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通用12篇)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通用12篇)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1

我十二歲的時候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通用12篇)

有人説,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説,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説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説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説,《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説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表面上看,這種旁觀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過冷峻,但如果往深處挖掘,你便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東西,包括這個世界上最為深沉的感情和悲憫。也正是這種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爾斯泰與他所熱愛的東西始終保持着一定距離,他可以客觀地評判,卻很難一廂情願地投入。記得高爾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説:“您可知道,在您的戲中,我覺得您處理人物比魔鬼還要冷酷,您對待他們像雪,像風雪一樣的冷。”可就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卻使高爾基感動得哭了。讀《戰爭與和平》也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2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過有一個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説,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説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為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能力。通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比如為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説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為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説、社會心理小説、家庭紀事小説和哲理小説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説,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為一名小學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鉅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着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一定會逐漸深刻。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3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説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説,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説,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侷限性。對此,我要説,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説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侷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説,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4

我春節期間就翻了這一本書。這本是一個在美國兩房工作過的華人寫的,是一本頗難定位的書,至少經濟學家不認為它是經濟學著作,小説家也可能不接受它,因為裏面的人名都是真實的。我想把它歸為經濟類演義比較合適。這本書面世2年多來,一直位居銷售排行榜高位,深受廣大人民羣眾歡迎,我為人遲鈍,還只是最近才買,算是未能免俗吧。這本書在兩年的暢銷期間一直備受爭議,很多人在各大網站把它貶得比狗屎還臭,好像看了立即就會變成弱智。我看了這些人的反駁文章,發現他們沒駁出什麼名堂,總是在支末細節大作文章,進而大搞人生攻擊。我有個觀點,真正的濫書是沒人批駁的,有人成批地反覆批駁,説明它有它的價值,點到了某些人的痛處。

這本書的驚人之處在於:它點出了現在發達國家,也就是最富有的那7-8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是私有的,美元是經過巧妙包裝的私有機構美聯儲發行的美聯儲卷。這一點所有反駁文章都無法推翻。在美國不涉及這個殘酷的事實是政治正確的要求。從滑鐵盧戰爭開始,一個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猶太人銀行家集團就逐步控制了英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成立了各個發達國家的私有中央銀行。老羅斯柴爾德有句名言:只要讓我控制貨幣發行,我才不在乎誰制定法律。這些人控制貨幣發行的手段就是挑動戰爭,讓各國政府向這些銀行家借債,鼓勵所在國寅吃卯糧,然後由他們用今後的國民税收為抵押發行貨幣。這樣就明白為啥美國經濟和科技那麼發達,可為啥國債越來越多,還增長速度在加快!他們的掙錢招數有:

1、通過先通貨膨脹再通貨緊縮來不知不覺地奪取國民的財產。

2、製造那些國際化國家的金融危機,當這些受害國家金融破產時再用及其低廉的價格來收購受害國的優質企業。

等等。

當然,不是沒有人看透這些人把戲,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就指出讓私人發行貨幣是對國民犯罪。美國總統分三類,一類是國際銀行家集團捧上去的,比如漢密爾頓;一類是與他們不合作不反抗的;一類是堅決抵抗的。第三類很多都被暗殺了,有些被暗殺卻沒有死掉的,有些變成了第二類,比如里根。第三類以林肯和肯尼迪為代表。有人統計過美國總統的被暗殺死亡率比美軍諾曼底登陸的死亡率還高!

在歐美著名大學都有一些祕密精英社團,它們吸收一些出身高貴的,註定以後會嶄露頭角的精英入會。這些人聚會時就討論如果通過各種手段統治世界,他們和國際銀行家密切勾結,羅斯柴爾德的嫡孫就是會員,凱恩斯也是這樣一個精英。由於他們認定自己不同於大眾,所以可以不受現有道德的約束,可以不擇手段地實現自己集團的目標。他們對普羅大眾沒有絲毫的悲憫之心,通過控制股市等讓大眾,甚至一些沒有進入他們圈子的億萬富翁家破人亡,也沒有絲毫的內疚。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美國廢除金本位制後立即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銀行家支助--鉅額金錢,並且在大戰中英美和德國日本的銀行家還定期聚會合作,非常親熱!

