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精選28篇)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精選28篇)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

彷徨,無時不在的彷徨。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精選28篇)

人是奇怪的動物,總有着莫名其妙、複雜多變的情感,自己讓自己不自在。它會變幻,讓人難以捉摸,就像女人般的善變而讓人看不清。大部分人都曾經彷徨過,就看你自己怎麼看待。

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我俯身,想認清我前進的方向,只是腳下一片黑暗,我趕忙四顧,想要求助,周圍卻只有孤零零的一個我,站在那迷霧中,分不清東南與西北。

而路卻在天上,逗弄着我緊張追逐的目光,不讓我看清它的真實。我緊追上去,它卻飛得更歡,我伸手不可及,絕望的看着它恥笑我。

彷徨,還是彷徨。陽光什麼時候才能驅散那可惡的迷霧,將我的路照亮。到那時,我將在世界的一極,開闢我自己的世界。

近日裏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同時也流露了魯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它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彷徨》是魯迅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

看完金鎖記後,心裏真的好壓抑好難過,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禮和三毛的黑奴讓我心情很沉重以外,這是第3篇文章。

感染讀者的作品很多,為什麼我唯獨對這篇文章感觸頗深呢?原因自己或許是清楚的吧。對於曹七巧這個性格複雜的人物,現實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對於她自己的悲慘命運和她兒女悲慘命運的延續,是該抱着憎恨還是同情的心態呢。曹七巧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社會造成的,她本身也是個十足的受害者。原本的她也單純可愛,沒心沒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確實那麼的不可理喻,讓人無法忍受,直至敬而遠之。

本以為悲劇可以完結,但誰都知道,因果是循環的。因為曹七巧悲劇的原因最終也就導致了長安長白的不幸。長白我就不去做什麼評論嘍。至於長安,我真的好同情她。同情她的癥結所在呢?除了她這個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還摻雜着別的情愫吧……

如果換做是我,我或許同她的選擇一樣吧,或許她還比我堅強,即使在那樣黑暗的時代背景之下。她的無奈,她的淚水,她的妥協,她的任命……總覺得自己能夠感同身受,只因為自己痛徹心扉的經歷過?呵呵,或許是自己太過於小提大作,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太過於懦弱。但情形和感情或許可以稱得上是雷同的吧。

為什麼每個時代每個國度每個地點都會上演這麼多讓人心寒而又無奈的故事!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3

即使人命定有孤獨相隨,即使我們必然要行走於大大小小亦真亦幻的循環之上卻又不可以如莊子般“得其環中”,那我們又為何要構築銅牆鐵壁,孤獨重複從前的故事和悲愁,又為何要放棄我們尚被自己承認的自由,而不選擇栽下能隨性漫步的花草,集結交合起世上人的生活,能隨心從這個循環走上另一個循環——以構建起生活的新意直至消亡?讓心到達孤獨背面,讓真理與愛充盈我的眼界,我只願做一個完整的人而非孤魂。

真正不會體悟到孤獨之痛的人只有美人兒蕾梅黛斯那樣的神話,但她終須幻化上天。而我們只屬於地面。所以偉大的馬爾克斯寫就此書並非為了批判孤獨,而是希望能使拉美人乃至全世界的人能有所警醒,正視孤獨,打破各自封閉的枷鎖,停止無知愚昧的循環,走向融合與團結。他甚至創造出了將來過去未完成時的語句,企盼今天和將來的人們能像馬孔多人一樣對抗失憶,正視歷史,但又不會像他們一樣到頭來懷念的是亦成孤魂的梅爾吉基亞德斯的部落的智慧,以及只有鳥鳴可以指引方向的封閉生活。接受、求索、敞開心懷,我們揹負孤獨,卻不會枉活。

大風掠境,羊皮捲上的家族被抹去,自永遠至永遠,都不應再被重複。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4

之前讓寫讀後感,其實心裏想到了很多,但到真正提筆,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每個人心裏都裝着一個翠翠,每次讀,心裏都會出現的同一個片段。鳳凰古鎮之邊,青葱羣山之中,涓涓流水之上,翠翠瘦小的背影隨竹排遠去,從晨曦,到黃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待舊人歸來。

一直以為自己是被翠翠的的單純、質樸還有她與儺送之間至真至性,卻陰差陽錯無疾而終的愛情所感動。懷着神聖的情感去揣測他們的內心,懷着同樣一顆少女之心去對比和感動。自然憐惜般的在心裏為他們續寫着一個大團圓般美好的結局。

今天上課聽了老劉和娟娟的看法,才發現,我錯了。之所以情感很複雜,感受很多,卻説不出的原因,是因為那份她堅守的執着。正如腦海中的片段,若干年後,這邊城之邊,仍是那條船,那隻大黃狗,那個擺渡的人。只是年華已逝,青春不在,只是心中的執着和等待依舊。她對感情的朦朧似乎是每個少女心中的夢,只是,那份堅持與執着,沒有幾人能擁有吧。

像老劉説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大老,二老最終都選擇了離開。翠翠因為執着選擇一直守候和等待,因為太過單純的守候着心中朦朧的情愫選擇不去大膽的追尋那份愛情的來臨,也因為沉浸太過夢幻的夢裏選擇等待終其一生。不能怪儺送的無情離去,也不能怪翠翠不去更熱烈些表達自己的情感。她無法啟齒向爺爺訴説心中的感受,也沒有母親交給她如何去愛。她從小生活在自然之中,她的世界太過純淨單純,她不瞭解外面的世界,她只活在自己的心城裏。所以當爺爺死去,儺送離開,她便斷了一切與外界的聯繫,選擇躲在心城,獨自等待。

説到執着和等待,一下子把自己拉進回憶。回憶,大概就是我心中的那座城。曾以為自己會一直守着回憶過下去,的確,有很多美好,但又有太多太多的淚水和疤痕。如果當初選擇靜靜的接受離開,靜靜的守着回憶,大概還會一直繼續下去。只是,糾纏之中,自己給它畫上一道又一道鮮紅的印記,直到有一天發現,那些美好的,也終被磨滅。原本覺得自己很偉大,守了那麼久,關注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把自己的喜怒完全付給了外界,但一次又一次證明我錯了,對方毫不猶豫的走了出去,追尋陽光,快樂,和新的生活。自己卻在不應該的執着,讓心中城變為死城,頹廢消極陰暗,甚至嫉妒和憤恨。這本不是我的本意,也並非初衷。

當真的被冷漠傷的深到骨髓,我沒有勇氣繼續了,終於選擇了放棄,饒了自己,也放了他人。回憶之城瞬間崩塌,也才發現,自己一直放不下的只是回憶,而大多又是自己所臆造的。從那一刻起,真真正正的,走了出來。

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陽光正好,用心去向往和感受,反而收穫了不一樣的,更真實的快樂。活在現實中的,真實的,快樂。

我的心有一道牆,但你發現一扇窗。謝謝打開了那扇窗的人。讓我,活在當下。大概永遠不會有像翠翠一樣執着一生,這大概就是我心裏描繪不出感受的原因,還是很複雜,有崇敬,她的守候是那麼神聖。雖然被她的執着所感動,但也不會後悔我的選擇,我註定不是聖人,也不會守着回憶過一生。更何況,她守望的是一片純淨,而我卻在死城中掙扎。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5

