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作為《較量》和《誤殺瞞天記》的中國版翻拍影片,劇情對於觀影量大的觀眾來説早已熟悉,所以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重點看的是它改編了哪些地方,以及改得好不好。看完全片,總體來説改得很好,甚至相對原版有所昇華。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首先談談戲:

陳沖把氣質這塊拿捏得死死的,全片演技擔當,要氣場有氣場,要脆弱有脆弱,就倆字,到位。肖央逐漸從喜劇轉型到嚴肅題材,整體合格,期待未來會有驚喜。譚卓給我的感覺很像《萬箭穿心》裏的顏丙燕,過於模式化的表演讓她暫時還達不到顏的高度,而且她的戲路似乎已經有點被定型和限制,多去演一些其他角色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陳沖的女兒(出演大女兒平平)絕對是走後門來演戲的吧,她演的高中生太假了,不如改成大學生氣質上會更符合,總之特別尷尬,不是化粧的問題,演技是真不行,沒有遺傳到媽媽的精髓。鏡頭方面,最後的雨中挖墳慢鏡頭是全片高潮,不論是人物站位、整體構圖還是機位都值得玩味。

再談談改編:

1.開場增加了致敬希區柯克的驚悚段落,並且能和結尾的監獄彩蛋形成閉環,足夠引人遐想。採用了和劇情存在反差的人物姓名,例如兩個女兒取名平平安安,這種滿滿都是flag的姓名是很好的本土化嘗試。

2.原版的垃圾兒子起初的罪過只是偷拍洗澡,新版改成了,性質更加惡劣,觀眾會對反派更加痛恨,但我認為這裏改得不好,壞人越壞,最後主角選擇救贖就越起不到讓觀眾共鳴的效果。兩版罪行調換一下,讓原版罪不至死變成罪該萬死,則原版主人公脱罪效果會更好,讓新版罪該萬死變成誤殺枉死,那麼新版的主人公選擇救贖也不會引發觀眾這樣的反感:怎麼又是中特色自首結局,真沒意思!實際上,這一部並不是單純為了過審才選擇救贖,後面詳述。

3.原版的聽大師誦經情節在中國版改成了看泰拳,並把泰拳的暴力場面和誤殺情節在拍攝上串聯成蒙太奇。原版擊殺是單獨一段,沒有和維傑身邊發生的故事同時展開,鏡頭沒有形成聯動,在環環相扣上,中國版更勝一籌。

4.偽造不在場證明過程中,有一段情節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原版中,丈夫抱着妻子,姐姐抱着妹妹,大家都是一臉愁容。中國翻拍版裏的妹妹卻看着電影在笑,一旁李維傑夫婦和姐姐三人懷揣心事、表情凝重。這也是比原版好的一點,凸出了未經世事的小孩子的純真。最後針對妹妹逼供,原版用壞警察毆打小孩子逼供,新版是局長拉妹妹到一旁,親自言語誘惑和威逼,在有前面處理過專門針對妹妹的那段影院對比,後面這段劇情反而更有衝擊力,因為這裏並不是單純靠暴力來凸顯惡,而是增加了心理層面的東西,所以在妹妹這個細節上的改編相當成功。

5.新版增加了競選對手和墓地兩個設定,這是對最後的暴動做的完善和補充。有競選對手發動媒體把事情搞大,和利用觀眾作為中國人對祖先有特殊情結的共識,挖墳掘墓引起天怒人怨的劇情,比起單純因為對無辜者或小孩進行行刑逼供引起騷亂更合理。原版中,警察局長和她的丈夫一直共同參與審查,新版丈夫則一直在參加競選,沒有介入案件調查,在劇情中像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人,新版的“市長”因缺少出境而不夠原版豐滿。

最大的改編當屬中國版增加了李維傑先後兩次向和尚下跪提供供養的情節,一次和尚接受(暗示李維傑此時善良無罪),一次拒絕(暗示李維傑此時有罪),為他最後選擇救贖而不是脱罪埋下伏筆,因為這裏是涉及到結局的大改,值得單獨説一説。

原版脱罪成功,大快人心,都是基於一個前提——垃圾兒子已經死透了。新版最後棺材上抓撓血痕的鏡頭證明警察局長兒子在“誤殺”後並沒有死,他是被李維傑妻子埋入墳中窒息而死,死前還有痛苦的掙扎。李維傑翻開墳墓,感受到真相的衝擊,在良心上形成了擺脱不掉的“罪與罰”,所以他最後選擇説出真相,救贖自己合情合理。

劇情上的圓滿必然要求人物的圓滿。李維傑是一個善良的人,要讓觀眾真正喜歡上這個角色,要讓李維傑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最後選擇贖罪還是脱罪就是關鍵。原版通過男主角維傑穿行在新舊警察局炫酷的蒙太奇,讓他的脱罪立於不敗之地,觀眾也能感覺神清氣爽,因為這裏的脱罪是正義。新版棺中血痕對李維傑良心的拷問,使他選擇贖罪才是片中最大的正義。惡行必須受到懲罰,才是維護正義最好的方式,至此,對局長兒子的誤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誤殺,而不是殺得好、殺的妙、殺的呱呱叫。誤殺和該死兩者區別很大,一個是犯罪行為,一個是正當防衞。換成去年崑山龍哥被反殺的案件,倘若龍哥當時不是搶救無效死亡,而是後續被補刀砍死,案件性質上就完全變了。龍哥作死了自己是他活該,但這不代表他是一個可以被任意屠戮的對象,最終審判他的應該是法律。如果觀眾心中有堅定的法治觀念,就會對片子本身反思司法所存在的問題有更深的感觸。如果觀眾為無情殺戮叫好不迭,反倒是反映了另一種社會問題。若人們戾氣太重,最終造就的殺孽就會太深。

英文片名,可以譯作“烏合之眾”,也可以直譯為“沒有牧羊人的羊”。羊是片子裏象徵性非常強的喻體。不管是死掉被埋進墳墓的羊,還是廟宇裏行走的羊,都直指李維傑的內心,是其內在狀態的外化表現。面對無心的殺戮,我們作了何種抉擇,就代表我們究竟選擇善良還是暴戾。把本片單純看成爽片也沒有什麼問題,有些人到電影院裏就是去發泄的,但如果劇情有值得深入思考的東西,也請觀眾們不要放棄。本片的改編,不僅滿足了審查需要,還昇華了李維傑的人物性格。把善良進行到底,為片中的所有人都贏回了最大的正義。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導演,肖央、譚卓、陳沖主演的《誤殺》挺值得一看。它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的迷影元素,它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較量》和《誤殺漫天計》,幾個版本故事大致相同:亞洲某地,一個普通人家,父親勤勤懇懇地工作,母親安安靜靜操持家務,女兒在學校唸書,卻沒想到,大女兒被惡少相中,大禍從天而降。為了拯救一家人,父親設下計謀,忍受盤問和嚴刑拷打,最終讓一家人度過災劫,他也以自己的方式,求得救贖。

父親是這個家庭的主心骨,也是這個故事的主心骨,一舉一動都不能有錯失。所以,父親的知識來源問題,就成了重要的問題。普通人想要戰勝權力機關,戰勝有着豐富案件偵破經驗的警察局長,安然度過重重危機,靠日常生活的小知識小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個故事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設定,父親是影迷,尤其喜歡看犯罪推理類的電影,靠着看電影,父親完成了知識積累。

有了這個設定,父親再是個普通人,也都不要緊了,他的“知識來源”問題就解決了。他可以是老師,是小職員,甚至還可以再普通一點,因為電影能夠抹去一切溝壑,給所有人提供故事、情緒、感受,甚至也能提供平等的知識儲備的機會。在《誤殺》裏,肖央扮演的父親李維傑是個國小都沒畢業的小商人,他的同事這樣調侃他:“等你女兒大學畢業,她就更瞧不上你這個國小都沒畢業的父親了。”但是不要緊,有電影,他有電影。

