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師能力提升心得體會(通用4篇)

教師能力提升心得體會(通用4篇)

教師能力提升心得體會 篇1

教學應該是一個幸福的過程,但我們經常會感到不幸福,是因為我們沒有和學生完美相遇,學生想往左,教師想往右,我們與學生背道而馳,漸行漸遠,又怎麼會幸福呢?

教師能力提升心得體會(通用4篇)

對我而言,今年有幸聆聽盧臻老師主講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目標制定與敍寫的講座就是一場與幸福相約的過程。

教學評一體化教學,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很久以前教育學家泰勒就提出了關於課程開發的系統觀點,即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四個環節。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正是源於此。

美國課程專家安德森也提出了有效教學需認真考慮的四個重要問題:

1、學生學習問題——在有限的學校和課堂時間內,什麼是最值得學生學習的?

2、教學問題——如何規劃和傳遞教學,使大部分學生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3、評估問題——如何選擇或設計評估手段或程序,以提供有關學習效果的準確信息?

4、匹配問題——如何確保目標、教學與評估彼此一致?盧臻老師的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也與此不謀而合。

而要真正把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應用於我們的教學當中,首先我們必須能夠制定好教學目標,沒有一個好的目標,過程和評價以及一致性問題就無從談起。所以幸運的是,有機會與盧臻老師面對面,聆聽她親自給我們講解目標的制定與敍寫。盧臻老師把學習目標的制定與敍寫分為了三個步驟:依據課標,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依據文本,制定準確的學習目標;依據學情,制定適切的學習目標。經過這三步的學習、實踐與展示,我們對目標的制定與敍寫越來越清晰,制定出的目標也越來越合理。

她從理念上説明了解讀課標並不是一種新生事物,是教學回歸、追求本源的必由之路。只有解讀課標,才能回答好“把學生帶到哪裏?”“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裏?”、“你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那裏?”這三個問題。只有解讀課標,才能使教師明白我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做到上“明白課”;只有解讀課標,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師的“設計教學的能力”、“實施教學的能力”、“評價教學的能力”三種基本技能。

盧老師講到,目標最主要部分是:知識與技能。對於技能我過去存在較大的誤解。我原以為技能也可以是學生學習的方法,會説出,會説出都屬於技能。技能並不是僅僅限於運動的技能,也包括心智技能,正是對這一個個技能的訓練,才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過去我重點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忽略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過去注重對學生個別知識的教授,而忽略了引領學生通過這些知識總結出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

盧老師講的目標分解中的逆向倒推法給我觸動很深。盧老師將目標分解為中心目標、支持目標、基礎目標。老師對目標的分解實際也就是對教材的一種解讀,中心目標提煉出本節課我要教什麼,支持目標提煉出我要怎麼教,基礎目標體現出學生自學掌握或者已經掌握哪些知識,通過層層遞進,使教師對教材把握更清晰,對如何教也做到心中有數。當完成目標的續寫時,這一節課的輪廓基本也就出來了,真是的做到事半功倍。這也是老師説的,“一勞永益”。

盧老師的講座生動活潑,不空講概念,列舉多個學科的實例,實例從國小到高中都有,非常通俗易懂。盧老師在分析評價設計的時候舉的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她説:“傳統的評價好比有一個陰井蓋子丟了,我們就躲在一邊觀察有多少個人掉下去了。而正確的評價好比在陰井旁邊放一個提示牌,提醒路人。”反思自己的教學果然如此,每次進行完新課都會進行課堂練習或者檢測,目的就是看看誰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誰不會,一旦發現誰不會就歸結為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在評價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有一個評價的標準,而且評價不應該只是一種檢測,評價的功能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的,這是我們的誤區。盧老師提到了課堂評價的現狀:有評無效,評價不具針對性。課堂評價是課堂有效性的可靠依據,是學生學習的證據,如果將之自然地鑲嵌在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就能夠有效遏制課堂教學跟着感覺走的盲目性、隨意性。

