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哲學心得體會十篇

哲學心得體會十篇

哲學心得體會 篇1

説句實話,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裏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哲學心得體會十篇

這種態度稱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於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的“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着接受驚訝。這是否暗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問題導引、學生自學的認知理論的本源和基點呢?

既然“愛智”是一種追求過程,那麼又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因為人體是物質的,有惰性同時也是軟弱的。這種軟弱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麼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願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的身體是軟弱的。人應該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師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向事物的真善美、遠離假惡醜、使學生們的素養日臻完善、成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的社會公民。

哲學的三個層次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麼?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叫做“愛好智慧”。三個層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着太陽轉,這是古人無法瞭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着理性的光芒。

從信息、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因為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説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裏,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象又洞察本質。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座?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導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樣,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自己往哪裏走。羅盤就是哲學,哲學是對人生的經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的一個羅盤或者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後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心裏面啟發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過嚴格的訓練或者是適當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如果離開哲學的話,人生是盲目的,人生變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往哪裏走。

很多時候教師不知不覺的在給學生們説“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這裏就有哲學的含義在裏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歸結為生命歷程中不同的抉擇。

書的作者傅佩榮用三句話來描寫哲學:第一句,培養智慧,這跟西方的傳統很接近。第二,發現真理。因為人常常發現變化的事物,覺得非常迷惘,你就要發現變化背後有沒有不變真實的東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後的真實,讓你知道這些變化有來源,有歸宿。第三,驗證價值。價值不能離開主體,不能離開你我他每一個人。

前面培養智慧,然後發現真理,然後去驗證價值。這樣就會使生活產生具體的改變,懂得自己往哪裏走,就像在航海的時候我有指南針,別人説這個路線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選擇。人最怕不知道,這樣選擇是受風氣的影響,受別人的影響,甚至是別人的操縱,結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後不見得是自身願意走的路。

由此看來哲學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題材。在生命的階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轉折點、重大的痛苦、罪惡或者是災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特別需要能不能有一個方向讓我知道我這樣做是對的,或者給自身這樣一個選擇的機會,讓自身可以改變生命不同的路線。

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

“人當用理性反省經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不過,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困難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也經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説吧!”到最後乾脆不想,就是因為實在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複雜的事情發生。

看書到這裏,我想,這不正是阻礙我們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嗎?我想學習哲學,應該學會用哲學性的思維,來思考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開這些迷霧。

哲學心得體會 篇2

一提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這些年輕人不禁想起在校時枯燥的政治課:老師在前面高談闊論,我們就趴在桌子上睡覺,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數還高,數學題至少還有幾個“書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馬列主義NO WAY,NO ONE!

當然,在校園的中愜意、浪漫了幾年的我們,終究會走出象牙塔,跌進這個複雜、快節奏的社會,每天在這個充滿金錢、利益的“江湖”中面對各種矛盾、處理各種關係。工作、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接踵而至,疲於應付的大腦如果不能將它們完全搞定,就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出現,於是,惡性循環產生了。此時,我們是多麼希望有一雙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過虛假的外在現象直見本質,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劍,一切困難迎刃而解。

其實,我們最最需要的那雙慧眼、那柄利劍就在我們身邊——那就是哲學——確切的説就是我們一直認為最沒實際應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下面我就將自己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體會的幾個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作以簡單論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

有人説哲學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還是向右拐的時候,告訴你左有左的好處、右有右好處、左有左的壞處、右有右的壞處。是的,哲學並沒有為我們指明向哪個方向拐,卻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權衡得失,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在你選擇了任意一個方向後,如果特別順利,你就應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痺大意,要注意陽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窪窪;如果道路比較泥濘,就要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且自己得到的鍛鍊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邊的風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沒有哲學的全面分析,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很可能會在遇到挫折後就匆匆折回,如果順利也罷,如果前途還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這些或多或少的反覆磨去了不少;而且,我們在選擇了一條路後,往往會懷着“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們繞過的坑窪、磚頭絆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響了我們前進的速度。

同樣一件事情,你可以從消極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從積極的方面去看,關鍵是怎樣調整心態:例如,我們這些年輕人剛參加工作,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會多做一些工作,許多人便只是被動的.抱怨,消極怠工;而另一些人則把它看作是一些學習的機會,主動積極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對單位、同事瞭解的渠道,或是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試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機會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哪,你的才華和能力恰恰是在這些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辨證法的分析對象、辯證思維方法應用對象。成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個硬幣,暗指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這個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辯證的去看,這個道理誰都能理解,關鍵是自己身在其中時要清醒:順境時要冷靜、別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積極的等待(也就是一邊充電一邊等待),而且要從積極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矛盾”可以泛指為“問題”、“困難”。詩有云:“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正確面對他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為什麼我們不把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哪?反正我對電腦硬件的知識的瞭解,都是從解決家裏電腦的問題學來的。

