上的司法混亂、正義缺失;同時也為後續做好了鋪墊;為最後階段男主的殺手鐗能成功施展交代了前因(男主踹了警察幫了承包商客户、客户在男主出事的時候也回報男主幫忙打電話給素察父親都彭的競選對手從而製造輿論壓力)。

這些細節的處理也是為了加深男主的為人和行事風格:喜歡看電影並且深受電影的影響內心深處有想當主角英雄的情結、沒有高學歷但是有點小手藝可以養家餬口維持生計的市井小人物、網絡鋪建和維修需要心思細密、因為要與客户打好關係所以善於與街坊鄰居打成一片。以上這些因素彙集在一起就是一個鮮活的人,一切都很合理。

小人物通常都是懦弱的,是被欺壓的那一類,在片中有多次展現,影片一開場警察尚坤就在欺壓良善敲詐勒索,男主在第一次挺身而出後假裝在吧枱吃蠶豆,被警察尚坤叫罵的時候,男主因為害怕下巴是抖動的、男主的媳婦阿玉在看到警察進院子的時候的空洞無助的雙眼和短暫麻木的手、第二次一家人在警察局的時候,阿玉的背部一直都是抖動的,你可以説是劇本寫得好,也可以誇獎演員表演的好,但這一切都在交代影片中這種沒有公正的強權政治的現實背景。

男主和媳婦住的院子旁邊是墓地;市長候選人和他的警察局長夫人住着別墅,開着豪車,出入有跟班、上下車有人開車門;男主的大女兒因為夏令營的費用使得全家人吃飯的氣氛很緊張;警察局長的媽媽很隨便的就給兒子一套改裝過的轎車。這些情節一點也不誇張。想一想你我身邊,轉頭看看是不是很多。

影片故事的情節不做過多介紹和描述,不着筆墨在這些大家可以去電影院看得到的地方。

影片中有幾處非常值得琢磨和引人深思的地方:

#影片中我記得沒錯的話:白色的羊出現四次,第一次是男主在河邊沉車的時候,被羊發現了(暗示沒有天衣無縫的犯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羊見證了男主的犯錯過程);第二次出現在男主挺身而出後被警察尚坤拿槍指着的時候(尚坤打死了羊,而警察局長只説了一句你過分了,這隻羊代替男主承受了警察尚坤的怒氣);第三處出現在挖墳掘墓打開棺材的時候(這隻羊徹底的成為了一隻替罪羊);第四次出現在影片要結尾的時候,羊以另一種形態復活並且出現在寺廟內(昭示了真想重現、男主內心的覺醒)。

#影片中我沒記錯的話:男主去了三次寺廟,第一次去佈施是虔誠的,得到的結果是圓滿的;第二次是在做出一系列準備之後,想去求個平安吃個定心丸,僧人拒絕了,這個結果讓男主之後一直在煎熬中;第三次是結束之後,面對自己內心的內疚譴責,選擇在這裏來結束這個事件。

#結尾處:在天台上,看着被暴亂毀壞過的小鎮街區,阿玉拿着試卷過來,鏡頭拉近可以看到100分其實是70分塗改的,這是一張塗改的試卷,暗示小女兒或者妻子阿玉在經歷過這次事件之後的人格和思想也受到了改變,並且是掩蓋的那種,他們的人生和生活都已經發生改變,這和男主最開始想掩蓋誤殺真相的初心相呼應,可卻不是男主希望看到的,男主在那一刻應該是下定了決心,一是不想內心受到煎熬,更為了家人不走上歧途,注意他説去買鋼琴時轉身對阿玉説的那句話。

#誤殺:這是本片的片名,這個名字很不起眼,我看過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部被片名耽誤的好電影,後來仔細想想,片名其實大有深意,大女兒情急之下打倒了素察,媽媽阿玉嘗試着檢查沒有檢查到呼吸以為女兒那一下擊打打死了他(看過整部影片之後知道這是吞舌造成的窒息);媽媽阿玉將素察埋進了棺材徹底的誤殺了他;警察尚坤隨手的一槍就誤殺一隻羊;演變引申來看,誤殺無處不在,不一定是鋤頭,也不一定非得用槍支,可能是説過的話、也可能是寫下的文字,陳思成在映後也特別的強調了他和主創對誤殺的理解,阮玲玉當年在科技傳播並不發達的時候留下遺言:人言可畏。更不要説在資訊信息傳播如此之快的今天,有多少人或事因為以訛傳訛、因為眾口鑠金、因為眾口難辨而沒有辯白的機會、受到不公、更有甚者了此一生。如果能想到這一層,那這個名字就不負主創們想表達的心血。同時我們在來對比中國版和印度版的片名對比:誤殺--誤殺瞞天記,中國版想表達的是誤殺的過程,印度版想表達的是結果,瞞天?瞞的是誰?

#台詞:好的電影都會留下經典的台詞並且經久不衰;我上中學那會兒記得最熟的就是: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阿sir,我不當大哥好久了.......我不是證明我比別人強,我只是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要親手拿回來......世上有一種病,你永遠也治不了,那就是窮病.......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看過這部電影后,你印象中一定會留下這麼兩句經典台詞: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當你看過一千部以上的電影,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 好的台詞就是好電影的必備因素之一,從這一點上看,誤殺做到了。

#影像:專業術語我説不明白,影片前十多分鐘和結尾的十多分鐘是明亮的,除此之外的時間基本上全部是昏暗的。多處昏暗的場景和布光將陳沖的角色塑造得特別出彩,記得有幾場戲,印象特別深刻,影片一開始黑暗中的審問,在小鎮警察局陳沖被百葉窗折射的光照在臉上的時候、拖拽着小女兒親自去審問的時候、在墓地雨中的時候,當然,陳沖老師本身的演技才是根本,一個能力出眾的警察局長身份、又要忍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加上面對男主精心設計的偽證據鏈條無從下手的無力感、還要面對來自忙着參與競選幫不上什麼忙的丈夫,這麼複雜的情緒,陳沖演繹到了極致,頂禮膜拜;昏暗的基調也用在了男主一家人的身上,小女兒看見深夜黑暗中的母親要掩埋屍體、男主回到家中看見黑暗中相擁的母女二人、一家四口回到家後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男主第二次去寺廟的場景等等都是昏暗的,這一切其實都在暗示着兩家人都活在黑暗微光中,都在努力尋找那一絲希望。

#母愛:或者叫親情之愛守護之愛也成。這是這個片子矛盾激化的點。阿玉為了保護女兒,從一個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婦以身犯險,在警察找上門來的時候雙眼空洞失神、滿是無助彷徨,感覺她的精氣神就像她手中的沙一樣在溜走;警察局長這位母親角色以強大的氣場登場,有着強大權利的身份,有着候選市長的丈夫,可面對叛逆行惡的兒子卻溺愛縱容他的過錯。因為孩子,她們慢慢的以不同的姿態走在了同一條道路上。

#背景:中國版改編的最經典的地方就在於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泰國,規避了很多不可言説的因素,泰國作為中國的鄰國深受影響,所以,以後在有什麼時代背景不方便呈現的故事就讓他發生在泰國或者其他鄰國吧。整部影片從表面上看是兩個家庭的矛盾,從身份上看是平民和警察的對峙,實際上是社會基層小人物和當權利益者之間的爭鬥,是法制失衡之下長期受到壓迫的小人物的絕地反抗。影片後半段平民的發聲助威和暴動,也對應了這一點。

#蒙太奇:影片中有多場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男主在看泰拳比賽--妻女二人正在與素察搏鬥,兩邊的畫面來回切換讓觀者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在審問的過程中,警局內審問的畫面和男主事先訓練家人應對審問的畫面來回切換,看的緊張刺激揪心不已。

#致敬:從沒見過那部電影致敬的如此直白和赤裸。

#演員:主要演員肖央、陳沖、譚卓。陳沖老師自不必説,我説我是看着她的戲長大的一點不過分,數次影后加冕,奧斯卡終身評委就是最好的佐證,近些年作品數量不多,但這部電影中的表現絕對對得起演技炸裂對得起影后的身份;譚卓老師是我們吉林長春的姑娘,近幾年的磨礪,讓她參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光彩,對老鄉的任何誇獎我絲毫不覺得過分;對肖央老師的關注不多,印象不深,時不時聽別人提起的時候還停留在筷子兄弟的歌曲和偶爾電影中的客串上面,這其中表現最好的可能就是唐探2結尾處吧,看過本片之後,這是一個好演員,在節奏台詞的分寸上拿捏的很好,兼具自帶喜感的長相,給他時間和機會,未來可期。