這些不愛自己的民族,不愛自己的宗教(猶太人為主的銀行家集團支助的二戰死了多少猶太人!),不可能是上帝的選民,因為天國不需要私人中央銀行!看來---新教的預訂論是多麼冷酷,多麼邪惡!

中國的那些從國外名校畢業的精英們呢?我在清華的一個小教室聽過當時剛從牛津大學學成歸來的張維迎的講座,雖然我聽不懂他的長篇理論和推導,但結論我是懂的,那就是財富掌握在少數有能力的人手中是更道德的。

的確,過去的很多東西,讓我們想不起來了,儘管它曾經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沒有誰來提醒,也許我們這一輩子都不會把它記起。是現實生活裏的殘酷,還是理想生活中的無奈,從身邊經過的人和事,竟讓我們眼前的景色,成為了一種最為熟悉不過的陌生?

人最傷痛的莫過於回憶,明知道當初的那份純潔是最美的記憶,卻不能將往事重新拾起。相知相識也好,單相思也罷,那壓在心底的祕密,是我們維持感情世界的最好的武器。是祕密讓我們舊曾相識,又是祕密讓我們行如陌路。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道出了現實生存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奈,“我”的身邊美女如雲,而“她”苦守於真摯的一見鍾情,由於每個人對性情的幻想不同,因此以我心度你情的結局,難免讓其中一個人揹負着感情孤寂的沉重。壓在心裏的祕密不為他人所知,到頭來,多情總被無情傷害。

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社會,只想憑藉一個人的努力來獲取生存,是無論如何都難以維持下去的。但存在於社會中的個人,過份地依賴於別人,也是一種沉重的傷害。《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奉勸“我”,人既不可以無情,也不可以濫情,在情感上的漠然或虛偽,都是對生活不負責任的表現。

人都為理想而活,但並不是只為理想而活着,現實中的紛紛擾擾,每個人所擁有的各個羣體,有其不同的姿態,所謂的理想,無不是在構思着羣體的和諧。然而,不為世事轉移的理想,終歸毀滅於自己的執着。當理想不容於現實時,即便你找到了一個替代品,也將是你孤老終身的象徵。《陌生女人的來信》應該説是一份遺書,而臨死之前才説出來的祕密,也就是情感壓碎了最後的堅持。

情感寄於現實而存在,沒有任何思想能擺脱物質的束縛,不建立在生命載體之上的感情,是無法想像的。每個人的一生,總有一些閃光點,而當生活中充滿了陽光,確是讓我們很難記住這些感動的點點滴滴。也只有黑暗時,才讓我們撥亮了曾經被遺忘的真實。

人有多少熱情能守住過去的情感,黎明和黃昏是兩個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極為短暫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動都在過往即逝。為生活奔波,與安逸享樂,是我們生活的大部分,誰會在清晨的纏綿和黃昏的安慰中耗費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捨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遺忘是減輕生活壓力的最好方式。記不住曾經,好讓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永遠大踏步地向前。

團結在情感身邊的人們,總得有部分人被生活的向心力給拋在了邊緣,吸引如果不是相互,那麼生活就不能很好地融合。雖説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溝通,而一旦兩個人的境界不同時,溝通並不能解決相互之間的差異,那我們就會學着怎樣去放棄。

放棄説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那麼容易,因為在我們放棄的同時,卻不知道該怎樣去遺忘。如果過去不能遺忘,就根本談不上放棄,我們最終還是念念不忘着那些得不到的東西。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5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幹一番事業,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茨,他參加聯軍與法軍的會戰並受傷。在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愛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赴沙場,在波羅金塔會戰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

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衝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着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蕩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嚮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淫的貴族羣中屢次受挫。自衞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並經受了戰火考驗。後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後,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祕密組織,而那塔莎則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彼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説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説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説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説,如果要舉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這個定義的小説,我就要選擇《戰爭與和平》。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6

