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精選5篇)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精選5篇)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1

一、課前預習,獨立尋疑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精選5篇)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閲讀能力,提高閲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藉,要用來養成學生閲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

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閲的動力,爭論的慾望,獲勝的信心。在預習中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如《白楊樹》一課,學生提出“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為什麼還能長出這麼直這麼大的白楊樹?”“哥哥問爸爸後,爸爸為什麼微笑消失,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等問題,通過課前預習研讀,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設疑答疑,使教師變包場為導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明確目標,把握方向

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學習目標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麼學生就能很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自己的自學目標,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自學的教學情境,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活躍。

如教學《窮人》,教師在上課之時興奮地説:“昨天大家預習了《窮人》這篇課文,聽説大家都有許多感受,誰願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説給大家聽聽?”同學們爭着舉手。

生提到本課所要學習的目標:“桑娜的品質可貴,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得特別精彩”等等,師相機説:“那就請同學們想想對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你想用什麼方法學習?……”同學們即聯繫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學的目標與方法。

老師即興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法開始自學。顯然,全班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新課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自主質疑,疑中感悟

古人説:“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於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發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

如《小音樂家揚科》在最後一段的閲讀後。學生提問:揚科死時為什麼旁邊躺着樹皮做的小提琴?白樺樹嘩嘩地響,在號叫是什麼意思?揚科為什麼張大着眼睛?揚科前面説過,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換都行,怎麼會死不瞑目呢?揚科快要死了,為什麼還要寫燕子在唱歌,姑娘們在唱歌呢?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

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契而不捨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有效和積極。

四、多讀善思,品味語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覆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諼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薰陶,自由地進行閲讀。

如在引導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後交流共同欣賞,有位學生選擇的語句是: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着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

該生讀得聲情並茂。教師順勢啟發:剛才這位同學讀時注意到了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現在再請他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讀時表情怎樣,哪輕哪重……再想他為什麼要這樣讀。該生再讀後,教師並不急於讓其他學生評價而是讓他們學着也開口讀讀這句話。

結果學生以微笑的表情讀出了對圓明園絕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輝煌”重讀出殿堂的光彩華麗雄偉壯觀;“玲瓏剔透”輕讀出亭台樓閣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熱門街市”高聲快讀出“買賣街”的歡快;“田園風光”低語緩讀出流連山鄉村野的舒暢。

最後,教師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讀。至此學生在對詞語的揣摩、比較中領悟圓明園景色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另一方面學生在錯落有致,或高亢放讀,或淺唱低吟中自主地獲取語言的“意義與情味”,自由地表達感受。

五、自讀感悟,合作交流

學生的獨立學習,是讓他們獨立思考去發現去感悟。閲讀,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協作學習,夥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關內容的理解,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有關鍵作用。閲讀並非全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對國小生來説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

明代學者顧炎武説:“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瞭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並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拔,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

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劃找歸納,在學生獨立感悟詹天佑愛國精神和傑出的智慧才華的前提下,讓4人小組自行確定選擇詹天佑某一個方面的內容,合作學習,講座篩選,設計展板,佈置畫面和解説詞,設計操作,合作為“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事蹟展”的講解做準備。

學生就是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進行自主讀書,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激勵評價,激發興趣

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讚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如: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要根據學生朗讀實際水平評價,“讀得有感情,把詩人心情都表達出來了。”

“語音很準確,並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要採用鼓勵、引導、點撥、開竅。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可採用“敢於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

教師的評價還要特別注意鼓勵後進生主動發言,而且在發言的質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這樣來進行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態度誠懇,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2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語文閲讀是基礎中的基礎。閲讀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且對學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質都有重要影響。

一、讀寫整合,活躍思維

在國小六年級語文教學內容中,閲讀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兩者關係緊密,相輔相成。學生唯有大量閲讀才能積累更多的素材,才能保障寫作順利進行。從某種角度來看,閲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則是閲讀體驗的一種延伸與表現。

國小六年級閲讀教學可以加強讀寫整合,以此來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閲讀的興趣。閲讀過程中必定會有一些典型的句子、一些自己的感想以及一些親身體會等,這樣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啟發與應用。

