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27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27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

“媽媽,你和我説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啊。也就是説,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遊戲,並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27篇)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説不清楚。或許是我產生“這麼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後,家裏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什麼?你?!你申請了?怎麼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着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湧起一種快感,這是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於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裏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枱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面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於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裏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着口水親切地叫着媽媽。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後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裏,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後,惆悵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裏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裏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彷彿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説話乾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並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説。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着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後,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驀然發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面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台微笑的樣子。再優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一個願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親,一個做這一切,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於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台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台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瞭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台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牆主要是由於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台則代表着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差異,甚至衝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台和安德烈並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瞭解和包容,龍應台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台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衝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瞭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瞭解。現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麼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説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遇事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麼我以後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台的二兒子,十六歲)對於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有幾次龍應台帶着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後轉而望向龍應台,笑着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彷彿以為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該讓大人來為他“代言”。這種行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生過,我就經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着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於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為什麼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而媽媽你為什麼總要為我“代言”呢?就因為我輩分小,沒有説話的地位?你們説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説話,不敢説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為我“代言”叫我怎麼打開話匣子啊?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係,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麼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啊?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是有一次龍應台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遊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台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説:“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裏嗎?”結果弄得龍應台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裏,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心,但菲利普所説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願自己母親過於關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願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餘,我爺爺突發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遊。三叔聽後,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遊,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説太早了不願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説道,不行,這是家裏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麼可以強迫他們去呢?結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後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長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裏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選擇自己什麼可以同意,什麼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説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衝突,在這裏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説,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衝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後,我還想説,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羣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註定充滿挑戰,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上留下那麼濃重出彩的一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3

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着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讀書心得: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台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讀書筆記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的初戀時光,曾經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着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後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佔有為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讀書心得:這絕對是至理名言,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麼沒有傑出人才出現?"這大概是一種最主要的原因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體制,允許批判嗎?有幾個當官的敢講真話?有幾個學生不是變得越來越大世故甚至越來越虛偽?我們的教師那一個在真正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義、追求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現在那裏還有這種豪邁的革命精神?

我推薦《親愛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獨立宣言》給正在讀八年級的女兒看,他看完無語,我問她有什麼收穫,她只能以"嗯"含糊地應答我。這聲音裏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許更多的無法回答:我們可以使用、有權使用"獨立宣言"並能成為社會風氣嗎?

正如我後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於輕描淡寫地説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裏,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__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説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離開,親愛的安德烈。

這句是中國台灣的龍應台説的。她是中國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鍼砭時事,鞭辟入裏。在歐洲、大陸、中國台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和她一貫凌厲大氣的文風不一樣,滿懷細膩,靜靜絮語。

在這本母子互動的家信裏,我看到她作為母親的天性,娓娓道來的細心耐性,細節點滴映射的母愛,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鏡頭,只是家常,和世上所有的母子一樣,溝通了解,讚美批評,當她有一天驚訝地發現,兒子已經不是呀呀學語的稚兒,也不是青葱少年。離開德國回到中國台灣任職4年之後,一個高大帥氣的小夥子站在面前。剎那間,作為攙護者的母親忽然失落,兒子不再是她的兒子,而是一個青年,一個“別人”。

三十六封信不疾不徐地道出這份濃濃母子情。犀利如此,曾以一把野火燒遍中國台灣,在中國台灣大陸歐洲有不小影響的著名作家,骨子裏是純粹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誘的,允許個性張揚,她把自己和兒子放在同級的對話台,面對面,沒有高低,沒有表現家長的凌厲作風。

相信只要是看過這本書的女人,都能重新審視自己作為母親的力量,我也有個親愛的安德烈兒子,你也在漸漸成長中,我有時候都在猶疑----當年那個胖墩墩的小小男孩兒這麼快就變成少年了?呀呀學語變得伶牙俐齒,有些語言你還真不能瞬間迴應,哦,我老了,代溝是很自然的。過幾年就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PK,但是這種PK不會激進,看了這本書會給我支持的。

你兩歲半前,我們可以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分離,看着你酣睡,吃喝拉撒,抱着親着。幼兒園起,開始看着你依依不捨地邁進幼兒園大門---媽媽早點接我。

好的!

國小了,也是依依看着你邁進校門,揹着書包,生澀演進為熟稔,你可以走在路上發現一個同學而歡呼跟進,把媽媽掠在一邊去。

明年你國小就要畢業。國中起,我仍然可以看見你的背影消失在校門。直到高中,大學。還有以後的人生,已經漸漸鋪開。還能讓我目送你多少次離開?人生其實就是孤單的行進,這句話不僅僅對我,也對你,也對更多人,要學會接受和適應,要學會自得其樂。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的作者是真正的母親,她表達的是天下所有母親的心聲,誰能看出來,外表纖細的她有這麼大的力量?野火集這本書是80年代對中國台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掀起龍捲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激揚華人價值判斷,鍼砭時弊,不與流俗,傲岸大氣的龍應台,內心的另一面是關懷温情的母親。文字緩緩流淌的是一曲動情的訴説。她的安德烈長大了。失落中,她發現失去了,卻得到了全新的認識,兒子,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頭腦思維和認識,我們坐下來面對面吧,不以家長的權威要求你。你是滿了18歲的小夥子,你有權利和麪前這個老女人談天論地。這個老女人不僅僅是生養你的母親,更是你的朋友,可以平起平坐,你的不同意見,都可以拿出來探討,不要求一致。

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信條,值得每一個身為母親的女人,以及將要為人母的女人學習和體會。包括父親和即將為父的男人,這本書也是值得品味的。即便這本書裏極少提及安德烈的德國父親,只一筆帶過,她從德國回到中國台灣任職四年期間,婚姻開始與她陌路,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生命裏更重要的東西遠比愛情多,她的安德烈就詮釋得很好。大多數婚姻都是千瘡百孔的,尤其是優秀女人,經過如許徹骨,還能綿潤温和,這是極致女人,活得這樣圓潤從容,引人尊敬,向她學習。平淡,平和,平常不平庸。這個把桀驁柔情兩個極端糅合得這樣盎然的著名作家,她的價值理念裏,有我最欣賞的兩種。於強權的,她敢於挑戰,於弱勢的,她默默憐惜,為之呼號。她對文化的解讀引人思索,這位來自中國台灣小漁村的女性,成長軌跡可以感受,經歷過才有憐憫。

安德烈和龍應台的母子互問的十個問題,真是極有情趣的一章。兒子對母親的提問回答得一如他的風格,三分玩世不恭,兩分隨意,五分率性,卻十分真實的表達。

而安德烈給她的十個問題,有幾個值得一提。包括了人生,價值,時光,尊卑和信仰。

你怎樣面對你的老?作為一個有名的作家,已經接近60歲,你人生的前面還有什麼?