終於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很想寫一些感想。

最初看的時候,我想為什麼會起這麼一個名字呢,戰爭與和平就如同生與死一般對立,為什麼會要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呢。有了戰爭就沒有了和平,整本書看完,我改變了看法。在列夫托爾斯泰內心的世界裏,戰爭與和平從來就不是對立也不是孤立的。在和平的環境中,人類心中的戰爭從未停止過,看書中那些數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追求自我的榮譽;有的人追求權利;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情慾。。。追求的愈加緊迫和瘋狂,內心的戰爭就愈發慘烈。就如同生與死一樣,有些人活着就如同死了一般,有些人死了,他的靈魂卻還活着。列夫托爾斯泰不就是鮮明的例子麼?他早已經死了,可是他的靈魂和意識還活着,激盪着後人的心靈。拜讀完《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是一位大徹大悟的智者。於是對他的無限喜愛與崇敬之情讓我有這衝動和勇氣去記錄一下自己淺薄的感想。

看完整本書,閉上眼睛,腦海裏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如此真實和鮮活地印在我心裏,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他們代表着幾個非常典型的人物類型。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説説安德烈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單純,正值,善良,也固執。這個人物貫穿整本書,他的成長經歷讓我糾結、心痛、惋惜、也温暖過。安德烈是一個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只有在即將死的時候才真正得到了幸福,生的時候活的壓抑,自我,冷漠,自閉。義無反顧的參軍,面對懷孕的妻子的挽留與想念的無動於衷等等都為安德烈後來的悲情人生拉開了帷幕。安德烈這個人物性格的巨大轉變發生在兩次死亡面前。第一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一心只想出人頭地和奪取榮譽並且被認同。在和平的表像下,安德烈內心的戰場早已硝煙四起,內心戰爭的導火索不是拿破崙,而是對於自我榮譽的瘋狂追逐。他只嚮往榮譽,出名,嚮往受人愛戴,只嚮往這一切,活着也只為這一切,除了這一切他什麼都不愛。死亡,受傷,家破人亡,沒有任何東西是他覺得可怕的,父親,妹妹,妻子,等等這些他生命中最珍貴的人,不管是多麼可親可愛,但是,只要能夠得到片刻的榮譽,出人頭地,能得到不認識的,而且也不會認識的人對他的愛戴,不論看起來多麼可怕,多麼不近情理,他都可以將這些全部割捨。他時常想象一場會戰,會戰的傷亡,集中在一個地方的大搏鬥,他帶領的一團人,一師人,獨自一人打了勝仗,一切勝利和榮譽都屬於他一個人,總司令被撤職,他得到任命。。。也許就是這略微扭曲的思想讓安德烈處於一個相當瘋狂的內心世界。這一切思想在那可怕而慘痛的一刻開始轉變:戰爭中被敵人一棍子打暈,他什麼都看不見,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麼也看不見,高高的天空無限高遠和靜靜漂浮的灰色的雲彩,這些安靜肅穆莊嚴地雲彩,完全不像他那樣在奔跑奪取某些東西,不像他們那樣在吶喊,搏鬥,也不像法國兵和炮兵那樣滿臉帶着憤怒和驚恐互相廝殺,他在想為什麼以前沒有見過這麼高遠的天空?他是那麼幸福,終於看見天空了,除了廣闊的天空,什麼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安靜,肅靜,什麼都沒有,他想起了與妻子戀愛時的甜蜜和未出生的兒子,想起了父親,摸着妹妹在參軍之前掛在他脖子上的保佑他平安的小金像。。。在這個時刻,安德烈得到了內心的和平,不是嗎?不是經歷過死的痛楚,他難道不會真正地認識自我麼?其實,戰場中受重傷的他得到過崇拜的英雄拿破崙的稱讚,這不是安德烈一直想要的麼?拿破崙説躺着的安德烈死的英勇,可是那時的安德烈聽到這些話就好像蒼蠅嗡嗡叫,不僅不感興趣,而且不放在心上。