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師期末教育心得:看見自己的旅程

教師期末教育心得:看見自己的旅程

看見自己的旅程

教師期末教育心得:看見自己的旅程

期會考試結束了,寒假就不遠了。如何安排孩子寒假出行,開始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開始計劃冬令營之前,我們也一再問自己,為什麼開始一次旅行。在這裏我想用先給各位家長轉述一個在全國自然教育論壇上聽一位美國先生講的故事:

一個美國印第安族叫拉瓦霍族,這一族人住在美國的西南部,住在大自然裏。那個地區的學校裏,美國人小孩和印第安族小孩在一起上課。美國老師有一課教他們畫畫,在一張很大的紙上,把自己畫上去。美國白人小孩,把頭、手、腿、腳整個身體佔滿整張紙。但是,你們猜猜,印第安族的小孩怎麼畫?他們的畫完全不同。在同樣一張大紙上,他們畫了一大片沙漠,一個大山的峽谷,然後是藍天......他們是不是忘了畫自己?不是。他們只是把自己畫在一個小小的角落。印第安族小孩從小生長在大自然,他們的族人教導他們,他們是周圍大自然的一部分,好像就是大自然的手、腳或者小指頭。

不知道這個故事有沒有觸動你,但對我的觸動很大,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的教育生活。我們到學校班級去給孩子講故事做活動,發現孩子不願聽課,不會聽課,不會合作,在自己的世界裏飄着,就像那個把自己畫滿整個白紙的白人小孩。

紛紛擾擾的各種教育的興起,都需要實踐和時間去驗證。就像我們不斷提高烹飪手法,但真材實料是一切技法的基礎,還有重要的是讓我們的自己保持對高品質的味覺。知識當然應緣起並回歸實踐,黃宗羲、李時珍、徐霞客都是榜樣,王陽明知行合一也意在此。當前林林總總的辦學有些眼暈,包裝太花哨太華麗了。近兩年我的腦子裏不斷蹦出的詞是返璞歸真,遊和學都是做事,出發點是正心誠意。我不反對富有生機和創造的結合,君子六藝,本身就有實踐的內容。比如最近極愛聽的蔣勛的講述,建立在紮實根基之上,優雅而時觸及心靈,既踏實,又有魅力,是理想的風格。

自然教育這兩年在蓬勃興起,很大的原因是社會快速的發展產生了很多隔閡和不真實感。回想我們從八年前開始做親子游,其實就不知不覺有些走進了自然教育的序列,去尋找真實生活的美。

我理解自然教育,是幫助小孩子去理解他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讓他們深深地在心裏感受到,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他們中間,他們也在自然裏。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一切合作能力的基礎,是三觀培養的基礎。

在拉瓦霍族旁邊,另有一個印第安族,這個族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然名”。曾有一位外國人,去探訪他們自然名叫“湖山”的族長。在與湖山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後,這位探訪者開始大膽問湖山族長:“你明不明白白人呢?”族長回答:“當然我不明白他們,因為他們太忙了。其實我覺得白人有一點不正常。他們的思想,全都是用腦袋去分析、去思考的。”探訪者覺得,當然人類一定要用腦袋去想問題,去認識理解事物,有什麼問題呢,沒有不正常啊。但是他很尊重湖山族長,心裏頭有疑問,他就再追問:“那你覺得不是用腦去思想,那是用什麼呢?”族長告訴他:“我們是用心去思想的。”

“要締造一個真正敬愛自然的社會,我們要給予它的公民在自然裏脱胎換骨的體驗。將自己對自然敏鋭的感悟力和熱愛之情,傾注在了户外教育活動中,以遊戲的方式把孩子們帶進了奇妙的大自然,體驗自然的純美,共同分享自然的樂趣。只要多一點專注力就能帶來很大的差異。全然投入自然的經驗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妙不可言的,全然沉浸於當下,經驗永恆感,深刻感受玩耍的過程所帶來的喜悦。