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歷經磨難。不僅要面對冰雪覆蓋的高山、波濤洶湧的江河,還要與兇惡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激烈的鬥爭。然而,我們的紅軍戰士沒有屈服,勇敢面對困難,用自己頑強毅力,完成歷史使命,成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場偉大壯舉。

紅軍長征途中,硝煙瀰漫,危機重重。我們的戰士巧施計策,憑着機智、勇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草帽計》中就有一段這樣的記載:賀龍師長為保護戰士,靈活運用軍事戰術。他命令戰士們扔下草帽,繼續行軍。驕陽似火,敵人忍受不住煎熬,紛紛搶着戴上了紅軍戰士“贈送”的草帽。果然不出所料,一會兒空中彈如雨下,敵人被自己的軍隊打得抱頭鼠竄,落花流水。從這件事中看出,我們的紅軍戰士團結一致,戰勝了強大無比的敵人。《豐碑》中有這樣一段故事:為了讓一位戰士温暖些,軍需處長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讓給了那位戰士,結果自己凍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難道那位軍需處長沒有權利穿那棉衣嗎?不,他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讓戰士們受苦。這就是紅軍的優秀品質,令人稱頌。

二萬五千里長徵中紅軍戰士表現出來的勇敢、智慧、友誼、團結、頑強……這些精神時刻激勵着我們。作為小學生,我們時刻要以長征精神為動力,刻苦鑽研,勤奮學習,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它們虎視眈眈地盯着我們國家,甚至想法設法搞分裂。面對這些醜陋的行為,我們應該以長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時刻來維護國家利益,使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新學期,我上了五年級,作業比以前多了雙倍,我感到害怕,居然選擇了退縮。今天,我讀了《紅軍長征故事》,清醒地認識到與紅軍戰士相比,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想起來真不應該啊!

兩萬五千里長徵令世人矚目,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重要的精神鉅著!它時刻提醒我們青少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鬥,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6

這篇童話述説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因為在一個雪天裏沒有賣出一盒火柴,回去怕被父親責備,只能孤苦伶仃的一直呆在街上,此時正值大雪紛飛,大家都在家裏過年,不時還能從遠處傳來一些爆竹的聲響,可小女孩不能回家,因為家裏還等着她賺的錢過年,眼看沒有人來,又因為寒風勁吹,她就躲在了一面牆角,好躲避寒風,天氣實在是太冷了,她點燃了一根火柴,也許是餓壞了,她彷彿看見了牆是透明的,裏面有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一隻燒鵝向她走來,她剛想伸手去拿,可是火柴熄滅了,什麼也消失了,於是,她又劃了根火柴,這一次她看見了火爐,她剛要伸出腳來取暖時,火柴又熄滅了,接着她點燃了第三根火柴,她看見了奶奶,她怕火柴再次熄滅,就點燃了所有的火柴,她想讓奶奶把她帶走。

第二天,人們在街邊的牆角看見了她,她已經死了,死時臉上還帶着微笑,誰也不知道她在昨晚看見了什麼美麗的東西。

這個故事很淒涼,小女孩多少希望温暖、幸福的生活,可是她什麼也沒有,甚至連最起碼的取暖都做不到,還要外出賺錢,雖然環境非常惡劣,但我看到了小女孩臉上依然對生活充滿着渴望,對明天充滿着期待,只是這種渴望與期待在那一絲絲火柴的微光中帶走了一切。

生活原本就是各式各樣的,而我們生活在今天衣食無憂的世界裏,雖然物質上不缺少什麼,但我們有時會很簡單地認為生活很苦惱,相比於小女孩,我們是不是該重新認識自己的一切,做好自己的事,刻苦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

大家説是這樣嗎?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7

用了幾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説《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於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敍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於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説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説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衝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着憂鬱、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觸和近於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於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裏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於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脱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於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於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於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8

21世紀是人才的競技場,比的是人得知識素質還有性格。性格決定了人的成敗,其中令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是《八十天環遊地球》。

《八十天環遊地球》的主人公是福格先生,福格先生是一位紳士,他很守時,從來都不遲到。有一天福格先生和他的朋友們打了個賭——賭福格先生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福格先生接受了。別人們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福格先生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完成了打賭。

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深奧又淺顯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嚴謹認真,不能慌亂。做每件事前都要考慮一下,只有確保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才能做,否則吃虧必當的是自己,也有可能在自己的不慎下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滔天大罪。福格先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只有像福格先生這才有可能會成功。我也有這樣的體會。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我答完了試卷沒有檢查,心裏沾沾自喜,成績出來了我考的一塌糊塗,第二次月考我仔細檢查,果然不出我所料,我考了一個非常理想的成績。

讓我們一起領略《八十天環遊地球》的跌宕劇情吧。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9

今天,是第四次去書城了,我拿着礦泉水,又踏上了書城的電梯。到了書櫃,我看看有沒有好看的書。突然,我看到一本書,便從書堆中把它抽出來。

這本書叫做《茶館》,作者是中國的現代小説作家老舍,老舍生於北京的一個貧窮家庭,他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不斷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次被嘲弄。最終被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事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説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茶館》,這個經典的話劇,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描寫的人物形象,讓人品嚐得津津有味。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0

《小婦人》是一本家喻户曉的小説了吧?自從小時候看了一部由這部小説改編的動畫片之後,我就喜歡上了這部小説了。

還記得自己完完整整得讀完這部小説的時候,是在國中二年級,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又重新閲讀了一邊。那時候總是利用中午休息的時候拼命的讀書,然後飆車去上課,呵呵,結果下午上課的時候,還總是沉浸在書中的情節,幻想着自己就是書中的女孩子們,在一個温暖的午後,快快樂樂的在花園裏曬太陽,討論英國戲劇,做一個幸福的“小婦人”。

一轉眼,將近10年過去……這本書已經被我擱置在書架上很多年了,我承認有很多的細節已經想不起來,可是腦海中依然忘不了那些經典的情節。

場景一:勞裏被喬告知她“不能”愛他,於是決定離開,去歐洲留學。臨走之前,喬送他下樓,樓梯上。

勞裏轉過頭:“噢,喬,難道你不能?”