#自首:實話的説,我看完第一遍的時候,對結尾也有過這樣的猜測,難道是為了過審。後來仔細的想過並不是這樣的,分析如下:

1、之前我説過,這一版中國版本的改編加入了很多中國的元素,中國的元素不僅體現在哪些生活化的小細節上面,誠信、博愛、寬容這些也都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東西,不會隨着移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就會失去和改變。

2、男主在移走屍體的時候發現了素察在棺材裏面一開始是沒死的,怒目圓睜的雙眼對男主是莫大的刺激和壓力,讓他一直活在忐忑和內疚過程中;

3、男主在第二次到寺廟求平安的時候得到的答覆和在河邊沉車的時候被羊發現,讓他明白世上沒有天衣無縫的完美犯罪(影片開頭陳沖扮演的警察局長也説過類似的話);

4、雨中墓地,打開棺材發現裏面是羊的屍體的時候,大家都是不可相信,警察尚坤和警察局長夫婦不相信兒子連屍體也沒有了;男主妻子阿玉同樣也不可置信(男主轉移屍體沒有告訴她),但是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男主也是滿眼的震驚在看棺材的方向,鏡頭也隨之給到棺材的全景,棺材板上面有手抓的血跡。男主在轉移屍體的時候應該是夜裏,當時並沒有發現棺材蓋上面的血跡,如果有發現,以當時男主之前做好一切偽證據鏈的心思細密程度,肯定會毀掉血跡的。如今,在眾目睽睽之下,血跡彰顯,只要現場有一兩個明白人或者有心人拿去化驗,真想馬上就會大白,這不是決定他要去自首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絕對是最重的那根。男主接下來在雨中抬頭望天,知道結果終將不可避免。

5、最後在看到小女兒那份塗改的試卷時候,才由長久以來內心的不安、忐忑、內疚變成思過、悔改,男主轉身説是要去買口琴的時候對妻子説:我是個沒本事的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擋在你們面前。這個時候已經堅定了要去自首的決心。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3

很久很久沒有這樣一部讓人華語電影,可以讓我在100多分鐘裏沉浸在影片所呈現的破案、復仇的燒腦劇情裏了。

一個温馨和睦的家庭被個權貴混蛋小子攪亂了生活,家人為了保護自己,反殺了他,卻迎來了更猛烈的調查報復,然而在電影的最後幾分鐘中,劇情再次翻轉,被埋在泥土裏的羊扭轉了“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肖央真的是影片中最大的驚喜!

本來對他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上一部《唐探2》、《情聖》裏,本次出演了李維傑這個角色,將一個心思沉穩的父親,和一個矯捷敏鋭的幫逃者演繹的出神入化。

陳沖可以説是再一次貢獻出了教科書般的演技,每一次的怒吼都讓人對她的角色恨入三分。譚卓則是一如既往的細膩動人。全員演技在線,作為一部國產商業電影實屬難得。

説回電影故事,影片的情節遠比電影平台上的故事簡介來的更錯綜複雜、燒腦刺激,細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娛樂商業片,而是一部相當嚴肅的電影,它探討的不僅僅是表面的這裝反殺案件,更是正與反的對立,以及女性世界的崛起。

影片中,李維傑的大女兒收到了警察局長兒子的強暴,卻遭遇了來自警察局長一家更殘酷的調查,明明受害的是女性,可揹負痛苦的還是女性及其家人。

在日常的新聞中,我們也時常能看到那些關於女性受害的新聞,在網上評論的隻言片語中,總是輕而易舉的能夠看到有人説“誰讓她穿的這麼少,活該!”等言論,令人心寒。

在中國這樣的父權文化下,權利是具有絕對的強制性的,這種強制中就帶有暴力,在這樣的大環境裏,女性便是暴力最大的承擔者。《誤殺》卻用了一種幾乎是浪漫性的語境,安排了一場高智商逃脱,在某種意義上來説,這是中國第一部不物化女性的電影,這是一部為女性發聲的影片。

整體來説,這部電影屬於中上之作。

實力戲骨同台飆戲,人物性格塑造到位、情緒也表現的很飽滿,讓人能夠完全沉浸在情節中。作為一部年底的賀歲大片,實在是再完美不過了。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4

在複雜的電影類型中,翻拍片始終佔據着不可或缺的一席。其中有像《超人》、《金剛》這一類,翻拍年代久遠的片子,依靠不斷髮展的影像技術,從視覺上讓它們復生,從而能夠隨着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帶來新的衝擊。另一類則是像《無間道》《完美陌生人》一樣,看中了高口碑的故事和觀眾緣,它們基本沿用着原版的大致故事脈絡,然後適當增減一些細節,再輔以本土化或者導演本身的作者性。觀眾對於這種影片的要求會更高也會更挑剔,因為難免要拿來和原版比較,當然如果做得好確實能夠帶給大家驚喜。

01

《誤殺》是由陳思誠監製,新人導演柯汶利執導的長片處女作,它講述了育有二女的李維傑(肖央 飾)和他妻子(譚卓 飾)的安定生活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插曲而被打破——李維傑的大女兒被當地警察局長(陳沖 飾)的兒子強暴,因反抗而誤殺對方。影片便在這樣一個為了保護家庭埋屍掩蓋一切證據,一個為了保護家庭拼盡全力查案的情境中展開。

翻拍延續了原版精彩的劇作,除此以外,導演還繼承沿用了原版鏡頭語言上的大部分優點,強有力的蒙太奇與交叉剪輯時刻調動着觀眾的注意力,不斷製造懸念以此來凝固影像本身的質感,搭建起與角色共感的橋樑,傳遞着緊張和刺激。在好幾處多人物的高潮戲上,也用流暢的攝影機運動完成出色的場面調度。

並且在這些“不變”中,導演又往裏塞入了許多“變”來增添其獨特性,而這些“變”大多都通過了其對劇本細節的適當刪減與補充而得以表現出來。在印度原版163分鐘的基礎上,《誤殺》減掉了50多分鐘,選擇性地刪去了許多宂雜而不必要的場景,更加聚焦於整個“貓鼠遊戲”的案件過程,緊湊着影片整體的節奏。而補充在於對全片一以貫之迎合主題的陰冷色調的運用;對激勵事件動機的強化(由原版偷拍洗澡視頻而上升到強暴);對迷影情節的更加充分利用(警方根據觀影記錄來破案);通過“羊”這樣一個符號的反覆出現而到最後以替罪行為反轉情節完成彼此身份的互換,人物不再如原版一樣淪為模板下推進敍事的工具。

同樣“變”的還包括了劇本和演員共同賦予其的鮮活度。首當其衝最為驚豔的便是陳沖,遊走在家庭與警察局兩個外部空間,在其營運起來的強大氣場下,而對她在兩種空間中雖然差異分明的兩種狀態卻又不得不信服,甚至有幾個鏡頭在她對反派的塑造表演下,會下意識地驚嚇到本能不自主地往座椅靠背縮了縮。同樣還有從《唐人街探案》系列中蜕變出來拓寬戲路的肖央,由一直唯唯諾諾到最後為了家庭而能夠變得勇敢強大到與陳沖對峙,還有充滿層次感的譚卓。他們的表演都是《誤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誤殺》將背景設置在了一個架空的環境裏,在這樣虛構的環境中,階層差距巨大,同時警察也因濫用職權而失信於民。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壓迫裏,才導致李維傑在悲劇釀成後選擇掩蓋一切而不是報警,也導致後來結尾民眾以這次的案件為引子而掀起了一場暴亂。整部電影在講着李維傑與督察長的鬥智鬥勇,實際上也是在講着貧富階層間巨大的矛盾對立。虛構國度裏的暴亂是救贖之前對吸血體制蔑視的眾人的最後一場狂歡,這樣的寓言放在哪裏都不會過時。

