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精選12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精選12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1

最近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本書的作者龍應台。借這本書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着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説亮話。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精選12篇)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中國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jú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説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2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續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不敢看快了,即使這本書對只是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來往信函的收錄。這本書裏的信件所談內容設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在這個年紀所不能瞭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誠。

從開頭的兩篇文章,《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連接的“份”》都可以看出,無論是四五十歲的龍應台,還是她那二十多歲的兒子安德烈,他們都在感歎時光飛逝,並表示了他們都想重新認識對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來往都是兩個世界的交匯。相差三十多歲的兩個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對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着再去重新認識一遍我的父母呢?

龍應台試着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而我,想試着用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來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麼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臉,那隻能説他可能是網上所説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上看職業遊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遊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麼戰術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麼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

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是什麼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裏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誇,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一般,每一句都發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真實,那麼媽媽也就不是會半夜起來特意到你房間給你蓋被子的母親,她會在我生病不舒服時關心我,但不會跑來蓋被子,除非我發燒。我的父母一律認為我已經不小了,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標誌為一隻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遊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爸爸一直説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麼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內容自然要豐富一些。

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後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着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總之看我和我媽的相處方式,就像看一對姐妹,聊遊戲,聊好歌,聊小説,有時也會聊聊學習。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並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探討學習,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

時間白駒過隙,“安安”不見了,我也在長大。以後我和父母會怎樣?二十歲時,三十歲時,四十歲時……沒人知道,或許那是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告訴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在成長,每一次認識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離。摒棄如提線木偶一般僵硬的“嚴父慈母”,直面最真實的父母,這樣,我才可能真真正正體會到龍應台和安德烈在寫信時的那份感受——很高興認識你。

從小時候到現在,每一次重新認識對方,都有一種快樂,都是一種蜕變。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3

今天,我要推薦的這本書名字叫做《親愛的安德烈》,是一部通信集。這本書是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和她身在德國的兒子安德烈三年堅持通信的成果。

龍應台,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她在中國台灣有着博士學歷,而她的文字,有着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理性。比如《野火集》,比如親情三部曲《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

十八歲,對於有些孩子和父母來説,成為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龍應台在這本書的開頭寫道:“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狀況,但是又有多少父母願意同龍應台一樣嘗試着去認識長大了的孩子呢?她在書中堅定地説,“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於是我問他,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出乎意料地是安德烈同意了,於是三年的堅持就有了這樣一本由36封家信構成的書。

寫信的過程是辛苦的,安德烈是中德混血兒,小的時候就隨父親定居到德國去了,而龍應台則留在了她的故土中國台灣。安德烈最擅長的是德文,龍應台最擅長的是中文。所以他們各退一步,用英文來寫信。書的序中寫着:“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不夠具體”,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細節。在寫作的過程裏,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出現對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我有八分的認真,兩分的知性懷疑。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不過還好,安德烈雖然總是不耐煩母親的催促,但是每次到了截稿日期還是會認真地寫完信。

如果你認真去讀這36封家信,你可以從中看見鮮活的母子二人。安德烈正如母親所説,有着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的男孩。字裏行間常常能看見他幽默的一面,比如當讀者來信問他為何能堅持三年時,他四兩撥千斤地回覆到:“老兄,應該要賺稿費。”他還有些小嘴硬,比如,在最後的最後,為書寫序言的時候,他輕描淡寫地説了一句:“而且,寫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雖然我絕對不動聲色。”除此之外,他也有他認真的一面,他很認真地告訴母親,説他希望“寫信本身就是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工作壓力。”偶爾來一句總結“畢竟人生不是一場沒完沒了的party”,也能看出他玩世不恭的態度下隱藏着的成熟的思考和理智。也難怪讀者來信説,剛開始一直認為安德烈是個虛構的人,看了幾封信後,他開始相信安德烈這個人是真實的存在的。

龍應台呢,除去作為一個盡職的作家不厭其煩的催稿以外,她還扮演了一個盡職的母親的角色。大到安德烈的學習、戀愛、將來的工作方向、對於國家、藝術的看法,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都顧及到了。在信的末尾常常會有一句“哦,孩子,答應我,踢完球滿頭大汗時,不要直接吹風”或者“啤酒即使單薄,也不要多喝”,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再怎麼濃重的母愛,都可以濃縮成一句句叮嚀,透過網絡和文字,傳到安德烈的心裏。相信他感受到了,相信翻開這本書的人也都感受到了。

