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精選25篇)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精選25篇)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

《世説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羣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讚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説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黴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説:“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裏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後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於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精選25篇)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多少風起雲湧,多少豪傑閃耀,每一段歷史都宏大而壯闊。《世説新語》這本書,保存着南北朝時代一羣風流雅士的點滴瑣事,還原了一段亂世裏的個性言談風貌,生動真實,讓人倍感親切。

我印象最深的《世説新語》故事是“王藍田吃雞蛋”這一則。“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短短六七十個字,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人物罕見的天真和傻氣,而且幽默風趣地暗示我們:性情急作文躁的人,一旦遇上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極不耐煩,可是發脾氣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引向更糟糕的一面。急躁,其實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遇到問題時應先平靜下來,調整好心態去對待,事情才有可能得到合理解決。

仍拿王藍田來説,他暴躁地的和一個雞蛋過不去,而面對謝無奕的謾罵卻能“一言不發”,這又體現出他心胸寬廣。

東漢末到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但《世説新語》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士人的純真和痴情,這一點點純真,歷經千年一直感動着無數讀者,包括現在的我。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3

劉墉的《世説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閒暇空餘終於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説,看似動作很慢,起牀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説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很多的觀點,我都很贊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着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來越侷限了,方式越來越單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敗,於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尋求適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中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台,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我們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常認為學校老師如何如何,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以為,孩子到學校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體成長的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教育的方式在逐漸改變,我發現孩子又願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任。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極其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歎。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發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也是造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原來的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幫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次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時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鬆,一種和諧,要啟發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把思想變成視野,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前行目標,無論如何,只要不斷堅持,總有實現自我的一天!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4

劉墉的《世説新語》應該出版已經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天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解決,實在是可怕之極的。如果解決眼前問題不用長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有意思。劉先生同時推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劉先生推薦的登山領隊的也值得珍惜:“已經熟悉的路,作進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經典的風險控制論。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實用的原理或行為的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事情。順便記錄一下讀來的句子。

龐加萊説: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自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説:我認為哲學永遠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只是人們談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方式而已。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定律都必須具有數學美。在閲讀以及聽駱老師講解《名教與自然》過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化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於是查閲了一些資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老師的《世説新語精讀》一書中提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老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規範事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從哲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自然。我個人認為這既體現了他作為玄學創始人的思想,也是當時魏晉士人思想的寫照,對思想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説新語·文學》)。王弼口才出眾,辯得眾人理屈詞窮,自己還羅列觀點繼續佐證。王弼是當時最傑出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當時文風還是很盛的,而且清談相當流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風氣。而在宣揚玄學的過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關係的“分”與血緣關係的“合”,就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形成和諧的社會整體,體現了當時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已經被受到了玄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説新語玄學與清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名教與自然和和諧統一,更協調了儒道文化,促進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創始的玄學正始之音開始了魏晉清談時代。從此,評論人物着眼於談論和義理,即不僅看人的談吐辭藻,而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榜樣。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仰慕,於此可見一斑。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5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説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鍾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軲轆話,但在鍾會這裏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後,鍾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鍾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鍾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鍾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脱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作文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一個自信的人。因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誇張、剖析,最後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説,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一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好友為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説:“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眾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説’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為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醜,一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你的語言藝術,更是你豁達的人生態度。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6

根據《世説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並問道:“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覆論辯多次。何晏並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可以説王弼的行為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並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説這種思想將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於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嚮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麼異同?”回答説:“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衞玠嘲笑他説:“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説:“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説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餘的。”於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衞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説服了衞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並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7

這個暑假,我讀了《世説新語》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整本書共36門學説,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至劉宋初年300年間的人物故事。

《世説新語》主要記述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這本書是好多典故的源頭,比如我們課本所學的“未若柳絮因風起”。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説“艾,艾……”經常這樣,難免被人取笑。有一次連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你總是説……作文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鎮定地回答説:“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借孔子之言説明自己雖然常常連説“艾,艾”,但只有一個“艾”罷了。

身在廬山的遠公,年齡很大了,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遠公用懇切的言辭,將“一寸光陰一寸金”和“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深深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正因為《世説新語》有這樣的特點,明代的學者胡應麟才如此評介《世説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例文二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歎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世説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內容。“任誕”篇説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温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歎“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説新語》還記敍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於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醜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這些內容可以為研究歷史做參考。讀了一遍《世説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變換之快。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説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為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

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後,我感覺到了自己行為的隨意性不強。當然,我是願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的。做我自己是我現在要追求的,也是我將來乃至終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回味的。我願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閉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了。確實是這樣的,如果細細想想,還真的是這樣。

但是我在這裏要説的是我最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世説新語中所述的事簡直是太正常了。這是我讀後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許多啟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歡讀這本書的。

比如書中的乘興而來,無興而返。這個故事就挺有意思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在我們在做某件事時,我們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真實需要去決定我們是否一定要做或是暫時不做。我們完全有對所要做的事做出我們做與不做的決定。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權利。沒有人能夠干涉我們的決定。只要我們做的合乎我們自己的意願,沒有違背常理,我們的決定就值得去做。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8