02

翻拍版中改編了的還包括了分別從對立的兩方來講述各自對於自己家庭的一種重構與守護。

在虛弱與強勢兩種人格的差異對比下,卻都可以望見他們在面對來自於外部一種準備打碎家庭的力前,爆發出的源自本能的強大。這樣的強大隱於一次次“有爸爸在”的話語中,隱於一次次堅定眼神的傳遞和一次次給予温暖的擁抱。在危機中才能堅固家庭,寬慰中卻又帶着那麼一絲絲的無可奈何。

最後,比較有爭議的是李維傑一家以自首實現自我救贖的結局,或許仍有人並且是大部分人對這樣處理的不滿,但它至少做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像其他大多數翻拍片一樣是為迎合審查下的一種突兀生硬。

畢竟正如前文所説,原版構建起來人物的幾乎是用一個簡單的善惡二元論來概括,而最後其只是善擊敗惡、瞞天過海這樣單純刺激感官帶來瞬時體驗的結局確實也高明不了多少。於是,《誤殺》在原版的基礎上,經由導演對電影本體在創作上的拔高而得到了昇華。

當然,這部翻拍的導演處女作還稱不上完美,它的優點同時也雙刃劍式地指向不足之處,即導演把太多想要表達的東西和社會性議題一股腦兒地全往裏塞,便導致整體的影像或許會有一些些擁擠,但就單論一個高概念的犯罪懸疑反殺爽片,它已遠超及格線至所謂的驚喜可言了。《誤殺》整體的傳達是帶着有效力度的,於是便不得不期待柯汶利導演在接下來又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作品與欣喜了。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5

《誤殺》是近兩年來翻拍得最好的國產電影。翻拍電影一般有“閹割嚴重”和“本土化不夠”兩大問題,而《誤殺》把故事搬到泰國拍,既避開了嚴格的審查,又不會有挑剔的觀眾説“這不符合我們的國情”,這正是主創們聰明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部中泰合拍的懸疑片,演員一會説泰國話,一會説泰國味的中國話,讓我有了一種看《唐人街探案》的感覺,畢竟這種類型的片子還很少,再一看,監製正是《唐探》的導演陳思誠。隨着國產電影的國際化,未來會有更多國產片在國外拍攝,這點值得我們期待。

《誤殺》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現實題材+類型 片”,不僅是懸疑片,還是現實題材片,甚至還有點喜劇的成分。

懸疑部分的劇情,基本是照抄印度的《誤殺瞞天記》,只是把大女兒被偷拍洗澡換成被強暴,把聽經換成看泰拳。因為原版的故事框架夠優秀,所以這部分節奏感很好,劇情不會拖沓,密度很大,印度版的163分鐘,中國版的112分鐘,節奏是快了很多的,當然也會有一些細節上的缺失。

《誤殺》的劇情像最近上映的另一部電影《利刃出鞘》,一開始就把兇手告訴你了,觀眾是處於“上帝視角”,知道的比電影裏的人多,觀影的樂趣不是尋找兇手,而是看閲片量1000的李維傑怎麼瞞天過海,把電影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現實中。

李維傑用到的核心知識正是“記憶的可塑性”,用電影裏的話來説,叫做“記憶蒙太奇”。大部分人以為,記憶就像電腦硬盤裏的東西一樣,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其實不是,記憶是被重構出來的。我們回憶的時候,不是在大腦裏搜索保存這個記憶的地方,而是在像推理一樣構建出這段記憶,這就導致了我們有時候會記錯日期,或是把兩個人搞混了,也解釋了為什麼法庭上證人會指證自己沒看過的人。

事情發生得越久,記憶就越不可靠,審問證人的時候,距離案件發生已近三個多星期了,加上這期間李維傑不斷跟街坊鄰居提起這件事,還有他“好人”的人設,還有監控錄像和票據等不可改變的證據,都在扭曲證人們的記憶。警察局長這邊,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屍體,結果卻賭上了一家人的前途。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麼?這要看電影的英文譯名《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沒有牧羊人的羊)。羊在這裏的隱喻很明顯,是象徵李維傑這樣的平民,牧羊人象徵的是警察局長這樣精英階層。這是探討現實社會中上層人士和底層人民怎麼相處的電影。

羊在電影裏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李維傑銷燬跑車的時候,牧羊人趕着羊羣經過,牧羊人和羊還是和諧的關係;第二次是黑警察都彭打死了一隻羊,牧羊人和羊關係惡化;第三次是代替素察屍體出現在棺材裏,羊成了替罪羊;第四次是李維傑認罪後,自由地走在大街上,這時候的羊是沒有牧羊人看管的羊,無政府的羊。

“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羊毛呢。”暴亂中一個男人話,像是在發出一個警告,牧羊人可以從羊身上謀取利益,像是工廠老闆獲取工人勞動的剩餘價值,但是,擠壓羊的生存空間就過分了,像是房東惡意提高房租,物價暴漲工資不漲,不讓羊吃草,羊勢必要跟你拼命。“割韭菜”可以,但你不能吃相太難看,連茬都給拔出來,讓韭菜不能再長,生存下來,是羊和韭菜的底線,你不能破壞這個底線。

李維傑給女兒取名“平平”和“安安”包含着他的希冀,希望女兒能夠平平安安,如果法律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關乎生存,就不能怪底層人民要選擇知法犯法了。

最後説一下電影的“大雜燴”風格,主創是毫不避諱地告訴你他們抄襲了1000部電影。這是一封寫給影迷的情書,你可以在裏面看到很多電影的彩蛋,電影開頭就有一種《肖申克的救贖》的感覺,棺材裏點火又像是《活埋》,推車進湖裏銷燬像是《看不見的客人》……

“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還有念電影簡介,這些對於影迷來説都是笑點,會讓人不禁想起自己的豆瓣觀影記錄將來會不會被當做犯罪證據,觀影記錄真的很會暴露一個人的思想。

最後的彩蛋又呼應了開頭的李維傑監獄幻想,給這個故事畫了一個完美閉環,這點有點驚豔。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6

在層層遞進的劇情走向中,導演巧妙的使用符號來隱喻影片所表達的人性惡與善的衝突對立。羊作為全片多次使用特寫鏡頭拍攝的一大符號,作為男主罪惡的附體,推動了人物以及故事的高潮發展。

羊第一次出現是目睹了男主為了掩蓋真相而拋車,暗喻着羊將成為“替罪羊”,第二次時是男主與警察糾葛時羊被錯殺,潔白的羊在血泊中倒地,色彩反差鮮明,此時的羊代替了男主受罰,成為了真正的“替罪羊”,當情節高潮時,第三次的羊作為線索證物出現於本不該在的棺材中,而人們認為此時是“真相大白”,皆大歡喜,但只有男主一家明白內心的罪惡無法洗刷,卻又只好讓這種罪惡感綿延下去,在冷色調下羊作為特殊符號,為影片蒙上了悲傷色彩,充滿矛盾意味,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給予觀眾思考與感悟的,惡與善究竟如何定義,在臨近結尾時,男主來到寺廟,羊重新出現,暗喻男主已放下心結決心認罪。

羊作為線索,所涵蓋的需觀眾深刻剖析,羊代表着善良與純潔,好比於在社會中祈求安穩生活的百姓們,但在法律與權利金錢的捆綁下,他們不得不選擇做“叛逆”的羊,學會抗爭與對立,但“人在做天在看”,罪惡感是永遠無法抹去的,人還存有良知,羊作為特殊的符號,折射了影片中的人性道德問題以及社會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更具有戲劇性意味。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7

昨天晚上終於看完了日劇《一公升的眼淚》。

《一公升的眼淚》一個真實的故事,一部勵志偶像劇,是根據木藤亞也的同名日記小説和她的母親木藤潮香的手記《生命的障礙》改編而成。看完後突然發現已經沉迷在其中,拔不出來了,難受的感覺一直在頭腦中重現,這次真的受內傷了。這幾天一直在頭腦中重複裏面的場景,尤其是第八集,當亞也聽到同學們的對話後,在天橋上和男主角的對話,隨着音樂的響起,幾乎每個觀眾都胸口堵的慌吧。當同學們送亞也時,我也好想他們説:亞也,不要走。 第八集是一個分水嶺,隨着亞也的病情加重,亞也終於住進了特殊學校上學,一直到第11集,看着一個鮮活的生命消失,雖然知道亞也很堅強,但是內心應該很痛苦吧。亞也對醫生説:為什麼病魔會選上我,和對媽媽説:我才15歲啊,雖然知道世間有很多還比她痛苦,比她命運更坎坷的人,但此時,只能沉浸在其中不能自已。電視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不過改動也很多。亞也到死應該也在想吧:為什麼病魔會選上我,人因為什麼而活着,我的人生吃苦受累流淚到底是為了什麼,雖然到最後寫日記已經是她活着存在的意義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誰都明白,可自己遇上了,誰能——。

