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彷徨》讀書筆記

《彷徨》讀書筆記

範文一

《彷徨》讀書筆記

雪夜讀禁書,曾被古人認為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惜這個冬天少雪,而手裏這本發黃的《彷徨》也早已不再是禁書,或許從來就沒有被禁過。

讀發黃的書,如同沉湎於甜蜜的往事,尤其是在燭下。魯迅的文章裏永遠流淌着憤怒的情緒,表現於他的反諷,甚至漫罵中,也潛伏於他近乎自然主義的描寫之中。當我讀到《祝福》的最後一句:

“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這一句如同我的《帝國》的最後一句:“神州都開遍這幸福的花朵。”

在魯迅的眼裏,魯鎮、四爺、衞婆子、四嬸,包括祥林嫂在內都是他所陌生和厭倦的。建國後,曾將這篇小説改編成戲劇和電影,同情祥林嫂的悲劇,控訴舊社會的黑暗。

其實,這違背作者的本意。魯迅何曾理解過祥林嫂的世界,他所有的只是一點憐憫,但絕掩不住內心的厭倦。中國人奉為吉慶的春節,魯鎮人尊為大典的祝福,在魯迅眼中都是灰暗而可厭的。這是一位中國天才眼裏的偶像的黃昏,把魯迅當成某階級代言人的説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範文二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條明顯的下行路線,人物的悲劇性*藉由其命運的惡化或曾經純真美 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現。在作者有意識營造的灰暗-陰-霾的大背景下,這種悲劇顯然無法抗拒。讀的作品或許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尋和鞭撻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 然而命運的惡化僅僅只是改造社會便可以徹底消除的麼?人羣之中,種種畸形的集體無意識,僅僅只是一個“國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長一個時期裏,我們的主流評論體系中,對於魯迅的解讀僅僅停留於對黑暗社會和國民劣根性*鞭辟入裏的批判,似乎更關注魯迅的作品 之於當時或現在,對於中國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狀態反映,並以此來確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假如魯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義或社會批判意義,只是針對彼時彼境某 一人羣生存狀態的書寫,那麼當時過境遷,階段作品或偉大作品只能成為博物館藝術,而不可能成為穿透漫長時光而絲毫不減其光彩的長河作品。而我們的中國小教 科書或教科書式的所謂權威評論似乎正在做着這樣的事,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和闡釋僅止於階段作品,卻將魯迅其人捧至神聖而不可撼動的地位,於是神壇上的魯迅變 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沒有血肉。而在這樣集體強迫性*的膜拜之後,當我們重新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和評判體系的時候,對魯迅的態度便有了兩極分化的趨 勢:奉若神靈越捧越高,或視為垃圾踏上一萬隻腳。魯迅早在幾十年前便提出了“罵殺”“捧殺”之説,卻在身後無數追隨者和抨擊者的捧與罵中愈顯面目模糊; 《燈下漫筆》中説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到作為人的價格,而當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越來越當成*人看待的時候,魯迅本人反而越來越不被當成*人看。

所以,在這一篇的閲讀筆記中,請允許我把魯迅扔進垃圾筒。此刻我們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羣人的生存狀態中所映射出人類的種種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敍事內容去鑑定敍事者骨頭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從而給敍事者冠以帶了一個又一個“家”的宂長頭銜。

我們永遠無法掙脱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陰-冷的調子挾 裹着濕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 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標籤: 讀書筆記 彷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nlkvk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