她的回答大出安德烈意外,老就是老,他以為母親會説她會優雅地老。沒想到龍應台很殘酷地道出了“老”的現象和實質。“老”就是一個敗壞的過程,但是絕不要氣急。最後還有一句輕鬆-----我以後陷入昏迷,考慮搶救與否,還有以後的事情,要麻煩你了,親愛的安德烈。

你死後希望誰會記得你?讀者,國人,我。

讀者,不在乎。國人,不在乎。怎麼被你和菲利普(龍應台的次子),記得?

這個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有名的,一個沒名的。

沒名的,我尊敬扶貧濟困的人,實驗室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抵抗強權記載歷史的人,尊敬貧病交迫仍然堅定吧孩子培養成人的人,尊敬在呱噪中仍然保持獨立思考的人,尊敬願意把最後一根蠟燭和別人分享的人,尊敬在謊言時代仍然尋求真實的人,尊敬有了權力仍然能跪下親吻貧民腳趾頭的人····

有名的,孔子和蘇格拉底。

最近一次,什麼事情叫你恨不得狠狠揍我一頓?

你每一次抽煙,我都想。

看過這些,你還能有什麼不明白這樣一個母親?我明白,卻表達不出那般的情愫,也無須再表達。她和安德烈的家書早就流淌得很充分。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離開,龍應台説的,有酸楚,有落寞,有不甘,有欣慰,有感傷,但是也有希望。就像夕陽西下,依依不捨目送着晚霞。朝陽升起,依依不捨目送昨晚叮嚀她的露珠,我們還會重逢的。生命就是怒放和衰敗的交替行進,你我都會走過這舞台,都是跑不掉的角色。

人生是一次次的目送,也是一次次的重逢。這句是我説的,不管你認不認可,玩笑一句----相信有來生,這世的夢沒有實現,挪到來生也不錯。

龍應台和安德烈的歷經3年的36封郵件,一個三分玩世不恭,兩分黑色幽默和五分認真的兒子。一個八分認真,兩分知性懷疑的博學母親。有血緣天性,有兩代時光不同,有中西文化差異,有不同價值理念撞擊,但更多平心靜氣的交流,對未來的構建,對害怕兒子成為“提摩”(文中一個荒廢光陰的人)的恐懼,卻表達得沒有架子沒有權威。這比什麼教條説教的東西都好,龍應台不僅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更是純粹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4

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在他14歲時,龍應台離開德國,應邀回到中國台灣,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她4年後卸任,安德烈已經成長為“一個184公分高的18歲的高校學生”,“透着一種獨立的距離”。作為作家、作為母親的龍應台極其敏感地意識到,安德烈已經讓她非常陌生,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對他的一切好像“一無所知”。

這樣的局面似乎本該如此: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歲;他們也是兩個國別的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為了“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龍應台決定與他協議共寫一個專欄,在香港的一家媒體上連載刊發。於是,龍應台母子兩人用三年的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互相通信,闡釋自己對人生、情感、教育、工作、價值觀等等方面的認識,在各自的獨立中相互溝通、理解,由此,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媒體説: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親愛的安德烈》令人讚歎,她的文字也有着萬丈深情。其實,任何一對正常的母子之間,都不乏“萬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對話到如此坦誠、如此深刻的程度,無疑是寥若晨星。

龍應台説,“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我覺得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説就是這樣,溝通僅僅是瑣事,那不是心靈的溝通。然而,多少傷害都假借“愛”的名義進行!安德烈説,你要明白,你兒子不是你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應該説,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的溝通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能。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兩人的35封通信,以龍應台《十八歲那一年》對人生18歲的回首開始,以安德烈《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對母親戲謔式的親暱結束,充滿了母親的認真、知性、關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滿了兒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輕的真誠。這些被安德烈認為“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展示了他們為消弭代溝、跨越文化隔膜而進行的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展現了有着東西文化差異的家庭教育,也讓人感歎百年樹人之不易。

龍應台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裏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給安德烈的信中,龍應台依然對這樣的不平等關係深為悵惘:“和你(安德烈)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離開,對着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着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她對安德烈説,父母親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給你温暖和安全,但你不會和房子去説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等足足二十年後,你才會回過頭來,對慘敗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視”。但天下父母,不都是這樣的老房子嗎,心甘情願、無怨無悔?《親愛的安德烈》的根基,也不外“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普世原宿。

萬丈紅塵,熙熙攘攘的來往中,多是名利的追逐者和被奴役者。所以,真的看破紅塵,歸根結底的,是快樂。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不被功名利祿所累,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快樂。在與兒子的信中,龍應台寫道:“我擔心的不是你職業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天下母親的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龍的表達與總結更趨理性和高度。

為了這樣的目的,龍應台認為教育要取向天然。她認為,“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説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可是,她又認為,“玩”不能沒有限制和規則。當安德烈説,生活中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時,她大驚失色,單刀直入地問他這樣的説法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在得到兒子“當然是隱喻”的回答後,她才長舒一口氣,放下心來。

安德烈怎麼解釋這些隱喻?他説,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新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關於探索,對人與人關係的聯繫加深……從此也可以看出,安德烈果然是“獨立”的成人,其思考問題的深度、表達意思的清晰度,都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但於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更能獨立思考,強調“自我”,西方的社會土壤培植着這樣的種子。

比如,他們在談到“文化”時,安德烈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很重要的生活藝術。龍應台就在回信裏説道,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戰、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醖釀、培養。“閒暇和逗留”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錢學森之問”大概需要這樣的答案;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也一再強調,有自由,才有創新。

龍應台是東西文化的理解者和融會者,她將它們的精髓消融在一起,然後悄然注入孩子的血液。她跟孩子交流的某些話題,完全是知識分子之間探討的“大問題”。比如,她談歸屬感:“全球化的趨勢這樣急遽地走下去,……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很可能他所持護照的國家,不是他心靈所屬的家園,而他所願意效忠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國籍;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她談權力與理想:“不要無條件地相信理性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經過了權力的測試。”不能不感歎,龍應台女士這番與孩子説的話,放在咖啡館裏與知識分子交流也是毫不遜色的吧!