主題曲和插曲粉雪和插曲3月9日{日本高中畢業的日子},都是很好的歌曲,看完電視後,聽這3首歌曲,都會引起共鳴吧。在這不討論政治,不説眾所周知的事情,日本電視劇有很多都是勵志片,而且集數都不長,短小精悍,前幾天還看了野豬大改造,歌曲也很好聽。曾經有位高人對我説過,看了《一公升的眼淚》你不哭,我請你吃飯,我説吃什麼飯,她説吃魚翅,於是我就看了。結果魚翅沒了,我哭啊……

看完這部電視劇,讓我覺得對生命有了一種新的瞭解,在主人公最後辭世的那一刻,她斷斷續續地説”我……想……活……下……去……“那種對生的渴望,讓人心潮澎湃,蕩氣迴腸。原來健健康康的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以和最親的人,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是多麼地美好啊,總是抱怨生活的無奈與艱辛,可是和故事的女主人公比起來,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啊!

通過《一公升的眼淚》我受到了幾個啟發:1、生命的意義;2、學會堅強面對4、淚水下的堅強!

真的不曉得為什麼,現在很少再感動到流淚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幾度抽噎着,但並沒有落淚。不知道是什麼樣一種原因。看安妮寶貝的文章,也是不會哭的,但那是一種最為真切的揪心。還記得當時看《告別薇安》,結尾時,有種幸福戛然而止的感覺。莫名地想哭,又莫名地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哭。

池內亞也那一公升的眼淚裏有什麼呢?真的有用心看哦,影片中,池內亞也哭了10次……

第1次,她哭了,因為她突然間知道自己得了脊髓小腦變性症,知道這種病會讓她的身體機能逐漸喪失,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説話,直至死亡,而且這種病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治好的病例;

第2次,她哭了,因為她知道學長冷淡地選擇離開;

第3次,她哭了,因為池內亞湖(池內亞也的妹妹)是那麼地珍惜自己,作為姐姐,自己是那麼幸福;

第4次,她哭了,當得知學校拜託父母不要讓自己轉學,自己要離開朋友的時候;

第5次,她哭了,在同學心裏,有時自己真的是包袱,是負擔,更感恩於麻生真誠的付出與關心;

第6次,她哭了,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那麼脆弱,即便稍微感冒,也很容易引起肺炎等併發症,堅強地活下去,原來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

第7次,她哭了,因為麻生向她表白了心意,説自己喜歡她,説雖然不知道將來會如何,但自己希望面對現在的心情,並告訴她,以後即使她説話再慢,只要是她説的話自己就會好好聽,也會耐心地為她推輪椅,不過,眼淚裏只是滿滿的感謝罷了;

第8次,她哭了,眼淚裏是流不盡的擔心害怕,自己連一通電話都撥不了,任何一件想做的事,自己都做不了,幸好媽媽在身邊,她知道自己還有寫作,自己的日記,鼓勵着很多人

第9次,她哭了,自己寫信告訴麻生,要和他徹底斷絕關係。當問出”我能結婚嗎?“時候,哭了,明知道不可以,但還是期待着;

第10次,她哭了,最後一次哭了,我想,以後的她應該不會再哭了吧。當聽着麻生讀着讀者寫來的明信片,原來自己鼓勵了那麼多人,這次,她微笑着睡着了,説着”活下去,要一直活下去…“

一公升的眼淚,也是一公升的幸福吧。一直這麼覺得。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8

池內亞也的故事讓人不由從心底萌發出敬重之情,那滴滴盈出眼眶的淚水詮釋着人生的味道,指引我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與人生。

病魔為什麼選取了我?我才只有15歲啊!本來花蕾般的人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起初,青春洋溢的亞也得知自己患病—一個根本沒有治療方法的病—脊髓小腦變性症,她不停詢問着自己,詢問着父母,他人,責問着蒼天。但當她理解了那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後,卻變的平和而樂觀,堅強。她知道她將慢慢失去做本來能夠完成的事的潛質,她將漸漸變得不能行走,不能寫字,不能表達,甚至進食都會變的無比艱難,幾乎一個很小的疾病就會奪走她的生命。她用一如既往的歡樂告訴自己要堅強樂觀得生活下去,用持之不懈的態度去做好每一件能夠做的事來證明自己從來沒有放下過。當喜愛的男友離她而去時,當無心的目光一次次針刺着她的脊樑時,當自己的弟弟為感到有這樣一位殘疾的姐姐時,當被迫離開心中依唸的東高中學而去選取寄宿學校時,她都一肩扛了下來,用一公升的眼淚來滋潤自己的人生。

“我要做對他人有幫忙的工作!”人活着,就是要服務社會。一切風雨都阻礙不了亞也的信念的執行,最後有一天她能夠説出了這樣的一句話:我真的能夠做出有益他人的事了!當她聽到麻生讀的回言,她哭了,無限欣慰的淚水順着臉頰緩緩的流淌着。身體的殘疾也沒阻止過她的堅定信念。她堅持着用日記來記錄她的人生,證明她還活着,激勵她尋找着生命的好處。從開始的自如寫字,到用皮筋扎着手寫到抱着筆寫,她一筆一筆的寫了下去,那是怎樣的艱難,手漸漸像笨拙無比的機器手一樣,斷續的`移動着。就這樣,她體會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卻萌生着堅強去感化着別人。她用她那親身的體驗與情感日記鼓舞着一個又一個遭受病魔而垂頭的人們,讓他們感到生命的偉大與期望的存在,讓他們重新昂起頭來仰望美麗的天空。

很多時候,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會體會身心舒暢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但某些東西失去的時候,才會覺得那些東西是多麼的珍重。為什麼在擁有的時候卻感覺不到它的價值所在呢?值得深思。

很多時候,自己制定的計劃總以失敗結尾,是計劃很不合理嗎?不是。只是正因需要付出多一些的發奮而提前心生畏懼而已。為什麼一個行為不便,手指不靈活的人能夠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去完成寄託生命的日記呢?為什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連很多小事都乾的不到位呢?不敢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呢?是缺少一種精神吧!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是缺少一種信念吧!一種善始善終的追求。

池內亞也的微笑讓我覺得慚愧。池內亞也的困境讓我所認為的困難變得黯淡而渺小。亞也的人生是短暫的卻是美麗的。我堅信我們的人生也會因她的精神而變得充實而美麗。會的,必須會的,你瞧見沒,亞也在對我們微笑!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9

幕色撩人,拳拳之心把長假首日安排得明明白白。早自習到9.30,打開視頻聽主席教誨、看國慶閲兵;走到電影院與萬民同樂樂。細思量,放棄了胡小歌的攀登者,直奔霸屏三部曲的另兩個而去。準點落座,熒幕拽曳思緒,時光倒流70年,回到最初的地方。。。

立國是轉折的節點,也是中國夢的發力點。每一次的升旗,從開國大典到香港迴歸至70年國慶,每一次的進步,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次載人飛船返回,每一次的榮耀,從女排首次奧運奪冠到北京首次承辦奧運至女排十一連勝奪冠,我們笑着走來,用知識改變命運,用科技武裝自己,含淚接受載着英烈的01949車檢閲: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這盛世如您所願。當世界開始在意你的喜怒哀樂,才驚覺,我們悶着頭已踏入世界之巔。

每一次步履鏗鏘源於大國自信,每一步前行來自無數辛勤付出,新式武器、可愛軍士,從大漠戈壁、深海碧水到蔚藍蒼穹,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出入平安是軍人的天職也是民航的責任,部隊飛行員肩負同樣的使命轉身成為民航飛行員,換個崗位保衞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請相信我們,我們受過專業的訓練。日復一日的客艙乘務訓練,周而復始的機組飛行訓練,機組時刻為安全提供保障。