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出現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通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反而促使我們彼此加深瞭解,發展成為一種新的關係,“不打不相識”嗎!實際上矛盾的發展只有三種結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於盡;一種新的對立統一關係產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係。

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

處理各種問題要分清主次、考慮輕重緩急,説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大堆問題撲面而來,到底哪個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影響最大的,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集中起來,別的問題到要讓路,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問題辦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沒什麼大的原則性的錯誤就行了,完美主義者是最累的。

而一個問題、一個矛盾又有一方起着決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會事倍功半。比如我們通常會遇到的“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覺得“越到考試工作越忙!”,分析起來,我們不可能從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時間,所以關鍵就是怎樣在業餘時間上做文章,少睡一會兒、少玩會兒、提高點效率、平時緊張點不就行了嗎?關鍵之關鍵有成了平時要控制自己多學一點兒。另外,辦事要有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雙方總是處在不斷的轉化中;

這點大家很容易由市場上的供求關係理解,想想VCD剛出現時,“求”大於“供”,利潤很大,大量廠家一窩蜂的生產之後,矛盾就轉化了。而對於我們中有些總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金子們”,很多情況下,是在抱怨中虛度了時光,等機會真正來臨,又沒有能力把握了,變成了“用武之地無英雄”了。所以正在鬱悶的我們更要打牢基礎,要知道“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

五、量變與質變的關係;

我對這點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這也是來自鋼琴的學習,因為我這個人興趣比較廣泛,音樂、美術、英語、乒乓球、攝影樣樣喜歡,但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總想找個什麼機會彌補,後來終於知道了青年宮有這樣的鋼琴成人班,便歡天喜地的報了名,開始還挺新鮮,可每天最少得練一個小時,真是沒辦法堅持,而且老師説至少的彈兩年才能像點樣子——還得聰穎好學,後來沒倆月我就退學了。之後我就琢磨:學點什麼才能又省力見效又快哪?鋼琴得彈兩年;素描、色彩什麼的沒兩年也差的多吧;英語就更別説了,這都學了十多年了不還那樣嗎?想來想去終於明白了:什麼都得慢慢積累,別太急於求成,人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踏下心來認認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風光十分鐘,還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這其實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種的“度”的道理。節儉是一種美德——過分了就是吝嗇;忍讓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軟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別注意這個“度”:對人別太苛刻,那樣會讓人無法與你相處——也不能太軟弱、沒主見,這樣大家總是充當保護的角色,在困難的時候又沒法得到你應有的支持,當然也不願和你呆在一起;對自己別太苛刻,那樣活着會很累,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是逼着自己比別人強,最後贏了別人輸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縱,人都有惰性,誰都知道呆着輕鬆,可還得逼着自己儘量克服這種惰性,在年輕的時候多學一點東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關係;

我們總是抱怨機會太偶然,再輪到自己頭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卻沒有想到偶然中又藴藏着必然。汪國真説過:“實力就是機會!”的確,只要你有實力,在你的言談舉止中,在你處理的任何小事中,羣眾雪亮的眼睛當然能夠辨別出你的與眾不同,領導自然也會將難度一件大於一件的事情交給你處理,機會自然多了,得到的鍛鍊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認識則可以指導實踐,這可以引申到我們面臨的“學習”與“應用”的關係,通常我們在業餘時間學習,都比較辛苦。也許是因為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真的與實際相差太大,或認為有些科目如“馬克思主義哲學”、“高數”、“管理學”一類的根本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總之是沒什麼興趣,我們基本上都是被逼學習,單單為了“考”而學。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辨證法的邏輯觀點,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廣度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體,正因為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具有指導一切的普遍性,我們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個具體問題上給出明確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來沒什麼實際應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應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哲學心得體會 篇3

