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精選5篇)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精選5篇)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 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書中講的是十九世紀初,歷史在俄羅斯掀起了滔天巨浪;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倫,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那裏,於是一場殘酷的戰爭爆發了。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精選5篇)

這個時代,俄國還在沙皇主政的社會,雖然整個國家並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可是拿破崙的入侵使得這塊美麗得土地到處佈滿戰火。

我讀的這本書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利用這樣的歷史背景些出的最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全書資料浩大,前後花了托爾斯泰七八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故事僅出場人物就有五百多個,並且個個人物性格鮮明;而從血戰、國王會議、貴族生日、葬禮、舞會、狩獵到農民生活等種.種場面的描述,則幾乎把十九世紀初俄國的政治、社會事件包羅其中。

這本書拿破崙的戰爭是全書的中心。可是托爾斯泰想寫的並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給災民帶來的苦難。

雖然在書裏有拿破崙、亞歷山大等許多歷史人物,但他們並不是主人公;那些年輕人如娜塔紗、尼古拉、安德烈等人才是主角。

這些年輕人都還很年輕但他們為祖國挺身而出,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成為知識豐富的大人這是書中最令我最感動的。

從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例如寫作時要給人物鮮明的個性和生命把人物寫活。還有寫作要,突出文章中心。最重要的是如果國難當前,要像那些年輕人一樣挺身而出。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 篇2

六年級上學期一開學,我就迫不及待的,買了一本《戰爭與和平》。

我認為這本書的題目就很吸引我,戰爭和和平是一對反義詞,我當時很想知道作者怎樣描寫當時的年代。作者是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他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也是我很佩服的作家。

這本書的構思很精妙,結構很清晰,人物描寫的淋漓盡致,時代背景也很突出。這本書的中心是俄法戰爭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體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民想要爭取到和平的願望。這本書巧妙的把戰爭與和平穿插在了一起,讓人讀起來既不勞累,也能清晰地明白這本書的內容。

當時的社會很殘酷,普通人民的地位都很低下,城市裏的王公貴族濫殺無辜,僱傭童工、隨意揮霍金錢。人民天天都活在硝煙和炮火之中,飯都是吃了上一頓都不知道下一頓在哪裏。而我們現在的社會,人民都團結一心,人人地位平等,不會發生民族爭鬥。人民吃穿住行都根本不用發愁,現在的時代都很和平,很少發生戰爭。當時的社會和現在的社會有明顯的對比。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不能隨意揮霍金錢,人一生的金錢、地位都是有限制的,少年時都揮霍完了,到老了,就會飯吃不飽,衣不遮體,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現在的美好生活也是先輩們通過殘酷的戰鬥,通過努力的奮鬥而得來的;我們各民族要像習近平主席説的像“石榴子”一樣團結一心,為創建文明城市加油努力;我們在任何方面都不能代謝,要勤勞、好學、虛心,讓自己每一天都“更上一層樓”。

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道理,我們要多多閲讀名著,學習到更多知識和詞語運用方法。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 篇3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説了。

我十二歲的時候開始讀它,到此刻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説,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説,應當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説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説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我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當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期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我的《戰爭與和平》。

應當説,《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可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十分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我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並且,托爾斯泰似乎異常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能夠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堅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一樣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我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説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之後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向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感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

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先那個活潑、歡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當這樣。並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堅持着必須距離,他能夠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説:“您可明白,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向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可是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感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歡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終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歡樂的微笑。

這一段異常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十分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夠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説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説,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説,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侷限性。對此,我要説,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我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我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我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説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侷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樣説,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我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並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 篇4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考慮自己的消耗,要考慮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禦強於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考慮由於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情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義。實事也説明在很多的情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並沒有發生。應該認為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兩方的力量相差懸殊時,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己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棄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並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為當一方不為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佔而對方抱有積極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於不利的局面,因為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於慌亂並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於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於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優質 篇5

十九世紀初,歷史在俄羅斯掀起了滔天巨浪;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倫,開始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這裏,於是一場殘酷的戰爭爆發了。我讀的這本書就是列夫·托爾斯泰利用這樣的歷史背景些出的最偉大的作品-《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這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

安德萊公爵之“死”是我認為全書中最感人的一幕。這段內容對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使我從此一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而昇華到人類的良心上來感覺世事了。莊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脱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只有它才是我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寄託。 作者在小説中也認真探索了貴族階級的歷史命運問題。小説的主要情節就是圍繞着包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他用詩意的筆觸描寫了京城以外的莊園貴族羅斯托夫一家和包爾康斯基一家,指出在這些貴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風,他們有愛國心,與人民的精神相通。

《戰爭與和平》不愧是一部宏偉壯麗的史詩,它不僅描寫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場戰爭,它還喚起我們對民族和世界歷史的濃厚興趣,喚起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切關懷。這是任何專門描寫和研究戰爭的論著代替不了的。而作為一部偉大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還是任何學術論著代替不了的,因為它還是一部人們心靈史詩,一部生命的史詩。我們在這裏不僅看到了戰爭和民族的歷史,還看到了在戰爭與和平的轉換中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心靈,看到了他們深深的渴望、痛苦、歡樂和追求。今天幾乎所有學術的論著都是題目有限的、分析的,因而也是片段的;而它是綜合的、完整的。戰爭構成了歷史的突出節點,而歷史則不過是人的生命的展現。三者的核心是人的生命:肉體的和精神的生命。下面我僅就戰爭行為的倫理、歷史的法則與責任,以及面臨死亡對生命的認識來思考其中提出的困難問題。特別是在最後一點上我不可遏止地被其吸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ey8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