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精選13篇)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精選13篇)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

劉墉的《世説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閒暇空餘終於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説,看似動作很慢,起牀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説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很多的觀點,我都很贊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着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來越侷限了,方式越來越單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敗,於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尋求適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中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台,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我們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常認為學校老師如何如何,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以為,孩子到學校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體成長的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精選13篇)

現在我教育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教育的方式在逐漸改變,我發現孩子又願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任。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極其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歎。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發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也是造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原來的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幫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次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時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鬆,一種和諧,要啟發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把思想變成視野,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前行目標,無論如何,只要不斷堅持,總有實現自我的一天!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2

劉墉的《世説新語》應該出版已經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天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解決,實在是可怕之極的。如果解決眼前問題不用長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有意思。劉先生同時推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劉先生推薦的登山領隊的也值得珍惜:“已經熟悉的路,作進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經典的風險控制論。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實用的原理或行為的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事情。順便記錄一下讀來的句子。

龐加萊説: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自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説:我認為哲學永遠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只是人們談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方式而已。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定律都必須具有數學美。在閲讀以及聽駱老師講解《名教與自然》過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化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於是查閲了一些資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老師的《世説新語精讀》一書中提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老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規範事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從哲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自然。我個人認為這既體現了他作為玄學創始人的思想,也是當時魏晉士人思想的寫照,對思想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説新語·文學》)。王弼口才出眾,辯得眾人理屈詞窮,自己還羅列觀點繼續佐證。王弼是當時最傑出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當時文風還是很盛的,而且清談相當流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風氣。而在宣揚玄學的過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關係的“分”與血緣關係的“合”,就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形成和諧的社會整體,體現了當時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已經被受到了玄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説新語玄學與清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名教與自然和和諧統一,更協調了儒道文化,促進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創始的玄學正始之音開始了魏晉清談時代。從此,評論人物着眼於談論和義理,即不僅看人的談吐辭藻,而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榜樣。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仰慕,於此可見一斑。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3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多少風起雲湧,多少豪傑閃耀,每一段歷史都宏大而壯闊。《世説新語》這本書,保存着南北朝時代一羣風流雅士的點滴瑣事,還原了一段亂世裏的個性言談風貌,生動真實,讓人倍感親切。

我印象最深的《世説新語》故事是“王藍田吃雞蛋”這一則。“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短短六七十個字,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人物罕見的天真和傻氣,而且幽默風趣地暗示我們:性情急作文躁的人,一旦遇上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極不耐煩,可是發脾氣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引向更糟糕的一面。急躁,其實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遇到問題時應先平靜下來,調整好心態去對待,事情才有可能得到合理解決。

仍拿王藍田來説,他暴躁地的和一個雞蛋過不去,而面對謝無奕的謾罵卻能“一言不發”,這又體現出他心胸寬廣。

東漢末到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但《世説新語》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士人的純真和痴情,這一點點純真,歷經千年一直感動着無數讀者,包括現在的我。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4

《世説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羣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讚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説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黴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説:“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裏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後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於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5

根據《世説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並問道:“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覆論辯多次。何晏並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可以説王弼的行為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並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説這種思想將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於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嚮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麼異同?”回答説:“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衞玠嘲笑他説:“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説:“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説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餘的。”於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衞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説服了衞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並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6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説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鍾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軲轆話,但在鍾會這裏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後,鍾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鍾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鍾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鍾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脱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作文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一個自信的人。因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誇張、剖析,最後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説,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一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好友為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説:“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眾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説’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為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醜,一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你的語言藝術,更是你豁達的人生態度。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7

這個暑假,我讀了《世説新語》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整本書共36門學説,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至劉宋初年300年間的人物故事。

《世説新語》主要記述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這本書是好多典故的源頭,比如我們課本所學的“未若柳絮因風起”。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説“艾,艾……”經常這樣,難免被人取笑。有一次連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你總是説……作文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鎮定地回答説:“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借孔子之言説明自己雖然常常連説“艾,艾”,但只有一個“艾”罷了。

身在廬山的遠公,年齡很大了,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遠公用懇切的言辭,將“一寸光陰一寸金”和“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深深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正因為《世説新語》有這樣的特點,明代的學者胡應麟才如此評介《世説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例文二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歎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世説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內容。“任誕”篇説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温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歎“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説新語》還記敍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於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醜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這些內容可以為研究歷史做參考。讀了一遍《世説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變換之快。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説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為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

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後,我感覺到了自己行為的隨意性不強。當然,我是願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的。做我自己是我現在要追求的,也是我將來乃至終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回味的。我願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閉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了。確實是這樣的,如果細細想想,還真的是這樣。

但是我在這裏要説的是我最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世説新語中所述的事簡直是太正常了。這是我讀後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許多啟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歡讀這本書的。

