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閲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閲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説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説説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導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繫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説,即引導學生觀圖説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説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着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閲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説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説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就是有收穫的。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年級孩子接觸到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首兒歌。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課文可讀性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時,我採用以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邊讀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學這一塊,做到教會學生按照筆順規範寫字,並且教給學生“加一加”的識字記字的方法。但是由於教師的擔心以及“操辦”過多,沒有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説,也就説,方法是教了,沒有讓學生運用起來。

2、語文課是用一篇篇的課文教會學生説話、寫話。

所以,在學習課文這一塊,我採用一些圖片,讓他們圖文結合,直觀的去理解,同時讓他們看圖説,看圖背,讓他們感覺到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説出來的話,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為他們今後説話、寫話打下基礎。

3、拓展訓練:填句“( )是( )的家”;換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漸進,先幫孩子們提供資料讓他們説,再到他們憑空想象説句子,最後把句子換個説法,這樣由淺入深的做法,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孩子。

4、在本課教學中,我的設計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養成遠比 好成績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後的總結處,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嗎?”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這節課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對學生的引導語不夠簡潔不夠兒童化,導致他們在接收新任務的時候總是不怎麼反應得過來;再者,教師,對孩子的信任不夠還會出現輕微的“操辦”行為。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4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5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閲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閲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説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説説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導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繫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説,即引導學生觀圖説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説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着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閲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説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説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就是有收穫的。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是一首充滿童趣、朗朗上口的兒童詩。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於本課詩歌內容淺顯易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所以我要求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以“__是__的家”的這個句式説話,並根據學生情況,引導學生試着寫一兩句。從而達到學生熟記成誦並能掌握詩歌句式的目標。

教學本課,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本課內容來看,學生對本課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較瞭解,也比較有興趣,但對最後一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的理解還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總結,又是昇華。我也是藉助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來突破難點的。

本課結束後,我感覺到,像一年級學生學習這種應背課文時,先可以由老師適當指導理解,然後再讀課文,學生會有更深的感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又能降低學生背誦課文的難度,學生基本上都能當堂背誦。再運用形象直觀的媒體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麼本課的教學目標就得以很圓滿的完成,重點難點也能輕鬆突破,效果不錯。

本課的設計較為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練習説“__是__的家”時,是否應用一些直觀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還是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她們積極調動頭腦中的已知,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不斷實踐、研究。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7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9

昨天上了《頂碗少年》這一節課,效果感覺還可以。一個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比較透徹,另一個是提的幾個問題以及練筆安排都基本達到了目的。

《頂碗少年》的原文,結尾是這樣寫的: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位頂碗少年,當時和我年齡相仿。我想,他現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相信他不會在艱難曲折的人生和藝術之路上退卻。我確信,他是一個強者。

在這裏,作者並沒有全部是在講道理,而是多了一份對回憶的梳理,多了一份對“頂碗少年”的祝福。如果自己看了原文,問題我會設計成:以後,“頂碗少年”將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對你有什麼啟發,請你聯繫實際談談。我想,這樣的設計更符合編者的意圖。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去年上《最後一頭戰象》一課,按照我的統計,《最後一頭戰象》原文與課文相比較,共刪減文字約2464個字,302個標點符號。其中,刪去的文字寫到了這些事情:嘎羧為什麼要繞着寨子走三圈?我與波農丁為什麼要跟着嘎羧?嘎唆駐立江灘,我想到了什麼?……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到答案。因此,師生在課前或課後,讀原著以及作者的其它作品,不但有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為完成為完成小練筆、口語交際及習作提供很好地幫助。因此我建議教參能保留原文,或者把一些刪節掉的原文提供給老師們參考,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作者與編者的意圖,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0

1、由單兵作戰到團隊合作。

師常問“哪位同學來説一下這個問題”,不自覺的將學生框定在個人實力的展示上,而我們提倡的小組合作效果似乎不明顯。為使學生的超前學習落到實處,同時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一超四有效模式實踐初期,我們就提出“捆綁式” 的評價方法。在實踐課堂上也應體現出小組交流的成果,不要只流於形式。換種説法“哪一組來談談看法”,從“哪個人”到“哪一組”,看似兩個字的差別實際是思想的變化。換種問法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精神,匯聚眾人智慧,成就學生。