全書以雅俗共賞、幽默詼諧、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深入淺出、精闢敏捷的創新思維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從國中就開始接觸哲學理論的學習,雖然也知道哲學的重要意義,但是總感覺枯燥乏味,離現實生活遙遠,因此造成學而不用,學了沒用的現象。然而李瑞環的《學哲學用哲學》卻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趣,僅從他闡述學習哲學的巨大作用就能體會到這本書的獨特魅力。他在書中這樣總結道:“哲學是明白學、智慧學,學懂了哲學,腦子就靈,眼睛就亮,辦法就多;不管什麼時候、幹什麼工作都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讀完這本書,我有兩點體會:

一、任何工作都有輕重緩急之分。

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並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會變得井井有條,卓有成效。凡取得卓越成績的員工,辦事的效率都非常高。這是因為他們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高效率地完成至關重要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地平均使力,在時間上就是一種浪費。所以,在關鍵部位,在主要工作上,我們要用全部精力,將其做到最好。德國詩人歌德曾説過:“重要之事絕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的牽絆。”要集中精力於緊急的要務,就要排除次要事務的牽絆。如果不斷地被一些次要事務所幹擾,那麼就會阻礙你向目標前進的腳步。

二、善於把哲學上的方法論轉化

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環同志學哲學、用哲學的又一鮮明特色。李瑞環同志多次談起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他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我這一生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回憶説:“1965年從工人轉為幹部,從一個工廠的總支書記到中央最高領導集體的成員,中間多次轉換工作崗位,有時工作的內容和性質變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適應、很快熟悉,並有所作為、有所創新。這都是哲學幫了我的忙。”他的體會是,一個人要成長進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樹,離不開上進心、求知慾、責任感這三條,這是無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學了哲學,掌握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養成了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習慣。在一次會議上,他還總結了做好領導工作的三句話,就是:學習理論,總結經驗,研究工作。從李瑞環同志的在成長和工作實踐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在他手裏運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説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位。比如,講總結經驗。

他認為,總結經驗的整個過程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總結經驗要應用理論,學習理論要結合總結經驗。並強調總結經驗有三個條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論、辯證法和主觀能動性運用於總結經驗,用活了,用神了。在李瑞環同志的工作實踐中,佔主導的是哲學思維。哲學思維成就了李瑞環同志,成就了他所從事的事業。我從中也更加感悟到一個真理:“學好哲學,終身受益”。

哲學心得體會 篇4

下午去獨墅湖校區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旁聽了著名哲學家劉大椿教授的講座。劉教授是中國人民大學終身教授,今天他所講的題目是“科學技術哲學反思中的思想攻防”。

我並非科學哲學專業的學生,平時也很少關注這方面的書,過去所瞭解的僅是批判理性主義波普爾的證偽學説而已。聽到這個題目其實並不知道老先生到底要講些什麼,但是,我去聽講座前有着一個困惑:即是什麼是科學?對於以法律規範為研究對象的法學而言,其到底是不是一門科學呢?如果説法律以規範性研究為目的,追求法律體系內部的邏輯自恰和圓滿,或許也可以將法學視為法律科學。但是,作為科學的法學而言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呢?法學如果僅僅作為一門科學,那麼就意味着法律以客觀、普遍為追求,是不是會忽視規範本身的倫理性和正當性呢?二戰以來,人們對於法律科學的反思正是針對科學本身不具有倫理意義來展開的,將法律視為科學,也就意味着將法律規則客觀化,僅僅將法學研究視作是規則體系內部的研究而忽視了對規則之上的價值評判,其導致的結果也許就是“惡法亦法”的教條。這個問題可能涉及了對科學本身的評價,科學應不應該具備倫理評價功能?不具備倫理評價功能的科學是不是也會作惡?比如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已經可能使人類具備了克隆人類自己的能力,這種科學是否符合倫理,如果説科學就是科學,不去思考倫理的話,這種技術是不是會作惡?法律科學也是一樣,如果法律科學僅僅關注法律規則的效力和內在的邏輯而不去考慮法律本身的良善與否,那麼即便有完備的法律體系,這樣的社會能否稱為法治社會呢?