閲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讀寫相融合開展,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摘抄一些好詞好句;歸納閲讀文本的類型;書寫感想或者體驗、對文本閲讀進行評價等,通過這些方式幫助學生深化閲讀,加強學生的體驗。

另外,讀寫結合能有效刺激學生深入閲讀的慾望,促成情感上的共鳴,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創造思維拓展空間。其中有的學生是以評析的方式來閲讀的,閲讀的過程中在空白處進行批註;也有一些學生通篇閲讀提出自己的閲讀心得;還有的通過對這篇課文的閲讀來指導自己在親情方而的寫作等,強化閲讀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寫作與口語表達等能力,這也是閲讀教學的本質意義所體現。

二、個性閲讀,加深理解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審美情趣.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健全的人格.促進閲讀教學目標要將學生個性化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這也指明閲讀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定位教學的起點與終點。

要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加強學生作為個人對文本的不同感受與體驗,以及對語言的積累與應用等。個性化閲讀是指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閲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獨立的對話。這是當前比較推薦的一種閲讀方式,能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每一位學生的情感、性格都會不一樣,因此,他們閲讀體驗、感悟也會存在差異性。教師可以在高年級閲讀教學過程中開展自主閲讀探究模式來實現學生個勝化閲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等綜合能力來選擇閲讀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客觀真實的認識到自我,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主閲讀,並嘗試提出自己對文章的感受。有的學生側重體會到當時歲月的艱苦;有的學生體會戰友之間的真情;有的學生側重分析課文中對人物語言、神態以及動作方而的描寫等。

在這種方式下開展閲讀教學,學生可以自由交流與討論,有助於打開學生的思維,突出學生個體對閲讀文本的情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閲讀的興趣以及理解能力。

三、網絡閲讀,促進飛躍

隨着信息時代的來臨,推動了教學設備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轉變。當前,人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網絡,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而閲讀拓寬了收集信息的途徑,有助於學生獨立閲讀。基於網絡的優勢,教師可以對網絡進行靈活運用,加強網絡閲讀教學,即以網絡環境為主要平台,讓學生從互聯網獲取大量的信息,在形式豐富多樣的資源中獲取情感體驗。

例如,學習《蛇與莊稼》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收集蛇與莊稼之間關係相關的資料,尤其食物鏈方而的內容,進而再引導學生對動物與莊稼之間的奧妙關係進行分析與感受。然後,再讓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相關信息畫出貓、田鼠、土蜂之間的關係圖,並嘗試獨立總結事物之間有哪些關係,並掌握這些事物關係的作用是什麼等,儘可能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獨立掌握相關閲讀信息,隨之教師再開展閲讀信息之間的交流活動,保障學生之間的閲讀信息可以實現共享,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通過網絡閲讀教學方式,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閲讀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四、課外閲讀,突破積累

基於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與認知特徵.對於課外閲讀文本選擇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課外閲讀的指導。要充分利用一切資源促進學生開展課外閲讀,幫助學生打開閲讀的範疇。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以我國的紀念日活動閲讀文本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3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鬆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

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繫背景的話,很難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閲讀興趣,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興趣在閲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閲讀能力低,閲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閲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閲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導入語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閲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麼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着懸念走如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閲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倡個性化閲讀,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目標特別強調閲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

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閲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説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

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觀察法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

2、聯繫實際法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説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

3、抽絲法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

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繫,弄清作者佈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髮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4、環環相扣法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5、橫向遷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

6、矛盾質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説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

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此,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是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閲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閲讀與寫作的關係,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範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

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佈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閲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閲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4

(一)邊讀邊畫

這種方式是應用於學生能夠通順朗讀課文之後。學生進行閲讀的過程中,畫出自己認為重點的詞句,然後進行反覆閲讀,加深認識和理解。學生能找出重點的詞句,必然有自己的理解。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學生在閲讀時能加入個人情感,對其初步感知該課文的內容有重要作用。

(二)邊讀邊思考問題

學生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然後帶着問題進行閲讀,可以做到在閲讀中感悟,在閲讀中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對課堂提問進行精心設計,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邊閲讀邊思考,目的明確。