龍應台母子間不同的觀點和相互的討論,成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安德烈的十八歲,是在二十一世紀的德國,生活多姿多彩猶如熱帶魚,足球、朋友、下午茶。而龍應台的十八歲,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台灣小漁村裏,沒有高速、沒有下水道、沒有音樂廳、美術館,有的只是黑衣白裙、齊耳直髮。時代的差異,自然造成了思想的差異,也不可避免的在書中有了爭論。母子倆討論民主、討論政治、討論該不該反抗一名“權威教授”,從香港沒有咖啡館引申出忙碌於工作的香港人到底有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討論龍應台的古典樂,討論安德烈的嘻哈樂,討論戀愛觀。有鋒芒的劍才是好劍,有思想碰撞的書才是好書。一味的炫耀母子情深卿卿我我的書毫無看點,一味只懂得理論死氣沉沉的書也不吸引人,無比慶幸這本書結合了這兩方面,像火鍋中的鴛鴦鍋,一半麻辣使人清醒,一半清甜使人温暖。

隨手翻開一頁,都是滿滿的感悟。龍應台的文字很有思想,安德烈的文字充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味道。我挑選了這樣一段給大家欣賞。題目叫做《我是一個百分之百的混蛋》。這裏面安德烈和龍應台討論到了公平和正義的問題。安德烈寫到:“我發現:是,我知道中國大陸的婦女在極不人道的工作環境裏,為耐克做苦工,但我不會因而不買耐克的運動鞋。我知道麥當勞為了生產牛肉大面積破壞了南美的原始森林,而他們的老闆口袋裏塞滿了錢,但我不會因而不去吃麥當勞。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於營養不良,但我不會因而勉強自己把每一餐飯的每一個盤子舔乾淨。換句話説,我發現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我是一個日子過得太好的年輕人,狠狠打我幾個耳光也不為過,但是至少,我清楚看見自己的生存狀態,而且至少,我並不以我的生存狀態為榮。”這段話並不是什麼傳遞正能量的話,相反地,還有些消極的因素在裏面。可是作文剛剛寫過“橫看成嶺側成峯”,換一個角度想,這何嘗不是現代人最缺少的坦誠和踏實呢?做了,知錯了,不逃避不退縮,不掩飾不做作,大大方方地承認了。雖然無奈,卻毫不忸怩地告訴別人自己的挫敗和無能為力、自己的安於現狀。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有人領着公款旅遊吃喝、有人頂着氣功大師的名號招搖撞騙、有人誇下海口卻臨陣脱逃。在這個社會風氣浮誇的時代中,總是叫囂着、喧譁着公平、正義的人,他們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實和安德烈所説的生活狀態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爭論、激辯,面紅耳赤雞飛狗跳,卻沒有人能冷靜地站出來指着自己的鼻子説你就是這世界不公平不正義的幫兇。以身作則,倘若這個道理他們都不懂得的話,那些所謂的客觀的、冷靜的、偉大的言論,都像一個個華麗的泡沫,一戳就破,風吹過,了無痕跡。相比於他們,安德烈的坦然,安德烈的自我剖析,比十萬字慷慨激昂的論文還來得震撼人心。至少,他讓我苦苦去思索過,我們掛在口頭的公平和正義,到底應該怎樣去追求。

最後,我想念兩段書中感動我的話。第一段是龍應台與安德烈談到戀愛觀。她説,“你應該跟這個你喜歡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訴你,想必你也亦不期待我告訴你。我願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説,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第二段話,是龍應台關於父母的解讀。她説,“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個階段,早就過去了。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説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傢俱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説“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房子吧。”

我想,和在座的各位一樣,不管父母是不是住慣了的舊房子。我們只希望,父母是永遠那棟不會老去的房子。

謝謝大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4

最近,我在讀一本課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母子倆的三十六封家書。

龍應台是安德烈的母親,當他們開始寫信的時候,安德烈十八歲,龍應台之所以給安德烈寫信是因為她想知道十八歲的兒子內心究竟是在想些什麼,就因為這,他們互相足足寫了三年。

在讀的過程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不僅僅是母子關係而是朋友的關係,他們之間彼此安慰,彼此關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媽媽一樣,以朋友的方式和我進行溝通,互相體諒、互相尊重。