毫無疑問,在思維的對撞中,龍應台大膽地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成熟,可以與他談一些“大問題”,比如她説“人生最核心的‘目的’,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飢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裏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徵: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利被剝奪了。”在這裏,龍媽媽又“原形畢露”了。但這點,才是龍應台之為龍應台的根本所在。

“萬丈豪情”與“萬丈深情”本是相通的,愛與恨都不會無緣無故,龍應台與安德烈的對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借鑑與思考。要知道,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容易淡弱,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卻難消除,龍與兒子的四手聯彈,給我們提供了彌減文化與代溝的範版。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5

在快樂,憂愁和悲傷中,你會選擇哪一項?哦,你當然會選擇快樂。只有真正快樂的人,才會感覺到生命的意義,生命的色彩。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快樂包裹起來,遠離悲傷。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快樂不是狂喜,不是悲傷,而是一種淡淡的甜蜜。但快樂並不會憑空而來,而是需要我們去尋找它。

有一個人,她是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是一個會尋找快樂的人,她就是波麗安娜。

波麗安娜是個十一歲的小女孩。這個孩子從小失去母親,經歷了生活的貧困和艱辛,繼而又失去了相依為命父親。作為一個一貧如洗的孤兒,她被送到富有的姨媽身邊生活。這個孩子熱愛生活,熱愛美好的一切,當嚮往的東西得不到的時候,她又以一種超常的樂觀心態戰勝自己,戰勝環境,既而戰勝各種各樣的苦難。她從身為牧師的父親那裏,學到了有獨特的目光去認識生活,那就是從“小枴杖”這個快樂遊戲所藴含的深刻哲理——快樂的祕訣就是,永遠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的愛與美麗,同時把它們傳遞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給小鎮上很多人講述過自己的快樂遊戲,使冷漠的波麗姨媽,厭倦一切的斯諾太太,老湯姆,南希,彭德萊頓先生,查爾頓醫生等人都發生的重大的轉變,也使小鎮發生了驚人驚異的變化。

《波麗安娜》這本書中,令我影響最深的是那篇《吉米的自我介紹》。它讓我感覺和知道了,波麗安娜是一個活潑,善良,樂於助人的人。這篇文章也告訴我們,要多幫助人,同時也要把快樂帶給大家,要多交朋友,不能因為朋友不跟你説話,而放棄這個朋友。

這個擅長在不幸中尋找歡樂的小姑娘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始終相信一切會好起來。這種樂觀,看起來似乎有些幼稚和盲目,但是當我仔細閲讀這部作品後,當我看到那些受波麗安娜影響的人的改變,我們可能會感悟到,正是由於生活中充滿了艱辛和痛苦,人們才更需要使自己保持一種快樂的心態,迎接生命中那些無法迴避的苦難。永遠不要抱怨生活中的苦難,而是要學會用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它,因為正像波麗安娜説的——只要你願意尋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你一定會找到。如今,波麗安娜在我的心中已經成為樂觀的代名詞。它象徵着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寬容的愛心,象徵着在苦難中燃燒自己,照亮生活道路的信念和勇氣。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6

我在班上換書的時候,換到了一本有趣的書,《明朝那些事兒》,我立馬翻開了這本書,開始津津有味地看着。

這本書塑造了幾個人物形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嚴嵩和徐階還有聶豹。嚴嵩是一個喜愛拍馬屁的傢伙,而且奸詐無比。徐階和聶豹則是勤奮好學。

這本書講了在內閣裏發生的許多戰鬥,戰鬥不是指別的,而是指為了利益和地位而發生的內閣內戰。

嚴嵩原本不是一個貪官,但是在原則還是利益面前,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並獲得了一個光榮的稱號“明代第一奸臣”。但是,這場戰鬥最終還是嚴嵩輸了,他最後是被一個熟悉的老鄉—徐階給剝奪了全部財產,被趕回老家,靠沿街乞討維持生計,受盡了大家的白眼,最終,他在一片荒野中就這樣悲慘的死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無論在明朝還是現在,都不能當一個貪官,不要為了利益而放棄尊嚴,否則,你就會淪落到明代第一奸臣—嚴嵩一樣的下場。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7

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冰心

冥冥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除了父母的親情,還有誰能支撐起我的生命?是書,這就是知識鑄就的擎天柱,生命中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讀好書

我首次結識書,已年過六歲,對大凡實施早期教育的家庭來説,這的確延誤了不少時間,但這並不影響我和書的感情,初次碰到書,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精美的封面。撫摸着封面,細膩,噝啦噝啦,雙手像被雨後的颯颯西風輕吻,又像被牛乳沐浴,摸摸紙張,麻酥酥地醉心,第六感覺告訴我説“這是一本好書!”我將注意力集中到內容上去,啊,又是別有一番天地,琴棋書畫,真善美、假惡醜是她的精髓,她的真諦都在這兒啊!她使我的行為得到規範,使我的心靈得到洗禮。

這,便是“好書”。

好讀書

約摸十一二歲,我體會到要將一本的好書的營養真正分解,“好讀”是不可缺少的消化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清晨,手捧《駱駝祥子》彷彿看見祥子拉着車從我身邊走過;捧着《魯迅全集》彷彿在跟魯迅先生談心;晚上在燈光下彷彿看見保爾那堅定的背影,是他向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好書,我的“偶像”,我的“心肝”,我愛讀她,無需問為什麼。

讀書好

好書是諍友——這是我國中體會出來的。

她着實令我獲益匪淺。這“益”不僅僅是指成績優異,視野開闊,能説會道,她更給了我心靈上的慰藉。

好書,打磨我,塑造我,雕琢我,沒有她的相伴,即使活到百歲,生命又有何充實的呢?