比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進行提問,學生的問題形形色色,多種多樣,所以筆者就選擇了其中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學生很輕易就能體會到課文中揭示的道理。

(三)邊讀邊進行情感滲透

充滿感情地進行閲讀,是讀書的一種境界,讀者只有在透徹理解了文中內容之時,才會包含感情進行閲讀。在語文閲讀教學中,當學生的情感已和課文融合為一體時,教師就無須使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誘導,應該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閲讀,再次走進文章中,這才能達到閲讀的真境界。

比如,在教授《小音樂家楊科》一課時,當學生談感受比較真切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因為這是學生感情外露的時刻,這時的閲讀時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很多段落和語句我都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閲讀,學生髮揮得非常好,朗讀時充滿感情。

(四)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相結合

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閲讀能力,平時的閲讀不應該只侷限於課上,應該多閲讀一些課外讀物。學生在閲讀課外書時候,往往喜歡選擇新奇的圖畫書籍。有的學生閲讀時囫圇吞棗,只求速度;有的學生閲讀時不切實際讀厚書;有的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受一些不良書籍的毒害。

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閲讀進行指導。指導學生應該讀哪些書,不應該讀哪些書。同時還應該針對閲讀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內容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比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姑娘》之後,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篇5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教完了《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四個太陽》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 滿意之處:

1 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錄音讀、師範讀、自由讀、同桌對背,小組背、男女生對背、集體背誦等多種形式,還通過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 創設情境,培養説話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聯繫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説一説,議一議:為什麼要給春天畫個彩色的太陽?

二 不滿意的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

課改後,語文教師該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參加課程實驗後,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力求讓學生快快樂樂學語文,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

教學本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讀一讀

“愛讀書,多讀憶,讀好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非常樂意地去讀書呢?為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採用了“自由讀、欣賞讀、表演讀、比賽讀”等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中去。

二、記一記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教學中很多環節我都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課文、感悟課文,學生在表演中學會生字,懂了課文。課文表演完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想像表演的內容:“原來愛在小路上散步的其他小動物(蛇、公雞、猴子等)也來到了小路上,你就是其中的小動物,看見美麗的小路不見了,你想説什麼呢?注意了,你們的表演要儘可能地和課文中的不一樣,這可有點不容易,先想一想,想好了,你就舉止手,我請你來演一演。”此時,我感覺到:學生的表演慾望達到了高潮,個個爭先恐後要上台表演;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真正快快樂樂學語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 本課的朗讀水平還有待於提高,大部分學生在朗讀時不能準確讀出語氣,不能做到有輕有重,沒注意到停頓,有個別後進生甚至還不能把課文讀通讀順。

2 學生在識記生字時,只選擇一些簡單的生字來記,對於個別較難記的生字(如“鼻”“鹿”等字)無法識記,沒能在“記”上動腦子。

3 在“演一演”這個環節中,有些膽子小的同學不敢演,沒能進入角色之中。

改進措施:

l 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 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定,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荷葉圓圓》教學反思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閲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閲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夏夜多美》教學反思

《夏夜多美》是一年級下冊的一個童話故事,孩子們喜歡讀童話故事,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慾。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滿意之處: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成為語言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老師成了學生的學習夥伴和幫手,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堂就會時時處處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來指導老師這一片段,學生的主動性和表現欲被調動起來,爭相向老師挑戰,小導演的指導聲情並茂,談得有情有理有節,令我欣喜不已!

二、富於彈性而開放的課堂,豐富靈活的教學手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情緒,對難點的理解用色彩鮮豔的動畫來演示幫助,頭飾的設計,音樂與課本劇表演相得益彰,課堂一片歡聲笑語。

三、評價方式的改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是深遠的。課後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同學關係密切了,小夥伴們懂得互相幫助,心貼得更近了,自信心也更強了。

不滿意的是:實踐是語言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後,如果能增加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短文拓展學生的閲讀視野就更好了。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定數量的生字、新詞,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並積累語言以外,還要增強學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説過: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台。

為了打造好這個平台,教學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kop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