他的頭像火燒似地,他覺得血就要流乾了,他又看見了突然讓他有幸福感的天空,這遙遠高高永恆的天空和他的心靈與拿破崙相比起來,拿破崙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當死裏逃生的安德烈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卻目睹了妻子帶着責備怨恨的眼神死在產房裏的時候,安德烈從此進入了一個自閉的世界,與世無爭,遠離世事,時常走不出妻子臨死前那眼神的世界,除了不再奪取那虛幻的榮譽感之外,他沒有變,依舊高傲固執和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內心表面的平靜真的是列夫托爾斯泰想要傳達的和平麼?我想一定不是的。第二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終於走出了亡妻的世界並且想要重新選擇新的愛情時而突然受到情人的背叛,我想是安德烈人生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坎坷,這一其實是無心的背叛又成了安德烈點燃內心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他又固執地變成了一隻刺蝟,又一次用刺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他固執地不願意去理解更不願意去原諒。現在看來,至少安德烈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只愛他自己的人,他還是隻在意自己的榮譽感,不論是對於事業還是對於愛情,個人的榮譽感至高無上。所以,當安德烈第二次與死神相遇和抗爭的時候,安德烈勇獲新生的艱難歷程才真的讓人感動和震撼,當安德烈在戰場上看到自己一直想要決鬥的情敵被炸斷了一條腿的時候,他突然開始不只愛自己了,開始真正領悟愛的含義和真諦。愛這個東西,不是對某種東西,某種目的或者由於什麼原因的愛,而是在他要死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敵人卻依然愛他的那一種情懷,因此他突然開始學會原諒並且體會到了強烈的幸福感。他又激動地想起來娜塔莎---那個他深愛過卻堅決拋棄的未婚妻,不是隻想起了她喜悦迷人的面容而是第一次想起了她的靈魂。於是他明白了她的感情,痛苦,恥辱和悔恨,第一次明白了他的拒絕和決裂是多麼的殘忍和無情。於是在與死抗爭的過程中,安德烈好想再見娜塔莎一面,於是上帝安排他們相見了。想想當時那個第一次死裏逃生之後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安德烈,雖然軀體活着可是思想卻死了,過着孤獨和半昏迷狀態的生活的時刻,他越不自覺的摒棄那塵世的東西,與世無爭,其實他越發離這個世界遠了,對於活着這件事情,他認為是無所謂的。而這次,安德烈祈求上蒼給他一次活着的機會,重新愛身邊的人。上蒼果真把深愛的女孩送到了他面前的時候,對一個女人的愛情默默潛入他心中,又使他依戀人生了,對娜塔莎的愛情喚起他對生命的珍惜,他想活。我忘不了兩個相愛的人相聚時敞開心扉説出的真實而動情的語言:安德烈第一次對娜塔莎大膽地表白:我愛你!娜塔莎説:原諒我!安德烈説:原諒什麼?娜塔莎説:原諒我之前所做的。。安德烈説:我比先前更愛你,更知道怎樣愛你了。。。安德烈這樣一個曾經只愛自己的人能夠説出這樣的話,可見他內心真正的得到了和平。可以説安德烈才是列夫托爾斯泰心中戰爭與和平最好的化身與詮釋。只是,這次,安德烈沒有幸運的再次死裏逃生。也許劇情只有強烈的衝突感時,才會讓人感動。人生有了太多的陰差陽錯才會讓人銘記住什麼,安德烈第一次知道應該去愛的時候,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愛沒處給了;第二次懂得怎樣去愛的時候,他也被愛的時候,他死了,讓別人的愛沒處給了。也許這人世間只有愛情這東西才會讓人神傷和痛徹心扉,但是安德烈就是在這愛情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和純粹的幸福,儘管最終,他死去了。

和安德烈一樣,還有皮埃爾,娜塔莎,瑪利亞這些人物也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由死到生,從戰爭到和平過程中經典的人物形象。和安德烈一樣,他們最終都是幸福的。只是這幸福都來得都太過艱辛。