書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樂,他旅行,開聚會……可是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一天都在學習,大人和老師們光知道讓我們學習,不給我們自由,我覺得生活少了許多樂趣。我知道學習對我們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所放鬆。

安德烈與母親龍應台之間年齡相差近三十歲,他們之間對許多事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其實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每當這時,我都會仔細思考一下,看看誰説的有道理,就採同鄉會誰的意見,我的媽媽平時比較尊重我的意見。

我還會細細品味這本書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5

《親愛的安德烈》中,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年紀、閲歷導致的不同視野;有母子情感的聯結對母親而言,兒女的長大總是意味着離開,束縛不是辦法,唯有放飛才能成就兒女的自我。龍應台極力平視自己的兒子,對兒子成長中的困惑,她告訴兒子:要在信仰和現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而對兒女而言,成長並不意味着放任,安德烈這樣告誡同齡人:這世上任何事都緊跟着一個東西它叫‘後果’跟‘責任’。

你可以看到龍應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的南部小漁村,那個貧窮而缺乏養分的環境,是怎麼讓她學到對弱勢的同理心與悲憫;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麼扞衞自己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並且怎麼從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你可以看到這一對母子在面對該為中國台灣隊、中國隊、德國隊加油時,拉扯出關於國族認同的辯證;更多的,你看到的,該是一種相濡以沫,對於理性,對於文明正義,對於教養的理直氣壯,超越母與子的輩份關係,很純粹的交流着。

久違的龍應台,熱情未減,在這本偽裝成動人家書的暢銷書裏,拉着兒子安德烈的手,透過文字,把我們帶到那個還有信仰,還有深刻人文關懷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6

因為工作的原因,平時也會關注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遺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麼是怎樣説教子女,要麼是怎樣提高孩子的成績,漸漸地也就對類似的書籍有點厭倦。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龍應台先生的書,剛開始是因為撇到封面的帥小子,進而看到題目,自以為是關於愛情的,於是開始讀下去,竟然發現內容是母親和孩子長達三年的書信,這樣的親子溝通書籍,在我的閲讀經驗中是不曾體會過的,我也是一個母親,好像找到了一點親子教育的新思路,怎麼去愛孩子,怎麼溝通這份愛,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我也特別願意以書中的某個片段來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個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個夏天,母子在新加坡會合,母親抱怨兒子讀書不夠認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結束之後,母親寫信告知了兒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時,並對母親的疑問作了回答,他覺得其實是個生活態度的問題,為什麼不可以快樂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們不僅可以邊聽音樂邊做作業,邊和朋友聊msn,還可以一邊寫信給媽媽。因為這樣就不單純是做作業了,這就成了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還説媽媽那個年代經歷的在現在來説都是大事件,看電視里老師討論或總結逝去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過了,大的都做過了,到了他們這一代,應該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認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個通情達理的母親,難道我們的家長就很專制獨裁嗎?我想也不是,在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下都是對孩子的愛。這本書中關於孩子和母親的交流實在太多,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翻開看個究竟。孩子的童年時代就那麼幾年,怎麼玩,怎麼做作業,怎麼處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從點點滴滴去引導去幫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環境就夠得,童年是無法彌補的,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來,只有我們不迴避去思考怎樣給孩子愛,怎樣跟他們溝通,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是件好事。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7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箇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信。

這本書的語言直接到讓人感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龍應台與她的兒子帶着不同的心態寫信,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斷地在變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打開那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對的是一個青年對不母親的不屑與桀驁,可隨着母親的漸漸深入,兒子的態度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所謂的為了稿費而寫,直到純屬是想要與母親交談而已。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着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複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係,可作者龍應台卻看透了這一層關係。用龍應台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着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現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後,有着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台用她優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裏,總有一個家,在等着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8

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後,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或“施予”,他們並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他們的心態啊。也就是説,他們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他們的“別人”!――題記

讀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台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説:“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麼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台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温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9

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着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讀書心得: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台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讀書筆記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的初戀時光,曾經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着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後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佔有為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讀書心得:這絕對是至理名言,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麼沒有傑出人才出現?"這大概是一種最主要的原因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體制,允許批判嗎?有幾個當官的敢講真話?有幾個學生不是變得越來越大世故甚至越來越虛偽?我們的教師那一個在真正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義、追求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現在那裏還有這種豪邁的革命精神?