讀書伴我成長 ,一路上的歡笑與悲傷,是她陪伴我,我愛讀書,永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8

靜靜的閒坐在書桌前,將一本曾經感慨萬分的書從最底層抽出來回味。翻開《雷雨》,那一張張飛轉的頁碼將我拉回到那堆積了灰塵的記憶裏。

我讀着讀着,就來到了故事裏面,我悄悄地行走其中。帶着憐憫和惋惜的心情看着那些令我悲傷的畫面。故事中的他們現在誰都不知道那個看似平靜的表象到最後會演繹出一場“雷雨”般聲嘶力竭的悲劇。

我猶幽靈般的帶着我漂泊的心在充斥着悲涼的寒意的故事中游弋着,我從每個悲劇色彩的人物身邊飄過。我像位先知者,知道着他們的命運,悲傷着他們的悲傷,雖然我疼惜着這裏的每個人,但我不想改變故事任何情節和那讓我悲痛的結局。也許我不想違背那本該屬於悲劇的故事,不想傻傻的做些無謂的愚蠢的改變;也許我骨子裏就是喜歡那帶有刺骨“寒味”的“悲”,我向來不喜歡看那些為了迎合人們心裏的安慰而編造的不真切的歡喜結局。我喜歡品味“苦”,有種詩意般的苦澀更能讓我們擁有清朗的思想,進入真正的思考,也讓我們更理智的明白什麼是“真”。

悄然來到故事中最有威嚴和地位的人物面前。看着他衣着整齊,眉頭深鎖,正討論着如何解決礦場工人們的暴動他整齊端莊的外表竟如此惡毒的對待那些工人——命警察開槍打死他們。很難明白他心理到底是怎樣的矛盾的複雜。也難怪他被賦予那麼多的稱謂了——“冷酷無情的資本家”、“頑迷專制的封建家長”、“失去自我的麻木者”。我也不想怎麼指責這位迫害別人也同樣迫害自己的“悲劇創造者”,他如果不是“惡人”,那麼他應該就不會是位成功的資本家了,對於那個時代那樣一種現實,為了家族的地位、名譽和權力,他的行為不再是自己的行動。如果他能夠自由他和不想和自己心愛的人過着簡單而無憂的生活呢?

我走到樓上,看到了那個最“雷雨”角色——蘩漪。她身材窈窕、滿臉憔悴。雖然不像清純少女那樣可愛無邪,但青春的魅色仍然無法褪去。她眼神遊離,沒有定位,也許只有當週萍的出現她眼中才會發出明亮刺出火花般的光芒。我認為她悲劇是因為她有思想,而在那樣的社會女人是不需要思想的,女人是沒有地位和自由的,有的只有忍受和服從。她讀了點書,導致她擁有了不該屬於那時代的渴求,雖然她的願望在處於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説是合理不過了,但是時運不濟,內心強大的的她對精神世界是那麼狂熱的嚮往,

而她所渴望的是不可能達到的。要是她處於現代也許她會是位內心豐滿而悠然自得女詩人或女作家而且能找到她渴望的愛情,並幸福在她所追求的世界裏。不幸的是她生活在的世界是一個女性沒有地位沒有話語權的社會。那裏女性是被奴役的、是活在籠子裏的。而她卻是那麼的倔強、那麼的不服命運、那麼的要求掙脱束縛她是那個家族唯一的反抗者,她反抗着得不到自由的命運。仇視控制她的任何社會,恨背叛她的人。她像一把火像一把尖鋭的“刀”要毀了所有,要報復她所受過的一切痛苦。她知道自己得不到任何她想要的,她要讓每個人償受這痛,償受失去所有的痛,她不予許任何人比她幸運。她扭曲的心理要找到變態的平衡,她要用毀了一切來彌補她內心所受的苦痛。她是個徹徹底底因為時代原因而瘋狂的人物,她要用“雷雨”的電閃雷鳴來發泄自己壓抑已久的內心的呼喊。她的悲劇讓我感到她的可憐,也感受到了她野蠻的報復心理的強烈。她是唯一敢把什麼矛盾都揭發的人。也許轟轟烈烈的爆發一場悲劇是不可避免的,而蘩漪只是這場悲劇的“催化劑”,她討厭道貌岸然、討厭用粉飾充滿壓抑的醜惡,她寧願壞的徹底!她不是英勇的革命派,她有“惡”性,但她是個不虛不假的真真實實的人。

我離開那個恐怖與可愛兼存的叛逆者,悄悄的來到魯侍萍身後。看着她淡雅樸素的背影。我明白她是何等的超然,的確,她是位我很欣賞的女性。她不盲目反抗這個她不可能改變的社會,卻也不是個被時代培養出的奴性女性。而是任風雨吹打、任苦難怎麼折磨,她始終不帶一絲盲亂。她堅定的走着自己安靜的生活。她能用最大限度的高度來寬恕對她造成傷害的人或事,她一直默默地包容關愛着他人。她雖然是奴役的命運,而她卻沒有一點奴役的性格。

默默的接受,然後堅強的勇敢的繼續前進,她如此寬厚博大的心如果不是在那個時代的話,那麼她還有什麼能打倒她,有什麼能讓她絕望?