皮埃爾的人生扮演着太多的角色,私生子、首富,情場浪子,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這個單純善良和正值的男人最終獲得了幸福,也得到了內心永遠的和平。皮埃爾這樣一個在上流社會過着衣食無憂但卻混沌不堪生活的貴族,他竟然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皮埃爾被關到棚子裏當法國俘虜的時候,悟出了一個道理,這不是從理智上,而是用他整個身心,全副生命懂得了人被創造出來時為了幸福,幸福就在他本身,就在於滿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一切不幸福並不在於缺少什麼,而在於過剩;但是現在,在三個星期的行軍中,他又認識到了一個新的令人欣慰的真理:世界上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世上沒有哪個環境是人在其中過的完全幸福和完全自由的,也沒有哪個環境人在其中過的不幸福和不自由的。他還認識到,痛苦有一個界限,自由也有一個界限,而且這個界限非常近;一個人為了他的錦繡被褥折了一個角而感到苦惱,也正如他現在睡在光禿禿的濕地,一邊身子冷一邊身子熱而苦惱一樣;從前他曾為穿緊腳的無邪而感到痛苦。他認識到,當時他以為出於自願和妻子結婚,並不比現在關在牛棚裏更自由。他的境況越艱苦,前途越可怕,就越與他的境地無關的在他心中出現那些令人快樂的思想,回憶和想象。。。在我看來,這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7

我們古今中外的許多名言警句都表示金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能將它太重視,地主,貴族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醜惡無比,應該斬盡殺絕的人物。

看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書名,很多人可能跟一樣覺得這是講述一個有名戰爭,是一種戰爭反思的文章,但細讀品味卻發現這並未如此,劇中的很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説理想主義者,關心人民國家的大富人皮埃爾,命運悲慘的安德烈公爵,熱情任性卻單純天真的娜塔莎,犧牲自我的瑪利亞,懲_除惡的尼古拉和不誤正事,花天酒地的阿納托爾等,在法國強力入侵之下他們有的懷着報國的夢想,參軍戰鬥,有的落魄逃難,還有的深謀遠慮,企圖刺殺拿破崙……,其中有的人倖存了下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説瑪利亞和騎兵上校尼古拉戰後結婚,經營田莊,獲得巨大成功,過着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的過着悲慘的單身生活,沒有愛情,沒有錢財,就像索尼婭,她顯示被羅斯托夫夫人逼得不得不跟深愛的尼古拉分手,同時也被迫失去了僱傭保姆的工作,最慘的是最後直接死了,再也見不到自己的親人,安德烈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戰場上英勇戰鬥,最後負了重傷,離開自己的寶貝兒子死了,但在這本書的許多故事中,金錢似乎當了主人公。

索尼婭跟羅斯托夫家的任何一個人關係都相當要好,可是羅斯托夫家卻面臨着破產流浪的危險,索尼婭很愛羅斯托夫夫人的兒子尼古拉,可是一旦尼古拉一旦跟索尼婭結婚,那麼羅斯托夫家就會徹底滅亡,因為本來就沒錢的羅斯托夫家的兒子嫁給了比他們還沒有錢的索尼婭,不僅不會在經濟上給予援助,反而會加速羅斯托夫家的滅亡,而嫁給了富有的小姐起碼還能讓他們的吃飯生活不是問題,雖然羅斯托夫一家都很喜歡索尼婭,但她們不能因為喜歡就斷送了羅斯托夫家的姓名,結果流着淚將索尼婭逼走,讓她孤苦的度過餘生,書的後面也幾乎沒有提到她了。如果不是金錢,索尼婭能被趕走嗎

羅斯托夫伯爵是個身份顯赫的人,但是因為話費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成了負數,從莫斯科的逃難,安德烈公爵的死,彼恰的戰死,伯爵夫人的絕望等,一連串的打擊降臨到這個飽經風霜的老伯覺身上,而且他想挽救家庭經濟危機的計劃一直無法進行,逃難時一把大火又燒去在莫斯科的豪宅,這次真的到了無可彌補的程度,不久,原本身世顯赫的老伯爵在一家簡陋的出租房裏去世,沒有了金錢,生命也會受到威脅,要是羅斯托夫伯爵還有好多錢,他的生命會這麼悲慘嗎

