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3篇

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3篇

《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最偉大的小説之一,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3篇
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範文1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那句“幸福不表現為造成別人哪怕是極小的一點痛苦,而表現為直接促成別人的快樂和幸福。照我看來,它在這一方面可以最為簡明的表達為:幸福在於勿惡、寬恕和熱愛他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銘。

寒假裏在辦公室領導的號召下,我懷着崇敬的心情,讀了托爾斯泰的又一巨着《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以十九世紀初俄法戰爭為背景的宏篇巨着。這本書猶如一面鏡子,把當時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社會變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20xx年至1820xx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在讀這部作品前,整個俄法戰爭的結果我早已從其他歷史文獻中獲知,最後是俄羅斯沙皇徹底擊敗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並將他流放;但是,在此前多年的戰事中,沙俄卻幾乎一直處於劣勢,就連自己深居歐洲內陸的國都也一度被迫讓給了對方。要不是依仗着幅員的遼闊和人口的眾多,以及人民空前高漲的保家衞國之情,沙皇或許早就淪為拿破化的附庸了。

第一部的開頭,寫的是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爾家舉行晚會的事。安娜·舍列爾是皇宮的宮女、太后的寵臣,到會的嘉賓自然少不了聖彼德堡的達官顯貴們。表面看上,晚會熱烈歡快,賓客輕鬆自然。然而,不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對於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説,參加晚會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在燈火輝煌的客廳裏,正與安娜·帕夫洛夫娜獨自閒談的瓦西里公爵,是今晚的第一位客人。他談着些瑣事,很突然又很自然地將話題轉到了兒子職位的事上來。但不走運,他兒子的競爭對手是皇太后的妹妹推薦的,而她的地盤顯然是安娜所不能及的。況且,安娜是否覺得為公爵出力合算,也不得而知。這件事總算是告吹。事沒辦成,當倒黴的瓦西里公爵正準備離開時,一位剛才還沉默不語、形似羸弱的老太太——安娜·米哈依洛夫娜突然跳了起來,追着這位朝遷重臣陪着笑,哀求他將自己的獨生子鮑里斯送入軍中。或許是對這個老婦人憐憫之心,或許是想擺脱她無休止的糾纏,或許是覺得留住這個老公爵夫人的關係,今後還有用處。公爵最後勉強答應了她的要求。這個短短的晚會,其實就是一場權力的交易所。經過雙方的討價還價、權衡利弊,一批又一批貴族家的公子平步青雲,直接進入了政界和軍界的高層。就連沒落貴族的兒子也能在近衞隊裏當個准尉,更不用説那些“在職”貴族了。

無需嚴格考核,地位就是官位,這在沙俄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規定。然而,這些貴族子弟的學識和能力又究竟如何呢?拿瓦西里公爵的兒子阿納託利,庫拉金來説,他整日酗酒賭博、無所事事,是一個極為標準的紈絝子弟。更談不上有多少外交知識和能力了。而如果不是因為他對手的後台更硬,他現在八成已坐到沙俄最重要的駐外機構——維也納大使館一等祕書的辦公室裏了。以此類推,在這種不合理的選擇制度下,沙俄寵大的國家機器內,不知已寄生了多少既平庸無能而又貪圖享樂的紈絝子弟。在軍隊中,這個問題同樣嚴重。正如瓦西里公爵所説:“庫圖佐夫被任命為總司令後……全莫斯科的太太夫人們都要把她們的孩子送來當副官。”顯耀的職位尚可能如此安排,一般點兒的職位就更不用説了。沙俄軍官的整體素質,由此可見一斑!試問:在千鈞一髮的時刻,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擔;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又有多少人能身先士卒,力挽狂瀾?而反觀沙俄的勁敵法國,經歷了大革命的錘鍊和洗禮,一大批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指揮人才脱穎而出,他們忠誠於國家、忠誠於民族,與士卒同甘共苦、與統帥同心向德。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一位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征服者——拿破倫?波拿巴。