很久之前就看過電影,但那時實在不知道什麼,不知道那陰沉的色調講述的到底是什麼意思,直到最近聽説是個大黑暗,我才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親拋棄,留下陰影,他想得到母親的讚美,於是努力參加發明比賽,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可是現在得到榮譽和去做了好事並不能引起媒體和大眾的關注,大多數人都只對“路娜希事件”等類似充滿強大感官刺激,讓人滿足偷窺獵奇慾望的東西才感興趣。好事不能引起母親的注意,那就用母親給我的才華做壞事吧,不加思考的拉上了“笨蛋”小直做“夥伴”,把年幼不懂事的愛美殺害。但這種充滿爆炸性的新聞也沒有引起母親的注意,於是他在學校安裝下炸彈,當然學校沒有爆炸,修哉也嚐到了惡果。

小直是個對自己充滿否定,又想通過某事追求確立自己不是失敗品的小孩,究其來源也是父母教育問題。修哉的話刺激了他,於是不甘當失敗品的他把醒來的愛美扔下游泳池。母親也刺激了他,於是不甘當失敗品的他把刀刺向了母親。

森口老師之前是想通過艾滋病病毒和同學壓力對他們進行報復,班級裏的同學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紛紛加入“表演正義”的行列,“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既能做好人又能發泄日常的壓力”這有什麼不好?但就如書裏借班長之口説出:“愚蠢的凡人忘記了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利。”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父母家庭的影響不能忽視,其次是媒體的宣傳作用,就如森口老師所説,“為什麼要把路娜希事件給了特殊待遇,給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這樣的存在,煽動可悲的孩子們崇拜愚蠢的罪犯。”媒體有罪。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9

突發奇想,想挑戰自我。我竟然從長長的書架上取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一扇通向宇宙最大奧祕的窗户隨之向我打開……

史蒂夫·霍金,那個在輪椅上以一種奇怪姿勢坐着,身體僅有極少部分能夠動的男人,卻在思考着我們的宇宙。

在他之前,還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去認識這個宇宙,儘管我們對於這個宇宙來説甚至連大海里的一滴水都算不上。

這本書給我的感慨不僅僅是驚訝於宇宙的神奇,還發現了自我的渺小。平時對物理數學不屑一顧的我從翻開書的第一頁就碰了釘子。

我臣服於他們天馬行空但卻又切合實際的猜想。

舉個例子,你也許從沒思考過速度這個問題,至少是深入地思考過。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猜想。

在一列飛馳火車上打乒乓球,假設擊球者為觀察者A,他向另一個球手擊出球的速度假設是10kmh。這便是觀察者A看見的速度。假若這是鐵軌旁站着一個人,假設為觀察者B,並且這時火車的速度為80kmh,那麼觀察者B看到的速度又是多少呢?顯而易見是90kmh。那麼這是否意味着,不一樣的觀察者對物體的速度的感知是不一樣的!並且對那個物體本身並沒有改變什麼,我們甚至能夠看遠些!地球也在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那麼那個顆球的速度對於一個在月亮上的觀察者C來説又是多少呢?也許會比音速還快得多呢!速度到底究竟取決於什麼呢?

不得不説,世界很神奇,而這些科學家卻更為厲害,從這些平常的事件中發現神奇。

也許你會覺得有些糊塗了此刻。

可是還有更玄的呢!

在眾多科幻電影、圖片中,黑洞都被幻想成了一個洞,但事實並非如此。我覺得黑洞依然是一個球狀的,是質量無比大,密度無比大的球狀,那是恆星的最終結局,並且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體的引力由它的質量和密度決定。對於恆星坍縮而成的黑洞那麼它的引力自然是無比的大!

更恐怖的是,光是被人們看作粒子或者波,所以光同樣也會受到引力的吸引,所以在黑洞連光也無法逃逸,會被強大的引力吸想黑洞。

這篇我覺得根本算不上是讀後幹,我只是想把我説的一點點寫出來,甚至還有許多是錯的。

此刻每當我翻開《時間簡史》我都會顛覆一次我的觀點,感覺在理解一次洗禮,人類最高智慧的洗禮!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0

今年夏天,在老師倡導讀名著的時間裏,我讀了一本名著名叫《綠山牆的安妮》。她那燦爛的笑臉,似一束温暖的陽光吹進我們的胸懷。她的天真純潔,讓我難以忘懷!