我推薦《親愛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獨立宣言》給正在讀八年級的女兒看,他看完無語,我問她有什麼收穫,她只能以"嗯"含糊地應答我。這聲音裏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許更多的無法回答:我們可以使用、有權使用"獨立宣言"並能成為社會風氣嗎?

正如我後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於輕描淡寫地説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裏,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__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説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離開,親愛的安德烈。

這句是中國台灣的龍應台説的。她是中國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鍼砭時事,鞭辟入裏。在歐洲、大陸、中國台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和她一貫凌厲大氣的文風不一樣,滿懷細膩,靜靜絮語。

在這本母子互動的家信裏,我看到她作為母親的天性,娓娓道來的細心耐性,細節點滴映射的母愛,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鏡頭,只是家常,和世上所有的母子一樣,溝通了解,讚美批評,當她有一天驚訝地發現,兒子已經不是呀呀學語的稚兒,也不是青葱少年。離開德國回到中國台灣任職4年之後,一個高大帥氣的小夥子站在面前。剎那間,作為攙護者的母親忽然失落,兒子不再是她的兒子,而是一個青年,一個“別人”。

三十六封信不疾不徐地道出這份濃濃母子情。犀利如此,曾以一把野火燒遍中國台灣,在中國台灣大陸歐洲有不小影響的著名作家,骨子裏是純粹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誘的,允許個性張揚,她把自己和兒子放在同級的對話台,面對面,沒有高低,沒有表現家長的凌厲作風。

相信只要是看過這本書的女人,都能重新審視自己作為母親的力量,我也有個親愛的安德烈兒子,你也在漸漸成長中,我有時候都在猶疑----當年那個胖墩墩的小小男孩兒這麼快就變成少年了?呀呀學語變得伶牙俐齒,有些語言你還真不能瞬間迴應,哦,我老了,代溝是很自然的。過幾年就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PK,但是這種PK不會激進,看了這本書會給我支持的。

你兩歲半前,我們可以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分離,看着你酣睡,吃喝拉撒,抱着親着。幼兒園起,開始看着你依依不捨地邁進幼兒園大門---媽媽早點接我。

好的!

國小了,也是依依看着你邁進校門,揹着書包,生澀演進為熟稔,你可以走在路上發現一個同學而歡呼跟進,把媽媽掠在一邊去。

明年你國小就要畢業。國中起,我仍然可以看見你的背影消失在校門。直到高中,大學。還有以後的人生,已經漸漸鋪開。還能讓我目送你多少次離開?人生其實就是孤單的行進,這句話不僅僅對我,也對你,也對更多人,要學會接受和適應,要學會自得其樂。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的作者是真正的母親,她表達的是天下所有母親的心聲,誰能看出來,外表纖細的她有這麼大的力量?野火集這本書是80年代對中國台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掀起龍捲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激揚華人價值判斷,鍼砭時弊,不與流俗,傲岸大氣的龍應台,內心的另一面是關懷温情的母親。文字緩緩流淌的是一曲動情的訴説。她的安德烈長大了。失落中,她發現失去了,卻得到了全新的認識,兒子,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頭腦思維和認識,我們坐下來面對面吧,不以家長的權威要求你。你是滿了18歲的小夥子,你有權利和麪前這個老女人談天論地。這個老女人不僅僅是生養你的母親,更是你的朋友,可以平起平坐,你的不同意見,都可以拿出來探討,不要求一致。

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信條,值得每一個身為母親的女人,以及將要為人母的女人學習和體會。包括父親和即將為父的男人,這本書也是值得品味的。即便這本書裏極少提及安德烈的德國父親,只一筆帶過,她從德國回到中國台灣任職四年期間,婚姻開始與她陌路,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生命裏更重要的東西遠比愛情多,她的安德烈就詮釋得很好。大多數婚姻都是千瘡百孔的,尤其是優秀女人,經過如許徹骨,還能綿潤温和,這是極致女人,活得這樣圓潤從容,引人尊敬,向她學習。平淡,平和,平常不平庸。這個把桀驁柔情兩個極端糅合得這樣盎然的著名作家,她的價值理念裏,有我最欣賞的兩種。於強權的,她敢於挑戰,於弱勢的,她默默憐惜,為之呼號。她對文化的解讀引人思索,這位來自中國台灣小漁村的女性,成長軌跡可以感受,經歷過才有憐憫。

安德烈和龍應台的母子互問的十個問題,真是極有情趣的一章。兒子對母親的提問回答得一如他的風格,三分玩世不恭,兩分隨意,五分率性,卻十分真實的表達。

而安德烈給她的十個問題,有幾個值得一提。包括了人生,價值,時光,尊卑和信仰。

你怎樣面對你的老?作為一個有名的作家,已經接近60歲,你人生的前面還有什麼?

