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馬哲課心得體會(精選5篇)

馬哲課心得體會(精選5篇)

馬哲課心得體會 篇1

今天9月9號是一個很有趣的日子,尤其是對於老毛。9月9日秋收起義,9月9日進中南海,9月9日去世。甚至臘肉館都是9月9日開的。關於老毛,我的觀點依然是有大能力也有大罪。現在對於文革官方的解釋是一個錯誤,卻從未有人為此負責,哪怕是一個死人。但不可否認,毛時代起始階段讓中國人有了尊嚴,對於窮人來説尊嚴很重要。當然富人也是,但相對於尊嚴來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權力的提升才是提高尊嚴的根本途徑。

馬哲課心得體會(精選5篇)

對於生活水平,我只想説,要區分社會進步與科技進步。説十幾年前人們沒電腦手機現在有了,這不是政府的功勞,是科學家的功勞。説十幾年前上不起學現在上得起,這是政府的功勞。説十幾年前看得起病現在看不起,是政府的罪過。

講到各種主義的發展,“研究者”無非就是強調社會主義優越性,強調資本主義的本質矛盾,這不是你們研究出來的,是馬克思自己説的。説社會主義陣營顯然進入低潮期,總説東歐劇變説蘇聯解體,這從90年代就開始提,而且是黨中央再提。但其實你會發現近些年來中央根本不怎麼強調這些問題。中央只是籠統的説“社會主義優越性”,也只是通過喉舌。中央並不説資本主義終將滅亡以及要壯大社會主義陣營。一方面是因為政治因素考慮,中國那麼説會樹敵太多,另一方面其實是現在根本沒找到實際證據來驗證這句話的正確性。

當全社會的人都在説中國的GDP繁榮是假繁榮時,研究者説,社會主義的繁榮才是真繁榮,資本主義看似繁榮其實是虛假的繁榮,無非是因為良好的福利制度造成了無產階級生活水平很好的假象,掩蓋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請問,何為假象何為真實?如果生活水平提高福利變好是假象,什麼才是真的?

説到底,這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理論,還停留在了冷戰時期。那時只需要嘴皮子,不需要結合實際。

對於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我的理解是,確實比資本主義好。前提有兩點,一是人性、人的思維沒有缺陷——沒有腐敗、墮落及不勞而獲的心理,同時計劃經濟的生產完全滿足需求——這顯然不大可能;一是人民當家作主——既包括真正的民主政治,又包括國家經濟造福於民,如國企分紅給百姓。我覺得做不到這兩點,就談不上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好,哪怕只做到第二點也可以。

簡言之,一句話:共產黨利用馬克思的理論來給我們洗腦,研究者利用馬克思的冷飯來騙錢。

我沒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但我覺得他是個經濟學家哲學家而不是政治理論家。他沒説社會主義的政治要怎麼搞。實際情況似乎是社會主義意味着獨裁而資本主義意味着民主。人們不能因為獨裁於民主而判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誰好誰壞,這是冤枉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以集體所有制或者説國有為主體,但要記住國有不是黨有,國是人民的因此國有所有制就是全民所有制。社會主義不一定非要一黨制甚至不一定要有政黨。確實很大程度上不需要三權分立,因為如果能實現真正的代議制,一切可以由人大定奪。人民選舉人大,政府完全對人大負責,人大立法,人大委派掌管軍隊,但戰爭需要人大全權批准,人大代表人民實行國企的所有權。人大至高無上,唯一能制衡的只有人民的選票。這是一種可以“試一試”的方式。

什麼都比獨裁強,什麼都比什麼也不做光扯淡強,做什麼都比做影帝強,什麼都比騙納税人的錢強。

馬哲課心得體會 篇2

經過近一段時間的自己學習和黨員的幫助,本人在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在工作中向黨員同志看齊,對黨的認識更加深刻。現將本人近期思想情況彙報如下:

第一,要提高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覺性。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理論,是黨章規定的共產黨員義務的第一條。共產黨員必須懂得: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政治上的清醒來源於理論上的堅定。有些同志在重大問題上政治不敏鋭,甚至失去辨別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應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理論上貧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永遠保持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共產主義純潔性。

第二,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一個基本原則。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必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學以致用。最重要的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改造主觀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為人民謀福利的自覺性。評價一個共產黨員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麼樣,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下功夫,實現學於用、知與行、説與做的統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黨章中把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作為共產黨員的一項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當即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對社會,對經濟影響愈來愈大。因此,我們要把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掌握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提高到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來認識,從而增強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共產黨員要掌握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一靠學習,二靠實踐。要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鑽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為本職崗位上的內行和能手。

總之,共產黨員應該成為學習的模範和又紅又專的模範,不但要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要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掌握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努力創造一流的成績。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的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在工作中有了方向,有了動力。懂得幹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定要加倍認真負責,努力向黨員同志看齊,縮小同黨員同志的差距,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

馬哲課心得體會 篇3

馬哲課本來是很無聊的,今天的第一次課讓我改變了這一看法,

老馬老師叫張德昭,很有才華的一個傢伙,不過也很自負,我得承認,智慧與幽默呈正比的,課前我帶了本TIME,到下課時我竟只看了一篇,不是我的風格,我被他的講座鈎起了興趣,

第一講是關於現在學術精神的問題,其實官員腐敗,學術腐敗,社會腐敗是有共同因素的,那就是人格的喪失,具體講是官員對手中權力的敬畏感、責任感消失了,學者對科學的追求精神、敬畏的態度、對國家的感恩感消失了,夫妻之間相互的神聖義務與責任消失了,婚姻這個紐帶在現實社會的髒水中浸的破破爛爛,不經一扯。

是什麼使禮儀之邦的人們現在變得如此世俗?

小平同志説教育是改革開放30年來最失敗的,不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多年較量,西方的拜金等糜爛的思想的不斷沖刷,教師素質的衰退等等問題使我們的教育發展停滯不前,在數量和質量的度的把握上經驗不夠,大量的花大價錢培養出的學生竟不被企業所看好,畢業即失業的現象讓人心痛。

對我們而言,研究生等研究人員與兩彈一星時的知識分子比起來最缺的就是對祖國的感激報答之情,現在的輕浮之風吹遍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大家都在大量的複製論文,爭先恐後的拉項目,賺鈔票,四十個教授爭一個處長的位置更是讓他們斯文掃地,高質量的論文也不在是他們心中的唯一了,他們更多的相信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產出,國家不給錢我們是沒有必要給國家做事的。

而真到他們掙到了錢他們也就被錢控制了,被權控制了,表面的榮耀並不能掩蓋他們心中的痛苦,對失去錢權的恐懼讓他們無心去搞什麼學問,上面逼急了,抄襲竟成為了必然,這真是中國知識界的悲哀啊

馬哲課心得體會 篇4

首先,我的第一點感受:“馬哲”課的教學方法很“奇特”, 最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課程的考試方式也很“奇特”,考試的前幾天,一天到晚都在背學習手冊上的題目:單選、多選、辨析、簡答、論述。背得頭昏腦漲,想不到遇到這樣一個考試:論文和平時的作業加這個學習總結

關於上課,最感興趣的是聽老師講哲學家和歷史人物的故事及他們的哲學觀點,比如説馬克思、恩格斯、黑格爾、費爾巴哈、歐文等。聽這些偉人的故事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激勵,產生對他們的崇拜,也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但是要真正做起來,又不是件易事,特別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更是不易。也許是受到些影響,我還到圖書館借了本《愛因斯坦傳》。

發給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手冊》裏面的“人物篇” 也看過了,但發現自己“盲目”地對西方哲學家感興趣,而“中國哲學家”只是草草地一閲而過。特別感興趣的是柏拉圖,雖然他的哲學有些理想化,但個人認為這樣的理想化,再加上他的人生經歷,使之具有某種神祕的浪漫色彩。還有一個感興趣的人是尼采,特別是對他的哲學成為法西斯主義的重要思想武器這一點很想了解,但可惜的是沒有再找書來看,也就沒有了深人的瞭解。個人感覺:尼采是很有特點的一位哲學家,有別於他人。