在愛德華王子島上生活着一對兄妹馬修與瑪瑞拉,年事已高的他們本想領養一個男孩兒,可是由於孤兒院工作人員的陰差陽錯,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女孩安妮,但就是因為她,為這個綠山牆吹進了一股清新的風,給這個寂寞的農家增添了生活中的種.種樂趣。雖然安妮從小失去父母,被孤兒院收養,可是她並沒有成為一個性格孤僻內向的小孩,而是整天沉浸在自己美麗的夢幻和想象中。她想象自己也許是一個國王的女兒,被海盜偷了出來;聽到山谷中傳來的回聲,就想象那是一個叫維奧萊特的喜歡重複她説話的好朋友。

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馬修和瑪瑞拉兄妹對安妮發自肺腑的疼愛和無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純真善良,熱愛生活,堅強樂觀的形象更讓人掩卷難忘,作者塑造了女主人公安妮陽光燦爛般美好的性格,其中對大自然以及鄉村生活的詩意描摹使人神往。她還把自己的影子和回聲想像成兩個知心朋友,向她們訴説心事……看着安妮的那些天真而充滿着美好夢想的話與想象,你會感覺你進入了一個奇妙而甜蜜的通信世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奇與快樂。安妮還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她對周圍的世界,對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充滿了愛心。她對親人,朋友,同學,師長,都懷揣着一顆善良,純潔,熱忱的心。儘管有時候因為這些和她那豐富的想象力使她鬧出了一些天真的笑話,可她卻一如既往。她對知識和學習都有一股狂熱的勁頭,那種積極向上,拼搏奮鬥的精神令人感動。她憑着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夏洛科鎮“女王學院”,可是為了照顧她的養母——失去了馬修、又瞎了眼的孤身的瑪麗拉,毅然放棄自己的大學夢。

我從安妮的身上讀出了許多讓我學習的地方:有自尊心,有責任感,不懈努力的勤奮,尤其是她那樂觀向上面對現實生活的精神,讓我感慨不已。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悲觀的,比如説碰到了一些困難、一些挫折,先是自己重複地弄幾遍,等還是得不出結論,就瀉氣了,就把這些困難、挫折忘掉或跳過,如果我們每次都這樣,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對自己的信心,甚至有人還會感歎命運:“哎,我今天真倒黴啊,我運氣不好啊!”這樣,我們就會因悲觀而被一點點侵蝕自己,緩緩地倒下。

責任,對每一個人來説都是一項不可推卸的義務,安妮是一個答應別人就一定會做到的人。更讓我感動的是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沒想到安妮居然放棄了,因為她要負起照顧為自己付出許多心血而如今影隻形單的瑪麗拉的責任。樂觀向上的精神讓每個人都充滿朝氣,而悲觀的人生卻是一潭死水。讓我們都像綠山牆中的安妮一樣,從她的身上吸收閃光點,在生活的每一處閃爍。讓我們都用美的眼睛看世界吧,這個世界將會處處充滿愛心、充滿歡笑、充滿鳥語花香。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1

鄧稼先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從小就聽説過,這次終於有機會詳細的瞭解他。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國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看了《鄧稼先》這部電影后,他的形象總是讓我難以忘懷,腦海中總浮現出他的模樣:在那張樸實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雙眼睛代表着他對事業的渴求和真誠;他那雙粗糙的手上,留下了無數永不磨滅的傷疤,那疤痕就代表着一個奉獻着對自己崗位的熱愛和勤勞。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鄧稼先懷着堅毅執着的信念,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地為之奮鬥,不求回報。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輸、不怕困難、不怕打倒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着他走過艱辛的研究之路,所以,他才有了可喜的偉大成果,他的事蹟才會廣為流傳感動人間,他的精神才會激勵着一個個前赴後繼的科研者。

鄧稼先,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敬佩和愛戴呢?那是因為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身軀完成着神聖的使命,他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了為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光榮崗位上,他為了祖國奉獻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也許你該問了,我們現在是學生,怎麼能做出那樣震撼的事蹟呢?對,我們是學生,或許不會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也不用像鄧稼先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起碼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習鄧稼先鍥而不捨不怕挫折的精神,把精力和智慧用在不斷的學習當中來,有一天,是真金總會發出光熱來的。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2

大多數人都在描寫和讚頌母愛,而極少寫父愛。我們是否忘記了父親那深沉而嚴峻的愛?《背影》一文用了極為樸素的言語卻勾勒出一個平凡卻偉大的父親。

我的心總是在這一段文字有了很深的感觸: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在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隻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來北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説道:“我身體平安,惟有膀子痛得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再與他相見!遊子在外,父親牽掛,文中的父親一直就在惦記着他的兒子。正所謂:“有父愛盡不在語,惟有信中顯真情。”

生病時父親揹我去醫院;考試考砸時父親的痛斥;遇到難題時父親悉心的教導;氣餒時父親親切的鼓勵;送我上學時父親那親懇的目光;走上岔路時父親及時的巴掌。父愛是需要細心觀察和用真心感受才體會得到的,我們都被父親深深地愛着。

父愛如山,往往深沉嚴格。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報答父母對我們如春雨般綿綿濕潤的愛,這哺育着我們的愛。珍惜明日,努力學習,學會一身本領。我們是父母手中的雛鷹,為了明天更好的展翔而努力吧!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3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4