説到這裏,不禁使我聯想起了發生在幾十年後的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戰爭一起,四千英國的“東方遠征軍”驍勇善戰,避實就虛,很快就打到了天津塘沽梅河口,直接威脅北京。英國的步步進逼,觸動了道光皇帝聊以自慰的“天朝皇威”。於是,他下詔宣戰,並接連派了兩位“皇侄”率軍往抗敵。然而,這兩個最“正統”的貴族是否為皇帝重振了“天朝”國威呢?先去的“靖逆將軍”奕山倒是頗為勇武,一去就派兵夜襲英艦,結果由於策略失當而一敗塗地。最後,竟落得個縋人下城,向英軍投降的可悲下場。美其名曰的“揚威將軍”奕經就更窩囊了。浙江沿海戰事吃緊,他卻在深居內地的蘇州安營紮寨,整天圍着火爐飲酒作樂。後來,又迷信所謂“關帝箴言”,偏要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出戰(寅為虎、虎能克羊(洋)),結果導致清軍三戰三敗,不僅未收復失地,就連長江口也因此完全處於英軍的控制之下,這幾場接連的失敗,直接導致了中英《南京條約》的被迫簽定,中國從此開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而這一切可以肯定地説,與那兩個貪圖享樂、貪生怕死的“貴族將領”的拙劣指揮是有密切關係的。戰爭,是強者的競賽。我國古代的偉大軍事家孫武曾在他的《孫子兵法?計篇》中談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時。吾以此知勝負矣。”然而其後四點,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將孰有能”。可見,將領的素質對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作用。而在沙俄這樣極不合理的軍隊選拔制度下,大批甚至對軍事一無所知的紈絝子弟充任了各級指揮官。這對俄羅斯軍隊的整體實力不能不説是一個相當大的影響:如果這種現象一直得不到改善,那麼,後果就正如蘇詢在《六國論》中所説,由於自身內部的弊端,“不戰則強弱勝負已判矣”。

不僅是權利的鬥爭,這部小説令人感觸最深的還要數小説本身的文學魅力。其中最典型的應該算是小説的人物刻畫:鮮明而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戰爭與和平》中有很多句子和段落非常有意義,它們能給人以啟迪,讓我們明白許多道理,也值得我們深思。安德萊公爵的妹妹瑪麗亞寫給她的朋友尤麗的信中説道:“基督徒的愛,對於別人的愛,對於仇敵的愛,比起一個青年的美麗的眼睛在像您這樣詩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價值,更甜蜜,更美麗。”“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

如迷惘的託氏、悲天憫人的雨果、熱情澎湃的羅曼?羅蘭等。 尼考拉?羅斯托夫轉過身來,好象在找尋什麼,他望着遠處,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陽,天是多麼美麗、多麼蔚藍、寧靜而遙遠啊!夕陽是多麼明亮而壯麗啊!而遙遠的多瑙河裏的水閃灼得多麼親切而燦爛啊!更美麗的是多瑙河那邊遙遠的藍色的山巒,修道院,神密的峽谷,頂上瀰漫着煙霧的松林……那裏又寧靜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裏,我便什麼,什麼也不需要了,什麼也不需要了,”羅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這個太陽光下有那麼多幸福,而這裏……呻吟,痛苦,恐怖,和這種不可知,這種匆忙……他們又在這裏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們一陣跑,它,死亡,就在這裏,在我頭上,在我周圍……俄頃之間——我便永遠看不見這個太陽,這個河水,這個峽谷了!……” 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有灰雲靜靜地移動着的天,沒有別的了。“多麼靜穆、安寧、嚴肅呵,完全不像我那樣地跑,”安德萊公爵想,“不像我們那樣地奔跑、喊叫、鬥爭;互相爭奪炮帚,——雲在這個崇高無極的天空移動着,完全不像我們那樣的哦。為什麼我從前沒有看過這崇高的天?我終於發現了它,我是多麼幸福啊。是的,除了這個無極的天,一切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沒有的,除了靜穆與安寧,什麼也沒有。謝謝上帝!……”這種體驗並非僅僅是看破紅塵,而是對一種永恆的禮讚。對一種寧靜,安詳,遼遠的憧憬。是對幸福的終極定義。莊嚴、蔚藍色的、寧靜而悠遠的天空,超脱於人類所有痛苦、歡樂之上的永恆和安寧。

