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通用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通用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 篇1

信——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通用5篇)

幾許,無論在什麼時代,寫信可以變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遠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

——《看天下》

因為工作關係,龍應台在兒子安德烈十四歲時離開歐洲到台北,等龍應台再次回到兒子身邊時他已十八歲,四年沒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們之間有了一堵無形的牆,她發現兒子愛她卻並不喜歡她。所以,她決定彼此寫信來了解對方。《親愛的安德烈》就是龍應台與安德烈寫給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編成的書,信裏包括了講述時代差距,近期生活,新聞觀點……

對於《親愛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驚。在這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還有多少人用信來交流?別説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願意寫吧。到底是為什麼讓他們能夠寫出三十五封信呢?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這對普通人來説或許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在經歷幾次無果後就放棄了。但龍應台和安德烈卻通過寫信的方式,跨越了鴻溝,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與心靈。龍應台説“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最後,她成功了,她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在沒有看這本書以前,我覺得看別人的信枯燥無味,家書更是會讓我煩燥不堪,但看了這本書以後,我發現這些信是一對母子心靈相貼的過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讓我能透過這個方式,找到與父母瞭解溝通的方法,能讓很多讀者尋求心靈深處的慰籍。它們讓我第一次覺得,信,擁有強大的力量。

古時,信承載着或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或是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或是對戰前戰士們的鼓勵……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愛情是友誼的精華,書信是愛情的妙藥”等名句,極言書信的珍貴。

而今,遊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熱切地盼望書信的到來,傳達信息不過幾秒鐘的事;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擔心長時間沒見面導致感情冷卻而分手,相見不過一張車票的事;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那麼重視書信,也許寫信也不過是一時興起的玩笑。這一切的一切,難道表示我們不再需要書信了嗎?當然不。遊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有像“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的詩句;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有像“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樣的詩句;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麗詩句,這難道是一種好現象嗎?或許,現在的科技時代並不是一個完全美好的時代,我們依舊需要書信,讓人們創作出更多的詩句,讓世界不變成一個沒有詩人的世界。

再者,當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人的信息也變的隨意,感情不增反減。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達出人們的真情實意。在寫信時,會比平時發短信更認真地寫,生怕出了差錯,這時,信上的字能表現出寫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實、濃厚。龍應台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夠更快地認識對方,更深刻地瞭解對方,更貼切的感受彼此的愛。所以,信不只是單單的一張紙,它也是一種語言,它有足夠的力量連結相隔萬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兩代的人的心靈。

望所有人,能夠執筆,認真誠摯,書一封信,不論給誰。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 篇2

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她的書《目送》中的這段話,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為人母的我也是因為這段話,開始讀龍應台的另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記得,念大學的時候,往返市區跟學校的公交車上,總在播放一條叫做"Family"的公益廣告。母親一直在追孩子,從頭髮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髮蒼蒼、氣喘吁吁。而孩子,從家跑到國小、高中,再從大學進入社會,最後,才在疲憊的晚上停下了腳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蹣跚的母親。就這樣,在短短几十秒的時間裏,幾乎兩代人的一生濃縮其中,不由讓人感慨萬千。

而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龍應台對母與子關係的描繪,也很有意思,與之前看的公益廣告有幾分相似。她形容母親與兒子是萍飄,水浪一打,就四處散去。她説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時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裏有熊熊燃燒的柴火,她的兩個兒子安德烈與菲利普在裏面短暫歇腳,避風取暖,天亮時柴火熄了,又繼續上路。她還説,母與子的緣分,就是一次一次看着孩子離開,對着他的背影默默揮手。這些描繪有意思在於,它們都以離開與被離開的關係力證了父母與孩子日漸疏離的不可抗事實。

世上的愛多以聚合為目的,愛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可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愛他,就給他自由,讓他獨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們的上半程沒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們也不可能與他們共度。無論我們和孩子彼此多麼相愛,都無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為人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只是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對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讓孩子時刻有被愛的把握,分享我們的人生經歷和建議,幫他建立起照顧自己的能力,最終成就他自己。

所以,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裏,記錄了很多她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歲的時候,在爭取交換留學的競爭中落榜了。十歲那年,安德烈參加一場音樂測試,表演曲目是《兩隻老虎》,因為太緊張,加上沒自信,唱出來的聲音就像指甲在颳着黑板壁,忽高忽低,一會兒斷掉,一會兒又續上,歌詞大半都忘了。而這些都不由讓龍應台想起自己十四歲那年,從中國台灣的鄉下苗粟縣進入了台南大城市的經歷。苗栗縣的學校旁邊是水汪汪的稻田、綠油油的清水池塘,體育課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少了那麼幾分"正式"的味道。而台南的學校,操場的周圍被鋼筋水泥的"森林"包裹着,上體育課就是操練各種器械,鉛球,標槍,跨欄……這些全是身為鄉下孩子龍應台沒見過也不會使用的東西。扔鉛球是城裏孩子的基本活動,鄉下孩子不會扔,會被笑,因為城裏孩子從未見過不會扔鉛球的人。