正是基於這些疑問我決定非得去聽聽這位哲學家的講座不可,一是近距離和一位哲學家接觸一下以親身感受哲學的睿智,二是聽聽一聽有關科學哲學的思想或許會對我的問題能夠有所啟發。

聽過講座之後,確實感到收穫頗豐,一是確實領略了哲學家的風範,老先生不論是報告還是回答問題都是那麼温文爾雅,那麼謙遜。先生的話也很有啟發,先生曾説:“思想上的極端給人以啟發,但行動中的極端肯定會導致失誤甚至災難。”這句話我也曾經思考過,在思想史上我們經常可以發現一些片面甚至偏激的思想,比如中國道家與法家的對立,一者厭惡權力企圖消解權力,一者重視權力以各種手段強化君主的權力,這兩種思想都曾為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當然,兩種思想都很難轉化為行動,法家的思想導致了暴秦的產生,道家思想雖然消解權力而崇尚自由,但卻無法給中國帶來保障自由的制度構建。二是對於科學的特徵和本質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提問時一位蘇大哲學系的老師曾經概括科學哲學思想史上對科學的擁護與批評的思想説這些思想,無論批評還是擁護科學,都從不同側面闡述和深化了對科學的認識,擁護者以自己的思想從正面描述了科學的概念和特點、本質,而反對者卻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了我們什麼不是科學以及科學的侷限。最給我們啟迪的是老先生做學問的態度,老先生自己坦言為什麼自己在今天大談科學的重要和意義而並不願意去過多的批評科學,是因為我們的現實問題,我們在現實中不重視科學的事情太多了,甚至打着科學的旗號反科學,將一種思想視為科學就永遠不能批判不能質疑,這本身就是反科學的。科學的本質就在於科學是可錯的,科學在不斷承認錯誤中進步。這種現實關懷是我們做學問的出發點,這點我在講座中深受鼓舞。

但是,也有遺憾,首先,作為一位哲學家,老先生今天只是敍述了科學哲學思想史上針對科學本身合理性問題的思想爭鳴,老先生並沒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個人哲學思想,老先生自己對於科學的合理性問題的看法似乎比較中庸,是屬於其自己概括的對“科學的審度”一派的,也就是即肯定科學的合理性也看到科學本身的問題和侷限。正如老先生自己所説,片面而深刻的思想給人以啟迪,然而中庸的態度就很難給人以觸動。另外,自己之前的問題,對於科學的倫理評價的問題以及法學應不應作為科學的問題依然沒有能夠得到啟發,自己對於科學哲學不瞭解也不敢提問發言。

哲學心得體會 篇5

在這個落葉紛飛的秋天,我的精神又一次受到了洗禮。上週去市政府大廳聽了周國平老師的講座,才發現為什麼有好多人會不快樂。的確,大自然賦予我們生命,但如何去呵護它卻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

幸福是什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喜歡的人在一起,讓他們感到快樂。聽起來並不是很虛幻的東西,人的一生無非就是有兩個追求,事業和情感家庭。做到了這兩者的平衡也就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達到了平衡,這時的人就是快樂的、幸福的。人生的兩大快樂是生命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人一定要健康裁談得上精神的追求。我認為人是大自然賦予的,因此就離不開大自然,我們要有閒暇在自然中享受生命。周國平老師説“永遠要把金錢作為一種手段。”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是一種給予,不是佔有;是長久的,不是短暫的;並且是專一的。"花心男女的專一愛情"是人本性的兩種趨向的體現。我很想知道一個問題的完美答案:愛與被愛哪個更重要?當你面對兩個人分別是這兩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如何抉擇?或許在我的內心,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答案。如果選擇其一但在以後達不到二者的平衡,這會事痛苦的隱患,只能接受。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確實讓不少人無奈,親情式的愛情或許能將這些人解救出來。"當把一個異性稱為戀人時,是你的愛情在呼喚;當把一個異性稱為親人時,是你的全部身心在呼喚。"兩個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不免會產生審美疲勞,容易造成對對方的不尊重。這就要求兩人"親密有間",給彼此自己的空間,要珍惜,要寬容。在這方面我沒有更深的體會,不過我想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話或許會對我有所啟迪吧!

一個人的一生,當你老了的時候能説出"我這一生很幸福"這句話,那就是成功的。或許每個人心中"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幸福的時候是快樂的。我希望我的幸福就是"感受此刻"。

哲學心得體會 篇6

我是想借《哲學與人生》這個題目和大家談談心。我十七歲進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廣西一個山溝裏待了十來年,恢復大學聯考時考回北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讀研究生,然後留所工作,一直到現在,可以説這一輩子全搭在哲學上了。哲學是我的專業,學術我也搞,比如研究尼采,但是今天我要講的不是作為學術的哲學。我覺得哲學對於我來説不僅僅是一門學問,如果當年我沒有上哲學系,後來沒有從事這個專業,我也是離不了哲學的,我要講的是這個在我的人生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學。