“一個人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做出的行為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為和別人的無數行為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的階梯上站得越高,和他有關係的人越多,他對於別人的權力越大,他在每個行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越明顯。……帝王——是歷史的奴隸。”這是多麼深刻的歷史性分析啊。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洪流裏的一滴水,成千上萬,匯成鏗鏘的節奏,接踵的浪花,雪白的泡沫。

安德萊·保爾康斯基和彼埃爾·別素號夫這兩個人是托爾斯泰傾注心血,刻意刻畫的兩個光彩奪目的,非常有頭腦的人物,他們二人在書中的大段的獨白和豐富的內心思考及反省,給予了這部着作以偉大和耀眼的光環,給予這部着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單純的小説,而是一部思想鉅作的人類精神財富。我最喜愛看的正是這些大段的獨白和思索,它們使我的精神變得前所未有的充實,使我的思想不再受人影響和制約。

有趣的是,彼埃爾的思想並不一定比安德萊膚淺,但他卻永遠是個思想者,不善於付諸於行動。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流亡在巴黎的經常在小酒館和咖啡館高談革命的革命者。安德萊卻不同,托爾斯泰以後在他自己的莊園所實施的改革其實就是安德萊的寫照。只有他們倆人才談得攏,其它的貴族則均是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勢利小人。托爾斯泰的思想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反對封建制度,但也懷疑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先進思想和制度,我以前對他這種“晦澀”的思想有些不以為然,可隨着閲歷的增加和對當代世界的發展的觀察瞭解及思索,現在仔細想想,他的思想和觀點真是太有遠見,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瀕死之軀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時還是新生嬰兒的瑕疵。

着名作家屠格涅夫稱這部小説為“更加直接和更加準確地瞭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國生活”,讀它“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學的着作”。作者巧妙地將戰爭與愛情結合起來,以細膩的筆觸塑造了眾多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品讀《戰爭與和平》,感受託爾斯泰,感受那份永恆。

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範文2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彷彿置身於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崙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緻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願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裏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着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説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後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後,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着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着一種超脱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説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説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裏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於汨羅江畔歎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並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着寧靜、鎮定的白雲,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範文3

終於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很想寫一些感想。

最初看的時候,我想為什麼會起這麼一個名字呢,戰爭與和平就如同生與死一般對立,為什麼會要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呢。有了戰爭就沒有了和平,整本書看完,我改變了看法。在列夫托爾斯泰內心的世界裏,戰爭與和平從來就不是對立也不是孤立的。在和平的環境中,人類心中的戰爭從未停止過,看書中那些數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追求自我的榮譽;有的人追求權利;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情慾。。。追求的愈加緊迫和瘋狂,內心的戰爭就愈發慘烈。就如同生與死一樣,有些人活着就如同死了一般,有些人死了,他的靈魂卻還活着。列夫托爾斯泰不就是鮮明的例子麼?他早已經死了,可是他的靈魂和意識還活着,激盪着後人的心靈。拜讀完《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是一位大徹大悟的智者。於是對他的無限喜愛與崇敬之情讓我有這衝動和勇氣去記錄一下自己淺薄的感想。