近幾日,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綠山牆的安妮》,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名叫安妮雪莉的孤兒被住在綠山牆的馬修.瑪麗拉兄妹倆收養了。安妮是一個生來就愛幻想、很樂觀的小女孩,她也常常因為自己的愛説話而被大人們討厭。但馬修卻特別喜歡這個小女孩。處處對她關懷備至。安妮在綠山牆生活得很快樂,認識了許多好朋友,其中戴安娜.巴里是安妮最要好的朋友。書中最後還寫到了安妮長大後在女王學校獲得了艾佛裏獎學金,還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但是為了照顧生病的瑪麗拉,安妮不得不放棄了學業,留在了綠山牆教書。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慨真的很深。安妮的樂觀精神非常值得我學習。媽媽總説小小年紀的我臉上怎麼那麼少笑容,我也承認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常常會因為一件小小的事而愁容滿面。比如有時考試時,等老師發下試卷,發現自己做錯的地方全是因為粗心大意而丟分的,我就會埋怨自己為什麼會那麼粗心,從而一整天都處在悶悶不樂的狀態中,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

但是現在,安妮教會了我要學會樂觀面對生活。書中安妮一直都在因為自己的紅頭髮而不開心,她最受不了別人説她的紅頭髮。但是後來林德太太和安妮説,她的一個朋友小時候也是紅頭髮,後來長大了,頭髮也漸漸地變成了棕色,很漂亮。安妮聽了,可高興了,一瞬間就把紅頭髮給她帶來的煩惱給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她的這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了我,我為我以前的錯誤做法感到羞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們只有多讀經典名著,多接觸經典人物,我們的情操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洗禮,我們就可以從中汲取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精髓,真正做一個樂觀、積極、奮進的生活強者!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5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它——《綠山牆的安妮》。一看到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出了很多問題:安妮是個人還是動物?綠山牆是什麼?安妮是住在綠山牆的嗎?

有了這些問題,我便好奇的買下了這本書。這本書講了孤兒安妮被馬修一家收養了,她是一個愛幻想,性格開朗,有着一頭紅髮的女孩。她在學校裏的成績很好,但她愛幻想的性格和一頭紅髮還是給她找了不少麻煩。最後,她為了馬修的姐姐瑪瑞拉留在了綠山牆。

我在“吃”書時心情變化十分快。當我讀到她在寵愛她的馬修的啟發下,去和林格太太道歉時,我十分快樂。是啊,一個人知錯能改是多麼好啊!如果安妮不去和林格太太道歉,她就永遠得不到林格太太的原諒。

當我讀到安妮在不知道德情況下,灌醉了好朋友戴安娜而得不到戴安娜媽媽的原諒。於是,為了戴安娜重新回到校園,我十分驚訝,安妮儘管在校園中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對待,她卻為了好朋友戴安娜重新回到校園能夠忍受。她這麼做只是為了每天能見戴安娜一面,這友情是多麼的深厚和寶貴呀!

最後,馬修去世了,安妮沒有得到在她學校教書的資格。她本來是要去讀書的,可是她卻為了能夠照顧馬修的姐姐,留在了綠山牆。我十分感動,她為了一個和她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放棄了去遠方讀書的資格。

這個冬天,我因為有安妮的陪伴,所以快樂無比!冬天的寒冷,被綠山牆的安妮那火一般的熱情融化了!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6

《小布頭奇遇記》講的是一個布娃娃“小布頭”的故事 ,我很喜歡看。

新年快要到了,老師做了好多玩具,要送給小朋友。小老師用布頭做了一個布娃娃,並給她起名“小布頭”。小老師把他送給了豆豆做新年禮物。但是豆豆覺得這個布娃娃太小,只有一丁點,不喜歡。豆豆看上了蘋蘋手中拿着的大洋娃娃,蘋蘋就把洋娃娃送給了豆豆,小布頭就成了蘋蘋的新年禮物。

回家後,蘋蘋拿出小布頭給爸爸看,還説他有名字。小布頭和蘋蘋一起玩開火車的遊戲,小布頭做了火車司機。但是他很害怕,蘋蘋一直在鼓勵小布頭,還誇獎了小布頭,小布頭很高興。吃飯時,小布頭和蘋蘋的爸爸媽媽坐在一起,成了他們家的一員。媽媽還給小布頭做了外套,小布頭心裏很高興。

晚上吃飯時,蘋蘋讓小布頭坐在醬油瓶蓋上。小布頭心裏很害怕,覺得坐的太高了。然後就摔下去了,掉在了蘋蘋碗裏,灑出來好多米粒兒。蘋蘋把飯粒撿到碗裏,批評小布頭浪費了糧食。然後蘋蘋讓小布頭在瓶蓋上坐好。但小布頭為了證明自己很勇敢,站得高,就故意摔下去,結果把碗撞在了地板上,迷離都撒在了地板上。蘋蘋很生氣,説小布頭是個很壞的孩子。小布頭比蘋蘋還生氣,他覺得撒了一點米粒沒什麼了不起,就偷偷的逃走去找豆豆。