通過這兩天的學習,我收穫很多內心滿滿的激動和感慨,感謝盧老師的傾情講解,感謝學校為我們組織這麼有價值的活動,同時我也會努力努力再努力在提升自我,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爭取讓自己的每一節課上的明白,上的高效。

教師能力提升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__縣國小教師全員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

7月27日上午,我在縣__高中參加了20__年__縣國小教師全員能力提升的培訓,本次培訓旨在提高我縣國小教師的師德修養、專業知識、課堂教學能力、課題研究能力等,切實提高我縣國小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技能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水平。通過傾聽王飛專家、優秀教學能手曾蕊教師的精彩講座,我受益匪淺。針對王飛專家的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關鍵在於返璞歸真這一課題,我有如下的啟發與思考。

當今的國小語文教學改革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增強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應該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於諸多原因,國小語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不符合語文新課標精神、偏離語文學科性質和特點的教學行為也是比較多的。而作為一線國小語文教師的我們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才能把握好語文課堂固有的本色,做好真正意義的語文教學呢?只有注意語文學科的特點,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返璞歸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本色。

1、立足文本,明確目標,方顯本色。

語文教學離不開字、詞、句、段、篇,離不開聽、説、讀、寫,離不開感悟、積累和運用等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活動。一堂真實本色的語文課,需要師生共同關注文本,讓學生和文本零距離接觸,通過閲讀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來積澱知識、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挖掘文本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人物心情,深入地理解文本,從而促進言語能力的提高。

因此,把握好語文教學固有的本色,展現真實、有效的課堂,教什麼,怎麼教,學什麼,怎麼學,都應要回歸到對文本的閲讀體驗中來,緊扣文本這個重點確定教學目標,以學生對文本的閲讀體驗為着眼點扎紮實實地教,給學生充分的識、寫、讀、背的時間,讓學生理解、掌握、積累和運用字、詞、句、段等最基礎的語文知識技能。這樣才不失語文課堂教學固有的本色,實現真正意義上返璞歸真的語文課堂教學。

2、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盡現本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的主體是學生,讀書是閲讀教學的主體環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應該佔有課堂教學的主要板塊。因而,語文教學應該重視朗讀,讓朗朗書聲迴歸課堂,迴歸校園!應該讓學生學會享受朗讀,用心吟誦,讓自己的心與文本產生共鳴。朗讀,要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功課。因為讀是學習語文的有益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覆朗讀,才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可以説,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還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路徑。

也許,有人會説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少讓學生讀書,可也沒見成效。那麼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這是為什麼呢?在一些公開課中我們會看到老師讓學生用各種方式去讀書,有齊讀,小組讀,開火車讀,分男女讀等等,形式多樣,五花八門,課堂上可謂是書聲琅琅,餘音繞樑。可每一次讀書老師都沒佈置讀書的要求,學生沒有明確讀書的目的,那麼像這樣沒有明確目的的朗讀,豈不是一種“走過場”的形式?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是關鍵,但不可盲目地讀,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讀書訓練,既要從教材特點出發,又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學生讀書,努力做到:首先有明確的目標。讀書的方法很多,什麼時候該用哪種,教師應給予引導。訓練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培養語感,受到薰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即“初讀感知——精度領悟——品讀玩味——誦讀積累”。其次要給學生留有足夠多的讀書時間。一般情況下,時間和效率是成正比的,課堂上安排學生讀書時間的多少,往往會影響着到閲讀教學的質量,所以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切忌“走過場”。

3、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突現本色。

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説、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語文課堂特別強調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紮實的訓練在課堂上閃光,同時使學生能力的得到提高。例如:練習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個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語文能力。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掌握這種能力,訓練的方式多樣,教師可訓練學生用抓住文章重點詞語進行説話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把理解內容和語言訓練合二為一。而且在我們的課堂中,應努力讓訓練成為課堂主旋律,讓學生在字裏行間去尋覓去探索,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還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

4、運用真實有效的評價語言,更現本色。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倡導激勵性評價。但不知從何時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勵性的評價變得虛偽了許多。公開課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位學生剛回答完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或剛結束一段課文朗讀,老師馬上説,“你真棒”、“你真聰明”等等,如此單調重複的評價,並沒有引起學生的興奮。他們對於此類的評價漠然置之,這樣的課堂評價豈不就是一種形式嗎?