看完整本書,閉上眼睛,腦海裏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如此真實和鮮活地印在我心裏,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他們代表着幾個非常典型的人物類型。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説説安德烈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單純,正值,善良,也固執。這個人物貫穿整本書,他的成長經歷讓我糾結、心痛、惋惜、也温暖過。安德烈是一個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只有在即將死的時候才真正得到了幸福,生的時候活的壓抑,自我,冷漠,自閉。義無反顧的參軍,面對懷孕的妻子的挽留與想念的無動於衷等等都為安德烈後來的悲情人生拉開了帷幕。安德烈這個人物性格的巨大轉變發生在兩次死亡面前。第一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一心只想出人頭地和奪取榮譽並且被認同。在和平的表像下,安德烈內心的戰場早已硝煙四起,內心戰爭的導火索不是拿破崙,而是對於自我榮譽的瘋狂追逐。他只嚮往榮譽,出名,嚮往受人愛戴,只嚮往這一切,活着也只為這一切,除了這一切他什麼都不愛。死亡,受傷,家破人亡,沒有任何東西是他覺得可怕的,父親,妹妹,妻子,等等這些他生命中最珍貴的人,不管是多麼可親可愛,但是,只要能夠得到片刻的榮譽,出人頭地,能得到不認識的,而且也不會認識的人對他的愛戴,不論看起來多麼可怕,多麼不近情理,他都可以將這些全部割捨。

他時常想象一場會戰,會戰的傷亡,集中在一個地方的大搏鬥,他帶領的一團人,一師人,獨自一人打了勝仗,一切勝利和榮譽都屬於他一個人,總司令被撤職,他得到任命。。。也許就是這略微扭曲的思想讓安德烈處於一個相當瘋狂的內心世界。這一切思想在那可怕而慘痛的一刻開始轉變:戰爭中被敵人一棍子打暈,他什麼都看不見,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麼也看不見,高高的天空無限高遠和靜靜漂浮的灰色的雲彩,這些安靜肅穆莊嚴地雲彩,完全不像他那樣在奔跑奪取某些東西,不像他們那樣在吶喊,搏鬥,也不像法國兵和炮兵那樣滿臉帶着憤怒和驚恐互相廝殺,他在想為什麼以前沒有見過這麼高遠的天空?他是那麼幸福,終於看見天空了,除了廣闊的天空,什麼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安靜,肅靜,什麼都沒有,他想起了與妻子戀愛時的甜蜜和未出生的兒子,想起了父親,摸着妹妹在參軍之前掛在他脖子上的保佑他平安的小金像。。。在這個時刻,安德烈得到了內心的和平,不是嗎?不是經歷過死的痛楚,他難道不會真正地認識自我麼?其實,戰場中受重傷的他得到過崇拜的英雄拿破崙的稱讚,這不是安德烈一直想要的麼?拿破崙説躺着的安德烈死的英勇,可是那時的安德烈聽到這些話就好像蒼蠅嗡嗡叫,不僅不感興趣,而且不放在心上。

他的頭像火燒似地,他覺得血就要流乾了,他又看見了突然讓他有幸福感的天空,這遙遠高高永恆的天空和他的心靈與拿破崙相比起來,拿破崙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當死裏逃生的安德烈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卻目睹了妻子帶着責備怨恨的眼神死在產房裏的時候,安德烈從此進入了一個自閉的世界,與世無爭,遠離世事,時常走不出妻子臨死前那眼神的世界,除了不再奪取那虛幻的榮譽感之外,他沒有變,依舊高傲固執和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內心表面的平靜真的是列夫托爾斯泰想要傳達的和平麼?我想一定不是的。第二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終於走出了亡妻的世界並且想要重新選擇新的愛情時而突然受到情人的背叛,我想是安德烈人生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坎坷,這一其實是無心的背叛又成了安德烈點燃內心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他又固執地變成了一隻刺蝟,又一次用刺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他固執地不願意去理解更不願意去原諒。現在看來,至少安德烈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只愛他自己的人,他還是隻在意自己的榮譽感,不論是對於事業還是對於愛情,個人的榮譽感至高無上。所以,當安德烈第二次與死神相遇和抗爭的時候,安德烈勇獲新生的艱難歷程才真的讓人感動和震撼,當安德烈在戰場上看到自己一直想要決鬥的情敵被炸斷了一條腿的時候,他突然開始不只愛自己了,開始真正領悟愛的含義和真諦。愛這個東西,不是對某種東西,某種目的或者由於什麼原因的愛,而是在他要死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敵人卻依然愛他的那一種情懷,因此他突然開始學會原諒並且體會到了強烈的幸福感。他又激動地想起來娜塔莎---那個他深愛過卻堅決拋棄的未婚妻,不是隻想起了她喜悦迷人的面容而是第一次想起了她的靈魂。