喬:“是的,特迪(勞裏的暱稱,只有喬這樣稱呼他),我真希望能。”

場景二:喬最心愛的妹妹貝絲終於還是在所有人的牽掛終因病去世了。大姐梅格已經嫁人,小妹妹艾米受到姑媽的資助,陪她前往歐洲旅行。家裏一下子只剩下喬一個人。她躺在牀上,覺得自己非常寂寞。她開始想念她的特迪,和他們以前的快樂生活。然後她睡着了,在夢裏,她看見她的男孩特迪來到她的身邊……睜開眼睛,這不是夢,特迪就站在喬的牀邊上,和以前一樣的看着她。

喬跳起來,用自己的枕頭打他:“噢,特迪,你回來了。”

勞裏接過枕頭:“是的,喬。我回來了,還有我的未婚妻--艾米。”

這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每次讀到這裏,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傷感。當愛情出現的時候,我們還不明白;當我們明白的時候,愛情卻已經永遠的離開……喬是喜歡勞裏的,可是當她的生活中還有貝絲的時候,她並不明白勞裏的分量。貝絲的離去讓她開始明白自己的感情,我想這個時候的喬,一定喜歡看見“她的男孩”回來,然後告訴他:“是的,特迪,我能。”然而這一切已經太晚,喬已經永遠的失去了她的特迪,“她的男孩”已經變成了自己的妹夫--勞倫斯先生。

這大概也是我不喜歡艾米的原因之一,這個有點自私的小女孩總是幸運的得到喬想要的--無論是歐洲旅行還是她的特迪。可是這也不能成為指責她的理由,畢竟在勞裏最受傷的時候,是艾米,勇敢的站在他的身邊。

這段文字讓我讀着心痛。為喬,也為每一個錯過的人……

曾經有句話説得很好“很不相逢未嫁時”,只是真的在未嫁的時候遇見,你又真的能肯定自己就會那麼有慧眼的在茫茫的人海里認定這一個,就是你想要的那一個?蚊子血和硃砂痣,白米粒和明月光,這個簡單的比喻,卻道出了無盡的道理來。

所以,不要感歎自己錯過,雖然我們都很無奈和感傷;不要沉溺在被我們錯過的那一個人身上,也許我們都不曾發現,只有現在擁有的,才是最讓人覺得温暖和幸福的。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1

一個紅頭髮的小女孩,滿臉雀斑,殷切的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和收養,她就是安妮,一個喜歡想象的天真的孩子。

她喜歡滔滔不絕,但更喜歡想象,在她的想象中,櫻花是白雪皇后;蘋果是紅衣姑娘;她還把自己的影子和回聲想象成兩個知心朋友,向她們訴説心事……還有什麼情人的小路,閃光之湖……她的世界,總是那麼美好,她可以用想象力擺脱一切煩惱,可馬瑞拉不明白,她總把安妮的想象當成是可笑的行為……多麼可悲啊,如果人沒有了想象力,那麼生命將變得暗淡無光。可是,許多大人無法明白,想象力的美好,因為,他們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當我們在喧囂的世俗中奔波時,是否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失去了多少比金錢,名利更重要的東西?

安妮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小女孩,她總是犯別人不可能犯的錯誤,比如説,在蛋糕里加止痛藥;給手帕上漿;把葡萄酒當成紫梅甜酒灌醉了好朋友戴安娜……諸如這樣的奇怪錯誤時常在安妮身上發生,但是,就如她所説的那樣,她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兩次。她勇於承認,她知錯就改,就這點來看,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當我們犯了錯誤,我們敢承認嗎?也許,這一點我還得向安妮學習,我應該向她那樣坦率,敢於承認錯誤……真誠的道歉,不僅會得到別人的原諒,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讓我們向安妮學習吧,學習她的純潔,她的天真,她的坦率,和她那美好的心靈!讓我們一起去書裏,品味這綠山牆的安妮吧!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2

《林海雪原》是根據曲波自我的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説。小説一問世,在當時的社會上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故事講述了1946年冬天,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這股匪徒是原國民黨的敗兵,流竄到我軍後方。小分隊設下埋伏,繳獲了敵匪的地下先遣軍聯絡圖,初步瞭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幫的狀況,偵察英雄楊子榮提出打進威虎山內部,探得敵情,配合小分隊裏應外合全殲座山雕匪幫。楊子榮化裝成已被消滅的另一夥土匪許大馬棒的飼馬副官胡彪,隻身來到威虎山,並被封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團副。

年三十,威虎山要擺“百雞宴,楊子榮在“百雞宴”上八面威風,巧施安排,匪徒們個個喝得爛醉如泥,東倒西歪。小分隊及時趕到,楊子榮和戰友們,一舉全殲威虎山的這夥頑匪,戰鬥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在《林海雪原》的無數英雄中,我最佩服的人非楊子榮莫屬。因為他年紀輕輕,卻深謀遠慮,屢次立功:楊子榮智識小爐匠。楊子榮獻禮。楊子榮盛布酒肉兵。活捉匪首座山雕等事例,都體現出了楊子榮的足智多謀。楊子榮也十分英勇,任何龍潭虎穴,他都敢去闖一闖;遇到危險時,他能隨機應變,想辦法脱離困境。但是,楊子榮在林海雪原最後的鬥爭裏,在捕捉四大部長的戰鬥中,中了匪徒的無聲槍而光榮犧牲了。楊子榮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怕苦,與他相比,自我真是慚愧。學習中,一遇到稍難的數學題,心裏就叫苦,努力了幾次,沒有結果後,我更是着急,腦子裏一片混亂,只能胡思亂想,瞎蒙。瞎猜。有時,我真懷疑自我是不是太差了,別人一下子就能迎刃而解的問題,但我卻感到那麼費勁。此刻想想是自我還不夠吃苦,缺少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故今日之職責,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3

在課餘閲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在讀完這部小説以後有很深的感受為苔絲的遭遇感到同情。哈代曾經説過:“對一個女人的道德的評判,不應當根據她的過去而應當看她的傾向。”

同情之餘,也為她那種為了追求愛情不畏世俗的眼光,不向亞雷德伯屈服的精神感到敬佩。書中在她從德伯家回來後,“在她母親知道真象説‘發生這種事,別的女人都這麼做’而苔絲果斷説出:‘也許所有別的女人都要這樣,只有我不’”從此就可以看出苔絲向傳統的觀念發出了挑戰。

書中的開始,苔絲家雖然貧窮但過的還可以,而當苔絲的父親約翰·德比被告知自己這樣一個貧窮小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個十分高貴顯要的家庭的後裔後,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錢的德伯太太家攀親戚,她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不同意去,但後來,她由於擔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親半夜外出送蜂蜜進城會出現意外,才與弟弟一起替父親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卻出現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趕車的馬被軋死了,失去一匹馬對他們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來説就是失去了用以維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這匹衰老枯瘦的馬時,幾個孩子們都放聲大哭,苔絲沒有,“他臉色蒼白,沒有表情,似乎認為她自己是謀殺者”,書中是這樣描寫的。然後她帶着一種負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現了危機,和她對父母的孝順,對弟弟妹妹們的關愛,以及她強烈的責任感――必須使家庭擺脱困境的責任感。