對於《手冊》中的命題篇,我最深的感受是:有時候哲學很滑稽,比如08頁的“飛箭不動・兩段法・阿基里斯和龜”這兒個哲學命題就很有意思,兩段法給我的感覺好像是高數中的微積分,芝諾的“論證”雖然滑稽,但仍有價值,書上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所以我認為,教材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雖然對一些不合理的理論作出批評,但這樣的批評仍然非常客觀。因而仍能發現錯誤理論中有價值的一面。所以,對於任何事物,都應該以客觀、辯證的方法來看,從中發現其閃光的地方,從而使自己受益。這也是我學習了“馬哲”後認識上的一個提升。

對於“馬哲”論文,我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但由於沒有寫過論文,總體感覺倒像是一篇介紹性的文章,缺少研究,而跟哲學的聯繫也不直接,但是,寫一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也是一種“享受”。同時知道了論文是怎麼一回事。

總的説來,我發現這學期的“馬哲”課學習,總是在細小的地方有收穫,上課有收穫,讀書有收穫,寫論文有收穫……還有一些收穫則是由“馬哲”課連帶到課外而自己的發現、探索和感受到的。我想,這些細小的收穫集合起來,也就是大收穫了。

以仁就是我“馬哲”課學習的總結,雖然很幼稚,但是我真實的想法。不過,我相信我會有進步,總有成熟的一天。

馬哲課心得體會 篇5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馬哲”課是一門非常枯燥的學科,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無非是一些空洞的理論、抽象的概念什麼的。在現實社會中,‘色的實際應用度好像一點也不為人所察覺。由此,我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地認為哲學就是一門浪費光陰、消磨時光、無聊透頂的東西。於是我對它的學習不抱多少希望。然而,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居然喜歡上了它,而且是發自內心地對“馬哲”課充滿了期待,這也讓我很是意外。而這一切的轉變要從上第一節“馬哲”課説開……

進人大學後的第一節“馬哲”課,我心依然,認為這節課肯定很無聊。於是隨意地打開書,睡眼朦隴,磕睡正在醖釀之中。這時老師出現了。他一開始就討論起了吸引人的話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大學生最缺少什麼?大學本科生為什麼要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如何學好哲學?…每個人都有學好一門課的衝動,即使是很不情願。於是我耐心地聽他講着,磕睡也漸漸地消失了。老師的話很幽默、風趣,語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話語真摯,每一點都有吸引人聽下去的魅力。他在這節課上給我們講了許多以前的學姐學長們的事例,每一個都使我感觸良深:一切的文學作品,它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真”字,只有此才能打動讀者的心,引起讀者的共鳴。老師的課就是體現出了兩個字:“真” 和“情”。也正因為有這兩個字,我才真正接受了這門課,我的心靈才得以洗滌。

於是乎,我喜歡上了“馬哲”課和平易近人的馬哲老師了。但他接下來的一招,卻又讓我有些後泊不已:他要求我們寫一篇 4500字的課程論文。這的確是個高難度的任務。莫説論文是啥東西我未曾聽過,即使是對那4500字,也夠讓我望而生畏。但就是他這高深莫測的一招,讓我瞭解了論文,更讓我明白了哲學那包羅萬象的宏偉氣度以及博大精深的奧妙。因為在圖書館找資料時,我看到了好多方面的社會問題都和“馬哲”有“近親”關係。我似乎一下子知道了許多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

老師似乎有一種獨特的能力,這就是他能把書本上的知識很自然地融合到現實社會之中,就好像這些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中運用着。所以,“馬哲”課你永遠不會感到無聊,你不會有想打磕睡或看雜誌的慾望,不會覺得時間漫長難熬,因為教室裏的氣氛總是輕鬆、活躍,笑聲盈耳。