每次起降最重要的是將旅客和貨物安全送達,乘務是為保障安全而設置,服務是附屬品。每位機組成員的身後,和旅客一樣,是滿屋的親人焦心等待;每架航班的背後,有數以千計的人員時刻保障。自人員貨物進入艙門始、至登出艙門止,中國民航人齊心協力,保障你們的安全,持續提高飛行安全裕度。

影院裏許多人和電影裏的人們同歡笑共流淚,值祖國70華誕,我們一齊回顧歲月曆程,不禁被自己感動,那些年從荒漠無垠中坦然越過,現而今又何懼民族復興坦途。我們筆耕不輟,繼續書寫盛世華章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0

近日,電影《少年的你》將校園暴力這一問題再次拉進公眾視野。有觀眾感歎:“我逃離了校園暴力,卻陷入了更深的職場暴力。”每每爆出發生校園暴力事件,都會備受社會各界矚目,而職場暴力卻少有人提及。

實際上,校園和職場都是叢林法則的受害場所。當施暴者帶着校園裏的處事法則走入社會,校園暴力便成為了職場暴力,咒罵與拳頭變成了暗搓搓的“手段”,明槍變成了暗箭。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防範校園暴力延伸到職場。

與校園裏的“小霸王”相似,職場的小圈子中也存在着很多“領頭羊”,他們往往會在周圍人對自己的崇拜、認同中找到自我價值。殊不知,真正的自我價值是從為社會作貢獻中得到的。那些從欺凌同學中尋找快感和存在感的孩子,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通過教育尚有修正三觀的機會,然而成年後還以做小圈子裏的“老大”為榮的人,更加需要被教育,更加需要反思。這些“老大”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極有可能出現暴力的延續。

與校園暴力不同,職場暴力通常是冷暴力,表現為孤立、排擠、冷落、諷刺、負面八卦等。因為成年人很少會血氣方剛地用拳頭解決問題,職場暴力顯得更加“文明”。事實上,這些冷暴力可能比肉體衝突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尚德商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在工作中被無視對一個人的幸福感的傷害最大。在研究人員Robinson調查的1300個案例中,那些遭受過排斥的人更容易對工作產生不滿,健康方面的問題更嚴重。智聯招聘也曾經做過一個關於職場冷暴力調查,發現近七成被調查的白領都表示自己曾經遭遇過職場冷暴力,遭遇職場冷暴力後,只有16.9%的人表示會積極尋找解決辦法,38.1%的受害者表示自己會整日鬱悶,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與孩童相比,成年人習慣了“打掉牙往肚裏咽”,更加懂得隱忍和自我調解。很多人因揹負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不得不為生計奔波,在職場暴力中默默投降,艱難前行。

更多時候,職場暴力是一種羣體無意識的行為。《少年的你》中有句台詞:“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只是那時,你不知道。”然而,成年人通常將同情給予孩童、老人、弱者,卻往往會忽略同齡人。我們很難意識到,一些試探性的討論、茶餘飯後的談資、同事朋友間的玩笑,怎麼會無形中傷害了他人呢?筆者認為,歸根結底是我們缺乏共情能力。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言語暴力的惡劣性,就不會覺得那些看似正常的言論非常正義、合理了。

無論是校園暴力還是職場暴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出現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做到“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通常我們在“暴力溝通”的時候,腦中誘發興奮與刺激的因素將大量分泌,從而使得人變得容易激動,並且有產生過激行為的傾向。他認為,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點、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便於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不論是校園還是職場,有人際關係存在的地方,難免會出現暴力。當社會各界都在為避免校園暴力作出努力時,我們不能放棄對職場暴力的關注。莫讓校園暴力延伸到職場,我們任重道遠。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1

《千與千尋》一向是一部廣為人知動漫電影,它是日本國寶動畫巨匠宮崎駿勇奪奧斯卡的傑作。從20__年在日本本土上映以來,《千與千尋》一向受到廣泛好評,被稱百看不厭。

從很早之前就明白有一部這樣的動漫,但是真正第一次觀看還是在這個暑假。故事很富有戲劇性與童話的感覺,從悠長古老的隧道、奇怪的石雕到“會説話的房子”,影片的開頭給人的是一種可怖的感覺。千尋他們來到了一個奇怪的小鎮,小鎮沒有人,但有香噴噴的食物。千尋的爸爸媽媽不顧千尋的阻撓,未經允許就吃起了無人看管的食物。千尋無奈之餘只好繞着小鎮走走,期望能發現點什麼。快到天黑的時候,千尋意外的看見了電車,興奮之餘又被一個叫做白龍的少年呵斥着往回趕。影片中千尋與燈的賽跑很值得回味,而千尋無助的叫喊從側面又體現了人類的弱小。

之後千尋明白自己的父母變成了豬,而自己卻不得不呆在“湯屋”打工。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人與千尋為難:湯婆婆恐嚇千尋,要把她變成豬;“湯屋”的管事特意刁難千尋,也不給千尋藥浴的牌子。影片中“湯屋”管事與千尋周旋的那一段也很值得品味,對待千尋的聲色俱厲,轉眼對待客人又喜笑顏開,真是變臉比翻書還快。這樣鮮明的比較正映照了我們人的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中也有這樣獻媚、表裏不一的小人。

之後無臉男幫忙千尋拿到了藥浴的牌子,這時的無臉男還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之後由於呆在“湯屋”久了,無臉男也被周圍的環境渲染了,變得邪惡、不知足、貪婪起來了。那裏也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在社會上又怎樣會少了像無臉男這樣被環境所帶壞的人呢?

河神算是《千與千尋》中比較令人驚奇的人物了,誰也沒有想到那樣噁心、邋遢的腐爛神的真身竟然是河神。河神身上的那根刺更能啟發我們,刺代表甚麼呢?從千尋他們拉出來的那些東西我們瞭解到,刺就是生活中不良的,不乾淨的,不利於我們生存的事物;那就不僅僅僅是垃圾那麼簡單了。

接近尾聲時宮崎駿又創造了一個比較明顯的人物——錢婆婆,她是湯婆婆的孿生姐姐,人人開始都以為她的性情和湯婆婆一樣惡毒。但是她在片中的表現大大顛覆了這種感受,我一向把她認為是湯婆婆的另一個側面——好的一面。我想這就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人的雙面性吧。

故事的最後,千尋幫忙白龍找回了名字,並且救回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湯屋”的人都被千尋的善良所感染了,連一向以來令人厭惡的湯婆婆也露出了她善良的一面。總的説結局是完美的,可整部影片亦能夠教會我們很多。

這部電影中有一句話:“名字一旦被奪走了,就再也無法找到回家的路了”,它警醒着我們,萬事不能忘本,忘記了就再也記不起來了。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2

Adominable 的中文翻譯為雪人奇緣,北美院線9.26 上映提前中國好幾天,讓我有幸提前看到這部動畫。先説結論: 這部電影出乎意料地好看,完全不辜負爛番茄80% IMDB 7.2/10的評分。觀影過程中我一度被劇情和畫面美好到淚流滿面。然而當我向國內的小夥伴傾情推薦這部動畫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表示,當時看到中文名為《雪人奇緣》時還以為是《冰雪奇緣》的國內山寨版,完全沒有燃起一絲一毫想去觀看的興趣?!自來水如我於是便按捺不住了:我要來為《雪人奇緣》寫影評! 它絕對不是什麼山寨《冰雪奇緣》,而是一部成功輸出到美國的中國旅遊宣傳大片(劃掉),一部温暖動人又不失搞笑,適合帶孩子也適合成年人自己觀看的優秀動畫電影。

如果你的十一檔,看完了眾多的主旋律電影,想要喝一碗甜甜的糖水或是吃一支清涼的冰淇淋,如果你已經十八歲了好幾十次但仍然內心熱愛童話,如果你曾經和我一樣相信世界上存在龍(夢工廠《馴龍高手》),那你一定也願意相信,在喜馬拉雅山,在珠穆拉瑪峯,在冰天雪地的那一片人類未曾完全探索與知曉的領域,是存在着雪人的。

夢工廠最擅長製造萌物:大大的藍眼睛,一身毛茸茸雪白的毛髮,喜歡吃豬肉包子的小雪人,怎麼看都像是一隻薩摩耶。被黑心科技公司抓去的他從實驗室中逃脱,因為看到了女主小藝家門口的珠穆拉瑪峯的廣告牌而藏在了她家的樓頂上。故事是有些傳統套路的故事:剛經歷了喪父之痛的叛逆期少女小藝,為了將雪人大毛送回家,一路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冒險,最後大毛回到了爸爸媽媽的懷抱,而小藝也找到了自己內心中的和平,和家人,世界以及自己和解。