正是由於她的這種責任感和受她那貪慕虛榮的父母的驅使,被迫去了德伯太太家攀親戚,也導致了她被亞歷克·德伯玷污,給她日後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抹不去的陰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堅持要讓這個不清白的小小的肉慾的產物受洗禮,也是強烈的責任感趨使她這樣做的。如此説來,苔絲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責任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並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璣一樣,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説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璣,書裏這樣寫道:“她説得很輕,但很堅決。”苔絲把這件事告訴了安璣,而不願意隱瞞事實,致使安璣承受不住打擊而與她分居,也正是源於她那責任心,不是嗎?現在看整篇文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絲殺了亞歷克後追上安璣的時候:“……克萊爾停住腳步,以詢問的目光望着苔絲。‘安璣爾’,苔絲説,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們停步時克萊爾會這樣看着她,‘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追你嗎?我要告訴你我把他殺了!’她這麼説的時候臉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你能想象一個人在殺了人後所露出的這種表情嗎?如她自己所説的“我殺了他――也不知道是怎麼把他殺死的。不過,安璣,為了你,也為了我自己,我非這麼做不可。”顯然,苔絲把殺死亞歷克看成是她應盡的責任,是她必須完成的任務,為她自己,也為她丈夫。亞歷克是籠罩在她心頭的陰影,亞歷剋死了,她只覺得如釋重負,只覺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務,所以她急着要告訴她丈夫,這大概也就是她臉上會露出微笑,而不是殺過人後的慌亂、驚恐無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後五天――與安璣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過的生活是恬靜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靜的,她對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來,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還一個也沒有起步。‘我準備好了’,她平靜地説。”我想,苔絲或許是帶着幸福,甚至是帶着滿足感死去的,因為她覺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見安璣會看不起她了。這從她被逮捕前所説的話中是可以看出來的。

至此為止,我所説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璣為什麼會接受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污併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並不是高尚的嗎?那麼,我要説,他是因為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徵,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己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於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着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遊,抱着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説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直重複説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為,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於亞歷克,我不想多説,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為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只有情慾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並沒有因為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麼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麼美麗。

正是安璣這樣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開明思想。

讀完整部小説,聯想到平時有朋友説的“相愛的兩個人就必須相互坦誠、相互信任。”掩卷沉思,真的要這樣嗎?在現代的社會,愛情有時候也會徒有虛名的。曾在網絡上看到過有人這麼説:“我不相信愛情,但我需要愛情。就像生存,必須要有空氣。”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4

做事需要有能力,但是再強的能力,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做起事來也只能是敷衍塞責,機關算盡。這是我讀完《做最好的執行者》後總的感想。

執行力就是做事達到什麼效果的能力。其實一般人在能力上是沒有多大差別的,關鍵是你對待事情的認識程度,也就是態度,所以一個好的執行者應該有這樣的思考:要有一種“做最好”的精神,要有一種主動負責的態度,要有一種“期望一,做到十”的目標,要有一種“用心”做事的行動。

那麼,最好的執行者怎樣去做事呢?我有這樣幾點感悟:一是領會上級的意圖,二是做好事先的準備,三是制定詳細的計劃,四是克服懶惰的思想,五是提高執行的效率,六是做好事後的總結。

其實,最好的執行者還要學會做人,做一位好用之人,做一位謙虛務實之人,做一位外圓內方之人。只有和周圍的人關係處理好了,才會讓你做事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從而提高執行的效率。因此,好的執行者在説話方面也是很有講究的。首先要三思而言,不輕諾寡信,辦不到的事,千萬別承諾;其次要修煉語言,不含糊其辭,説話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再是要隨機應變,不固步自封。説話是一種智慧,有的人説話能贏得一片掌聲,有的人説話卻讓人退避三舍。所以,説話的場合、身份、應對都是很重要的。

讀完《做最好的執行者》,讓我明白了以前在思想上的那種惰性,在行動上的那種怕性,在做人上的那種固性,都是阻礙自身發展的因素,我要拋棄這些不好的東西,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錘鍊自己。

性格決定命運,但態度決定一切!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5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華五千年來的一部文化瑰寶,家喻户曉。其中武松打虎、江州劫法場等故事,更是引人入勝。《水滸傳》講述的是宋江起義失敗後,一百單八將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殺富濟貧、打家劫舍的故事。李逵、宋江、武松、林沖等英雄齊聚梁山,演繹了一段段扣人心絃的傳奇。

《水滸傳》中,宋江有勇有謀,足智多端。他本是朝廷官員,如果當時皇帝把領土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宋江定會成為一名悍將,天下就會太平,免遭外來之敵的入侵,為天下的百姓效力,不亦樂乎。而事與願違,宋江不但沒有過上安穩的日子,反而反了朝廷。這一切。不都是當時皇帝的昏庸?宋江起義,並不是因為對朝廷不忠,更不是因為知恩不報。相反,他是為了報恩於百姓。在那個年代,官逼民反,富人撐死窮人餓死巨大的生活反差,形成了《水滸傳》的歷史背景,《水滸傳》也是在這種巨大的矛盾下創作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林沖雪夜上梁山等無不體現了梁山英雄們的豪情萬丈,大忠大義。而李逵殺富濟貧更是把他寬廣的胸懷體現得淋漓盡致。《水滸傳》不但講述了英雄們的故事,對小人物的刻畫也是令人讚歎的。高俅是朝廷中的一員奸臣,因為愛好獻媚拍馬而倍受皇帝的寵愛,因此成了社會的一大蛀蟲。當然,這也是許多貪官的一個典型縮影。

《水滸傳》中濃縮了亂世豪傑與昏庸奸臣,不見小恩小惠小奸小惡,只有大忠大義大奸大污。這也許就是《水滸傳》中人物的魅力所在吧。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6

就在這一瞬間,一陣悠揚的鋼琴聲吧我帶回到現實。我心頭裏的一片片烏雲,從而消散,無影無蹤。不知是什麼的力量讓我振作起來…

還記得那一次我推開了那扇門,優美的鋼琴聲傳入了我的耳際,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人,他那蓬鬆濃密的頭髮,真令人有點不堪入目。他在鋼琴前入迷得彈着,我被他的琴聲吸引住,我大聲誇讚道:你彈得太好了!但他絲毫未動,於是,我小步邁上前,但我的走動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用憤怒的眼神望着我,眼睛在臉上放射出光芒,好像刺穿了我的內心。他發瘋似地向我砸東西,我無奈地走上説了一句:我只不過想和你交談一下,和你傾訴我的心事而已。我低下了頭,滿臉的沮喪。他揮一揮手,彈起了愉快的樂章,對我笑了一笑。他拿起紙條寫到:現在你快樂些了嗎?我願意和你交談了,你盡情傾訴吧。

我在紙上寫道:我是個憂愁女孩,生活中是那麼的脆弱,遇到挫折,只會逃避,不時想説出放棄二字。他細細地看,笑一笑,在紙上快速的寫上幾句話,遞給了我,我一絲不苟地看,感到一點憂傷,他寫上了自己的悲慘遭遇:誰的人生都會有挫折,只是大家面對的方式不同。十幾歲時,我的媽媽因病去世了,我的家就像只剩我一個孤零零的活着,這一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冷冰冰的,痛苦的感覺,沉重的打擊纏繞我,但我怎麼能這樣就倒下呢?我勇敢地和命運作鬥爭,因此,我悲苦生命因為堅強的點綴而美麗起來。之後我的音樂世界,幸福的來源受到耳聾的打擊,可能別人這時會放棄音樂,甚至放棄生命,但我不會,因為這已不是第一次被命運捉弄了,是歲月把我練成了巨人,一個堅強的人,我毅然承受着痛苦…只要你有一種意志,一個決心,把命運改寫,衝破艱難,挫折,你就戰勝了生命,看到了彩虹!堅強是戰勝困難的最好方法。

我很驚奇疑惑,在紙上忍不住地問:這麼悲慘的命運,你怎麼能彈奏出這樣愉快的音樂呢?怎麼能這麼堅強地活着,你一定有藏在心裏的信念吧!