我們一定要用心感受去了解大自然。現在教育普遍都是很重視頭腦知識,但理性只是去描述大自然,去分類,這些當然也是重要的,去認識、瞭解每一個品種不同的特點。但最重要的,是要用我們的直覺。其實直覺就是一種平靜的感受,我們要去感應到這一切事物後面,底下的歸依性。

在《傾聽自然》的序言裏,約瑟夫寫到:如果一個人的思想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變換,那麼,他又如何能夠感受到自己與他人、與自然之間那種深刻的聯結呢?要用“連接”還是“聯結”。它們有何不同?我想,這兩個詞使用上的不同,反映的是與自然關係深度的不同。連接,是彼此互相銜接,“身入自然”。而“聯結”,是彼此融合,“深入自然”。先身入,然後深入。這也是“流水學習法”的深意,全神貫注,全然投入。跳出告知的學習模式,去親身體驗。

電子媒介對我們注意力的碎片化影響太嚴重了,紛繁緊張的現代生活不斷地在干擾我們的知覺,以至於全神貫注成為稀缺資源,專注便是一種競爭力。進行深度的自然體驗,可以培養這種全神貫注的心流狀態。

微軟曾做過一個研究,比較加拿大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跟鯨魚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孰長孰短。20xx年,受測的加拿大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可以維持12秒,但是十二年後的20xx年,加拿大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縮短了1/4,只剩下8秒。而鯨魚,20xx年集中注意力時間是9秒,20xx年還是9秒。鯨魚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跟加拿大人比,贏了一秒鐘,所以跟加拿大人談話,要小心他們的專注力不是很強。其實加拿大人已經比美國人、中國人更放鬆,專注力更強,所以難以想象國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會有多長。這也是對我們平時教學中體驗到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説不會聽課的一種驗證。

讓每個人產生興趣與敏感度,汲取有益的體驗是教育需要的升級。我們已經越來越能方便的獲取知識,但如何代謝變成我的一部分卻越來越困難。

自然中一切最簡單的,都帶來最豐富的感官體驗。郊野之中發展的不僅是五感,更有意志力和十二感官的綜合發展。

“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這是很多人熟知的一句話,其實我想靈魂和身體其實一直會在一起,都在路上。只是我們能否真的“看見”。沒有“看到”,方法再多也很難產生效果。旅行是一種在路上的方式,所以我説:我們真的瞭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的孩子嗎?不見得。”包括我對自己的孩子,有時我也需要跳出來,或通過老師去更全面的瞭解他們。旅行就也是一種跳出平時生活模式的方式,讓我們有一次反觀的機會。事實上,現在很多父母的困惑,都源於沒有真正的看見孩子內心的問題,所以導致在錯誤的方向上使勁努力,卻仍不見效。

旅行不只是向外的觀察,更是向內的反省。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我們也問自己了:我們真的能夠通過五天、七天讓孩子掌握什麼嗎?這個答案當然是“不能”,任何一個短期的教育行為,誰也不能確定的説可以讓孩子學到什麼。但是它卻可能是一個“喚醒”和改變,喚醒孩子,喚醒父母,而這也是我們做活動的初衷,更看中的是這段旅程中,我們讓孩子感受到了什麼,我們看見孩子什麼,而通過這些,我們又能夠給孩子的父母什麼有益的幫助。因為所有的最終是為了幫助父母更深的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為他們的教養帶去一個方向。

印第安有一句箴言:“學習無處不在,在風中,在河流,在食物,在傳統儀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愛之中。”就像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來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時下是一個充滿創新和變革的時代,教育應是幫助人們為那些目前尚不存在、也無法被清楚定義的未來工作而做好準備。我們今天教育已經從1.0的教授版本(學習者就像一個信息接收器)到2.0的成長版本(學習者之間進行溝通,探究)。新的教育3.0版本是一個更開放的版本: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

允許一切事情自然的發生。冬天是一個收藏的季節,我想和大家一起守望,一起去看世界,看孩子,看自己。相信真實的力量!

本文作者:小新繪本館

公眾號:小新繪本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xgkp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