我覺得小布頭不該離開蘋蘋,因為蘋蘋的家人都對他很好。但是小布頭不知道,就想找到一個堅強的男孩子。蘋蘋是個懂事的孩子,給豆豆換禮物,知道關心別人。蘋蘋還知道愛惜糧食,小布頭不該把米粒灑到地上。因為糧食很寶貴,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如果沒了糧食,我們就不能吃飯。我應該向蘋蘋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孩子,關心別人,愛惜糧食!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7

我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偏童話,為小女孩感到深深的同情。

這件事發生在一個又冷又寂靜的大年夜裏,小女孩蜷縮在一個角落裏,因為今天沒有買出動一根火柴,所以不敢回家,寒冷迫使她擦燃了第一根火柴,她看到了一個大火爐,火爐裏的火燒得旺旺的,可沒過多久,火熄滅了,她又回到了寒冷的世界裏,唉,小女孩真可憐,每次我坐在温暖而又舒適的教室和家裏,可小女孩在風雪裏受着寒冷的壓迫。

我又接着往下看,小女孩又擦燃了一根火柴,這一次,她看到了一隻香噴噴的烤鵝正向她走來,火又熄滅了,在她的面前只有一堵又冷又厚的牆,看看我自己,每天不愁吃也不秋收穿,雞鴨魚肉餐餐有,而小女孩呢?能有飯吃就不錯了,唉,實在是太可憐了。

第三次的時候,她看到了一棵漂亮的聖誕樹,上機還掛着彩色卡片,可火一熄滅,就有了。可我呢,每年聖誕節都有朋友送我的彩色卡片,爸爸媽媽的温馨祝福。

當她擦然第四次的時候,看到的居然是她日思夜想的奶奶,小女孩趕緊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希望奶奶可以留住,奶奶把小女孩帶走了,第二王碼,小女孩死了,臉上還帶着微笑,看到這兒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是很幸福,小女孩沒有飯吃、沒有節日的快樂。就連她最愛的奶奶也離她面去,那是多麼可憐哪比起她,我非常地幸福,小女孩真是太可憐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關心,和愛你的人,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懂得知足,做一個愛家庭、愛學習的人。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8

炮火、子彈,射穿了和平,打破了平靜,硝煙,擾亂了生活。廢墟上,唯有那紅得動人的野玫瑰撥開了愁苦的思緒,點點紅色,染紅了大地,斑駁了天際,觸動了心絃。

那一本厚厚的《飄》,讀起來卻沒有一種疲憊和不耐煩的感覺,反而常常會會心一笑,不禁覺得這不愧是經過歷史檢驗的世界名著。沒有矯情的痕跡,沒有高大全的虛假,沒有誇張的情節,不知不覺,就已經叩開了自己的心靈。而這本小説裏面,最能打動的人的,莫過於女主角郝思嘉。

如果要我用一種花來形容這位女主角,我覺得沒有比野玫瑰更合適的了。她既有玫瑰的驚豔與芬芳,也有玫瑰傷人的刺,在亂世中,依舊高傲地抬起頭,怒放在一片劫後廢墟里。她不像嬌嫩的豌豆公主,因為厚厚的牀墊下一顆小小的豌豆就徹夜難眠,她是一顆堅硬的咖啡豆,煮開了,就是一壺香濃的咖啡。

南北戰爭爆發之前,郝思嘉就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她擁有了讓

生活在幾百年後的我依舊羨慕的一切,疼愛她的父母,闊綽的房子,時時

刻刻等着服侍她的黑奴,威武漂亮的馬,還有等着向她求婚的追求

者。但是,戰火把她所擁有的一切都燒燬了,或許就是因為這樣,

在一片荒野裏面,那顆不斷成長的心才變得格外引人注目。

正是因為她已經失去或拋棄從前的一切,她才成長為一個

佳人,一個穿越時空,感動萬世的佳人。

關於生活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在郝思嘉的眼裏,生活一定是玫瑰色的。但是,那一場戰爭,殘酷地脱去了她生活中那一層玫瑰色的紗罩。

從前萬人矚目的郝小姐,彷彿就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可以呼來喚去的黑奴,失去了痴迷的追求者,失去了疼愛她的母親。從前闊綽的莊園一下子就只剩下荒蕪的土地,從前調皮不諳世事的她,眸子裏一下有了威儀。從今以後,生活對於她而言,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每一天擔驚受怕,精疲力竭,不再是那個嬌貴的郝小姐。

這一個過程,感動我們的,是郝思嘉忍住淚水,深夜趕馬車回家的模糊身影;是她彎下腰一點點播種的單薄身影;是她殺死闖入家中的敵人時顫抖的身影。但是,支撐這個瘦弱身軀的堅強,或許是更能觸動靈魂的。