劇中我最喜歡的兩幕都發生在他們前往珠穆拉瑪峯的旅途中: 由於之前在天台上看到了小藝保存的父親寄來的明信片,大毛知道了小藝想要去的旅行點,於是刻意在回家路程中帶着她將所有地方都去了: 千島湖,黃山,香格里拉,戈壁風光,樂山大佛。雪人的設定是越接近珠穆拉瑪峯越接近家,他的魔力越大。其中那一場在油菜花田的場景,雪人的力量讓整片大地翻騰,和三個孩子在花海中破浪前行,逃離反派的追擊。這一段拍得太美了,酣暢淋漓乘風破浪。

我很喜歡的另一段是在之後的樂山大佛。小藝發現自己完成了和父親約定好的旅行,已經到過了每一個想要訪問的地方,然而父親卻早已不在身邊。在佛的掌心,她拉起被大毛修好後也擁有了魔法的力量的小提琴,音符將愛與思念散播在地上開出花朵,小藝的眼角流下淚滴,天空也下起了大雨,雨水在大佛的眼角滑落,仿若是佛慈悲的眼淚。

這一段是整部電影最富有中國元素和隱喻的一段,仿若佛的拈花微笑,在那之後,小藝的心結也被打開,她終於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思念,如果發泄自己的悲傷,用音符的力量開出滿山坡的花朵的同時,她也對自我有了新的認知,不再封閉孤僻。與此同時,畫面的華美與精緻也讓人不由得感歎這赤誠的想象力。

東方夢工廠與美國夢工廠,可以説是合力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夢境: 在這裏,雪人真實存在,他們擁有強大的魔力,卻並不是可怕的怪物;在這裏有巨大的藍莓,有錦鯉形狀的筋斗雲,能在雲海中乘風,能在花田下破浪;在這裏,三個孩子可以在短短几天內橫跨中國大陸;在這裏,充滿了美好,充滿了愛,正義總能打敗邪惡,只要不放棄,你總能搭上遠方的那一班火車,抵達夢想的珠穆拉瑪。而家,永遠在背後等你。

愛與夢想,這永遠是我熱愛童話的理由。生活擁有各種滋味,但我希望自己永遠熱愛童話,永遠不要丟失心中那一片純真的淨土。感謝夢工廠,為每個小孩子,和大孩子編織的夢。

當然影片還是有自己的缺點: 雖然能體會到製片方的努力,但中西方合作下文化的差異還是有的。雖然故事背景是在中國(似乎是天津?), 小藝和小鵬卻顯然是兩個完全美國性格的青少年,無論是小藝封閉自我選擇做一個特立獨行的loner, 還是小鵬為了融入朋友和大家打成一片熱衷social, 兩個人的性格都太美國青少年了…… 以至於我看的是英語配音版卻感覺他們倆講英語毫不違和lol。 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擔得起四星,多一顆星是因為我的私心幾乎永遠會給動畫片多打一顆星哈哈。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3

“老婆,我和你説一句實話,我騙了你。”

“我早就曉得了。”

打離婚官司之前,這句話是女方最得意的一句回答。

“我早就曉得了。”

然後“啪”地一聲甩出一沓證據,一段錄音,一份離婚協議書。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是在看狗血電視劇,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對夫妻在臨死前的告白呢?

去看《中國機長》那天,我把小朋友從幼兒園接回家,叮囑我媽給他多喝水,然後化粧換衣服。小朋友一天沒看到我,知道我又要出門,表示不喜歡,“我想要媽媽陪我玩。”我只好答應他,“回家的時候買禮物給你。”

我想等到我回家,他應該已經睡了,也不用買什麼禮物了,於是匆匆出門。想想我總是這樣敷衍他,覺得他還小,很多承諾第二天就會忘記的。

離家求學,後來又和餘老闆在外安家,每年飛來飛去,多是回家,回我父母家,回他父母家。如今有了小朋友,兩個人的旅程變成了三人遊,我總要比從前更緊張,吃的、玩的、睡覺要枕的蓋的,在iPad裏下載好動畫片,還有畫筆故事書消毒濕巾一大包,每每登機都要背上一大堆行囊。

小朋友喜歡超級飛俠,起飛都要坐在窗邊,用鼻尖抵着窗,看着飛機從地面拉昇。某次登機,他在客艙口看到駕駛艙裏的機長,問我“媽媽那是誰?”,我告訴他是“超級飛俠”使他激動得不得了,直到現在都沉浸在是超級飛俠送我回奶奶家的印象裏。

人在平安之時很難去想這樣的日子背後有誰為你付出努力,以及那些人是否有家?是不是也有很多想做的事,要在護送你這段旅途之後才能去完成?

滑行、起飛、爬升,我坐在銀幕前開始體驗那128人的旅程。

我才知道原來每個航班的機組人員或是臨時搭檔;也才瞭解天不亮的時候他們就要核對今天的天氣,制定獨特的飛行計劃,預計何時有顛簸,響三下鈴聲就是最高級別;更不知道機組人員比乘客先登機,原來有那麼多瑣碎要檢查:開行李架,關機艙照明,核對餐食和簽字;以及上一秒還在説今天10號,下一秒就要用專業術語“洞拐”來回答。

原來“超級飛俠”在起飛前,有那麼多要做的事,檢查無數的按鈕,講聽不懂的術語,一遍一遍地重複操作,用小朋友的話來説:真的是太酷了。

電影開場,一對候機的夫妻在和乘客聊天,他們的四川口音讓我覺得親切,作為四川媳婦,我自然記住了他們的對話。“我老公在拉薩的大飯店裏做主廚”,妻子驕傲地和隔壁的人炫耀着。

飛機出事後,機艙內有人哀嚎有人唸經有人默默流淚,還有暴怒着要衝進駕駛艙的壯漢,以及那對四川夫妻——開頭那段對話,“老婆,我騙了你。”就是丈夫對妻子的“真情告白”,或許是覺得人之將死,不想再隱瞞妻子,或許是因為彼此相愛,不願分開,總之這是丈夫在危難之時,最想對妻子説的話——“我其實是去工地做飯,不是在什麼大飯店裏做廚師。”

看到這裏,我和旁邊的姑娘都不禁笑了一下,電影正播放到緊張之時,雖然知道真實的8633最終平安降落,但還是捏一把汗,彷彿自己就在那架機艙裏,正要和家人告別的時候,聽到了那句“我其實是去工地做飯”,既難過,又想笑,都什麼時候了你還説這個?

妻子看了丈夫一眼,在顛簸中給了一個意外的回答:“我其實早就曉得了。你做飯那麼難吃,哪個飯店願意請你?”請用四川口音去想象一下這句話,是不是又想哭又想笑?因為愛你,所以我瞭解你,不去揭穿你,更知道你騙我,其實還是心疼我,我怎麼忍心責備你?

如果説在這之前,電影的氛圍是可預知的緊張,那麼看到這裏,我才真正體會到劇組的用心。這其實並不單單是一樁飛機的特情事故,更是人情最濃的時刻。

真實的8633事件之後,機長劉傳健在《開講了》節目裏,遇到一位當時的乘客,機長得知時,眼圈瞬間發紅,而女孩給了劉機長一個擁抱,謝謝他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我搭乘那架飛機,是要和男朋友去納木錯看星星”,她這樣介紹自己。是啊,每位乘客都有自己的故事,為了你們的故事,他們竭盡全力平安抵達。

誰又知曉他們的故事呢?