以上是我看到的三個“長輩”的悲劇,還有個長輩——魯貴,我匆匆的溜過他的身旁,不想有什麼評價,他和魯侍萍不同,他是時代培養出來的典型的奴才形象,有着小奴才的貪圖小利,他似乎還是隱情的不知情者,他盲目的追求那些小便宜,以為可以發筆橫財。有些悲哀,可歎、可笑。

又一個複雜的悲劇人物走出來,他人格複雜到近乎自殘了。大家都覺得他噁心,覺得他讓人很不舒服。是的,而我更想説的是,他給別人的痛苦遠沒有給自己的痛苦多得多。他是個完全的自虐者,不斷地自虐。他忍受着各種恐懼、各種折磨。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已經沒有辦法正常生活下去了。他行屍走肉的生活着,只要醒着就沒有辦法逃離痛苦的折磨。他也是“惡”的,他的惡習是一種發泄。他也渴望解脱,也不想倍受倫理和家族壓力的折磨,也想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陽光的觀念。每個人受折磨的人都想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寄託。蘩漪視周萍為救命的稻草,而周萍則在魯四鳳身上看到陽光的味道。他悲慘的命運導致他不可能找到心靈的真正慰藉,當他知道四鳳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妹妹時,精神的底線再也無法防守了。他瘋的如此的理所當然。他將自己與《雷雨》中每個人都聯繫起來了,

和每個角色都有着複雜而無法梳理明朗的矛盾。在他瘋了的那一刻,他終於不用那麼痛苦的忍受着一切的錯綜糜爛的關係壓迫了。

我帶着無比沉重的步伐,看着雷雨中的他們,又看到了一些陽光的、充滿希望的人兒在勇敢的進入悲劇。魯大海、魯四鳳、周衝。他們是無辜的被動的進入了悲劇之中,而他們那股純潔的心靈讓人們在雷雨的壓抑情懷中看到一些安慰,至少他們沒有被腐蝕到內心的純真、善良。即使他們悲劇結束,至少沒有背叛自己、沒有太多內心的折磨。簡單而純真的人是幸福的,即使社會多麼昏暗,內心仍然是簡單的可愛。

關上《雷雨》這本書,我從書中跳出,終於擺脱了重重心理折磨。回到現代有如掙脱了大山的壓負。我十分慶幸我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可以經營我自己的生活;可以掌握自己航行的方向盤;我們可以談理想、談追求。我們是女性,但我們不是被壓迫者,不是服從者。我們擁有自己的明天。我們張揚着自己的個性,將我們女人們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我們也不曾少奪過勝利的光環。生活在這裏比《雷雨》中的每個角色都幸福。我們即使命途坎坷、即使面對種.種現實的不公,我們敢於反抗、敢於追求,我們仍然風雨無阻的拼搏自己的未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9

高爾基先生曾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國小五年來,我感受到書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愛上了讀書。

最近老師讓我們讀了儒勒。凡爾納的作品《80天環遊世界》。

這本書內容生動形象、語言逼真有趣。書中寫了一位性情古怪的英國紳士——福格先生,他在俱樂部和朋友之間有一場賭注,決定以八十天的時間環遊世界一週。在這沒有飛機、快艇的19世紀,簡直是不可能的。可福格先生在八十天的暢遊中,自己的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穿越了360條經緯線,坐過火車、馬車、遊艇、雪橇、大象等,經過了許多奇妙的地方,各種各樣的冒險及挑戰。

想要在80天環遊一個國家就已經很難了,而要在80天環遊世界,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可是福格先生做到了。他憑着自己的毅力,他做到了。

萬事只要用心就能成功。

一次我數學成績考了個不及格,從那次後我總結了經驗、教訓,平時多下功夫,我決定要像福格學習,有信心,有毅力。終於成績有了進步。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生活和學習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努力、刻苦、知難而進、分秒必爭,一定會有收穫。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0

《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徐福貴的老人的故事……

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為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為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為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

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裏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政府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着吃。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

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裏,他無時無刻不想着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着妻子在門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

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

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裏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為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

他的妻子雖然不捨,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裏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裏,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揹着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着。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温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卻緊接着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幹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為她會先行離開家人。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

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為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説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麼被活活地抽乾血,死了。

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藥,漸漸的,想起他們的兒子也只是悲傷一下了。他們便開始煩惱怎麼才能找個好婆家,把他們的女兒嫁出去。終於,在同村村民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鳳霞嫁了個好丈夫。女兒雖然是個聾啞,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愛他的女兒。不久,他的女兒就懷孕了。

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們家就成了喪事。他的女兒分娩時,卻也因為大出血,而永遠離去。

女兒生了一個男孩。他的妻子看着她的外孫這麼可憐,剛出生就沒了媽,便給這個男嬰起名為"苦根".

真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啊,他的妻子原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卻親眼看着自己的兒女雙雙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後,她也撒手人間。

他的女婿自從他女兒死後,就把苦根當命看。他的女婿是個搬運工,天天上工都揹着苦根。好了,等到苦根會説話、會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也丟下他命歸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兩跨水泥板活活壓死的,整個人被壓得扁平,成了一攤肉醬!

他就承擔起了養育小外孫的責任。

苦根一天天長大,也漸漸懂事,會幫他外公做一些田裏的活了。這自然讓他十分高興。可天不盡人意,苦根有一次發高燒了,他卻渾然不知,等到燒得厲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孫生病了。當時家裏多窮,跟本沒錢買藥。聽説薑湯可以治感冒、發高燒,他便去弄了碗薑湯來。可有覺得這樣太苦太辣,就又向村裏人借了一點糖。本來要還,別人知道他家的處境,可憐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孫喝了薑湯自然好了許多。他就為自己原來外孫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內疚。於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還放了點鹽。他可憐的小外孫,就因為這麼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撐死!