他堅定的對我説:人不是因應生活而生活,只要有堅強的意志,一樣可以活得精彩。人生的意義不是名與利,不是地位與金錢,而是積極地譜寫生活,充實地活着,那便是一個美好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只屬於音樂,我可以為音樂付出一切,我亦可以吧畢生的精力全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中,音樂就是我心中唯一的信念罷了。

在這一刻,我好似懂得了什麼,然後我在紙上寫上:謝謝你,請問我可以問你最後的一個問題嗎?他點了點頭。

“你是貝多芬嗎?我用力地在紙上寫。他笑了笑,繼續做工作,繼續譜寫美好這個詞語…

音響響起了雄厚渾濁的《命運交響曲》,這一次我真的醒了,被一個音樂巨人的心靈喚醒了,被他的精神重新洗禮了一次。心裏多的是感受,生活多的是美好,人生多的是思考…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7

在看完《牛虻》一書後,我深刻體會到成長,是需要努力,是需要堅持,是需要驚人的毅力的。正如《牛虻》的主人公,亞瑟,在這麼坎坷的一生中,依然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為堅守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努力堅持,雖然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故事的主人公牛虻(亞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曾經天真地認為這個世界是多麼地美好。名義上他是勃爾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太尼裏的私生子。牛虻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精神上很不愉快,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牛虻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但是,當他接觸了青年意大利黨人,看到了自己懺悔神父的間諜行經、認清了教會和反動當局狼狽為奸、鎮壓革命的殘酷現實之後,他大徹大悟,從而走上了與他們進行義無反顧、不屈不撓的鬥爭的道路。

她,瓊瑪——牛虻在亞瑟時代就對她心生愛慕,只可惜由於無意中泄露了組織祕密,被視為叛徒。瓊瑪的一記耳光打碎了亞瑟的心,他的愛情也從此暗淡下來。13年後,當亞瑟化作牛虻歸來,身心俱已大變。他記恨瓊瑪對他的傷害,即使在她面前內心再次強烈地翻滾着愛情,也不承認自己就是曾經的亞瑟,這種殘酷的折磨讓瓊瑪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內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給瓊瑪留下一封告別信“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那種撕心裂肺的愛情讓瓊瑪悲痛欲絕。“在你還是一個難看的小姑娘時,瓊瑪,我就愛你。那時你穿着方格花布連衣裙,繫着一塊皺巴巴的圍圍脖,扎着一根辮子拖在身後。我仍舊愛你”。

牛虻的死也是非常的悽慘。被自己親生父親處決!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太尼裏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身負重傷,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太尼裏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而牛虻卻企圖打動蒙太尼裏,要他在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做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太尼裏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自己也痛苦地發瘋致死。

可憐的牛虻!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出賣,被自己最愛的人誤解,被自己親生父親判死!對於一個天真的,認為世界時美好的人來説是多麼殘酷!他做過苦力,做過小丑,還四處流浪。這一切的坎坷,都鍛鍊了他的冷酷,堅強,無情。在經歷過這麼多風風雨雨後他終於心力交瘁了,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對愛情抱有希望,只專心於革命事業。因為只有他的追求,能安慰他,能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持。

讀完這本書,我深感自己的幸福。有和睦的家庭,舒適的環境,知心的朋友。但自己卻常因為些小事埋怨。相對於坎坷的人生我更是滿足與平靜的對世界充滿希望的現狀。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8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裏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鬥,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説:“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裏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19

阿長,也就是魯迅先生的阿媽,一個普通卻令人不敢輕蔑的女人。

我不喜歡她,是因為那件事:明明是她害死了隱鼠卻偏賴在了貓的頭上。這事,我這局外人倒是氣得不輕。或許是我極厭惡誣賴別人的,也可能是那隻小鼠實在可愛,而我又喜歡貓。這阿長,我就愈發討厭了。

那天看這文,我先是思忖着題名:《阿長和<山海經>》?我倒奇怪了:分明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女工,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婦,居然在可敬、可畏的魯迅大人眼裏,可以和奇書《山海經》共列一席!

正奇怪,又看到阿長那睡姿:四仰八叉,有時還一胳膊落在魯迅脖上……這讓我不由皺着眉頭——會否,有峯迴路轉?

看着,卻翻見了《山海經》,對,就是那奇異的上古神獸,説竟有彩繪插在其中!正心嚮往之,魯迅卻話鋒一轉,沒了——也是,那《山海經》在那時是不多見的。

後來,長媽媽講着“長毛”,魯迅説着“神力”,我是看得無聊,尋思:……本是無意提起,長媽媽也不是文人,説了只當是隨口——大概如此。

暗忖“神力”這意思,卻覺得是魯迅的孩子心吧。正無趣,忽的一句“三哼經”,竟也讓我震悚起來——

那若是我,也真會覺得是一聲霹靂!多不可思議!魯迅那感受我是最清楚不過,那喜悦,簡直如瀑布墜於高崖,讓人心掀巨浪!隨之襲來的,便是魯迅的感恩,及我的感動——我彷彿看到的不是長媽媽,分明卻是我那欲笑卻嗔、口非心是的母親!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0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多少風起雲湧,多少豪傑閃耀,每一段歷史都宏大而壯闊。《世説新語》這本書,保存着南北朝時代一羣風流雅士的點滴瑣事,還原了一段亂世裏的個性言談風貌,生動真實,讓人倍感親切。

我印象最深的《世説新語》故事是“王藍田吃雞蛋”這一則。“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短短六七十個字,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人物罕見的天真和傻氣,而且幽默風趣地暗示我們:性情急作文躁的人,一旦遇上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極不耐煩,可是發脾氣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引向更糟糕的一面。急躁,其實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遇到問題時應先平靜下來,調整好心態去對待,事情才有可能得到合理解決。

仍拿王藍田來説,他暴躁地的和一個雞蛋過不去,而面對謝無奕的謾罵卻能“一言不發”,這又體現出他心胸寬廣。

東漢末到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但《世説新語》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士人的純真和痴情,這一點點純真,歷經千年一直感動着無數讀者,包括現在的我。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1

這是一本飽含孤獨的書,厚厚的書頁承載着厚厚的孤獨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孤獨是一開始就註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從第一代人傳至第七代,一直沒有被研究透,而正因為家族中無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運走向,我覺得這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一個獨具匠心的安排。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作者採用倒敍的手法,被一連串看似一樣的名字弄得眼花繚亂,再去看作者著此書的目的,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個社會現實。

雖然我並不太瞭解拉丁美洲的歷史,但是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羣人類的內心。我想我是難過的,因為能夠確確實實地感受到那份孤獨與無奈。我想我又是幸運的,通過這本書,我學到的是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過好自己的生活。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2