劫富濟貧一直是許多英雄所做的手法,難道有錢有錯嗎貴族有錯嗎?地主有錯嗎?我們看到的可惡地主有的只是虛構出來的,有錢反而是好事,金錢不能代表一切,但金錢卻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幸福,你的生命有了保障,想想看,你有了錢,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天天開寶馬坐奔馳,吃的是滿漢全席,你有了錢,喜歡你的人一抓一大把,就像重山中的碎石一般,你有了錢,當國與國只見要發生戰爭時,你見勢不妙,迅速買機票逃到富國去,生命得到了保障,還能照常過幸福生活…

金錢是好東西,應該是我們的好朋友,但我們不能視金錢太重,因為哪怕你前世有多少金錢珠寶,死去也帶不走一個子兒。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8

和平,人人都渴望和平,可是,槍聲、炮聲、爆炸聲,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

金錢、權利,難道真就那麼重要?甚至能讓我們自相殘殺。聯合國總部前的“鑄劍為犁”雕像,難道就單單只是一個雕像?全球人民不都是是在渴望和平?難道和平就只是戰爭的一個藉口?

有人説,有些戰爭是正義的,是逼不得已的,這是對的,可是,如果沒有另一方的貪婪,會有戰爭嗎?政府口口聲聲説要維護和平,那麼訓練兵隊要幹什麼呢?哦,是為了打擊不良分子,存在這不良分子是和平另一大阻礙,如果世界和平,人人安居樂業,政府給予人民更多的利益,給予人民更多的保護,那麼,不法分子還能囂張、張狂嗎?政府會説,不法分子那麼多,管得來嗎?而且,我們不也在積極管理嗎?不去努力的治理,不去試試,怎麼知道不行,政府真的全都在認真處理?這我就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所知道的官員只會想方設法地讓自己得到更多的錢,即使是剝削人民,貪贓枉法;不只是官場,甚至是學校,學校管理員為了賺到更多的錢,不惜剝削學生,然自己得到更多的錢……這樣的世界能和平嗎?難道和平就能成為人們心中的願望?難道世界和平的現象就在人們的夢中出現?

面對歷史,難道所有的侵略國家都有在懺悔嗎?就如日本,面對被自己侵略、蹂躪的國家,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狡辯,面對自己強盜的行為,竟無一點懺悔之心。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應該痛恨日本,九一八的炮聲、七七盧溝橋的槍聲和南京大屠殺中30萬死難同胞的呼告聲……讓每一箇中國人憤怒、哀傷,可是,痛恨有用嗎?我們能改變歷史嗎?難道我們要對日本報復來發泄自己的悲憤嗎?不,不是的,我們要和平,戰爭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不是要我們報復,是在時時刻刻提醒着我們,和平!

不要讓爭執,讓我們再有戰爭!

我們生存的地方——地球,面對戰爭,她已經傷痕累累了,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難道再想把它破壞後能有一個新的地球等着我們在去破壞嗎?難道我們不為自己的子子孫孫着想嗎?

為了世界和平,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為了和平不再只是人們心中的一個願望,讓我們放飛手中的白鴿,讓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9

《戰爭與和平》中已顯現出現代主義的一些特徵。一個重大事件(如:戰爭)看似是精心安排並依從於人的意志而發展,這是事物的表層;內層的世界,是由不確定的、偶然的、多元的等因素綜合有機作用後發展到如今的狀況,這種狀況或許暗合人的意志,於是人們用各種理性理論觀點闡釋計劃方案的科學完美性;或許異於人的意志,於是人們把計劃方案的科學與否歸因於個人的歪曲不遵從既定的路線圖。

在第一部第四節,以蜜蜂為例,表徵了對某特定對象理解的多元性,從每個個體出發而理解的意義都不相同,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統一含義。正如作品中所言:“人類在揭示這些目的的智慧發展得越高,最終目的的不可理解也就越加明顯。”