正是因為堅強,郝思嘉才能忍受苦難,一路前行。對於一個千金小姐而言,一下子接受生活的磨難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是極難忍受的。但是,當她知道家裏已經是一片破敗的時候,悲痛卻是那麼的短暫,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那麼短暫。理智讓她忍住了淚水,不至於讓悲傷奪取自己與生活搏鬥的力量。她想到了責任,對家的那一份愛爾蘭式的感情和責任讓她扛了下來。她一心只想讓自家的莊園支撐下去,不管曾經怎麼樣,不管現在怎麼樣,只想着將來會是怎麼樣。於是,哪怕是黑奴都不願意乾的話,她都幹;哪怕是父親已經失了神,常常忘記母親逝世而給郝思嘉帶來痛苦,她也維持着那一份冷靜與堅毅。在生活的彎道上,她轉得是那麼順利,沒有絲毫猶豫,沒有絲毫驚慌,但是不經意間,她已經走出了從前的羅帳,看到了生活的本質,也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從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幹練的女主人。

正是因為堅強,郝思嘉才能挺住壓力,孤獨前行。這一段成長的路,是一段一個人的荊棘路。的確,偉大的靈魂,常常都是孤獨的,因為它已經突破了現在,不是現在的人所能理解的了。在那個亂世裏,郝思嘉已經突破了過去平靜生活裏的種.種束縛,而周圍的人還是沒有從過去走出來。所以,在別人眼裏,她是個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惱怒的異類。而這個異類,用她的不一樣,讓歷史銘記。我們看到了她當家時的強勢,但是正是因為她的威儀,她才撐起了這個家;我們看到了她開店時的投機,但是正是因為她的果敢,她才抓住了機遇;我們看到了她服喪時的放縱,但是正是因為她的瀟灑,她才把握住了緣分,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在苦難來臨的時候,在承載着家庭重擔的小船快沉沒的時候,她果斷地拋棄了一切不合時宜的東西。小姐的架子、腐朽的禮教、回憶的痛苦,於是,她才能夠掌好這艘小船的舵。雖然,她智慧的選擇換回來的是別人鄙夷的眼光,她也毫不在乎,她堅強的內心足以將這些毫無價值的指責排擋在外,做好一個掌舵人。

正是因為堅強,郝思嘉才能在上帝毀掉原有的一切之後,在荒原上重新播種。因為她是野玫瑰,堅韌的枝幹讓她能夠在風雨中不卑不亢,絲毫不改怒放的容顏。這,就是對生活的勇氣。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9

從本書的背景去看,又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孤獨。當時恰逢哥倫比亞內戰,數十萬人喪生,主人公佈恩迪亞上校也是在這個時代造就的英雄。戰亂必將使人流離失所,孤獨隨之而生。

那個時代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在作者的 刻畫中以另一種形式,無形地抗議着這一切,然而最終無法擺脱的還是孤獨。在那個時代,儘管有人掙扎着去打破這份孤獨,但終因無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告終,走向失敗。誠然,孤獨是導致一切惡果的導火索。作者希望廣大拉美人民可以團結起來,戰勝這份孤獨,讓團結的力量促使拉美地區也投入現代文明的順流之中,順流而上,並非逆流而下。不被世界所孤立,傲立於文明發展的大潮之中,打破封閉,展開新生活。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唯有孤獨永恆。作者所説的這句話並非絕對,放眼未來是正確的,而孤獨並非永恆。竭盡所能,擺脱孤獨,縱使一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難敵全軍萬馬。在整體的推動下促使個人的前進,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一部分,也正有了整體,個體才不至於太孤獨無助。這也正是中國不斷向前邁進的原因之一。

有人問作者馬爾克斯,在你這本書裏,狂熱昏憒的總是男子(他們熱衷於發明、鍊金、打仗而又荒淫無度),而理智清醒的總是婦女。這是否是你對兩性的看法?而馬爾克斯則回答,我認為,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壞;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到頭來,人們是會明白究竟哪種做法不夠明智的。

我想,不是因為革命起義的危險,馬孔多四年多連綿不絕的大雨,還是男男女女的畸形愛戀,而是害怕 自己無法忍受像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的那種孤獨。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0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話劇的經典。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着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身亡。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着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鬆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一段屈辱鬥爭的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1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着名小説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説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杯具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足以“哀感頑豔”。

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又十分勤勞的農村姑娘,她嚮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時時遭到偽和惡的打擊。苔絲的杯具始於為了全家人生計去遠親家打工,卻因年幼無知而被亞雷騙去了處女的貞操,成了一個“墮落”的女人,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把她看成不貞潔的罪人;苔絲之後與青年克萊相愛,又因為新婚之夜坦誠有污點的過去而被丈夫遺棄,而與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於高度的家庭職責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苔絲為換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違願淪為亞雷的情婦;最後因為丈夫的回心轉意使得絕望的苔絲憤而舉起了復仇的利刃,最後成了一個殺人犯,最後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導致“象遊絲一樣敏感,象雪一樣潔白”的苔絲最後終被完全毀滅。