所有這些安德烈與龍應台經歷的,就是我們常説的"失敗"。交換留學賽場上的安德烈是失敗者,城裏大學校操場上的龍應台也是失敗者。做一個失敗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會痛,被落下會失望,被放棄會氣餒一樣。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關於"失敗者"的奇怪定義。就跟龍應台的一個比喻一樣,同樣一個操場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衝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稱為"失敗者",百米衝刺的人可以把氣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稱為"失敗者",氣定神閒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滿面通紅的百米衝刺者歸為"失敗"的。然而,實際上是,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樹不行,大樹裝小草,也同樣不行。

龍應台在體育課上的失敗啟蒙,給她的教訓,不是要稱為"成功者"的一員,而是在於反抗由所謂的"成功者"對失敗下的定義。"失敗者"要在失敗的當下,四腳朝天、一敗塗地之後,"從容地爬起來,有尊嚴的走下去"。"失敗"的智慧,就在於你從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並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這是他們共同的成長與所得,不是做母親居高臨下的給予,而這也是我在書中觸動的地方。

安德烈曾經問過母親一個問題:如果你能搭"時光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裏去,你想去哪裏?未來,還是過去?為什麼?

龍應台説她要坐着時光機先去過去,看看孔子時期的中國。她還要去未來,到2030年,那時安德烈四十五歲,弟弟菲利普四十一歲。龍應台想偷看一下,安德烈與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你,你有時光機,你想回到哪兒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過去。我想回到父母還年輕的那段時間裏去。

那時候媽媽還穿那件涼涼的藍格襯衫,頭髮綁起來,在青春裏恣意飄散,跟現在我身邊的漂亮女孩一樣。我可以和她做朋友,聽她講她的祕密,幫她做她不會的數學題。

那時候爸爸也許很貪玩,70年代的娛樂,樣樣都會。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掛黑色大圍巾。春天穿夾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褲,捲起了褲腳,再蹬一雙白球鞋。

那時候爸爸媽媽還沒有我這個煩惱,他們的人生好像還有無數可能。就跟我現在一樣,在他們身後,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視。

在那段時間裏,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過。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 篇3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裏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裏在想什麼;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龍應台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再次翻開龍應台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現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台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台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於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係。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説。結果都這樣僵持着渡過,然後揮手,帶着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人都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係。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裏的交談,那麼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願意試着去理解彼此。我和書裏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係。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 篇4

又過了一段日子,又讀了一段時間,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開始寫讀後感了。

我覺得《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這本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羨慕他們這種真誠的沒有絲豪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開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想想要的是什麼,然後聽他們説説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希望什麼,最後我們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其實用書信交流是一種非常棒的交流方式。書信中的交流沒有當着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煩惱,也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慮我們的感受,然後明向我們在這個時期的煩惱,懂得我們之間存在的代溝,他們會給我們回一封帶着他們愛意的信,我們也就更能時白他們的期望,良好的溝通就此建立,這真是令人羨慕的一種方式。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父母,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心得 篇5

春天,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江邊,李白乘上小船,即將遠行。忽然,李白聽到了一陣踏歌的聲音。他回頭一看,只見汪倫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一邊深情地演唱着送別的歌曲:“朋友你今天要遠走,一路平安。今後有什麼事,一定要告訴我。朋友啊朋友,你可知道我是多麼捨不得你走啊!朋友,以後你一定要再來呀!”

李白聽着這深情的歌聲,心中不禁湧起了陣陣感動。回想這幾天來的情景,李白更加感動了。晚上,他們坐在月光下,細細地欣賞着無限的美景;白天,他們在萬家酒店裏,飲酒作詩,別提多快活了;傍晚,他們在家門口下棋,望着漸漸西去的夕陽,望着那慢慢消失的紅霞。他們還站在山頂上,談人生的樂趣,談生活的理想……

李白站在甲板上,拱手作輯。他説:“汪倫兄啊,我們的友誼比天高,比海深,我永遠也忘不了你。我忘不了與你賞月的那份愜意;忘不了與你飲酒的那份恬靜……”往倫也拱手説道:“李白兄,一路保重啊!下次,你一定要再來啊!”

船一點點遠去,李白極目遠眺,發現汪倫還站在岸邊,目送自己。於是,李白隨口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後來,這兩句詩成了千古名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m9qm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