自此,這麼一個貧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個人還活着。

於是他買了一隻原本要宰殺了的老牛做伴。"兩個老不死"就這麼過着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願在回首。可這位老人卻依舊如此詳細得同作者娓娓道來,彷彿在活了這麼一段人生。

且不説這個,許多人,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況是老人遇到的這種艱難: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可老人依舊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實、快樂。所以我們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不可能要做一隻膽怯的蝸牛。

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着》。

要知道,活着,就是在創造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1

為了看《雷雨》的話劇,我這兩天做足了功課,重新翻看了《雷雨》原著,這個全長4個多小時的劇目,無疑是中國話劇藝術的經典。但是為了觀眾和演員着想,一般會刪去劇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情節,儘量壓縮時間,本次整個劇目時間為3小時。看完的時候,我們剛好趕上最後一班會學校的公車。

《雷雨》的故事我再多説無用,評論更是談不上了,只是想説説我看完之後的些許遺憾。

首先,刪掉了序幕和尾聲。如果加上這兩幕的話,估計觀眾們就該在劇場裏面打地鋪了,所以也無可厚非。不過,正如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中説的那樣,這兩幕,即使讓觀眾入戲,也是送觀眾回家。有了他們,觀眾可以更好的欣賞整個四幕戲,也可以更好的回家。確實,在全局的最後一幕,當曹先生把全部的矛盾和波瀾向觀眾展示之後,我們的心是不能平靜的,如果沒有尾聲感覺就是如鯁在喉,不上不下。不過,在戲院中,宂長的觀眾須知,代替了序幕,演員的謝幕代替了尾聲,一部經典就這樣去頭去尾,讓人不能盡興,實在可惜得很。

如果説刪掉序幕和尾聲是不可避免的話,那麼對於作品主要內容的刪減就讓我十分失望。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2

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3

一頁一頁地翻動書頁,內心早已隨着情節時而激動,時而落寞,直到合上書本,才有些許不真切——與這個世界接軌。

我是理解書裏的人的,他們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個行為,我都瞭然於心,所以我作為一個旁觀者,早已不能置身於外。

關於性與愛,關於虛幻與現實,關於我説得出和我説不出的抽象的東西。

直子的美好——當然指的是渡邊君認為的美好,根本在於她的悲劇性命運。她是一個需要依賴,吸附另一個個體生長的人,一旦認準某一個,便是執着的開始,沒有終結,這裏面有一種偏執的情感。所以木月的自殺,使她與這個世界最後的聯繫斷了。其實,世界沒給她留活路的。

她的美好的身體是這世界賜給她的一副毒藥,伴着生,夾雜着死,死即使她本身。渡邊被她吸引了,這是天性,這是必然。沒有人能拒絕性本身和柔弱如直子,以性為生命動力的渡邊尤甚。沒有慾望,就沒有悲劇產生。

直子的懷疑,不安,恐懼源於沒有人願意不要求你做任何事地愛你,包括渡邊。然而,直子要,她要一輩子,沒人給得起,所以她走了。是必然,是唯一的選擇,這是她的性格,便是她的命。

渡邊即是作者本身,狂歡中寂靜,瘋狂後落寞,冷靜中摻雜着慾望,慾望突破冷靜。因為他自得其樂,所以他沒死。

這是男人和女人的下場,整本書充滿了煙火味,你可以迴避,然而它是真實的,卻不是人生的常態。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4

它以神奇而有奇妙的祕密花園為背景映出了小女孩瑪莎的故事,她原本是一個粗魯暴躁的女孩,可自從他的父親母親印度奶媽和所有的僕人被那一場殘酷無情的瘟疫奪走了生命後,她的命運徹底改變了,她為了生存,來到了自己的姑父家,在那裏她找到了祕密花園的鑰匙和把門,同時認識了自己的小女僕的弟弟,名叫肯林。他是一個能與人交往融洽,也能與動物們交談的小男孩。也認是了自己的表哥柯林,他身體憔悴,個性暴躁。在瑪麗肯林倆人帶他遊覽祕密花園和種植祕密花園,他漸漸的胖了起來,也變得十分強壯,最終他們創造了一個奇蹟,讓癱瘓多年的柯林變成了一個健壯的小夥子,跑的小鹿一樣快。

通過了祕密花園這本書,讓我明白了通往理想和命運的路不只是一條,也明白了人們不能盲目的去相信那些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準確判斷而得出的結論。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5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説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6

早聽媽媽説過,讀完《呼蘭河傳》就像看了一部悲劇結尾的電視劇一樣讓人難以釋懷,總想找人説説,總想找人分擔分擔。

暑假來臨之際,我就迫不及待地閲讀了這本書。文章一開始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在這樣的季節裏,地皮凍裂了,人手凍裂了,就連小狗也凍得整夜整夜地叫,最直接的景物描寫,一下就帶我走進了寒冷的呼蘭河小城,在這個小城裏生活着一羣平凡而又無知的人,他們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他們總是把希望寄託在鬼神身上,一年四季他們老老實實地接受苦難加註在身上的考驗,風霜雨地,受的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着自然的結果。儘管每個人的人生都在禁受着一年四季的考驗,但至少也該有奮鬥和抗爭吧,又怎麼可能逆來順受呢?可見呼蘭河小城它就是一座沒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即使天上的太陽有時顯得特別大,那也是沒有温暖的。

小説中我最喜歡的依然是祖父和祖父的園子,祖父就像那僅剩的一縷陽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靈,在這個園子裏,作者就像那園子裏的倭瓜,黃瓜,玉米,蝴蝶……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成長;在這個園子裏作者的世界絕不是那房子裏的狹窄世界,而是寬廣的;在這個園子裏作者的笑聲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會感到震耳了。在這裏,“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童年永遠是最純真,最美好的歲月,即便是作者後來有悲涼悽苦的人生,但這些美好的回憶依然温暖着她,支撐着她。

小説最讓我心情低沉的是小團圓媳婦之死,作者雖沒有具體寫她捱打的過程,可是那“不分晝夜,一直哭很久……”可見她禁受了怎樣的摧殘和毒打。到後來不哭了,愚昧而又迷信的婆家人左次右番地請胡仙,跳大神,鬧神鬧鬼,周圍的人也説長道短,説死説活的,只到把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整死。小説中另一個讓我佩服的人物就是馮歪嘴子,他是個敢於追求又敢於抗爭的勇敢者,當不幸降臨,他失去了最愛的妻子還要撫養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左鄰右舍都説他這回可非完不可時,他卻照常地活在世界上,照常地負起他那份責任。他就像是注入呼蘭河小城的一股新鮮血液,讓人振奮,讓人改變,讓人不向命運低頭。