有《控方證人》《蒙太奇》《天才槍手》《狩獵》《七宗罪》《白夜行》這樣的電影,告訴你現實是什麼,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人又是如何盲從和容易被操縱。並且手把手地告訴你,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據,如何控制人們的記憶,打亂人們對現實的認知。甚至還送上“世界上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毛太漂亮”這樣的句子作為心靈補養劑,讓人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往自由,贏得幸福。有理論做先鋒隊,有方法可以執行,有慰藉做後衞,這就夠了。

給了李維傑靈感的,不只有電影裏的情節,甚至還有電影技術。《誤殺》最讓人驚豔的,是強化了“蒙太奇”概念,把它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構造情節的手段,原作裏的父親,是利用人們的記憶缺陷,重新灌輸了自己製造的記憶,李維傑卻是非常明確、非常自覺地,用電影手段,重新剪輯組裝了現實。在自動取款機上取款這個情節,是原作沒有的,它用這個細節,鄭重地告訴我們,這其實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不但是好看的商業片,也是給電影的一份情書,一首讚歌。它一邊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一邊告訴我們,電影可以做什麼,它如何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改變普通人的思維,讓人度過災劫,獲得一點慰藉。

當然,光有這些是不夠的。“故事”不只意味着框架和情節,更多時候,也意味着細節制造的血肉。同樣是翻拍電影,很多電影失敗了,《誤殺》卻成功了,因為它在原作基礎上,又給出了一些有説服力的細節,例如一條街上的華人的相助,棺材上的抓痕,女兒的考卷,這些細節讓這個故事更容易得到我們的理解和共情。

還有出現了很多次的羊,羊被槍殺,羊出現在棄車的湖邊,羊出現在棺材裏,羊出現在贖罪塔下,羊是替罪羊,是目擊者,是這些普通人的命運的比喻,也是宗教意義上的羊。

脱胎於原作,卻不輸於原作,《誤殺》翻講了一個故事,卻也為這個故事增添了新的光彩。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國產、翻拍、犯罪”,近幾年貼着這些標籤的電影屢見不鮮,賣相看着都不錯,但到最後,沒有誰真能博得一個叫好叫座的結果。

《誤殺》算是突破了這層無形“界限”,它或許不如原版《誤殺瞞天計》那樣精巧、凌厲、暢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礎上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掙扎、譬如社會縮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執導長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麼多技法去實現那麼多想法,且不説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讓觀眾絕對無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份對“電影”的熱愛,而“熱愛電影”恰恰也是《誤殺》的看點之一……於觀眾們而言,這樣用心的創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發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國村鎮,男主角李維傑是個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於暴亂,他從小以孤兒的身份長大,成家立業後守着妻子阿玉和兩個女兒,過着清貧拮据、知足常樂的小日子。

李維傑和萬千男人一樣,有着大同小異的“中年危機”,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兒平平與自己日漸疏遠,他察覺到了這份生疏,卻總是無可奈何,無法改變。

此外,李維傑還是個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餘,平時沒什麼不良嗜好,唯獨酷愛看電影,國小都沒畢業的他,通過多年觀影延展了自己靈魂的寬度和深度——近一年觀影量達800多部,李維傑絕對是超級資深影迷。

對喜愛電影的觀眾來説,這是個能拉近距離的親切設定,那句“當你看過1000部以上的電影,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成了許多人最喜歡《誤殺》的台詞,而拉韞那句“給我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更是讓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維傑又是“聽過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典範,他自認沒什麼本事,最後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僅有的“經驗”擋在妻女面前。

和李維傑棋逢對手的警察局長拉韞,一定程度上與他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信奉破過上千個案件的經驗,同樣會為了孩子不顧一切,又同樣在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誤殺》把“麥高芬”(指電影中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玩到了極致,據我統計,電影中先後出現了8次與羊相關的場景或線索,把它們貫串起來,也就理解了主題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Shepherd》,直譯為“沒有牧羊人的羊羣”,意譯為“羣龍無首,烏合之眾”,剛開場就是黑暗中的一聲羊叫,這也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調。

第二次出現羊,是李維傑去寺廟裏祈福佈施——李維傑信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樂善好施,僧人背後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現羊,則是在李維傑沉車滅跡的時候——羊羣和牧羊人意味着目擊者,李維傑恐懼地躲避,象徵着他本性的抽離。

第四次更明顯,李維傑正盤算換地拋屍,碰上了惡警桑坤前來報復生意夥伴,一番爭執後,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邊的羊,李維傑也借保護妻女之名,徹底踏入了“惡”的領域。

第五次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羊是種羣居動物,視力極差,當它們單獨行動時,很容易被肉食動物捕食。”此時李維傑已經千叮萬囑,確保家人們別在警察審訊時成為“獨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雖然沒有出現羊,但性質同樣重要——素察被埋時並沒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樣都是閉氣假死),李維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為了永絕後患,他默許讓素察悶死在了棺材裏,之後還用羊屍調了包——恐懼、內疚的李維傑再次去寺廟佈施,被僧人拒絕了。

因為僧人説只接受“無相佈施”:先前李維傑沒有慾望和訴求的“善”才稱得上無相,而此時他與許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負罪感的俗人一樣着了相,自然無法成行。這場佈施完全對標了前一場,僧人背後的羊也不見了。

第六次出現羊就是大雨中開棺查屍的關鍵戲份,這次更像是對前幾次的補充,羊屍曝光、眾怒難平、騷亂橫生,李維傑作的惡、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屍一樣示於眾人且無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維傑又一次回到了寺廟,此時他已決定向都彭和拉韞坦白,認罪悔過,面對僧人他問心無愧,羊也又一次現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結尾接受採訪時説,“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他們身上的毛呢。”暴亂之後的街道看似正漸漸恢復秩序,但有些東西一直都沒有變……

再結合“烏合之眾”這個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終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這個麥高芬外,《誤殺》在許多細節和鏡頭上,都彰顯了自身細緻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維傑看拳賽”和“阿玉平平反擊素察”兩場戲剪到一起呈現,不光是時間和節奏上的同步,同時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兒安安用叉子劃飯桌,讓李維傑聯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慘狀,強裝鎮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遞上了改過分數的100分考卷,聯繫到之前一家人看了電影《天才槍手》以及殺人事件的瞞天過海,顯然安安有了撒謊和不擇手段的苗頭,而這也是李維傑決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誤殺》中的慢鏡頭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大雨裏開棺的的高潮戲,幾乎全程使用慢鏡頭,進一步放大了濃郁的戲劇張力。

所有角色都匯聚在了這個看似寬闊實則狹小的空間裏,焦慮、急迫、跋扈、憤怒、恐懼、驚惶、悲愴等無數心緒都混雜在濕潤的空氣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畫面和循序漸進的音樂渲染,眾生百態輪番出現,情緒敍事一氣呵成。

此外,肖央和陳沖兩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現中年小男人“油膩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基礎上,他懂得情緒上的“收”,更顯出了李維傑的小心謹慎和口是心非;陳沖抓住了母親“老來得子”的溺愛心態,用拉韞專業幹練的一面,反哺她關心則亂、衝動盲目的另一面,使這個角色成為“誤殺”中的補充註解。

相比之下,譚卓的阿玉就沒太多發揮,像是又一個典型的“譚氏人妻”,許文姍的平平就更一言難盡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靈氣。

值得一提的是,《誤殺》還加入了許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親都彭不疏於管教素察,母親拉韞不過分溺愛素察,倘若李維傑平時不樂於助人,沒給大家留下個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時不欺壓平民,沒惹得街坊鄰居怨聲載道……故事不會走到最終一步。

正片結束前的最後一個鏡頭,是秦沛飾演的頌恩大叔接受採訪,他面帶笑意即將開口,觀眾卻沒能聽到他對李維傑的看法……

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績,無不彰顯着《誤殺》監製陳思誠以及導演柯汶利的野心。

對陳思誠來説,《誤殺》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賭,對柯汶利來説,《誤殺》是他走向更遠的敲門磚。

雖然前面説了很多優點,但此片終歸還是差了口氣:柯汶利像是一個刷題無數的國小霸,熟悉並抓住了所有得分點,可在最終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渾然天成”的順暢和從容,這是“好學生”與“優等生”之間的距離,也是《誤殺》距離優秀電影之間的距離。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接近影片的最後,當肖央飾演的李維傑站在鏡頭前説出“真相”時,相信很多觀眾會和我一樣發出疑問:與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認罪,現在這樣不是白忙活了一場嗎?