整部小説,書中以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以及庫拉金四大家族的際遇興衰投射到戰爭與和平的大背影中,其中主要以安德烈•博爾孔斯基、皮埃爾•別祖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夫的人性變化為主要脈絡。人性或靈魂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在複雜多樣的形態不斷運動變化着。這種變化源於外在環境以及內心活動雙重因素的化合。

如果從因果論來分析四大家族命運,博爾孔斯基老公爵脾氣很臭以及個人修養的不足,從而致使兒子和兒媳婦雙雙早逝,當然難能可貴的是兒子死前靈魂得到淨化歸於寧靜;老公爵的女兒瑪利亞是這個家庭最幸福的一位,天隨人願地嫁給了羅斯托夫。皮埃爾•別祖霍夫是一位從內心放低身段,鄙視貴族虛偽社會的貴族。他的靈魂一直在懺悔、反思、淨化,他的親赴前線、被俘等遭遇,使他的心靈更加純潔。因此,他如願以償地保有了戰後的家業並娶上了娜塔莎。羅斯托夫老伯爵為人行善,有同情心又有點軟弱,雖然待他病逝後,家產盡失且欠下重債,但其兒子尼古拉•羅斯托夫重操家業,娶了家資豐厚的瑪利亞公爵小姐。這個家族中尼古拉和娜塔莎都幸福美滿,老伯爵夫人也安享晚年,但讓我遺憾的是彼佳•羅斯托夫的早逝,痛心於他那年輕的生命和執着勇敢精神的殞滅。尼古拉享有了彼佳的善果,虛偽而投機參軍的尼古拉從未真正意義上為了衞國戰爭奉獻自己,而彼佳做到了,但事與願違。最厭惡庫拉金家族,瓦西里•庫拉金勢利、虛偽、自私自利,所以他的這個因讓他後代吃了這個果——阿納託利被截肢,另一兒子戰死,海倫不守婦道,終而早逝。

最後皮埃爾與娜塔莎、尼古拉與瑪利亞分別成立幸福美滿的婚姻家庭。安德烈的兒子尼古卡尼,作者以該視角來評價皮埃爾和尼古拉二者,前者善良聰明又思想,後者與之相比就相形見絀。

人物角色中,男主角皮埃爾和女主角索尼婭為我最愛。前者是一個一直走在靈魂救贖道路上的良心者,他所追求的內心寧靜自由以及靈魂洗禮淨化救贖是我所尊愛,也暗合了我的追求,我原諒他在愛情上對海倫的失責,那是時勢所迫而又左右助推的結果,無自我主張的皮埃爾被綁架上一段眾人所認為的婚姻,因此他的不成熟使他為這段不能幸福的婚姻買單。人性方面,他善良、正義、有責任心、同情心等。後者索尼婭讓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對尼古拉•羅斯托夫一直不離不棄,同時她的包容、擔當、賢惠、温順讓我感動和欣賞不已。娜塔莎,我只能對她儘可能的理解,談不上喜歡不喜歡,因為她未曾真正走到我的心,未曾引起我的共鳴,未曾讓我感動。

《戰爭與和平》中,皮埃爾自從和妻子吵散以及與妻子情夫決鬥,內心經過強烈地思想鬥爭,以及入同濟會,他的心靈開始走上救贖悔過覺悟的道路。安德烈公爵自喪妻,以及在皮埃爾的勸説以及自己對生命中種種細膩情感的反思,他也走上了心靈救贖的道路。羅斯托夫自從與情敵賭牌後,面對家人給予他四萬盧布償還欠款,父母的愛以及自己內心的內疚自責也讓羅斯托夫走上懺悔心靈救贖的道路。《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也是走上心靈救贖道路的人。托爾斯泰的作品很多人物角色是經過奢華榮光的生活愜意後開始放縱自己,最後因此而造成諸多矛盾和惡劣後果,正式後來對這種後果的反思和內心煎熬,開始走上心靈救贖的道路,托爾斯泰在現實生活定然也是這樣一個人。生活中,當一些讓我們快樂放縱的心靈受到自己釀下苦果的撞擊後,才會覺醒幡然醒悟。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10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説了。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説,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説,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説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説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説,《戰爭與和平》這部書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11