“從前那後花園的,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物是人非,人去樓空,好一派荒涼悽慘的景象。這讓我想去李清照詞中的那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記憶中那無人過問的往事已積滿了灰塵,儘管回憶充滿了苦澀,但也充滿了温暖,所以作者忘卻不了,難以忘記。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7

你們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嗎?在這裏面,我最佩服的就是袁崇煥。

當時,他考了五次才考上了進士,後來當了京官,可他主動要去守努爾哈赤重兵攻擊的遼東,結果他將當時幾乎無人能敵的努爾哈赤打得大敗,努爾哈赤本人也被大炮打死。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率領七萬多人圍攻寧遠,仍然被袁崇煥打敗。後來,皇太極只好使用反間計,朝中奸臣温體仁和周延儒陷害袁崇煥,崇禎將他判了死罪。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彷彿之中,我似乎變成了袁崇煥,指揮着軍隊在戰場上和敵人廝殺,在千鈞萬馬當中馳騁,憑着永不衰竭的熱誠,一往無前的豪情,激勵着整個軍隊,將我的英雄氣概帶到了每一個將士身上……

這時,外面的鞭炮聲把我驚醒了,刀劍、槍炮、號角、士兵都在我眼前消失了,擺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本本書。我不是袁崇煥,但是我可以學習他的勇敢、熱誠和堅強。雖然我成不了英雄,但是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輕輕的翻開了這本書,認真閲讀起來。做有用的人,就從現在做起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8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9

“《寶葫蘆的祕密》?”對!最近,我讀了一本這樣的書,它就像是一本魔法書,讓我時時刻刻都想看,上學的路上看,放學的路上也看,就連上廁所的時候我還在看。今天,就讓我帶你們去領略一下這本書的風采吧!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開心的,是激動的,是期待的,帶着這樣的心情,我翻開了第一頁,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串串生動的文字,便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心中的期待又濃了幾分。我又翻開了第二頁,一個個搞笑、有趣、疑惑的故事,看得我一會兒捧腹大笑,一會兒懊惱不已,一會兒激動,一會兒驚訝,此刻,我的好奇心已經上升到了極點,我帶着這樣的心情又翻開了下一頁,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看得我目不轉睛,越看越入迷,不知不覺中,我都看了一大半兒了。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王葆的小男孩,偶然間,得到了一個神奇的寶葫蘆,從此之後,他的生活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想要什麼,便有什麼,過着神仙般的日子,可是這寶葫蘆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例如:有一次數學考試,這是王葆最頭疼的問題,在考試中,王葆不停的請求寶葫蘆幫他變出答案,可是一直沒有反應,直到快要交卷的時候,一個叫蘇鳴鳳的女生,她的試卷竟然不見了!她可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反而王葆原來的白卷變成了一百分的試卷。“呀!”看到這,我竟失聲喊道,“你想要的東西,全……全都是……是寶葫蘆偷……偷來的!”我不敢相信,原來這就是寶葫蘆的祕密?神通廣大的寶葫蘆竟然是一個可惡的“盜賊”,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了看,千真萬確!“寶葫蘆!你怎麼可以這樣!”這時,王葆生氣的把它重重的往地上一砸,現在,就連我也想把寶葫蘆扔掉!如果我擁有寶葫蘆,我一定好好讓它改過自新,讓它變成一個誠實、善良的葫蘆!誠實,就是考試不作弊;誠實,就是偷吃了糖,也要勇敢的説出來;誠實,就是要有一顆敢於面對的心……

看完後,我輕輕地合上了書,但臉上的驚訝還在,原來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裏感到很欣慰,再仔細回想前面的內容,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任何事情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為夢想付出了汗水,才會無愧於心!

這,是一本好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0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説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裏,自始至終都藴含着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着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着于謙打響“北京保衞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做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蹟,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1

1820--年,法國和俄國之間關聯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然而身處俄國上層社會的人們生活依舊恬靜悠閒,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幹一番事業,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茨,他參加聯軍與法軍的會戰並受傷。在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感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赴沙場,在波羅金塔會戰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

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衝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着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蕩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嚮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淫的貴族羣中屢次受挫。自衞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並經受了戰火考驗。後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後,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祕密組織,而那塔莎則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向以來,我都很喜愛彼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但是略顯輕浮了些,因此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下了對安德烈的感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因此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以前説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資料的那種形式。”他説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説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説,如果要舉出一部貼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這個定義的小説,我就要選取《戰爭與和平》。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2

今天的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小鳥“嘰嘰嘰”地在枝頭“唱歌”,我正開開心在房間看外國兒童名著只《金銀島》。

《金銀島》主要講述的是在海上的一個小荒島上發生的離奇而又浪漫的一個海上小荒島的冒險故事!本書的小主人公吉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得到了一份前往金銀島尋寶的藏寶圖。

有名的鄉紳屈利勞尼先生買了一艘名船,是一艘叫做“伊斯裊拉號”的輪船,鄉紳屈利勞尼先生和叫做李浦西的大夫在一起,帶着小杰姆到茫茫大海上的一個小荒島上去尋寶。以西爾弗為首的一批窺覬寶藏的海盜也個個裝扮成水手,也隨此船去小荒島上。圍繞着海盜船長弗林特埋在金銀島上面價值70萬英鎊的財寶,尋寶者與海盜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

由於船長指揮有方,醫生冷靜果斷與海盜周旋;小吉姆的智慧、勇敢,多次挫敗了海盜的陰謀!最後,勝了!相反,如果你沒有智慧,也沒有勇敢,而且不去嘗試,那麼你一定不會成功,一事無成!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小吉姆的智慧、勇敢的精神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表達了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麼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宵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家的書房。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熟教育的尖鋭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4

變化會不斷的發生,這是很自然的事,不管你是否希望如此。只有當你不希望變化,也不想追尋變化的時候,變化才會讓你感到吃驚。

――引子

“當你發現你會找到新的奶酪,並且能夠享用它時,你會改變你的路線。儘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將有助於你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

你或許會驚訝一本看似平凡且短短只有4萬多字的寓言故事卻着實無法忽視的巨大能耐,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給人們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角震撼。無論你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這則寓言都簡單而貼切的為你的生活闡述了這樣一個揮之不去的真諦。

我喜歡這本融合了不同口味又輕鬆愉快地澄明瞭混沌生活的寓言書,因為它有着看似不起眼卻耐人尋味的獨特氣質。

書中敍述了以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為主人公的哲理故事。

他們生活在一個神祕的迷宮裏,竭盡所能地尋找能滋養他們身心、使他們快樂的“奶酪”。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奶酪莫名消失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這樣一片共同的藍天下,在終有一天會安靜的世界裏,你可曾聽見那些微弱的呼喚,象是獨自穿越了宂長黑白線條的五線譜,為來不及回首的過去温柔地畫上休止符。

“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樣做呢?”