同行的朋友勸我:不然的話這電影要怎麼演下去,你何必這麼較真呢?正如肖央在片中那句已經走紅的台詞:“只要你看過1000部電影,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我也想説的是,只要你看過足夠多的電影,就知道這樣的設計並非只是要讓電影“演下去”這麼簡單。

這一切要從李維傑這個人物塑造説起。從那位黃毛同事的話中,你便知道他國小都沒畢業,從那位警察的報告中,你也可以知道他沒有父母從小就是孤兒,正是這些經歷讓李維傑更加珍惜現在的家庭,也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然而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三觀也正在形成當中的大女兒卻成為他的一個難題。

想必很多窮苦出身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經歷:會嫌棄自己的父母,抱怨他們不能給自己更多,特別是在和同齡人的對比之後,這種情緒可能就會愈發強烈。而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訊號,如果處理不好,不但和父母之間的距離會越發疏遠,甚至有可能會誤入歧途,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國小時明明成績很好,可到了中學卻逐漸變成了另一個人,因為他們是沒有辦法獨立邁過心中這道坎兒的。當然也有些幸運闖過這一關的人,但他們卻也急切想要和過去的自己切割,終身無法以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活着。

而面對同一屋檐下卻越來越陌生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通常卻是無能為力,片中的李維傑同樣如此,忍痛掏了參加夏令營的錢也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他和女兒漸行漸遠的內在問題,在女兒眼中,他變成一個一無是處的小氣鬼,形象越來越卑微。而看到女兒怒氣衝衝的背影,他也是束手無策只能是一聲歎息,他無法在女兒心中樹立起一個偉岸的形象,也無法將父愛有效地傳遞給女兒,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所以,當“處私刑”意味濃厚的“誤殺”發生之後,李維傑的第一反應是要保護家人保護女兒,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種“證明自己”的強烈潛意識在驅使着他。正如影片最後李維傑在警車裏那番獨白:“很遺憾重新拉近彼此的距離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但我希望這件事讓你真正成長起來。”他所做的這一切,正是為了讓女兒可以感受到父愛,同時重新樹立自己在女兒心中的形象。而編劇和導演也正是用這樣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有效溝通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共同的責任,不要等到悲劇發生時才悔不當初。

而李維傑最後的自首同樣是基於此。無論是拒絕接受佈施的僧侶,還是高高聳起的佛塔,彷彿都在告訴他“人在做天在看”。李維傑是一個好人,所以儘管他能騙得了所有人,但終究還是騙不了自己的良心。同時他這麼做也是要給女兒看:哪怕你有一萬個正當的理由,人終歸還是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一次父親替你扛下了,但你也丟掉了最後的保護傘,接下來的路必須自己去走。當然這次“瞎折騰”還順帶解決了黑警,摧毀警長丈夫的選情,這些可以説是邊際效益了,所以無論如何李維傑都沒有“白忙活”一場,這樣的結尾處理比簡單加一句字幕應付審查可是要用心多了。

而親子關係這個話題,除了在李維傑“正義”這一方得到展示之外,在陳沖飾演的警局局長拉韞代表的“邪惡”一方身上也得到了對立的展示。和一無所有的李維傑相比,權貴家庭的拉韞則擁有一切。一邊是李維傑捨不得3000塊給女兒的夏令營費,一邊是拉韞給兒子買了汽車,一邊是李維傑為了保護女兒捨身取義,一邊是拉韞為了兒子以身試法,同樣都是不擇手段,但她和兒子的關係,有比李維傑和女兒更親近嗎?答案當然是並沒有。可見,金錢在親子關係中雖然重要,但絕非是最重要的。看了1000部電影的李維傑可,以發現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而我們看了一部電影也該多少明白一些道理。

當然本片引發的疑問遠不止這一個。譚卓飾演的妻子問丈夫,為什麼不把換屍體的這件事告訴自己,肖央飾演的父親回答道:“我沒有什麼本事,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前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不能説他是撒謊,但至少是沒有説出全部實情。因為儘管預演了許多遍,但李維傑深知不可能萬無一失,特別還是二女兒更是如此,畢竟小孩子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了,所以他必須要瞞着她們,這也是他最後的一道防線。

至於死者的屍體究竟藏到了哪裏?我傾向於還在那口棺材裏,在原有的遺體下面,否則以李維傑的一己之力,似乎很難做到人不知鬼不覺。至於開棺當天下的暴雨,讓其他人都忽略了棺蓋上的血跡,警犬也無法正常工作,也算是“蒼天有眼”幫了李維傑一個忙,也是編劇合理的戲劇化處理。不過後來和豆友討論後覺得,還是扔到了新的施工地點埋在了地下比較合理,影片中也給出了他去鋪光纜時盯着看若有所思的畫面,唯一的疑問就是他如何做到轉移屍體的?

除了令人感慨的親子關係外,本片最成功的地方,還在於它出色完成了一次商業類型片的嘗試。監製陳思誠儘管有同為罪案題材的“唐人街系列”成功在先,但畢竟還是更偏向於喜劇風格,然而《誤殺》則截然不同,它是依靠故事和人物來推動劇情發展,而且幾乎沒有車戰槍戰這些動作戲,完全仰賴於場景切換和演員表演,依然能做到讓人時刻提心吊膽,從這一點講導演已經成功了。

説起表演,肖央讓我大吃一驚,看來即便是離開了喜劇,他依然是一個好演員。當然最讓人大呼過癮的還是陳沖的表演,她不但張弛有度細膩過人,而且十分有層次感,在丈夫和孩子面前的温柔,在警隊下屬面前的嚴厲,在審訊犯人時的狡猾,在懇求對方説出真相時的悲慼,她總是你能準確地展示這個角色複雜的每一面,所以還是希望陳沖能多演戲啊,尤其是主演電影!