一學期的“馬哲”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像現象與本質,它可以用來剖析人的行為及內心世界,讓你不會盲目地順從或崇拜,而是更深人地去分析;還有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各種事情,用生產力的理論去解釋我國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等等。總之,通過“馬哲”課的學習,我感覺到我成熟了,我聰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是我的心靈洗滌之路。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會了我辯證的思維

半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將要在今天下午畫上句號。為了能夠交上一分滿意的答卷,為了能將最終的句號劃得圓些,我們在緊張的複習中度過了這不安的兒天。然而,就在我犧牲了中午的午休看完了學習手冊上所有選擇題,然後用涼水洗了把臉後匆匆趕到考場時,老師宣佈了新的考核計劃。我不禁佩服起老師的創意。對於被高中時鋪天蓋地的試卷訓練到麻木的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閃爍點,看到了大學學習本質的東西,我很激動,能在 “馬哲”課程終結的今天,得到這番收穫,讓我對大學“教”與“學”有了新的認識。

這學期我們開了十門課,其中理論課有六門,而我們最喜歡的是馬哲、社會學、心理學。學生對於一門課的喜歡和興趣主要產生於兩個方面的根源。一是因為學科內容的新穎,比如社會學和心理學是我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學科,因而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而另一方面是該學科的任課老師,他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能夠激起學生對這一學科的興趣,比如“馬哲”這一課。

“馬哲”的內容對於學文科的我們來説,並不陌生。國中、高中階段就已經對其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只是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地來學習。其實在以前,我一直認為這門學科枯燥乏味,但經過了這半年的學習後讓我徹底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

老師的教學不是單調的平鋪直敍,而總是用一些恰如其分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方便事與理結合起來記憶。許多名人的事蹟、名言警句都來自“馬哲”的課堂上,記載在筆記本上,貯存到我們心裏。比如老師引用國家領導人在訪美時所作的演講:“將美國社會的一個小問題在中國乘以13 億,就成為一個大的問題。將中國某一產業的鉅額產值除以13億,就成為一個很小的收益。”來教會我們什麼是辯證思維,什麼是中國的具體國情,什麼是中美之間的差距。

老師讓我們開了個寫課程論文的頭。這個經歷和感受至今留在我們心頭。記得第一節“馬哲”課上,老師就佈置了十週後要交的一篇四千多字的論文,對於從未寫過論文的我們,對於大學聯考作文僅要求八百字的我們,當時的確嚇蒙了頭。不過老師細心地給我們講述了他收藏多年的那篇關於美國教育的一篇文章,講那個就讀於美國一所國小的中國小男孩寫論文的故事,就這樣掃消了我們第一次寫論文的許多顧慮和強烈的恐懼心理。以至到了十週之後的那堂課上,我們手握着各自用汗水和精力換來的第一份論文,自豪地站起來,大聲説出我論文的題目,我寫它的原因及我淪文的結構。那整整兩堂課的交流,不僅讓大家找到了自我的價值感和滿足感。更讓我們對於論文多了一份經驗和思考,70多篇論文展示着70多份心血和才華,閃爍着70多團思維的火花。然而,我們有沒有思考過,激起這些火花的人是誰?給我們提供交流機會的人是誰?讓我們展示自己的人是誰?

半年的“馬哲”課程就要結束。站在終點的位置上,回首曾經走過的路途,忘了是從哪裏開始的,記住的只是一串一串的腳印。或深或淺地留在我們曾經一起走過的路上,記載着我們付出過的,我們收穫過的。從最開始的緒論,再到唯物論,接着是辯證法,然後是認識論,還有後來的唯物史觀,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顯現在我們腦中。一點一滴的知識從去向不明的三寸粉筆頭傳播到我們的腦裏,從老師的三尺講台傳播到我們心裏。也好,對於哲學的遼闊,我們所瞭解和掌握的知識和信息顯得非常渺小,但我們無海地走過了這半年。我們確確實實收穫了很多很多,我要感激我的“馬哲”課,更要感激教我“馬哲”課的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87v4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