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設限》這本書,通過作者對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的講述,給人以熱情、勇氣、信念、堅持的力量。你不禁會為這位天生沒手沒腳的傢伙而深深折服,他從一無所有、畏縮自卑,迸發出無窮的自身能量,活出了自己的價值,創造出了一個不受限制的精彩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力克?胡哲天生患有海豹肢症,除了軀幹外,的工具就是隻有兩個腳趾的小左腳。可以想象,生活對他而言是多麼不公平啊!出生時,力克的父母都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他的媽媽甚至拒絕抱抱自己的孩子。這對任何人都是極大的打擊和難以癒合的傷口。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沒有放棄,慢慢開始接受和麪對現實

童年時期的力克可以説無憂無慮,隨着年齡增長他開始面對無數的挑戰,而他都努力地克服了。長到了上學的年紀,力克陷入了困境,他一度因身體的缺陷和對生活的絕望動過輕生的念頭。但是最終他放棄了這種愚蠢而不負責任的想法。他想到了給他安慰和幫助的父母,鼓勵和支持他的家人,覺得這樣做對不起他們。於是力克決定好好活下去。他開始在自己身上尋找值得引以為傲的東西來提高信心。他試着交一些朋友,試着融入周圍。雖然常常被同學排斥、嘲弄、或被稱為“外星人”,但他主動並真誠地和同學交談,同學們逐漸瞭解了他,都和他成為了朋友。他從朋友那裏也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和動力。最終力克戰勝了困難成為了不起的人。如今力克·胡哲不斷拜訪各地的學校、教會、貧民窟和監獄甚至垃圾城,與那裏的人們分享他的人生經歷,散播希望與愛。告訴人們他的經驗,提醒大家信念和行動的重要,鼓勵他們要有信心。至今已有六億人,通過各種途徑,瞭解了他的充滿勇氣的人生。他的事蹟已經深入心地激勵了很多人。

力克?胡哲的成功,就在於他對於人生的“不設限”,正常人或許就不會有這樣的體驗。因為他們有健全的身體,無後顧之憂,所以人們就只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哪些失去的東西或曾經的傷上,而沒有真正的目標。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正常人就平凡地過了一生。他們錯就錯在了對人生的“設限”上。力克·胡哲並沒有因為殘疾而被打垮,他認為這是上帝對他的一次特別的考驗和計劃,他與那些“受限”的人生不同,他認為:“只要有夢想,什麼都能做得到。”

力克最打動我的是他的樂觀和信心。人在逆境中很容易被擊垮而隨之放棄了目標。而力克正是相反。古人説:“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力克就一直是一艘滿載着幸福和樂觀的小舟,前進於逆流之中。力克告訴人們: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四肢,而是沒有生存希望及目標!是啊,沒有目標怎麼付出行動?力克自己就是一盞為人們照亮目標的燈。讓千千萬萬的人,重拾夢想走向成功。

這本書不僅傳遞給我們的是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堅持成功的信念,也給我們的心靈注入了強大的力量。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力克是怎麼戰勝身體的殘障的;想放棄的時候,想想力克是付出了多少的汗水才取得的成功;悲觀失落的時候,想想力克臉上燦爛的笑容和他的樂觀精神;發現自己又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時候,就像力克一樣去感恩吧,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其實,我們常常會在各種各樣的心理誤區中迷失了自己,這本書,就是指點你走出迷霧的導航燈。歸根結底,力克想要告訴你的是:做的自己,我能行!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3

書中主要敍述馬奇太太一家的簡樸生活,美國的南北戰爭在書中僅是一個淡淡的背景。馬奇太太的丈夫馬奇先生參加了戰爭,為祖國的和平戰鬥。他們有四個女兒,大女兒梅格十六歲,風姿卓越,一頭褐色的頭髮,皙白的皮膚,性格温婉。十五歲的喬,黝黑的皮膚,高挑的身材,穿着寬大的衣服,男孩子般的性格,天性樂觀調皮,希望能夠成為一名作家,灰色的眼睛能洞察一切;十三歲的貝絲,緬甸又善良,志向與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總是默默地為家人付出着,別無他求;而小艾米,極有繪畫天賦,是一家人的寶貝,天性樂觀的她去想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淑女。這四個姐妹在一起快樂地生活,互相愛戴。她們的鄰居是個十五歲的男孩——勞裏,愛開玩笑,性格開朗,雖然只有十五歲,看起來卻有十七歲高大的身材。他們在一起玩耍,聖誕節時在一起表演喬的話劇;夏日一起去河邊:勞倫斯的營地“野餐”;創立於“匹克威克俱樂部”與他們所屬的郵局,盡顯童趣的美好,在他們那個小鎮裏,盡情的歡樂。

書中處處洋溢着愛,聖誕節早上,他們得知貧窮的赫梅爾一家人餓了幾天,便將自己早餐全部都送過去,自己餓着。然而這事被她們的鄰居,勞倫斯先生知道後,卻為她們送來了極其豐盛的晚餐,這就是善良的饋贈吧。

孩子們的爸爸雖已過了參軍年齡,卻依舊當做隨牧師上前線。雖説是自願的,但馬奇太太心裏也十分擔憂。但有一次,馬奇太太與一位老人聊天時,得知那位老人原有四個孩子,兩個已經戰死,一個被俘,另一個生病躺在華盛頓醫院,老人為國家,幾乎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馬奇太太對這位老先生肅然起敬。她的丈夫上前線,她覺得犧牲了許多,而老人犧牲了四個兒子,卻無半句怨言,馬奇太太終於放寬了心態。書中最善良,最温柔的貝絲為了幫助赫梅爾一家照顧小孩,被感染上猩紅熱而不幸夭折。勞裏愛着喬,喬也愛着勞裏。但喬誤認為生病的貝絲也愛勞裏,在親情與友情中,她選擇了親情,她拒絕了勞裏的求婚,事後知道真相之後,她又搓和勞裏與艾米,而把所有的痛苦都一個人默默的承受着。

《小婦人》像我們詮釋着童年的美好,愛與犧牲的精神,每個人讀了後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書中主人公們樂觀的心態,勇於付出的精神,正是我從她們的故事中領悟到的,書中處處洋溢着生活中的“真”“善”“美”“苦樂”與“得失”,教我們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享受生活。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4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5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這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這裏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美好的生活,而現在,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裏……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6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不刻的侵襲人們的孤獨,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為了逃避恐懼而越來越遠。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百年的歲月,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畫着一個圓形的軌跡。

小説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讀這本書感覺最強烈的便是書名所啟示的悲涼的孤獨感。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讀這樣的小説,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台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現一個個更為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認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説:“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歎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説,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面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直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在《百年孤獨》中作者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其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也不會不至於停滯不前!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7

不管怎麼説家庭對每一個人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這樣説,假如你沒有了家庭,那你就沒有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假如你沒有了家庭,你就沒有了世界上最真的愛,所以説家庭是我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假如你不信,那你就讀一讀下面這個故事吧!卡夫卡寫的《變形記》。在小説中,格雷高爾,也就是那個變成甲殼蟲的主人公,他非常愛自己的家人,每天為自己的家人辛苦的工作,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從此以後,他就只能靠妹妹每天來送一些食物生活,有時妹妹也會幫助他掃除灰塵和雜物。可是,家裏人越來越不喜歡他……,他們不能接受一個變成了甲殼蟲的人。

後來,由於他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他的妹妹成了誤解他最深的人。妹妹不願意送東西給他,不願意幫他打掃房間,甚至他的房間變成了堆放雜物的地方。第一個排斥他的是妹妹,這讓格雷高爾痛苦不已,到最後家人都不把他當作是家庭的一員,他的父親甚至想象殺死一個蟲子一樣殺死他。父親用一個蘋果砸在了格雷高爾的背上,差點要了他的命,可以説他沒有了家。最後,格雷高爾認為自己已經是家人的最大拖累,於是他竟然絕食而死了。這是一個多麼悲傷的故事啊!