不知道《誤殺》能否衍生為一個IP,但從開頭和結尾來看,至少續集並非沒有可能,希望到時候陳沖可以捲土重來,這一部裏肖央和她雖然為男女一號,但兩人其實並沒有太多對手戲,所以不負責任地暢想一下:李維傑逃出監獄,拉韞東山再起,兩人在亦正亦邪中繼續過招,新仇舊恨接踵而至,是不是聽着就有點激動呢!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在層層遞進的劇情走向中,導演巧妙的使用符號來隱喻影片所表達的人性惡與善的衝突對立。羊作為全片多次使用特寫鏡頭拍攝的一大符號,作為男主罪惡的附體,推動了人物以及故事的高潮發展。

羊第一次出現是目睹了男主為了掩蓋真相而拋車,暗喻着羊將成為“替罪羊”,第二次時是男主與警察糾葛時羊被錯殺,潔白的羊在血泊中倒地,色彩反差鮮明,此時的羊代替了男主受罰,成為了真正的“替罪羊”,當情節高潮時,第三次的羊作為線索證物出現於本不該在的棺材中,而人們認為此時是“真相大白”,皆大歡喜,但只有男主一家明白內心的罪惡無法洗刷,卻又只好讓這種罪惡感綿延下去,在冷色調下羊作為特殊符號,為影片蒙上了悲傷色彩,充滿矛盾意味,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給予觀眾思考與感悟的,惡與善究竟如何定義,在臨近結尾時,男主來到寺廟,羊重新出現,暗喻男主已放下心結決心認罪。

羊作為線索,所涵蓋的需觀眾深刻剖析,羊代表着善良與純潔,好比於在社會中祈求安穩生活的百姓們,但在法律與權利金錢的捆綁下,他們不得不選擇做“叛逆”的羊,學會抗爭與對立,但“人在做天在看”,罪惡感是永遠無法抹去的,人還存有良知,羊作為特殊的符號,折射了影片中的人性道德問題以及社會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更具有戲劇性意味。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6

近日,電影《少年的你》將校園暴力這一問題再次拉進公眾視野。有觀眾感歎:“我逃離了校園暴力,卻陷入了更深的職場暴力。”每每爆出發生校園暴力事件,都會備受社會各界矚目,而職場暴力卻少有人提及。

實際上,校園和職場都是叢林法則的受害場所。當施暴者帶着校園裏的處事法則走入社會,校園暴力便成為了職場暴力,咒罵與拳頭變成了暗搓搓的“手段”,明槍變成了暗箭。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防範校園暴力延伸到職場。

與校園裏的“小霸王”相似,職場的小圈子中也存在着很多“領頭羊”,他們往往會在周圍人對自己的崇拜、認同中找到自我價值。殊不知,真正的自我價值是從為社會作貢獻中得到的。那些從欺凌同學中尋找快感和存在感的孩子,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通過教育尚有修正三觀的機會,然而成年後還以做小圈子裏的“老大”為榮的人,更加需要被教育,更加需要反思。這些“老大”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極有可能出現暴力的延續。

與校園暴力不同,職場暴力通常是冷暴力,表現為孤立、排擠、冷落、諷刺、負面八卦等。因為成年人很少會血氣方剛地用拳頭解決問題,職場暴力顯得更加“文明”。事實上,這些冷暴力可能比肉體衝突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尚德商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在工作中被無視對一個人的幸福感的傷害最大。在研究人員Robinson調查的1300個案例中,那些遭受過排斥的人更容易對工作產生不滿,健康方面的問題更嚴重。智聯招聘也曾經做過一個關於職場冷暴力調查,發現近七成被調查的白領都表示自己曾經遭遇過職場冷暴力,遭遇職場冷暴力後,只有16.9%的人表示會積極尋找解決辦法,38.1%的受害者表示自己會整日鬱悶,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與孩童相比,成年人習慣了“打掉牙往肚裏咽”,更加懂得隱忍和自我調解。很多人因揹負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不得不為生計奔波,在職場暴力中默默投降,艱難前行。

更多時候,職場暴力是一種羣體無意識的行為。《少年的你》中有句台詞:“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只是那時,你不知道。”然而,成年人通常將同情給予孩童、老人、弱者,卻往往會忽略同齡人。我們很難意識到,一些試探性的討論、茶餘飯後的談資、同事朋友間的玩笑,怎麼會無形中傷害了他人呢?筆者認為,歸根結底是我們缺乏共情能力。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言語暴力的惡劣性,就不會覺得那些看似正常的言論非常正義、合理了。

無論是校園暴力還是職場暴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出現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做到“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通常我們在“暴力溝通”的時候,腦中誘發興奮與刺激的因素將大量分泌,從而使得人變得容易激動,並且有產生過激行為的傾向。他認為,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點、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便於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不論是校園還是職場,有人際關係存在的地方,難免會出現暴力。當社會各界都在為避免校園暴力作出努力時,我們不能放棄對職場暴力的關注。莫讓校園暴力延伸到職場,我們任重道遠。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7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30多年前,中國女排創造的體育奇蹟激勵了一代人,奏響了改革開放時代的最強音。這不僅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更是中華民族鋭意進取、走向復興的豪邁宣言。而今年的奧運會中,中國女排時隔十二年再次奪金,比賽歷程千辛萬苦,而女排姑娘們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成功。

在奧運賽場沉寂了20xx年的女排精神復活了,又見女排精神,王者歸來,不僅為中國奧運軍團注入一劑“強心針”,還將鼓舞億萬國人以洪荒之力砥礪前行,去追尋中國夢。

中國女排在小組賽排名第4的不利情況下,不畏強手、頑強拼搏、屢克強手,讓對手輸得心服口服,展示出高超的運動技能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充分繼承和發揚團結奮鬥、頑強拼搏、勇攀高峯的中國女排精神,完美地詮釋了以為國爭光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激發了國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海內外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世界的高度讚揚。

永遠不會忘記那最後一球扣殺,猝不及防,卻又在情理之中,在緊咬的比分中結束了比賽。整個賽場都沸騰了,女排姑娘們一個個激動落淚。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中國女排在教練郎平的帶領下奪得金牌!

“致敬!”“她們配得上所有的讚美”“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從深夜的里約到午間的北京,從電視機前到網絡空間,融為一片歡樂的海洋。13億中國人分享着勝利的榮光,感動於拼搏的精神。從小組賽2負3勝的坎坷磨難,到強敵環伺下的背水一戰,女排姑娘們以蕩氣迴腸的逆襲征程,不但為中國代表團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激盪起無數中國人深埋心底的愛國情懷,奏響了超越自我、頑強拼搏、團結奮進的時代強音。

歲月滄桑,歷史積澱。中國女排與中國女乒一樣,一“大”一“小”,在國際體壇上旋轉、閃爍、發光,一個是捨我其誰的王者之氣,一個是不畏強敵的亮劍精神,同樣讓中國人為之驕傲。

如果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中國女排之崛起,極大地激勵了中國人投入改革開放;那麼,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的勝利,將再度激發中國人的精神動力,自信地走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8

最近電影《少年的你》的熱映,又將校園暴力拉近了人們的視野。

近年來, 校園暴力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在我國城鄉中國小校園內, 以鬥毆打架、欺侮學生、勒索錢物、殘害師生、逞兇作歹為典型表現形式的校園暴力行為有蔓延發展的趨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學生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難免行為會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行為出現偏頗。同時,學生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學習,很少有時間或精力去關注其他知識的汲取,普遍法律知識淡薄。在學習上、生活上、人際關係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容易產生挫敗感乃至自卑感,這種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導極易產生暴力事件,暴力行為成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緒的一種途徑。

其次,當代家庭離婚率的上升導致單親家庭逐漸增多,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關愛和安全感, 從而形成攻擊性人格。有些孩童還會在家裏遭受家庭暴力, 從而養成性格孤僻、偏執和狂暴,經常成為校園暴力的主角。

再次,學校德育教育不到位,在升學率和就業率的壓力之下,很多學校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智育而忽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很多學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或者是雖然開設與此相關的課程也是應付了事,多半學校還是隻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視。

最後,一些中國小周邊環境惡劣,一些網吧、遊戲廳、歌舞廳等不宜未成年人進入的場所,無視有關規定向未成年人開放,嚴重損害了教學和諧環境。在影視文學作品、電子遊戲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暴力、場面,催生了校園暴力。

針對此現狀,筆者呼籲,唯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徹底根除校園暴力,還師生一個安靜祥和的讀書環境。

首先,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開展心理諮詢、心理問題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避免學生在遇到挫折時產生過激行為。教育學生掌握科學的自我心理調試方法,學會合理控制情緒。引導學生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其次,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兒童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父母要堅決杜絕家庭暴力,要與孩子建立友好、穩定的關係。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對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夠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對預防校園暴力至關重要。