課堂評價不僅僅表現為一些鑑定行的語言式評價,更多的應該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贊同、一個微笑等等,以此給學生激勵和讚許,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保持旺盛的學習精神,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新方法新思維的運用,還要不忘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把握好語文課程的性質,還原語問味兒,迴歸語文本色,返璞歸真,簡簡單單,紮紮實實,才能切實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

教師能力提升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xx縣國小教師全員能力提升培訓心得體會

7月27日上午,我在縣xx高中參加了20xx年xx縣國小教師全員能力提升的培訓,本次培訓旨在提高我縣國小教師的師德修養、專業知識、課堂教學能力、課題研究能力等,切實提高我縣國小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技能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水平。通過傾聽王飛專家、優秀教學能手曾蕊教師的精彩講座,我受益匪淺。針對王飛專家的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關鍵在於返璞歸真這一課題,我有如下的啟發與思考。

當今的國小語文教學改革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增強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應該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於諸多原因,國小語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不符合語文新課標精神、偏離語文學科性質和特點的教學行為也是比較多的。而作為一線國小語文教師的我們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才能把握好語文課堂固有的本色,做好真正意義的語文教學呢?只有注意語文學科的特點,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返璞歸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本色。

1、立足文本,明確目標,方顯本色。

語文教學離不開字、詞、句、段、篇,離不開聽、説、讀、寫,離不開感悟、積累和運用等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活動。一堂真實本色的語文課,需要師生共同關注文本,讓學生和文本零距離接觸,通過閲讀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來積澱知識、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挖掘文本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人物心情,深入地理解文本,從而促進言語能力的提高。

因此,把握好語文教學固有的本色,展現真實、有效的課堂,教什麼,怎麼教,學什麼,怎麼學,都應要回歸到對文本的閲讀體驗中來,緊扣文本這個重點確定教學目標,以學生對文本的閲讀體驗為着眼點扎紮實實地教,給學生充分的識、寫、讀、背的時間,讓學生理解、掌握、積累和運用字、詞、句、段等最基礎的語文知識技能。這樣才不失語文課堂教學固有的本色,實現真正意義上返璞歸真的語文課堂教學。

2、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盡現本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的主體是學生,讀書是閲讀教學的主體環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應該佔有課堂教學的主要板塊。因而,語文教學應該重視朗讀,讓朗朗書聲迴歸課堂,迴歸校園!應該讓學生學會享受朗讀,用心吟誦,讓自己的心與文本產生共鳴。朗讀,要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功課。因為讀是學習語文的有益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覆朗讀,才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可以説,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還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路徑。

也許,有人會説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少讓學生讀書,可也沒見成效。那麼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這是為什麼呢?在一些公開課中我們會看到老師讓學生用各種方式去讀書,有齊讀,小組讀,開火車讀,分男女讀等等,形式多樣,五花八門,課堂上可謂是書聲琅琅,餘音繞樑。可每一次讀書老師都沒佈置讀書的要求,學生沒有明確讀書的目的,那麼像這樣沒有明確目的的朗讀,豈不是一種“走過場”的形式?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是關鍵,但不可盲目地讀,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讀書訓練,既要從教材特點出發,又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學生讀書,努力做到:首先有明確的目標。讀書的方法很多,什麼時候該用哪種,教師應給予引導。訓練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培養語感,受到薰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即“初讀感知——精度領悟——品讀玩味——誦讀積累”。其次要給學生留有足夠多的讀書時間。一般情況下,時間和效率是成正比的,課堂上安排學生讀書時間的多少,往往會影響着到閲讀教學的質量,所以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切忌“走過場”。