偶然的情況下,拿到了《貨幣戰爭》,一部超級暢銷的經濟類書刊。就是這樣一本書,居然讓我一整天靜靜地坐在書桌前一口氣看完了。

之所以這麼入迷,也許是裏面的不為人知的歷史內幕深深吸引了我。超級世界財團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波雲詭祕的----與經濟危機中翻雲覆雨的手段與才能,操縱了多起世界金融史上鮮為人知的“不流血戰爭”。執掌經濟領域的比爾德伯格俱樂部,負責整治掛帥的三邊委員會,在世界銀行家們組成的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和美國外交協會的領導下,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間。對他們來説,戰爭只是發財的好機會,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事實也正是如此,為了建立他們的私有中央銀行系統,前後共有七名美國的總統被暗殺,多名國會議員喪命,最終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他們的私有中央銀行,達到壟斷的地位謀取暴利。其間他們的手段:製造金融恐慌,挑撥世界大戰,引起動亂,然後通過“剪羊毛”來獲取暴利。泰國,日本,整個歐洲,東亞都被他們屈服。這一切都是以前未曾聽聞的害人事件,在令我震驚的同時也讓我開始反思。

在中國的歷史上,任何想要爭奪皇位的人總是有一個超級大財團祕密支持着他。在宋鴻兵的這本書中,華爾街財團們幾乎被神化了,達到了無所不能的境界,通過培養國家高官控制政治,收買經濟學者扭曲文化,利用媒體誤導欺騙大眾,任何與之對抗的銀行無不慘遭厄運。凱恩斯,薩繆爾森就是他們的文化工具,他把他們一下子從教科書中的偉大經濟學者説成了毫無良知的工具。我不禁感到疑惑,按照作者的思路,如果他們是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智囊工具,那麼作者本身是不是可能又是某個財團的工具呢?既然當時的世界銀行家們懂得運用媒體來引導大眾的思想,那麼這本書又是哪些銀行家的工具呢?把諾貝爾的獲獎者一下子貶到谷底,是不是帶有太強的個人主觀色彩呢?更為詭異的是,此書的作者本身就是這些財團控制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級諮詢顧問,如果像作者所説,這些銀行家們有如此神通廣大的本領,又怎會容忍作者這個手下撒潑放肆,寫下這些“大不敬”的言辭,讓這本書順利出版呢?他還不早就被祕密暗殺於某個角落了,這不禁引來炒作之嫌。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至少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不同的思路來看待我們的歷史,一個複雜而詭祕的謎團。它裏面還是有很多讓我們大開眼界的解讀,且不論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至少它把更多的可能解釋擺在我們眼前,只有我們通過更廣泛的閲讀,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解釋,通過自己的思考判斷,我們才能更進一步的走向歷史的真相。

有關戰爭與和平讀書感悟 篇12

《戰爭與和平》是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諸多著作中的一部很優秀的作品,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1820xx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醖釀着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着恬靜悠閒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20xx年至1820xx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其中讓我記憶最深的幾句話: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整體的科學,這科學解釋整個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清滌並革新自己內心的“自我”,因此,在認識之前,必須信仰,並使自己趨於完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我們心裏放進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人民戰爭的巨棒以全部威嚴雄偉的力量舉了起來,並且不問任何人的趣味和規則,不考慮任何東西,愚笨單純地,卻是合乎時地舉了起來,落下去打擊法軍,直到侵略者的軍隊全部消滅;沒有人想到,承認與是非標準不相符合的偉大,不過是承認他自己的沒有價值和無限的卑劣。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説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他集中描寫有本能智慧的人——以“耐心”為座右銘的庫圖佐夫;快快活活上戰場、穿上乾淨的衫赴死、只求投奔造物主的農夫們;在污濁和飢餓中為自己的憧憬而滿面笑容的法軍俘瞄。而主人公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gwedz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