再次,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周邊的不良環境, 如網吧、娛樂場所等按國家的有關規定進行取締、清理和整頓和嚴格管理, 以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儘量杜絕學生在校外租房居住, 避免受到各種外來傷害。

最後,還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強教師師德建設和管理,加強對教師的普法教育, 提高教師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提倡人性化管理, 在學生管理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學生的隱私權。

預防校園暴力事件必須要依靠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為我們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給他們一個和諧、舒適、快樂的校園。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9

翻拍是很需要勇氣的,畢竟珠玉在前,整不好就變成了炒冷飯、無創作、拾人牙慧;被翻拍的基本都是經典,好像沒人願意去翻拍一部眾所周知的大爛片,如果有,那更需要勇氣,傻——也是一種勇氣。一般情況下同一個國家翻拍作品超過原作的還是很少的,大多數情況下結果都不理想,華語片耳熟能詳的《龍門客棧》《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都被翻拍過,但誰還記得翻拍的版本。不同語種、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創作者翻拍改編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拿這部中國版《誤殺》來説,在保留了大體故事情節設定之下,加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中國背景、中國式親情、中國式關係處理,這樣做的效果就是更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紅白喜事要隨份子、比如拿考試成績來要求買禮物、見客户談生意要啤酒等這樣的小細節處理作為中國人更能理解和貼地氣。

片中對男主也做了大量的交代和鋪陳:因為學歷不高身份不尊被大女兒嫌棄,溝通上也有了隔膜障礙;在白天拒絕了大女兒的自費夏令營申請晚上就把裝滿錢的信封偷偷放進大女兒的房間,這樣的情節不正是中國眾多小人物和父親的形象嗎?就在你我身邊,轉頭看看絕對很多。

片中還有兩處對男主人物性格的刻畫,源於兩次挺身而出:一處是在告知受害的老者帶兒子去做傷情鑑定、另一處是在新結識的客户被警察尚坤毆打的時候上去踹了警察一腳,這兩處的情節分為明線和暗線:明線為了交代男主與警察尚坤的矛盾衝突,暗線交代了這個小鎮上的司法混亂、正義缺失;同時也為後續做好了鋪墊;為最後階段男主的殺手鐗能成功施展交代了前因(男主踹了警察幫了承包商客户、客户在男主出事的時候也回報男主幫忙打電話給素察父親都彭的競選對手從而製造輿論壓力)。

這些細節的處理也是為了加深男主的為人和行事風格:喜歡看電影並且深受電影的影響內心深處有想當主角英雄的情結、沒有高學歷但是有點小手藝可以養家餬口維持生計的市井小人物、網絡鋪建和維修需要心思細密、因為要與客户打好關係所以善於與街坊鄰居打成一片。以上這些因素彙集在一起就是一個鮮活的人,一切都很合理。

小人物通常都是懦弱的,是被欺壓的那一類,在片中有多次展現,影片一開場警察尚坤就在欺壓良善敲詐勒索,男主在第一次挺身而出後假裝在吧枱吃蠶豆,被警察尚坤叫罵的時候,男主因為害怕下巴是抖動的、男主的媳婦阿玉在看到警察進院子的時候的空洞無助的雙眼和短暫麻木的手、第二次一家人在警察局的時候,阿玉的背部一直都是抖動的,你可以説是劇本寫得好,也可以誇獎演員表演的好,但這一切都在交代影片中這種沒有公正的強權政治的現實背景。

男主和媳婦住的院子旁邊是墓地;市長候選人和他的警察局長夫人住着別墅,開着豪車,出入有跟班、上下車有人開車門;男主的大女兒因為夏令營的費用使得全家人吃飯的氣氛很緊張;警察局長的媽媽很隨便的就給兒子一套改裝過的轎車。這些情節一點也不誇張。想一想你我身邊,轉頭看看是不是很多。

影片故事的情節不做過多介紹和描述,不着筆墨在這些大家可以去電影院看得到的地方。

影片中有幾處非常值得琢磨和引人深思的地方:

#影片中我記得沒錯的話:白色的羊出現四次,第一次是男主在河邊沉車的時候,被羊發現了(暗示沒有天衣無縫的犯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羊見證了男主的犯錯過程);第二次出現在男主挺身而出後被警察尚坤拿槍指着的時候(尚坤打死了羊,而警察局長只説了一句你過分了,這隻羊代替男主承受了警察尚坤的怒氣);第三處出現在挖墳掘墓打開棺材的時候(這隻羊徹底的成為了一隻替罪羊);第四次出現在影片要結尾的時候,羊以另一種形態復活並且出現在寺廟內(昭示了真想重現、男主內心的覺醒)。

#影片中我沒記錯的話:男主去了三次寺廟,第一次去佈施是虔誠的,得到的結果是圓滿的;第二次是在做出一系列準備之後,想去求個平安吃個定心丸,僧人拒絕了,這個結果讓男主之後一直在煎熬中;第三次是結束之後,面對自己內心的內疚譴責,選擇在這裏來結束這個事件。

#結尾處:在天台上,看着被暴亂毀壞過的小鎮街區,阿玉拿着試卷過來,鏡頭拉近可以看到100分其實是70分塗改的,這是一張塗改的試卷,暗示小女兒或者妻子阿玉在經歷過這次事件之後的人格和思想也受到了改變,並且是掩蓋的那種,他們的人生和生活都已經發生改變,這和男主最開始想掩蓋誤殺真相的初心相呼應,可卻不是男主希望看到的,男主在那一刻應該是下定了決心,一是不想內心受到煎熬,更為了家人不走上歧途,注意他説去買鋼琴時轉身對阿玉説的那句話。

#誤殺:這是本片的片名,這個名字很不起眼,我看過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部被片名耽誤的好電影,後來仔細想想,片名其實大有深意,大女兒情急之下打倒了素察,媽媽阿玉嘗試着檢查沒有檢查到呼吸以為女兒那一下擊打打死了他(看過整部影片之後知道這是吞舌造成的窒息);媽媽阿玉將素察埋進了棺材徹底的誤殺了他;警察尚坤隨手的一槍就誤殺一隻羊;演變引申來看,誤殺無處不在,不一定是鋤頭,也不一定非得用槍支,可能是説過的話、也可能是寫下的文字,陳思成在映後也特別的強調了他和主創對誤殺的理解,阮玲玉當年在科技傳播並不發達的時候留下遺言:人言可畏。更不要説在資訊信息傳播如此之快的今天,有多少人或事因為以訛傳訛、因為眾口鑠金、因為眾口難辨而沒有辯白的機會、受到不公、更有甚者了此一生。如果能想到這一層,那這個名字就不負主創們想表達的心血。同時我們在來對比中國版和印度版的片名對比:誤殺--誤殺瞞天記,中國版想表達的是誤殺的過程,印度版想表達的是結果,瞞天?瞞的是誰?