請每組在回答問題時先加上一句“我們組的意見是……”,先從形式上要求,久而久之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如有不同看法可以互相補充説明,鼓勵不同見解,提倡創意性思考,“我們組有兩種/三種看法,分別請他們説明……”

2、堅持語文教學的根本

不論那一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驗都必須堅守語文的根本,即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千萬莫讓形式架空了語文味,聽説讀寫,感知品悟,寫作提升必不可少。老師一定要精心備課,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爭取堂堂是精品,課課可而觀摩。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的童話故事中藴含大量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反覆推敲。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台,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閲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説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温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導入的設計,我進行了三四次的設計。一是採取師生問話的形式,“同學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體現少年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事後發現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麼是學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麼是學生根本沒有聽過的,如果讓一位學生講下來,可能導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鐘,從時間上不划算,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二是老師直接導入,“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也來了解這樣一位兒童——陳元方。”事後想到這既然是堂公開課,怎樣讓學生和聽課老師迅速進入狀態,還是讓老師講個故事好些(譚君的建議)。這樣決定下來,我在一個班就以“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導入,結果發現我的故事還剛講一半,學生就把最終的情節説出來了,搞得老師講故事有點尷尬。在賽課的前兩天,陳君告訴我有個好故事,陳元方十一歲時也有個巧妙應答的故事,與本課元方七歲時的故事,有種水天相接的感覺,最終敲定教師講《元方善對》的故事。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文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尊君、家君”,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目的,我當初設計了幾個成語讓説意思,如“不期而遇、捨近求遠、瞻前顧後”。有幾個班我是分為兩大版塊來進行的,先積累後運用,結果發現這種模式不靈活,説成語意思有點費時間,乾脆直接就“就字論字”還好些,積累一個詞語,運用一個詞語,課堂顯得更緊湊。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家大舍小令外人”(謙稱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稱別人用“令”字),小知識,寬天地,學生受益匪淺。

本堂課上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學生主宰課堂。從開始的自主學習,學生自由朗讀,讀準通假字,小組合作學習,疏通大意,學生質疑,到學生分角色讀,學生表演,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難,到課內到課外,在能力的訓練方面由淺入深,由動口到動手,由朗讀到辯論,在情感價值觀的體驗方面由誠信到寬容,由做人到處世……回想起譚局長(玉蘭)的一句話“課堂要讓學生‘亂’起來”!真是無不道理。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正襟危坐”,這樣的課事倍功半。

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學生齊讀後,老師的掌聲有點突兀的感覺;二是學生精彩的表演後,教師評價不到位,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分角色朗讀不自然;三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仍然是個迷。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3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台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説:“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着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着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導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4

學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對於學生的彙報,教師適當給予肯定的同時,要着重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如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環節的關鍵。由此讓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乘法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觀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歡數學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細,她看到了魚,還發現河裏有四羣魚,每羣都有三條,於是她在想:河裏一共有多少條魚?這樣,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全圖,並提出數學問題。

備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在靜態圖中獲取信息存在難度,上課時告訴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然後簡單介紹這個圖的情況。你們看,這幅圖有學校、樹木、花草、小河,從學校走出三羣小朋友,每羣小朋友都是三個;在他們經過的草地和樹上飛來三羣小鳥,每羣小鳥各有5 只;他們走到河邊時看到游來四羣小魚,每羣有三條魚;接着又看到從遠處划來的四條小船,每條船上有四個小朋友等等。這樣逐個呈現圖中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的“幾個幾”的資源。學生根據畫面輕鬆地互相提出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是乘法口訣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利用生活經驗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義。

單一的數學計算和練習不僅使學生感覺枯燥,而且不利於長期記憶。創設豐富有趣的活動情境,能化枯燥為生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在比賽、遊戲、模擬生活情境等活動中,自覺主動地運用、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效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哺乳動物,和人類的關係非常緊密,包括人類自己都屬於哺乳動物。

我認為應藉助學生自身對哺乳動物的瞭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結論,體驗探索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快樂。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哺乳動物的特徵,從學生已經認識的哺乳動物出發,採用問題引導,圖片觀察,對比分析,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逐步明確哺乳動物的各項特徵,思考總結該特徵的生物學意義,最後總結昇華,哺乳動物是地球上適應環境能力最強的生物。該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