我們所親眼目睹到的每一塊“奶酪”都將是在人生道路上的無形障礙抑或是所謂的虛擬幸福,世間萬物往往稍縱即逝,世界從某個不明的開端就開始變化無常,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穿上跑鞋蓄勢待發。

那麼,現在的你是否仍經歷着奶酪帶來的那些不得不的漫長等待呢。是否對未知的人生而手足無措呢?

如果你説是。

《誰動了我的奶酪》會給你一份完美的答卷。

如果陽光開始在腳下龐大的城市裏融化出金色的街景,如果傍晚開始有大朵大朵紅色的雲朵毫無畏懼地洶湧而來,如果無數成灰的蠟距開始亮過密密麻麻的閃爍燈,如果指針開始悄無聲息地逆向行走……無數的如果,在千變萬化的世界縱橫交錯成茂密的綠蔭。這一切一切的未知的預言是否就證明了‘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個真理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5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麼時間總是向前進?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問:“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StephenHawking在《時間簡史》中回答了這個問題:“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我們對時間方向的主觀感覺或心理學時間箭頭,是我們頭腦中由熱力學時間箭頭所決定的。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説,所有的物體在相對於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裏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裏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裏還是混沌狀態,在那裏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裏存在。”

一、一本書,一幅探求真理的畫卷

我利用假期簡讀了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這本書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我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祕,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温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温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温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StephenHawking用簡明樸實的語言,幽默詼諧的語調,簡單生動的例子闡述了世間最為深奧的理論,講解了近代物理學上關於時空觀理論的發展。從他的敍述中我看到了我們所處的宇宙之廣闊,空間的廣闊對應了時間的漫長。身在這樣的時間與空間中,我感覺自己猶如滄海一粟,人之渺小與宇宙之廣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一個人物,一段催人奮進的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讀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於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霍金,他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同樣是一個奇蹟,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他卻創造了奇蹟。(據瞭解“漸凍症”是一組運動神經元疾病(簡稱M.N.D.)的俗稱,主要類型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因為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症”。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而與癌症、艾滋病等疾病並列為世界五大頑症。)就是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霍金離我們很遠,他的精神卻離我們很近。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邪説。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我們要把霍金的這種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學習上,作為一名學生,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脱穎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於我更深一步的閲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後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6

當父親離去,母親病倒,整個家的重擔落在我們身上時,我們是否會逃避?這一點,誰都不能肯定,因為我們從未經歷過。但有一個小女孩,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她是冰心奶奶筆下的一個女孩。父親是共產黨,被國民黨抓去了,母親重病在身,家境貧寒。可她卻很勇敢、樂觀、善良,毅然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當她面對陌生人時,十分鎮定;面對困境時,又十分堅強。

“紅薯粥飯——我們的年夜飯。”當我看到這兒時,一下子驚住了。我們的年夜飯,雞鴨魚肉,一應具全。可她吃的卻是紅薯粥飯。當我們在享福是,又有多少人在挨餓受凍!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傷心,她能夠笑着面對這一切,這種精神感染了我。

每當我想要放棄時,《小桔燈》都會給我很大的動力,是我重拾自信和希望,走向勝利的彼岸。那盞靈巧的小橘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是我看到了無限的希望。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那時我媽媽就會好。”“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句話中包含着她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她對他人的祝福。那麼,生活在温室中的花朵般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放棄希望,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呢?我們擁有父母的寵愛,朋友的關愛,老師的……這些難道不足以使我們用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用自信的眼神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人和事嗎?

女孩的父親本來只是一個平凡的木匠,擔後來參加了共產黨,是什麼樣的勇氣使他冒着生命危險這樣做?是愛國之情,是廣大人民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也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現在的中國共產黨。他們是當時的人們的希望,而現在,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只有我們認真讀書,長大後才有可能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是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們曾經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夢,也有着天真的臉龐,只是我們早已將它遺忘,我們現在缺少的是一盞温暖的小橘燈,點亮童年的温馨時光,照亮前方的路,領着我們走向成功,走向幸福。

只要還有一絲信念,只要有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就能將希望放到無限大!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7

暑假期間,我讀了冰心奶奶寫的《小橘燈》這本書,這本書實在是太好看了。

裏面其中一篇就叫《小橘燈》:當冰心奶奶還年輕的時候,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她去了她的朋友家。不久,一個骨瘦如柴,臉色蒼白的小姑娘焦急地走了進來,原來她的媽媽感冒了,所以來這兒打電話,可是不知道那家醫院的電話。熱心的冰心奶奶幫助她請到了大夫,晚上,還買了一些個大紅橘來看望她媽媽呢!

小女孩感動極了,心想:我可以怎樣感謝奶奶呢?爸爸又不在家,家裏又沒有什麼禮物。這時,小女孩剛好看見了那些橘子,靈機一動,便要給奶奶做個小橘燈。她挑了個最大的紅橘,把橘子肉輕輕地挑出來,放在了媽媽的牀頭。然後在橘皮中間插上一支蠟燭,它就成了一盞漂亮的小橘燈,她一邊雙手捧給奶奶一邊説:“奶奶,您放心!我爸爸他很快就會回來,大夫明天也還會來的,我們大家都會好起來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們要多幫助別人,幫人就等於幫自己。而且,我也非常喜歡文中的小女孩的樂觀、鎮定、勇敢,我們要向這位小女孩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pzn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