#台詞:好的電影都會留下經典的台詞並且經久不衰;我上中學那會兒記得最熟的就是: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阿sir,我不當大哥好久了.......我不是證明我比別人強,我只是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要親手拿回來......世上有一種病,你永遠也治不了,那就是窮病.......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看過這部電影后,你印象中一定會留下這麼兩句經典台詞: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當你看過一千部以上的電影,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 好的台詞就是好電影的必備因素之一,從這一點上看,誤殺做到了。

#影像:專業術語我説不明白,影片前十多分鐘和結尾的十多分鐘是明亮的,除此之外的時間基本上全部是昏暗的。多處昏暗的場景和布光將陳沖的角色塑造得特別出彩,記得有幾場戲,印象特別深刻,影片一開始黑暗中的審問,在小鎮警察局陳沖被百葉窗折射的光照在臉上的時候、拖拽着小女兒親自去審問的時候、在墓地雨中的時候,當然,陳沖老師本身的演技才是根本,一個能力出眾的警察局長身份、又要忍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加上面對男主精心設計的偽證據鏈條無從下手的無力感、還要面對來自忙着參與競選幫不上什麼忙的丈夫,這麼複雜的情緒,陳沖演繹到了極致,頂禮膜拜;昏暗的基調也用在了男主一家人的身上,小女兒看見深夜黑暗中的母親要掩埋屍體、男主回到家中看見黑暗中相擁的母女二人、一家四口回到家後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男主第二次去寺廟的場景等等都是昏暗的,這一切其實都在暗示着兩家人都活在黑暗微光中,都在努力尋找那一絲希望。

#母愛:或者叫親情之愛守護之愛也成。這是這個片子矛盾激化的點。阿玉為了保護女兒,從一個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婦以身犯險,在警察找上門來的時候雙眼空洞失神、滿是無助彷徨,感覺她的精氣神就像她手中的沙一樣在溜走;警察局長這位母親角色以強大的氣場登場,有着強大權利的身份,有着候選市長的丈夫,可面對叛逆行惡的兒子卻溺愛縱容他的過錯。因為孩子,她們慢慢的以不同的姿態走在了同一條道路上。

#背景:中國版改編的最經典的地方就在於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泰國,規避了很多不可言説的因素,泰國作為中國的鄰國深受影響,所以,以後在有什麼時代背景不方便呈現的故事就讓他發生在泰國或者其他鄰國吧。整部影片從表面上看是兩個家庭的矛盾,從身份上看是平民和警察的對峙,實際上是社會基層小人物和當權利益者之間的爭鬥,是法制失衡之下長期受到壓迫的小人物的絕地反抗。影片後半段平民的發聲助威和暴動,也對應了這一點。

#蒙太奇:影片中有多場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男主在看泰拳比賽--妻女二人正在與素察搏鬥,兩邊的畫面來回切換讓觀者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在審問的過程中,警局內審問的畫面和男主事先訓練家人應對審問的畫面來回切換,看的緊張刺激揪心不已。

#致敬:從沒見過那部電影致敬的如此直白和赤裸。

#演員:主要演員肖央、陳沖、譚卓。陳沖老師自不必説,我説我是看着她的戲長大的一點不過分,數次影后加冕,奧斯卡終身評委就是最好的佐證,近些年作品數量不多,但這部電影中的表現絕對對得起演技炸裂對得起影后的身份;譚卓老師是我們吉林長春的姑娘,近幾年的磨礪,讓她參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光彩,對老鄉的任何誇獎我絲毫不覺得過分;對肖央老師的關注不多,印象不深,時不時聽別人提起的時候還停留在筷子兄弟的歌曲和偶爾電影中的客串上面,這其中表現最好的可能就是唐探2結尾處吧,看過本片之後,這是一個好演員,在節奏台詞的分寸上拿捏的很好,兼具自帶喜感的長相,給他時間和機會,未來可期。

#自首:實話的説,我看完第一遍的時候,對結尾也有過這樣的猜測,難道是為了過審。後來仔細的想過並不是這樣的,分析如下:

1、之前我説過,這一版中國版本的改編加入了很多中國的元素,中國的元素不僅體現在哪些生活化的小細節上面,誠信、博愛、寬容這些也都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東西,不會隨着移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就會失去和改變。

2、男主在移走屍體的時候發現了素察在棺材裏面一開始是沒死的,怒目圓睜的雙眼對男主是莫大的刺激和壓力,讓他一直活在忐忑和內疚過程中;

3、男主在第二次到寺廟求平安的時候得到的答覆和在河邊沉車的時候被羊發現,讓他明白世上沒有天衣無縫的完美犯罪(影片開頭陳沖扮演的警察局長也説過類似的話);

4、雨中墓地,打開棺材發現裏面是羊的屍體的時候,大家都是不可相信,警察尚坤和警察局長夫婦不相信兒子連屍體也沒有了;男主妻子阿玉同樣也不可置信(男主轉移屍體沒有告訴她),但是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男主也是滿眼的震驚在看棺材的方向,鏡頭也隨之給到棺材的全景,棺材板上面有手抓的血跡。男主在轉移屍體的時候應該是夜裏,當時並沒有發現棺材蓋上面的血跡,如果有發現,以當時男主之前做好一切偽證據鏈的心思細密程度,肯定會毀掉血跡的。如今,在眾目睽睽之下,血跡彰顯,只要現場有一兩個明白人或者有心人拿去化驗,真想馬上就會大白,這不是決定他要去自首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絕對是最重的那根。男主接下來在雨中抬頭望天,知道結果終將不可避免。

5、最後在看到小女兒那份塗改的試卷時候,才由長久以來內心的不安、忐忑、內疚變成思過、悔改,男主轉身説是要去買口琴的時候對妻子説:我是個沒本事的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擋在你們面前。這個時候已經堅定了要去自首的決心。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0

昨天晚上終於看完了日劇《一公升的眼淚》。

《一公升的眼淚》一個真實的故事,一部勵志偶像劇,是根據木藤亞也的同名日記小説和她的母親木藤潮香的手記《生命的障礙》改編而成。看完後突然發現已經沉迷在其中,拔不出來了,難受的感覺一直在頭腦中重現,這次真的受內傷了。這幾天一直在頭腦中重複裏面的場景,尤其是第八集,當亞也聽到同學們的對話後,在天橋上和男主角的對話,隨着音樂的響起,幾乎每個觀眾都胸口堵的慌吧。當同學們送亞也時,我也好想他們説:亞也,不要走。 第八集是一個分水嶺,隨着亞也的病情加重,亞也終於住進了特殊學校上學,一直到第11集,看着一個鮮活的生命消失,雖然知道亞也很堅強,但是內心應該很痛苦吧。亞也對醫生説:為什麼病魔會選上我,和對媽媽説:我才15歲啊,雖然知道世間有很多還比她痛苦,比她命運更坎坷的人,但此時,只能沉浸在其中不能自已。電視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不過改動也很多。亞也到死應該也在想吧:為什麼病魔會選上我,人因為什麼而活着,我的人生吃苦受累流淚到底是為了什麼,雖然到最後寫日記已經是她活着存在的意義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誰都明白,可自己遇上了,誰能——。

主題曲和插曲粉雪和插曲3月9日{日本高中畢業的日子},都是很好的歌曲,看完電視後,聽這3首歌曲,都會引起共鳴吧。在這不討論政治,不説眾所周知的事情,日本電視劇有很多都是勵志片,而且集數都不長,短小精悍,前幾天還看了野豬大改造,歌曲也很好聽。曾經有位高人對我説過,看了《一公升的眼淚》你不哭,我請你吃飯,我説吃什麼飯,她説吃魚翅,於是我就看了。結果魚翅沒了,我哭啊……

看完這部電視劇,讓我覺得對生命有了一種新的瞭解,在主人公最後辭世的那一刻,她斷斷續續地説”我……想……活……下……去……“那種對生的渴望,讓人心潮澎湃,蕩氣迴腸。原來健健康康的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以和最親的人,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是多麼地美好啊,總是抱怨生活的無奈與艱辛,可是和故事的女主人公比起來,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啊!

通過《一公升的眼淚》我受到了幾個啟發:1、生命的意義;2、學會堅強面對4、淚水下的堅強!