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和學生互動少,課堂氣氛不活躍;聯繫生活實際少,可以拓展的地方沒有拓展;一心只想少講多練,多留時間給學生做作業,忽略了學生對新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課件製作過於表面,對問題的探討不夠深入;關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的關係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討論和感悟,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導致該部分的情感教育不足,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6

學完這篇文言文,我深深感到:教學文言文,朗讀是第一位首先,教師要對古文熟讀成背,為學生做好範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朗讀顧問的興趣;其次,教給學生朗讀方法:

1、放慢朗讀速度;

2、注意按意思斷句;

3、熟讀的基礎上達到流利背誦

另外在上《葉公好龍》的第二課時時,孩子們從“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中領會到葉公對龍藝術的喜愛,又從“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領會到葉公對真龍的恐懼,我要求學生把兩部分進行比較理解,要孩子們談談自己對葉公的看法。

結果就有了四種觀點:

1、不要做愛慕虛榮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4、葉公的行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前三種看法都是對的,但後一種學生的見解也是有道理呀,但這卻違背了本文的教育意義。於是我這樣引導孩子們的:

1、這篇課文是以什麼語氣來寫的?

生:嘲笑。

生:諷刺。

2、好,能感受到諷刺之意。哪個句子體現出這種意味?

生: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諷刺的意味來寫,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麼?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讓我們明白什麼道理。

4、那他是想讓我們明白什麼呢?或是想讓我們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

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有意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們熱情高漲,談到了生活中這種“葉公好龍”似的現象。對什麼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認識。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7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才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為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為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為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為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8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倍,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説一説,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交給學生獨立解決,學生能積極思考,並能順利解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二次比較。第一次比較(除數相同),是一份數相同,讓學生體會有幾個一份數就是幾倍,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較(被除數相同),一份數不同,相比較的數相同,倍數關係不同,進一步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這樣做是因為這種認識便於和除法意義中的按照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聯繫。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最後,擺花片的遊戲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倍”,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學生對於為什麼用除法解決這類問題理解的還不夠透徹。

2.教學語言還需不斷的錘鍊。

3.對學生,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9

在上這一課時,學生對於非典很是陌生,所以我在第一課時開始時瞭解並觀看了有關非典的畫面,把學生帶入了非典抗戰前線。第二課時從也信這個人物入手又安排了一組許多人與葉欣的遺像告別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了“花圈如海,淚水如雨”的動人場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什麼葉欣會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這樣帶着問題去研讀課文。第三課時安排了:面對葉欣的遺像,假如你是她的同事、孩子或她曾救治過的病人,你會對她説什麼?然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犧牲的不止葉欣一位醫護人員,還有許許多多,又出示了一組醫護人員的照片,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犧牲的這些醫護人員的肅然起敬的感覺。結束時讓學生觀看醫護人員在抗擊非典戰鬥中工作的場景,又一次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更體會了他們是“永遠的白衣戰士”,而且更能理解課題用“永遠的白衣戰士”比“永遠的白衣天使”更恰當,説明他們不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是犧牲在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的,而且“白衣戰士”更能體現戰爭的殘酷和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20

《早發白帝城》這一課,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趣導入。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非常強,因此,剛一上課,我就説:“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被人們稱為詩仙,你知道他是誰嗎?”學生回答後,我讓學生背誦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作,學生興趣盎然。接着我告訴學生李白現在流傳於世的詩作有3000首,在學生的驚呼聲中,我開始介紹《早發白帝城》的寫作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早發白帝城》的興趣,為學生理解詩意作準備。

二、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先提出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主學習生字,朗讀古詩理解詩意,找出詩中的多音字並組詞。

展示生字學習效果時,一個學生説:“人啼哭時要張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這樣我不但記住了‘啼’和形,還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個學生説:“我發現‘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兩筆:一筆是撇,一筆是點。希望同學們不要出錯。”……同學們對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學生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盡情展示,體驗成功的喜悦。

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下課時已能流利背誦全詩並熟記生字。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mopy3.html
專題