3、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突現本色。

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説、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語文課堂特別強調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紮實的訓練在課堂上閃光,同時使學生能力的得到提高。例如:練習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個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語文能力。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掌握這種能力,訓練的方式多樣,教師可訓練學生用抓住文章重點詞語進行説話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把理解內容和語言訓練合二為一。而且在我們的課堂中,應努力讓訓練成為課堂主旋律,讓學生在字裏行間去尋覓去探索,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還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

4、運用真實有效的評價語言,更現本色。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倡導激勵性評價。但不知從何時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勵性的評價變得虛偽了許多。公開課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位學生剛回答完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或剛結束一段課文朗讀,老師馬上説,“你真棒”、“你真聰明”等等,如此單調重複的評價,並沒有引起學生的興奮。他們對於此類的評價漠然置之,這樣的課堂評價豈不就是一種形式嗎?

課堂評價不僅僅表現為一些鑑定行的語言式評價,更多的應該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贊同、一個微笑等等,以此給學生激勵和讚許,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保持旺盛的學習精神,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新方法新思維的運用,還要不忘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把握好語文課程的性質,還原語問味兒,迴歸語文本色,返璞歸真,簡簡單單,紮紮實實,才能切實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

教師能力提升心得體會 篇4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弘揚、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已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一切教育改革將最終發生在課堂”。因此,教師素質對教育而言至關重要。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從時代和發展的高度來重新定義教師教學基本功,使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磨練、昇華出新時代教師所需要的教學基本功。

學校教育中實施學生主體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學生主體發展的重點在課堂上。因此,在教育中,首要任務是建設一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師隊伍,以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應該注重教師的培訓,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同時,還要求教師自身學習,關注自身專業發展提高。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依據一定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生命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具備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學方案設計的能力,教學內容的駕馭能力,教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的能力,瞭解學生的能力等之外,還應具備一下能力:

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認識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能力。有學者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包括具體學科教學能力、一般教學能力和教學認知能力三種。具體由下述幾種能力構成:1.認識能力,主要表現為敏鋭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記憶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等;2.設計能力,主要表現為教學設計能力,包括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選擇與運用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能力等;3.傳播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等;4.組織能力,主要包括組織教學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課外活動的能力、組織培養學生優秀集體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協調內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組織管理自己的活動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學中的師生交往能力。

二、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

在職教師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應成為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國小教師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必須通過繼續教育為他們的教師生涯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保持教師的知識之源永不枯竭的在職培訓,不應當是有意安排的時斷時續的活動,而應是持續不斷的經常性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與傳統的在職培訓方式相比,校本培訓更加關注教師所在的學校及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因而更能激發學校和教師參與的熱情,使教師培訓更具活力和更有效益。校本培訓應緊緊圍繞着學校和教師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要,重視教師已有的實際經驗和現存缺陷,使教師培訓在與本校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基礎上,不斷向着多樣性和開放性轉變,注重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三、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

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是每位教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其目的是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圍,以保證課堂教學盡然有序的進行。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合理選擇教學手段,還要維持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時準備有效的處理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件,營造積極活躍的教學氣氛,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能力,資質管理好課堂教學要貫穿教學活動始終。

四、掌握新理念與新要求

21世紀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學常規,靈活地運用和處理教材,處理好分科與綜合、持續與均衡,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會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利用課件、設計精美的板書、進行教學活動創新等。

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指“教師綜合已有知識、信息和經驗,產生有別於他人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要培養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高素質和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勇於創新觀念,不因循守舊,在工作中不斷的有所創新,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總之,在職教師應該以科學發展觀和科學的人才觀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科專業特點,體會和探索提高教學能力及教學水平的途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掌握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摸索,循序漸進,發揮自身優勢,汲取豐富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在教學中逐步完善起來,為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打下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mglp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