我這個人其實是一個特別想不開的人,從小就比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對人生的很多問題想不通。比如説,很小的時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會死的,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老想死的問題,既然必有一死,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當然還有其它許多想不通的問題,我就使勁去想,自己開導自己,同時也看看大師們是怎麼説的,作為自己思考的參考,努力要把這些問題想明白。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和自己談心,後來我就發現,這個和自己談心的過程其實就是哲學,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別大。有時候我會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穫寫成文章,你們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寫自己的感悟,實際上就是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穫告訴大家,這樣就成了和讀者談心了。很多讀者喜歡我的作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這個人不是在當老師,不是去教育別人,你有問題我來給你解決,這個我做不到。我是在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一個人不能騙自己,沒有解決假裝解決了,這不可能。開導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説通,這個過程我把它寫下來,和我有同樣問題的人看了就會感到比較親切,比較對路子。我做講座其實也是這樣,我這個人不會講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會,我只會用談心的方式來講,也就是説一説自己體會到的東西而已。

從歷史上看,其實哲學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是談心,最早的哲學家,比如孔子、蘇格拉底,都不開課也不寫書,從事哲學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談心。你看孔子,他並沒有在教室裏給大家上課,他就是和一些年輕人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然後他的一些學生把他的言論回憶一下,記錄下來,就編成了《論語》這本書。西方也是這樣,蘇格拉底也是從來不開課的,他就是在雅典的街頭跟一些年輕人聊天,後來他的學生裏有一個叫柏拉圖的,就把他和別人聊天的經過記了下來,加進了自己的許多發揮,寫了很多書。柏拉圖的著作基本上是用對話的形式寫的,主角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晚年還辦學園授課,但蘇格拉底自己既沒有開過課也沒有寫過書。

所以,從源頭上看,哲學就是談心。一個人要和別人談心,首先必須先和自己談心。我覺得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格外重要,對於我們來説,哲學首先是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活動。其實我們平時總是在和自己談着什麼的,不過大家想一想就可以發現,我們主要是在談事,某件事怎麼做啊,和某個人的關係怎麼處理啊,談心的時候就非常少。和別人談話也一樣,大量的是談事,很少談心。這樣的生活狀態基本上是非哲學的。一個人什麼時候養成了和自己談心的習慣,就可以説他已經有了一種哲學的生活狀態。

所以我説哲學其實沒有什麼神祕的,就是經常和自己談談心。談心不是談事,要解決的是心的問題,我們平時往往陷在事裏面,哲學要你跳出事來想人生的大問題、大道理,儘量想明白,這樣心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哲學就是要讓你有一個好的心態,大事不糊塗,小事不糾結,活得更明白也更超脱。

哲學心得體會 篇7

近期讀了幾本哲學方面的書籍,很有一些感觸。簡單捋了捋思緒,形成以下幾點思考:(1)當今社會,人們的功利色彩越來越濃了,隨着物質生活的逐步改善,人們越發感到浮躁、空虛和焦慮。(2)多元化思潮的衝擊,加上世事變遷,人們的信仰色彩、理想色彩越來越淡,人們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大眾化了。(3)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大課題,前提要弄明白什麼是和諧社會,然後積極努力參與其中,傾其所學,盡其所能,扮好角色。

以上是題外話,今天重點想講的是:關於哲學方面的幾點心得,準確地説是關於九位哲人九句名言的心得。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説:“如果你沒錢買一盞燈和燈油,如果你除了午夜到雞鳴這段時間,再沒有別的時間可供支配,那麼,你就必須學習哲學。”為什麼要學習哲學呢?人活一世,可以不當官,可以沒有錢,但一定愛學習、會學習,並能學以致用。而學哲學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讓你掌握學習的方法、途徑和技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讓我們遵循着這位著名詩人的勸導,來進入今天的學習內容。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一句至理名言,單憑這一句話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在他之前的哲學家,更多地是關注自然界,主要闡述的是自然的本源問題。而普羅泰戈拉第一次提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並着重指出,人是主體,自然界是客體。這一點讓我們倍感親切。大家知道,東西方的人們在價值觀念上是有差異的,有時很難調和,但是在普羅泰戈拉這裏、在兩種文化的源頭方面,我們找到了驚人的相似。“人是萬物的尺度”與儒家一貫倡導的人本觀念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把這句話説完整,應該是這樣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的存在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對此我的理解是:

(1)在世上萬物當中,人是最高級的。現在我們已有共識,關於生命的進化走過了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有機物到植物、從植物到微生物和動物、從微生物和動物到人的過程。從這個過程看,毫無疑問人是最高級的生命形式。對此,莎士比亞用最優美的詞彙進行了讚歎:“人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啊!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高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2)人是世上萬物的表率。既然人是最高級的生命形式,當然也就是世上萬物的主載,理應當好萬物的表率。但是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太往前了不説,僅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年,人們在追求幸福的實踐中,除了成績之外又犯下了多少失誤。對環境的日趨惡化、對物種的日益減少、對人類種羣的日漸失控,我們應負哪些責任?有多少時候,我們還不如一棵草、一株樹、一條魚、一頭牛做得更好。究竟人類是萬物的表率,還是萬物是人類的老師?我們應當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3)人在神上還是神下?當然,在普羅泰戈拉的生存時代,上帝還沒有出現。但是眾多的神靈是存在的,這從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希臘神話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在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時,並沒有談到人與神的關係。現在我更願意相信,既然“人是萬物的尺度”,當然也就是神的尺度。如果普羅泰戈拉真是這樣想的,我願意把對他的崇敬再加一分。

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延伸一下,並得出一個結論——幹部是羣眾的尺度。當然我這裏主要強調的是幹部應當好羣眾的表率。既不能等同於羣眾,更不能落後於羣眾。考察一個領導幹部的實績,應以羣眾的滿意度為標準。

二、“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是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儘管他生前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對西方哲學的影響是巨大的,是古希臘哲學發展的分水嶺,在他之前的哲學統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我看過一本名為《聖哲四傳》的書,裏面主要講了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的生平和事蹟。這裏姑且不論把這四位哲人放在一起寫傳是否合適,但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到蘇格拉底在作者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蘇格拉底一生閲歷豐富,知識淵博,思想犀利。他早年曾跟父親學過手藝,曾三次實際參加戰爭;他教授學生沒有固定的學堂,不收取任何報酬;他的學生無數,窮人,富人都有,就連“三十儹主”的頭目克里提阿斯也是他的弟子。蘇格拉底最震撼人心的舉動是他臨終前的言行。“三十儹主”統治結束後,民主派重新掌權。有人控告他克里提阿斯關係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論毒害青年,因此被鋪入獄。按照當時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判決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但他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反而藉此機會發表的慷慨激昂的演説。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拼命勸他逃走,並買通了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他的最後一句話是:“克里託,我們必須向阿斯克勒庇俄斯奉獻一隻公雞。”這是當時希臘人的習俗,疾病痊癒以後要向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獻祭。對蘇格拉底來説,他不是死亡了,而是大病痊癒了。他不是正在進入死亡,而是在進入生命、一種更加豐富更加全新的生命狀態。這種大義凌然、視死如歸的價值取向,不得不讓我們越發敬佩這位大哲學家、大思想家。400年後,耶穌是這樣做的;20__年後,布魯諾是這樣做的;2300年後,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也是這樣做的。

今天我強調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重點想説一下關於求知的態度。蘇格拉底能成就如此的哲學高度,跟自己謙遜的態度大有關係。如果説蘇格拉底一無所知,我看當時就沒有可以稱得上是有學問的人了。這種風格和我國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十分相近,都是謙虛不得了。孔子入太廟每問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言行,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反過來再看一下我們目前的幹部隊伍,有多少人是真正業務上的行家裏手?又有多少人不僅不懂,而且經常趾高氣昂地教訓內行!這樣的幹部,遲早會成為人們的笑柄。

哲學心得體會 篇8

久未提筆,這些年來總是為生活而奔波,忙工作,忙家庭,書也看得少了。恰逢單位活動,豐富員工生活,推薦圖書一本《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作者是稻盛和夫。本是隨手翻翻,不覺中卻被書中內容吸引,兩天下來竟也看完。好書總是會給人收穫的,粗讀下來有了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還望勉勵。

本書作者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世界500強企業京瓷企業的創始人。正如書中所説稻盛和夫的成功在於如何經營“哲學”。他所説的“哲學”指的是什麼呢?通過他所著的《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這本書我們便能從中找到答案。這也正是馬雲、張瑞敏等知名企業家鼎力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哲學可以賦予企業一種優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備人格一樣,企業也有企業的品格”是京瓷的管理哲學。稻盛和夫創建京瓷之初也並不知道該如何經營自己的企業。既然不知道如何去經營管理,那麼索性就把“作為人,何謂正確”作為判斷基準,在經營過程中他漸漸的發現企業的發展就如同人在成長一樣,需要自己獨立的品格。好的品格影響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也同樣影響每個企業人對生活及工作的態度。