真的不曉得為什麼,現在很少再感動到流淚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幾度抽噎着,但並沒有落淚。不知道是什麼樣一種原因。看安妮寶貝的文章,也是不會哭的,但那是一種最為真切的揪心。還記得當時看《告別薇安》,結尾時,有種幸福戛然而止的感覺。莫名地想哭,又莫名地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哭。

池內亞也那一公升的眼淚裏有什麼呢?真的有用心看哦,影片中,池內亞也哭了10次……

第1次,她哭了,因為她突然間知道自己得了脊髓小腦變性症,知道這種病會讓她的身體機能逐漸喪失,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説話,直至死亡,而且這種病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治好的病例;

第2次,她哭了,因為她知道學長冷淡地選擇離開;

第3次,她哭了,因為池內亞湖(池內亞也的妹妹)是那麼地珍惜自己,作為姐姐,自己是那麼幸福;

第4次,她哭了,當得知學校拜託父母不要讓自己轉學,自己要離開朋友的時候;

第5次,她哭了,在同學心裏,有時自己真的是包袱,是負擔,更感恩於麻生真誠的付出與關心;

第6次,她哭了,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那麼脆弱,即便稍微感冒,也很容易引起肺炎等併發症,堅強地活下去,原來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

第7次,她哭了,因為麻生向她表白了心意,説自己喜歡她,説雖然不知道將來會如何,但自己希望面對現在的心情,並告訴她,以後即使她説話再慢,只要是她説的話自己就會好好聽,也會耐心地為她推輪椅,不過,眼淚裏只是滿滿的感謝罷了;

第8次,她哭了,眼淚裏是流不盡的擔心害怕,自己連一通電話都撥不了,任何一件想做的事,自己都做不了,幸好媽媽在身邊,她知道自己還有寫作,自己的日記,鼓勵着很多人

第9次,她哭了,自己寫信告訴麻生,要和他徹底斷絕關係。當問出”我能結婚嗎?“時候,哭了,明知道不可以,但還是期待着;

第10次,她哭了,最後一次哭了,我想,以後的她應該不會再哭了吧。當聽着麻生讀着讀者寫來的明信片,原來自己鼓勵了那麼多人,這次,她微笑着睡着了,説着”活下去,要一直活下去…“

一公升的眼淚,也是一公升的幸福吧。一直這麼覺得。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1

沒有花哨的動畫技術,也沒有複雜的人物情節,它講述了一個類似於西方童話中《綠野仙蹤》的故事:千尋和父母誤入一個異常詭異的古鎮,父母變異為豬,處在被宰殺的危險境地,在湯婆婆的徒弟小白,鍋爐爺爺和小玲姐姐的幫助及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一家人團聚。即便如此,但作者的感情處理得很細膩,所以很感人,即使是在八萬神仙鬼怪登場的幽冥之地,也往往能感受到日本民俗中的世態人情之美。這也是本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人不能不勞而獲,也不能沉迷於享樂之中。如同千尋的父母因貪圖美食而一發不可收拾,最終落到變成豬的悲慘境地。又如湯婆婆的寶貝兒子,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而面對錢婆婆的法術卻手足無措,變成一隻碩鼠,行動也要靠一隻蟲子來帶。相對於他們,善良勇敢的千尋卻在這樣一個世界,通過自我努力抓住機遇首先感動了鍋爐爺爺找到了工作,後又為河神洗淨身子得到了一粒藥丸,而這一粒藥丸也救了許多人。

千尋的父母在現實社會中就是那種貪圖享樂而不顧他人的自私的人,我想即便千尋將他們救回來也改變不了他們的本性,看完本片的同時也為千尋感到些許的心寒。而“無麪人”則代表了社會中的另一羣人,孤獨,寂寞,面對許多人的奉承,虛榮心膨脹,貪婪美食,最後體積越來越大。千尋,這個10歲的小女孩,只是社會中的少部分人,他們憑着他們一顆善良真誠的心拯救了許多像“無麪人”、千尋父母這樣的人。

最終千尋是找回了家,而他回了家要歸功於她時時刻刻都記得自己是誰,有明確的目標。“千尋”是她的名字,而名字只是一個代號,最重要的是能夠認清真實的自己,不要向白龍那樣迷失了自我,搞到後來自己傷痕累累,所幸他還是在千尋的幫助下找回了自己。所以,只有認清自己才能獲得成功。

除了講述人生的道理,作者還不忘提醒觀眾們環保問題,和《百變狸貓》通篇談環保不同,《千》借河神來洗澡卻洗出了一堆垃圾來提醒觀眾們關注環保問題,實在是用心良苦!

作為一部帶有神祕色彩的動畫,在令人感動的同時給人們無限的思考,藴含着許多的人生道理,絕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好電影!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2

強烈希望在電影結束的時候來個彩蛋,大家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一定激動人心!現在的小朋友就是缺少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才導致了香港問題的惡化!祖國的日益強大離不開對青年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我也想唱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親愛的祖國!國外的先進文化我們可以學,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忘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3

剛看完《一公升的眼淚》。早上出門,有點不適應微微的陽光。

抬頭眯着眼睛看天,亞也,你在嗎?我沒見過天使。不過據描寫,你那樣的,就是了吧?

脊髓小腦萎縮症,我花了好些時間記住這個名字呢。慢慢地,想使身體活動卻不能動,想要説話卻不能説,想吃的食物卻不能下嚥。無法治療。但是,智力不會有絲毫損傷。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看着自己一點點的失去,看着周圍的人被連累,無能為力。可是,因為這樣,亞也寫下的日記鼓勵了好多人。亞也曾經問:媽媽,我是為什麼活在這世界上呢?這裏,你終於找到存在的意義。

雨下得好大。“我想回到過去!想要做出時間機器回到過去!”以前看小叮噹,我就夢想有他的口袋。亞也,如果我有,一定把時光機器拿給你。就算以後再也變不出任何東西。在不幸里人會變得堅強,適當的鼓勵會得到力量。清風的頂樓,夕陽也可以很美很閃亮。“不要再説想要回到那一天,我要認同現在的自己活下去。”變得只能依賴別人,時刻受人照顧,接受退化的自己。亞也,你説過植物很偉大,任風吹雨打人踐踏,還開花。其實,你也一樣。你是一朵奇葩。知情、難過、困惑、接受、振作、幫助別人。一路走來,一步一步,不貪心,不放棄。

上帝因為很忙,於是派母親來到人間。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上帝,如果有,謝謝。最先知道亞也病情的是媽媽潮香。看她一系列的舉動,我就在想,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女人,這樣的媽媽。 “亞也,對不起,媽媽不能代替你得病。對不起,亞也。”我不需要再多話了吧。母親是個傳奇。一直都是,每一個都是。

不單單是媽媽,家人後盾,堪比鑽石之堅。不,有過之而無不及。爸爸男人又感性。之前做過很多工作,最後終於繼承豆腐店,立志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豆腐。從他這裏亞也學到,所有的遠路、歧路都不會白費的。在他為亞也戴上他親手做的土氣的手錶的時候,在他給亞湖比劃他做的衣服的時候。開豆腐店的爸爸、老跟亞湖鬥嘴的爸爸、假裝吃麻生醋的爸爸,愛哭的爸爸……亞湖是還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國中生,可是每次看到拽拽的亞湖都會哭呢。大聲吼弘樹,幫亞也完成夢想,泡在圖書館,故作堅強。亞也看着自己的妹妹,很温暖。弘樹。理加。是該憎惡命運的不公,還是該感激上帝打開了一扇窗?