她的回答大出安德烈意外,老就是老,他以為母親會説她會優雅地老。沒想到龍應台很殘酷地道出了“老”的現象和實質。“老”就是一個敗壞的過程,但是絕不要氣急。最後還有一句輕鬆-----我以後陷入昏迷,考慮搶救與否,還有以後的事情,要麻煩你了,親愛的安德烈。

你死後希望誰會記得你?讀者,國人,我。

讀者,不在乎。國人,不在乎。怎麼被你和菲利普(龍應台的次子),記得?

這個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有名的,一個沒名的。

沒名的,我尊敬扶貧濟困的人,實驗室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抵抗強權記載歷史的人,尊敬貧病交迫仍然堅定吧孩子培養成人的人,尊敬在呱噪中仍然保持獨立思考的人,尊敬願意把最後一根蠟燭和別人分享的人,尊敬在謊言時代仍然尋求真實的人,尊敬有了權力仍然能跪下親吻貧民腳趾頭的人····

有名的,孔子和蘇格拉底。

最近一次,什麼事情叫你恨不得狠狠揍我一頓?

你每一次抽煙,我都想。

看過這些,你還能有什麼不明白這樣一個母親?我明白,卻表達不出那般的情愫,也無須再表達。她和安德烈的家書早就流淌得很充分。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離開,龍應台説的,有酸楚,有落寞,有不甘,有欣慰,有感傷,但是也有希望。就像夕陽西下,依依不捨目送着晚霞。朝陽升起,依依不捨目送昨晚叮嚀她的露珠,我們還會重逢的。生命就是怒放和衰敗的交替行進,你我都會走過這舞台,都是跑不掉的角色。

人生是一次次的目送,也是一次次的重逢。這句是我説的,不管你認不認可,玩笑一句----相信有來生,這世的夢沒有實現,挪到來生也不錯。

龍應台和安德烈的歷經3年的36封郵件,一個三分玩世不恭,兩分黑色幽默和五分認真的兒子。一個八分認真,兩分知性懷疑的博學母親。有血緣天性,有兩代時光不同,有中西文化差異,有不同價值理念撞擊,但更多平心靜氣的交流,對未來的構建,對害怕兒子成為“提摩”(文中一個荒廢光陰的人)的恐懼,卻表達得沒有架子沒有權威。這比什麼教條説教的東西都好,龍應台不僅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更是純粹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10

“媽媽,你和我説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啊。也就是説,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遊戲,並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説不清楚。或許是我產生“這麼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後,家裏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什麼?你?!你申請了?怎麼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着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湧起一種快感,這是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於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裏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枱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面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於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裏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着口水親切地叫着媽媽。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後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裏,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後,惆悵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裏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裏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彷彿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説話乾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並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説。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着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後,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驀然發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面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台微笑的樣子。再優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一個願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親,一個做這一切,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於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11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台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台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瞭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台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牆主要是由於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台則代表着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差異,甚至衝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台和安德烈並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瞭解和包容,龍應台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台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衝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瞭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瞭解。現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麼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説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遇事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麼我以後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台的二兒子,十六歲)對於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有幾次龍應台帶着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後轉而望向龍應台,笑着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彷彿以為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該讓大人來為他“代言”。這種行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生過,我就經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着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於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為什麼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而媽媽你為什麼總要為我“代言”呢?就因為我輩分小,沒有説話的地位?你們説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説話,不敢説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為我“代言”叫我怎麼打開話匣子啊?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係,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麼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啊?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是有一次龍應台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遊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台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説:“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裏嗎?”結果弄得龍應台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裏,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心,但菲利普所説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願自己母親過於關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願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餘,我爺爺突發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遊。三叔聽後,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遊,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説太早了不願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説道,不行,這是家裏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麼可以強迫他們去呢?結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後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長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裏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選擇自己什麼可以同意,什麼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説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衝突,在這裏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説,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衝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後,我還想説,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羣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註定充滿挑戰,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上留下那麼濃重出彩的一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優質作文 篇12