企業從創建到發展經歷不同的階段。要想做強做大,首先,要有規範。明確的制定企業規章制度,完善規範是企業發展的必要程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範,企業將成為一片散沙;沒有規範,企業將不會走的更長遠。其次,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這一點很重要。企業的發展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就如同人沒有靈魂一樣,僵硬的軀體不能夠帶給我們足夠的歡樂。第三,管理者的品格。好的品格好的風貌帶給周邊的同事是積極樂觀和向上,給下級職員起到表率榜樣的作用。

“作為人,何謂正確”是書中“哲學”核心。作為管理者及經營者,需要做到勤于思考,及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作出的每一項決定是否正確,也能夠了解到員工的心裏動向及想法,知其所想,便能因材管理,利於企業的發展。而作為諸多的現代企業,大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利益最大化是每個企業最直接的目標,而忽略了“正確做人”為了賺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不惜損害企業形象,這樣的方式對於一個企業來説無異於是飲鴆止渴。書中告訴我們,京瓷企業獲得成功正是依靠“作為人,何為正確”這一最基本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來開展經營的。

“人生方程式”是稻盛和夫領悟的又一哲學。他總結為:工作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思維方式影響工作的好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熱愛工作是每一位員工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工作熱情不高漲,混日子的人在工作中是不會有突出表現的,這樣的人想要取得優異的工作成績,無異於痴人説夢。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工作結果的好壞。積極向上、性格開朗、誠實、正直、感恩等都是正面的思維方式;態度消極、否定、傲慢、懶惰、貪心、愛發牢騷等是負面的思維方式。好的思維方式影響對工作的態度,會提高工作效率,會獲得更多的收穫;而壞的思維方式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影響工作質量,出錯機率增大,而這種負面影響還會在企業中傳播,嚴重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

作為企業的一員,應該做到“腳踏實地,堅持不懈”。遠大目標和理想要想實現,必須腳踏實地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好。這樣才能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在企業中工作,還要”鑽研創新”。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就要求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了解新的知識,不斷的豐富自己,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脱穎而出。

一個企業發展的好與壞,不是管理者和經營者單方面做好就可以的,同樣也需要每一位員工的付出和配合。好的管理者應關愛員工,瞭解員工需求,培養自己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員工也應該積極響應,嚴於律己,替企業着想,發揚主人翁精神。用最高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與企業同發展共進步,共創輝煌!

哲學心得體會 篇9

生活與哲學的第一單元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講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分為兩個部分:一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二為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個關係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思維和存在誰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第二講的是為什麼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中人們在生活與實踐中遇到的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其次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的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這一節課的內容是很少的,但一開始就涉及到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等專有的哲學名詞,按正常的講解學生是聽不懂的,一旦學生聽不懂,對哲學的學習興趣就會喪失,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這一節課的安排上思考了很多。

首 先,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從哲學的研究對象説起的,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觀,那麼整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將世界進行分類?請同學們按自己的標準將世界分個類。學生有的説可以分為動物和植物,有的説可以分成有機物和無機物,有的説可以分為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星球,還有的説可以分為人和動物,等等。我繼續發問:是否可以分為我們的思想(認識、觀念、意識等)的東西和人的思想以外的東西?學生説:能,那麼這兩類有什麼特點?學生不知道,繼續啟發他們:存在於我們腦中的東西是不是具有主觀性或者叫隨意性?你想怎麼樣就是什麼樣,你的觀念可以是多變的,如在你寫小説的時候可以寫成是意識流的,在你拍電影的時候可以拍成蒙太奇的,你可以把一個人想象得十分美好,也可以把一個人想象得十分糟糕。但在我們思想以外的東西就不是我們能隨意改變的,比如我們的講台,我們無論如何用腦袋想它走,它也不會走,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不隨我們的思想而變化。這些東西我們稱為存在或者叫物質。

這樣,通過對世界的分類,將兩個非常抽象的名詞:物質(存在)和意識(思維)讓學生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為以後講物質和意識的概念打下了基礎。