乘務長畢男髮絲凌亂,雙眼微紅,正在安撫乘客,穩定機艙情緒,沒有人知道她同樣已經為人妻,在登機之前或許經歷了什麼;5號位乘務員周雅文,在摔傷後竭盡全力伸出手按住餐車,並且迴應“後艙正常”,沒有人知道她即將步入婚姻殿堂並打算生一個寶寶;頂着颶風衝進駕駛艙的第二機長樑棟,沒有人知道地面上他的愛人,正忍住巨大的擔憂準備登機工作——沒有人知道她也是一名乘務長。而這架飛機上沒有機會和時間去告白的機長劉長健,正奮力穩定着飛機,在零下四十度的駕駛艙中咬着牙,送所有人平安抵達,讓他們有機會去擁抱和原諒。

其實你不知道,你的那句 “我早就曉得了”,背後是誰在為你支撐,你的故事,誰在為你續寫。

映後有觀眾問袁泉這個角色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她回答是極致恐懼之下要做到堅定勇敢。雖然她們也是父母,兒女,但面對着一份值得敬畏的工作,你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關係着一百多個生命,那種堅定、剋制、專業,對她來説是很大的挑戰。

電影裏也一直沒有給畢男的個人生活過多的描述,只知道她或許婚姻出現了問題,因為她撫摸着婚戒,憂愁寫在臉上。但我心裏卻牽掛着她,我想她一定會第一時間奔回家,無論何種結局,説出“分開吧”或是“我愛你”,那是脱掉乘務長制服的她,作為妻子想要説的話。護送了你們的故事,她終於有機會續寫自己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我心裏回味着這部電影,回想着那對平凡夫妻。忽然想起小朋友已經睡下,商場已經關門,我趕快找了一家24小時便利店,買了裝糖果的釣魚玩具,準備等小朋友明天醒來,履行媽媽的承諾,帶禮物回家。

遠處燈火微亮,街頭人潮喧囂,生命可貴,人情正濃,總有人為你鋪平回家的路。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4

《千與千尋》是日本有名漫畫家宮崎駿的最後一部作品,後被拍成電影。《千與千尋》主要講的是:

主人公——千尋的爸爸媽媽誤入了鬼神往來娛樂的地方,吃了它們的東西后變成了豬。千尋就請求湯婆婆在那裏工作。經過了無數困難和湯婆婆的刁難後終於救出了自己的爸爸媽媽。

在二年級時我看過《千與千尋》,沒有什麼感覺,但現在看了之後,便大有感悟。首先,我佩服千尋的勇敢、不怕苦和堅持。她發現自己爸爸媽媽變成了豬後,遇見白龍,白龍讓她去求湯婆婆讓千尋在這工作時,我都嚇出冷汗。那麼多神神鬼鬼在自己身邊,但千尋沒有被恐懼打倒,勇敢去求湯婆婆,才有了工作的機會。工作後,湯婆婆認為千尋好欺負,什麼苦活全讓千尋幹,若千尋不幹就讓她也變成豬,可千尋卻堅持下來,不怕苦、不怕累,最後才救出自己爸爸媽媽。

第二,我認為我們需要學習千尋的主動,她去鍋爐爺爺那裏求他讓自己工作時,起先,鍋爐爺爺並不同意讓千尋在這工作的。但後來,有一個手下扒倒了,千尋自己主動拿起一塊煤,扔去火裏,鍋爐爺爺才默認了讓千尋在這兒工作的事情。如果千尋不主動拿起那塊煤,也許,再怎麼求鍋爐爺爺,他也不會讓千尋在這兒工作了。

這部電影是一部十分值得我們看的電影。成人看,會體會到童心的美好;小孩看,會學習到一些好的精神。《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深刻在我的腦裏,主人公——千尋的一舉一動讓我久不忘懷。

最後,我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千與千尋》。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5

小巷管家,剛聽到這部電影名字的時候,我有點迷茫,這是一部什麼電影,紀錄片嗎?還是專題片?也許又是一部理論性比較強的視頻吧。腦子裏幻想出了無數起場景。終於,忍不住百度了一下。

渠道瞭解終於知道,《小巷管家》是一部聚焦北京市“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表現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工作的電影,由北京市委組織部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共同策劃製作,以全市2.3萬名“小巷管家”平凡而偉大的先進事蹟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為主要內容,將北京市的基層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集中表現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甚至最後一米的感人故事。

説到基層治理,我們黨可以説良苦用心,基層減負、《關於縣以下機關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的意見》的實施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基層治理的脈絡已被初步打通。下一步,如何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才是基層最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無外乎是有效的解決手段之一,就像電影裏所展示的那樣,只有各個職能部門互相協作,聯動發力,才能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困難。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也感觸頗深,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也要時刻做到:民有所難,我有所助;民有所想,我有所辦;民有所願,我有所為。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貢獻出不平凡的力量。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6

在23號結束的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國女排在東京總決賽上以1勝4負的戰績第5次平了歷史最差成績第5名。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中國女排對德國女排,中國女排不僅輸掉了比分而且輸掉了精神和士氣。老女排的精神頓時沒有了。

比賽可以輸,但是不能輸掉精神!現在的女排都是新隊員,在關鍵時刻沒有一個可以站起來,穩住全隊的陣腳,也就是説,現在隊員沒有一個實在技術和心理上都過硬的。一個優秀的隊伍,必須要有一兩個這樣的隊員,但是總過對沒有一個。中國隊敗給可以説是二流球隊的荷蘭和德國,顯示出了我們的基本功不行,技術過於粗糙,一傳不夠穩定,二傳也不行,4號為的強攻總是被人攔,或者打不死。。。。。。。。。

最近從網上看到,現在的中國女排將在全運會後做出一些人員調整,一些老隊員將要在來到國家隊,幫助中國女排重新前進。拿亞洲冠軍已不再是我們的需要,我們要的是更好的成績,因為在亞洲中國女排是最棒的,而在世界已不再是。我依然相信,女排會再會到世界排壇的前列。

由於排球這項運動在我們的國家還不夠普及,我們全國打排球的才200多人,而且現在的體校,根本就沒有了排球這一項,全國的排球俱樂部才10多個。而荷蘭有好多好多的人打排球,俱樂部更是比我們多的多。現在國家隊的隊員應該是全國最好的隊員了,再選根本就選不出來。後備人員不足也是導致我們排球運動在一點點下降的原因。所以現在有很多的老隊員她們雖然有傷,但還在堅持打球。

我們永遠支持你!

中國女排,挺住!!!!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7

昨天去看了電影《受益人》的點映,整體看下來之後,感受頗多。電影是以一個犯罪故事為故事線,但是這不是一部犯罪電影,或者説,不能把它當做一部犯罪電影來看,電影裏面的每個人物都有着鮮明的人物風格,吳海是個心懷善念的人,為了給自己患有哮喘的兒子治病,為了賺錢買藥,而不惜去做一些別的事情。好友鍾振江是一個很明顯的貪污,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想方設法還上錢,想出了殺人騙保的思想。吳海(大鵬 飾)為了給罹患哮喘的6歲兒子治病,在好友鍾振江(張子賢 飾)的慫恿下,刻意結識了一個與他同樣身處邊緣和底層的網絡女主播淼淼(柳巖 飾),決心醖釀一場別有用心的婚姻騙局。甯浩監製,申奧執導的首部劇情片《受益人》,既可以説是沿襲了這種純粹的黑色幽默和本土美學氣質,劇情跌宕起伏,代入感很強,有笑有淚;又有着非常顯著的個人特徵和高完成度,幾處蒙太奇鏡頭的剪輯都非常直截了當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進展,同時節奏乾淨利落,一點沒有在無用的劇情上耗費時間。演員方面,大鵬、柳巖、張子賢的表現都各有千秋,特別是柳巖飾演的直播網紅形象讓人驚喜。她很自如地將自身經歷融入到角色當中,兩者之間發生了重疊,最後“卸粧”看的讓人感動。當然,最後行車記錄儀的第三者視角將整個事件的進程還原,寫實又富有新意,讓整部電影構成了一種情感和敍事的呼應。 第一點是柳巖的演技,不論是劇中隨着劇情如何轉換,還是職業和場景的轉換,柳巖的演技都很成熟也很真實。另一點則是其中的劇情,其實並不像我們管中窺豹看到的預告片那樣發展,與其將它臆想或揣測為其他類型的影片,看完我更願意把《受益人》定義為一部愛情喜劇。至少在感情觀方面,電影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啟發。 我們經常把愛情分為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並且認為愛情就是認定了一個人非他不可的。 而看完這部影片,我萌生了“騙局”也會滋生感情的想法,甚至萬物皆可滋生愛情的想法。事實上,每個人會心動的對象其實是一類人,或者説是每一個集合了你喜愛品質的集合體。而在電影中,有的人認為“我喜歡的人,兜裏有100塊錢,能把99塊錢給我就好了”。那如果我被問到,男女主角在什麼時候真的相愛時?我覺得答案是:攤開錢包,錢包中花了99塊,真的只剩一塊錢的時候。 花費99塊錢時候的歡愉是真的,剩下1塊錢如何盤算還能繼續生活,箇中滋味是複雜的,但也是生活。電影的片名為受益人,事實上自始至終,並沒有什麼撕破臉的清算。反而讓我看到的是,就算破碎的人生,用勤勞的努力,也可以受益。就算是目的並不算單純的感情,只要認真付出,撥雲見日,也可以受益。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8