“ 人是生是死,怎麼樣都行吧?自然的死亡,自然的出生。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取得平衡了,

人類也是一樣,不要勉強地生存下去。”可是,後來你卻對亞也説我想你活下去。麻生,你真欠揍。可是有一段,你對坐着輪椅、説話已經需要花力氣、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亞也告白那一段,“我……也許,喜歡你……也許……也許喜歡你……可能……”真笨拙。但那一刻我覺得這是世上最動人的告白。真實的故事裏沒有你,劇裏虛構一個你。我真高興,麻生,亞也遇到一直陪在身邊的你。就算你是不存在的。

“即使輪椅開始進入了生活,朋友卻依然是朋友。”朋友的手,很温暖。朋友的犧牲和付出都是真心的,可是朋友也有疲倦的時候。所以,任何人都是值得諒解的,對嗎亞也?也許,你從來沒有計較過。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手,可能也會為過多的負擔而抱怨,卻無法置之不理不能鬆開手,這就是朋友啊。

想説的還很多,只是有些話只能用心傳達。因為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去描述我們的生命以及生命裏的愛。

活着真好,不是嗎?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4

“小巷管家”,顧名思義就是衚衕、巷子裏的管家。他們雖然是無職位、無工資、無權力的“三無”人員,但是他們有熱心腸、有行動力、有威信,時時刻刻想的都是街坊四鄰家門口的事兒,鄰里糾紛、佔道停車、私搭亂建、公廁改造、環境提升、空巢老人……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他們每天工作的日常,這麼一看,您每天的生活還真離不開這麼一個家門口的“管家”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要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北京提出的要求”。“背街小巷是最能體現精細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衚衕延伸”。“小巷管家”作為“街巷長”的延伸和又一創新,不僅成了城市管理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也是社會治理的一項創新舉措。

這些“管家”是什麼人?他們大多由轄區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居民擔任,把街巷當成“家”來經營,每一位“小巷管家”,都有責任、有義務、有權利參與街巷的治理,履行好家庭成員的責任,把家裏的事“管”好,促進“家”的氛圍營造。

這些“管家”管什麼?那可太多了,針對街、巷環境問題和社會秩序穩定問題,每天進行巡視;對居民、單位、門店經常性走訪,瞭解基本情況,收集意見建議和服務需求;對不文明行為及時進行勸阻,遇到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及時處理;針對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項,則及時“上報”街巷長;對巡訪情況進行詳細記錄,並對已記錄在冊的問題進行跟蹤反饋。

這些“管家”為什麼能管好背街小巷?因為他們對背街小巷知根知底,管理起來更有的放矢;因為他們最瞭解背街小巷的社情民意,管理起來更得心應手;因為他們對小巷居民的情況基本都瞭解,就是新發生的問題也往往第一時間知道,管理上更及時方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小巷管家”正是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表達,“小巷管家”看似“小人物”,但他們所展現出的精神面貌,卻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新時代奮鬥者的最美表達和時代最強音。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城市一定會更美麗、更可愛、更宜居!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5

由大鵬柳巖主演,壞猴子計劃甯浩監製的電影《受益人》今日點映,今天下午我就拉着小黑前來一睹為快。説實話,我是衝着大鵬和甯浩去的,壞猴子計劃對於新導演新題材的發掘近幾年給華語影壇輸送了太多優秀的作品。並且上一部《藥神》的如此優秀表現,我相信申奧導演的這部處女作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影片全程四川話的黑色幽默讓人很是舒服,整個故事圍繞着“騙保”這一犯罪主題展開。大鵬飾演的吳大海是中國千千萬萬市井小人物的投影,妻子離世,一個人拉扯着患有哮喘病的兒子,白天當網管,晚上跑代駕,攢錢給兒子買藥,內心渴望買一套周圍空氣清新的房子,讓兒子遠離網吧香煙瀰漫的環境。吳大海的多年好友鍾會計因為協助上司挪用公款被查面臨入獄風險,需要一大筆錢。因此他慫恿吳大海跟他協助用騙保的方式讓吳大海結婚製造意外死亡,從而領取一大筆保險金。他們把目光放在了柳巖飾演的主播嶽淼淼身上。故事最終大海浪子回頭,鍾會計鋃鐺入獄,大海和淼淼成為了彼此最愛的那個人。 作品講述的是人性,當大海對淼淼真正產生感情之後,他同情這個農村來的直播女孩,飽受生活的折磨,卻對真正愛她的人十分善良。她最恨欺騙,而大海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欺騙,人與人在金錢與誠實之間稱量的是人性。嶽淼淼這個角色可愛的有些失真,最後一次直播向粉絲展示卸粧後的自己和自己真正的家,也許很簡單,到那時她幸福的歸屬。從不吃辣椒的她瘋狂吃辣椒,決賽只為了得第二名,因為第二名的獎勵是一輛電動車,大海乾代駕時用的到。這就是最底層人物的人性美,與高樓大廈的偽君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柳巖這次用精湛的演技回擊了過去所有的質疑。 整個電影笑點可以讓你捧腹大笑,拍手稱快,動情出亦可觸動我們的心靈深處。結尾處用行車記錄儀帶過整個故事的回憶,更像是一種人物蜕變的歷程。影片中大鵬飾演的大海眼神中到處都充滿了自卑與懦弱,膽小卻為了生存下去的鋌而走險,到最後為了最愛的人撞開交警狂奔,跳下水救淼淼。他敢於取捨金錢的慾望和良心的人性。 電影還認真審視了網絡主播這個頗為爭議的職業,電影給出的答案是他們也是生活中眾多小人物的一個,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為了更好的生存與活下去,在這個萬象叢生的世界,他們要在法律的範圍內守住自己人性的善良,他們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 然後談談我特別喜歡的大鵬,從電視台摸爬滾打的小主持人,到碰到了搜狐張朝陽《屌絲男士》一炮而紅,還是趙本山徒弟。火了以後,人們常常把他與屌絲掛鈎,畢竟這是個需要標籤的時代。但他的眼光不止於此,他想做優秀的演員與導演。於是就有了《煎餅俠》,最終雖然口碑不佳,但憑藉之前的人氣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票房。但此時的大鵬已經開始失去了一部分支持,票房透支讓他在《縫紉機樂隊》上狠狠地摔了一跤。我看來,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比《煎餅俠》不知道高出幾個檔次,最終卻票房慘淡。這對事業有着雄心壯志的大鵬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之後的他從未放棄,一直用更好水平的演技證明着自己幾個月前的《鋌而走險》,現在的《受益人》,每一個角色都來自市井,卻代表的是一類最大的人羣。小人物身上所煥發的人性光芒在苦難的生活面前也無法掩蓋。 生活也許百般無奈,我們卻應該依舊熱愛。最後祝《受益人》能夠票房大賣,很多人走進影院感受小人物身上散發出的人性光芒。

電影《誤殺》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6

全片的節奏比較高低起伏,沒有像開過山車那麼刺激,但也有像坐大擺錘那樣的緊張。影片開頭的描述平淡細碎,更像是在為後續的激烈、刺激做伏筆。空中激烈的緊張刺激感表現出來了,而機組人員的專業性也有比較合理的體現。在劇情的高潮階段,我身邊傳來了哭泣聲,掩面而泣的那種。也許是因為緊張,也許是因為這種信任、萬眾一心的精神而感動。整體來説,影片的情懷比較濃烈,思想高度大於故事性,可以把影片看做一個有記錄意義的災難片。

演員演戲演成什麼樣,會比較好?我覺得就是這個角色,讓人相信!相信演員演的這個人真的是這樣子的。《中國機長》這部劇裏面,很多演員讓我有了相信感。張涵予遇到危機沒有恐慌,依然用最大努力去保持平衡,這個時候他如果恐慌反而齣戲,因為一個人要保全機人的命。袁泉的眼睛裏堅定,她身着制服,去調解無理取鬧的乘客時的態度,你能相信她就是那個空姐組長,在遇到飛機故障時她的堅定眼神、用力的手指讓你感受真正訓練有素空姐的素養。還有李現,他的聲音温暖有力,遇到事的時候不慌張,危機解除的小表情鬆了一口氣,都符合他這個角色本身的面貌。我覺得這部電影中大部分的演員都演繹得平實又自然,與角色貼合,讓你能相信角色,相信這個電影本身。

電影在敍事上,如果能在支線的處理上更明晰一些更好了。比如杜江去撩的美女,比如愛好者追蹤這起事件上,表達不是特別清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gm0l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