格雷高爾為什麼會絕食而死呢?我想答案是他沒有了家庭,這是多麼痛苦而悲哀的事情呀!所以,家庭真的很重要。沒有了家庭,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人生是需要家庭的,有了家,才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分享給大家,每天都會有快樂,有可以共同承擔的力量,讓我們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庭,就會擁有最美好的世界。

有關彷徨的讀書感想優秀 篇28

《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這本書是從媒介(印刷術、電視)的角度來分析當今“娛樂化”社會的現象,並認為電視這一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形成了一種娛樂文化,這種娛樂文化一直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以至於給教育、政治和宗教等各個社會領域打上了“娛樂”的烙印,使得文化成為了娛樂的附庸。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尼爾•波茲曼告訴我們《美麗新世界》裏的預言:“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和“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將成為現實。未來會正如赫胥黎擔心的那樣,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所説的“娛樂至死”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根本不在乎娛樂節目的泛濫或媒體的娛樂化傾向。他寫這本書是寫給自己的知識分子同行的,他呼籲他們回到書籍中去,認真地寫作和思考,而不要貪戀在電台、電視節目中侃侃而談,一夜之間曝得大名。“娛樂至死”是他對媒體知識分子的警告。他認為,印刷機更適宜於理性思考,電台電視只會淪為大眾娛樂,任何有志於知識工作的人都應該清醒,回到書面寫作,那才是他們該呆的地方。波茲曼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觀點可能被扭曲,他還特別做了如下的解釋:

“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對電視上的‘垃圾’的司空見慣的抱怨,我必須解釋一下,我的焦點是放在認識論上,而不是放在美學或文學批評上,説實話,我對這些所謂‘垃圾’的喜愛絕不亞於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機產生的垃圾可以讓大峽谷滿溢出來。而在生產垃圾這一點上,電視的資歷還遠遠比不上印刷機。

因此,我對電視上的‘垃圾’絕無異議。電視上最好的東西正是這些‘垃圾’,它們不會嚴重威脅到任何人或任何東西。而且,我們衡量一種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看那些毫無偽裝的瑣碎小事。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所在。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如果它強加於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麼危險就出現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樣危險的事情正是知識分子和批評家一直不斷鼓勵電視去做的。”

綜括全書,波茲曼主要提出了兩個觀點:

一、電視介入政治使得原本嚴肅的競選仿若綜藝節目,民眾熱衷於政治家的花邊八卦,對他們的着裝外表評頭論足,並讓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響手中的投票器;

二、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勢覆蓋,大規模轟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緒的新聞事件都變得淡化和娛樂化,主持人機械的"來看下一條",就輕巧地將觀眾注意力轉移,而包含在每條新聞中的應有情感正在喪失,無論觀眾還是傳媒都在變得冷漠。

以上兩者,是對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對今天中國的預測。

雖説波茲曼的這一判斷語調平和,但卻內含絕望之心---電視誕生至今不過百年,但它已將政治、新聞、教育乃至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場喧譁繽紛的"雜耍"。在那張壯闊無比的"電視"屏幕上,無論多麼殘忍的謀殺,多麼恐怖的地震,多麼荒誕的政治醜聞,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説一聲"接下來",一切便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得乾乾淨淨……

波茲曼舉了一個例子,在今日的社會中,任何所謂的信息,在一個缺乏媒介的世界裏是無法存在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用來宣傳它們的技術,人們就無法瞭解,無法把這一切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簡言之,這些信息就不能作為文化的內容而存在。

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如果它強加於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麼,危險就出現了,再者,更危險的或許是它的這種想法甚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或者是鼓勵。

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信徒,他相信的是“媒體即信息”。他認為,媒體本身限制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和圖像革命,使得“我們對於真理的看法和對智力的定義隨着新舊媒體的更替發生了很大變化。”波茲曼也不願意自己的觀點被曲解為“攻擊電視”,他説“雖然電視削弱了人們的理性話語,但它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他堅守的“電視認識論”是,不要讓電視帶來的情感刺激,一勞永逸地取代了印刷品帶來的理性思考,這會對嚴肅的知識是巨大的傷害。“電視的思維方式與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嚴肅的電視’這種表達方式是自相矛盾的;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某種程度上,波茲曼的技術決定論甚至削弱了這份警告的份量。他太關心知識分子的使命和利益,以至於失去了觀察現實的耐心,連文明與野蠻的標準都有些把持不住了。例如他説,“各種各樣的專制者們都深諳通過提供給民眾娛樂來安撫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認為民眾會忽視那些不能帶給他們娛樂的東西,所以他們還是常常要依靠審查制度,而且會在意這種差別,因為審查制度就是他們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方式。現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話語都採用了娛樂的形式,審查制度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過去的國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這一點,會感到多麼高興啊。”

顯然,這段貌似深刻的話也只對了前半部分。以我們正在經歷的反低俗運動來説,並沒有誰相信娛樂可以取代審查,也沒有人因為娛樂而暫緩審查。恰恰相反,“反娛樂”成為了“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口實,而“娛樂至死”的告示牌上畫着骷髏標誌,正把我們驅趕到一條全新的烏托邦之路上。這條道路,正如我們看到的,其實和地獄之路一樣,都是由鮮花和良好的願望鋪就的。

和波普爾一樣,波茲曼提醒人們要警惕電視這個二十世紀的寵物,有所不同的是,波普爾焦慮的是電視中暴力、色情等內容對兒童的腐蝕,為此,他甚至建議政府犧牲言論自由立法對電視製片商進行管制,而波茲曼矚目的則是電視造就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令人恐慌的不是所有嚴肅話題都以娛樂的形式在公共話語空間狂舞,而是娛樂本身就成了嚴肅話題的一部分。

就當下文化而言,“娛樂”已贏取我們這個時代“元媒介”的地位。尤其在大眾文化語境中,由印刷機開創並延續經年的所謂“闡釋時代”已然讓位於由電視機開創的“娛樂業時代”。電視及其文化如今既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為此,波茲曼説:“電視在安排我們交流環境方面的能力是其他媒介根本無法企及的”。而羅蘭.巴特則説:“電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

波茲曼的憂心絕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蜕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以下是摘抄自《娛樂至死》每章節中比較經典的語句: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1.你根本不可能用煙霧表現哲學,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