其次,在講思維和存在的關係的時候,我也舉了很多事例。首先問學生你認為物質在先還是意識在先?有的學生説是意識在先,有的學生説是物質在先,我讓他們舉例説明,學生卻難舉例,説明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缺乏生活的經驗,我舉例説:比如我們平時吃的紅燒肉,是物質還是意識?學生説是物質,那麼我們是先想吃紅燒肉,還是先有紅燒肉?有的學生説是先有紅燒肉然後才想吃,有的學生説是先想到要吃紅燒肉,然後才去做紅燒肉,最後吃到口。我説,如果認為紅燒肉在先我們就説他是唯物主義者,如果説是想吃紅燒肉在先我們叫他是唯心主義者。這裏的唯物就是認為物質在先,唯心就是認為意識在先。這樣的講解也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概念讓學生理解了。雖然沒有講我們要樹立唯物主義的觀念,反對唯心主義的觀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確實存在着唯物主義的思想和唯心主義的思想,我們在起始課上沒有必要讓他們分清哪一種哲學是正確的,哪一種哲學是錯誤的。如果再講一下有的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有的是正確的,一方面是這一節課的任務無法完成,另一方面是讓學生更加糊塗。

至於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只舉了幾個事例就行了,因為對於學生來説理解這些內容並不難。為什麼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也不難,只要結合實際就可以讓學生聽懂並掌握了。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學生的思維理解教材,用淺顯的道理講深刻的內容,基本上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既讓學生掌握了本節內容的基本體系結構,又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內容,既考慮到教學的基礎性,又考慮到哲學思維的深刻性,上完課後,自我感覺還是很好的。

哲學心得體會 篇10

最近學習了豐田工作法第一章“豐田最重要的工作哲學”,深受啟發。“每個人都是領導”、“每個人都帶着領導的自覺進行工作”……,這是豐田的員工們始終堅守的工作信條和思維準則。我們在現實工作中很少有員工將自己看成是領導,工作沒有主動性,包括我自己,得過且過的思想比較嚴重。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帶着“自己是領導”的自覺來對待工作,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站在上司的上司立場上思考問題,就會知道上司為什麼會給你安排這樣的工作,上司存在怎樣的問題意識。如果你能夠時刻意識到“科長的話會做出怎樣的判斷”“部長的話會有怎樣的煩惱”之類的問題,那麼你做出的工作一定會讓周圍的人刮目相看。的確如此,人常説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你站的高度不同看問題、想問題的角度就不同了。而我現在有時還是站在“科長”的角度去看問題,那麼看到的只有現場的設備運行情況,就看不到整個生產系統的潛在缺陷和職責不明等問題。要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有所作為,就一定要思考領導為什麼要安排我做這樣的工作?如果我是領導我會想到這一點嗎?

“對自己來説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產生價值?”我一直在反思這樣的問題。不管做任何工作都應該通過這樣的自問自答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只有這樣,才會減少好多盲目的工作,避免很多無用功,節約出大把的時間,幹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工作。

在“多才多藝的人”一節中有這樣一句話——“熟練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掌握其他領域的知識。”是的,就拿我現在工作來説,如果我掌握了機、電、爐三大專業的專業知識,不管運行中發現什麼問題,我自己就會很快的做出判斷,拿出處理意見,而自己不動,就只能等着別人慢慢的分析、查找,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加強學習,努力做個多才多藝的人。

“前工序是神,後工序是客”讀完這一節感悟很深。的確如此,前面的工序沒有做好,你後面工序做得再好也是殘次品。幹工作也是一樣,前面的基礎沒打好,你後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可能在短時間內看着還可以,但時間一長存在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所以幹工作還得紮紮實實地幹,不能投機取巧,這樣才能使自己所幹的工作卓有成效。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親眼確認“現地、現物”會使判斷出現失誤。比如説,有一段時間就有人説化學供水不足了,再不處理就會出事。當我們到現場一看並不是這樣,當時因3#機組檢修,礦井水給脱硫供水啟只了一台100t/h的'泵,而3#機組啟動後負荷增加,還是那台泵運行,沒有在增加啟80t/h的泵,導致供水不足,後來調整後,補水充足,機組運行穩定。在今後的工作中,不管運行人員提出什麼問題,都必須到現場親眼看看,瞭解實際情況後,再進行有效地處理。

“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進行改善的過程,就是培養人才和使公司發展壯大的過程。公司前一陣子,因為大家都不去發現問題,開早調會一問都説沒事,導致在4月份連續出現6次非計劃停機。5月份後加強早調會提出問題,並按時解決問題,加強設備維護,從5月份到現在再沒有出現一次非計劃停機。

總的來説,《豐田工作法》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是一本值得好好閲讀的好書,它會指引我們如何去學習、去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474r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