苔絲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現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絲是美的象徵和愛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秀的方面:美麗,純潔,善良,質樸,仁愛和容忍。苔絲的靈魂是純潔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資產階級的道德面前,她卻被看成傷風敗俗的典型,奉為警戒淫蕩的榜樣,是侵犯了清白領域的“罪惡化身”。丟下《苔絲》一書,眼前那個歷經磨難,失身而又殺人的女人,卻使我想起它們,想起我喜歡的兩件事物:黎明與茶花。黎明,如處子的皮膚,光潔潤滑,在明與未明之際,透着希冀與光亮;有一種茶花,叫“雪塔”,她潔白肥碩,細膩如瓷,在寒冷的季節裏,傲然怒放,在出塵與入世間,清麗如水,獨自芬芳。也許他們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我覺得它們同出一處,那便是純潔。正因為這一點《苔絲》的故事才更淒涼。

苔絲為什麼會有“哀感頑豔”之能呢苔絲的“哀”既有社會的因素,也與她的性格有關。

毫無疑問,苔絲的“哀”首先是“社會制哀”。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説是以其故鄉威塞克斯為背景的。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禮貌侵入農村,應對工業禮貌帶來的後果,哈代作為一個人道主義着者,心靈受到強烈衝擊,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戀古老的宗法禮貌,痛恨工業禮貌對人們和諧生存狀態的摧毀。《苔絲》中,哈代對當時工業禮貌對鄉村的衝擊進行了全景式描繪,然後以苔絲家作為個體農民的縮影,深入展現人們在物質困境中的痛苦掙扎。社會杯具是人同社會環境的衝突造成的。苔絲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社會氣氛的維多利亞時代。這位弱女子,儘管聰明美麗,勤勞善良,但家貧如洗,經濟拮据,負擔沉重,她處於低下的社會地位,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無權無錢的農業工人,自然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壓迫和凌辱,這些壓迫和凌辱有經濟的,權勢的,肉體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傳統觀念的。她的“哀”是時代造成的,同時,亞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絲推向深淵的兩種不同的客觀社會勢力,他們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絲的社會杯具。

苔絲能哀感頑豔的第二個原因,她是暴力,惡勢力及維護它們的法律,國家機器的受害者。這種暴力,惡勢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亞雷德伯。

苔絲在綠草如茵,風景如畫的鄉野里長大,儘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時代的苔絲內心是明朗,歡快的。她熱愛生活,敢於應對一切困難,為了維持家庭,不惜犧牲自己。苔絲一生都是強權和暴力的受害者。亞雷之所以敢稱霸四野,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不僅僅因為他有錢,有勢,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法律的保護。社會和法律都認為侮辱和迫害苔絲的人是正當的,而受迫害的苔絲則是有罪的。苔絲一生都必得逆來順受,忍受含垢,不能自衞,而當她有生以來第一次起來自衞的時候,“’典型’明證了,埃斯庫羅斯所説的那個眾神主宰對於苔絲的戲弄也完結了。”苔絲成了資產階級國家祭壇上的祭品。苔絲的悲慘遭遇,社會對苔絲的不公正,證明了資產階級法律的不仁道和虛偽。

苔絲的“哀”,在社會制哀的總前提下,同時又是性格制哀,其“哀”的成因不僅僅有客觀的而且還有主觀的,亦即説不僅僅有外在的,而且還有內在的。

我們在論及了苔絲“哀”的諸種社會因素之後,還就應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還有其自我的原。苔絲是勇敢的,她敢於大膽地反抗傳統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卻不能徹底擺脱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這又表現了她性格軟弱的一面。

她“根據陳腐無聊的習俗,佈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體和聲音”,用“一堆使自己無故害怕的道德精靈”來恐嚇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間,“老是把自己看作一個罪惡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領地”。這種靜觀的結果,必然造成她內在的自我折磨和譴責,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難,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強烈。這種“靈魂有罪”,使她負疚,自責,使她即使被克萊無情拋棄,也認為是自己的罪過,默默忍受命運的擺佈。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受制於它的道德準則,毫不留情地責難自己;她在大膽地反抗傳統道德的同時,又囿於它的觀念成為傳統維護者。故而説,苔絲哀婉的美學特質在社會制哀總前提下,又屬於性格制哀。因而她的“哀”更深刻,更感人。

《苔絲》中亞雷有一句話:“美是要付出代價的。”苔絲用美換取了人們無限的“哀傷”,無論是愚蠢還是聰慧,都會被苔絲的“悽美”而傷。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2

從《百年孤獨》這本書的背景去看,又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孤獨。當時恰逢哥倫比亞內戰,數十萬人喪生,主人公佈恩迪亞上校也是在這個時代造就的英雄。戰亂必將使人流離失所,孤獨隨之而生。