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在他14歲時,龍應台離開德國,應邀回到中國台灣,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等她4年後卸任,安德烈已經成長為“一個184公分高的18歲的高校學生”,“透着一種獨立的距離”。作為作家、作為母親的龍應台極其敏感地意識到,安德烈已經讓她非常陌生,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對他的一切好像“一無所知”。

這樣的局面似乎本該如此: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歲;他們也是兩個國別的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為了“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龍應台決定與他協議共寫一個專欄,在香港的一家媒體上連載刊發。於是,龍應台母子兩人用三年的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互相通信,闡釋自己對人生、情感、教育、工作、價值觀等等方面的認識,在各自的獨立中相互溝通、理解,由此,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媒體説: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親愛的安德烈》令人讚歎,她的文字也有着萬丈深情。其實,任何一對正常的母子之間,都不乏“萬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對話到如此坦誠、如此深刻的程度,無疑是寥若晨星。

龍應台説,“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我覺得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説就是這樣,溝通僅僅是瑣事,那不是心靈的溝通。然而,多少傷害都假借“愛”的名義進行!安德烈説,你要明白,你兒子不是你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應該説,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的溝通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能。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兩人的35封通信,以龍應台《十八歲那一年》對人生18歲的回首開始,以安德烈《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對母親戲謔式的親暱結束,充滿了母親的認真、知性、關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滿了兒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輕的真誠。這些被安德烈認為“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展示了他們為消弭代溝、跨越文化隔膜而進行的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展現了有着東西文化差異的家庭教育,也讓人感歎百年樹人之不易。

龍應台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裏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給安德烈的信中,龍應台依然對這樣的不平等關係深為悵惘:“和你(安德烈)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離開,對着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着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她對安德烈説,父母親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給你温暖和安全,但你不會和房子去説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等足足二十年後,你才會回過頭來,對慘敗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視”。但天下父母,不都是這樣的老房子嗎,心甘情願、無怨無悔?《親愛的安德烈》的根基,也不外“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普世原宿。

萬丈紅塵,熙熙攘攘的來往中,多是名利的追逐者和被奴役者。所以,真的看破紅塵,歸根結底的,是快樂。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不被功名利祿所累,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快樂。在與兒子的信中,龍應台寫道:“我擔心的不是你職業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天下母親的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龍的表達與總結更趨理性和高度。

為了這樣的目的,龍應台認為教育要取向天然。她認為,“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説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可是,她又認為,“玩”不能沒有限制和規則。當安德烈説,生活中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時,她大驚失色,單刀直入地問他這樣的説法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在得到兒子“當然是隱喻”的回答後,她才長舒一口氣,放下心來。

安德烈怎麼解釋這些隱喻?他説,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新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關於探索,對人與人關係的聯繫加深……從此也可以看出,安德烈果然是“獨立”的成人,其思考問題的深度、表達意思的清晰度,都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但於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更能獨立思考,強調“自我”,西方的社會土壤培植着這樣的種子。

比如,他們在談到“文化”時,安德烈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很重要的生活藝術。龍應台就在回信裏説道,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戰、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醖釀、培養。“閒暇和逗留”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錢學森之問”大概需要這樣的答案;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也一再強調,有自由,才有創新。

龍應台是東西文化的理解者和融會者,她將它們的精髓消融在一起,然後悄然注入孩子的血液。她跟孩子交流的某些話題,完全是知識分子之間探討的“大問題”。比如,她談歸屬感:“全球化的趨勢這樣急遽地走下去,……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很可能他所持護照的國家,不是他心靈所屬的家園,而他所願意效忠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國籍;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她談權力與理想:“不要無條件地相信理性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經過了權力的測試。”不能不感歎,龍應台女士這番與孩子説的話,放在咖啡館裏與知識分子交流也是毫不遜色的吧!

毫無疑問,在思維的對撞中,龍應台大膽地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成熟,可以與他談一些“大問題”,比如她説“人生最核心的‘目的’,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飢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裏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徵: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利被剝奪了。”在這裏,龍媽媽又“原形畢露”了。但這點,才是龍應台之為龍應台的根本所在。

“萬丈豪情”與“萬丈深情”本是相通的,愛與恨都不會無緣無故,龍應台與安德烈的對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借鑑與思考。要知道,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容易淡弱,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卻難消除,龍與兒子的四手聯彈,給我們提供了彌減文化與代溝的範版。

標籤: 安德烈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m9j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