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規章制度 >

“宏觀政策要穩”關鍵要穩貨幣 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

“宏觀政策要穩”關鍵要穩貨幣 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

導讀:就眼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最需要“穩”的,還是貨幣政策和貨幣供應。因為,過度的貨幣投放,已經給經濟社會發展留下風險隱患。以下是由本站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歡迎參考閲讀。

“宏觀政策要穩”關鍵要穩貨幣 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召開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總體思路。

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情況看,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控制方面,穩定性是不夠強的,由此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也比較多。

尤其在貨幣發行、資金供應方面,不僅出現失控現象,而且出現調控失靈問題。這一點,在實體經濟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方面,發行的貨幣越來越多,廣義貨幣(M2)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短短几年間,就翻了接近兩番;另一方面,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卻越來越突出。

過去的融資難單一矛盾,也演化成融資難和融資貴的雙重矛盾,且融資貴已經演進成比融資難還要複雜的問題。

在去年股災沒有發生前,外界還一直以為央行釋放的貨幣尤其是信貸資金,都進入了政府融資平台、開發企業以及少數國有企業的口袋,從而造成貨幣投放得越多,實體企業的資金矛盾越突出。

但是,股災後農行和中信銀行票據違規貼現案曝光後,才知道相當一部分銀行資金流向了股市。而最新的數據則顯示,通過票據貼現轉出去的資金,總額可能超過8萬億。

這麼多資金體外循環,實體經濟怎麼可能不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而股市、地下金融市場 又怎麼可能不出現失控現象?

人民銀行發佈的金融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2.51萬億。而分析則認為,2月份新增信貸仍可能維持高位。雖然不能因此認為貨幣供應進入“放水期”,但是,如此迅猛的貨幣供應,貨幣政策仍然處於寬鬆狀態。這麼多資金投放出去,流向了哪裏,顯然又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

雖然説“宏觀政策要穩”的要求,並不單指貨幣政策、貨幣供應,財政、物價、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在宏觀層面,也都需要突出“穩”字。

但是,就眼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最需要“穩”的,還是貨幣政策和貨幣供應。因為,過度的貨幣投放,已經給經濟社會發展留下風險隱患。

別看現在表現出通貨緊縮,一旦經濟步入正常軌道,通貨膨脹將成為最難應對的問題之一。畢竟,大規模的貨幣投放,需要有消化的地方。更重要的,相當一部分貨幣是在體外循環的,其造成的衝擊更大。

儘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需要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支撐,特別是貨幣政策不能過緊。但是,要想減少政策寬鬆對未來發展的影響,還是應當更加註重貨幣的流向,注重對貨幣的去向予以有效監管。

股災之後引發的金融監管改革的討論,或許是貨幣政策和供應能否企“穩”的最核心問題。因為,從這兩年來貨幣資金的供應和走向來看,不少資金沒有按照政策所確定的方向運行,相當一部分資金成為體外循環資金或者違規運行,應該是貨幣政策作用和效率打折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央要反覆強調“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

接下來,除了強調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之外,也要強調確保貨幣政策不走調、不變形,並進一步強化監管部門的責任。不然,貨幣政策和供應很難保持“穩定”狀態,貨幣政策不“穩”,經濟就難以“穩”得住。

拓展閲讀: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如何穩增長?一提到貨幣政策調控,市場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降息降準。出乎意料的是,2019年農曆新年前,降準並未如市場預期而至,央行釋放跨年流動性的是中期借貸便利(MLF)、常備借貸便利(S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一系列工具。如何理解貨幣政策調控的思路轉變?

結合近期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來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正逐步完善,調控思路也在發生轉變。當前,我國貨幣政策面臨的環境更為複雜,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日前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方面,財政政策應該是主戰場,因為財政政策是天然的結構性政策;而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如果過度寬鬆,會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和人民幣的貶值。

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加深,貨幣政策需要站在更加開放的全球格局來進行考慮,政策制定需要有國際視野:一方面需要考慮匯率因素,降準等總量型的貨幣政策工具的信號意義較強,容易強化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寬鬆預期。體現在匯率上,會導致人民幣匯率承壓,引發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結合SLF、MLF、PSL等工具來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實現穩定貨幣流動性的目標。

日期,央行宣佈公開市場操作由每週二、四兩次改為每日均可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頻率提高,不但有利於撫平市場波動,穩定市場預期,同時對於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促進利率走廊的培育和建設,進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這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新階段,同時面臨人民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的形勢下做出的政策轉型,是更加傾向於使用多元化、結構化、靈活性強的工具進行精準操作的體現。

今年1月,公開市場上實現淨投放1.07萬億元,同時搭配使用SLF、MLF和PSL,釋放的流動性規模幾乎等同於一次降準,既應對了即期的流動性風險,又舒緩中期的流動性壓力。

在降低資金成本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也需要解決,這需要突破傳統貨幣政策的範疇,把總量調控與定向調控結合起來,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近日,央行公佈了對2019年度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情況的考核結果:絕大多數銀行信貸支農支小情況良好,滿足定向降準標準,可以繼續享受優惠準備金率;少數銀行不再滿足定向降準標準,不能繼續享受優惠準備金率;一些此前未享受定向降準的銀行通過主動調整優化信貸結構,達到了定向降準標準,可以在新年度享受優惠準備金率。實施定向降準並進行考核,有利於將金融活水引導至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這是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重要舉措。

正如《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所指出的,貨幣政策應保持中性適度,既要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同時又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的有效出清,要綜合運用好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那麼,降準降息是否還在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內呢?市場普遍認為,未來央行使用降準、降息等傳統工具的可能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SLO、 SLF、MLF以及再貸款等更為精準、更具針對性、更能引導市場利率的各類公開市場工具,但這並不意味着降準降息等工具就不再使用。連平認為,需要通過價格型工具和數量型工具的綜合運用,更有效、更精準、更直接地實現政策目標,並達到價格型和數量型調控工具的優勢互補,推動融資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guizhang/0gye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