比如書中的乘興而來,無興而返。這個故事就挺有意思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在我們在做某件事時,我們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真實需要去決定我們是否一定要做或是暫時不做。我們完全有對所要做的事做出我們做與不做的決定。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權利。沒有人能夠干涉我們的決定。只要我們做的合乎我們自己的意願,沒有違背常理,我們的決定就值得去做。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8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終。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最終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終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終,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為一個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的肯定與頌讚。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9

有人説,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説,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説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説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説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説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0

談起“讀書”,沒有人會否認它的必要性,因為讀書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但這也僅僅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而已。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典故――紙上談兵。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他自幼飽讀兵書,講起軍事上的策略,就連他的老父,那個八大名將之一的趙奢,也都不是他的對手,但是趙括的軍事實戰經驗卻極其匱乏。不過趙王很欣賞他對兵法的瞭解,於是在他的父親過世後,將兵權交給了趙括,讓他帶領趙國的大軍同另一位秦國的名將白起一戰,趙括自以為自己此戰必勝,就立下軍令狀。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與身經百戰的白起相戰,註定會失敗,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而趙括的家族也差點滿門被滅。

是啊,趙括他自幼讀兵書,對於書中的知識他父親也甘拜下風,但是他上了戰場卻不堪一擊。可見,讀書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實踐卻是必需的。

其實,古人一直在提醒我們,實踐要遠比讀書重要。劉彝,宋朝的水利專家,提出了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主張。明朝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更是為了實踐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知識而跋涉過千山萬水,從而實現對知識的突破。

而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課程中,教師不光只教授知識,還會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所學過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課的實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實踐?

對於我們而言,不光要讀課本,更要去實踐,因為實踐是另一種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是對書本知識的轉化。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前人的經驗,我們如果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麼也就只有前人的高度;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實現知識的突破,達到一種更高、更遠、更深的境界。

因此,要讀書,更要實踐;要學習,更要深思,才能有所收穫。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1

整本書最值得讓人稱道的是寫作手法。在故事推移中選取五個人來作為描寫視角,每一位作為描寫視角的主人公對於該事件的思考也寫的入木三分。

至於全書主旨,私以為有三。一,反思日本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社會的危害性。作為選取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消極面來作為全書的背景以及框架,選題有新意。二,反思不健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人品塑造的影響。作者在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論點: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比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大。書中的角色大都生活在殘缺的家庭環境中。主人公女老師是孤兒,學習能力強,能輕鬆勝任教師職業,故走上育人之路,但是並非十分熱愛這個行業,同時該老師也有些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學生都處於自己的掌控之中。雖然她的確有這個領導才能,以及不凡的洞察力,但是也被她的自大矇蔽雙眼。天才少年生活在單親家庭,有極端的戀母情結。

至於老實少年,則生活在標準的日本家庭,父親忙於工作,母親持家。母親希望複製其弟弟的成功模式,故對兒子期望值非常高,卻忽略兒子自身的極限,同時也忽視兒子的缺點,企圖掩蓋之。老實少年也有戀母情結。最終兩人都弒母,老師功不可沒。老師都利用了他們性格的缺陷。一言以蔽之,他們性格都有問題。三,該書反思三類老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將學生塑造成老師喜歡的人,而非學生希望成為的人。表面上看到去老師很努力、很無私,其實他們很自私,他們很自私,他們只是希望在學生身上印證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他們喜愛學生的崇拜,喜歡家長的稱讚,喜歡領導的賞識,他們一意孤行,以為這樣對孩子最好,卻忽略學生最根本的需求。雖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認為教育應該像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那樣,由老師來幫助同學們尋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人生目標。學生的目標是學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師的,更不是老師未實現將其寄託於學生身上實現的,此理放置家長處亦可。女主老師看透了這一點,卻無法成為優秀的教師,拋開環境因素,私以為“要達至成功,看願意犧牲什麼”,她不願意犧牲,只完成分內事,自然只能是普通的老師。至於作為一名母親,置於生活複雜的洪流中,難以保全自身,意外難免,復仇或許扣人心絃,但讀後總有不安,法與情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但是由感情主導的復仇,已經喪失人的品質,迴歸原始本能。私作為旁人,道貌岸然,災難不在自己頭上時,總能保存着理性。

為女復仇的人談不上偉大,卻總有那麼一絲喜聞樂見的英雄主義。在正義無法伸張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英雄,沒有英雄來拯救我們,我們就自己變成英雄。看上去是一個美好的童話,現實會將它摔得粉碎。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2

孤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覺到,但是,能以孤獨為主題,寫成一本暢銷但是實際上卻也“孤獨”的小説,這讓人實在歎服。誰要想真正讀懂孤獨,《百年孤獨》必看。

我不敢説,我讀懂了孤獨。這本書,情節曲折跌宕起伏,事件密度大,而且離奇荒誕,誇張變形,令人應接不暇。所以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感到十分痛快,但是,連裏面的人物關係也沒有理清。但是,外國人名字長還能夠忍受,最難以忍受的是,幾代人都能夠叫同一個名字。忽略混亂的人物關係對於讀小説的影響,我還是得到了一點點感悟。