於是他明白了她的感情,痛苦,恥辱和悔恨,第一次明白了他的拒絕和決裂是多麼的殘忍和無情。於是在與死抗爭的過程中,安德烈好想再見娜塔莎一面,於是上帝安排他們相見了。想想當時那個第一次死裏逃生之後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安德烈,雖然軀體活着可是思想卻死了,過着孤獨和半昏迷狀態的生活的時刻,他越不自覺的摒棄那塵世的東西,與世無爭,其實他越發離這個世界遠了,對於活着這件事情,他認為是無所謂的。而這次,安德烈祈求上蒼給他一次活着的機會,重新愛身邊的人。上蒼果真把深愛的女孩送到了他面前的時候,對一個女人的愛情默默潛入他心中,又使他依戀人生了,對娜塔莎的愛情喚起他對生命的珍惜,他想活。我忘不了兩個相愛的人相聚時敞開心扉説出的真實而動情的語言:安德烈第一次對娜塔莎大膽地表白:我愛你!娜塔莎説:原諒我!安德烈説:原諒什麼?娜塔莎説:原諒我之前所做的。。安德烈説:我比先前更愛你,更知道怎樣愛你了。。。安德烈這樣一個曾經只愛自己的人能夠説出這樣的話,可見他內心真正的得到了和平。可以説安德烈才是列夫托爾斯泰心中戰爭與和平最好的化身與詮釋。只是,這次,安德烈沒有幸運的再次死裏逃生。也許劇情只有強烈的衝突感時,才會讓人感動。人生有了太多的陰差陽錯才會讓人銘記住什麼,安德烈第一次知道應該去愛的時候,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愛沒處給了;第二次懂得怎樣去愛的時候,他也被愛的時候,他死了,讓別人的愛沒處給了。也許這人世間只有愛情這東西才會讓人神傷和痛徹心扉,但是安德烈就是在這愛情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和純粹的幸福,儘管最終,他死去了。

和安德烈一樣,還有皮埃爾,娜塔莎,瑪利亞這些人物也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由死到生,從戰爭到和平過程中經典的人物形象。和安德烈一樣,他們最終都是幸福的。只是這幸福都來得都太過艱辛。

皮埃爾的人生扮演着太多的角色,私生子、首富,情場浪子,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這個單純善良和正值的男人最終獲得了幸福,也得到了內心永遠的和平。皮埃爾這樣一個在上流社會過着衣食無憂但卻混沌不堪生活的貴族,他竟然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皮埃爾被關到棚子裏當法國俘虜的時候,悟出了一個道理,這不是從理智上,而是用他整個身心,全副生命懂得了人被創造出來時為了幸福,幸福就在他本身,就在於滿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一切不幸福並不在於缺少什麼,而在於過剩;但是現在,在三個星期的行軍中,他又認識到了一個新的令人欣慰的真理:世界上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世上沒有哪個環境是人在其中過的完全幸福和完全自由的,也沒有哪個環境人在其中過的不幸福和不自由的。他還認識到,痛苦有一個界限,自由也有一個界限,而且這個界限非常近;一個人為了他的錦繡被褥折了一個角而感到苦惱,也正如他現在睡在光禿禿的濕地,一邊身子冷一邊身子熱而苦惱一樣;從前他曾為穿緊腳的無邪而感到痛苦。他認識到,當時他以為出於自願和妻子結婚,並不比現在關在牛棚裏更自由。他的境況越艱苦,前途越可怕,就越與他的境地無關的在他心中出現那些令人快樂的思想,回憶和想象。。。在我看來,這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就此要擱筆了,只是想用這淺薄的文字但卻真摯的情感去記住和體會《戰爭與和平》帶給我的温暖。

標籤: 感悟 和平 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qgxj6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