那個時代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在作者的刻畫中以另一種形式,無形地抗議着這一切,然而最終無法擺脱的還是孤獨。在那個時代,儘管有人掙扎着去打破這份孤獨,但終因無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告終,走向失敗。誠然,孤獨是導致一切惡果的導火索。作者希望廣大拉美人民可以團結起來,戰勝這份孤獨,讓團結的力量促使拉美地區也投入現代文明的順流之中,順流而上,並非逆流而下。不被世界所孤立,傲立於文明發展的大潮之中,打破封閉,展開新生活。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唯有孤獨永恆。作者所説的這句話並非絕對,放眼未來是正確的,而孤獨並非永恆。竭盡所能,擺脱孤獨,縱使一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難敵全軍萬馬。在整體的推動下促使個人的前進,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一部分,也正有了整體,個體才不至於太孤獨無助。這也正是中國不斷向前邁進的原因之一。

有人問作者馬爾克斯,在你這本書裏,狂熱昏憒的總是男子(他們熱衷於發明、鍊金、打仗而又荒淫無度),而理智清醒的總是婦女。這是否是你對兩性的看法?而馬爾克斯則回答,我認為,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壞;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到頭來,人們是會明白究竟哪種做法不夠明智的。

我想,不是因為革命起義的危險,馬孔多四年多連綿不絕的大雨,還是男男女女的畸形愛戀,而是害怕自己無法忍受像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的那種孤獨。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3

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接觸魯迅的文章,才會真正感覺到“大文豪”的文豪之氣所在。薄薄的《吶喊》中雖然只有十幾篇文章,但不乏經典之作,如其中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一部作品或者一篇小説能經歷時光的篩選和磨鍊,然後流傳至今,思想的光輝絲毫不褪色,那應該是其中的內容更多是表現出深層次的意義,而《吶喊》正是如此之作。雖然魯迅先生早已作古,但其文筆文風仍不是活力,而在《吶喊》中對國民性赤裸裸的剖析和抨擊,在今日看來,更有另一番風采。對中國國民性的抨擊,不止是魯迅一人,像林語堂、柏楊之輩,也對中國的國民劣根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但與他們所不用,魯迅的《吶喊》更對國民性“劣根”的“根”進行剖析,從整體的民族性入手。一個民族“國民性”的形成,自然與幾千年來文化的潛移默化的薰陶有密切聯繫。幾十年前,我們的國民性如此,今日,或者幾十年後的今日,“我們”或者“他們”也會如此,劣根猶存,這邊是國民性的“根”。

魯迅曾説,他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不可否認這與當時國人思想鈍化,麻木不仁有關,而這一切的形成又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他在《吶喊》中對整個國民性進行猛烈的剖析抨擊時,其實也就是在對自身的剖析和檢討。正如其中一文所説的那樣“人性大抵都如此,只不過是個人控制能力不同罷了”。

從《阿Q正傳》中,更能明白魯迅文筆的不朽,或者説是阿Q的不朽。其實阿Q一直都沒有走遠,也許就活在我們自己的身邊,甚至有時候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或許我們不願承認罷了。魯迅用濃墨描寫阿Q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在“借鑑”自己或身邊的人。而阿Q發明的“精神勝利法”,更是我們中國國民性中的“精粹”,也是我們很多時候都得以借用的“祕籍”。看看我們以前的“天朝上國夢”,看看我們現在還把自己得不到的當作是對別人的賞賜,鬥不過別人,便躲在自家的被窩裏顯耀祖宗的餘威,就算在睡夢中,嘴角還露着輕輕的輕蔑笑意的痕跡,儼然一副阿Q標準像。

讀魯迅的書,尤其是吶喊之類,讀多了,每次都有心驚膽戰的感覺,甚至有時還會有冷汗直冒,模模糊糊中似乎是在隱射到自己的“劣根”,時不時總要抬頭環視四周,看看別人有沒有發現自己的異樣。

之前曾經看過一篇關於評論魯迅的文章,大體是説魯迅在猛烈抨擊國民性的“劣根”時,國人看了隱隱約約“知其所指”,但又不會感覺“害怕”,那是因為這種劣根早已根深蒂固,四海皆是了。你如此,我亦是,他一樣,既然大家都如此,那怎會有“害怕”呢?

在國民的迷茫中,魯迅大聲疾呼,奮力吶喊,只是他那薄弱的聲音有幾個人會聽到呢?聽到的人之中又會有幾個明白呢?而明白的那些人又會有幾個去改變呢?

也許,更多,更多時候,都自己在無力地吶喊。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4

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説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着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最有説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説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裏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勢利,而盡力過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係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裏,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一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説誰的錯,我是説,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着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着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説,她其實竭力呵護着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有關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5

昨天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老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後來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不過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而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特別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但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後來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後來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特別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心理描寫,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麼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寫,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過,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後來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寫,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但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但是從他的話語中,可以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愛情走到一起,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後來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愛情到後來不愛了。

魯迅説愛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愛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己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現在,讀到《傷逝》裏“愛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己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直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愛情,人們渴望愛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愛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8gv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