《百年孤獨》以一個家庭為主線,時間跨度一百年,描述了一家人與孤獨相關的種種經歷。

為愛瘋狂是因為孤獨嗎因為同時愛上皮埃特羅,貝麗卡和阿瑪蘭妲展開愛的角逐,當得知皮埃特羅和貝麗卡訂婚後,阿瑪蘭妲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阻撓婚姻。奧雷里亞諾愛上蕾梅黛絲後,迫不及待期望將還是孩子的蕾梅黛絲娶回家。梅梅愛上巴比倫後,整個心思都掏空了,全都放在與情人的歡愛之中。庇拉爾年輕時,與無數男人歡愛,老年後,還為年輕人帶給歡愛的場地。為愛瘋狂不是因為孤獨吧,是因為愛火中燒,是因為人的慾望。相反,沒有愛的潛力的人,從來不會愛上別人的人,才註定了一生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從出生起,就不曾愛過任何人,晚年靠製作小金魚排遣孤獨。

還有一種人的孤獨,源於對愛的莫名的恐懼,阿瑪蘭妲錯過皮埃特羅,又斷然拒絕馬爾克斯上校,一個人晚年靠織一件精美的壽衣打發,準確説是享受這份孤獨。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始終拿不出愛的勇氣又是什麼原因,讓她在生命的盡頭最後放下對於貝麗卡的怨恨在生命的盡頭,她最後領悟了孤獨,看到因為孤獨,梅梅和貝麗卡遭受的苦難,文中説這不是出於愛或者恨。那是出於什麼出於同情心,出於悲憫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正是如此,她才最後能夠心平氣和地應對死神,才能夠與往事和解,才能夠獲得一份真正的心理上的寧靜與平和。

看得出,莫言的小説,深受這部小説的影響。《豐乳肥臀》,同樣是以一個家庭為線索展開,寫感情時,人物多是着魔的瘋狂的狀態。杯具產生的原因,除了個人性格的嚴重缺陷外,又籠罩了一層若有若無的冥冥中註定的命運的魔力。《百年孤獨》中,開頭的羊皮卷寫下的預言,在結尾處,完美地精準地得到了驗證,彷彿這一家族的孤獨是註定的無法逃脱的。而上官家的女兒們,一個個豐乳肥臀,但一個個都零落了,好像也是命運的嘲弄。看似是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實際上是,人在自己性格的侷限上的無能為力,個人性格導致杯具。

人的性格,關乎人性,是一個説不盡又説不清的話題。將人性中的某一部分誇大,比如慾望,看似變形不真實,實際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人性,因為人性中的一些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隱蔽。從這個角度講,馬爾克斯和莫言都是把人性的思考和表達推到極致的大師。

這部小説中的孤獨,我還沒有讀懂。在那裏談一談,只是經典作品的一種誤讀。日後,再讀《百年孤獨》,恐怕又會有別樣的體會。

世説新語讀書感想 篇13

本書作者喬治·塞爾登1929年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原名喬治·塞爾登·湯普森。自耶魯大學畢業後,他本有意朝劇本寫作的方向發展。但是卻在朋友的鼓勵下,由上了兒童小説的創作道路。他第一本書出版於1956年,不過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真正使他一舉成名的,是他1961年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的《時代廣場的蟋蟀》。這本書描寫一隻蟋蟀,一隻老鼠,一隻貓咪不尋常的友誼的故事書,出版後即獲評價如潮,一直到今天仍風行在美國市場,奠定了賽爾登在兒童文學界的地位。

這本書主要講了1961年間的蟋蟀柴斯特,偶然搭錯了車,從康涅狄格州鄉下來到了紐約時代廣場。當許多人類歌星,舞星,畫家,藝術家都在為生存所迫,在廣場街頭賣藝賣唱的時候,不知怎麼,這隻蟋蟀鴻運當頭,福星高照,一不小心,竟然一夜間成了地鐵車站演奏的明星!在每天早晨八點和下午四點半在地鐵高峯時間裏,他都會在白利尼的報攤上精心演奏。直到有一天,蟋蟀想回到鄉下,但是又捨不得朋友。可是他很想回老家去看一看,他不得不走。他回到老家,給家鄉的好朋友演奏。那裏的動物們同樣非常快樂,安靜地聆聽着蟋蟀柴斯特的演奏。

蟋蟀的翅膀不僅能發出美妙的音樂,同樣帶來了快樂和美好。如今蟋蟀柴斯特該回老家了,他不得不向朋友們告別。他對朋友們説:“明年夏天,明年夏天我會從老家回來,找你們好好玩。”

媽媽後記:一本很好看的書,蟋蟀,老鼠,貓咪之間的真摯友誼温暖了當時冰冷的社會。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了那隻名叫柴斯特的蟋蟀,記住它嘹亮而韻味無窮的鳴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q3q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