2.電視無法表示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註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

3.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瞭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

4.媒介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它指導着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5.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

6.書寫會帶來一次知覺的革命:眼睛代替耳朵而成為語言加工的器官。

7.隱喻是一種通過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較來揭示該事物實質的方法。

8.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引入另一事物。

9.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1.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個特定説法獲得了普遍意義。

2.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的存在。他必須穿着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説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3.尼采説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我們還應該加一句,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

4.印刷術樹立了個體的現代意識,卻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印刷術創造了散文,卻把詩歌變成了一種奇異的表達形式;印刷術使現代科學成為可能,卻把宗教變成了迷信;印刷術幫助了國家民族的成長,卻把愛國主義變成了一種近乎致命的狹隘情感。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1.不可記錄汝等之教義,更不可將其印刷成文,否則汝等將永遠受其束縛。

2.韋伯斯特《美國拼寫讀本》

3.理查德 霍夫斯塔特認為,在美國曆史中一再反映出來的傑弗遜民主主義的平等、民眾的思想,使許多美國人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反知識分子的偏見。

4.印刷機不僅是一種機器,更是一種話語結構,它排除或選擇某種類型的內容,然後更不可避免地選擇某一類型的受眾。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1.閲讀從本質上來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

2.因為寫作了《理性時代》,潘恩失去了他在開國元勛神殿中的位置。

3.廣告成為一種半是心理學、半是美學的學問,理性思維只好移師其他領域了。

4.印刷術統治的時代稱為“闡釋時代”,新時代為“娛樂業時代”。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1.電報使脱離語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説,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其在社會中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於它是否新奇有趣。

2電報的傳統:通過生產大量無關的信息,它完全改變了我們所稱的“信息——行動比”。

寫書是作者試圖使思想永恆並以此為人類對話做出貢獻的一種努力。所以,無論什麼地方的文明人都會視焚書為反文化的罪惡行為。

對於電報來説,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照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物體,而語言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概念。

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

電視已經取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種不僅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1.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它時刻提醒着我們,沒有理由為電視上的不幸哭泣。

2.思考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地表現,電視導演很久以前就發現了。他們關心的是給觀眾留下印象,而不是給觀眾留下觀點,而這正是電視所擅長的。

第七章 好。。。。現在

1.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精神分裂症”。

2.只有通過語境我們才能判斷出一個表述是否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存在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只有在一個前後連貫的語境中,觀點和事件彼此相關,自相矛盾才能成立。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恆

1.從來沒有哪個偉大的宗教領袖會給人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給的是人們應該具備的東西。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1.電視廣告的對象不是產品的品質,而是那些產品消費者的品質。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1.約翰杜威曾經説過,課程的內容是學習過程中最不重要的東西。

2.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拜託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3.從電視上獲得的意義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片段,不具備推論性,而從閲讀中獲得的意義往往和我們原來儲備的知識相關,所以具有較強的推論性。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1.只要人們虔誠的相信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它就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

在我看來,"娛樂至死"更多地表達的是在這個消費時代大眾審美的趨勢,至於能不能到"死"的地步,還值得商榷。畢竟,人是矛盾體,崇高卑微、冷漠同情、自私犧牲、類似的太多矛盾情感都能附身在同一人身上,這就彷彿人體內的調節反饋機制。所以我相信人不會一味滿足娛樂,乃至"死"。遲早,人天生的對崇高的追求會激發,引領正確的道路。比如文革巨大的精神荒蕪後那批大學生,他們的閲讀高度,也許數十年內都沒有哪代人能夠超越。這就是對此最好的佐證。

當然,還是感謝波茲曼,感謝他對這個時代的忠告。但是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有着鐵一般事實的忠告。

每一種媒介都會對文化進行再創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這就是麥克盧漢所説的“媒介即信息”。要説明的是,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説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用尼爾波茲曼的話説,它們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係為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着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着色,並且證明一切存在的理由。我們習慣將電視以及幾乎一切技術——視為“中性”的東西,電視既然作為一種傳播手段,我們就想當然地認為它天然就適於傳播一切內容。然而和大腦一樣,每種技術也有自己內在的偏向。在它的物質外殼下,它常常表現出要派何種用場的傾向。

對於媒介來説,不同的媒介由於其自身結構、傳播形式和範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媒介具有各自的傾向,對傳播的內容會有不同的效果,經過物竟天擇,優勝劣汰最後迎合此媒介的內容會成為其傳播內容的主體。就以電視為例,由其視覺、聽覺和虛擬化的特徵和單向傳遞,受眾被動接受的缺陷使然,娛樂內容和娛樂化的文化和政治內容越來越成為電視傳播內容的主體。所以我們説電視技術的傾向就是將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現在,波茲曼明確指出電視並不適於傳播某些內容,因為諸如政治、哲學等嚴肅內容是不應以娛樂的方式表現的。這確實對我們富有啟發和警示意義。因而今後在媒介的運用和發展上,我們應該研究其傾向性問題,利用這個特性來實現人們的目的,操控媒介的作用方向而不是被媒介“娛樂化”了。

波茲曼精準地剖析了娛樂的篡位過程。在印刷術統治世界的時代,報紙和圖書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當時的人們通過閲讀報紙獲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行動與信息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一切隨着電報的發明而改變,電報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時性,全球各地的新聞穿越時空距離被羅列到人們眼前,這迫使人們在無形中修正了信息的定義:它不再是對人們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影響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實際卻毫無意義的文字符碼;而接下來的這次“圖像革命”則是如精確制導炸彈般擊中了印刷術時代的七寸,隨着攝影技術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照片開始統治人們的眼睛,從這個時候起,工具不再是中性的,照片重塑了語法體系。

與字詞句子不同,照片無法提供給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自己把照片文字化,所以文字展現的世界是一個概念,照片展現的世界則是一個物體,它失去了被記錄內容在真實世界中的語境,任何一段文字或者另外一張照片與它配合都可以奇妙地衍生出一段新的信息姻緣,從這個意義上講,圖像革命之後的信息已經毫無誠信可言,它可以被製作者和闡釋者任意歪曲,信息接受者們不再需要如同對文字一樣通過自己的抽象思考來獲取知識、價值和觀念,在自由世界的商業社會裏,信息製作者們為了取悦大眾獲得不菲利潤,一場盛大的娛樂盛宴必然開幕。而在鐵幕之背後,它就必然成為獨裁者們心愛的玩具;電視的出現終於引爆了信息原子彈,電報和照片以動態的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娛樂不再遮遮掩掩,它名正言順地處死了嚴肅話題,大眾甚至津津樂道這次弒君行動,人類臣服於電視機前,心安理得地慢慢退化。波茲曼指出: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信息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祕感,我們才有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而人類不可能不去使用媒介,因而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對西方媒體的娛樂傾向持一種批判的傾向,但是在展開批判的過程中,他也道出了媒介發展的大勢所趨:一切都在朝着娛樂化的方向邁進。娛樂化並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能把娛樂和電視的其他功能結合起來,這是目前電視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pe9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