今天我們上了這個學期的第一節電影課,這節電影課看的電影是:《袁隆平》講的是:1958年,大躍進的浪潮席捲全國,如火如荼。安江農校的青年教師袁隆平尊重科學,潛心研究生物遺傳學。他獨特、富有哲理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為,卻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議,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牽連,痛苦地選擇了分手。在學校的試驗田裏,袁隆平和學生董婕發現了一株結有230粒的“鶴立雞羣”高產稻穗,他興奮異常,如獲至寶,天天像忠誠的衞士悉心地呵護着它。次年,袁隆平把它們當成種子培育,期待着豐收的果實。

可事與願違,這230粒種子結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參差不齊。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自然災害造成的大饑荒,使袁隆平的心靈受到強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識到:國以人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人類的生存法則。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產的雜交稻,讓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飽飯,讓人類遠離飢餓!依據對生物遺傳學的深入研究,同時,仔細觀察和反覆推敲,論證了先前“鶴立雞羣”的稻株就是“天然雜交稻”!從此,袁隆平雜交水稻高產夢啟程了……縣委書記成洪濤是個惜才愛才的領導,當他得知袁隆平要進行雜交水稻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勵,並責成學校為其配備了兩名助手。學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關心老師的事業,臨行前的畢業晚會上,她送給袁隆平一個放大鏡,看着這份特殊的禮物,袁隆平若有所思……有情人終成眷屬,已經三十四歲的袁隆平和學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兩名助手的幫助下,他們頭頂烈日,汗流浹背,終於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敗育型雄性不育株。隨後,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雜誌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紅衞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個稀巴爛,並準備批鬥他。烏雲遮不住太陽的光芒,袁隆平的論文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的關注,並以國家科委的名義發函,責成各級領導給予支持和重視。雜交水稻研究得以繼續,免遭厄運,袁隆平還當上了“抓革命促生產”的技術參謀。然而,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傾盆大雨之機,將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種毀了個一乾二淨,袁隆平悲痛欲絕仰天長呼“這也是生命啊!”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育種步伐,袁隆平告別妻子和孩子,帶着兩個助手遠赴海南,追逐夢想。

歷經多次失敗,袁隆平意識到應該在“遠緣雜交”上尋找突破。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們兵分幾路尋找野生稻。成洪濤到農業廳主持工作,首先就想到了袁隆平。時任農業廳辦公室主任的崔燦馬上和董婕赴海南找到了袁隆平,崔燦企圖説服袁隆平回湖南,被一口拒絕,因為他不想錯過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揚花期。董婕把父親病逝的消息告訴他,袁隆平悲痛萬分,在稻田邊跪拜遠逝的父親。成洪濤帶着專家遠赴海南,目的是為了求證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進展情況。水稻專家的冷嘲熱諷,不但沒有削弱袁隆平的鋭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充滿激情地説道:“就算撤消項目,停撥科研經費,我也決不放棄!”成洪濤從袁隆平的眼神裏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雜交成功,預示着“三系”配套的最後一道難關已攻破。全國十八個科研單位幾萬制種大軍彙集海南,協作攻關,大面積育種,在全國推廣。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是中國繼四大發明以後的第五大發明,他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公元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北京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現實中的袁隆平仍在追逐夢想,探索着超級雜交水稻的新領域……

我看了之後就想,只要不放棄就沒有什麼完成不了的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像袁隆平一樣,到了海南去繼續研究,成洪濤帶來了兩個專家,兩個都説這是研究不出來的,有很多外國科學家都放棄了,袁隆平不同意他們的意見,覺得只要堅持就能成功,到了最後就成功了。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19

説起來也挺奇怪的,這部片子完全不在我的List裏面,但是可能最近看不少動畫片的原因吧,巧然的就買了票和朋友一起去看的。開場幾分鐘發現是中文配音的還有點失望,但是聽下去感覺其實沒有像外翻片那麼奇怪,無論是口型還是動作,還挺協調的。

説説大毛吧,哈哈,和我以前擁有的一種一直雪兔子好像,出場的那一瞬間感覺自己忽然回到了小時候。小藝目測加分析應該是16-18歲左右,或者更小,而他的朋友在影片裏説是要去讀研究生應該是20左右。至於鵬鵬應該就是一個孩子的化身。

縱觀影片感覺一共有3條線,第一條是劇情線,雪人被發現-到送回家,路上經過各種各樣的地方。後來被抓,又發揮超能力,靠着魔力解救自己。第二條是情感線,這個我着重想分享下情感線,雪人大毛其實可以看成我們的夢想,DREAM,因為有了一個堅定的夢想,才有了這麼一趟追夢之旅。雪人所做,所想其實都是小yi的想法。表面看起來是雪人和小yi的感情線其實是小yi自己和自己的對話。無論是青年還是少年甚至老年,夢想的驅動力是很大的。再説下那個小哥哥,看的出來其實在他呆板的外表下面也有一顆赤誠的心,刷手機,看朋友圈和自拍成為現在太多90後的日常。有一種孤獨是熱鬧中的獨孤,還有一種孤獨是孤獨中的孤獨,後者其實不孤獨,所有當他説小yi孤僻的時候,有一部分的話語也在講自己。還記得大毛把油菜花田變成花浪的時候,大家都笑了,那種開心是真實的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感受。還有一條線就是情感昇華線。在電影裏的表現形式就是家人,他們就向是生活中的現實。理想的終極就是對現實的最好理解。

這是我的想法,僅僅代表我自己

電影《誤殺》觀後感_2022《誤殺》電影觀後體會 篇20

電影的主旋律應該是取材於“殺妻騙保”等一系列,整個電影荒誕卻又站的住腳,直白殘忍卻又真實存在。

“反派”的刻畫我覺得很有趣,給我的感覺又壞又蠢,所以雖然現實比電影更殘酷,但還是在呼喚愛。還蠻喜歡朋友的這個設定,一味地壞,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見,但一定要逃避的壞。

大鵬和我想象中不一樣了,“吳海”是個又好又傻的蠢人,也是個真誠的人。而大鵬讓我相信了他的存在。“吳海”這個人有大部分人心中的惡,目無法紀,卻又盲目相信別人,對所謂的“救命恩人”言聽計從,他又有着不得不提的良善。大多數人在做下惡行的時候,正是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什麼。大鵬刻畫地真好,骨子裏的怯懦,對生活的盲從,還有,偶爾的反抗,讓你對這個蠢笨的底層中年男子,沒辦法厭惡。

不得不提的還是柳巖,她跳出了我對她原本的賣肉形象,“嶽淼淼”這個人物,真好,真的好。她在娛樂圈豁的出去的背後,不正是另外一個“嶽淼淼”嗎。她世俗又單純,而我每一次對她的同情都會被她所展露出的新的一面所沖刷。電影是真善美的體現,但現實不是。“嶽淼淼”在電影裏遇到了她的真愛,真愛給予了回饋;但生活中的“嶽淼淼”一定沒這麼幸運,所以希望生活中的每一個姑娘擦亮眼,遠離壞的人。

電影的缺陷也是蠻明顯,衝突感不夠,有些情節略顯突兀,整個背景刻畫地略顯單薄,父與子這條線幾乎全廢,導致大鵬因為兒子所做的惡行,在我這裏並不太成立。

但瑕不掩瑜,這是一部好電影。電影中講到了地獄,“做了壞事會下地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理念,但拋棄自我的人不會懷揣這些信念。神不一定會懲罰眾人,電影向我們披露了人會壞的何種地步,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壞生活的逃離,免於踏入阿鼻地獄,要拯救自己,在我看來,只能靠自己。

標籤: 觀後感 誤殺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87v0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